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探究與實作: 科學遊戲導向 (2版) | |||
作者: | 許良榮著 | |||
版次: | 2 | |||
ISBN: | 9786263661530 | |||
出版社: | 五南 | |||
出版日期: | 2023/07 | |||
書籍開數、尺寸: | 20x20x1.2 | |||
頁數: | 248 | |||
內文印刷顏色: | 全彩 | |||
#自然科學
|
定價: | ||||
售價: | 332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原文書】 書名:Thermal Physics 2/E 作者:Charles Kittel ISBN:0716710889 Synopsis CONGRATULATIONS TO HERBERT KROEMER, 2000 NOBEL LAUREATE FOR PHYSICS For upper-division courses in thermodynamics or statistical mechanics, Kittel and Kroemer offers a modern approach to thermal physics that i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all physical systems can be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ir discrete quantum states, rather than drawing on 19th-century classical mechanics concepts. "synopsis" may belong to another edition of this title.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原文書】 書名: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2/e 作者:R. Shankar 出版社: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 ISBN:9780306447907 About this Textbook Reviews from the First Edition: "An excellent text … The postulates of quantum mechanics and the mathematical underpinnings are discussed in a clear, succinct manner." (American Scientist) "No matter how gently one introduces students to the concept of Dirac’s bras and kets, many are turned off. Shankar attacks the problem head-on in the first chapter, and in a very informal style suggests that there is nothing to be frightened of." (Physics Bulletin) Reviews of the Second Edition: "This massive text of 700 and odd pages has indeed an excellent get-up, is very verbal and expressive, and has extensively worked out calculational details---all just right for a first course. The style is conversational, more like a corridor talk or lecture notes, though arranged as a text. … It would be particularly useful to beginning students and those in allied areas like quantum chemistry." (Mathematical Reviews) R. Shankar has introduced major additions and updated key presentations in this second edition of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New features of this innovative text include an entirely rewritten mathematical introduction, a discussion of Time-reversal invariance, and extensive coverage of a variety of path integr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Additional highlights include: - Clear, accessible treatment of underlying mathematics - A review of Newtonian, Lagrangian, and Hamiltonian mechanics -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quantum