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葉感官品評實作手冊 (3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飲茶在東方已有五千年歷史,茶葉一般採用感官品評進行品質的分級,即由經過專業訓練的品評人員依靠視覺、嗅覺、味覺,即可判斷茶葉品質好壞。一般而言,只要通過一系列嚴謹的培訓課程及養成,隨時保持良好體能及感官能力的靈敏度,並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下,就能夠把茶葉的品質喝出來。茶葉感官品評長期以來都是用來評鑑茶葉品質與分級的重要方法,也是被茶業界所廣泛認同。
【目錄】
01 緒論
02 品評人員的素養、職業道德與倫理
03 感官品評原理
04 茶葉感官品評之相關化學成分
05 茶葉感官品評流程及所需設備
06 茶葉感官品評常用評語及茶類特色介紹
07 茶葉感官品評分級實務操作流程
08 臺灣特色茶風味輪
09 臺灣茶分類分級系統TAGs
附錄一 中華民國茶葉國家標準(CNS179)修訂草案
附錄二 臺灣茶區辦理優良茶比賽對COVID-19(新冠肺炎)因應指引
立即查看
【簡介】
為賡續臺灣茶未來之發展,必須綜合運用科學研究成果及現代新技術進行產業升級,以機採茶菁為原料並透過智慧製茶程序產製高品質與產量穩定的臺灣茶為目標,從而建構一套完整的臺灣茶產銷體系,是目前茶產業科技研發面臨的重要挑戰,也是茶作科學研究成果的具體展現。基此,茶業改良場邀集研究同仁針對茶園之栽培與管理技術編輯成專書,兼具科學理論與實務,期能提供茶農朋友、農業推廣人員、農學相關科系學生及愛茶人士參考,並有助臺灣茶產業之永續發展。
【目錄】
01 緒論
02 臺灣茶樹起源
03 茶樹栽培環境
04 茶樹生長與發育
05 臺灣茶樹育種
06 臺灣主要茶樹品種
07 茶苗繁殖
08 茶園水土保持
09 茶園開墾與種植
10 茶園田間管理
11 茶樹剪枝技術
12 天然災害預防與管理
13 茶園病蟲草害及防治
14 茶葉採摘
15 茶園機械使用與保養
立即查看
【簡介】
臺灣風土相當適合茶樹生長,各茶區因應其環境條件發展出風味獨特之特色茶。茶業改良場曾於民國91 年修訂出版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製茶技術》,惟經20 年來製茶技術不斷推陳出新,遂召集本場專業同仁共同撰寫並更新臺灣製茶技術相關資料及圖片,以圖文對照方式介紹臺灣八大特色茶之原料選擇與適製性、茶葉製造技術與品質特色,期對茶農、農學相關科系學生及製茶有興趣的人士更易於學習、理解臺灣特色茶之製程及關鍵技術,加以參考運用並持續精進改良製茶技術,讓臺灣茶產業永續發展。
【目錄】
臺灣風土相當適合茶樹生長,各茶區因應其環境條件發展出風味獨特之特色茶。茶業改良場曾於民國91 年修訂出版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製茶技術》,惟經20 年來製茶技術不斷推陳出新,遂召集本場專業同仁共同撰寫並更新臺灣製茶技術相關資料及圖片,以圖文對照方式介紹臺灣八大特色茶之原料選擇與適製性、茶葉製造技術與品質特色,期對茶農、農學相關科系學生及製茶有興趣的人士更易於學習、理解臺灣特色茶之製程及關鍵技術,加以參考運用並持續精進改良製茶技術,讓臺灣茶產業永續發展。
立即查看
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單字調研究:聲學分析與聲調標記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由古根漢(Philip Davis Guggenheim)執導,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主演,上映於2006年的電影An Inconvenient Truth(臺灣譯為《不願面對的真相》,大陸譯為《難以忽視的真相》),是一部有關氣候變遷的紀錄片,尤其關注日趨嚴重的全球暖化議題。有趣的是,不論臺灣或大陸對於這部電影的中文譯名,恰巧充分反應本書所要探究的主題,即漢語聲調調值標記。
在漢語聲調調值標記議題上,資訊科技尚未發達之前,發音人的「口說」及調查人的「耳聽、手記」是聲調調值的主要描寫方法。然而,隨著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及分析工具的快速發展,利用「聲學分析」來描寫聲調調值逐步開展,並與「傳統調查」的描寫結果相互比較與驗證。本書以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為研究標的,並擴及至臺灣其他客家話及廣東梅縣客家話。研究發現,「傳統調查」中低調類聲調,在「聲學分析」中卻顯示為高調類。這種現象不僅見於本書所涉及之客家話,也見於眾多漢語方言及少數民族語言,乃至其他聲調語言。這種「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的不一致現象,可以說是一個學界「不願面對的真相」,但卻更是一個學界「難以忽視的真相」。
喬姆斯基對於語言研究提出三個「充分」要求:充分觀察、充分描寫、充分解釋。本書充分觀察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依據觀察結果,並加入其他客家話及其他漢語方言,達成針對問題的充分描寫。本書最後也從發音生理限制、語音學與音韻學的差異、聲調產製與感知的不對稱性、聲調對立與排擠、中古漢語平聲調的語音特徵等面向出發,針對低平調在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上調值描寫的不對稱提出解釋。本書希望能夠作為引玉之磚,將研究結果拋出,一方面就教於語言學及語音學專家學者,二方面希望能夠引起學科整合的關注,讓「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的描寫結果能夠更為貼近。
【目錄】
自序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聲調
第二節 聲調語言
第三節 章節架構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的音韻系統
第二節 聲調的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
第三節 苗栗四縣客家話單字調的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
第四節 研究議題
第三章 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單字調聲學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分析結果
第三節 綜合討論
第四節 聲調調值調整建議與驗證
第五節 入聲合併議題啟發
第六節 本章結語
第四章 客家話低平調聲學分析結果之闡釋
第一節 六個地區客家話低平調的聲學分析
第二節 綜合討論
第三節 本章結語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附錄
附錄一 所有發音人各個聲調所有樣本的平均調長(毫秒)
附錄二 所有發音人之各個取樣點基頻數值表
附錄三 所有發音人各聲調各取樣點的平均基頻數值(M)
附錄四 所有發音人在各個聲調取樣點上的平均T值
附錄五 所有發音人在各個聲調取樣點上的平均LZ值
附錄六 所有發音人在各個聲調取樣點上的平均ST值
看更多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