數位邏輯設計(Roth 7/e)(CD Inside) (7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原文書資訊
書名:Fundamentals of Logic Design + CD: Enhanced Edition AE 7/E 2021 <CENGAGE>
作者: ROTH
ISBN: 9789814896979
出版社: CENGAGE
出版年: 2021年
中文書資訊
書名: 數位邏輯設計(Fundamentals of Logic Design)
作者: Roth/ 周靜娟
ISBN: 9789865840105
出版社: 鼎隆
出版年: 2014年
立即查看
資料科學的建模基礎:別急著coding!你知道模型的陷阱嗎?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內容簡介
會coding並不代表會建模!
你是否曾經有以下問題:
「如何評估模型的適用性?」
「有人說模型參數越多越不好?」
「各種模型的差異以及特色是什麼?」
「有人說模型好壞不能只看預測精確率?」
「要選哪一種模型比較適合手上的資料?」
這本書,將帶你釐清以上所有疑惑,以及你心中更多問不出來的問題!
市面上有很多優質的書籍,可以將建模工具(如:TensorFlow、Keras、PyTorch 等框架)鉅細靡遺地操作一遍;或是涵蓋許多數學、統計學的學理面,完美展現漂亮的數學式。但仍舊會讓人有隔靴搔癢、似懂非懂的感覺。再加上資料科學應用在不同領域,如工程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哲學、或是經濟學,產生大量令人混淆的知識、名詞。因此,過去那種單點突破式的學習歷程,已經不足以應付當代資料科學家的養成。
想要在這混亂的資料科學領域裡脫穎而出,關鍵就在於你需要有見樹也見林的通盤觀念:以「模型」為中心,將相關的數學、統計知識環繞在這個中心,做一個通盤的介紹;接著,以俯視的角度,來抓住各領域常用模型之間的關聯,並說明許多技術本質上是殊途同歸;最後,我們即可探討現實中不同問題的分析方式,以及實務上建模需要注意的事情。
本書將會講解與模型相關的機率、統計、微分方程、自我迴歸、狀態空間、馬可夫鏈等觀念;並且比較隨機森林、支援向量機(SVM)、神經網路、深度學習、自編碼器、強化式學習、多體系統等各種不同模型的優劣;最後討論貝氏推論、最大後驗估計、費雪三原則、訊息準則、概似比檢驗等如何應用在實際建模的過程。
中文版提供免費Python程式下載,讓讀者可以實際演練書中的範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本書用宏觀的角度,來解述資料分析數學模型,讓你徹底了解資料分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數學模型」。有了這本書,你將會掌握當代數學模型的基本精神,讓你在未來的研究或工作上,可以更順利。
本書特色
● 改變傳統一直寫程式的教學,帶你回到資料科學最根本的觀念
● 俯視資料科學的各種技術,掌握模型的特性跟陷阱
● 底線標示重要觀念,粗體標示重要名詞,註解提供讀者延伸資訊
● 滿滿全彩圖說,每章結束附有重點整理,中文版附贈範例程式
目錄
序言
第一篇 何謂數學模型
第1章 資料分析與數學模型
1.1 資料分析
1.2 數學模型的作用
第2章 數學模型的組成元素與類型
2.1 變數、數學結構、參數
2.2 數學模型與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
2.3 理解導向建模與應用導向建模
2.4 理解導向建模
2.5 應用導向建模
2.6 數學模型的限制與適用範圍
第二篇 基礎數學模型
第3章 由簡單方程式建構而成之模型
3.1 線性模型(Linear Model)
3.2 實驗公式與曲線擬合
3.3 最佳化問題(Optimization Problem)
第4章 由基本微分方程式建構而成之模型
4.1 可求解的微分方程式模型
4.2 非線性微分方程式模型
4.3 可求解之模型和不可求解之模型
4.4 控制理論(Control Theory)
第5章 機率模型
5.1 隨機過程(Stochastic Process)
5.2 馬可夫過程(Markov Process)
5.3 排隊理論
第6章 統計模型
6.1 常態分佈
6.2 統計檢定
6.3 迴歸分析
第三篇 進階數學模型
第7章 時間序列模型
7.1 時間序列資料之結構
7.2 使用可觀測變數之模型
7.3 狀態空間模型(State Space Model)
7.4 他種類的時間序列分析法
第8章 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模型
8.1 機器學習使用的模型與處理的問題特徵
8.2 分類(Classifification)、迴歸問題(Regression)
8.3 分群
8.4 降維(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8.5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第9章 強化式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模型
9.1 以強化式學習做為行為模型
92 以強化式學習進行機器學習
第10章 多體系統模型(Many-body System) 模型
10.1 從微觀到宏觀
10.2 各種集體現象模型
10.3 交互作用的網路
第四篇 建立數學模型
第11章 決定模型的因素
11.1 數學模型的性質
11.2 理解導向建模的要點
11.3 應用導向建模的要點
第12章 設計模型
12.1 變數的選擇
12.2 資料取得與實驗設計
12.3 數學結構與參數的選擇
12.4 避免建模錯誤
第13章 參數估計
13.1 根據目的進行參數估計
13.2 參數估計中目標函數的最小化
13.3 貝氏推論(Bayesian Inference)與貝氏建模(Bayesian Modeling)
第14章 評估模型
14.1 什麼是「好的模型」?
