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為賡續臺灣茶未來之發展,必須綜合運用科學研究成果及現代新技術進行產業升級,以機採茶菁為原料並透過智慧製茶程序產製高品質與產量穩定的臺灣茶為目標,從而建構一套完整的臺灣茶產銷體系,是目前茶產業科技研發面臨的重要挑戰,也是茶作科學研究成果的具體展現。基此,茶業改良場邀集研究同仁針對茶園之栽培與管理技術編輯成專書,兼具科學理論與實務,期能提供茶農朋友、農業推廣人員、農學相關科系學生及愛茶人士參考,並有助臺灣茶產業之永續發展。
【目錄】
01 緒論
02 臺灣茶樹起源
03 茶樹栽培環境
04 茶樹生長與發育
05 臺灣茶樹育種
06 臺灣主要茶樹品種
07 茶苗繁殖
08 茶園水土保持
09 茶園開墾與種植
10 茶園田間管理
11 茶樹剪枝技術
12 天然災害預防與管理
13 茶園病蟲草害及防治
14 茶葉採摘
15 茶園機械使用與保養
立即查看
生態茶園有機友善栽培管理手冊 (2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生態茶園有機友善栽培管理手冊
ISBN13:9789865228460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
作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裝訂/頁數:平裝/116頁
規格:26cm*19cm (高/寬)
版次:2
出版日:2021/06/10
中國圖書分類:農藝作物
內容簡介
本書兼具學理及實用性,尤其是針對慣行法栽培的茶園在轉作有機友善茶園時必須考量實務面的問題並建議有效的作法,以提供茶農及農業推廣人員參考運用,冀生產有機茶產品之餘,更能對生態環境保護及農業永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促進「農安、食安、環安」之良善循環。
目錄
01 緒論
一、有機農業與友善環境耕作的概念
二、有機茶的發展與現狀
三、有機茶SWOT 分析與展望
02 有機茶園土壤管理
一、茶樹的土壤需求
二、土壤管理
03 茶樹品種選擇
一、四季春
二、青心大冇
三、臺茶1 號
四、臺茶8 號
五、臺茶12 號
六、臺茶17 號
七、臺茶18 號
八、臺茶19 號
九、臺茶20 號
十、臺茶22 號
十一、臺茶23 號
十二、臺茶24 號
十三、適合推薦在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栽培的茶樹品種比較
04 如何挑選健康茶苗及種植
一、健康茶苗之挑選
二、茶苗種植
05 茶園灌溉
一、茶園基本灌溉設備
二、茶園灌溉方法
三、灌溉的水量需求與時機
四、灌溉的其他功能
五、灌溉設施裝設成本
06 茶園肥培管理
一、茶樹的營養特性
二、茶園施肥時機及方法
三、有機農業可使用之肥培管理資材規定
07 茶樹修剪
一、茶樹修剪枝的種類
二、修剪枝注意事項
08 茶樹病蟲害防治
一、茶樹主要害蟲及其防治
二、茶樹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三、茶樹非化學農藥防治資材介紹與應用
09 雜草防除
一、選擇性雜草防治
二、適時物理性除草
三、覆蓋與敷蓋
四、綜合性管理
五、生物除草劑之使用
六、不同樹齡的雜草防除對策
10 慣行栽培轉作有機管理之操作與注意事項
一、相關法令規章
二、慣行茶園轉為有機茶園注意事項
三、慣行茶園轉為有機茶園栽培技術要點
11 有機茶的規範、輔導與營銷策略
一、有機茶園的生態特色
二、有機驗證及規範
三、經營行銷及積極型策略
立即查看
茶園病蟲草害整合管理(IPM) (2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茶園病蟲草害整合管理(IPM)
ISBN13:9789865229467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
作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裝訂/頁數:平裝/180頁
規格:25.7cm*19cm*1.1cm (高/寬/厚)
版次:2
出版日:2021/09/10
中國圖書分類:農藝作物
內容簡介
