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之王道法律思想 (2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簡介】
本書以儒釋道之法哲學思想為中心,從法理學觀點,分析探討我國諸子百家之法律思想,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子及佛教等之法律思想。
諸子百家法律思想之共同特色,乃是具有「天人合一」之自然法思想觀念,並主張國家治理應秉持「德治為先,法治為輔」之原則,以維持社會秩序,為民興利及除害。其中良善法治之建設,仍應仰賴聖賢君子之集體參與,始能克盡其功。
本書為研究我國古代法律思想之典籍,體系化分析探討諸子百家經典之聖賢法律思想理論,可作為研究法學理論及法治實踐之參考。
【目錄】
「天人合一」思想概述
第一篇 儒 家
第一章 儒家的法律思想:內聖外王的王道法律思想
第二章 詩經之法律思想
第三章 尚書之法律思想
第四章 春秋之法律思想
第五章 易經的法理思想初探
第六章 荀子之哲學思想與法治思想
第二篇 道家與道教
第七章 道家的法律思想
第八章 太平經之法律思想
第九章 社會道德規範之探討
第三篇 佛教與墨家
第十章 佛教之法律思想概說
第十一章 佛教之治國理念
第十二章 華嚴經哲學思想在法哲學上之運用
第十三章 墨子之法律思想
第十四章 聖湯瑪斯.阿奎那之法律思想—以神學大全為中心
第四篇 法 家
第十五章 管子之法律思想
第十六章 韓非子的法理思想:「法治」優於「人治」
參考文獻
立即查看
憲法學釋論(增訂十版)
叢書:法律
ISBN13:9789571473659
替代書名:Constitutional Law
出版社:三民書局
作者:陳新民
裝訂/頁數:平裝/880頁
規格:26.0cm*19.0cm*4.1cm (高/寬/厚)
版次:十
出版日:2022/04/06
中國圖書分類:中國憲法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法律學的角度,就我國憲法的規定所涉及的憲法理論,參酌國外相關的憲政理論,並輔以憲法條文所關涉的法律,以及大法官歷年來所做出的相關解釋,為讀者勾勒出一個清晰的憲法與憲政的實證法架構,讓讀者對我國的憲政體制,不會墜入只知理論模式,而不知憲政實際的迷霧之中,這也是我國在追求一個實質意義的法治國家所要避免的現象。
本書的另一個特點,乃是針對民國一一一年一月四日才實施的憲法訴訟法,進行詳細的詮釋,希望能給讀者對我國釋憲制度近半世紀以來最大的變革,有一個較為深入的瞭解。
目錄
憲法學釋論 總 目
第一章導 論
第一節憲法的意義
第二節憲法的分類
第三節我國立憲簡史
第四節現行憲法的制定
第二章憲法前言與總綱
第五節憲法的前言及意義
第六節國體與政體
第七節 主權
第八節 國民
第九節 領土
第十節 國旗
第三章 人民基本權利與義務
第十一節 基本人權的基本原則
第十二節 人權的限制
第十三節 人民的基本義務
第四章 人權各論
第十四節 平等權
第十五節 人身自由權
第十六節 住居及遷徙自由權
第十七節 意見自由權
第十八節 秘密通訊之自由
第十九節 宗教自由權
第二十節 集會與結社自由權
第二十一節 財產權
第二十二節 工作權
第二十三節 生存權
第二十四節 參政權
第二十五節 權利救濟權──請願、訴願與訴訟權
第二十六節 社會權
第五章 國民大會
第二十七節 國民大會的制度
第六章總 統
第二十八節 總統制度
第二十九節 總統的產生
第三十節 總統的職權
第七章 行政院
第三十一節 行政院的地位與組織
第三十二節 行政院的責任──行政院與立法院的關係
第八章 立法院
第三十三節 立法院的職權
第三十四節 立法委員
第九章 司法院
第三十五節 司法院之地位與職權
第三十六節 法 官
第三十七節 大法官
第十章 考試院
第三十八節 考試院的地位
第三十九節 考試院的職權
第十一章 監察院
第四十節 監察權的意義與監察院的組織
第四十一節 監察院的職權
第十二章 地方自治
第四十二節 地方自治的意義
第四十三節 我國憲法的地方制度
第十三章 基本國策
第四十四節 憲法基本國策的制度
第四十五節 基本國策的適用力問題
第十四章 憲法的修改
第四十六節 憲法修改的制度
第四十七節 我國修憲簡史──動員戡亂時期的臨時條款
第四十八節 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的憲政改革
附錄一中華民國憲法
附錄二歷次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附錄三第一階段、第二階段修憲條文
附錄四民國八十三年以後之修憲條文
附錄五願化春泥更護花──我的退職報告
立即查看
