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如何回應民意?關於犯罪與刑罰 (1版)
作者: Jörg Kinzig
譯者: 馬躍中
版次: 1
ISBN: 9789865264222
出版社: FUN學
出版日期: 2023/10
書籍開數、尺寸: 14.8x21x1
頁數: 110
內文印刷顏色: 單色
#法律
定價: 200
售價: 170
庫存: 已售完
LINE US!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付款方式: 超商取貨付款 line pay
信用卡 全支付
線上轉帳 Apple pay
物流方式: 超商取貨
宅配
門市自取

詳細資訊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隨著社會多元、網路的盛行,資訊的接收快速,加上網路的匿名性,使得社會大眾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身為現代社會的公民,對於社會事件的思考,如果不具備基本的專業素養,易牽引個人思路,加上民主政府基於選票的考量,也會受到網民的影響,長期下來,將不利於社會發展。Kinzig教授身為犯罪學者與刑事法學者,希望藉由淺顯的概念與社會大眾對話。本書適合不具備犯罪學與刑事法專業的讀者閱讀,作者試圖以實際的案例帶入基本理論,讓讀者能重新思考,跳出原有的生活經驗,進而理性思考刑事政策。此外,本書分為十二章,可以看出,Kinzig教授的寫作功力,內容環環相扣,吸引讀書想一章一章看下去。然而,本書對於從事犯罪學與刑事法學專業人士,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Jörg Kinzig教授 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學博士、為當代德國最重要的犯罪學者兼刑法學者。現任德國杜賓根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所長(2011年迄今)。2023年1月起擔任德語區犯罪學學會會長(德國、瑞士、奧地利)。 專長為:刑法、刑事訴訟法、犯罪學、少年刑法和刑事制裁,並參與多本德國刑法註釋書撰寫工作。 譯者簡介 馬躍中教授 學歷: 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學博士 現任: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主任兼所長。 台灣藥物濫用防治學會理事長。 著作: 1.經濟刑法:全球化的犯罪抗制,三版,元照,2021年9月。 2.刑事制裁:犯罪後之刑法回應,新學林,2019年2月。 作者序   《如何回應民意?關於犯罪與刑罰》這本小冊子於2020年於德國出版,出版後受到讀者的喜愛,一年後即再度再版。本書所講授的是讓社會大眾感到極大興趣的刑法與犯罪學問題,本人寫作的主要受眾是非法律專業人士以及社會大眾。   本人非常高興本書由我很敬重的學術伙伴: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系主任馬躍中教授將本書翻成中文。馬教授早年在本人任教的杜賓根大學取得法學博士學位,過去幾年杜賓根大學犯罪研究所與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有著密切的學術交流。我希望雙方研究所,一直保持學術研究的伙伴關係。   我希望所有的讀者都能夠因為閱讀本書得到滿滿的收獲,同時也能對犯罪學以及刑法領域有興趣並獲得啟發。 2023年3月於杜賓根 約格・金齊格 教授 導讀 馬躍中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系主任)   初次認識到約格・金齊格教授是在2006年,當時我還是杜賓根大學法學院的博士生,為了準備刑法實例演習的考試(當時為畢業門檻之一),旁聽了一門大學部開設的課程:「刑法分則:財產法篇」。當時深受其上課魅力所吸引,一直以為金齊格教授是專攻刑法釋義學。