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285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設計×施工×管理×養護 全方位!鐵道工程最佳教本 ◆ 土木建築通用的軌道知識 因應工程師實務需求而寫的軌道管理標準,適用各個鐵路系統乃至高速鐵路。 ◆ 從冷僻到科普的鐵道故事 蒐羅鐵道發展歷史及關鍵統計資料,鐵道建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盡在掌握。 ◆ 從原理到應用的專家觀點 由力學基礎原理,推導應用於軌道狀況、輪軌作用、線形等實務研判技術。 本書特色 ◇ 以淺顯易懂的詞句介紹鐵道專業知識。 ◇ 以精簡的數據與圖片講述台灣軌道建設內涵。 ◇ 以說故事的方式敘述鐵道發展歷史。 ◇ 以客觀收集的資料陳述台灣軌道建設議題。 ◇ 以實際應用的軌道材料對應軌道力學模型的參數。 ◇ 解說鐵道設施需求的計算式。 ◇ 解析如何看懂軌道力學公式。 ◇ 解釋影響列車運行安全的主要參數。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軌道簡史 1.1.1 軌道結構的形成與發展 1.1.2 世界鐵路系統的發展 1.1.3 世界鐵路的軌距與接軌方法 第二節 軌道車輛之演進 1.2.1 用馬拉車的時代 1.2.2 蒸汽機車時代 1.2.3 內燃機與柴電機車時代 1.2.4 電力機車時代 1.2.5 電聯車 1.2.6 磁浮列車 第三節 軌道運輸系統簡介 1.3.1 傳統鐵路 1.3.2 地鐵系統 1.3.3 高速鐵路 1.3.4 城市輕軌系統 1.3.5 其他軌道系統 第四節 台灣鐵路建設事略 1.4.1 清朝創辦時期 1.4.2 日治時期續築 1.4.3 戰後之復甦與發展 1.4.4 近代台灣鐵路的重要建設 1.4.5 台灣鐵路的現代化建設 第五節 鐵道專業技能的範疇 1.5.1 鐵路定義 1.5.2 鐵道路線定義 1.5.3 鐵道工程學的研究範圍 1.5.4 鐵道專業領域的組織與分工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二章 軌道結構 引言 第一節 路線等級與軌道基本設施 第二節 軌道結構 第三節 軌道組成 2.3.1 鋼軌 2.3.2 軌枕 2.3.3 道床與路基 2.3.4 聯結扣件 2.3.5 道岔 2.3.6 鋼軌接頭與軌縫 2.3.7 長焊鋼軌及伸縮接頭 2.3.8 其他配件 第四節 軌道上的作用力 2.4.1 垂直力 2.4.2 橫向力 2.4.3 縱向力(鋼軌軸向力) 2.4.4 反作用力 第五節 無道碴軌道 2.5.1 無碴道床的彈性 2.5.2 橋梁長軌區間 2.5.3 無碴軌道與有碴軌道的銜接 第六節 路線上結構物 2.6.1 橋樑 2.6.2 隧道 2.6.3 道床與路基 2.6.4 電務設施 本章參考文獻 第三章 軌道力學基本原理 引言 第一節 垂直載重之靜力分析 3.1.1 連續彈性支承梁理論 3.1.2 等間隔彈性點支承梁理論 3.1.3 支撐間隔可變分析 3.1.4 支承係數可變分析 3.1.5 有限元素分析 第二節 橫向力之靜力分析 3.2.1 橫向力靜力分析 3.2.2 橫向力與列車脫軌分析 3.2.3 列車脫軌形態 3.2.4 脫軌係數與列車出軌 第三節 軌道上軸向力之靜力分析 3.3.1 溫度變化造成之軸向力 3.3.2 列車啟動與制動所造成之軸向力 3.3.3 軸向力作用下的軌道變形 第四節 軌道上的列車載重 3.4.1 標準列車載重EA及KS 3.4.2 臺鐵KS標準載重之由來 3.4.3 標準列車KS載重之相當值 本章參考文獻 第四章 路線與線形 引言 第一節 鐵路車輛行走機制 4.1.1 輪對 4.1.2 輪軌接觸狀態 4.1.3 車輪踏面與軌頭截面的相互關係 4.1.4 輪軌硬度的相互匹配 4.1.5 轉向架 4.1.6 軸距 第二節 軌距與淨空 4.2.1 軌距量測方法 4.2.2 輪軌間隙 4.2.3 車輛界限與建築界限 第三節 輪軌磨擦 4.3.1 通過曲線時之輪徑差 4.3.2 蠕滑與迴旋 4.3.3 輪軌接觸應力 第四節 軌道幾何形位 4.4.1 水平 4.4.2 高低 4.4.3 方向 4.4.4 軌道不整 4.4.5 軌底坡度 第五節 曲線超高 4.5.1 外軌超高度計算 4.5.2 最大超高度之限制 4.5.3 超高不足量 4.5.4 考慮旅客舒適度的超高佈設 4.5.5 曲線上的速限原理 4.5.6 臺鐵的曲線限速 4.5.7 列車超速翻覆安全係數 第六節 曲線上的軌距加寬 4.6.1 轉向架通過曲線狀況 