德國社會法 11版 <新學林> (1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立即查看
【簡介】
本書依條文之編排順序,將民法繼承編之相關問題予以體系化的介紹。為使讀者能夠容掌握爭點,乃將學說予以詳述,並將實務見解例於註中,以便參照。書中之個人見解,大多為作者長期思考下之結論,整體上呈現作者一貫之法解釋學方法論。
【目錄】
修訂版序
自 序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繼承之根據/1
第一項 總 說/1
第二項 我國民法上關於繼承之根據/2
第二節 繼承法之編定/7
第一項 民國十九年之制定/7
第二項 民國七十四年之修正/8
第三項 民國九十六年之修正/ 11
第四項 民國九十八年之修正/ 13
第五項 民國一○三年之修正/ 14
第六項 民國一○四年之修正/ 15
‧第二章 遺產繼承人
第一節 繼承人之資格、種類及順序/ 17
第一項 繼承人之資格/ 17
第二項 繼承人之種類/ 18
第三項 繼承人之順序/ 18
第二節 法定應繼分/ 23
第一項 配偶之法定應繼分/ 23
第二項 血親繼承人之法定應繼分/ 24
第三節 代位繼承/ 26
第一項 代位繼承之立法沿革及立法意旨/ 26
第二項 代位繼承之性質/ 27
第三項 代位繼承之要件/ 28
第四項 代位繼承之效力/ 34
第四節 繼承權之喪失/ 35
第一項 立法理由/ 35
第二項 繼承權喪失之事由/ 36
第三項 喪失繼承權之效力/ 46
第五節 繼承回復請求權/ 52
第一項 立法理由/ 52
第二項 侵害繼承權之意義及時點/ 54
第三項 繼承回復請求權之性質/ 57
第四項 繼承回復請求之當事人/ 64
第五項 繼承回復請求權之行使/ 69
第六項 繼承回復請求權之消滅時效與拋棄/ 71
‧第三章 繼承之效力
第一節 繼承之標的/ 81
第一項 總 說/ 81
第二項 得為繼承之標的/ 82
第三項 不為繼承之標的/ 84
第四項 法律關係與繼承/ 85
第二節 繼承之費用/ 88
第一項 立法意旨/ 88
第二項 繼承費用之內容/ 88
第三節 遺產酌給請求權/ 90
第一項 總 說/ 90
第二項 遺產酌給請求之要件/ 90
第三項 遺產酌給之順序及標準/ 94
第四項 遺產酌給請求權之性質/ 97
第五項 遺產酌給請求權之消滅時效/ 99
‧第四章 共同繼承
第一節 遺產之公同共有/ 101
第一項 總 說/ 101
第二項 遺產之管理/ 102
第三項 遺產之使用收益及處分/ 102
第二節 債務之繼承/106
第一項 外部關係/106
第二項 內部關係/106
第三節 遺產分割之自由與限制/108
第一項 遺產分割之自由/108
第二項 遺產分割之限制/108
第四節 遺產分割之方法/115
第一項 遺囑指定分割/115
第二項 協議分割/118
第三項 裁判分割/120
第五節 分割之實行/124
第一項 債務之扣還/124
第二項 生前特種贈與之歸扣/126
第六節 分割之效力/140
第一項 移轉主義/140
第二項 共同繼承人間權利及物之瑕疵擔保責任/140
第三項 債務人支付能力之擔保責任/146
第四項 各繼承人有無資力者時擔保責任之分擔/147
第五項 繼承人連帶責任之免除/148
‧第五章 概括繼承與拋棄繼承
第一節 概括繼承有限責任/151
第一項 立法背景/151
第二項 概括繼承有限責任之意義/152
第三項 繼承人提出遺產清冊時之清算程序/159
第四項 繼承人未提出遺產清冊時之清算程序/177
第五項 概括繼承有限責任之原則於特殊情形之溯及適用/180
第二節 概括繼承無限責任/183
第一項 意定的無限責任/183
第二項 法定的無限責任/184
第三節 拋棄繼承/188
第一項 拋棄繼承之意義/188
第二項 拋棄繼承之要件/191
第三項 拋棄繼承之效力/193
‧第六章 無人承認之繼承
第一節 總 說/201
第一項 無人承認繼承制度之存在理由/201
第二項 無人承認繼承之場合/202
第二節 遺產管理人/205
第一項 遺產管理人之選任/205
第二項 遺產管理人之職務/206
第三項 遺產管理人之法律地位/213
第三節 繼承人之搜索/215
第四節 賸餘財產之歸屬/217
‧第七章 遺 囑
第一節 通 則/221
第一項 遺囑之意義與特殊性/221
第二項 遺囑之內容/223
第三項 遺囑能力/225
第四項 共同遺囑/228
第二節 遺囑之方式/231
第一項 總 說/231
第二項 自書遺囑/232
第三項 公證遺囑/234
第四項 密封遺囑/238
第五項 代筆遺囑/242
第六項 口授遺囑/244
第七項 遺囑見證人之資格/254
第三節 遺囑之撤回/257
第一項 總 說/257
第二項 遺囑撤回之方法/258
第三項 遺囑撤回之撤回/266
第四節 遺囑之執行/273
第一項 總 說/273