一直到2012年接任杜賓根大學犯罪研究所所長,進一步拜讀其大作,才知道他是犯罪學與刑事法學「二刀流」的教授,金齊格教授不但受邀撰寫刑法註釋書,在法釋義學上具有一定地位;同時,也是德國當代最重要的犯罪學者之一。當讀者閱讀完本書之後,應該可以得到進一步的認識。   金齊格教授當初撰寫《如何回應民意?關於犯罪與刑罰》這本「薄書」之目的,是希望以淺顯易懂的用語以及共同的生活經驗,使讀者易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對犯罪學和刑法學產生興趣;另一個層面,作者希望能引導社會大眾有正確的法治概念與現代公民應有的理性思維。一個進步的社會,不只是生活的富足,現代公民也必須具備獨立思考與理性的思辨能力。 針對社會爭議事件   這本書雖然號稱法普或科普,在翻譯的過程中仍可以看出金齊格教授深厚的犯罪學與刑事法學的功力。本書共有十二章,看似可以各自獨立,但又環環相扣,最後一章又會回應本書的主題:如何回應民意?也就是刑事政策是否要符合民眾主流意見。金齊格教授雖然提出德國現今熱門刑事政策熱點,並加以批判,然而許多社會爭議事件與我國現狀不謀而合,本書第一章提及德國民眾普遍認為,刑事法院判決過輕,猶如我們近年來對於法官冠以「恐龍法官」以及稱監獄有如「養生館」般的環境;第五章的犯罪恐懼,也可以對應到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公布的「2022年台灣民眾對司法與犯罪防制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應該是全國對於犯罪被害調查最完整、調查時間最長的實證研究。從我國所做的實證研究可以發現被害人對犯罪的主觀感受與實際上客觀的被害情況,常常存有很大的落差。我們可以從德國的統計數據看到,對於被害恐懼,女性(約32%)大於男性(約11%),然而實際上的被害人男性占了6成。   第七章對於無期徒刑的批評,依照德國的規定,無期徒刑15年就可以獲得假釋,德國民眾因而普遍認為,這些罪犯很快就會放出來,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台灣,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人,在監獄中執行達到一定的條件,是可以啟動刑法所定執行刑罰配套措施中的「假釋制度」。無期徒刑假釋的要件,規定在刑法第77條第1項,在1997年以前,無期徒刑最少要執行10年才能假釋,1997年至2005年,這個門檻改為15年(累犯20年),2005年以後,門檻是25年。在2005年以後所判的無期徒刑,目前還沒有到假釋的門檻,而之前所判的無期徒刑的受刑人,平均要執行多久才會假釋呢?依據法務部於2017年7月所公布的統計,2007年至2016年假釋出獄無期徒刑受刑人的平均執行時間為13.9年。而依據於2018年底公布的統計數據:2008年至2018年平均為14.6年。第九章也有討論現行量刑上的問題,司法院於2023年2月全面啟用AI量刑資訊系統,希望透過資訊力量的協助,整理大量裁判資料,並即時更新,提供職業法官與國民法官查詢類似案件的量刑趨勢,讓量刑更公正透明。然而,也引起上述量刑系統是否會侵害法官的審判獨立之爭議,因為量刑牽涉法官獨立審判的核心事項,建立一套量刑規則是否會與審判獨立相衝突?來到了第十章:監獄系統的改革。如同我國監獄行刑法第1條所言:「為達監獄行刑矯治處遇之目的,促使受刑人改悔向上,培養其適應社會生活之能力,特制定本法。」與德國監獄行刑之再社會化目的相同。德國監獄行刑之目的相較於台灣,更能體現人性尊嚴的實踐:平均每位收容人為六平方米的空間、允許收容人有條件下接觸電腦和對外通訊,希望在重返社會後不會與外界有落差。然而,這種種的一切,可能看在台灣人的眼裡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是現行外役監制度,除了有逃脫事件,甚至引發殺警事件,外役監獄在人選的挑選上,也呈現了爭議,例如2023年7月爆發夜店殺警案之受刑人於外役監服刑。外役監原來的立意本是為了受刑人能提早適應社會,然而在媒體的渲染下,社會大眾開始質疑外役監制度的存在,甚至要求重刑犯能關好關滿。如果我國監獄刑事政策,完全媒體導向,民粹主義下的政策思考,受刑人能夠達到社會復歸的目的嗎? 