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342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朝鮮半島的分裂,追溯至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所提出的兩種策略:韓半島實行國際託管、或是劃分三八線。其兩種對韓半島的戰略,不僅牽動著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國、蘇俄的態度,更是與歐亞戰場的局勢、美國於東北亞安全與軍事戰略觀點、美國原子彈實驗密切相關。究竟美國提出國際託管朝鮮政策,其背景與目為何?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對韓半島的態度,又如何影響美國對朝鮮託管政策的決定?美國政府各部門針對託管的實施方案,有何討論與爭辯?美國為何要劃分三八線?美國何時開始傾向美、蘇分割佔領朝鮮的方案,如何提出此方案呢?美國劃分三八線後,是否放棄國際託管政策?蘇聯為何接受美國劃分三八線的建議?而三八線的劃分,是否為美蘇冷戰的開端?唯有梳理問題的脈絡,方能理解韓半島分裂的起源,二戰期間美中蘇三國關係與對韓的戰略目標。本書是深度剖析1941-1945年間的韓半島近代史,探討史實及東北亞國際局勢演變的重要著作。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創作理念與學理基礎 第二節 內容形式與方法技巧 第二章 美國對戰後國際託管朝鮮政策的決定 第一節 中國國民政府要求美國承認韓國臨時政府 第二節 美國同意戰後朝鮮獨立但拒絕承認臨時政府 第三節 中國戰後的朝鮮半島政策:排除蘇聯 第四節 美國對國際託管朝鮮政策的決定 第五節 美、英、中、蘇對戰後國際託管朝鮮政策達成協議 第六節 小結 第三章 美國在武力解放朝鮮問題上考慮蘇聯因素-軍事合作 第一節 美國積極拉攏蘇聯參加對日作戰 第二節 蘇聯承諾參加對日作戰及美、英、蘇討論參戰條件 第三節 雅爾達秘密協定的簽訂:美蘇就戰後遠東問題合作的產物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美國對朝鮮半島占領方案的討論 第一節 雅爾達會議前美國國務院對朝鮮問題的基本構想 第二節 雅爾達會議後美國的國務院和軍方對朝鮮占領方案的爭論 第三節 杜魯門總統決定將朝鮮半島列為蘇聯的軍事作戰區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美國對蘇聯的不信任及其對既定朝鮮半島政策的影響 第一節 朝鮮被視為「東方的波蘭」-美蘇在戰後波蘭問題處理上的分歧 第二節 中蘇條約談判-蘇聯對大連的軍事管制要求與美國的反應 第三節 美、英、蘇對前義大利殖民地問題的爭論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美國提出劃定三八線-為履行國際託管朝鮮的機制 第一節 美國原子彈試驗的成功及其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第二節 日本投降可能性的出現和美國對朝鮮占領方案的討論 第三節 三八線提出的過程及其目的 第四節 史達林接受三八線的原因分析 第五節 小結 第七章 結語 附錄 附錄一 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對朝鮮半島政策大事年表 附錄二 楊雲竹向宋子文的報告(1942年4月1日) 附錄三 國民黨國防最高委員會討論朝鮮問題(1942年4月6日) 附錄四 中國國民黨中央秘書處致宋子文函:承認朝鮮獨立選擇適當時機先他國承認之(1942年12月15日) 附錄五 拉鐵摩爾致蔣介石電(1942年12月28日) 附錄六 杜魯門關於大連和朝鮮半島的緊急占領命令(1945年8月11日) 附錄七 史達林發給杜魯門的回信(1945年8月16日)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大政府這個概念在公共行政有重要的意義,是許多理論發展的依據,也有理論對其進行批判與反思,1933年開啟的新政便是大政府發展的代表。 然而,新政的部份內容與結果,與美國建國制憲時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其違犯三權分立與制衡關係、有限政府理念、聯邦主義精神與個人自由保障原則等,甚至1935年遭到聯邦最高法院宣判新政法案條文違憲的情形。新政的推行是因應大蕭條產生的問題,但是美國人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會接受大政府的事實,在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美國社會便有人倡導需要強大與積極政府的需要,希望能處理工業化與商業化造成的問題,新政時期成為大政府的高峰。