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基礎電路學(第二版)
作者:曾國雄、譚旦旭
出版社:高立
出版日期:2018/08/01
ISBN:9789863781851
內容簡介
本書融合作者多年任教心得與多本國外名著之優點,並經適度簡化,可讓電機資訊及機械自動化導向相關領域的學生,建立良好電路學之專業基礎。本書著重基本觀念之闡述,並以豐富的例題導引學生建立紮實的思考能力與解題技巧。
新版書除了增刪精選的例題外,更對部分算式進行優化。針對學生需花較多時間了解的重要定理、公式亦增添更為簡易的說明,相信必可大幅提升學習成效。
本書每章章末均收錄習題,可讓讀者隨時檢視本身實力以及培養分析與運算的能力。
目錄
第1章 電路元件與基本定律
第2章 電路分析方法
第3章 網路定理
第4章 儲能元件:電感器與電容器
第5章 一階電路:RC與RL電路
第6章 二階電路
第7章 正弦激勵和相量
第8章 正弦穩態分析
第9章 多相電路分析
第10章 複頻率與網路函數
第11章 頻率響應
第12章 拉普拉斯轉換 ( 拉氏轉換 )
附錄A 常用直角三角形在各象限的角度
附錄B 矩 陣
附錄C 複數和複指數
附錄D 三角等式
附錄E 基本函數的拉普拉斯轉換
附錄F 拉普拉斯轉換之性質
參考文獻
立即查看
材料科學與工程(SI制) 修訂版 (7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材料科學與工程(SI制)修訂版(7版)
作者:Askeland(蘇春熺)
出版社:高立
出版日期:2020/01/00
ISBN:9789579282567
內容簡介
本書有兩個特色:第一、清晰地呈現材料結構、製程、性質的關係,並完整介紹材料科學知識,包括能源、資訊與環境等領域;第二、透過材料領域中神奇有趣的最新應用實例,啟發學生學習並瞭解其中原理,以結合實際應用與理論。此外,每一章的例題包括材料的各種應用與獨特性質,使學生在理解觀念之後有馬上練習的機會。近年來奈米資訊、能源與生醫科技都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本書中將可以見到許多關於這些領域的探討。
完整的材料科學知識
包括有關能源、資訊與環境領域之內容,對於材料工程師有極大的助益。
對於原子與分子有完整認識
能讓讀者瞭解利用材料的性質,可以獲得最有效率、最低成本的製程,進而獲得最佳的產品與應用。
促使讀者完全瞭解材料科學工程原理
可啟發工學院學生學習並瞭解材料科學,並從書中有趣的應用實例中,再推演出應用於其中的基本原理,以結合實際應用與理論。
涵蓋高普考試之命題大綱
本書特別針對我國高普考所列之命題大綱,調整各章節之內容,希望對有志公職者,亦有所裨益。
目錄
第1章 材料科學與工程簡介
第2章 原子結構
第3章 原子和離子的排列
第4章 原子和離子排列中的缺陷
第5章 材料內原子與離子的移動
第6章 機械性質
第7章 應變硬化和退火
第8章 凝固原理
第9章 固溶體與相平衡
第10章 散佈強化與共晶相圖
第11章 利用相變態與熱處理產生散佈強化
第12章 鋼及鑄鐵的熱處理
第13章 非鐵合金
第14章 陶瓷材料
第15章 聚合物
第16章 複合材料與建築材料
第17章 電子材料
第18章 磁性材料
第19章 光學材料
第20章 材料的熱性質
第21章 腐蝕與磨耗
立即查看
模具學(修訂版)2/e (2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模具學
ISBN13:9789572164631
出版社:全華圖書
作者:施議訓;邱士哲
裝訂/頁數:平裝/592頁
出版日:2008/11/01
中國圖書分類:機械工廠
內容簡介
