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187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揭開裙撐底下的祕密,一覽五個世紀以來西方女性的服飾潮流, 從設計、布料、剪裁、內衣、細節,到風格和流行的發展,徹底解密服裝的構造、歷史演變和設計靈感來源。 透過作者莉蒂亞‧愛德華珍貴的藏品照片,95件經典洋裝精采圖解,揭開華服底下的美麗與哀愁。 內容簡介 開縫、褶襞、斜裁、包縫、刀褶、公主線條…… 鯨骨、裙撐、臀墊、束腰、馬甲、硬裡襯…… 花緞、塔夫綢、斜紋布、莫塞林毛薄紗、尚蒂利蕾絲…… 羊腿袖、霍布裙、昂格瓊、藕節袖、車輪式皺褶領…… 從1550年到1970年的420年間,西方女裝時尚爭奇鬥豔,推出各式各式樣精緻奪目的絕美華服。服裝的演變反映出社會文化的更迭、審美觀念的改變,以及整個時代歷史大環境的推進。但更私密也更隱微的,每一件洋裝都代表了一個女子的夢想、盼望、自信與追求。 莉蒂亞‧愛德華在《古典洋裝全圖解:鯨骨、臀墊、寶塔袖,深度解密的絕美華服史》這本書裡,按序將420年的服裝演變完整陳列,利用古代服裝的彩圖加強說明,並描繪其重要特徵,同時突顯隨著時間推移的變化和差異,從設計、布料、剪裁、內衣、細節,到風格和流行的發展,讓讀者了解到服裝的構造、歷史演變和設計靈感來源,她同時細說如何根據衣著辨識穿衣者的階級、年齡和社會地位,以及出席場合。 《古典洋裝全圖解》為讀者提供洋裝演進知識,是每位學服裝設計的學生、歷史文化研究者和任何對時尚歷史感興趣的人的必讀書。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難得的古典洋裝圖鑑,作者依照不同的年代,從古典繪畫及博物館的收藏中,找來許多具代表性的美麗洋裝,分析其歷史背景、服裝材質、功能、特殊名詞等等。這本賞心悅目又增加歷史知識的圖鑑,相信喜歡歷史劇的影迷、對時尚有興趣的讀者都會喜歡。 【目錄】 致謝 序 引言 第一章 1550–1600 第二章 1610–1699 第三章 1710–1790 第四章 1790–1837 第五章 1837–1869 第六章 1870–1889 第七章 1890–1916 第八章 1918–1929 第九章 1930–1946 第十章 1947–1959 第十一章 1960–1970 名詞解釋 注釋 圖片來源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個人崇拜,是暴政的核心 二十世紀的獨裁者,如何精心打造受人民景仰的虛偽形象 同樣的招數,是否也正在當今社會上演? 《經濟學人》2019年度最佳選書 《解放的悲劇》、《文化大革命》作者 揭露當代中國真相的歷史學家 馮客 全新力作 二十世紀八大獨裁者: 義大利――墨索里尼 德國――希特勒 蘇聯――史達林 中國――毛澤東 北韓――金日成 海地――杜瓦利埃 羅馬尼亞――希奧塞古 衣索比亞――門格斯圖 整個二十世紀,無數的人民在為自己的獨裁領袖喝采, 即使他們因此淪落成了奴隸…… 獨裁政權無法光靠恐懼和暴力來統治國家,赤裸裸的權力可以暫時奪過來握在手中,但長遠來看永遠都嫌不夠。有辦法讓人民讚揚自己,才有辦法在位子上待久一點。現代獨裁者的弔詭之處在於,他必須製造出民眾支持的假象。 在《獨裁者養成之路》一書中,馮客回顧了二十世紀八個最有影響力的獨裁元首。從精心編排的遊行到嚴格的審查制度,這些刻意打造而成的神祕面紗,讓獨裁者可以不斷地粉飾自己的形象,並且鼓勵廣大人民來歌頌他們。 馮客以絲絲入扣的敘事,檢視了人格的神化如何生根、茁壯、鞏固,證明個人崇拜就是暴政的核心! 推薦 尹子軒(香港《The Glocal全球政經評論》副總編輯) 許菁芳(作家)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臺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書評 跳脫既有的成見,延續馮客之前的毛澤東研究,提醒我們,握有權力的意識形態在目前的「自由主義危機」中是如何控制大量人民的心。他嘗試從各種方面去剖析集權主義,從毛澤東到「爸爸醫生」杜瓦利埃,辛辣地簡述了每一個獨裁者的生平。馮客獨具隻眼地指出,反文明的罪行就是反人類的罪行。 ――《紐約客》(New Yorker) 馮客以嚴謹學術態度書寫這本書,他意識到,在政治動盪的時代,這些狂妄自大的傢伙可以一直把人民迷得神魂顛倒。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碑文會傾頹、雕像會倒塌,但這本書讓我們看到,「話術統治」為何歷久不衰。 ――美國大眾文化雜誌Paste Magazine 兼具科普和學術的特色,讀者一定可以從本書獲益甚多,又能享受其中的樂趣。馮客這本書的政治意識是反共且反獨裁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從歷史角度詳述獨裁者如何讓整個社會圍繞著他們的自我頌揚和權力打轉。馮客用全新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並仔細地帶出新穎的細節。書中寫到不太有名的獨裁政權,例如門格斯圖統治的衣索比亞,亦秉持一貫的詳實筆觸,絲毫不馬虎。 ――美國文化雜誌Tablet Magazine 【目錄】 推薦序 當獨裁者同在異起 許菁芳 前言 第一章 墨索里尼 第二章 希特勒 第三章 史達林 第四章 毛澤東 第五章 金日成 第六章 杜瓦利埃 第七章 希奧塞古 第八章 門格斯圖 後記 謝詞 注釋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美國廣播公司(ABC)著名評論員喬‧莫里斯說: 「哈佛大學的影響力,足以支配整個美國!」 