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資訊
歷史研究多基於前人的努力成果下推進,本書的研究焦點也是如此進行。在華人赴呂宋貿易及華人在菲律賓相關問題的研究上,筆者藉由人們較少關注的西班牙史料的重新挖掘與分析,繼續深入調查華人在呂宋的貿易全貌,由此獲得一些嶄新的突破,並解決了以往所困惑的問題。
定價: | ||||
售價: | 408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詳細資訊
歷史研究多基於前人的努力成果下推進,本書的研究焦點也是如此進行。在華人赴呂宋貿易及華人在菲律賓相關問題的研究上,筆者藉由人們較少關注的西班牙史料的重新挖掘與分析,繼續深入調查華人在呂宋的貿易全貌,由此獲得一些嶄新的突破,並解決了以往所困惑的問題。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試圖深究在家庭處遇當中與華人文化相關的議題,並且透過與實務工作者合作,在復元和優勢觀點的基礎之下,依循中庸思維,共同建構符合華人文化取向且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之家庭處遇模式。筆者的焦點是接納文化的既存性,每個華人的DNA都存在華人文化的印記,我們無法否認自己生長文化之影響,那麼就接受它,並且自優勢的視角,順勢而為,借力使力,找到可為之處。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本書的焦點內涵 第三節 本書之內容 第一部分 理念篇 第二章 華人文化的思想與價值觀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華人文化的價值觀內涵 第三節 華人文化特色:社會取向 第四節 華人文化的變遷:傳統與現代之間 第五節 結語 第三章 華人文化與家庭互動 第一節 華人家庭文化特色 第二節 華人家庭文化對於家庭功能的影響 第三節 華人家庭之議題 第四節 結語 第四章 中庸思維之內涵與運用 第一節 中庸標示之理想目標與方法 第二節 中庸實踐思維體系構念 第三節 中庸之實證研究發現 第四節 中庸思維與優勢觀點模式之相融性 第五節 結語 第五章 五行之內涵與運用 第一節 五行的起源與意義 第二節 五行的相生相剋 第三節 五行性格 第四節 五行運用於助人工作 第五節 結語 第二部分 運用篇 第六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第五節 研究倫理 第六節 執行進度與內容 第七章 家庭處遇中的華人文化議題 第一節 家族取向 第二節 關係取向 第三節 權威取向 第四節 他人取向 第五節 文化差異議題 第六節 結語 第八章 權威取向與情感表達議題之處遇策略和方法 第一節 案家狀況陳述 第二節 華人文化議題 第三節 一般處遇策略之運用與案家回應 第四節 優勢觀點策略運用與案家回應 第五節 華人文化處遇策略運用與案家回應 第六節 五行處遇策略運用與案家回應 第七節 案家對於處遇之整體回應與改變 第九章 性別角色議題之處遇策略和方法 第一節 案家狀況陳述 第二節 華人文化議題 第三節 一般處遇策略之運用與案家回應 第四節 優勢觀點策略運用與案家回應 第五節 華人文化處遇策略運用與案家回應 第六節 五行處遇策略運用與案家回應 第七節 案家對於處遇之整體回應與改變 第十章 父權主義與抗拒服務之處遇策略和方法 第一節 案家狀況陳述 第二節 華人文化議題 第三節 一般處遇策略之運用與案家回應 第四節 優勢觀點策略運用與案家回應 第五節 華人文化處遇策略運用與案家回應 第六節 五行處遇策略運用與案家回應 第七節 案家對於處遇之整體回應與改變 第十一章 含融華人文化與優勢觀點之家庭處遇策略和方法 第一節 依華人文化特色建構之策略 第二節 運用態度 第三節 五行之運用策略 第十二章 優勢觀點家庭處遇策略 第一節 個人有能力學習、成長與改變的潛能 第二節 焦點在於優勢而非病理 第三節 案主是助人關係中的指導者 第四節 助人關係是基本且必要的 第五節 外展是較佳的處遇方式 第六節 社區是資源的綠洲 第十三章 運用華人文化於家庭處遇之經驗與影響 第一節 增進對華人文化之認識與影響 第二節 推廣策略之方法 第三節 策略運用之影響 第四節 案家改變之內涵 第五節 結語 第十四章 本計畫對社工督導及社工員之影響 第一節 參與本計畫對社工督導之影響 第二節 參與本計畫對社工員之影響 第三節 對計畫之建議 第四節 結語 第十五章 總結:優勢為本含融華人文化的家庭處遇模式 第一節 模式內涵 第二節 討論 第三節 結語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華人本土心理學30年:自我、人際與家庭篇 ISBN13:9786263179943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 作者:李怡青;利翠珊;林瑋芳;孫蒨如;許功餘;許詩淇;張思嘉;張曙光;莊詔鈞;黃囇莉;楊宜音;楊淑娟;蔡沂珊;簡晉龍 著孫蒨如;葉光輝;李怡青 主編 裝訂/頁數:平裝/400頁 規格:23cm*17cm*2cm (高/寬/厚) 重量:670克 版次:1 出版日:2022/07/25 中國圖書分類:民族性 內容簡介 本書為華人本土心理學30年叢書之中冊,聚焦於自我、家庭與人際關係,依序探究「自我與性格」、「愛情、婚姻、家庭」、以及「人際關係與互動」三大主題,並由對此議題長期耕耘之學者專家所撰寫整理。 