第二項 遺囑執行之準備程序/274
第三項 遺囑執行人/278
第五節 遺 贈/297
第一項 總 說/297
第二項 遺贈之效力/302
第三項 遺贈之要件/305
第四項 民法所定遺贈之種類/309
第五項 遺贈之承認與拋棄/320
第六節 特留分/326
第一項 特留分之意義/326
第二項 特留分之比例/328
第三項 特留分之算定/330
第四項 違反特留分規定之法律行為之效力/335
第七節 扣減權/337
第一項 扣減權之性質/337
第二項 扣減之標的/340
第三項 扣減權人及其相對人/345
第四項 扣減之效力/347
第五項 扣減權之消滅/350
‧主要參考文獻/354
立即查看
法學思維小學堂——法學方法論密集班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本書簡介
法律人的技藝,就是論證。學會論證說理的方法,可讓自己在面對從未思考過的問題時,不至於毫無頭緒。本書作者在德國刑法學界享有盛名,這本書是其集自己數十年的研教功力,為法律人撰寫的一本思維導引手冊,重在各種方法於具體事例中的實際操演,可讓讀者在短時間內瞭解各種不同方法的運用。
目錄
作者簡介/前3
譯者簡介/前4
原著五版序/前5
原著四版序/前7
原著三版序/前8
原著二版序/前10
原著一版序/前11
譯者說明(中譯本二版)/前16
譯者說明(中譯本一版)/前20
縮語表/前31
第一課 法律中的概念
第一章 法律人為什麼要爭執概念?/3
第二章 法律概念的意義/12
一、描述性概念/12
二、模糊概念/15
三、制度性事實與制度性概念/20
四、評價性概念/24
五、論斷式概念/36
第三章 概念形式/49
一、分類概念/49
作者簡介
Ingeborg Puppe
現 職
.德國波昂大學法學院退休教授
譯者簡介
蔡聖偉
現 職
.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比較法資料中心主任
學 歷
.德國福萊堡(Freiburg)大學法學博士
經 歷
.東吳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及副教授(2005/8~2012/7)
.德國宏博基金會(Humboldt-Stiftung)訪問學者(2010~2011)
.國家考試命題暨閱卷委員
立即查看
債權物權化與否認子女之訴: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債權物權化與否認子女之訴: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四冊
ISBN13:9789575115258
出版社:元照
作者:吳從周
裝訂/頁數:平裝/552頁
規格:21cm*15cm*2.5cm (高/寬/厚)
版次:2
出版日:2021/06/01
中國圖書分類:民法
內容簡介
本書延續「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三冊」在民法與民事訴訟法領域,透過方法論的運用與實務判決對話的努力。實體法部分,將焦點置於債權物權化理論與實務的探討;程序法部分,則是關於否認子女之訴在比較法上的論述,除此之外,包含其他民事法之重要法律爭議。作者以本書作為其從事法學研究及教職之里程碑,提供讀者豐富之民事法學思考路徑,同時總結自身研究成果,值得仔細品味、發掘箇中奧妙。
目錄
序 言
第一章 法律溯及既往適用與類推適用——簡評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二○八○號判決
壹、判 決/2
貳、爭 點/4
參、簡 評/5
肆、結 論/10
第二章 未出席社員能否提起撤銷總會決議之訴
壹、爭 點/12
貳、學說爭論與實務見解/12
參、本文見解/15
第三章 債權物權化、推定租賃關係與誠信原則——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度第十六次民事庭會議決議評釋
壹、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度第十六次民事庭會議決議/18
貳、債權之物權化/21
參、從「推定租賃關係」到「推定使用借貸關係」?/37
肆、具體個案中最高法院考量之誠信原則的因素/51
伍、結 論/57
第四章 「土地與房屋不同屬一人所有」不宜類推適用民法第四百二十五條之一——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一三五九號判決在法學方法論上的再思考
壹、判決事實與理由/60
貳、形式上的疑問/64
參、方法論上的實質檢討/69
肆、類推適用以外的解決途徑/75
伍、結 論/78