14.2 分類準確率之指標
14.3 訊息準則(Information Criterion)
14.4 與虛無模型(Null Model)的比較與概似比檢驗(Likelihood Ratio Test)
14.5 交叉驗證(Cross-Validation)
後記
立即查看
機器學習的數學基礎:AI、深度學習打底必讀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機器學習的數學基礎 : AI、深度學習打底必讀
作者:醫學統計學專家 西內啟著, 胡豐榮博士, 徐先正合譯
出版社:旗標
出版日期:1/20/2020
條碼:9789863126140
內容簡介
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 胡豐榮博士 與 清華大學數學系畢 徐先正 合譯
『進入 AI 時代,數學突然紅起來!』
現在資訊科學界最夯的主題就是 AI、機器學習、深度學習。Google、Apple、Amazon、台積電……等世界大廠都在爭搶 AI 大餅,比的是誰家的 AI 比較聰明、比較準確,因此發展出許多先進的技術,甚至把 AI 直接植入晶片中。每家好像都很厲害,然而高下區別的關鍵在哪裏?
大家使用的開發工具不外乎 TensorFlow、Keras、Numpy,你會用,別人也會,那你憑甚麼贏人家?當然要靠獨創的技術、神秘的參數配方,而這些都是開發工具給不了的。如果只靠土法煉鋼,不斷「Try Try 看」各種參數組合,這實在太不科學,根本無法提升能力。所以必須徹頭徹尾弄懂 AI 技術裏面在做甚麼?才知道應該用什麼參數去試、用甚麼演算法去算……,想做出比別人更好的 AI,就必須自我蛻變,這一切的打底功夫就是「數學」。
『AI、機器學習、深度學習需要的數學,你懂了嗎?』
數學領域的學科龐雜,國中、高中學完之後也不知道幹嘛,或是不求甚解,久而久之就還給老師了。然而在 21 世紀進入機器學習、深度學習領域,完全避不開下面這些東西,你懂了嗎?:
「邏輯斯迴歸/線性迴歸/合成函數/鏈鎖法則/條件機率/貝氏定理/ 最小平方法/最大概似估計法/常態分佈/機率密度函數/向量內積/相關係數/ 誤差函數/代換積分/多元迴歸分析/神經網路/多變數偏微分/矩陣偏微分/ 梯度下降法/隨機梯度下降法/非線性邏輯斯函數/Sigmoid/反向傳播/more…」
媽呀!誰來教教我?