4.6.2 曲線軌距加寬的計算 4.6.3 曲線上的最大容許軌距8 4.6.4 軌距加寬的標準與遞減方式 4.6.5 捷運系統的軌距加寬問題 第七節 路線平縱面線形 4.7.1 緩和曲線(介曲線) 4.7.2 豎曲線與縱坡 4.7.3 路線不良條件之湊合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五章 道床與路基 第一節 定義 第二節 道床 5.2.1 傳統道碴道床 5.2.2 無碴道床 5.2.2.1 直接固定式道床 5.2.2.2 軌枕式埋入式道床 5.2.2.3 軌道版(日本式) 5.2.2.3 浮置版式(Floating Slab)道床 第三節 道床係數與道床阻力 5.3.1 道床係數 5.3.2 道床橫向阻力與測定方法 影響道床橫向阻力的因素有下列幾項: 5.3.3 道床縱向阻力 5.3.4 增加道床阻力的方法 5.3.5 長焊鋼軌區間道床阻力計算 第四節 路基 5.4.1 路基型態 5.4.2 路基斷面與寬度 5.4.3 路基強度 5.4.4 無碴道床之土石路基 第五節 道床壓力與路基壓力 第六節 軌道強度計算 5.6.1 鋼軌強度計算 5.6.2 軌枕強度計算 5.6.3 道床與路基強度計算 第七節 噴泥及改善對策 5.7.1 噴泥及其發生原因 5.7.2 各種噴泥對策工法 本章參考文獻 第六章 道岔 引言 第一節 道岔功能與分類 6.1.1 普通單開道岔 6.1.2 雙開道岔 6.1.3 偏開道岔 6.1.4 菱形交叉道岔 6.1.5 剪形交叉 6.1.6 岔心可動道岔 6.1.7 曲線道岔 6.1.8 其他特殊道岔 第二節 道岔各部組成 6.2.1 道岔各部尺寸的幾何意義 6.2.2 岔尖部 6.2.3 導距部 6.2.4 岔心部 6.2.5 岔心部護輪器 6.2.6 道岔構造上之限制條4 第三節 道岔基本線形及相關計算 6.3.1 普通單開道岔 6.3.2 標準軌道岔設計 6.3.3 臺鐵道岔設計 6.3.4 布置道岔之限制條件 6.3.5 橫渡線配置 第四節 列車過岔速度 6.4.1 道岔直線側之通過速度 6.4.2 道岔分歧側之通過速度 6.4.3 提升道岔通過速度的方法 第五節 道岔群 第六節 路線有效長度 6.6.1 有效長的計算方法 6.6.2 路線有效長的量測方法 6.6.3 道岔、交叉線與路線有效長的關係 6.6.4 月台長與路線有效長的關係 參考文獻 第七章 軌道養護與管理 引言 第一節 軌道鋪設 7.1.1 鋪軌前的準備工作 7.1.2 軌框組裝 7.1.3 軌框運輸 7.1.4 軌框鋪設 7.1.5 備碴與舖碴 7.1.6 上碴整道基本作業 第二節 軌道路線養護維修 7.2.1 路線常見損壞型式及其影響因素 7.2.2 軌道路線養護維修工作內容 7.2.3 經常養護與軌道結構強化 7.2.4 軌道路線養護規範 第三節 養護組織與人力 7.3.1 軌道養護人力與配置 7.3.2 軌道養護組織 第四節 軌道管理 7.4.1 路線防爬 7.4.2 曲線加強 7.4.3 挫屈防止 7.4.4 鋼軌斷裂及其處理 7.4.5 路線軌道檢查 第五節 主要的軌道養護作業 7.5.1 標準作業程序 7.5.2 長焊鋼軌區間 7.5.3 鋼軌更換作業(UIC60) 7.5.4 道岔抽換 第六節 養路設備與施工機械 7.6.1 鋪軌及架線機械 7.6.2 軌道路線機械 7.6.3 軌道檢查車 7.6.4 橋隧檢查車 第七節 軌道養護機械聯合作業 本章參考文獻 第八章 橋梁 引言 第一節 鐵路橋梁特性 8.1.1 橋梁基本構造 8.1.2 鐵路橋歸類 第二節 影響橋梁結構的關鍵科技 8.2.1 鋼鐵材料 8.2.2 鋼筋混凝土材料 8.2.3 預應力鋼筋混凝土 第三節 橋梁結構型式之演變 8.3.1 木、石、磚造橋梁 8.3.2 鋼鐵橋 8.3.3 鋼筋混凝土橋 8.3.4 預力鋼筋混凝土橋 8.3.5 合成樑橋 8.3.6 橋墩與橋台 8.3.7 基礎 8.3.8 支承的演變趨勢 第四節 臺鐵橋型分類與演變 8.4.1 臺鐵橋梁概況 8.4.2 臺鐵橋梁演變 8.4.3 臺鐵橋梁特性 8.4.4 臺鐵橋梁施工 第五節 其他軌道系統橋梁 8.5.1 高速鐵路橋梁 8.5.2 五大捷運公司橋梁 8.5.3 山岳鐵路橋梁 參考文獻 附表一、鐵路與橋梁建造材料之演進時序 第九章 隧道 第一節 緒論 9.1.1 定義 9.1.2 隧道簡史 9.1.3 鐵路隧道 第二節 隧道基本構造 第三節 隧道種類與型式 9.3.1 鐵路隧道分類 9.3.2 鐵路隧道形狀與淨空 9.3.3 鐵路隧道洞門及其演進 第四節 隧道結構與型式之演進 9.4.1 隧道施工方法之演進 9.4.2 隧道結構之演進 