為保護國內農業生產及糧食與農產品安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民國106年9月宣示農藥減半政策目標,茶業改良場為配合政策執行及實質推動茶園病蟲草害整合性管理,擬定茶樹病蟲草害整合管理施行指引,供茶農田間操作管理之參考,並達到精準與合理用藥管理之標準,進而達到化學農藥減量使用之目標。
目錄
01 何謂病蟲草害整合管理(IPM)
02 茶樹病蟲草害整合管理(IPM)施行指引
03 茶樹病蟲害發生曆
04 茶樹病害介紹
一、茶赤葉枯病
二、茶輪斑病
三、茶餅病
四、茶網餅病
五、茶褐色圓星病
六、輪紋葉枯病
七、茶髮狀病
八、茶枝枯病
九、褐根病
十、白紋羽病
十一、藻斑病
十二、線蟲
十三、日燒症
05 茶樹病害化學防治
06 茶樹害蟲、害蟎介紹
一、茶小綠葉蟬
二、碧蛾蠟蟬
三、茶角盲椿象
四、奎寧角盲椿象
五、泛泰盲椿象
六、茶刺粉蝨
七、茶摺粉蝨
八、蚜蟲
九、小黃薊馬
十、三輪薊馬
十一、潛葉蠅
十二、茶蠶
十三、茶捲葉蛾
十四、茶姬捲葉蛾
十五、黑姬捲葉蛾
十六、茶細蛾
十七、茶扁腹蛾
十八、黑點刺蛾
十九、茶毒蛾
二十、小白紋毒蛾
二十一、三點斑刺蛾
二十二、斜紋夜蛾
二十三、茶避債蛾
二十四、臺灣避債蛾
二十五、尺蠖蛾
二十六、咖啡木蠹蛾
二十七、臺灣白蟻
二十八、角蠟介殼蟲
二十九、金毛山天牛
三十、蠐螬
三十一、中華褐金龜
三十二、棕長頸捲葉象鼻蟲
三十三、茶枝小蠹
三十四、神澤氏葉蟎
三十五、茶葉蟎
三十六、錫蘭偽葉蟎
三十七、茶細蟎
三十八、桔黃銹蟎
三十九、茶紫銹蟎
07 茶樹害蟲、害蟎化學防治
08 茶園常見雜草
09 茶園雜草整合管理
10 茶樹非化學農藥防治資材介紹與應用
立即查看
【簡介】
臺灣風土相當適合茶樹生長,各茶區因應其環境條件發展出風味獨特之特色茶。茶業改良場曾於民國91 年修訂出版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製茶技術》,惟經20 年來製茶技術不斷推陳出新,遂召集本場專業同仁共同撰寫並更新臺灣製茶技術相關資料及圖片,以圖文對照方式介紹臺灣八大特色茶之原料選擇與適製性、茶葉製造技術與品質特色,期對茶農、農學相關科系學生及製茶有興趣的人士更易於學習、理解臺灣特色茶之製程及關鍵技術,加以參考運用並持續精進改良製茶技術,讓臺灣茶產業永續發展。
【目錄】
臺灣風土相當適合茶樹生長,各茶區因應其環境條件發展出風味獨特之特色茶。茶業改良場曾於民國91 年修訂出版茶業技術推廣手冊《製茶技術》,惟經20 年來製茶技術不斷推陳出新,遂召集本場專業同仁共同撰寫並更新臺灣製茶技術相關資料及圖片,以圖文對照方式介紹臺灣八大特色茶之原料選擇與適製性、茶葉製造技術與品質特色,期對茶農、農學相關科系學生及製茶有興趣的人士更易於學習、理解臺灣特色茶之製程及關鍵技術,加以參考運用並持續精進改良製茶技術,讓臺灣茶產業永續發展。
立即查看
擠壓式成形機製茶操作標準作業流程: 擠壓茶也能做好茶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簡介】
時至今日,在球形烏龍茶團揉製程中,擠壓式成形機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設備。由於擠壓成形機擠壓成形與布包團揉製作原理有非常大之差異,擠壓成形機單純「擠壓成形」,而布包團揉搭配使用平揉機則兼具布包成形與風味轉化之功能。因此,經過擠壓成形之成茶,雖具有省時、省力、外觀緊實、勻整、茶梗可包覆等優點;然而在勻整外觀之下,卻隱藏著茶湯清淡、滋味不足、帶有澀感、不易烘焙、品質不佳等缺失。
在節省製茶人力的考量之下,因應茶葉產製與茶葉品質之需求,「讓擠壓茶也能是好茶」成為一項亟需解決之課題。為此,本場分別於民國102~105年、109~110年進行擠壓成形機製茶之相關研究,經由產區實務訪查與印證,分析各茶區主要擠壓成形機使用狀況,透過不同模式擠壓成形試驗與茶葉品質評鑑,篩選出兼顧茶葉品質並符合製茶廠操作現況之擠壓成形機使用模式,並將試驗成果編印成冊,以供產業參考。
【目錄】
一、前言
二、團揉整形的目的
三、擠壓式成形機相關試驗
四、團揉整形試驗
五、擠壓機與布球團揉整形機組合操作標準化流程
六、結論
七、參考文獻
立即查看
【簡介】