小編看過市面上數本主打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的數學書,主要分兩類:其一是內容太過簡單講得不夠深入,其二是假設你的數學能力已經很強,直接跳過許多細節,這兩類讀了還是不知所云。沒關係,本書就是為你設計的,帶你從基礎開始複習,搭配實務案例,讓你知道數學可以怎麼用。而且最重要的是「只教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用得到的數學,講清楚、才能吸收」,其它用不到的不講,節省大家的寶貴時間。
本書設計的巧妙之處在於前面講過的內容,到了進階的部份仍然會不斷前後呼應,不斷提醒。書中的運算步驟,像是梯度下降法、隨機梯度下降法、反向傳播... 都一一手算推導給你看。認真讀完本書,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的數學就能深印腦海。
本書特色
〇只講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用得到的數學,追根究底且看得懂
〇梯度下降法、隨機梯度下降法、反向傳播... 一步一步手工算給你看
〇利用實務範例,更能了解數學可以用在哪裏
名人推薦
〇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李家同博士 推薦:『數學是 AI 的根本, 你可以跟著本書扎實理解機器學習最根本的數學基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西內啟
東京大學醫學院畢業,專長為生物統計學。曾經擔任東京大學醫學系醫療溝通學科助理教授,大學醫療資訊網路研究中心副所長,Dana-Farber/Harvard 癌症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員。他於 2014 年創立 Data Vehicle 公司,開發商業應用的資料分析工具與資料研究的服務。
譯者簡介
胡豐榮博士
日本大阪大學數學碩士、博士
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現任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系專任教授兼總務長
傑出事蹟:榮獲科技部100-103年度特殊優秀人才獎勵、榮獲2014年智慧律建築設計創意競賽決賽入選、榮獲國立台中教育大學104與108年度研究優良獎勵
研究專長:機率論、線性控制、財務數學、數理統計、測驗統計、研究倫理
徐先正
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
清華大學數學系應數組
國票證券投顧專業經理
曾任元富期貨 期貨分析師/新壽證券 期貨研究員/精實財經媒體 日文財經編譯/台灣工銀證券 專業副理
目錄
序篇 AI、機器學習需要什麼樣的數學能力
單元01 21世紀每個人都需要具備數學能力
單元02 數學金字塔
第 1 篇 機器學習的數學基礎
單元03 將事物用數字來表現
單元04 將數字用字母符號代替
單元05 減法是負數的加法, 除法是倒數的乘法
單元06 機率先修班:集合
單元07 機率先修班:命題的邏輯推理
單元08 機率、條件機率與貝氏定理
第 2 篇 機器學習需要的一次函數與二次函數
單元09 座標圖與函數
單元10 聯立方程式求解與找出直線的斜率與截距
單元11 用聯立不等式做線性規劃
單元12 從線性函數進入二次函數
單元13 利用二次函數標準式求出最大值與最小值
單元14 找出二次函數最適當的解
單元15 用最小平方法找出誤差最小的直線
第 3 篇 機械學習需要的二項式定理、對數、三角函數
單元16 二項式定理與二項式係數
單元17 利用二項分布計算重複事件發生的機率
單元18 指數運算規則與指數函數圖形
單元19 用對數的觀念處理大數字
單元20 對數的性質與運算規則
單元21 尤拉數 e 與邏輯斯迴歸
單元22 畢氏定理計算兩點距離
單元23 三角函數的基本觀念
單元24 三角函數的弧度制與單位圓
第 4 篇 機械學習需要的Σ、向量、矩陣
單元25 整合大量數據的 Σ 運算規則
單元26 向量基本運算規則
單元27 向量的內積
單元28 向量內積在計算相關係數的應用
單元29 向量、矩陣與多元線性迴歸
單元30 矩陣的運算規則
單元31 轉置矩陣求解迴歸係數
第 5 篇 機器學習需要的微分與積分
單元32 函數微分找出極大值或極小值的位置
單元33 n 次函數的微分
單元34 積分基礎-從幾何學角度瞭解連續型機率密度函數
單元35 積分基礎-用積分計算機率密度函數
單元36 合成函數微分、鏈鎖法則與代換積分
單元37 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的微分積分
單元38 概似函數與最大概似估計法
單元39 常態分佈的機率密度函數
單元40 多變數積分 – 雙重積分算機率密度函數係數
第 6 篇 深度學習需要的數學能力
單元41 多變數的偏微分-對誤差平方和的參數做偏微分
