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85: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記憶書寫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原住民族懂得利用族群間的矛盾,保護生活領域?
➢跟日本人相比,漢人為何那麼喜歡向原住民購買東西?
➢被原住民養大的客家人,後來竟成為原住民族文化推動者?
➢客家先民在怕什麼?他們用石獅公擋住了什麼?
本書以臺灣南部高屏地區的一八五縣道沿線為背景,深入探討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的記憶書寫與文化交融。書中從學術視角出發,結合田野調查,穿梭於不同族群的記憶與文化實踐之間,以族群互動為主軸,呈現地理、歷史、文化與社會的交錯故事,在多元視角中揭示兩個族群在空間、經濟、社會及文化領域中的複雜互動,試圖重現一條文化、歷史與人群交織的動態軌跡。
研究族群書寫中的「再現」與「逆寫」
重新解構歷史與文化主體性
挖掘被忽略的集體記憶
● 地理空間與歷史交錯:一八五縣道不僅是地理的邊界,更是文化的連接點。書中以一八五為軸線,追溯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共同塑造歷史與文化空間。
● 族群記憶的動態書寫:透過地方志、歷史檔案與族群口述故事,呈現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留與重構自身的文化記憶。
● 文化與社會的對話與衝突:案例研究包括內埔的「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六龜的跨族群交易網絡、以及排灣族跨族群收養等,展現多樣的社會實踐,從細微處揭示族群交融的複雜性。
● 宗教信仰與物質文化:書中深入探討地方信仰如石獅崇拜的象徵意義,如何在跨族群的脈絡中反映權力與身分的協商。
● 族群互動的當代意義:不僅局限於歷史的回顧,書中亦思考在現代化與全球化的壓力下,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價值,並探討其未來的發展可能性。
全書透過多學科的視角與深入的田野研究,打破過往將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孤立研究的傳統框架,強調不同族群間的對話與協商。從文化、經濟到社會關係的多層次分析,本書不僅是高屏地區的族群研究,也是臺灣多元文化共存的縮影。
本書特色
● 學術與社會實踐並行:以學術方法分析歷史文本與地方志,探討當代社會中的族群意識與互動模式。
● 地域文化深耕:聚焦臺灣高屏地區,展現地理與族群關係的特殊性。
● 多元聲音對話:透過歷史檔案、口述訪談與田野調查,還原多元族群的真實聲音。
● 歷史與現代的多面共譜:作者群從人類學、歷史學與地理學等視角,帶領讀者重新審視臺灣族群關係的複雜性與未來的可能性。
● 深刻書寫:這本書是對臺灣族群記憶與文化互動的深刻書寫,結合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臺灣南部的文化多樣性與族群動態。
● 展現臺灣多元:本書引導讀者深入了解臺灣社會的複雜性,並激發對族群文化更多的尊重與關注。
【目錄】
導論──穿越與交會:高屏沿山原客族群書寫/羅烈師
南北差異
界限與跨界
再現與逆寫
從逆寫到互為主體
屏東內埔沿山的聚落與族群:以「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為討論/王和安
摘要
一、前言
二、十八世紀三層制的族群分布
三、十九世紀上半葉邊區的社會秩序
四、沿山地帶的熟番與生番
五、馬卡道族的自我認同與當代「三層制」
六、結論
日治時期原閩客的社會文化互動:以六龜稇源商店為例/劉正元
一、前言
二、日治時期的產業性移民
三、多族群的互動經驗
四、昭和三年《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留下的線索
五、六龜地區的北客移民
六、六龜北客移民研究回顧
七、六龜稇源商店的經營與漢番交易
八、結論
客做原家:屏東縣排灣族收養客家子弟生命敘事/郭東雄
摘要
一、前言
二、一九四五年的藍衫與石板
三、算命仙
四、排灣族的家
五、身體游移:沉浸在排灣文化
六、生命的轉折
七、大武原鄉期待:投身教育志業
八、大武山下的和風
莎卡蘭溪與石獅子/洪馨蘭
摘要
一、前言:物的閱讀者──「追尋石獅公」的意義
二、莎卡蘭溪「水打」大路關隘寮與古大路關庄
三、東方之「患」?大路關開基石獅之物質性