在「自我與性格」中,又分為四章,依舊探討華人自我結構、內涵,到性格特質之機制特性。而在「愛情、婚姻、家庭篇」,則逐次華人婚姻與調適,進而到婆媳關係與衝突處理。最後,在「人際關係與互動」,則先從深具華人特性的「忍」與「和諧」,乃至於對親疏與尊卑、人己與群己之不同人際關係予以分析。 目錄 序 第四篇 自我與性格(孫蒨如主編) 第十二章 華人自我四元論之概述及相關研究/孫蒨如 第十三章 華人的自我構念/楊宜音、張曙光 第十四章 多元研究取徑下的華人性格特質:結構與發展/許功餘、莊詔鈞、蔡沂珊 第十五章 多元研究取徑下的華人性格特質:動力歷程與適應/莊詔鈞、許功餘 第五篇 愛情、婚姻、家庭篇(葉光輝主編) 第十六章 華人的愛情與婚姻觀之歷史演化/張思嘉、楊淑娟 第十七章 婚姻調適與經營/利翠珊 第十八章 嫁娶vs.結婚:父子軸與夫妻軸下的華人婆媳關係及其衝突/許詩淇 第六篇 人際關係與互動(李怡青主編) 第十九章 華人文化下的忍/林瑋芳 第二十章 華人的人際和諧與衝突—陰陽辯證觀之取徑/黃莉 第二十一章 人己與群己:性別與族裔關係之探討/李怡青 第二十二章 親疏與尊卑:華人的人際關係與互動/許詩淇、簡晉龍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第一本最系統化、淺白化的「華人社會與文化」專書。 隨書附贈精選歷屆考古題及詳解、文化小知識,讓您學習、考試不漏接! 隨著華語熱的興起,全球各地對於華語教師的需求也日漸增加。自2008年開始舉辦的「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華人社會與文化」就是四個考科的其中之一。 本書出版的目的在於幫助讀者對「華人社會與文化」有另一層了解,及提高「華人社會與文化」該科考試的通過率。因此,從歷屆考古題中進行分類及分析統計後制定本書的大綱再進行撰寫。 全書共十章,前篇以臺灣為主,介紹臺灣的歷史、藝術、民間信仰、宗教文化、中華傳統習俗與禁忌、飲食文化、節慶與歲俗;最後三章則分別論述中國的藝術、戲曲與醫學。 每章另附有以下兩個特色: 1. 歷屆考古題:精選歷屆考古題,進行詳解及解答。 2. 文化小知識:補充與每章主題相關、獨具特色的文化意涵及知識。 期盼對於有志參加華語測驗的學生及從事華語文相關科系的教師,都能讓本書成為容易上手的書籍。 【目錄】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自序 第一章 臺灣歷史 第一節 原住民 第二節 臺灣史前文化 第三節 外族統治時期 第二章 臺灣藝術 第一節 音樂 第二節 戲曲 第三節 藝陣 第四節 藝術獎項 第三章 臺灣民間信仰 第一節 信仰的功能 第二節 臺灣民間信仰中的神祇 第三節 宗教節慶活動 第四章 宗教文化 第一節 佛教 第二節 道教 第五章 中華傳統習俗與禁忌 第一節 出生禮俗 第二節 婚禮禮俗 第三節 喪禮禮俗 第六章 飲食文化 第一節 臺灣小吃 第二節 茶文化 第三節 酒文化 第七章 節慶與歲俗 第一節 二十四節氣 第二節 天干地支 第三節 重要節慶與飲食 第八章 中國藝術 第一節 書法 第二節 繪畫 第九章 中國戲曲 第一節 文學與戲曲 第二節 中國傳統戲曲 第十章 中國醫學 第一節 中醫 第二節 中藥 參考資料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華人社會與文化 系列名:華語文教學叢書02 ISBN13:9789861472805 出版社:文鶴 作者:賴明德;何淑貞;丁原基;林振興 裝訂/頁數:平裝/333頁 規格:23cm*17cm (高/寬) 版次:1 出版日:2011/07/01 適性閱讀分級:615 中國圖書分類:各國社會史 內容簡介 為了培養專業華語教學人才,台灣各大學近年來陸續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或開設華語文教學學程,中華文化史是專業修習的課程,教育部在二○○六年開始舉辦「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華人社會與文化」正是必考的科目。 本書是由四位各具專長的學者,共同研討合作而成書。內容深入淺出,希望能提供讀者對中華文化清晰的認知,進一步在回顧數千年文化長流的過程中,矚望前景,將中華文化體系,融入人類文化體系之中,以其包容的特性和消化吸收的能力,不求獨步全球,但望引領世界走向理想的未來。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中華文化形成的歷史發展 第三章 學術思想流變 第四章 典籍與藏書—丁原基 第五章 宗教信仰 第六章 教育、科舉與任官 第七章 漢字文化—賴明德 第八章 藝術文化(一) 第九章 藝術文化(二) 第十章 雕塑和建築 第十一章 科技文化(一) 第十二章 科技文化(二) 第十三章 貨幣的演變—林振興 第十四章 飲食、服飾、節慶與社會風俗 第十五章 中西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