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187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匯集作者多年耕耘於護理教學及臨床的豐富經驗,並參考臺灣與國際的醫護相關研究,詳細說明成為一名專業護理人員的歷程與發展,包括:護理專業的養成與內涵;護理職業的適應、業務與責任;護理專業團體、教育現況、執業資格考試、研究與生涯規劃、相關規範與組織;護理相關評鑑制度等,逐一探討護理專業問題,提出建議與見解,並在各章穿插相關資訊QR Code,期望讀者能夠快速獲取最新、最完整的護理專業資訊。 改版重點 新增:護理國際觀的培養、護理職場爭議通報平台相關內容、護病比相關研究、各國護病比法規、護理人力相關議題、友善照護模式、護理遠距教學相關內容、護理論文投稿方式、護理生涯規劃、健康促進學校相關資訊、護理道德勇氣等內容。 更新:護理專業的現況(統計數據、法規、政策、研究、評鑑制度)。 【目錄】 CHAPTER 1認識護理專業 CHAPTER 2適應護理職業 CHAPTER 3護理業務問題 CHAPTER 4護理專業團體 CHAPTER 5護理教育概況 CHAPTER 6護理師執業資格考試 CHAPTER 7護理研究 CHAPTER 8生涯規劃 CHAPTER 9護理行政組織與人員責任 CHAPTER 10我國護理相關評鑑制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第一届茅盾文學獎、「二十世紀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亞洲週刊》票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説100強」得獎作品 根據小説原著改編同名電影《芙蓉鎮》曾獲中國電影金鷄獎、百花獎本書特別收錄沈從文寫給作者古華的信 沈從文: 我看過《芙蓉鎮》後,覺得印象極好。……特別是展現一個小小地區在這個十年人爲倏忽風雨中,一些小人物隨著風雨來時的動蕩而產生的悲歡離合,不僅用「傳神」二字能儘讚美之意!文字處理得特別準確,對話如面其人,都是少見的。 雷達: 這部作品寫得真、寫得美、寫得奇。它真,是流貫著一種?大的客觀生活現實感,小説的人物如活人般呼吸可聞,小説的故事像生活中發生的事一樣真實可信。……作者不但是寫幾個人的命運遭遇,而且寫了一個「小社會」,一個生活整體,一個藝術群體。 知名作家古華震撼華文文壇的長篇小說《芙蓉鎮》,故事背景設定於1963至1979年間,描寫中國南方農村的社會風情。剛經歷了困難時期,農村經濟復甦之初,胡玉青在糧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隊書記黎滿庚等友人的支持下於鎮上擺起了米豆腐攤,生意興隆。1964年春她用積攢的錢蓋了一座樓屋,落成時正值「四清」開始,就被「政治闖將」李國香和「運動根子」王秋赦作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罪證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農」,丈夫黎桂桂自殺,黎滿庚撤職,谷燕山被停職反省。 接著「文革」開始,胡玉音更飽受屈辱,絕望中她得到外表自輕自踐而內心純潔正直的秦書田的同情,兩人結為「黑鬼夫妻」,秦書田因此被判勞改,胡玉音則管制勞動。冬天一個夜晚,胡玉音分娩難產,谷燕山截車送她到醫院,剖腹產了個男孩,孤兒寡母的處境,令她對未來不知所措…… 待到三中全會後,胡玉音終於摘掉了「富農」帽子,秦書田摘掉了「右派」和「壞分子」帽子回到了芙蓉鎮,黎滿庚恢復了職務,谷燕山當了鎮長,生活又回到了正軌。而王秋赦則發了瘋,每天在街上遊蕩,凄涼地喊著口號……歷經數十年的鬥爭,人事已非,一個可悲可嘆的時代的尾音。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山鎮風俗畫 第二章 山鎮人啊 第三章 街巷深處 第四章 今春民情 附錄 一 沈從文給作者的一封信 二 話說《芙蓉鎮》 三 電影,謝晉不落的太陽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若沒有電影幫助我們看見台灣,台灣看起來會是什麼模樣? 從類型到風格,從台語電影到國語電影,從李行到蔡明亮, 洪國鈞讓我們從電影中看見台灣,看盡台灣的過去,看向台灣的未來。 台灣的國族電影是什麼?少了自己的電影,台灣看起來會是什麼模樣? 以「國族」的概念去架構或產出台灣電影史的故事是否恰當? 如果「國族」這概念曾經有效幫助美國以外的電影抵禦好萊塢的支配, 在當今跨國性主導一切的全球化時代,是否仍然有效? 洪國鈞的《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深入梳理台灣紛亂歷史下國族與電影的關係,以細究「國族性」的框架。這座島嶼受到源於內部與外部的多重壓力,使得台灣成為生氣蓬勃又動盪不安的力場,這些壓力包括日本殖民遺緒、國民黨政府文化政策、各種本土主義運動與「中國」間的糾結,以及近幾年的全球化挑戰。以上壓力凸顯出台灣電影的歷史――包括形式的再現、映演和觀賞背景、類型的多元發展和風格的探索――正是台灣電影的「國族想像」持續更迭變動而造成的歷史,這樣的歷史特徵形塑了台灣電影,同時也受到台灣電影的挑戰。 洪國鈞堅持歷史的嚴謹與理論的彈性,將「國族」置於歷史、政治、文化脈絡,以及建構此概念的論述脈絡之中。他爬梳電影、文字紀錄、史籍檔案來回顧台灣電影歷史本身,並以歷史書寫的眼光重新檢視,仔細探究影像或其他文本如何作為論述和電影的問題意識,帶領我們穿越「國族」領域的討論。 《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一書提出,電影在處理國族問題上的掙扎,是否反映出大眾對於國族的態度轉變?電影是否預期到這些改變而作為身先士卒的領頭羊?抑或電影中的處理,其實牴觸一般大眾的想法,顯示出構築台灣身分的方式並不止一種?改變的發生是否會帶來轉折,若有,又是怎麼樣的轉折?當多重的殖民歷史、國際政治與台灣電影的歷史緊密交織,我們如何在國族性受到政治性干涉與維持的同時,將其作為批判框架,對跨國性影響下的台灣「國族」電影歷史提出更有效的省思?本書將討論國族性在跨國性辯證下的歷史書寫方法,以及有關此辯證的台灣電影形式轉變的特異歷史。 【目錄】 推薦序 更深入理解台灣電影的途徑╱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 陳斌全 謝辭
導論 台灣電影與缺席的歷史學
第一部 類型 第一章 殖民與後殖民的考掘:戰前台灣,以及「國家」出現前的紛雜文本 第二章 類型與國族的糾葛:台語電影二十年,1949~1970 第三章 行者影跡:健康寫實主義、文藝政策與李行,1964~1980 過場 侯孝賢之前的侯孝賢:過渡時期的電影美學,1980~1982
第二部 風格 第四章 回首來時路:台灣新電影的興衰,1982~1986 第五章 前往島嶼的單程票:王童作品中的回顧式電影敘事 第六章 無所╱不在:蔡明亮台北三部曲的後殖民城市
後記 後國族時代的電影 平裝版後記 未曾消散的歷史:何謂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