出版「茶葉食農教育參考教案手冊(113 年國小組)」主要目的在於推廣正確臺灣茶葉知識進入教學課程,並作為教師進行茶葉食農教學示範之參考,以提升學生對茶葉相關文化及知識教育的學習。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簡稱茶改場)推動「113 年度茶葉食農教育教案徵件計畫」,旨在結合三面六向的食農教育理念,包括農業生產與環境、飲食健康與消費、飲食生活與文化,以提升學生對於食物來源、環境永續、文化傳承等方面的認識。得獎教案展現出如何將這些概念融合進課程中,讓學生在實作中深刻學習,並實現知識的有效傳遞與應用。
本次徵選教案,經過嚴格的評選程序,依據「創意性」、「知識性」及「實用性」等標準進行評審,教案涵蓋從國小低中高年級,充分展現教師們在教學中的創新與結合課綱之知能,其特點包括:(一)多學科融合的教學設計;(二)實作體驗與生活應用的結合;(三)環境永續與文化傳承的融合;(四)教師示範與教學資源的創新;(五)與現行教育課綱的無縫銜接。
最後感謝全臺各學校教師參與支持,由於大家的點滴付出與共同努力,有助於擴大推廣茶葉食農教育,並深耕及培養學生對於臺灣茶文化的認識與熱愛。
【目錄】
教案1 蜜香美人抹茶飄香【低年級/生活課程】
教案2 慕「茗」而來∼臺茶風 瘋臺茶【中年級/社會課程】
教案3 藝起體驗 覺茶人生【中年級/綜合課】
教案4 「溪」有茶香【高年級/彈性課程】
教案5 一縷茶香 百年繚繞【高年級/跨域課程】
教案6 臺灣茶文化探索:從歷史到永續【高年級/社會課程】
教案7 臺灣茶葉【高年級/社會課程】
教案8 「茶事」春秋【高年級/健康與體育課程】
教案9 客茶時間【高年級/綜合課程】
教案10 希望、堅持、感動、簡單的幸福【低中高年級/彈性課程】
立即查看
【簡介】
顧客關係管理為企業經營的重要環節之一,有心學好此門科目的讀者,若能夠研讀本書所安排的各項議題與內容,必能有所收穫。本書內容包括:顧客關係管理的內涵、消費者行為、建立顧客服務的理念、顧客定位與消費價值、和顧客進行溝通、組織客服團隊、顧客關係管理的授權、顧客關係維繫與量化滿意度、顧客忠誠度、顧客抱怨與關係修復、顧客關係管理與科技運用、大數據資料倉儲、資料探勘以及個人資料保護。
此次的新版書,不僅將老師們與讀者的回饋意見納入與調整之外,更精選代表案例進行更換,希望讓舊雨新知修習此門課程時有更多的收穫。
【目錄】
1 顧客關係管理的內涵
2 消費者行為
3 建立顧客服務的理念
4 顧客定位與消費價值
5 和顧客進行溝通
6 組織客服團隊
7 顧客關係管理的授權
8 顧客關係維繫與量化滿意度
9 顧客忠誠度
10 顧客抱怨與關係修復
11 顧客關係管理與科技運用
12 大數據資料倉儲、資料探勘以及個人資料保護
中英文索引
立即查看
【簡介】
本書以中英雙語呈現,透過茶的故事架起了臺灣與世界的橋梁,它將臺灣推上世界的舞臺,讓世界看見了臺灣。事實上不僅僅是關於茶本身,還關係到茶如何把我們帶向今日的世界。
其中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將作者們的家族歷史與歷史事實緊密交織在一起,不僅是臺灣,還涉及歐洲、日本和美國,探索並討論了茶對這些地區各自茶文化的影響。茶在歐洲的傳播歷程可追溯至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的激烈競爭,以及在美國文化和獨立戰爭中所扮演的驚人角色。
同時還回顧了臺灣茶葉在日治時期的生產和出口,以及臺灣本土的原生特有品種。此外,還對茶葉的生物化學和遺傳學進行了廣泛研究,特別是基因編輯,並提出了與臺灣茶葉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的建議。
【目錄】
目錄
序一 鄭宏銘
序二 洪惠文
Chapter 1 早年的臺灣茶
Chapter 2 臺灣烏龍茶創始人:約翰·陶德(John Dodd)與李春生
Chapter 3 烏龍茶與淡水的寺廟
Chapter 4 茶葉貿易─英屬東印度公司的角色
Chapter 5 鄭芝龍家族與英屬東印度公司的貿易
Chapter 6 羅伯特·福爾群(Robert Fortune)到中國的祕密使命
Chapter 7 茶樹種植和茶葉加工製程
Chapter 8 英國皇家植物園(Kew Gardens)的收藏
Chapter 9 日治本殖民時代的臺灣茶
Chapter 10 臺灣與他地的茶道
Chapter 11 臺灣野生茶樹(臺灣山茶)的起源
Chapter 12 茶味的化學與飲茶的生物化學
Chapter 13 茶的基因組學與基因研究
Chapter 14 下一個世紀: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法
Chapter 15 展望未來的臺灣茶
原價:
1000