重大的刑事政策   近年來,我們面臨的重大刑事政策,第三章提及性犯罪的改革、第六章罰金刑的改革、第八章針對精神障礙、性侵犯可否永遠關起來:在此作者舉了一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歷史上服刑最久的囚犯:Neumann,被關押超過59年,1962年1月13日因謀殺入獄,一直到2021年3月獄釋。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原則上,依德國法,判處無期徒刑之人可以在服刑滿15年獲得假釋的機會,也提到2010年58位被判處無期徒刑之人,有50人出獄3年內沒有再犯;其他8人至今僅有6人因為輕罪判處罰金刑,同時對照我國在討論監護處分、刑後強制治療等問題,都有找到相關的對策,尤其是在大法官第799號、第812號解釋文針對刑罰與保安處分須遵守所謂的「明顯區隔原則」,在本章都有詳細的論述。第六章也回應了作者對於死刑存廢的態度,提出二點反對死刑存置的理由:無法達到嚇阻效果以及可能的誤判風險。 討論未討論以及尚未重視的犯罪學議題   當然,本書也提出了現今我國未討論或尚未重視的犯罪學議題。第二章提出:犯罪為何不易被衡量?介紹了基本的犯罪統計。正確以及科學的犯罪統計,在我國仍是有待開發的新興領域,有待犯罪學者、刑事法學者、統計學者以及偵查實務工作者共同合作,以科學的方法加以蒐集、分析以及運用;第四章討論了外來移入人口的犯罪問題,隨著我國少子化以及勞動力不足,依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22年9月底止,移工在台人數為712,169人,其中,行蹤不明移工在台累計762,107人,未來大量引用外籍勞工或所謂不斷增加的「新住民」已經是不可以擋下的趨勢。也許我們也要開始思考,如何面臨外來移入人口的犯罪問題。 作者在最後一章提及德國司法機關雖然有較高的社會信任,但隨著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而偵查審判人員不足下,如何維持偵查及審判品質,面臨極大的挑戰,尤其是在重大犯罪發生後,高漲的民意,要求立即追究責任,政客為了選票更進一步地壓制司法採取嚴厲的手段,此時我們應該思考:回應民意,應該是採取溫和的刑事政策與符合人權保障的要求。 本書的出版感謝新學林出版社的協助,以及中正大學法研所許晴妃同學在文字上的校對與檢閱,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參與「保安處分專題研究」的研究生,本書的德文原文,作為上課的讀本,與同學的討論過程中,也使得本書在翻譯上,更能貼近作者的想法與文句的原意。希望藉由本書能提高我國公民在探討公共政策的議題,能夠理性思考,具有思辨能力,而不是受到網路媒體的帶風向,共同監督政府。   本書除了適合一般非專業人士閱讀,也適合研究犯罪學與刑事制裁的專業人士閱讀,每一章的內容,都可以作更深入的研究。如果對於一些專有名詞或內容要再進一步瞭解,建議可以搭配本人撰寫,由新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刑事制裁:犯罪後之刑法回應》作為進階閱讀。最後,有關於本書的書名,若以直譯似乎為:「仍要以人民名義?」(Noch im Namen des Volkes?),恐怕無法使讀者完全理解,斟酌再三,以「如何回應民意?」較為貼切。當然,本文翻譯的過程中,可能的謬誤所在多有,還望方家予以指正,未來再版可一併修正。 馬躍中 2023年7月30日於台中書房 目錄 作者序 I 本書導讀 III 第一章 對刑事司法系統的普遍不安 1 第二章 為什麼犯罪不太容易衡量 9 第三章 德國的性與犯罪 17 第四章 又是外國人 23 第五章 森林之夜—或對犯罪的恐懼 31 第六章 除了罰金刑與自由刑,還有其它何種選項? 39 第七章 判處無期徒刑!「反正他很快就會重獲自由!」 45 第八章 保安監禁:把他們永遠關起來! 51 第九章 「友善司法」的量刑與譴責 57 第十章 在陰影下:判決的執行 65 第十一章 誰會想到被害人? 71 第十二章 一切都會沒事? 同時當作是資產負債表 79 附錄:參考資料 87