第五節 台灣鐵路隧道 9.5.1 縱貫線鐵路隧道 9.5.2 台中線鐵路隧道 9.5.3 東線鐵路隧道 9.5.4 宜蘭線鐵路隧道 9.5.5 北迴線鐵路隧道 9.5.6 南迴線鐵路隧道 9.5.7 支線鐵路隧道 第六節 隧道防護與維修 9.6.1 隧道口 9.6.2 隧道內淹水 9.6.3 隧道壁體劣化與剝落 9.6.4 地震對隧道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十章 車站建築 引言 第一節 鐵路車站的樣貌 10.1.1 歷史上的車站 10.1.2 當代的車站 10.1.3 未來的車站模式 第二節 車站的類型與設施 10.2.1 車站類型與分級 10.2.2 車站設施 10.2.3 旅客月台 10.2.3.1 月台型式 10.2.3.2 月台設計 10.2.3.3 月台雨棚及其他附屬設施 10.2.3 旅客通路(天橋及地下道) 10.2.4 車站家俱 第三節 台灣鐵路車站 10.3.1 早期車站的建築樣式與風格 10.3.1.1 文藝復興式 10.3.1.2 巴洛克式 10.3.1.3 和洋混合式 10.3.1.4 現代折衷式 10.3.1.5 帝冠式車站 10.3.2 臺鐵的車站再造 第四節 車站改建 10.4.1 車站改建的方式 10.4.1.1 增建全新的車站 10.4.1.2 舊站擴建增設後站 10.4.1.3 原址改建新車站 10.4.1.4 新舊並立的車站 10.4.1.5 舊站設施擴充 10.4.1.6 增設新站 10.4.2 山佳車站改建案例 10.4.2.1 舊山佳站場狀況 10.4.2.2 新山佳車站改建規劃設計 10.4.2.3 階段施工與軌道布置 10.4.3 臺鐵捷運化車站建設 10.4.3.1 台北捷運車站 10.4.3.2 臺鐵與捷運車站之比較分析 10.4.3.3 臺鐵捷運化車站 10.4.4 捷運化站場的標準 10.4.4.1 站距條件 10.4.4.2 待避列車月台容量估算 10.4.4.3 標準捷運車站線路配置 10.4.4.4 站房及旅運設施標準配置 10.4.4.5 車站周邊及轉乘設施 第五節 高速鐵路車站 10.5.1 高鐵與傳統鐵路共構車站 10.5.2 三鐵共構車站 10.5.3 高鐵車站與都市更新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停車場與維修基地 引言 第一節 停車場站分類 第二節 場站線路 11.2.1 停車場站內線路名稱 11.2.2 路線連接 11.2.3 路線容量 第三節 客運車站 11.3.1 站房 11.3.2 兼辦貨運之客車站 第四節 貨運站場 11.4.1 貨物站的設備 11.4.2 貨物站規模計算 11.4.3 貨物站的基本配線 11.4.4 駝峰調車場 第五節 車輛基地 11.5.1 車輛基地類型 11.5.2 機車維修基地 11.5.3 客車維修基地 11.5.4 貨車維修基地 11.5.5 臺鐵富岡基地 11.5.6 臺鐵潮州基地 第六節 高速鐵路停車場站 11.6.1 高鐵站的分布與站間距離 11.6.2 高速鐵路站場線路配置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鐵路立體化建設 引言 第一節 鐵路平交道立體化 12.1.1 鐵公路平交道問題 12.1.2 平交道問題的研究 12.1.3 公路地下或高架化的解決策略及其瓶頸 12.1.4 鐵路地下化的解決策略 12.1.5 鐵路高架化的解決策略 第二節 市區全段鐵路立體化 12.2.1 鐵路立體化的影響因素 12.2.2 鐵路地下化的解決策略 12.2.3 世界城市鐵道運輸系統高架化的趨勢 12.2.4 鐵路高架化的解決方案 12.2.5 綜合性的立體化方案 12.2.6 全面高架的高鐵軌道 第三節 桃園都會區鐵路立體化 12.3.1 桃園都會區的鐵路立體化課題 12.3.2 高架與地下的抉擇 12.3.3 高架方案的規劃設計 12.3.4 地下化之議再起 第四節 軌道立體化之施工技術 12.4.1 營運維持計畫 12.4.2 路線封鎖及斷電 12.4.3 路線切換作業 12.4.4 通車前聯合檢查 12.4.5 增設臨時號誌機的施工方案 第五節 未來的鐵路立體化趨勢 12.5.1 災害考量 12.5.2 耐震能力 12.5.3 環保議題 12.5.4 噪音及震動問題 12.5.5 都市更新 參考文獻 看更多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水電工程的施工範圍包羅廣泛,從電氣工程、給排水設備、消防設備到弱電系統等,彼此看似連結緊密,實則又可各自視為專業領域;而水電工程的施工項目亦相當繁雜,初入業界的入門者,往往深受理論與實務無法銜接的迷惑之苦,因而感到無所適從。