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之王道法律思想 (2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簡介】
本書以儒釋道之法哲學思想為中心,從法理學觀點,分析探討我國諸子百家之法律思想,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子及佛教等之法律思想。
諸子百家法律思想之共同特色,乃是具有「天人合一」之自然法思想觀念,並主張國家治理應秉持「德治為先,法治為輔」之原則,以維持社會秩序,為民興利及除害。其中良善法治之建設,仍應仰賴聖賢君子之集體參與,始能克盡其功。
本書為研究我國古代法律思想之典籍,體系化分析探討諸子百家經典之聖賢法律思想理論,可作為研究法學理論及法治實踐之參考。
【目錄】
「天人合一」思想概述
第一篇 儒 家
第一章 儒家的法律思想:內聖外王的王道法律思想
第二章 詩經之法律思想
第三章 尚書之法律思想
第四章 春秋之法律思想
第五章 易經的法理思想初探
第六章 荀子之哲學思想與法治思想
第二篇 道家與道教
第七章 道家的法律思想
第八章 太平經之法律思想
第九章 社會道德規範之探討
第三篇 佛教與墨家
第十章 佛教之法律思想概說
第十一章 佛教之治國理念
第十二章 華嚴經哲學思想在法哲學上之運用
第十三章 墨子之法律思想
第十四章 聖湯瑪斯.阿奎那之法律思想—以神學大全為中心
第四篇 法 家
第十五章 管子之法律思想
第十六章 韓非子的法理思想:「法治」優於「人治」
參考文獻
立即查看
法學方法論
ISBN13:9786263433069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
作者:Karl Larenz
譯者:陳愛娥
裝訂/頁數:平裝/580頁
規格:23cm*17cm*2.6cm (高/寬/厚)
重量:840克
版次:2
出版日:2022/09/25
中國圖書分類:法律哲學;法理學
內容簡介
法是一種極為複雜的研究對象,例如因牽涉「正當性」的問題而與哲學相關,因涉及文字理解須納入詮釋學的認知,因牽涉社會行為的規範而與社會學關係糾葛。無論如何,法的研究均應由法的特質出發,來確定法學的特徵、法學的方法及其思考方式。
本書作者選擇由薩維尼開始,追溯過去180年來法學方法的學術史,藉此貫串了法學方法的根本性問題:法的效力與關聯性,法的規範性與實存關聯性,立法、司法與學理對法之建構的參與。自薩維尼以來,法學方法受利益法學的洗禮,承認法規範及法律判斷均包含價值判斷,法規範的發現亦不僅是法律適用;因此,現代法學方法的課題即在於尋找使法之發現與包含其內之價值判斷客觀化的方法。本書堪稱此一努力的代表作之一。其一方面藉由歷史性的批判,清晰呈現法學方法紛雜的問題面貌,另一方面條理井然地說明作者對確定案件事實、尋找與適用法規範之方法所持的見解。藉本書之助,當可了解法學何以有資格稱為一門科學。
目錄
第六版序
第一版序
第二版譯序
第一版譯序
導 論
第一篇 歷史性批判部分
第一章 薩維尼的方法論
第二章 十九世紀的「概念法學」
第一節 普赫塔的「概念系譜學」
第二節 耶林早期之「自然史的方法」
第三節 溫德賽之理性主義的法律實證主義
第四節 「客觀的」解釋理論
第三章 實證主義之學術概念影響下的法理論與方法論
第一節 比林之心理學的法理論
第二節 耶林之轉向實用主義法學
第三節 較老的「利益法學」
第四節 自由法運動之轉向唯意志論
第五節 轉向法社會學
第六節 凱爾生的「純粹法學」
第七節 溫伯格之「制度性的法實證主義」
第四章 二十世紀上半葉法哲學的背離實證主義
第一節 施塔姆勒之《法學理論》與其《正確之法》的理論
第二節 「西南德」新康德主義與價值理論
第三節 客觀的唯心論與辯證法
第四節 現象學之法理論
第五章 現代方法上的論辯
第一節 由「利益法學」到「評價法學」
第二節 關於超越法律之評價標準的問題
第三節 規範的內涵及事實的結構
第四節 尋求正當的個案裁判
第五節 類觀點學與論證程序
第六節 法律拘束與涵攝模型
第七節 關於體系的問題
第八節 法哲學上關於正義的討論
第二篇 體系性部分
第一章 導論:法學的一般特徵
第一節 法的表現方式及其研究學科
第二節 作為規範科學的法學、規範性陳述的語言
第三節 作為「理解性」科學的法學
第四節 法學中的價值導向思考