為您推薦

大腦修復術:一本書教你如何應對憂鬱、焦慮、強迫症、拖延、社交恐懼、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困擾,幫助你平衡生活壓力、提升工作表現

大腦修復術:一本書教你如何應對憂鬱、焦慮、強迫症、拖延、社交恐懼、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困擾,幫助你平衡生活壓力、提升工作表現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380 售價: 323 現省: 57元
立即查看
當災難來臨時,第一線護士如何應變(1878-2010) (1版)

當災難來臨時,第一線護士如何應變(1878-2010)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當災難來臨時,第一線護士如何應變(1878-2010) 作者:陳珮如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3 條嗎:9789861268798 書籍簡介: 自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全世界已開始正視災難預備的重要性。本書不只是敘述故事,而是在探討上一個世紀和本世紀中,美國、加拿大和其他國家之護理人員如何因應天然和人為之災害,並探討護理人員作為社區救災一份子的角色。針對不同災難的政策影響,特別著重於聯邦政府的反應,亦包括災難中種族、階級和性別的角色與其影響。全書記載了十二個災難事件,包括1900年加爾維斯頓的颶風、1942年椰林夜店大火、911事件和卡翠納颶風等,期能藉由過去的經驗,而為將來的災難預做準備。 目錄: 作者簡介 iii 協同作者 v 原書序 vii 譯者序 xv 致謝 xvii 前言 xviii PART I 1.「看在老天的份上,給我們一些護士和醫生吧」:1878年密西西比州黃熱病大流行 11 2. 無法形容的災難:1900年加爾維斯頓颶風 17 3. 畢生難忘的經驗」:1906年舊金山地震及大火 43 4. 像千個尼加拉瓜瀑布宣洩的轟隆聲:1907年莫能嘉礦災 69 5. 跨越國境:1917年12月6日,護理人員跨過地域界限到哈里法克斯救災 87 6.「明智的配合」:波士頓巡迴衛教護士協會與1918年流感疫情 111 7. 1921年塔爾撒種族暴動和「慈悲天使」 127 8. 空前的災難:1937年德州新倫敦的學校爆炸 151 9. 1942年椰林夜店大火:浴火重生 167 10.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領導力 195 PART II 11. 2001年紐約市:專業與勇氣的性別觀念 223 12. 2005年卡翠納颶風:兩個收容所的故事 231 13. 國際災難之後:力求「新常態」 253 結語 265 索引 271

原價: 340 售價: 323 現省: 17元
立即查看
社區災害防範管理:物業管理如何因應天災與人禍 (1版)