本書作業以多年來參與水電工程設計與施工的實務經驗編撰此書,由實務工作之需求出發,對水電工程業內必備專業知識有完整而詳盡的介紹,俾使讀者依此建構出此領域的整體概念與系統藍圖。 【目錄】 第1章 施工前準備工作 1-1 詳閱工程合約及工程圖說 1-2 送審圖件之追蹤與處理 1-3 核對送審後之圖件 1-4 核對建築施工圖 1-5 召開施工設計協調會 1-6 熟悉相關法令 第2章 水電工程施工計劃書之擬定 2-1 整體施工計畫書的擬定 施工之前的整體規劃/工地管理組織架構/水電工程施工程序作業計畫之擬定/水電工程施工品質管制要點/品質管理/工務管理/人力資源需求分析/設備資源需求分析/工程分包計畫/工地進度總表/環境衛生維護/勞工安全管理 2-2 分項施工計畫之擬定 確定分項施工項目/訂定分項施工作業檢驗流程/設備材料及施工之檢驗/品質管制計畫/訂定自主施工檢查表/繪製施工大樣圖/工期管制 第3章 物料管理 3-1 物料管理的重要 3-2 物料送審制度之建立 3-3 物料貨源之掌握 3-4 物料的分類與儲存 3-5 物料的領用與搬運 第4章 衛生設備及給排水工程 4-1 給水工程 給水方式/給水設備材料及配件/給水箱水位之控制方式/給水抽水機之控制線路圖/給水管施工注意事項 4-2 衛生設備 4-3 衛生器具安裝 坐式馬桶之施工方法/浴缸安裝方法 4-4 排水工程 排水配管/污廢排水管及配管接頭 4-5 污水泵浦控制原理 第5章 電氣工程 5-1 配電系統概況 5-2 開關設備 開關設備的分類/高壓配電盤/高壓配電盤的結構/匯流排的製作/配電盤之除鏽、酸洗與塗裝 5-3 高壓配電盤 5-4 高壓配電盤主要器材規格 5-5 斷路器之控制線路 5-6 馬達控制中心 5-7 馬達控制線路圖 5-8 配電盤之檢驗 5-9 配電變壓器主要規格 5-10 配電變壓器之檢驗 5-11 電容器設備 5-12 電線電纜之配線 導線槽之配線/電纜溝配線/電線管之穿線/高壓電纜之中間接續及末端處理 5-13 建築物之配電工程 建築物之配電方式/配管工程之施工/出線匣之施工/門廳公共錶箱之安裝/柴油發電機/柴油發電機特性試驗/發電機之安裝 5-14 柴油發電機 5-15 避雷針 5-16 接地工程 接地方式/接地種類與接地電阻及接地導線之大小/接地電阻之施工/工場設備接地/接地電阻之測量 第6章 弱電系統 6-1 電視天線系統 電視天線/強波器與混合器/分配器與分歧器/壁內分歧器 6-2 電視對講機系統 建築外牆和 PAL/建築設備和 CEC 6-3 電信系統 電信引進管線/電信配線箱/電信配線/垂直幹管與水平配置/電信接地 6-4 閉路電視系統 6-5 停車場管理系統 停車場交通管制系統/停車場計費管理系統/停車場停車管理設施施工應注意事項/停車場自動化 6-6 網路工程 建築物網路的配置/網路配線/網路線的施工/網路線的測試與驗證 6-7 大樓自動化系統 建築設備自動化之中央監控系統/建築設備自動化之監控項目及功能/建築設備監控系統設計規劃前之施工介面協調/監控設備之施工程序/監控設備之安裝環境/中央監控設備底座安裝/監控設備配線施工/監控設備試驗 第7章 消防火警設備工程 7-1 火警自動警報系統 火警自動警報設備應設置場所/火警自動警報設/火警自動警報之配線規定/火警警報系統之使用說明 7-2 自動撒水設備系統 自動撒水設備應設置場所/自動撒水設備/自動撒水系統之使用說明/撒水頭之配置應注意事項/水道連結型自動撒水設備 7-3 自動泡沫滅火設備系統 自動泡沫滅火設備/自動泡沫系統之使用說明/泡沫頭之配置應注意事項 7-4 消防栓系統 消防栓設置的場所/消防栓設備/消防栓系統使用說明 7-5 防排煙系統 防排煙設備應配置場所/防排煙設備/防排煙設備使用說明 7-6 避難逃生及滅火設備 避難逃生標示設備/避難逃生設備/緊急廣播設備/滅火器 7-7 消防泵浦 消防泵浦主要之機組功用/消防泵浦安裝注意事項/消防泵浦之性能測試 7-8 消防幫浦性能之檢測 7-9 消防安全設備檢查要項 幫浦組/消防安全設備緊急電源發電機/滅火器/室內消防栓/室外消防栓:同室內消防栓/自動撒水設備/水霧滅火設備:同自動撒水設備/泡沫滅火設備/二氧化碳滅火設備/乾粉滅火設備:同二氧化碳滅火設備/火警自動警報設備/緊急廣播設備/瓦斯漏氣火警自動警報設備/標示設備/避難器具/緊急照明燈/連結送水管/消防專用蓄水池/排煙設備/緊急電源插座 附錄 參考資料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內容共分十章,第一章結構系統緒論、第二章作用於建築物之荷重、第三章結構材料之性質、第四章基本應力、第五章纜索及拱系統、第六章桁架系統、第七章樑及構架系統、第八章格子樑、平板及褶板系統、第九章膜及薄殼系統、第十章高樓結構系統。 