坊間模具相關書籍,大部分為日譯,少部分由一些專家彙整,然大部分較為專精某一部份。為使一般有心從事模具行業人士者,提供較為完整之工具書,本書係由筆者經多年從事模具教育整理編輯而成。內文共分九章,由簡而繁,每章並附有習題,可供做學校或訓練機構教材,以加強效果。適合大學、科大、技術學院機械、模具工程等相關科系或對此有興趣之業界人士使用。
本書特色
1 . 筆者經多年從事模具教育整理編輯而成。
2 . 內容完整使一般有心從事模具業人士,提供較為完整之工具書。
3 . 本書內容,由淺而繁,每章並附有習題,可供做學校或訓練機構教材,以加強學習效果。
4 . 適合大學、科大模具、機械工程等相關科系或對此有興趣之業界人士使用。
目錄
第1章 模具概說
第2章 沖壓模具
第3章 塑膠模具
第4章 壓鑄模具
第5章 特殊模具
第6章 模具設計
第7章 模具加工
第8章 模具材料
第9章 模具發展
立即查看
【簡介】
以「簡單、明瞭、容易懂」的編輯理念,精心編排內容與例題,提供教師容易教學、讀者容易學習與自修的工程數學精要內容。
強調使用不同方法於相同問題之應用,及熟悉各種不同方法的適用條件,而不強調公式的記憶,培養學生比較與研究的精神。
清楚呈現例題的完整計算過程,避免過於精簡而造成學習上的困擾與障礙,並配合「註記」補強觀念及說明解題過程中必須用到的代數或微積分技巧,有助於讀者自學。
透過與日常生活或專業相關之例題講授與習作,提高讀者之學習興趣及參與,進而建立正確觀念與熟練各種不同方法的解題技巧,培養讀者利用工程數學解決實際應用問題之能力。
彙整各章重點於章末,方便教師課前對學生重點提示與課後重點複習,亦有助於學習者瞭解各章重點與快速複習。
有關向量、矩陣、複數的內容與用語,本書已參考 108 課綱,有助於與 108 課綱銜接。
【目錄】
1 一階常微分方程式
2 高階線性常微分方程式
3 拉普拉斯轉換
4 線性代數
5 線性微分方程式系統與狀態方程式
6 向量分析基礎
7 向量分析 ── 微分
8 向量積分與積分定理
9 傅立葉分析
10 偏微分方程式
11 複變分析基礎
12 複變函數之微分
13 複變函數之積分
14 級數與殘數理論
附 錄
參考文獻
習題解答
立即查看
材料科學與工程 (精華版) (6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以循序漸進的陳述方式,詳盡介紹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的基本概念,內文使用易於瞭解的詞彙,提高初學者的理解能力。
本書主要介紹金屬、陶瓷與聚合物三種材料類型,強調材料結構與性質間之關聯,並以鋼鐵材料為例,探討材料成分、製程、微結構與性質間之關係。
以提問作為開端、闡述學習目標
在每章的開始,以「為什麼要研讀……?」的提問方式作為開場並闡述學習目標,可藉此說明課程主題的重要性,提供讀者在進入章節前應有的認知。
重點內容清楚標示
內文中重要名詞以粗體字標示、重要方程式鋪上底色,並於邊欄處顯示該方程式的重點說明,除方便讀者查詢外,亦可快速掌握學習重點。
重要的材料
本書特別加入「重要的材料」單元。探討熟悉與有趣的材料及應用,幫助讀者建立更清晰、完整的觀念。
總結與重要方程式
各章末均有「總結」單元詳列課文重點與重要方程式,使讀者易於複習記憶,以達到學習目標的效果。
例題與習題
每章均有詳細的例題與豐富的習題供讀者演算練習,問題力求清晰精簡,幫助讀者輕鬆組織內容概念。
【目錄】
1 緒論
2 原子結構與原子間鍵結
3 金屬與陶瓷結構
4 聚合物結構
5 固體中的缺陷
6 擴散
7 機械性質
8 差排、變形與強化機制
9 破壞(失效)
10 相圖
11 相轉變
12 材料之物理性質
附錄 A 國際系統單位(SI)
附錄 B 某些工程材料的性質
附錄 C 選擇工程材料的價格和相對價格
附錄 D 常見聚合物的小分子體結構
附錄 E 一般聚合物材料之玻璃轉換溫度和熔融溫度
附錄 F 選擇性元素之特性
附錄 G 物理常數之值