四、大路關石獅公傳說的當代性、客家性與原民性
五、思考與小結:風仍在吹,莎卡蘭溪最終還回了石獅子
高屏地區提及原住民族的公開文字資料蒐集介紹與分析/陳龍田
摘要
一、前言
二、研究標的選擇緣由與限制
三、當代台灣公眾文字資料生產的相關規範
四、原住民族地區部落遷村歷史的相關研究
五、碑文內容樣態以及初步比較
六、高屏地區相較於北台灣沿山較具獨特性的主題文字資料
七、災害、遷村、與族群多重主題的文字資料小結
八、結論
高雄屏東原客鄉鎮志之原住民族書寫/羅烈師
摘要
一、前言
二、客庄鄉鎮志之原住民族書寫
三、歷史主體性與原民鄉志
結論:反覘與逆寫
看更多
立即查看
基礎數學
作者:林欽誠、李明憶
ISBN:9786267130278
版次:1
年份:2023
出版商:東華書局
頁數/規格:176頁/平裝單色
鑒於大一微積分課程中雖然提到極限的概念,但往往由於進度的關係,只能快速地講過讓同學自行吸收。在極限 ε − δ的定義裡,大部分的教科書都會證明極限存在性;然而,對於 δ 如何選取?或者δ 與 ε 的關聯性,很少作者詳細提及。初學者也就因此一知半解,無法融會貫通;往往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反覆思索與練習才能對極限定義徹底明白。筆者的初衷就是想透過這本書將極限 ε – δ 的定義講清楚,讓讀者明確地知曉:給定 ε 後,如何找出 δ,然後完成整個極限的證明。此外,也將連續的概念循序漸進地講解,並透過一些基本的函數例子說明,讓讀者明白極限的概念與 ε − δ 的描述。
這本書是作者在中央大學數學系開授《基礎數學》課程(先前名為《數學分析導論》)所寫的講義逐漸增刪與修改而成。有別於一般英文的基礎數學教科書,我們捨棄講授邏輯真值表的部分,只強調「存在」和「所有的」意義與「否定敘述」概念,這些都是往後學習過程中常接觸到的觀念。另外也加入集合元素個數的討論、數列與級數的基本知識、還有高等微積分所探討 ℝn 上點集拓樸性質,為往後學習度量空間的拓樸性質打好基礎。最後加入函數的均勻連續性,把它與一般的連續性差異描述清楚。
考慮到讀者是大一或是剛接觸數學的學生,對於數學的理解還不是很成熟。所以書中的推理以及解釋,盡可能用淺顯的語言表達,並不厭其煩地將理由詳細敘述。此外,本書是用中文敘述與表達,將帶給高中畢業剛進大學的學生免去讀英文書籍緩慢不易瞭解的困擾。
目錄
1 集合
2 數學歸納法
3 函數
4 集合的基數
5 極限與連續性
6 數列與級數
7 ℝn上的點集拓樸
8 均勻連續
立即查看
王國明校長回憶錄:四十年產官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經驗分享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目錄】
推薦序一(前行政院長,前清華大學校長劉兆玄)
推薦序二(前教育部長,前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
理事長序(中國工業工程學會理事長范書愷)
自序
第一篇 成長及求學
第一章 溯源
第二章 青澀歲月,年少求學時光
第三章 緣結東海,戀戀情結連理
第四章 負笈美國,一場未知旅程
第二篇 淬鍊、責任、傳承
第五章 清華大學
第六章 元智大學
第七章 南開科技大學
第八章 美國及中國大陸大學的交流經驗
第九章 借調或擔任政府機關工作
第十章 參與及任職各類非政府組織職務
第十一章 主持或參與研究計畫歷程
第十二章 我與研究生的互動和學習
第三篇 獲得的榮譽
第十三章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名人堂
第十四章 從工業工程師獎章,到終身成就獎
第十五章 長期貫徹品質保證,獲學會榮譽殊榮
第十六章 斐陶斐榮譽學會傑出成就獎
第十七章 源自元智大學的尊榮肯定
第十八章 政府機關的行政服務肯定
第四篇 我的家庭
第十九章 妻子與我
第二十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
第二十一章 首次返鄉掃墓
第五篇 回顧及展望
第二十二章 我的學思歷程
第二十三章 生命中的貴人
第二十四章 淺談信仰與人生
第二十五章 四十年工業工程的經驗與心得分享
第二十六章 未來展望
編後語
附錄
立即查看
高中英單魔法記憶:用字首字根聰明背單字【108課綱字表】(25K+寂天雲隨身聽APP)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高中英單魔法記憶:用字首字根聰明背單字【108課綱字表】(50K+寂天雲隨身聽APP)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