單元42 矩陣型式的偏微分運算
單元43 多元迴歸分析的最大概似估計法與梯度下降
單元44 由線性迴歸瞭解深度學習的多層關係
單元45 多變數邏輯斯迴歸與梯度下降法
單元46 神經網路的基礎-用非線性邏輯斯函數組合出近似函數
單元47 神經網路的數學表示法
單元48 反向傳播-利用隨機梯度下降法與偏微分鏈鎖法則
立即查看
資料科學的統計實務:探索資料本質、扎實解讀數據,才是機器學習成功建模的第一步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很多資料科學、機器學習的書,內容充滿各種建模的技術展示、完美的案例分析,卻忘記了更重要的「資料」。唯有掌握好手中的資料,才是機器學習成功建模的第一步。
無法了解資料,深度學習也救不了你;相反的,正確蒐集資料,輕鬆建模沒煩惱。
如何了解資料?當然要從統計觀念開始。學習統計一定都要看抽象複雜的數學嗎?並不是!本書所使用的範例,會告訴大家「為什麼統計學要如此定義」、「為什麼技巧要那樣使用」。當讀者了解統計背後的觀念時,才不會迷失在複雜的數學。此外,有別於一般市售書籍總是用漂亮案例展示程式運行結果,此書用相當多的範例都是「專家也會犯的錯誤」,相信讀者同時學習成功以及失敗的案例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資料科學的分析流程觀念。
本書會介紹資料分析中的許多技術的基本觀念,如變異數分析、偏相關係數、自相關函數、Bonferroni校正、Holm校正、隨機對照試驗、斷點迴歸分析、傾向評分匹配、T檢定、F檢定、分層多階段抽樣法等,介紹的過程中會直擊分析技術的思維,而非僅展示漂亮的數學。
本書亦會說明身為資料科學家該有的素養,來避免確認偏誤、倖存者偏誤、選擇偏誤、發表偏誤、自願者偏誤、可得性偏誤、樂觀偏誤、常態偏誤、後此謬論、賭徒謬誤、辛普森謬論、p-hacking、HARKing、單方論證、霍桑效應、畢馬龍效應等資料分析中可能踩到的陷阱。
目錄
序言
第一篇 資料特性的相關知識
第1章 測量其實並非易事
1.1 測量資料
1.2 測量的難處
1.3 測量誤差之外的誤差
第2章 資料誤差
2.1 測量標準的選擇
2.2 問卷帶來的問題
2.3 抽樣母體誤差
2.4 沒觀測誤差
2.5 回答者帶來的問題
2.6 發表偏誤(Publication Bias)
第3章 測量誤差中的隨機誤差 (Random Error) 與偏誤 (Bias)
3.1 測量誤差(Measurement Error)的分析
3.2 誤差與機率分佈(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3.3 機率分佈的相關知識
3.4 處理隨機誤差 (Random Error)
第4章 資料抽樣方法論
4.1 抽樣的概念
4.2 抽樣的方法
第二篇 資料分析的相關知識
第5章 資料分析的基本流程
5.1 檢查手中資料
5.2 正確分析資料
5.3 妥善管理資料
第6章 干擾因子(Confounding Factor)與因果關係
6.1 兩個變數之間的關聯
6.2 面對並處理干擾因子(Confounding Factor)
6.3 無法使用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的處理方式
第7章 單一變數的分析手法
7.1 探討敘述統計量 (Descriptive Statistics)
7.2 探討資料分佈
7.3 探討理論分佈
7.4 探討時序資料
第8章 探究變數之間的關係 – 假設檢定(Hypothesis Testing)、檢定三步驟、手法選擇、相關係數、效應大小(Effect Size)
8.1 比較兩個變數的數值
8.2 關於假設檢定的思維
8.3 研究兩個變數的相關性
第9章 解讀多變數資料
9.1 探索分析與多重檢定
9.2 變異數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與多重比較
9.3 探究相關結構
9.4 分析方法整理
第10章 數學模型的要點
10.1 簡介數學模型
10.2 配合目標來建立模型
10.3 使用模型進行預測(Prediction)
第三篇 資料活用的相關知識
第11章 分析資料的陷阱
11.1 資料操作時容易遇到的陷阱
11.2 資料有限時容易遇到的陷阱
11.3 資料推論時容易遇到的陷阱
第12章 解讀資料的陷阱
12.1 分析結果的可信度
12.2 解讀資料的認知偏誤
第13章 運用資料的陷阱
13.1 依不同目標做出評估跟決策
13.2 獲取資料的實際考量
13.3 現實世界與資料分析的差異
立即查看
人工智慧:智慧型系統導論3/e (3版)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人工智慧:智慧型系統導論(第三版)
作者:李聯旺
出版社:全華
ISBN:9789862800959
立即查看
從統計思維出發:用Python實作的機器學習範例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機器學習的靈魂:以統計數學為核心說明