第五節 法學對於法律實務的意義
第六節 法學在知識上的貢獻
第七節 方法論作為法學在詮釋上的自我反省
第二章 法條的理論
第一節 法條的邏輯結構
第二節 不完全法條
第三節 法條作為規制的組成部分
第四節 多數法條或規制的相會(競合)
第五節 法律適用的邏輯模式
第三章 案件事實的形成及其法律判斷
第一節 作為事件及作為陳述的案件事實
第二節 選擇形成案件事實之基礎的法條
第三節 必要的判斷
第四節 意思表示的解釋
第五節 實際發生的案件事實
第四章 法律的解釋
第一節 解釋的任務
第二節 解釋的標準
第三節 共同影響解釋的因素
第四節 解釋的特殊問題
第五章 法官之法的續造的方法
第一節 法官之法的續造—解釋的賡續
第二節 法律漏洞的填補(法律內之法的續造)
第三節 藉「法益衡量」解決原則衝突及規範衝突
第四節 超越法律計畫之法的續造(超越法律之法的續造)
第五節 「判決先例」對形成「法官法」的意義
第六章 法學中概念及體系的形成
第一節 外部體系(或稱抽象概念性體系
第二節 類型及類型系列
第三節 「內部的」體系
簡寫表
文獻詳目
中德詞彙對照表
立即查看
【簡介】
三民書局綜合六法全書嚴選常用法規近七百種,依憲、民、民訴、刑、刑訴、行政及國際法七類編排,條號項下參酌立法原意,例示最新法規要旨,重要法規如民、刑法等並輯錄立法理由、修正理由、相關條文及實務判解。並於每類法規首頁設計簡易目錄、內文兩側加註條序邊款及法規分類標幟,提高查閱便利。另蒐錄最新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等資料,可以說是資料最豐富、更新最即時、查閱最便利的綜合六法全書,適合法學研究、實務工作、考試準備之用,為不可或缺之工具書。
本版蒐錄2024年7月最新修正法規與憲法法庭判決
◎最新修正法規:立法院組織法、立法院職權行使法、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施行法、中華民國刑法、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國家機密保護法、性騷擾防治法、家庭暴力防治法、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施行法、刑事補償法、國籍法、住宅法、土石採取法、原住民身分法、陸海空軍刑法、所得稅法、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電子簽章法、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典試法、法官法、公務人員考試法、公務人員保險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文化資產保存法等六十餘項法規
◎最新制定法規:最低工資法、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二項法規。
◎新增憲法法庭判決:112年憲判字第10號~113年憲判字第6號
【目錄】
壹、憲法及關係法規
貳、民商法及關係法規
參、民事訴訟法及關係法規
肆、刑法及關係法規
伍、刑事訴訟法及關係法規
陸、行政法規
柒、國際法
捌、釋字暨憲法法庭裁判彙編
立即查看
憲法要義
ISBN13:9789575118198
出版社:元照
作者:李惠宗
裝訂:平裝
規格:23cm*17cm*4cm (高/寬/厚)
版次:9
出版日:2022/09/01
中國圖書分類:中國憲法
內容簡介
憲法包括基本權之保障與國家組織的基本規定。
基本權係現代憲法的核心,對基本權的瞭解,是現代國民的權利,也是促使國家提升水準的不二法門。一個尊重人民基本權的國家,才可能是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本書深入闡釋基本權意涵,期使讀者清楚理解基本權精義之所在。
在國家組織法方面,本書以功能性權力分立理論作為論述主軸,闡明我國憲法憲政組織結構及國家應為人民而存在的意涵。
本書引用法規迄至2022年7月底,大法官解釋則引用至釋字第813號解釋及憲法法庭憲判字第11號。
目錄
第一篇 憲法緒論
第一章 國家學概論/1
第一節 國家之意義/2
第二節 現代國家的存立基礎/4
第三節 國家之要素/4
第四節 民主國家與憲法之關係/16
