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32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原住民族懂得利用族群間的矛盾,保護生活領域? ➢跟日本人相比,漢人為何那麼喜歡向原住民購買東西? ➢被原住民養大的客家人,後來竟成為原住民族文化推動者? ➢客家先民在怕什麼?他們用石獅公擋住了什麼? 本書以臺灣南部高屏地區的一八五縣道沿線為背景,深入探討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的記憶書寫與文化交融。書中從學術視角出發,結合田野調查,穿梭於不同族群的記憶與文化實踐之間,以族群互動為主軸,呈現地理、歷史、文化與社會的交錯故事,在多元視角中揭示兩個族群在空間、經濟、社會及文化領域中的複雜互動,試圖重現一條文化、歷史與人群交織的動態軌跡。 研究族群書寫中的「再現」與「逆寫」 重新解構歷史與文化主體性 挖掘被忽略的集體記憶 ● 地理空間與歷史交錯:一八五縣道不僅是地理的邊界,更是文化的連接點。書中以一八五為軸線,追溯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共同塑造歷史與文化空間。 ● 族群記憶的動態書寫:透過地方志、歷史檔案與族群口述故事,呈現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留與重構自身的文化記憶。 ● 文化與社會的對話與衝突:案例研究包括內埔的「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六龜的跨族群交易網絡、以及排灣族跨族群收養等,展現多樣的社會實踐,從細微處揭示族群交融的複雜性。 ● 宗教信仰與物質文化:書中深入探討地方信仰如石獅崇拜的象徵意義,如何在跨族群的脈絡中反映權力與身分的協商。 ● 族群互動的當代意義:不僅局限於歷史的回顧,書中亦思考在現代化與全球化的壓力下,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價值,並探討其未來的發展可能性。 全書透過多學科的視角與深入的田野研究,打破過往將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孤立研究的傳統框架,強調不同族群間的對話與協商。從文化、經濟到社會關係的多層次分析,本書不僅是高屏地區的族群研究,也是臺灣多元文化共存的縮影。 本書特色 ● 學術與社會實踐並行:以學術方法分析歷史文本與地方志,探討當代社會中的族群意識與互動模式。 ● 地域文化深耕:聚焦臺灣高屏地區,展現地理與族群關係的特殊性。 ● 多元聲音對話:透過歷史檔案、口述訪談與田野調查,還原多元族群的真實聲音。 ● 歷史與現代的多面共譜:作者群從人類學、歷史學與地理學等視角,帶領讀者重新審視臺灣族群關係的複雜性與未來的可能性。 ● 深刻書寫:這本書是對臺灣族群記憶與文化互動的深刻書寫,結合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臺灣南部的文化多樣性與族群動態。 ● 展現臺灣多元:本書引導讀者深入了解臺灣社會的複雜性,並激發對族群文化更多的尊重與關注。 【目錄】 導論──穿越與交會:高屏沿山原客族群書寫/羅烈師 南北差異 界限與跨界 再現與逆寫 從逆寫到互為主體 屏東內埔沿山的聚落與族群:以「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為討論/王和安 摘要 一、前言 二、十八世紀三層制的族群分布 三、十九世紀上半葉邊區的社會秩序 四、沿山地帶的熟番與生番 五、馬卡道族的自我認同與當代「三層制」 六、結論 日治時期原閩客的社會文化互動:以六龜稇源商店為例/劉正元 一、前言 二、日治時期的產業性移民 三、多族群的互動經驗 四、昭和三年《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留下的線索 五、六龜地區的北客移民 六、六龜北客移民研究回顧 七、六龜稇源商店的經營與漢番交易 八、結論 客做原家:屏東縣排灣族收養客家子弟生命敘事/郭東雄 摘要 一、前言 二、一九四五年的藍衫與石板 三、算命仙 四、排灣族的家 五、身體游移:沉浸在排灣文化 六、生命的轉折 七、大武原鄉期待:投身教育志業 八、大武山下的和風 莎卡蘭溪與石獅子/洪馨蘭 摘要 一、前言:物的閱讀者──「追尋石獅公」的意義 二、莎卡蘭溪「水打」大路關隘寮與古大路關庄 三、東方之「患」?大路關開基石獅之物質性 四、大路關石獅公傳說的當代性、客家性與原民性 五、思考與小結:風仍在吹,莎卡蘭溪最終還回了石獅子 高屏地區提及原住民族的公開文字資料蒐集介紹與分析/陳龍田 摘要 一、前言 二、研究標的選擇緣由與限制 三、當代台灣公眾文字資料生產的相關規範 四、原住民族地區部落遷村歷史的相關研究 五、碑文內容樣態以及初步比較 六、高屏地區相較於北台灣沿山較具獨特性的主題文字資料 七、災害、遷村、與族群多重主題的文字資料小結 八、結論 高雄屏東原客鄉鎮志之原住民族書寫/羅烈師 摘要 一、前言 二、客庄鄉鎮志之原住民族書寫 三、歷史主體性與原民鄉志 結論:反覘與逆寫 看更多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深入探訪製藥產業,反思醫藥體系的幕後難題── ・為了讓藥物看起來更有效,藥廠會替換研究指標、挑選受試族群,更改臨床試驗的設計? ・標準化的試驗與治療過程,能讓藥物被有效監管,卻犧牲了個體的醫療差異? ・行銷=打好關係+大量廣告?辦論壇、出資研究,讓整體醫療數據對藥廠更有利? 為了探討製藥產業如何對臨床研究產生影響,哲學暨社會學者希斯蒙都(Sergio Sismondo)從政治經濟學觀點切入,匿名訪談藥廠研究員、從業人員及醫師,親身參與藥廠會議、爬梳法律文件,追索並揭露醫藥產業鏈的可議之處──藥廠贊助醫學研究、控制臨床試驗以建立科學證據,並透過操作期刊等知識媒介,結合意見領袖(KOL)、病友團體的影響力,推動有利藥廠的醫學觀點和治療方針。 此外希斯蒙都也提出「裝配行銷」的概念,揭示藥廠如何透過環環相扣的行銷策略,彷彿幕後幽靈般,拼裝出一個共同維護藥廠利益的醫療市場:不僅推銷藥品,藥廠更創造需求、形塑疾病。 本書的核心質問在於:當藥廠不僅是藥物的生產者,更是醫學知識的塑造者時,其中的權力運作將如何影響我們對疾病、藥物及治療方式的認知?全書深入解析醫藥體系前沿的運作,希望喚起病患、醫師與社會的警覺,促成資訊透明化及法規的制定,突破利益導向的產業鏈盲點。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