第五章 互易契約之債權物權化——簡評最高法院九十七年度台上字第一七二九號判決
壹、最高法院九十七年度台上字第一七二九號判決/82
貳、債權物權化在我國法上之發展趨勢/88
參、結 論/96
第六章 主人與狗——動物占有人責任之實務案例整理
壹、新聞事實二則/100
貳、相關法規/101
參、實務案例之分析解說/102
肆、結 論/112
第七章 法律上的死而復活——死亡宣告之撤銷及其效力
壹、新聞事實/114
貳、相關法規與問題概述/114
參、分析解說/116
肆、結 論/128
第八章 上司罵下屬,公司連帶賠!?——受僱人「執行職務」概念之再探討
壹、新聞事實/130
貳、相關法規與爭點/130
參、問題的重要性/132
肆、分析解說/135
伍、本案之檢討(代結論)/142
第九章 限制行為能力人之中性行為
壹、法律依據/147
貳、四種典型/149
參、爭論案型/152
肆、設例解析(代結論)/158
第十章 仲裁判斷與時效中斷——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一四一二號判決在法學方法論上的思考
壹、案例事實、判決要旨與問題提出/162
貳、提付仲裁與時效中斷/168
參、撤銷仲裁判斷與時效視為不中斷/169
肆、作成仲裁判斷與時效中斷事由終止/174
伍、結 論/180
第十一章 在時效起算點決議仍採客觀基準說之後……——簡評台灣高等法院九十七年度上國字第一一號判決
判決摘要/182
相關法條/183
相關裁判/183
關鍵字/184
裁判簡評/184
第十二章 借名登記與無權處分——簡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七六號判決
判決摘要/190
相關法條/190
相關裁判/190
關鍵字/190
裁判簡評/190
第十三章 出租人之主給付義務與物之瑕疵擔保責任——評析最高法院八十九年度台上字第六九九號、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一七三三號判決
壹、判決之內容與問題之提出/196
貳、用益狀態提供義務/203
參、用益狀態維持義務與瑕疵擔保請求權/210
肆、結 論/219
第十四章 再訪否認子女之訴——以親生父提訴權之探討為中心
壹、論題在我國文獻討論之現狀/222
貳、親生父提訴權爭論在德國法上之演變/224
參、我國法上之討論/231
肆、結 論/251
第十五章 子女提起婚生否認之訴的被告適格
壹、新聞事實/254
貳、相關法規與爭點/254
參、問題分析解釋/255
肆、結 論/265
第十六章 民事法官懈怠案件之進行與當事人之權利救濟——從德國「不作為抗告法」(Untatigkeits-beschwerdengesetz)之制定思考我國法之出路
壹、序 說/271
貳、歐洲人權法院2000年10月26日之「Kudla v. Polen」判決/273
參、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回應/280
肆、立法前德國法體系內之解決可能性/283
伍、德國「不作為抗告法」之立法目的、構成要件與法律效果/291
陸、反思我國法上當事人之救濟可能性(代結論)/299
第十七章 遲誤準備程序期日、不預納訴訟費用與視為合意停止訴訟程序——一個民事訴訟法學方法論的基本介紹
壹、兩則實務見解與問題之提出/312
貳、簡介德國法上建構一個獨立民事訴訟法學方法論之嘗試/315
參、我國法上之概況反思:以「過失證明妨礙」為例/325
肆、兩則實務見解在法學方法論上之檢討/330
伍、結 論/343
第十八章 接續觀察主觀預備合併在我國之發展——瀏覽德國學說、兼評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度台上字第二八三號判決
壹、緒說:問題現狀與祝賀詞/346
貳、爭論:原告及被告方面之主觀預備合併的基本論點/350
參、瀏覽:德國學說與實務見解/362
肆、評 析/368
第十九章 案件遲延之逆襲——從防止「逃避爭點簡化協議」與「逃避失權」之角度出發整理與觀察相關最高法院判決
壹、序說:爭點簡化協議、失權與集中審理/380
貳、爭點簡化協議之對象範圍/386
參、爭點簡化協議之效力範圍/392
肆、結 論/418
第二十章 再論第二審失權與補充第一審之攻擊防禦方法——觀察後續實務見解發展中所產生的諸多疑問
壹、序 說/420
貳、後續實務見解發展中產生的諸多疑問(一):失權之性質與要件/421
參、後續實務見解發展中產生的諸多疑問(二):失權規定間之適用關係/441
肆、結 論/445
第二十一章 於第二審始提出時效抗辯之失權效果
壹、分歧的實務見解:一個抗辯,四種效果/449
貳、以責問權行使為前提/455
參、結 論/456
第二十二章 民事裁判書附記不同意見書?