第五節 國家權力的本質/17
第六節 國家權力實質正當性與轉型正義/23
第七節 國家與社會之關係/25
第二章 憲法學概論/33
第一節 國家之意義/33
第二節 國民制憲權/34
第三節 憲法之種類/36
第四節 憲法變遷/37
第五節 Covid-19疫情下的緊急狀態憲法/50
第三章 我國制憲及修憲史/53
第一節 序 說/54
第二節 清末立憲運動/54
第三節 民國初年之制憲經過/55
第四節 訓政時期約法與五五憲草/55
第五節 中華民國憲法之制定經過/56
第六節 憲法施行之準備程序/57
第七節 動員戡亂時期之修憲/57
第八節 憲法增修條文之修憲/60
第四章 我國憲法之基本決定──憲法之序言及總綱/69
第一節 序 言/70
第二節 共和與民主之基本決定/70
第三節 國民主權/87
第四節 領 土/89
第五節 民 族/92
第六節 國旗與其他國家象徵/92
第二篇 基本權論
第五章 基本權總論/95
第一節 基本權之概念/97
第二節 基本權發展史/103
第三節 基本權種類/108
第四節 基本權之功能/110
第五節 基本權之主體/121
第六節 基本權拘束之對象/125
第七節 基本人權的限制/130
第八節 特別權力關係與基本權/151
第九節 基本權之競合/155
第十節 基本權之衝突利益衡量/157
第六章 平等論/159
第一節 平等之意義──實質平等/160
第二節 平等之要求/160
第三節 平等之法律性質/161
第四節 平等的種類/163
第五節 平等原則之拘束力/170
第六節 平等原則之判斷程序/182
第七節 平等原則與比例原則之競合/187
第七章 人身自由/189
第一節 人身自由之意義/190
第二節 人身自由的範圍/193
第三節 以法定程序擔保人身自由/201
第四節 法定程序內涵/203
第五節 不受軍事審判之自由/210
第八章 行動自由/215
第一節 行動自由之意義/215
第二節 行動自由保護之範圍/216
第三節 行動自由之規制/218
第四節 行動自由規制的檢討/221
第九章 思想及表現自由/223
第一節 緒說──思想自由之保障/224
第二節 言論自由/229
第三節 講學自由/247
第四節 著作自由/252
第五節 出版自由/252
第六節 廣電自由/253
第七節 新聞自由與政府置入性行銷/255
第十章 秘密通訊自由/257
第一節 秘密通訊之意義/257
第二節 秘密通訊之保障/258
第三節 秘密通訊之限制/258
第四節 通訊保障的發展/261
第五節 通訊軟體的興起及問題/263
第十一章 宗教自由/265
第一節 政教分離/265
第二節 宗教自由之內涵及特性/269
第三節 宗教自由之輻射效力/272
第十二章 集會結社自由/277
第一節 集會結社之憲法意義/277
第二節 集會遊行之自由/278
第三節 結社自由/282
第四節 政黨法制/285
第十三章 生存權/293
第一節 生存權之意義/293
第二節 死刑存廢論/294
第三節 安樂死合法化之探討/300
第四節 墮胎合法化之探討/301
第五節 合乎人性尊嚴之生活權/303
第十四章 工作權/307
第一節 工作權之意義/308
第二節 工作權的主體/309
第三節 工作權之法律性質/311
第四節 工作權與其他基本權競合/313
第五節 工作權保障之範圍/313
第六節 工作權的限制/319
第七節 工作權於私法關係上之效力/333
第八節 工作權作為社會權的效力/338
第十五章 財產權/341
第一節 財產權之意義/342
第二節 財產權保障之性質/344
第三節 財產權保障之範圍/346
第四節 財產權之限制/356
第五節 國家土地管理高權與財產權價值保障/384
第十六章 訴訟權/387
第一節 訴訟權作為制度性保障之基本權/388
第二節 訴訟權之內涵/393
第三節 訴訟權的限制/409
第四節 憲法訴訟法引進裁判憲法審查/418
第十七章 應考試服公職之權/419
第一節 應考試權之意義/419
第二節 應考試權之範圍/420
第三節 應考試權之保障/421
第四節 服公職權利/427
第十八章 參政權/437
第一節 參政權之意義/438
第二節 選舉權/440
第三節 罷免權/453
第四節 創制、複決權/455
第五節 公民投票/456
第十九章 其他基本權/471
第一節 憲法第22條之意義/472
第二節 個別之其他基本權/474