●全書圖解及歷史來龍去脈完整說明
●從步入監督學習之旅開始
●最精要的線性迴歸模型
●完整講解K近鄰及貝氏推論
●邏輯迴歸模型及最大熵模型
●決策樹,感知機及支援向量機
●EM演算法及Boosting提升方法
統計機器學習之旅,從監督學習開始,透過分析已標記的資料集訓練模型,使預測未知資料。最基礎的就是線性迴歸。進一步深入,K近鄰(K-NN)演算法和貝氏推論是統計機器學習中的兩大核心技術。
之後則說明邏輯迴歸模型和最大熵模型,兩者專注於分類問題。決策樹、感知機和支援向量機(SVM)則代表了更進階的機器學習模型。決策樹通過構建樹狀結構來進行決策,其直觀性和易於理解的特點使其在解釋性要求較高的場景中非常受歡迎。感知機是一種二分類線性分類器,支援向量機則是一種強大的分類器,透過在特徵空間中找到一個最優分割平面來分離不同類別的數據。
最後,EM(期望最大化)演算法和Boosting方法是提升模型性能的高級技術。EM算法通過迭代最佳化來處理。
【目錄】
緒論
0.1本書講什麼,初衷是什麼
0.2貫穿本書的兩大思維模式
0.3這本書決定它還想要這樣
0.4如何使用本書
第 1 章 步入監督學習之旅
1.1機器學習從資料開始
1.2監督學習是什麼
1.3如何評價模型的好壞
1.4損失最小化思想
1.5怎樣理解模型的性能:方差 偏差折中思想
1.6如何選擇最佳模型
1.7本章小結
1.8 習題
第 2 章 線性迴歸模型
2.1探尋線性迴歸模型
2.2最小平方法
2.3線性迴歸模型的預測
2.4擴充部分:嶺迴歸與套索迴歸
2.5案例分析——共用單車資料集
2.6本章小結
2.7 習題
第 3 章 K 近鄰模型
3.1鄰友思想
3.2K 近鄰演算法
3.3最近鄰分類器的誤差率
3.4k 維樹
3.5擴充部分:距離度量學習的 K 近鄰分類器
3.6案例分析——鶯尾花資料集
3.7本章小結
3.8 習題
第 4 章 貝氏推斷
4.1貝氏思想
4.2貝氏分類器
4.3如何訓練貝氏分類器
4.4常用的單純貝氏分類器
4.5擴充部分
4.6案例分析——蘑菇資料集
4.7本章小結
4.8 習題
4.9 閱讀時間:貝氏思想的起源
第 5 章 邏輯迴歸模型
5.1一切始於邏輯函式
5.2邏輯迴歸模型的學習
5.3邏輯迴歸模型的學習演算法
5.4擴充部分
5.5案例分析——離職資料集
5.6本章小結
5.7 習題
5.8 閱讀時間:牛頓法是牛頓提出的嗎
第 6 章 最大熵模型
6.1問世間熵為何物
6.2最大熵思想
6.3最大熵模型的學習問題
6.4模型學習的最最佳化演算法
6.5案例分析——湯圓小例子
6.6本章小結
6.7 習題
6.8 閱讀時間:奇妙的對數
第 7 章 決策樹模型
7.1決策樹中蘊含的基本思想
7.2決策樹的特徵選擇
7.3決策樹的生成演算法
7.4決策樹的剪枝過程
7.5擴充部分:隨機森林
7.6案例分析——帕爾默企鵝資料集
7.7本章小結
7.8 習題
7.9 閱讀時間:經濟學中的基尼指數
第 8 章 感知機模型
8.1感知機制——從邏輯迴歸到感知機
8.2感知機的學習
8.3感知機的最佳化演算法
8.4案例分析——鶯尾花資料集
8.5本章小結
8.6 習題
第 9 章 支援向量機
9.1從感知機到支援向量機
9.2線性可分支援向量機
9.3線性支援向量機
9.4非線性支援向量機
9.5SMO 最佳化方法
9.6案例分析——電離層資料集
9.7本章小結
9.8 習題
第 10 章 EM 演算法
10.1極大似然法與 EM 演算法
10.2EM 演算法的迭代過程
10.3EM 演算法的應用
10.4本章小結
10.5 習題
第 11 章 提升方法
11.1提升方法(Boosting)是一種整合學習方法
11.2起步於 AdaBoost 演算法
11.3提升樹和 GBDT 演算法
11.4擴充部分:XGBoost 演算法
11.5案例分析——波士頓房價資料集
11.6本章小結
11.7 習題
參考文獻
附錄-小冊子
第 1 章 微積分小工具
1.1 凸函式與凹函式
1.2 幾個重要的不等式
1.3 常見的求導公式與求導法則
1.4 泰勒公式
1.5 費馬原理
第 2 章 線性代數小工具
2.1 幾類特殊的矩陣
2.2 矩陣的基本運算
2.3 二次型的矩陣表示
第 3 章 機率統計小工具
3.1 隨機變數
3.2 機率分佈
3.3 數學期望和方差
3.4 常用的幾種分佈
3.5 小技巧—從二項分佈到正態分佈的連續修正
第 4 章 最佳化小工具
4.1 梯度下降法
4.2 牛頓法
4.3 擬牛頓法
4.4 座標下降法
4.5 拉格朗日對偶思想
立即查看
內行人才知道的機器學習系統設計面試指南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這本最新的面試指南提供了大量具有高度相關性的深入洞見,為讀者解鎖ML系統設計面試的整個程序。科技業長期以來一直缺乏這樣的資源,而作者則是用本書給出了解方。
— Eddie Santos,Block機器學習工程師
本書是ML專業人士的重要資源,針對各領域的ML系統設計,提供了極為精彩的實用資訊。對於任何有興趣學習系統設計應用知識的人來說,本書可說是非常完美,也是準備面試時非常理想的參考資源!