theory is enhanced by separate treatment of mathematical theorems and physical postulates - Unsurpassed coverage of path integrals and their relevance in contemporary physics The requisite text for advanced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level students,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Second Edition is fully referenced and is supported by many exercises and solutions. The book’s self-contained chapters also make it suitable for independent study as well as for courses in applied disciplines.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The aim of this book on particle physics is to present the theory in a simple way. The style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material is unique in that intuition is employed, not formal theory or the Monte Carlo method. This volume attempts to be more physical and less abstract than other texts without degenerating into a presentation of data without interpretation.This book is based on four courses of lectures conducted at Fermilab. It should prove very useful to advanced undergraduates and graduate students.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The only text to cover both thermodynamic and statistical mechanics--allowing students to fully master thermodynamics at the macroscopic level. Presents essential ideas on critical phenomena developed over the last decade in simple, qualitative terms. This new edition maintains the simple structure of the first and puts new emphasis on pedagogical considerations. Thermostatistics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text without eclipsing macroscopic thermodynamics, and is integrated into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physical theory.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從科學本質和科學建模的角度探討科學探究與實作的內涵與研究取向,共計三章。第二個部分是數位科技支持科學探究與實作的教與學,共計四章,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去闡述科技如何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第三部分則是以「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實施、學習表現的評量以及教師專業成長為主軸,共計四章。目前坊間尚無如本書的內容涵蓋多視角的科學探究與實作主題,為配合108課綱的實施,本書對教學現場有極大的助益。同時此書作者都是一時之選,學術與實務經驗豐富,內容嚴謹都有所依據,是本相當值得參考的書籍。若能再透過辦理教師或職前教師工作坊,對現場教師或研究人員將更有影響力。 目錄 主編與作者一覽表 圖目錄 表目錄 前言/探究的知與行之饗宴 ◆主題一◆科學探究與實作的理論與架構 第1章_洪振方∣科學本質、科學探究的本質與後設知識之角色和功能 第2章_邱美虹∣科學建模研究與教學實踐 第3章_林靜雯、李宜諺∣模型/建模本位探究的階段與循環:回顧與啟示 ◆主題二◆數位科技支持科學探究與實作的教與學 第4章_盧玉玲、李倩如∣ 以數位模擬探究培養學生科學證據的分析與運用能力 第5章_許瑛玿、張文馨∣支持科學探究數位學習的鷹架系統設計 第6章_李文瑜、王亞喬∣電腦輔助科學建模教學:發展現況與研究 第7章_鄭夢慈、鄭富中、林宗岐∣玩遊戲也可以學探究 ◆主題三◆科學探究與實作的規劃、評量與師資培育 第8章_蔡哲銘∣新課綱高中自然科「探究與實作課程」計畫實施現況分析 第9章_鐘建坪、鍾曉蘭∣探究與實作課程及評量的規劃與實施 第10章_吳心楷∣科學探究能力之多媒體評量:設計、效化及相關議題 第11章_陳育霖∣職前及在職教師的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書本內容 ✓熱銷3,000本的《學習歷程檔案一點通》最新系列力作! ✓大學教授、高中教師、社會書作家─各界好評一致推薦 ✓首本結合 社會探究與實作⨉學習歷程檔案 的實用工具書 ✓臺大社會學博士教你用4步驟製作出優質「課程學習成果」 ◎ 在製作課程報告時,你也遇到以下這些問題嗎? .