第二十章 國家責任論/521
第一節 國家責任序說/522
第二節 國家賠償責任/522
第三節 行政補償責任/531
第四節 從冤獄賠償化身的刑事補償/533
第三篇 基本義務論
第二十一章 人民之基本義務/535
第一節 概 說/535
第二節 依法納稅/537
第三節 依法服兵役/540
第四節 接受教育/543
第五節 遵守法規範之義務/547
第四篇 國家組織論
第二十二章 國家組織法總論/551
第一節 現代國家組織之基本理論/552
第二節 內閣制、總統制與雙首長制/566
第三節 我國中央政制的問題/575
第二十三章 國民大會/589
第一節 國民大會之性質/589
第二節 國民大會之組織的演變/589
第二十四章 總 統/591
第一節 緒 論/592
第二節 總統、副總統之產生與職位異動/594
第三節 總統特權/604
第四節 總統之職權/607
第二十五章 行 政/619
第一節 行政院之地位/619
第二節 行政院之組織/620
第三節 行政院之職權/628
第四節 行政院與立法院的互動關係/628
第二十六章 立 法/639
第一節 議會與人民間之關係/640
第二節 立法委員/642
第三節 立法院之組織/651
...
立即查看
【簡介】
本書透過大量生動與活潑的案例,協助讀者掌握刑法總則的各種重要問題,目的在使讀者有能力處理實際案例,並進而思索相關體系與概念背後的法理。尤其,本書融合近二十年來國內諸多學者的重要研究、分析眾多實務重要見解,並參酌許多德國重要教科書的內容,除了對許多傳統問題進行別具風貌的深入淺出分析,更關注許多向來未受應有關注的重要議題,相信只要花點心思閱讀本書,不論是出於對刑法有興趣想要一窺堂奧的人士,抑或從事司法實務工作的人士,必將獲得知識上的滿足。
為了協助讀者能夠克服各種與刑法相關的考試,本書也在許多地方提到答題技巧與注意事項,並貼心地設計許多結構圖,方便讀者掌握相關刑總問題的論證體系。因此,不論您是正在學習刑法總則的讀者,還是已經在準備近期考試的讀者,本書絕對是您的最佳教材。
【目錄】
第一章 刑法基礎概念/1
第一節 刑法作為保護法益的手段 4
第二節 憲法與刑法 9
第三節 刑事制裁概說 20
第四節 刑法適用範圍 34
第五節 法律解釋與案例分析方法 45
第二章 故意作為犯的構成要件該當性/57
第一節 構成要件的概念與結構 60
第二節 刑法上的行為 75
第三節 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 81
第四節 故意與意圖 107
第三章 故意作為犯的違法性/127
第一節 違法性概說 130
第二節 正當防衛 139
第三節 與正當防衛類似或相關的阻卻違法事由 162
第四節 緊急避難 169
第五節 承諾與同意 188
第四章 故意作為犯的罪責/205
第一節 罪責理論基礎 208
第二節 責任能力 214
第三節 原因自由行為 220
第四節 免除罪責事由 237
第五章 錯誤理論/249
第一節 錯誤問題概說 252
第二節 構成要件錯誤 257
第三節 禁止錯誤 277
第四節 容許構成要件錯誤 286
第五節 其他錯誤 293
第六章 正犯與共犯/297
第一節 犯罪參與問題概說 301
第二節 共同正犯 313
第三節 間接正犯 332
第四節 教唆犯與幫助犯 352
第五節 身分犯的犯罪參與 386
第七章 未遂犯/399
第一節 未遂犯概說 402
第二節 未遂犯成立要件 410
第三節 不能未遂 426
第四節 中止未遂 436
第八章 不作為犯/461
第一節 不作為犯概說 464
第二節 故意不純正不作為犯的論證 474
第三節 保證人地位 494
第九章 過失犯與結果加重犯/515
第一節 過失犯基本概念 518
第二節 過失犯的論證 525
第三節 犯罪參與與不作為及未遂 549
第四節 結果加重犯 556
第十章 競合論/563
第一節 競合論基本概念 566
第二節 行為單數 573
第三節 法條競合及與罰前後行為 585
第四節 想像競合 596
第五節 實質競合 610
第六節 事實不明的競合問題 614
名詞索引/621
立即查看
德國社會法 11版 <新學林> (1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立即查看