附錄 H 元素週期表
名詞解釋
中英文索引
立即查看
(舊版)材料科學與工程導論6/E(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eering :An Introduction 6/E)<高立>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簡介】
目前材料在工業之各種不同領域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鍵性角色,故本書分別將金屬材料學的基礎理論及使用日趨廣泛的鋁合金、鈦合金、陶瓷材料、聚合體及複合材料作一一的介紹,相信您研讀此書後,必可使您瞭解各種工程材料之種類及其特性與特徵。本書適合大專機械、材料及相關工程科系之「工程材料」、「機械材料」課程使用,亦可提供從事於機械、材料、鑄造、熱處理等方面之研究及工程技術人員作研讀之書籍。
【目錄】
第1章 金屬與合金概論
1.1 金屬及合金之定義
1.2 金屬及合金之通性
1.3 原子構造
1.4 原子結合方式
1.5 週期表
1.6 工業用金屬材料
第2章 金屬的結晶構造
2.1 結晶的內部構造
2.2 結晶格子之形式
2.3 結晶中之面與方向
2.4 純金屬的構造
2.5 合金的構造
第3章 相律與平衡狀態圖
3.1 相律
3.2 一成分系
3.3 二成分系
3.4 二成分系狀態圖之分類
第4章 金屬的塑性變形與差排
4.1 滑動方向與滑動平面
4.2 單晶之塑性變形-滑動
4.3 理論與實際分解剪應力之差異
※4.4 Orowan equation
※4.5 結晶構造與滑動系統
※4.6 多結晶與單晶之塑性變形比較
4.7 塑性變形的另一方式-雙晶
4.8 差排與金屬之塑性變形
4.9 差排之種類及其特性
※4.10 差排之產生
第5章 加工硬化、回復與再結晶
5.1 加工硬化
5.2 退火
5.3 回復
5.4 再結晶
5.5 晶粒成長
第6章 金屬的強化機構
6.1 固溶強化
6.2 加工強化
6.3 析出強化和分散強化
6.4 結晶粒微細化的強化
第7章 金屬材料之試驗
7.1 拉伸試驗
7.2 硬度試驗
7.3 衝擊試驗
7.4 疲勞試驗
7.5 扭轉試驗
7.6 潛變試驗
7.7 金相試驗
第8章 鐵與鋼之製造法
8.1 鋼鐵廠之概況
8.2 煉鋼原料及其他
8.3 生鐵之製造
8.4 煉鋼法
8.5 鋼錠
8.6 鋼錠之加工
第9章 純鐵
9.1 純鐵的種類
9.2 純鐵的變態
9.3 純鐵的性質
9.4 純鐵的用途
第10章 鋼的變態與組織
10.1 鋼鐵材料之分類
10.2 Fe-C系平衡狀態圖
10.3 碳鋼之變態與標準組織
10.4 碳鋼之冷卻速度與變態
10.5 碳鋼之恆溫變態
10.6 碳鋼之連續冷卻變態
10.7 碳鋼之麻田散鐵變態
第11章 鋼之熱處理
11.1 鋼之退火
11.2 鋼之正常化
11.3 鋼之淬火
11.3.1 淬火硬度
11.3.2 淬火液
11.3.3 淬火方法
11.3.4 質量效果
11.3.5 硬化能
11.4 鋼之回火
11.4.1 回火時之組織變化過程
11.4.2 回火時機械性質之變化
11.4.3 回火脆性
11.5 鋼之特殊熱處理
第12章 碳鋼
12.1 碳鋼的標準狀態之性質
12.2 碳鋼中之不純物對其性質之影響
12.3 碳鋼之降伏現象與應變時效
12.4 碳鋼之分類與用途
第13章 合金鋼
13.1 合金鋼的分類
13.2 合金鋼所添加之主要合金元素
13.3 合金元素對於鋼性質的影響
13.4 高強度低合金鋼
13.5 熱處理用中合金鋼
13.6 滲碳鋼
13.7 氮化鋼
13.8 易切鋼
13.9 彈簧鋼
13.10 軸承鋼
13.11 工具鋼
13.12 不銹鋼
13.13 耐熱鋼
13.14 超耐熱合金
第14章 鑄鐵
14.1 鑄鐵之概論
14.2 鑄鐵之分類
14.3 鑄鐵的組織