社區災害防範管理:物業管理如何因應天災與人禍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天災」是社區物業管理的重大挑戰與威脅,面對極端氣候與火山爆發及地震等天災帶來的危害,若社區管理者未能事先防範於未然,一旦災害驟然發生將產生重大生命財產損失。 「人禍」也是社區物業管理另一個重大挑戰與威脅。臺灣的社區管理制度採自主管理機制欠缺政府主動監督防弊機制,同時法規對於社區管理的監督機制不夠完善,容易產生權力集中、缺乏制衡的情況。另外,烏俄戰爭與中美對抗觸發了兩岸對立的敏感神經,萬一中國對臺發動戰爭,借鏡烏俄戰爭發現這將是社區的重大災難。 上述社區「天災」與「人禍」的災害防範管理,是物業管理公司與社區管理委員會與住戶必須高度重視並落實的重要工作,因此本書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介紹天災,以及貪汙、黑道入侵、飲用水汙染、火災與戰爭等人禍,可能對社區造成的危害,並提供社區災害防範管理相關知識,幫助社區管委會、住戶與物業管理從業人員維護社區與住戶權益以及生命財產安全! 【目錄】 單元1 社區可能發生的災難 課題1.1  社區可能發生的天災以及氣候變遷衍生的極端氣候災害 課題1.1.1 全球氣候變遷衍生的極端氣候災難 課題1.1.2 水災與風災對臺灣社區帶來的危害 課題1.1.3 地震對臺灣社區帶來的危害 課題1.1.4 火山爆發對臺灣社區帶來的危害 課題1.2 社區可能發生的人為災害與戰爭危害 課題1.2.1 戰爭對社區的危害 課題1.2.2 火災對社區的危害 課題1.2.3 傳染病對臺灣社區帶來的危害 課題1.2.4 管委會及物業從業人員貪汙對社區帶來的危害 課題1.2.5 設施設備故障災害對社區帶來的危害 課題1.2.6 黑道入侵社區帶來的危害 課題1.2.7 社區飲用水被汙染帶來的危害 單元2 社區防範極端氣候災害之物業管理作為 課題2.1  防範致災性短時強降雨與超級颱風之管理措施 課題2.1.1 預防淹水及區域排水系統與滯洪設施維護管理 課題2.1.2 預防植栽衍生災害與損失之管理措施 課題2.1.3 預防超強風摧毀玻璃與建築物設備之管理措施 課題2.1.4 預防土石流災害與擋土牆倒塌災害管理 課題2.2 防範旱災與氣溫異常災害之預防管理 課題2.2.1 傳染病預防管理 課題2.2.2 定期外牆檢測修繕管理 課題2.2.3 預防旱災缺水管理 課題2.3 建築物與附屬設施維護管理以及逃生疏散管理 課題2.3.1 突發性停電與通訊斷訊預防管理 課題2.3.2  建築物與附屬設施維護管理與建材老化損害預防管理 課題2.3.3 防災地圖與逃生疏散避難圖建置 單元 3戰爭發生時物業管理該如何因應以減少社區財產與生命損失 課題3.1 戰爭發生時的社區運作管理 課題3.2 炸彈轟炸的高風險社區判斷標準和因應措施 單元4 社區該如何防範貪汙侵占公款及黑道入侵社區的危害 課題4.1  社區該如何防範管委會委員及物業從業人員貪汙侵占公款 課題4.2 社區該如何防範黑道入侵社區 單元5 社區物業該如何做好火災防範管理以減少損失 課題5.1 全面性火災防範管理 課題5.2 人為縱火之火災防範管理 課題5.3 電動車火災防範管理 單元6 社區物業該如何防範地震與火山爆發災害 課題6.1 地震災害之防範管理 課題6.2 火山爆發災害之防範管理 單元7 社區物業該如何防範設備故障與飲用水汙染災害 課題7.1 設施設備故障災害防範管理 課題7.2 社區飲用水汙染災害防範管理

原價: 400 售價: 340 現省: 60元
立即查看
傳染病世界史:人類應如何與瘟疫等傳染病戰鬥~ (1版)