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 第十輯 10/E 2020 <新學林> (10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十一輯 2021 <法研所>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憲法釋字與裁判講義: 跟著司法院大法官學憲法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過往在適用舊法(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及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法)時期,相關於舊法解釋適用(相關於違憲審查制度)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廣為學界所接受者,大多已納入新制定之憲法訴訟法規定。憲法訴訟法既已於民國111年1月正式施行,即應直接適用憲法訴訟法之規定,而無須再援引相關大法官解釋作為依據。至於憲法訴訟法施行後,相關於憲法訴訟法解釋適用之憲法法庭裁判,筆者認為宜由「憲法訴訟法專書」說明,更為妥適,畢竟憲法法庭的裁判,除了判決外,尚有實體與程序裁定,舉例而言,關於正確憲法訴訟類型選擇之說明,理當擴及「不受理裁定」之整理。
【目錄】
第一部分 憲法的前言與總綱
第一章 領土 3
第二章 影響憲法變遷之「憲政慣例」 4
第三章 憲法之基本原則 6
壹、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形成修憲界限 6
貳、民主國原則 7
參、法治國原則之法律保留原則要求 12
肆、法治國原則之法安定性的維護 18
伍、法治國原則之信賴保護原則 37
陸、法治國原則之「比例原則」或「三重審查標準」 46
相關選擇題型 55
第二部分 基本權利總論
第一章 基本權主體 61
壹、「外國人」及「大陸地區人民」作為基本權利主體 61
貳、法人及非法人團體 66
相關選擇題型 70
第二章 基本權功能 72
壹、給付功能 72
貳、保護義務功能 73
參、組織暨程序保障功能 74
肆、制度性保障功能 77
相關選擇題型 81
第三章 基本權對國家私經濟行為之效力 83
第四章 基本權對第三人效力 87
相關選擇題型 92
第五章 基本權的保護領域 93
第六章 基本權的限制 96
壹、形式要求(形式阻卻違憲事由)—層級化法律保留體系 96
貳、實質要求(實質阻卻違憲事由)—違憲審查標準之檢驗 96
參、個別性法律制定之限制 96
第三部分 基本權利各論
第一章 基本權利之核心—人性尊嚴 103
壹、釋字第567號解釋:人性尊嚴的不可侵犯性 103
貳、釋字第588號解釋彭鳳至大法官一部協同意見書及一部不同意見書—人性尊嚴與其他基本權利之關係 104
參、111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強制道歉與人性尊嚴 107
肆、釋字第791號解釋—性自主權與人性尊嚴 108
伍、釋字第781號解釋—生存權與人性尊嚴 108
相關選擇題型 109
第二章 平等權(平等原則) 110
壹、憲法第7條平等保障的意義 110
貳、平等原則操作之審查密度決定 112
參、司法院大法官就「平等原則」操作之觀察 114
相關選擇題型 182
第三章 人身自由 185
壹、人身自由為一切自由權利之前提 185
貳、對人身自由限制的正當法律程序要求 185
參、程序性規定以外之保障→絕對法律保留與法律明確性、比例原則之嚴格審查要求 202
相關選擇題型 221
第四章 不受軍事審判之自由 224
壹、軍事審判程序的憲法依據—憲法第9條 224
貳、軍事審判獨立保障之建置—釋字第704號解釋 225
第五章 居住遷徙自由 236
壹、居住自由 236
貳、遷徙自由 239
第六章 言論自由 241
壹、言論自由之意義 241
貳、言論自由保障的表現形式 241
參、處理言論自由問題之類型化—比例原則操作之審查密度決定 242
肆、猥褻性言論 259
伍、誹謗性言論(v.名譽權) 270
陸、商業性言論 270
柒、藝術性言論—釋字第806號解釋 281
相關選擇題型 284
第七章 新聞自由 287
壹、內涵與規範依據 287