本書(二版)的內容與前版(初版)完全相同,未有任何篇幅更新。 【目錄】 第一章 結構系統緒論 1.1 結構系統目的 1.2 結構系統的要求 1.2.1 機能的要求 1.2.2 安全性的要求 1.2.3 材料強度的要求 1.2.4 經濟性的要求 1.2.5 美學上的要求 1.3 結構分析設計步驟 1.4 結構設計方法 1.4.1 工作應力法 1.4.2 強度設計法 1.5 結構系統之分類 1.5.1 依使用材料不同而分類 1.5.2 依力量傳遞不同而分類 1.5.3 高樓耐震系統之分類 1.5.4 依構築方式不同而分類 第一章習題 第二章 作用於建築物之荷重 2.1 荷重分類 2.2 靜載重 2.2.1 材料重量 2.2.2 屋面重量 2.2.3 天花板重量 2.2.4 地板面重量 2.2.5 牆壁重量 2.3 活載重 2.3.1 最低活載重 2.3.2 斜屋頂之活載重 2.3.3 其它活載重 2.3.4 活載重之折減 2.4 風力載重 2.4.1 風力特性 2.4.2 風力計算 2.4.3 風力階級 2.4.4 技術規則有關風力之規定 2.5 地震力 2.5.1 地震的起因 2.5.2 地震波與地震記錄 2.5.3 地震規模與地震階級 2.5.4 台灣之地震活動 2.5.5 地震力分析 2.6 其它載重 2.6.1 土、水壓力 2.6.2 基礎不均勻沈陷 2.6.3 溫度負載 2.6.4 動力負載及共振負載 2.6.5 火災負載 第二章習題 第三章 結構材料之性質 3.1 材料基本性質 3.1.1 彈性、塑性行為 3.1.2 應變硬化及應變軟化現象 3.1.3 安全係數 3.1.4 載重速率與強度的關係 3.1.5 材料之脆裂及疲乏現象 3.1.6 殘留應力 3.1.7 鮑氏效應 3.1.8 等向性材料及非等向性材料 3.1.9 乾縮與潛變 3.2 材料之韌性 3.2.1 延展比與韌度 3.2.2 韌度的表示法 3.2.3 能量消耗與恢復力環 3.2.4 韌度之意義 3.3 材料之耐震行為 3.3.1 塑性鉸的意義 3.3.2 塑性流變 3.3.3 樑、柱之韌性 3.3.4 配筋比例對韌度之影響 3.3.5 部材之韌性設計 第三章習題 第四章 基本應力 4.1 基本應力 4.1.1 張力 4.1.2 壓力 4.1.3 彎矩 4.1.4 剪力 4.1.5 扭力 4.1.6 溫度應力 4.2 應力的作用 4.2.1 直接應力與彎曲應力 4.2.2 二次應力 4.2.3 主應力線 第四章習題 第五章 纜索及拱系統 5.1 纜索系統 5.1.1 纜索特性 5.1.2 纜索應力分析 5.1.3 纜索不穩定原因及安定方法 5.1.4 纜索系統之應用空間 5.2 拱系統 5.2.1 拱之行為 5.2.2 拱之分類 5.2.3 拱之應力分析 5.2.4 三種拱之力學行為 5.2.5 拱抵抗水平推力方法 5.2.6 拱系統之應用空間 第五章習題 第六章 桁架系統 6.1 桁架行為 6.1.1 桁架之構成 6.1.2 桁架之應力 6.1.3 桁架種類 6.1.4 桁架橫越大空間方法 6.2 桁架接合方法 6.2.1 桁架基本假設 6.2.2 節點接合 6.2.3 支承處接合 6.3 曲桁架與空間桁架 6.3.1 曲面桁架 6.3.2 曲面桁架之破壞及補強 6.3.3 曲面桁架之應用空間 6.3.4 空間桁架 第六章習題 第七章 樑及構架系統 7.1 樑與構架之行為 7.1.1 樑與構架之意義 7.1.2 樑之抵抗外力行為 7.1.3 柱之抵抗外力行為 7.2 樑系統 7.2.1 懸臂樑 7.2.2 簡支樑 7.2.3 固定樑 7.2.4 外伸樑與連續樑 7.2.5 各種樑組合之效應 7.3 構架系統 7.3.1 連樑柱構架 7.3.2 簡單構架 7.3.3 多層及多間構架 第七章習題 第八章 格子樑、平板及摺板系統 8.1 格子樑系統 8.1.1 負荷之傳遞方式 8.1.2 格子樑之應力行為 8.1.3 格子樑之分類 8.1.4 格子樑之設計原則 8.2 板系統 8.2.1 板之行為 8.2.2 板系統之分類 8.2.3 一般R.C板之應力與配筋 8.3 摺板系統 8.3.1 平板與摺板 8.3.2 摺板行為 8.3.3 摺板的種類與應用 第八章習題 第九章 膜及薄殼系統 9.1 膜系統 9.1.1 膜之構成及行為 9.1.2 膜之應力 9.1.3 膜系統的應用 9.2 薄殼系統 9.2.1 殼的行為 9.2.2 薄殼之基本形態 9.3 薄殼系統之應用 9.3.1 圓筒殼 9.3.2 圓頂殼 9.3.3 