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資訊
【簡介】 世界各國在因應氣候變遷環境下,均有不同的策略與管理,依據農業領域各不同產業實際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情況,提出如何減少碳排放至大氣中及增加碳匯至土壤系統的各種策略研發、土壤管理與耕作制度之技術開發、以期於2040年或2050年達到碳淨零之目標。我國農業部於2022年2月召開全國研討總結論大會,提出減量、增匯、循環與綠趨勢等四大主軸策略規劃,經過近兩年各大學及農業試驗研究與改良場所等機構的研究,已彙整許多國際實務田間試驗成果及累積國內研究成果評估,可以提供讀者農業碳淨零系統性的入門知識介紹,在臺灣農產業實際土壤管理及耕作制度之效益評估、微生物應用、水田與旱田低碳耕作管理、農業剩餘資材再利用及生物質的負碳技術實務案例,讓讀者實際了解可行管理技術、應用成果及未來應用與發展。 第一章為國際淨零農業政策發展趨勢,第二章為國際土壤管理技術對土壤碳匯影響,第三章為節能減碳的微生物應用與開發,第四章為水田低碳耕作管理,第五章為臺灣農地土壤碳匯分布,第六章為旱田低碳耕作管理,第七章為農業剩餘資材再利用及其減碳效益,第八章為臺灣農地土壤碳匯增加潛力與面臨的問題,第九章為農業生態系服務價值與綠色環境給付,第十章為生物質的負碳技術發展。整本書內容包括國際氣候變遷主要問題與淨零農業發展趨勢、如何碳減排與增匯之策略規劃、各國在減排增匯田間長期10年至50年試驗成果、未來在臺灣可能面臨之問題與挑戰、節能減碳的微生物之應用開發效益、國際對水田與旱田低碳耕作管理經驗、農業剩餘資材再利用及其減碳效益及生物質的負碳技術等實際案例分享等,期望提供讀者在此領域系統性知識與管理技術之介紹,作為農企業因應氣候變遷未來執行之重要參考資料。 【目錄】 序言 作者簡介 第1章 各國農業淨零減碳政策與措施(鄭又綺、潘述元) 一、前言 二、研析農業減碳政策與管理措施架構 三、歐盟 四、英國 五、美國 六、澳洲 七、韓國 八、西班牙 九、致謝 參考文獻 第2章 國際土壤管理技術對土壤碳匯影響(張必輝、陳逸庭、簡靖芳、游慧娟、許正一、陳尊賢) 一、彙整25 個國家近80 篇發表論文土壤碳匯之土壤管理技術 二、選擇30 篇國際高引用論文逐句或重點翻譯成中文,並彙整可增加土壤碳匯管理技術 三、結論 四、致謝 參考文獻 第3章 節能減碳的微生物應用與開發(羅朝村) 一、前言 二、微生物在淨零碳排時代的角色 三、替代化學肥料與農藥可應用的微生物 四、微生物製劑商品化的要件與案例說明 五、案例說明 參考文獻 第4章 水田低碳耕作管理(郭鴻裕) 一、為什麼低碳農耕如此重要? 二、臺灣的水稻栽培面積的變遷 三、水田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田間量測方法 四、降低稻田溫室氣體排放的田間操作方法研究 五、水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管理策略 六、臺灣減少水稻溫室氣體排放的創新農業管理及科技研發 七、大顆粒尿素(USG)水稻深層施肥機械 八、SAR 影像估測水稻產量技術 九、臺灣在水田負碳行動的激勵措施的工作進展 參考文獻 第5章 臺灣農地土壤類型與土壤碳匯地圖分布(簡靖芳、謝宏鑫、簡士濠、賴允傑、郭鴻裕、陳尊賢) 一、臺灣農地土壤類型與分布 二、土壤碳匯量計算方法 三、盤點臺灣各縣市農地土壤調查時土壤碳匯數據及各縣市分布圖 四、致謝 參考文獻 第6章 旱田低碳耕作管理(郭鴻裕) 一、為什麼要進行作物的低碳耕作管理? 二、土壤需要多少量的有機物質就夠了? 三、負碳的農業技術 四、混林農業 五、提高農業管理效率 六、改善農業用水管理 七、新農機提升政策 八、生物炭 九、負碳與氣候智慧型農業(CSA) 參考文獻 第7章 農業剩餘資材再利用及其減碳效益:以稻草為例(鄭又綺、潘述元) 一、前言 二、我國稻草處理現況 三、建構稻草多元再利用體系 四、建立減碳效益評估:生命週期角度 五、建構完善永續農業政策與農民合作平台 六、結論與展望 七、致謝 參考文獻 第8章 利用各種土壤管理對臺灣農地土壤碳匯增加潛力與面臨的問題(張必輝、陳逸庭、簡靖芳、陳尊賢) 一、評估未來在土壤管理技術及作物耕作制度下面臨的潛力與挑戰策略 二、研提適用於全臺不同農業區位之水稻田複合式低碳農耕策略,並評估實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土壤有機碳提升之效益 三、致謝 參考文獻 第9章 農業生態系服務價值與綠色環境給付(林冠廷、袁美華、張翊庭、郭鴻裕、黃妤婕、潘述元) 摘要 一、前言 二、農業生態系服務價值評估方法 三、生態系服務政策應用:綠色環境給付政策與農業淨零政策 四、結論與展望 五、致謝 參考文獻 第10章 生物質的負碳技術發展(郭鴻裕) 一、生物質能源化與淨零 二、原料和生質能源產品類型 三、利用生物質創造新材料和新產品 四、創新的機會與挑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