這所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以不到4%的錄取率, 培養出四十八位諾貝爾獎得主、四十八位普立茲獎得主、八位美國總統, 是全世界的年輕人最想進入的夢幻學校! ◎ 哈佛,不僅是一所大學的名字,更是一種品格與智慧的象徵! 哈佛大學,這座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著名學府, 是世界各國莘莘學子神往的聖殿和夢想的天堂, 哈佛大學在人們的心中已經成為一個符號。 人們渴望走進哈佛大學,不僅是因為哈佛大學的名氣, 更重要的是哈佛人的思想魅力和文化精髓, 正如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威廉‧詹姆斯所言: 「真正的哈佛是——無形的、內在的、精神的哈佛。」 可以說,哈佛是一種品格與精神的傳承。 ◎ 哈佛大學——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被譽為「美國政府的智庫」。 美國獨立戰爭以來, 幾乎所有的革命先驅都是出自於它的門下,它被稱作「美國政府的智庫」, 先後誕生了八位美國總統、數十位諾貝爾獎、普立茲獎得主, 他們的一舉一動決定美國的政治走向與經濟命脈。 它以超越實用性的長遠眼光,致力於文理融合的「通才教育」, 致力於喚起對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勵自由探索、自由審視、自由創造, 並且因此而奠定它的名望和深厚根基。 德克斯特拱門(Dexter Gate)是位於哈佛大學南面的校門, 以其刻於門楣上的銘文「ENTER TO GROW IN WISDOM」, 以及另一側的「DEPART TO SERVE BETTER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著名, 意思分別是「進入哈佛是為了增長知識」, 以及「離開哈佛是為了給國家和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就可以體會到哈佛大學要傳達的理念與精神。 【目錄】 前言 第一章:與真理為友——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哈佛銅像的啟示:不輕信權威 哈佛校訓:讓真理與你為友 打開科學之門的鑰匙是獨立思考 多想一步,才可以多走一步 在沉著思考中,找到最佳答案 第二章:以今日為起點——計畫百次,不如行動一次 利用零碎的時間來學習 做喜歡的事情,永遠都不晚 時間永遠不會等人 今天的事情,今天就做完 充分利用每分鐘做事 第三章:以學習為己任——求知是我們畢生的使命 學習不是缺少時間,而是缺少努力 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 採取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 低頭學習,才可以進步 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豐厚 第四章:以勤奮為行動綱領——成功沒有捷徑可循 狗一樣地學,紳士一樣地玩 好運不是依靠坐等而降臨的 勤奮是成功的鋪路石 勤奮一日,可得一夜安眠 第五章:以自立為珍寶——人生旅程靠你自己走 父母無法安排你的將來 告別依賴心理,才有獨立人格 求人永遠不如求己 做生活的主角,憑藉力量前行 告別「毛毛蟲效應」 第六章:以平常心面對生活——苦難是人生的必修課 接受事實,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不要被困難嚇倒,以平常心對待 像接受人生一樣接受壓力 跌倒了就爬起來 第七章:以自制為準繩——戰勝自己的人,才可以成功 自律可以使人們把潛能發揮到極致 我們缺乏的是毅力,不是氣力 自控力決定你的最終成就 用心為自己挖一口井 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 第八章:以自信為伴——做內心強大的自己 信心是成功者的「定心丸」 相信自己,別人才會相信你 大聲為自己喝采 戰勝內心最大的敵人 怎樣期待,就有怎樣的人生 第九章:以創新為理念——收穫最有新意的果實 創新,讓智慧富有生機 想要成就大事,就要培養創造力 打開想像力的閘門 創新並非超常智慧者的專利 只要有想法,就要付諸行動 第十章:以誠信為冠——人生財富的隱形泉源 信用會為你積蓄看不見的財富 誠實做人,不做謊言的奴隸 不要忽視每一個承諾 信任是成功的保證 怎樣培養誠信的性格?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作家路寒袖應《人間福報》之邀,為新專欄「人間百年筆陣」執筆作家之一,自二○一四年起至二○二○專欄易名為「看人間」並於該年二月停刊為止,路寒袖自詡未曾拖稿亦未曾脫稿,共交出七十篇作品,本書即為該專欄結集。 作者重新審閱這七十篇文章,藉由一場又一場的文化活動,以闡述己身的文化觀察、思索與理念,其中四年於臺中市文化局服務時,更有機會將理念落實於政策,又從每一場的親身參與中去實踐,六年七十篇記錄,顯現的是自己在文化路上永不脫隊的身影。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