傳染病世界史:人類應如何與瘟疫等傳染病戰鬥~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COVID-19的疫情改變了全世界人類看世界的角度與生活,在面對下一次疫情來臨,只要透過經驗累積的疫情情報掌控、疫苗的研發,讓COVID-19成為最後一次疫情大流行,應可期待。——比爾蓋茲 不會從歷史中學到教訓的人必然滅亡。所以,我們應「向歷史學習」。——W‧邱吉爾 2020年新冠病毒在全世界大爆發,COVID-19儼然成為全球性大瘟疫。小小的病毒,卻大大的影響了全世界。 從古至今的麻疹、結核、天花、黑死病、伊波拉出血熱、SARS……等傳染病,除了為人類帶來死亡威脅,也影響、改變了人類所有。 --------------------------- 傳染病已到終點了嗎?不然~ 人類經歷過無數的傳染病大流行,傳染病的流行,往往成為撼動歷史的契機── 最大型的瘟疫、動搖了中世紀的黑死病; 大航海時期,奪取無數性命的霍亂; 首次被人類根除的傳染病天花; 自西元前恣意橫行至今的結核病; 令人聞之色變,新世紀初驟然露出獠牙的SARS; 肆虐短短兩年卻讓全世界生活型態改變並死傷無數的COVID-19。 原來許多重要的世界史事件,都受到了傳染病的影響? 本書順著世界史的脈絡,一一論述傳染病所導致的文明興盛與衰敗,以及傳染病帶來的文化衝擊,並分析傳染病在重大史事中所產生的影響。結合不同的歷史事件與傳染疾病,統整出傳染病世界史。 在世界受疫情所擾的當下,了解疫情與人類歷史的關係,才能從中學習,克服疫情的影響,迎來新的時代。 作者介紹 監修者簡介 神野正史 1965年在日本名古屋出生,為立命館大學文學部史學科畢業,專長為西洋史研究。為教學網站世界史http://sekaisi. com/主講人、河合補習班的世界史講師、學習輔導世界史鐵人講師、寬頻高中升學班世界史講師、網路學習講座世界史編輯顧問。是位經驗豐富,備受學生歡迎的世界史講師。 此外,他也曾參與電視演出、演講、雜誌專訪、遊戲監修等多元跨領域活動;並也是一位活躍於當世的作家。 主要著作有《讀懂「世界史」便了解日本史》(祥傳社出版)、《世界史劇場》系列(貝雷出版)、《最強的教訓!世界史》(PHP研究所出版)等。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文明開幕至古代 至B. C. 7000年為止 獲得新的生活樣式「農耕」,開始與傳染病的正式共生 B. C. 3500年左右 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興盛的同時發生傳染病的定期流行 B. C. 3000年左右 從木乃伊中獲知侵襲埃及文明的傳染病 B. C. 200至200年左右 伴隨農耕擴大而增加的瘧疾,「種姓制度」成為對策 B. C. 429年、B. C. 412年 依據古代希臘史料來看流行性感冒與流行傳染病 一至二世紀 源於中國的「鼠疫」 經由絲路貿易往西傳播 第二章 動搖中世紀秩序的「黑死病」 541至542年 歷史記載上最初的大流行—查士丁尼一世的瘟疫(鼠疫) 610年、762年 隋朝為鼠疫、唐朝是不知明的瘟疫,都是讓王朝崩壞的災難 735年至737年 傳播至日本的天花與奈良大佛的建造有關 十一至十三世紀 因十字軍遠征擴散至全西歐的痳瘋病 十四世紀 破壞既有社會的中世紀「黑死病」大流行 第三章 大航海時代與產業革命 十六世紀 歐洲的大航海時代導致傳染病傳入南北美洲大陸 十六世紀 突然出現在歐洲的梅毒因大航海時代來到日本 1665至66年 襲擊十七世紀倫敦的鼠疫禍害和傳達笛福的「鼠疫」騷動 十八世紀 因產業革命造成的惡劣勞動環境,成為結核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1812年 拿破崙遠征俄羅斯失敗,主因為「斑疹傷寒」 十九世紀初至後半 拉丁美洲諸國的獨立與黃熱病,是巴拿馬運河開通的重要課題 十九世紀初 英國殖民地印度發生的霍亂傳染病,擴大至全世界 十九世紀中葉 倫敦爆發霍亂大流行,起死回生的傳染地圖與顯微鏡 1845至49年 造成愛爾蘭人口銳減的馬鈴薯饑饉與結核病的關係 十九世紀後半 幕府末期結核病也衝入邁向近代化的日本 十八世紀後半以後 開拓神祕的黑暗大陸,列強向非洲擴張勢力與殖民地醫學 1894年 英屬香港鼠疫流行,國際調查團的派遣與進步的防疫對策 第四章 二十世紀以後出現的傳染病 1918年 威脅人類的西班牙流感,超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 1918年 擴散至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到結束為止經歷了兩年以上 1940年前後 戰時死因的榜首—據說是會導致亡國的結核病 1 1958年 世界各國合作接種疫苗,成功杜絕天花 2002年、2012年 SARS與MERS突然面目猙獰的面對人類 1981年至現代 如何面對的歧視問題—伊波拉出血熱與愛滋病 2010年 也許你是傳染者—從海地的霍亂流行所領悟的事 2020年 新型冠狀病毒也許會改變世界型態

原價: 350 售價: 298 現省: 52元
立即查看
社群效應:小圈圈如何改變世界

社群效應:小圈圈如何改變世界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280 售價: 238 現省: 42元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