— Aishwarya Srinivasan,Google資料科學家
在ML相關的各種面試中,ML系統設計可說是最具有挑戰性的主題之一,這類的職位有可能包括資料工程師、資料科學家、 ML工程師等等。
如果你正打算準備參加ML面試,無論初學者還是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
想像一下,在一場競爭激烈的ML面試中,面試官要求你設計一套端到端的ML系統,可能是視覺搜尋、偵測違反社群守則的字詞,或廣告點擊預測。
你知道,這些題目沒有標準答案,真正的挑戰在於你如何思考,如何深入理解各種ML主題,最後設計出一個既複雜又實用的系統。
面試官會仔細評估你的設計過程、在多種設計選項中你如何做出權衡取捨。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能力成功設計出一個有效的ML系統。
該如何在這樣的面試中脫穎而出,順利成為一名成功的ML工程師呢?
本書以7步驟框架、10個真實案例及211個圖表,提供機器學習系統設計面試的強化策略。
ML系統設計的面試考題,主要是想評估應試者能否設計出一些端對端的ML系統(例如視覺搜尋、影片推薦、廣告點擊的預測……等等)。這些考題通常都缺乏清晰的結構,涵蓋的主題範圍也比較廣泛,往往相當具有挑戰性;而且通常不會有很明確的答案,所以很可能有多種不同的解釋方式與解法。
總體來說,面試的目標就是要評估應試者能不能應用ML的理論知識,設計並實作出真正有效的系統。
本書有哪些內容?
關於面試官真正想找的人以及背後的緣由,提供內行人真正的看法。
7步驟框架 可用來解決任何ML系統設計面試問題。
10個ML系統設計面試實戰題 以及詳細的解決方案。
211張圖表 更直觀解釋了各種系統的原理。
【目錄】
Chapter 1 簡介與概述
Chapter 2 視覺搜尋系統
Chapter 3 Google 街景模糊化系統
Chapter 4 YouTube 影片搜尋
Chapter 5 有害內容偵測
Chapter 6 影片推薦系統
Chapter 7 活動推薦系統
Chapter 8 社群平台的廣告點擊預測
Chapter 9 短期租屋平台的類似選項
Chapter 10 個人動態訊息
Chapter 11 你或許認識的朋友
立即查看
AI開發的機器學習系統設計模式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幫助您更了解如何實務開發中應用機器學習技術
本書是機器學習系統設計模式的集合,範例使用的平台是Docker和Kubernetes,以確保程式碼的可重複執行。本書描述機器學習從訓練、評估和QA,到發布和運行推理器的順序,以及架構和代碼。藉由本書的指引,能夠幫助您更有效地使用機器學習的技術,將其應用在實際的系統開發中。
本書可以幫助您:
.了解如何MLOps這種機器學習付諸實用的開發維護方法
.了解建置機器學習系統的方法,包括專為機器學習設計的系統(機器學習管線或實驗管理)與專為使用機器學習設計的系統(發佈或推論器),以實現MLOps
.了解改善機器學習系統品質的方法,以及如何透過後續的維護改善模型
來自讀者的讚譽
"蘊含了MLOps的精華"
"詳細介紹了如何開發在商業環境中應用機器學習的系統"
"資訊豐富,是開發大型系統極佳的參考資料"
目錄
Part I|機器學習與MLOps
CHAPTER 1 何謂機器學習系統?