雙曲抛物面殼 第九章習題 第十章 高樓結構系統 10.1 高樓結構之負荷傳遞方式 10.1.1 垂直荷重之傳遞方式 10.1.2 地震力之傳遞方式 10.2 高樓立面之耐震方式 10.2.1 立面之耐震處理 10.2.2 立面到地面層之處理 10.3 耐震壁之配置原則 10.3.1 耐震壁之形式 10.3.2 平面配置耐震壁之原則 10.3.3 立面配置耐震壁之原則 10.3.4 耐震壁之耐震效果 10.4 高樓結構系統之種類及應用 10.4.1 承重牆式系統 10.4.2 核心式系統 10.4.3 剛構架系統 10.4.4 無樑板系統 10.4.5 剛構架及剪力牆合用系統 10.4.6 剛構架核心與水平帶狀桁架系統 10.4.7 深剛架或深桁架系統 10.4.8 管式結構系統 10.4.9 高樓結構系統之比較 第十章習題 附錄 參考書目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上編》 ◆ 緒論 ◆ 建築物的載重 ◆ 基本應力 ◆ 結構材料性質 《中編》 ◆ 纜索及拱系統 ◆ 桁架系統 ◆ 梁柱及構架系統 ◆ 格子梁及板系統 ◆ 膜及薄殼系統 ◆ 高層結構系統 《下編》 ◆ 結構安全評估 ◆ 隔震消能系統 ◆ 結構修復補強 【目錄】 【上編】結構材料及載重應力 第一章 緒論 1-1 結構系統目的 1-2 結構系統要求 1.2.1 基本要求 1.2.2 耐震設計要求 1.2.3 耐風設計要求 1-3 結構設計方法 1.3.1 彈性設計與塑性設計 1.3.2 鋼筋混凝土結構物 1.3.3 鋼骨結構物 1-4 結構分析設計程序 1-5 結構系統分類 1.5.1 使用材料不同之分類 1.5.2 力量傳遞不同之分類 1.5.3 高層結構系統之分類 1.5.4 構築方式不同之分類 第二章 建築物的載重 2-1 載重分類 2-2 靜載重 2.2.1 材料重量 2.2.2 屋面重量 2.2.3 天花板重量 2.2.4 地板面重量 2.2.5 牆壁重量 2-3 活載重 2.3.1 最低活載重 2.3.2 斜屋頂之活載重 2.3.3 其他活載重 2.3.4 活載重之折減 2-4 風力載重 2.4.1 風力特性 2.4.2 風力階級 2.4.3 風力計算 2.4.4 風力之相關規定 2-5 地震力 2.5.1 地震的起因 2.5.2 地震波與地震紀錄 2.5.3 地震規模與地震階級 2.5.4 臺灣的地震活動 2.5.5 建築物對地震的反應 2.5.6 地震力計算 2.5.7 地震力之相關規定 2-6 其他載重 2.6.1 土壓力與水壓力載重 2.6.2 基礎不均勻沈陷載重 2.6.3 溫度載重 2.6.4 動力載重與共振載重 2.6.5 火載重 第三章 基本應力 3-1 基本應力 3.1.1 張應力 3.1.2 壓應力 3.1.3 撓曲應力 3.1.4 剪應力 3.1.5 扭應力 3.1.6 溫度應力 3-2 應力的作用 3.2.1 直接應力與撓曲應力 3.2.2 二次應力 3.2.3 主應力線 3-3 應力破壞行為 3.3.1 張應力破壞 3.3.2 壓應力破壞 3.3.3 撓曲應力破壞 3.3.4 剪應力破壞 3.3.5 扭應力破壞 3.3.6 其他常見的地震破壞現象 第四章 結構材料性質 4-1 材料基本性質 4.1.1 材料基本行為 4.1.2 應變硬化與應變軟化 4.1.3 安全係數 4.1.4 載重速率與強度 4.1.5 脆裂及疲乏 4.1.6 殘留應力 4.1.7 包辛吉效應 4.1.8 等向性材料與非等向性材料 4.1.9 乾縮與潛變 4.1.10 鬆弛 4-2 材料的韌性 4.2.1 延展比與韌度 4.2.2 韌性表示法 4.2.3 恢復力環之性質 4.2.4 韌性的意義 4-3 構架的韌性行為 4.3.1 塑性鉸 4.3.2 塑性流變 4.3.3 崩塌機構 4.3.4 梁柱的韌性 4.3.5 鋼筋比與韌性 4.3.6 韌性與耐震行為 【中編】結構系統及高層建築 第五章 纜索及拱系統 5-1 纜索系統 5.1.1 纜索行為 5.1.2 纜索應力分析 5.1.3 纜所不穩定原因及安定方法 5.1.4 纜索系統之應用空間 5-2 拱系統 5.2.1 拱行為 5.2.2 拱之分類 5.2.3 拱應力分析 5.2.4 三種拱之力學行為 5.2.5 拱抵抗水平推力方法 5.2.6 拱系統之應用空間 第六章 桁架系統 6-1 桁架行為 6.1.1 桁架基本構成 6.1.2 桁架應力分析 6.1.3 桁架種類 6-2 桁架接合 6.2.1 節點接合 6.2.2 支承處接合 6-3 桁架系統之應用空間 6.3.1 平面桁架系統 6.3.2 曲面桁架系統 6.3.3 空間桁架系統 第七章 梁柱及構架系統 7-1 梁柱及構架行為 