所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本書以「從夢魘到新政的大政府之路」為題,對於美國二十世紀初期的政治與行政理論探討,希望引領讀者能夠了解當時的公共行政思維。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三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從托克維爾夢魘論美國行政分權走向行政集權的脈絡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托克維爾赴美探尋民主的背景與危機意識 一、托克維爾赴美探尋民主的背景 二、托克維爾的矛盾與背反思維與民主危機意識 第三節 政府集權—行政分權的意義以及美國初期的樣態 一、政府集權-行政分權的意義 二、政府集權-行政分權的憲政體制與政治實踐等因素 第四節 《美國的民主》中行政分權的對象與制衡方式 一、行政分權的對象 二、行政分權的制衡方式 第五節 托克維爾夢魘的初生 一、行政集權與走向獨斷專權 二、地方集權與州際緊張關係 三、弱勢聯邦與權力平衡問題 四、政治生活的市儈化與庸俗化 五、行政效率與品質堪慮 第六節 托克維爾夢魘的成形 一、聯邦-州爭議與南北戰爭 二、分贓政治 三、功績制與行政國 四、管制權、大政府與權力爭議 五、強大聯邦政府與府際關係 六、軍工複合體的發展 七、資通訊科技進步與網路社會的發展 第七節 結論 第三章 美國從形式民主、國家民主到進步民主論賀柏.克羅利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克羅利的學思歷程與問題意識 第三節 美國早期民主:應許之地、形式法律民主及其惡化 一、美國作為應許之地及早期民主走向形式法律主義 二、先驅民主:傑佛遜與漢瀰爾頓的爭論及遺緒 三、積極擴展的民主 四、奴隸制度加劇矛盾與林肯的堅定態度 五、十九世紀末的變化與美國民主的挑戰 第四節 美國國家民主:發展新國家主義 一、特有的美國民主改革之路 二、新國家主義對民主的助益 三、經濟管理與管制 四、州政府改革 五、公民教育發展 第五節 美國進步民主:建構人民主權與優質的民主政治 一、對保守主義及形式法律主義的批判 二、公民素養及教育 三、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四、人民主權與民主參與 五、新的政府關係與角色 六、工業民主與社會教育 第六節 克羅利的政治思想洞見 一、美國作為應許之地與正義國度 二、形式法律民主的問題 三、洞察社會變遷與發展趨勢 四、對立、消融與超越的發展觀點 五、反思自由的意義與社會文明發展 六、民主為實踐公民參與、人民主權、社會教育及社會實現的途徑 七、發展直接民主、社群論、公民德性與民主審議 八、國家工具論、專業與積極行政人員 第七節 結論 第四章 美國現代民主政治、局內人專家、行政作用與知識發展 第一節 美國新自由主義與懷疑論者李普曼 第二節 李普曼對民主政治的詮釋 一、公共輿論作為民主要素之分析 二、公共(眾)性是幻影 第三節 杜威的回應 一、杜威的學思簡介 二、杜威對公共(眾)性的探討 三、專家與官僚的重要性 第四節 美國的行政發展、行政作用與政府型態 一、簡述美國行政學發展 二、行政作用與政府型態 第五節 管制與給付作用下的政府與行政知識型態 一、消極管制∕消極給付 二、積極管制∕消極給付 三、積極管制∕積極給付 四、消極管制∕積極給付 第六節 小結 第五章 大蕭條、新政與大政府發展 第一節 大蕭條來臨與胡佛政府的應對作法 一、大蕭條的興起 二、胡佛總統對大蕭條的認知 三、胡佛政府的五個階段處置 四、胡佛政府應對大蕭條的特點 第二節 小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作為 一、小羅斯福總統的出身與經歷 二、第一階段新政 三、第二階段新政 第三節 新政的成效、批判、示範性與啟發 一、新政措施的類型、成效與批評 二、新政作為大政府民主國發展示範 三、新政的經濟與政治啟發 第六章 新政的行政研究途徑分析 第一節 新政運行的法治途徑分析 一、新政面對老法院 二、新政相關案件審視 三、聯邦最高法院重組計畫 四、新政的法治發展與影響 第二節 新政運行的政治途徑分析 一、人民代表性 二、國會政治 三、行政的回應性與立法能力 第三節 新政運行的管理途徑分析 一、新政與行政改革發展 二、小羅斯福總統的改革方向 三、組織工程學與行政管理 四、新政、新行政與管理作為新途徑 第四節 新政時期行政發展的影響與啟發 一、權利與權力關係的改變 二、管制與給付作用的發展 三、行政管理研究的遺緒與討論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外文資料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考察近代中國在國家治理上的內外策略, 吳翎君將近代中美關係的政治、經濟、商業團體、 工程技術和國際組織等元素融於一爐, 細膩且全面性的探討, 研究中美關係的必讀之作! 