制定研究主題時沒有明確方向 .不清楚哪些管道可以蒐集資料 .不清楚要如何進行訪談、問卷調查 .不瞭解完整的報告須具備哪些項目 製作課程報告中遇到的疑難雜症,就讓《社會探究與實作:4步驟探究生活素養》為你解答! 「讀到《社會探究與實作》的書稿時,我的當下反應是:明星高中社會組的老師和學生都該買一本書來讀。」 ──彭明輝|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 全新的課程與制度 需要全新的學習工具! 社會探究與實作是新課綱下的部定選修課程,納入分科測驗社會科試驗範圍,過往並沒有這樣一門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對社會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因此學生如何製作課程報告,又教師如何制定課程大綱,都仍在初步開發的範疇,本書將引領你洞察趨勢。 本書特邀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高子壹老師,為高中生量身訂做這本製作課程報告與學習歷程檔案的工具書。老師將自身豐富的求學與教學經驗,結合社會領綱公民與社會科探究與實作要領,濃縮成4個步驟,將複雜的研究過程,以簡潔易懂的文字說明,並附上實際成果範例,教導高中生製作出讓大學教授眼睛為之一亮的學習歷程檔案,為申請入學加分! 本書除了能應用於社會探究與實作課程之外,在製作各門課程的專題報告時均能作為參照,也有助於學生撰寫自主學習計畫,更可以為大學的專題式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 【課程學習成果4步驟】 ▶步驟1:發現與界定問題 生活中有許多可研究的主題,但要如何訂定出明確的研究切入點、如何界定研究主題的範圍,卻是一門大學問。步驟1教你用三招聚焦研究問題,循序漸進制定課程報告主題。 ▶步驟2:觀察與蒐集資料 一份高品質的報告,除了要有好的主題,更需要有契合主題且具高可信度的資料!步驟2介紹各式資料類型,並提供相應的蒐集管道,以及訪談與問卷調查的詳盡流程教學。 ▶步驟3:分析與詮釋資料 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並選擇適合的形式呈現。步驟3除了介紹書面報告的寫作重點,更提供各式成果形式實際範例,包括小論文、社會科多元主題,以及實作作品形式(多媒體製作、戲劇表演)教學與範例,讓學生在課程中能有更多元豐富的發揮。 ▶步驟4:總結與反思 課程報告可以作為「課程學習成果」上傳至學習歷程檔案,但是千萬要記得經過包裝、濃縮後再行上傳!步驟4引導學生對製作課程成果的歷程進行反思,並將課程成果改寫成適合上傳的學習歷程檔案。 書籍特色 .四步驟掌握課程成果製作要領 .提供多種成果形式教學與範例 .結合學習歷程檔案的撰寫概念 「一本給高中生看的研究方法」──各界好評推薦 陳東升|臺大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彭明輝|清大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鄭志鵬|清大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陳志柔|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曾凡慈|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朱晉杰|新北市立安康高中自然科教師 洪毓翎|新竹縣立六家高中地理科教師 趙弘毅|桃園市立陽明高中國文科教師 張慧慈|《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作者 謝嘉心|《我的黑手父親》作者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蔡宜文|專欄作家 作者介紹 高子壹(周妤)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 教育社會學、性別與勞動研究領域專業 將多年的高中職、大學教學經歷,結合求學階段經驗,以期「將艱深的知識轉譯為易懂的語言」,帶領學生瞭解學習的方法,發現學習的樂趣。 獲獎經歷 .2022年 國科會補助赴國外從事博士後研究(甲類) .2020年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博碩士論文獎助學金 .2011年 台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獎 目錄 Chapter 00 社會探究與實作的認識與實踐 0-1 社會探究與實作課程介紹 0-2 課程學習成果四步驟 0-3 四步驟實際應用範例 Chapter 01 發現與界定問題 1-1 發現與觀察課題 1-2 蒐集相關性資訊 1-3 形成與訂定問題 1-4 表達與分享 1-5 社會科問題發想範例 Chapter 02 觀察與蒐集資料 2-1 資料種類介紹 2-2 文本資料蒐集 2-3 訪談資料蒐集 2-4 問卷資料蒐集 2-5 表達與分享 Chapter 03 分析與詮釋資料 3-1 書面報告 3-2 實作作品 3-3 表達與分享 Chapter 04 總結與反思 4-1 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4-2 學習歷程檔案上傳項目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概念為本的探究實作:促進理解與遷移的策略寶庫 系列名:課程教學 ISBN13:9789860744323 替代書名:Concept-Based Inquiry in Action: Strategies to Promote Transferable Understanding 出版社:心理 作者:卡拉.