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狂「主力剋星」教你用140張圖學會技術線型賺大波段:該如何抓到台積電,從50元漲到680元的買賣秘訣?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好簡單 ! 馬芬烤盤 der 70 道燒菓子 : 小巧型的乳酪蛋糕、戚風蛋糕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先秦道家哲學中「自然」的理論意義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探討先秦道家的「自然」思想,內容扎實、討論深入,並且能與學界相關研究做出對話。是目前有關先秦道家「自然」思想方面最完整加以討論的著作。——臺大哲學系系主任 林明照
「自然」作為哲學範疇是始於先秦典籍。而《老子》的思想體系中,「道」是最高範疇,而老子雖然論及「自然」,但「自然」的定位為何?似乎仍有待釐清。
「道」是老子學說的基石,自然主義則是老子學說的靈魂,離開了這兩個東西,我們就無從了解老子的思想。——前臺大哲學系教授 陳鼓應
「自然」似乎應該有機會成為與「道」、「理」、「性」等概念同等重要的定位,但事實上卻沒有。本書因此嘗試論證「自然」為道家核心範疇同時闡釋其意義。擬分別就先秦《老子》、《莊子》、《文子》、《列子》、《黃帝四經》、《管子》、《鶡冠子》、《呂氏春秋》以及漢代《淮南子》等九本典籍進行探討,進而體現老學、莊學、黃老道家、稷下道家等思想體系中,「自然」始終居於先秦道家核心定位,並呈現其內蘊的哲學意涵。
【目錄】
五南「博士論文書系列」出版例言
誌記—「博碩論文書系列」出版緣起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主題
第三節 研究步驟及方法
第四節 文獻回顧
第二章 先秦道家典籍涵攝「自然」引文之詮釋、關涉議題及範疇
第一節 先秦道家典籍涵攝「自然」引文之詮釋
第二節 先秦道家典籍「自然」之價值側重、範疇及演變脈絡
第三節 先秦道家八本文獻之「自然」義理型態
第三章 「自然」為道家核心範疇之檢視原則
第一節 《老子》「自然」之「表層結構具體解釋」
第二節 《老子》「自然」之「深層結構義理解釋」
第三節 《老子》「自然」之「整體結構真實解釋」
第四節 「自然」為核心範疇之檢視原則
第五節 「自然」為核心範疇之哲學向度
第四章 詮釋方法的反思及道法自然的存有連續性
第一節 「道」、「自然」的詮釋方法論反思
第二節 「道法自然」的存有連續性—「虛」、「實」之間的辯證運動歷程
第三節 「道法自然」的存有連續性—「道」、「氣」之間的即道即氣
第四節 「道法自然」的存有連續性—「道」、「物」之間的即道即物
第五節 依據道法自然的存有連續性探究道家存有論層次
第五章 「人法自然」與道心體證的開展
第一節 對身心執定、社會價值異化的反思與批判
第二節 由工夫至境界—「即身心雙修以言自然」的實踐進路
第三節 「自然」在實踐工夫中所體現的境界向度
第六章 「自然」的人文政治意義—無為
第一節 典範論概述
第二節 道家「無為」思想的四種典範
第三節 原始道家、黃老道家、稷下道家之「無為」典範的必要張力與範式轉換
第四節 「無為」的入世關懷
第七章 「自然」的倫理觀與氣論
第一節 「上德」的人文倫理意義
第二節 「自然」的倫理向度基礎模型以及入世關懷
第三節 氣論型態的自然觀—倫理向度如何可能的實踐基礎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道家「自然」研究之反思一:以張立文「中國哲學邏輯結構研究法」與「範疇解釋學」為例
第二節 道家「自然」研究之反思二:關於「自然」何以未能受到應有重視之原因探究
第三節 道家「自然」研究之反思三:關於人文自然與儒道對話
第四節 總結
參考書目
謝辭
看更多
立即查看
竹林七賢的道家哲學與人生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透過老莊哲學玄理及其落實在生活的精神風貌,引導讀者銜接竹林七賢精神,成為有本有源、有創新的哲學新風貌。
「竹林七賢」及「魏晉玄學」常被稱為「新道家」,究其理源,應上溯於先秦的原始道家──老莊哲學。
本書筆調既莊亦雅,內容多元而豐富,以老莊哲學為理源,竹林七賢為視域,涵蓋竹林玄學的時代特色、七賢的生命氣質、名教與自然之衝突、玄學的論辯方法、對儒家經學之繼承與批判、竹林玄學與《易》、《老》、《莊》三玄之交涉、生死安頓智慧、美學、養生論及七賢間的情誼感通和飲酒風采,是一本對竹林玄學系統化紹述之絕佳專著。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老子的哲學與政治、人生智慧
第一節 道與德:萬物的生成和變動的規律
第二節 道法「三玄」、「三寶」,知足常樂的人生智慧——至德之人
第三節 善行無轍跡,以百姓心為心的道化政治
第二章 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莊子人生智慧