壹、新聞事實/458
貳、相關法規與爭點/459
參、問題分析解釋/460
肆、結論:流人血的罪不歸於我?/467
第二十三章 醫療過失舉證責任的實務新發展:醫病鬥「法」第二回合——簡評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二七三八號判決
壹、判決要旨與問題現況/472
貳、醫病鬥法第一回合:實體法的枷鎖與解脫/475
參、醫病鬥法第二回合:訴訟法上舉證責任分配的原則與例外/481
肆、結 論/490
第二十四章 以一訴「附帶請求」不併計標的價額之範圍
壹、學說與實務之基本見解/493
貳、「附帶請求」之範圍/496
參、結 論/504
附 錄 制定法的不法與超制定法的法/505
立即查看
英美法入門(法學資料與研究方法)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對於初學英美普通法(Common Law)的學者,在圖書館中面對浩如翰海的各種法律書籍,如何能在大量的法律書籍中找到所需的資料,是件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書旨在告訴學習英美法的學者運用各種法學資料的方法。
本書共有十四章介紹如何在英美法法律圖書館中找尋資料,本書第二章「英美法的基本概念」,特告知初學者各種法律案例如何研讀的必要知識,內文並有數章討論攻讀英美法的理由與方法。
現今爲網際網路時代,利用網路及電子資料庫尋找資料是不可或缺的捜取資料方法,第九章「美國法學網路及電子資料庫之使用」多有介紹。第十四章「美國法律的演進及現狀」,介紹英美法在美國的演進階段與理由及何以美國成爲一法治國家。
英美法的法律判例或法律文件中,使用很多拉丁文及法文,本書將重要字彙及外來片語英文解釋列於文後,及大英帝國及國協案例禁編(Law Reports)樣本以供讀者參考。
【目錄】
立即查看
法實證研究:原理、方法、應用 2/E 2022 <新學林>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法實證研究:原理、方法、應用
系列名:專論
ISBN13:9789865261764
出版社:新學林
作者:張永健
裝訂/頁數:平裝/528頁
規格:23cm*17cm*2.8cm (高/寬/厚)
版次:2
出版日:2022/02/01
中國圖書分類:法律哲學;法理學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這是中文世界第一本關注民事實體法的實證研究專書,也是第一本探討地方法院判決的實證研究專書。
從實證研究作為法學方法的角色定位出發,探索物權法、侵權法、不當得利法的實務問題,將經濟學、心理學、統計學的方法融合至法學。
本書亦給予入門者統計方法導論,並提示視覺化數據資料的具體方法。
目錄
二版序 i
一版序 v
凡 例 xvii
導 論 xix
第一部分:方法論 001
第一章 法實證研究的方法座標 003
第二章 實證研究在法學中的角色 049
第二部分:物權法 115
第三章 分割共有物 117
第四章 袋地通行權 155
第五章 越界建築 173
第三部分:侵權法 199
第六章 身體健康侵害慰撫金 201
第七章 生命侵害慰撫金 245
第八章 扶養費與薪資損失 303
第四部分:不當得利 315
第九章 相當於租金之不當得利 317
附錄一:定錨效應與司法判決:實證研究的改革啟示 369
附錄二:固定效果、隨機效果、群聚穩健標準誤 377
附錄三:設限資料 399
附錄四:數據呈現教戰手冊 417
中文參考文獻 447
外文參考文獻 459
英文索引 475
中文索引 481
立即查看
【簡介】
法律問題,原則上乃邏輯學中「是非對錯判斷」的問題。
本書認為,要探討一個法律問題,須先有問題層次的概念,否則容易失去解決問題的邏輯性及客觀性,蓋不同層次的問題,有不同的重點及處理方式。所有法律問題,概可劃歸下列四個層次其中之一:(1)法本質論、(2)立法論、(3)法解釋論及(4)法適用論。
