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342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朝鮮半島的分裂,追溯至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所提出的兩種策略:韓半島實行國際託管、或是劃分三八線。其兩種對韓半島的戰略,不僅牽動著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國、蘇俄的態度,更是與歐亞戰場的局勢、美國於東北亞安全與軍事戰略觀點、美國原子彈實驗密切相關。究竟美國提出國際託管朝鮮政策,其背景與目為何?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對韓半島的態度,又如何影響美國對朝鮮託管政策的決定?美國政府各部門針對託管的實施方案,有何討論與爭辯?美國為何要劃分三八線?美國何時開始傾向美、蘇分割佔領朝鮮的方案,如何提出此方案呢?美國劃分三八線後,是否放棄國際託管政策?蘇聯為何接受美國劃分三八線的建議?而三八線的劃分,是否為美蘇冷戰的開端?唯有梳理問題的脈絡,方能理解韓半島分裂的起源,二戰期間美中蘇三國關係與對韓的戰略目標。本書是深度剖析1941-1945年間的韓半島近代史,探討史實及東北亞國際局勢演變的重要著作。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創作理念與學理基礎 第二節 內容形式與方法技巧 第二章 美國對戰後國際託管朝鮮政策的決定 第一節 中國國民政府要求美國承認韓國臨時政府 第二節 美國同意戰後朝鮮獨立但拒絕承認臨時政府 第三節 中國戰後的朝鮮半島政策:排除蘇聯 第四節 美國對國際託管朝鮮政策的決定 第五節 美、英、中、蘇對戰後國際託管朝鮮政策達成協議 第六節 小結 第三章 美國在武力解放朝鮮問題上考慮蘇聯因素-軍事合作 第一節 美國積極拉攏蘇聯參加對日作戰 第二節 蘇聯承諾參加對日作戰及美、英、蘇討論參戰條件 第三節 雅爾達秘密協定的簽訂:美蘇就戰後遠東問題合作的產物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美國對朝鮮半島占領方案的討論 第一節 雅爾達會議前美國國務院對朝鮮問題的基本構想 第二節 雅爾達會議後美國的國務院和軍方對朝鮮占領方案的爭論 第三節 杜魯門總統決定將朝鮮半島列為蘇聯的軍事作戰區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美國對蘇聯的不信任及其對既定朝鮮半島政策的影響 第一節 朝鮮被視為「東方的波蘭」-美蘇在戰後波蘭問題處理上的分歧 第二節 中蘇條約談判-蘇聯對大連的軍事管制要求與美國的反應 第三節 美、英、蘇對前義大利殖民地問題的爭論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美國提出劃定三八線-為履行國際託管朝鮮的機制 第一節 美國原子彈試驗的成功及其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第二節 日本投降可能性的出現和美國對朝鮮占領方案的討論 第三節 三八線提出的過程及其目的 第四節 史達林接受三八線的原因分析 第五節 小結 第七章 結語 附錄 附錄一 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對朝鮮半島政策大事年表 附錄二 楊雲竹向宋子文的報告(1942年4月1日) 附錄三 國民黨國防最高委員會討論朝鮮問題(1942年4月6日) 附錄四 中國國民黨中央秘書處致宋子文函:承認朝鮮獨立選擇適當時機先他國承認之(1942年12月15日) 附錄五 拉鐵摩爾致蔣介石電(1942年12月28日) 附錄六 杜魯門關於大連和朝鮮半島的緊急占領命令(1945年8月11日) 附錄七 史達林發給杜魯門的回信(1945年8月16日)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唯有推行自由主義所蘊含的典章制度與思想文化,才能使中國走向長治久安的道路 百姓才能真正生活在一個合理、合乎人道、可以舒展性靈的,人間秩序中 林毓生特別關心自由主義在近現代中國,過去失敗的歷史原因檢討,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與如何發展,並探討左右兩派意識形態對大陸與台灣社會的影響。 自1979年完成對於「中國意識的危機」之系統分析並出版專著以後,多年來一直致力尋找解決「中國意識的危機」的切入點。 這個「切入點」,林毓生稱之為:作為導向理念的「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關於它的思考,以及建立此一理念所需做的奠基工作,即呈現於《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一書中。 全書分六部分及附錄,收文33篇,充分展現林毓生於深思中完成「中國意識的危機」與「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系統分析之成果。 【目錄】 一 從公民社會、市民社會與「現代的民間社會」看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發展 「創造性轉化」的再思與再認 二 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中式馬列主義與毛澤東的烏托邦主義 史華慈思想史學的意義 魯迅個人主義的性質與涵義──兼論「國民性」問題 「問題與主義」論辯的歷史意義 「五四思想」強勢意識形態化的原因與後果──對於五四時期思想啟蒙運動的再認識──為紀念「五四」七十週年而作 殷海光先生闡釋民主的歷史意義與中國民主理論發展的前景 東歐巨變在世界思想史上的意義 從「大傳統」與「小傳統」的關係談文化變遷的不同模式 三 自由、民主與人的尊嚴──兼論責任倫理 一位知識貴族的隕落──敬悼海耶克先生 自由不是解放──海耶克的自由哲學 關於海耶克、胡適與「思想先行」──與胡平的通信 四 關於《中國意識的危機》──答孫隆基 〈科學實證論述歷史的辯證〉閱後 質疑三問──與李澤厚商榷 五 1950年代台灣的政治環境與殷海光先生對我的影響 平心靜氣論胡適──對於他所堅持的自由主義的立場以及他所謂「民主政治是幼稚園的政治」、「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與「全盤西化」的評析 胡適與殷海光性格的比較與評析 六 略論道德與思想意圖的謬誤 為什麼在中國實行民主是如此艱難?──以台灣薄弱的社會力量為例 自由主義者的悲觀──略論1989北京學運與中國民主前途 「六四」天安門悲劇的涵義──林毓生教授訪談錄 共產文化下的文字障 敬悼民主運動先驅者傅正先生 王作榮先生〈誰來轉移社會風氣──政府官員、知識分子無可逃避的責任〉書後──兼論「民間社會」如何成長 評丁學良〈改革十年對中國大陸民主化的影響〉 試圖貫通於熱烈與冷靜之間──略述我的治學緣起 附錄 附錄一 五四運動及其當前的意義史華慈╱著;錢永祥╱譯 附錄二 真空、烏托邦與民族主義──試論中國反傳統主義的「林毓生分析範式」╱蘇曉康 附錄三 關於「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和文化的內在困境」對話錄╱梁燕城、林毓生 附錄四 從陳水扁當選看台灣民主發展的過去與未來──再論作為政治家條件的「責任倫理」╱詹光華、林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