《美國人未竟的中國夢:企業、技術與關係網》從1870年代開展自強運動不久後的革新中國,對應一個從南北戰爭結束後進行國家重建(Reconstruction Era)的美國,自此歷經20世紀兩次全球大戰的過程中,中美兩國如何在企業、技術及環扣相連的多元網絡中,拉近互惠的利益或各持一執,並向世界展示一個新的自我定位和國際參與的角色。 中美知識產權之爭、美國在華商會、中美工程師協會、石油與太平洋戰爭、1946年中美商約等重大議題,貫穿了大歷史與事件所形成的網絡互動。這些跨越政府與非政府的議題,如何形塑了近代中美兩國的交往歷程,乃至於美國與戰後台灣發展的淵源,吳翎君更著意於兩國雙邊關係中的合作共榮,而非一面強調衝突與競爭。在全球化相互依存的時代中,我們更需要從共有歷史(shared history)的視角來看待中美關係。 【目錄】 緒章 一、研究源起 二、從跨國史和國際史視野研究近代中美關係 三、中國與美國──企業、技術與關係網 第一部分 企業活動、國家治理與中美關係 第一章 清末輪船招商局與美商旗昌洋行的交易 前言 一、美商旗昌洋行和招商局的早期歷史 二、清法戰爭時期招商局輪船懸掛美國國旗的買賣 三、宣戰、局外中立與中美關係 四、招商局收回輪船──「正當交易」風波 小結 第二章 清末民初中美版權之爭 前言 一、清末《中美商約》對涉外版權的首度約定 二、美國控告中國書商與索取版權之案例 (一)《邁爾氏通史》翻印案 (二)《各國老幼書》等書籍案 (三)《韋氏大學字典》案 三、國際版權同盟與上海「萬國出版協會」 小結 第三章 民初江南造船所成功打造美國萬噸巨輪 前言 一、穿越太平洋的中美海運的合作機遇 (一)大戰時期美國太平洋海運船舶的短缺 (二)民初中國發展遠洋航運的動機 二、「江南造船所」承造美國四艘巨輪案 (一)合作源起 (二)合約議訂──中國如何替美國造船? 小結 第二部分 商人團體、技術組織與關係網 第四章 一種特殊機遇與多元關係網 前言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美經濟關係的轉捩點 二、中美經濟活動中的關係網絡 三、美國政府的作用──1922年《美國對華貿易法案》 小結 第五章 在華商人團體的成立與轉型──「美國亞洲協會」與「中國美國商會」 前言 一、美國在東亞最早的商人團體──美國亞洲協會 (一)成立背景與早期發展 (二)一戰時期的關鍵主張 二、美國在華商會的演變與作用 (一)「中國美國商會」的成立 (二)兩會在華商務活動的合併 (三)對中國參與國際商會和推動中美貿易委員會的作用 三、「美國亞洲協會」的文化轉型 小結 第六章 在華技術組織的成立與演變 ──中美工程師協會 前言 一、創立宗旨與會務運作 二、中美工程師群體的關係網 三、聯結中國與國際工程知識的橋梁 (一)倡議工業標準化 (二)借鑑國際經驗──鐵路工程和水利工程之推動 四、國際合作與中國工程師團隊的形成 小結 第三部分 企業、戰爭與外交 第七章 中國抗戰初期美國在華跨國企業的遭逢 前言 一、關閉個案──美國大來青島分行 (一)大來分公司在華北 (二)日本航運政策對大來分公司的遮斷 二、從「觀望」到「合作」個案──英美煙公司在華北 (一)日本排擠英美煙公司的手段 (二)從抗拒到妥協 三、美國政府對日本的經濟制裁及其遠東外交策略 小結 第八章 戰爭與石油──美國與戰時中國石油問題 前言 一、日本在占領區的石油戰略與美國的回應 (一)美國面臨「霍伯森的選擇」 (二)美國石油公司在華經營困境 二、非占領區中國的石油問題與美國的石油戰略 (一)中國各地油田概況與石油輸入途徑 (二)美國參戰後的中美石油策略 小結 第九章 戰後中美新經濟關係的建立──1946年《中美商約》 前言 一、渴望重返中國市場的美國企業與商約之提出 二、條約平等互惠原則和中美談判交鋒 三、劍拔弩張的輿論戰 四、條約權利、經濟立法與國際化命題的思考 小結 結論 附錄 4-1:中美直接往來貿易統計表,1864-1928 4-2:上海美國大學俱樂部歷屆主席,1912-1935 5-1:美國亞洲協會歷屆主席,1898-1939 5-2:中國美國商會歷屆主席,1915-1940 5-3:第一屆中美貿易委員會委員與職掌,1934-1936 5-4:1935年遠東經濟考察團所錄「美中貿易委員會」和上海「中美貿易委員會」名單 6-1:「中美工程師協會」第一屆會務組織成員,1919-1920 6-2:中美工程師協會會員人數 6-3:1935和1940年「中美工程師協會」會務主要成員 7-1:美國大來公司、英國、日本與中國在青島的木材載運量(ex-yard)及市場銷售百分比,1932-1940 9-1:據《美國對華貿易法案》而成立的美商公司(上海)及其營業項目,1946徵引書目 中英對照表 後記 本書論文發表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