貳、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9條第2款規定管制跟追行為,與憲法第11條保障新聞採訪自由之意旨並無牴觸—釋字第689號解釋 287
相關選擇題型 289
第八章 通訊傳播自由 290
壹、通訊傳播自由之意義—釋字第613號解釋 290
貳、接近使用傳播媒體權 290
第九章 講學自由(學術自由) 299
壹、意義 299
貳、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之觀察 302
相關選擇題型 314
第十章 私人興學自由—釋字第659號解釋? 317
第十一章 秘密通訊自由 323
壹、釋字第631號解釋:通訊監察書核發之法官保留原則適用 323
貳、釋字第756號解釋:檢、閱、刪受刑人往來書信內容規定之合憲性 325
第十二章 宗教自由 331
壹、宗教自由規範內涵 331
貳、政教分立原則的違憲審查標準 332
參、宗教團體自治 333
相關選擇題型 335
第十三章 集會結社自由 337
壹、集會自由 337
貳、結社自由 341
相關選擇題型 351
第十四章 生存權 353
壹、生命自由面向 353
貳、社會權面向 355
第十五章 工作權 358
壹、工作權性質之定位 358
貳、職業自由之保障意義 359
參、比例原則操作之審查密度決定—三階段理論 361
肆、相關大法官解釋之觀察 364
相關選擇題型 385
第十六章 財產權 387
壹、概念 387
貳、社會義務性 389
參、相關大法官解釋 389
相關選擇題型 440
第十七章 參政權 442
壹、選舉權(被選舉權) 442
貳、罷免權 457
參、創制、複決權(公民投票權)—釋字第645號解釋 457
相關選擇題型 458
第十八章 應考試服公職權 460
壹、意涵 460
貳、釋字第618號解釋 460
參、釋字第715號解釋 461
肆、釋字第764號解釋 464
伍、釋字第768號解釋 470
陸、111年憲判字第10號判決 471
相關選擇題型 473
第十九章 訴訟權 474
壹、類型化的正當法律程序概念—釋字第663號解釋 474
貳、憲法第16條訴訟權之正當程序內涵 474
相關選擇題型 577
第二十章 剩餘(概括、非列舉)基本權 579
壹、一般行為自由與行動自由 579
貳、人民免於身心傷害之身體權 588
參、姓名權—釋字第399號解釋 593
肆、獲知血統來源權—釋字第587號解釋 594
伍、名譽權(v.言論自由權) 595
陸、隱私權 618
柒、環境權 644
捌、婚姻自由 645
玖、契約自由 657
拾、性行為自由(性自主權) 658
拾壹、健康權 668
拾貳、收養自由 670
拾參、原住民(族)權 675
拾肆、思想自由 714
相關選擇題型 715
第二十一章 人民之義務 718
壹、納稅之義務 718
貳、服兵役之義務 724
參、受國民教育之權利義務 726
相關選擇題型 729
第二十二章 國家賠償責任—釋字第670號解釋 731
◎ 釋字第670號解釋—合法羈押之刑事補償責任/應予補償之「非財產權」限制 731
第四部分 權力分立總論
第一章 (中央)水平面向之權力分立 737
壹、功能最適之權力分立的解釋取向 737
貳、相關司法院大法官決定之觀察 741
相關選擇題型 758
第二章 人事的區分與制衡—釋字第419號解釋 759
壹、總統、副總統可否兼任行政院長非屬「政治問題」 759
貳、副總統兼任行政院長並未形成憲政慣例 759
參、憲法上之職位得否兼任—職務相容性之判斷 760
相關選擇題型 764
第三章 權力相互尊重/機關忠誠義務 765
壹、釋字第3號解釋—五權分治,平等相維 765
貳、釋字第520號解釋—行政院與立法院間之權力尊重 765
參、釋字第748號解釋—大法官與立法機關間之權力尊重 766
肆、釋字第553號解釋—中央與地方間之權力尊重 767
伍、釋字第632號解釋—總統與立法院間關於監察委員人事決定權之權力尊重 768
第四章 我國中央政府體制類型—由「組閣權」歸屬觀察 769
壹、第四次修憲(86.7.21)前的組閣權歸屬 769
貳、第四次修憲(86.7.21)後的組閣權歸屬 773
相關選擇題型 776
第五部分 權力分立各論—中央政府體制
第一章 總統 779
壹、行政院院長任免權 779
貳、緊急命令權 779