馬修;瑞秋.法蘭奇 譯者:劉恆昌;李壹明 裝訂/頁數:平裝/352頁 規格:26cm*19cm*2cm (高/寬/厚) 重量:750克 版次:1 出版日:2021/11/18 中國圖書分類:教學 內容簡介 所有學生都應該擁有運用概念思考的機會,但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夠自己看出概念之間的關係。教師要如何建構思考的教室,讓學生的思考從事實層級進展到概念層級呢? 《概念為本的探究實作》提供了答案。在本書中,卡拉‧馬修和瑞秋‧法蘭奇結合理論與實務創造出一套嶄新的探究架構,運用概念為本的探究來促進深入的理解。其關鍵在於運用教師、學生自己或師生共同設計的引導問題來幫助學生探究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不論是新進或資深的教育工作者,作者逐步引領他們實施教學策略以落實探究為本的學習,進而促進任何K-12課堂中的理解。 本書與搭配的網站富含下列促進概念性理解的建構與遷移的必要資源: ● 搭配概念為本探究各個階段的無數實用教學策略,並可因應不同對象加以改編 ● 呈現每一章重要觀念的視覺筆記 ● 顯示全球各地K-12課堂中概念為本探究實作的教學策略與教師訪談影片 ● 提供在課堂中運用的資料組織圖、錨形圖範例及可複製表格資源等模板,以輔助教學策略 ● 展示如何在單元中整合概念為本探究各個階段的規劃表格範例 在現今如此錯綜複雜的世界,教師作為概念性理解的引導者角色從未如此迫切。《概念為本的探究實作》提供教師所需的工具,以圍繞著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組織並聚焦學生的學習,為深入理解奠立基礎。 名人推薦 「這本書正是此刻我的學校迫切需要,用來幫助教育工作者以書面的概念為本課程為基礎,使教導的課程更上層樓——以達到最高的層級。」—內孚.柯騰(Neville Kirton),哥倫比亞波哥大市 哥倫比亞英國學院中學部副校長 「這本書充滿了策略、插畫、圖表和照片,著實提供你需要的洞見以幫助學生更瞭解所學,加上那麼多可以在課堂運用的點子,本書是教育工作者必讀。」—阿曼妲.麥基(Amanda McKee),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姜森維爾市 姜森維爾高中九年級代數/幾何教師 中學部授證講師/輔導教師 目錄 序曲 從學生思考到教師行動 CHAPTER 01 概念為本探究的基礎 ‧ 結合探究為本與概念為本的學習 ‧ 第一部分:探討探究為本的學習 ‧ 概念為本探究中的探究取徑 ‧ 第二部分:探討概念為本的學習 ‧ 用概念來組織學習 ‧ 知識性與歷程性結構 ‧ 以知識與歷程為基礎的學科 CHAPTER 02 概念為本的探究 ‧ 概念為本的探究模型 ‧ 概念為本的探究階段 ‧ 探究的複雜性 ‧ 概念為本的探究與歸納式取徑 ‧ 創造概念為本探究的文化 CHAPTER 03 規劃概念為本的探究 ‧ 概念為本的探究有哪些基本規劃步驟? ‧ 教師如何強化自己對單元的理解? ‧ 引導問題在概念為本的探究中扮演什麼角色? ‧ 概念為本探究各個階段在課程單元中的樣貌? ‧ 概念為本探究的節奏 ‧ 探究階段如何幫助教師規劃概念為本的探究? ‧ 建立跨學科連結的取徑有哪些? CHAPTER 04 投入 ‧ 運用投入策略啟動先備知識 ‧ 運用策略引發學生學習動機 ‧ 初步問題,初步思考 ‧ 重新思考我們對投入策略的使用 ‧ 投入策略表 ‧ 意見為基礎的策略 ‧ 體驗型策略 ‧ 討論為基礎的策略 ‧ 投入階段的評量 CHAPTER 05 聚焦 ‧ 運用概念形成策略使探究聚焦 ‧ 概念提供廣度與深度 ‧ 概念性思考的層級 ‧ 有效的概念形成實作 ‧ 概念形成策略:演繹式取徑與歸納式取徑 ‧ 選擇概念形成的策略 ‧ 概念形成的策略 ‧ 聚焦階段的評量 CHAPTER 06 調查 ‧ 真實事例的威力 ‧ 個案研究取徑 ‧ 聚焦於技能發展 ‧ 寫在策略之前 ‧ 調查的策略與資源 ‧ 調查階段的評量 CHAPTER 07 組織 ‧ 運用組織圖來建構意義 ‧ 認知負荷理論和組織資料的重要性 ‧ 再現與概念性理解 ‧ 共享發現形成探究者社群 ‧ 寫在策略之前 ‧ 組織與再現的策略 ‧ 組織階段的評量 CHAPTER 08 建立通則 ‧ 建構通則的歸納式取徑 ‧ 發展強大的通則 ‧ 搭建思考的鷹架 ‧ 記錄通則的重要性 ‧ 討論的重要性 ‧ 寫在策略之前 ‧ 建立通則的策略 ‧ 建立通則階段的評量 CHAPTER 09 遷移 ‧ 深化理解的遷移 ‧ 測試並證明通則 ‧ 瞭解新的事件與情境 ‧ 預測及假設 ‧ 應用所學 ‧ 採取行動 ‧ 遷移的策略 ‧ 遷移階段的評量 CHAPTER 10 反思 ‧ 反思的力量 ‧ 反思循環 ‧ 奠立能動性 ‧ 貫穿探究歷程的反思 ‧ 反思的策略 ‧ 評量貫穿探究階段的反思 CHAPTER 11 結束感言 ‧ 願景:創造思考的教室 ‧ 瞭解與改編 |資源| ‧ 資源 A 概念為本探究的術語彙編 ‧ 資源 B 概念為本的探究規劃表 ‧ 資源 C 概念為本的探究規劃表範例:工業化單元 ‧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