第一節 莊子對老子的繼承與發展
第二節 莊子的形上學
第三節 〈齊物論〉寓言中的哲理
第四節 〈逍遙遊〉的宇宙與人生(一)
第五節 〈逍遙遊〉的宇宙與人生(二):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的新價值觀
第六節 〈養生主〉:以「神」導「形」,養生避害,全真保性
第七節 以「虛靜心」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人間世〉
第八節 論述天性滿全於內而不役於外物的〈德充符〉
第九節 以大道為宗主而師法的〈大宗師〉
第十節 〈應帝王〉:無為之治的道化政治
第十一節 〈田子方〉「得至美而遊乎至樂」的美學
第三章 竹林玄學的時代困境與個體意識之覺醒
第一節 時代的困境
第二節 氣化萬殊的宇宙觀與個體意識的覺醒
第三節 竹林七賢的生命才情與人格美
第四章 竹林玄學的論辯方法——以嵇康為範例
第一節 魏晉的談風、論辯方式及論題
第二節 嵇康的求知方法
第三節 嵇康的論辯方法
第五章 從規範倫理與德行倫理省察魏晉名教危機
第一節 形塑於東漢白虎通會議後的道德禮法
第二節 名教的倫理規範性質及其危機
第三節 由德行倫理檢視嵇、阮的品德
第四節 從德行倫理檢視名教外鑠性的規範倫理
第五節 從規範倫理省察出於自然的名教
第六章 越名教與任情性之自然
第一節 自然生成論
第二節 自然人性論
第三節 阮籍的「禮豈為我輩設耶?」
第四節 嵇、阮自然觀的理源及所賦予的涵義
第五節 嵇康的人性觀及「越名教任自然」
第七章 對儒家經學的繼承和批判
第一節 漢魏之際的經學流變脈絡
第二節 阮籍對儒學之繼承及對儒學異化之批判
第三節 嵇康對儒學之繼承及對儒學異化之批判
第四節 向秀的儒學思想
第八章 竹林玄學與道家、道教
第一節 阮籍、嵇康和山濤的老子思想
第二節 竹林七賢活化莊子的生命情調——莊學的人生理想與實踐
第三節 嵇康、阮籍的道教思想及現代意義
第九章 《易》學思想
第一節 阮籍〈通易論〉的易學觀及其政治人格類型說
第二節 嵇康兼綜《易》、《莊》的處世智慧
第十章 生死的安頓智慧
第一節 析論阮籍的生死價值觀
第二節 嵇康對生死的安頓智慧
第三節 嵇康面對死亡威脅的態度
第十一章 山水審美的情懷
第一節 山水與人文情懷之相互關係
第二節 阮籍的山水情懷
第三節 嵇康的山水美感與心靈的洗滌
第十二章 竹林七賢與酒
第一節 魏晉之際文士的飲酒風尚及美學涵義
第二節 阮籍的酒品
第三節 嵇康的酒品
第四節 劉伶的〈酒德頌〉
第五節 阮咸、向秀、山濤與王戎的酒品
第六節 結語
第十三章 七賢間的情誼
第一節 阮籍與阮咸、王戎、劉伶之情誼互動
第二節 阮籍與嵇康之交往情誼
第三節 嵇康與山濤
第四節 嵇康與向秀
第十四章 音樂中和之美的享受
第一節 阮籍的〈樂論〉
第二節 嵇康的〈琴賦〉與〈聲無哀樂論〉
第十五章 養生論
第一節 嵇康論養生之五難
第二節 嵇康、阮籍論精氣神兼備的養生法
第三節 酒與音樂在阮籍、嵇康的養生論中的地位和意義
第四節 向秀儒家取向之養生論
第五節 阮籍、嵇康和向秀養生論對當代生態倫理之意義
參考書目
立即查看
【簡介】
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這本書,展現道家哲學與當代政治哲學學者的深入對話。
鄧育仁教授提出的公民哲學,深刻地反思深度歧見等當代社會難解的核心問題,嘗試從故事地位、重新框束問題等途徑來進行深入反思。也同時引入儒學視角,從兼聽、天下為公、惻隱之心等思想,來闡論公民哲學所重視的面向。整體而言,公民哲學,不僅在當代政治哲學中開展出新的論述空間,也是一個開放性的平臺,具有以公民哲學為視角,邀請不同哲學理論與公民哲學進行對話,而後展開新的理論。本書以公民哲學為平臺,引入道家哲學後的深入對話,而展現出所謂公民道家的可能面貌。
本書以「公民哲學」為核心主題,進行深度探討,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公民哲學與道家哲學的對話。
第二部分 對於公民哲學的回應與展望。
第三部分 收錄兩篇訪談、座談,將公民哲學與深度歧見,以案例故事進行對話、分享。
【目錄】
序 林明照、賴錫三
第一部分 公民哲學與道家哲學的對話
公民道家與深度歧見—─以《莊子》的〈齊物論〉和〈人間世〉為思考/賴錫三
社會生活中的差異與共存:公民哲學與莊子/李志桓
公民道家的可能—─《莊子》的多元觀/廖昱瑋
初探《莊子》「應物」中的公共溝通因素:從畢來德到鄂蘭/李雨鍾
深度共是:莊子與鄂蘭論公民意見的複數性/鍾振宇
《莊子》的善生善死與公民哲學/林明照
第二部分 對於公民哲學的回應與展望
儒學修養作為政治德行—─從公民教育論深度歧見之調節/吳澤玫
故事、故事性思維與故事地位—班雅明思想與公民哲學的交會/羅名珍
結論: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鄧育仁
附錄
有關公民哲學與深度歧見的故事挖掘—─訪談鄧育仁先生
公民哲學與深度歧見:從臺灣「同性婚姻」爭議談起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