7.1.1 梁柱及構架之基本構成 7.1.2 梁之力學行為 7.1.3 柱之力學行為 7-2 梁系統 7.2.1 懸臂梁 7.2.2 簡支梁 7.2.3 固定梁 7.2.4 外伸梁 7.2.5 連續梁 7-3 構架系統 7.3.1 連梁柱構架 7.3.2 簡單剛構架 7.3.3 多層及多間構架 7.3.4 超構架 第八章 格子梁及板系統 8-1 格子梁系統 8.1.1 載重傳遞方式 8.1.2 格子梁之力學行為 8.1.3 格子梁設計原則 8.1.4 格子梁系統之種類及應用 8-2 平板系統 8.2.1 平板基本構成 8.2.2 平板之力學行為 8.2.3 鋼筋混凝土板之應力與配筋 8.2.4 平板系統之種類與應用 8-3 摺板系統 8.3.1 摺板基本構成 8.3.2 摺板之力學行為 8.3.3 摺板系統之種類與應用 第九章 膜及薄殼系統 9-1 膜系統 9.1.1 膜基本構成 9.1.2 膜之力學行為 9.1.3 膜系統之種類及應用 9-2 薄殼系統 9.2.1 薄殼之行為 9.2.2 薄殼之基本形態 9.2.3 圓筒殼 9.2.4 圓頂殼 9.2.5 雙曲拋物面殼 第十章 高層結構系統 10-1 載重傳遞 10.1.1 垂直載重傳遞 10.1.2 水平載重傳遞 10-2 剪力牆 10.2.1 剪力牆型式 10.2.2 剪力牆配置 10.2.3 鋼筋混凝土剪力牆 10.2.4 鋼骨斜撐 10-3 高層結構立面型式 10.3.1 剪力牆立面設計 10.3.2 地面層設計 10-4 高層結構系統之種類 10.4.1 高層建築之結構型式 10.4.2 承重牆系統 10.4.3 箱匣式系統 10.4.4 無梁板系統 10.4.5 核心式系統 10.4.6 錯列桁架系統 10.4.7 梁柱剛構架系統 10.4.8 剪力牆剛構架系統 10.4.9 核心共用系統 10.4.10 管式結構系統 10.4.11 高層結構系統之比較 10-5 超高層建築 10.5.1 超高層建築之發展 10.5.2 全世界超高層建築 【下編】耐震能力及結構補強 第十一章 結構安全評估 11-1 結構破壞 11.1.1 地震災害 11.1.2 結構倒塌原因 11.1.3 維冠金龍大樓倒塌原因 11-2 震災後緊急安全評估 11.2.1 危險建築物緊急通報 11.2.2 危險建築物緊急評估 11-3 結構快篩 11.3.1 快篩項目 11.3.2 結構快篩量化 11-4 耐震能力評估 11.4.1 耐震能力初步評估 11.4.2 耐震能力詳細評估 第十二章 隔震消能系統 12-1 結構設計觀念之演變 12-2 制振裝置 12.2.1 主動控制 12.2.2 被動控制 12-3 隔震消能系統之相關規定 第十三章 結構修復補強 13-1 修復補強 13.1.1 修復補強之意義 13.1.2 補強實施程序 13-2 修復補強材料及型式 13.2.1 修復補強材料 13.2.2 修復補強型式 13-3 修復補強工法 13.3.1 鋼筋混凝土結構 13.3.2 鋼骨結構物 13.3.3 隔減震系統補強工法 13-4 既有建築物之結構評估與補強 13.4.1 評估程序及設計目標 13.4.2 耐震能力評估與耐震補強之規定 附錄A 圖目錄 附錄B 表目錄 附錄C 參考書目及文獻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近年來ISO 9000認證在國內熱烈的推廣,水電同業亦掀起一股驗證的熱潮,ISO 9000係為一「品質保證」系統,與公共工程之「品質管制」之精神不謀而合,但公共工程之品質保證與ISO 9000之條文規定仍有些同中有異之處,其中公共工程特別強調須落實三級品質管理系統,包括:主管機關的「施工品質評鑑系統」、工程主辦單位的「施工品質保證系統」及承包商的「施工品質管制系統」。其中要求承包商需制定施工品質管制系統內須有品管組織、材料及施工檢驗程序、品質管理標準、施工要領、自主檢查表、文件及紀錄管理系統;而ISO 9000係要求建立品質手冊、作業程序書、工作技藝準則、工作指導書、操作手冊等資料。本書乃完全以水電業案例做為說明,期讓使用者能明確認識水電品質,並能適切暸解實務運用之途徑。 