首先,所擬解決的問題,必須是「法律問題」,若屬「政治問題」,則無法透過法學方法解決。故縱使是高度「政治性的法律問題」,仍然可以透過法學方法論解決;但「法律性的政治問題」,則不適宜由法學方法解決。其次,既屬法律問題,則必須再探討其屬何一個層次的問題,才用那一個層次的方法尋求解決。本書選輯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以平易近人的說理,解明深奧的法律問題。
【目錄】
翁序 1
第五版序 3
初版自序 5
本書引用簡語 11
本書導讀1 17
本書導讀2 25
本書導讀3 39
第一章 形式法論 1
第一節 法規範的意義 3
第二節 法規範制定權 11
第三節 法之構成 15
第二章 實質法論──法律命題論 27
第一節 法律內涵的構成因素 30
第二節 法律命題的成立 94
第三節 法律命題的選擇 109
第四節 經典性法律命題 110
第三章 法效力論 113
第一節 法效力來源之理論 115
第二節 法規範實效性的內涵 117
第三節 法規範生效之要件 122
第四節 法律效力的內容 131
第四章 法政策論 143
第一節 立法政策應考量的要素 145
第二節 立法規制的基礎 153
第三節 立法政策的抉擇舉隅 155
第四節 實現立法政策的法律手段 159
第五節 立法裁量 164
第六節 立法規制的必要性 167
第七節 立法行為的界限 174
第八節 法安定性與正義的衡量──以知悉身世基本權為例 198
第五章 法體系論 203
第一節 立法體系的概念 205
第二節 法律體系之建構 206
第三節 體系正義論 211
第四節 立法技術之選擇 219
第六章 違憲審查論 243
第一節 違憲審查制度之歷史發展 245
第二節 違憲審查的類型 245
第三節 規範審查在法理上之困境及排除 248
第四節 違憲審查的本質 253
第五節 聲請釋憲的程序 257
第六節 違憲審查的基準 265
第七節 違憲審查的標準 266
第八節 違憲審查標的及重要關聯性理論 279
第九節 憲法法庭裁判的效力 283
第七章 一般法律解釋方法 285
第一節 法律之適用 287
第二節 法律解釋的目標 297
第三節 一般法律解釋方法之步驟 306
第八章 不確定法律概念論 349
第一節 不確定法律概念判斷的基本性質 350
第二節 不確定法律概念之類型 357
第三節 不確定法律概念之判斷程序 360
第四節 不確定法律概念判斷餘地之類型 366
第五節 不確定法律概念判斷之司法審查 373
第九章 法律漏洞論 377
第一節 法律解釋與法律漏洞填補的區別 378
第二節 法律漏洞的概念 378
第三節 法院填補法律漏洞的理論基礎 381
第四節 法律漏洞的種類 382
第五節 法律漏洞的填補──法律之續造 392
第六節 法律漏洞填補的界限 408
第十章 證據法論 411
第一節 證據法則 413
第二節 證據種類 417
第三節 證據能力 421
第四節 證據證明力 432
第五節 調查證據程序 442
第六節 證據移用 443
第七節 舉證責任之分配 444
第八節 不同法域證據制度之比較 452
第十一章 因果關係論 455
第一節 因果關係的本質 456
第二節 因果關係種類 458
第三節 因果關係的證明方法 467
第四節 因果關係論對實體法的影響 470
第十二章 法律裁量論 473
第一節 法律上裁量的概念 474
第二節 法律裁量的種類 474
第三節 裁量行為之審查 490
中文基本參考文獻 495
案名索引 497
關鍵字索引 499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及憲法法庭判決索引 507
古語、法諺索引 511
圖3-1 釋字第620號解釋所涉及的個案事實圖示 134
圖4-1 國家管制手段介入圖 173
表2-1 銓敘部有關公職與黨職之退休年資之歷來解釋 41
表2-2 刑法第239條通姦罪命題探索 104
表2-3 醫師法第12條之1命題探索 106
表4-1 國家對危險及風險的管理義務 173
表10-1 各法域證據證明力量化表 442
表10-2 民、刑事及行政訴訟及程序證據法則的比較 453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