售價:
850
現省:
150元
立即查看
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單字調研究:聲學分析與聲調標記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由古根漢(Philip Davis Guggenheim)執導,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主演,上映於2006年的電影An Inconvenient Truth(臺灣譯為《不願面對的真相》,大陸譯為《難以忽視的真相》),是一部有關氣候變遷的紀錄片,尤其關注日趨嚴重的全球暖化議題。有趣的是,不論臺灣或大陸對於這部電影的中文譯名,恰巧充分反應本書所要探究的主題,即漢語聲調調值標記。
在漢語聲調調值標記議題上,資訊科技尚未發達之前,發音人的「口說」及調查人的「耳聽、手記」是聲調調值的主要描寫方法。然而,隨著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及分析工具的快速發展,利用「聲學分析」來描寫聲調調值逐步開展,並與「傳統調查」的描寫結果相互比較與驗證。本書以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為研究標的,並擴及至臺灣其他客家話及廣東梅縣客家話。研究發現,「傳統調查」中低調類聲調,在「聲學分析」中卻顯示為高調類。這種現象不僅見於本書所涉及之客家話,也見於眾多漢語方言及少數民族語言,乃至其他聲調語言。這種「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的不一致現象,可以說是一個學界「不願面對的真相」,但卻更是一個學界「難以忽視的真相」。
喬姆斯基對於語言研究提出三個「充分」要求:充分觀察、充分描寫、充分解釋。本書充分觀察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依據觀察結果,並加入其他客家話及其他漢語方言,達成針對問題的充分描寫。本書最後也從發音生理限制、語音學與音韻學的差異、聲調產製與感知的不對稱性、聲調對立與排擠、中古漢語平聲調的語音特徵等面向出發,針對低平調在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上調值描寫的不對稱提出解釋。本書希望能夠作為引玉之磚,將研究結果拋出,一方面就教於語言學及語音學專家學者,二方面希望能夠引起學科整合的關注,讓「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的描寫結果能夠更為貼近。
【目錄】
自序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聲調
第二節 聲調語言
第三節 章節架構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的音韻系統
第二節 聲調的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
第三節 苗栗四縣客家話單字調的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
第四節 研究議題
第三章 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單字調聲學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分析結果
第三節 綜合討論
第四節 聲調調值調整建議與驗證
第五節 入聲合併議題啟發
第六節 本章結語
第四章 客家話低平調聲學分析結果之闡釋
第一節 六個地區客家話低平調的聲學分析
第二節 綜合討論
第三節 本章結語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附錄
附錄一 所有發音人各個聲調所有樣本的平均調長(毫秒)
附錄二 所有發音人之各個取樣點基頻數值表
附錄三 所有發音人各聲調各取樣點的平均基頻數值(M)
附錄四 所有發音人在各個聲調取樣點上的平均T值
附錄五 所有發音人在各個聲調取樣點上的平均LZ值
附錄六 所有發音人在各個聲調取樣點上的平均ST值
看更多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