【目錄】 第一章 全面品質管理 1-1 TQM的基本理念 前言 何謂TQC、TQM與CWQC TQM與ISO9000系統 品質成本 1-2 品管大師的品質理念 前言 品質管理的演進 謝華德(Water A. Shewhart) 戴明(W. Edwards Deming) 裘蘭(Joseph M. Juran) 費根堡(Armand V. Feigenbaum) 田口玄一(Genichi Taguchi) 石川馨(Kaoru Lshikana) 1-3 TQM的策略 前言 組織文化 TQM的策略 建立正確的體制 結論 第二章 品質規劃與稽核 2-1 品質計劃與品管組織 前言 品質規劃與品質計劃 品質組織工作 公共工程施工品質管理辦法 公共工程施工品質管理制度 公共工程施工品質管理作業要點 2-2 進料檢驗與施工管理 影響材料品質的因素 材料檢驗的品質權責的界定 工程材料進料檢驗 施工管制 2-3 工程品質稽核 前言 品質稽核的目的 內部品質稽核之規劃 稽核員的角色 結語 第三章 品質管制技術與方法 3-1 統計分析 前言 統計在品質管制之應用 統計的發展 統計專有名詞 統計方法之步驟 敘述性統計-資料處理與圖表 敘述性統計-統計量計算 淺談機率 常用機率分配 抽樣分配 3-2 抽樣與檢驗 前言 抽樣方法 允收抽樣計劃的種類 允收品質水準與拒收品質水準 操作特性曲線 抽樣計劃的設計 計數值抽樣計劃 計量值抽樣計劃 3-3 品質管制方法 前言 品質管制的歷史 相關名詞解釋 品質管制之七大工具說明 常用圖表 查檢表(Check Sheet) 特性要因圖(Cause and Effect Diagram)(又稱魚骨圖) 柏拉圖(Pareto Diagram) 直方圖(Histogram) 散佈圖(Scatter Doagram) 層別法(Stratification) 管制圖(Control Chart) 第四章 ISO 9000品質系統在水電業之應用探討 4-1 什麼是ISO 9000?它在國際上扮演什麼角色? 4-2 國際品質標準(ISO 9000系列)簡介? 4-3 什麼是ISO 9000系統?適合那些行業申請 4-4 水電工程業適合實施ISO 9000嗎? 前言 導入ISO 9000系列,可為公司帶來那些效益? 4-5 公共工程品質管理與ISO 9000? 前言 4-6 CNS12681/Z4034之中文版ISO 9001? 第五章 品質管制計劃書範例 前言 通則 品管組織 提送資料管制 檢驗管制 試驗管制 物料管制 施工管制 分包商及供應商之管制 改正行動管制 圖說及設計變更管制 檔案文件管制 竣工驗收管制 勞工安全衛生管制 分項工程作業品質管制 第六章 附錄:自主檢查表 壹、電氣工程 1.RC水電配管自主檢查表 2.接地設備自主檢查表 3.燈用出線匣及配管自主檢查表 4.電氣管路配管自主檢查表 5.配線中間自主檢查表 6.無熔絲斷路器自主檢查表 7.漏電斷路器自主檢查表 8.配電用電線自主檢查表 9.低壓電纜自主檢查表 10.高壓電纜自主檢查表 11.高壓斷路器自主檢查表 12.高壓閉鎖型配電盤自主檢查表 13.發電機組及自動切換開關自主檢查表 14.配電盤完工自主檢查表 15.分電箱自主檢查表 16.變壓器自主檢查表 17.電燈、開關插座自主檢查表 貳、弱電設備 1.中央監控設備自主檢查表 2.對講設備自主檢查表 3.護士呼叫系統自主檢查表 4.避雷設備自主檢查表 5.航空障礙燈設備自主檢查表 6.停車管制設備自主檢查表 7.電話設備自主檢查表 8.共同電視設備自主檢查表 9.醫療氣體系統自主檢查表 10.CCTV設備自主檢查表 11.門禁出勤自主檢查表 12.人事差勤管制系統自主檢查表 參、給排水衛生設備工程 1.給排水配管自主檢查表 2.排水配管自主檢查表 3.衛生設備自主檢查表 4.給排水泵浦完工自主檢查表 5.水處理設備自主檢查表 6.水錶分錶總錶施工自主檢查表 7.水塔、水池施工自主檢查表 8.給水工程施工自主檢查表 肆、消防設備工程 1.火警受信總機自主檢查表 2.火警探測器用出線匣及配管配線自主檢查表 3.火警綜合盤自主檢查表 4.感知器自主檢查表 5.廣播主機自主檢查表 6.緊急廣播系統配管配線自主檢查表 7.泡沫設備自主檢查表 8.消防栓箱自主檢查表 9.消防泵浦機組自主檢查表 10.消防栓箱配管自主檢查表 11.撒水設備自主檢查表 12.緊急排煙設備 13.氣體滅火設備自主檢查表 14.避難設備自主檢查表 伍、空調設備工程 1.冰水主機自主檢查表 2.空調箱自主檢查表 3.小型冷風機自主檢查表 4.冷卻水塔自主檢查表 5.膨脹水箱自主檢查表 6.泵浦自主檢查表 7.變風箱自主檢查表 8.防火匣門自主檢查表 9.風機自主檢查表 10.送風口自主檢查表 11.進排風柵口自主檢查表 12.水管施工自主檢查表 13.冰水主機周圍配管自主檢查表 14.冷卻水塔周圍配管自主檢查表 15.小型冷風機周圍配管自主檢查表 16.空調箱自主檢查表 17.水泵周圍自主檢查表 18.空調水管試壓自主檢查表 19.水管保溫施工自主檢查表 20.風管保溫自主檢查表 21.風管施工自主檢查表 22.鍍鋅鐵皮自主檢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