參、總統之刑事豁免權—釋字第627號解釋 782
肆、總統之國家機密特權—釋字第627號解釋 789
相關選擇題型 793
第二章 行政院 795
◎行政組織法定與行政保留權 795
第三章 立法院 798
壹、立法委員選舉制度 798
貳、法律案審議權 800
參、預算案審議權 804
肆、立法院決議之效力 813
伍、議決條約權 815
陸、質詢權 816
柒、監察院院長、副院長及監察委員之人事同意權—釋字第632號解釋 819
捌、不信任案提出權—釋字第735號解釋(不信任案得於臨時會提出) 821
玖、國會調查權(釋585)與文件調閱權(釋325及釋729) 822
拾、言論免責權 834
拾壹、立委兼職之限制 837
相關選擇題型 838
第四章 司法院 844
壹、司法院的定位 844
貳、司法行政權的歸屬 846
參、審判獨立 855
相關選擇題型 866
第五章 監察院 868
壹、彈劾權行使對象 868
貳、糾正權 869
參、審計權 870
相關選擇題型 871
第六章 考試院—釋字第655號解釋 872
第六部分 權力分立各論—地方自治
第一章 地方自治之本質 879
相關選擇題型 880
第二章 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111年憲判字第6號判決 881
壹、應否受理之討論 881
貳、中央與地方間權限分配之憲法原則 883
參、肉品殘留萊克多巴胺之安全容許量標準,屬中央立法且未授權地方執行(自訂標準)之事項,地方不得另訂牴觸中央法定標準之自治法規 889
肆、肉品殘留萊克多巴胺之安全容許量標準,亦可能影響憲法第107條第11款規定專屬中央之國際貿易政策立法權 892
伍、憲法第148條之「貨物自由流通」基本國策的補充論述 893
第三章 自治條例與法律保留原則之適用 895
第四章 地方財政權的保障 897
相關選擇題型 898
第五章 自治組織權 899
壹、釋字第467號解釋 899
貳、釋字第527號解釋 899
參、釋字第769號解釋 900
相關選擇題型 905
第七部分 基本國策
第一章 國民經濟 909
第二章 社會安全 910
壹、釋字第472號解釋 910
貳、釋字第766號解釋 911
參、釋字第609號解釋 911
相關選擇題型 912
第三章 教育文化 914
釋字備忘表 915
立即查看
攻略大法官解釋與憲法法庭判決-29版-2025法律法典工具書 (29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適用對象
國考生、實務工作者、學術研究者、在校生必備
使用功效
配合學習時查閱
改版差異
新增112年憲判字第16號(112.10.27)至第20號(112.12.29)、113年憲判字第1號(113.01.26)至第8號(113.09.20),並將大法官解釋相關解釋文、理由書以憲法、行政法、民法、智財法、商事法等用體系加以分類。
書籍特色
體系表:將大法官解釋相關解釋文、理由書及憲法法庭判決、主文、理由以憲法、行政法、民法、智財法、商事法等用體系加以分類。
索引表:書末附有法規名稱暨簡稱索引表,並附有解釋、判例、裁判、決議、法律問題之索引表,依年代先後排序,以利檢索。
【目錄】
攻略大法官解釋與憲法法庭判決
目錄
拾壹、大法官解釋與憲法法庭判決
大法官解釋與憲法法庭判決 體系表/拾壹-3
憲法類 體系表/拾壹-3
行政法類 體系表/拾壹-141
民法類 體系表/拾壹-165
民事訴訟法類 體系表/拾壹-174
商事法類 體系表/拾壹-177
智慧財產法類 體系表/拾壹-179
刑法類 體系表/拾壹-180
刑事訴訟法類 體系表/拾壹-192
大法官解釋(相關法條/解釋爭點/解釋文/解釋理由書)/拾壹-199
憲法法庭判決(相關法條/案由/主文/理由)/拾壹-907
拾貳、索引表
法規名稱暨簡稱索引表/拾貳-3
司法院解釋索引表/拾貳-7
最高法院判例索引表/拾貳-10
最高行政法院判例索引表/拾貳-16
民商、刑事裁判索引表/拾貳-18
智慧財產法院裁判索引表/拾貳-42
最高、高等行政法院裁判索引表/拾貳-43
決議索引表/拾貳-49
實務問題索引表/拾貳-53
行政函釋索引表/拾貳-57
立即查看
憲法解釋與憲政發展 2006 <學富>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