1.1 機器學習、MLOps、系統
1.2 目標是打造方便使用者的機器學習
1.3 機器學習系統所需的東西
1.4 讓機器學習系統模式化
1.5 本書的編排方式
Part II|建立機器學習系統
CHAPTER 2 建置模型
2.1 建置模型
2.2 反面模式|Only me 模式
2.3 專案、模型與版本管理
2.4 管線學習模式
2.5 批次學習模式
2.6 反面模式|複雜管線模式
CHAPTER 3 發佈模型
3.1 學習環境與推論環境
3.2 反面模式|版本不一致模式
3.3 模型的發行與推論器的運作
3.4.1 用例
3.5 Model loader 模式
3.6 模型的發行與水平擴充
CHAPTER 4 建立推論系統
4.1 為什麼要建立系統
4.2 Web Single 模式
4.3 同步推論模式
4.4 非同步推論模式
4.5 批次推論模式
4.6 前置處理推論模式
4.7 微服務串聯模式
4.8 微服務並聯模式
4.9 時間差推論模式
4.10 推論快取模式
4.11 資料快取模式
4.12 推論器範本模式
4.13 Edge AI模式
4.14 反面模式|Online Big Size 模式
4.15 反面模式|All in One 模式
Part III|品質、維護、管理
CHAPTER 5 維護機器學習系統
5.1 機器學習的應用
5.2 推論日誌模式
5.3 推論監控模式
5.4 反面模式|無日誌資料模式
5.5 反面模式|孤兒模式
CHAPTER 6 維持機器學習系統的品質
6.1 機器學習系統的品質與維護
6.2 機器學習系統的正常性評估指標
6.3 負載測試模式
6.4 推論斷路器模式
6.5 Shadow A/B測試模式
6.6 線上A/B測試模式
6.7 參數基礎推論模式
6.8 條件分歧推論模式
6.9 反面模式|純離線模式
CHAPTER 7 End-to-End 的 MLOps 系統設計
7.1 課題與手法
7.2 需求預測系統的範例
7.3 內容上傳服務的範例
7.4 總結
立即查看
設計機器學習系統: 迭代開發生產環境就緒的ML程式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特色
「簡而言之,這是關於如何在公司構建、部署和擴展機器學習模型以獲得最大影響的最佳書籍。 」
—Josh Wills
WeaveGrid軟體工程師和前任Slack資料工程總監
「在蓬勃發展但混亂的生態系統中,提供了ML從端到端的原則性視角,既是地圖又是指南針;大型科技公司內外的從業者必讀。」
—Jacopo Tagliabue
Coveo人工智慧總監
機器學習系統既複雜又獨特,複雜之處在於系統組件繁多,並涉及許多不同的持份者。獨特之處在於系統依賴資料,且資料在不同使用案例中大有不同。在本書,您將學習一種整體方法來設計可靠、可擴展、可維護,並能適應不斷變化環境和業務需求的機器學習系統。
Claypot AI的聯合創始人、作者Chip Huyen考慮了每項設計決策—如何處理和創建訓練資料、使用哪些功能、重新訓練模型的頻率以及監控範圍,讓系統全面達標。本書提出的迭代框架結合實際案例研究,案例背後具大量參考文獻支持。
本書將幫助您應對以下場景:
‧規劃資料並選擇正確的指標來解決業務問題
‧自動化流程以持續開發、評估、部署和更新模型
‧開發監控系統,以快速檢測和解決模型在生產環境可能遇到的問題
‧構建跨用例服務的ML平台
‧開發負責任的機器學習系統
作者
Chip Huyen 是實時機器學習平台Claypot AI的聯合創辦人。她曾於NVIDIA,Netflix,及Snorkel AI工作,從中幫助了全球最大型的機構開發和部署ML系統。Chip以自己在斯坦福大學任教的課程「CS 329s:機器學習系統設計」作為本書藍本。
目錄
前言
第1章 機器學習系統概覽
第2章 機器學習系統設計簡介
第3章 資料工程基礎
第4章 訓練資料
第5章 特徵工程
第6章 模型開發和離線評估
第7章 模型部署和預測服務
第8章 資料分布轉移和監控
第9章 在生產中持續學習和測試
第10章 MLOps 的基礎設施和工具
第11章 涉及人類的機器學習
結語
索引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