14.3.1 複平衡狀態圖
14.3.2 鑄鐵的組織圖
14.3.3 石墨的型態與分布
14.4 鑄鐵的鑄造性質
14.5 鑄鐵的機械性質
14.6 普通鑄鐵
14.7 高級鑄鐵
14.8 合金鑄鐵
14.9 冷硬鑄鐵
14.10 可鍛鑄鐵
14.11 球狀石墨鑄鐵
14.11.1 球狀石墨鑄鐵之製造
14.11.2 球狀石墨鑄鐵之組織
14.11.3 球狀石墨鑄鐵之規格、性質與用途
14.11.4 沃斯回火球狀石墨鑄鐵(ADI)
14.12 縮狀石墨鑄鐵
14.12.1 縮狀石墨鑄鐵之製造
14.12.2 縮狀石墨鑄鐵之規格與性質
14.12.3 縮狀石墨鑄鐵之應用
第15章 鋁及鋁合金
15.1 純 鋁
15.1.1 純鋁的煉製
15.1.2 純鋁的性質
15.1.3 純鋁的用途
15.2 鋁合金
15.2.1 鋁合金的特長
15.2.2 鋁合金的稱呼與熱處理記號
15.2.3 鋁合金的熱處理
15.3 鋁合金的分類
15.3.1 鑄造用鋁合金
15.3.2 加工用鋁合金
15.3.3 其他鋁合金
第16章 鎂與鎂合金
16.1 純鎂
16.1.1 純鎂的煉製
16.1.2 純鎂的性質
16.1.3 純鎂的規格與用途
16.2 鎂合金
16.3 鎂合金之規格
16.4 鎂合金的分類
16.4.1 加工用鎂合金
16.4.2 一般鑄造用鎂合金
16.4.3 壓鑄用鎂合金
16.5 鎂合金之成型方法
16.5.1 冷熱室壓鑄法及其比較
16.5.2 壓鑄機之說明
16.5.3 鎂壓鑄機熔解系統
16.5.4 半固態成型法
16.6 鎂合金之用途
16.6.1 鎂合金於3C產業之應用
16.6.2 鎂合金於汽車產業之應用
16.6.3 鎂合金於其他產業之應用
第17章 鈦與鈦合金
17.1 鈦的煉製
17.2 純鈦
17.3 鈦合金
17.4 鈦及鈦合金之應用
第18章 陶瓷
18.1 陶瓷之分類與性質
18.2 古典陶瓷
18.3 新陶瓷
※18.4 陶瓷的構造
18.5 陶瓷的性質
第19章 聚合體
19.1 聚合體之分子構造
19.2 聚合體之種類
19.2.1 塑膠(Plastic)
19.2.2 彈膠(Elastomer)
19.3 聚合體之性質
第20章 複合材料
20.1 複合材料之歷史
20.2 複合材料之構成
20.3 複合材料之力學
20.4 複合材料之分類
20.5 金屬基複合材料(MMC)
20.6 高分子基複合材料(FRP)
20.7 陶瓷基複合材料(FRC)
第21章 全固態電池
21.1 發展背景
21.2 電池之原理
21.3 對於全固態電池之期許
21.4 全固態電池之特徵
21.5 全固態電池之課題
21.6 全固態電池目前之研究
21.7 全固態電池可否成為產業之支援基石
21.8 全固態電池世界各國汽車製造廠之開發狀況
參考文獻
附 錄
附錄1 鋼之維氏硬度(Hv)與其他硬度之近似值對照表
附錄2 JIS鋼鐵記號之規定
附錄3 JIS鋼鐵記號之分類別一覽表(選粹)
附錄4 JIS機械構造用鋼記號體系
附錄5 常用世界各國規格之符號說明
索 引
立即查看
實用人因工程學(第六版) (6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實用人因工程學
ISBN13:9789865037130
出版社:全華圖書
作者:李開偉
裝訂:平裝
規格:26cm*19cm*2.5cm (高/寬/厚)
版次:6
出版日:2022/01/01
中國圖書分類:基礎工程學
內容簡介
人因工程是一門實用科學,其領域涵蓋了工程、設計、生理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管理科學等。本書以人體的安全與健康為主軸,依人的基本特徵來呈現人體測計、力學行為特徵、生理/新陳代謝特徵、肌肉骨骼傷害等,此外更提供許多相關知識及調查數據,以達理論與實務並重。人因工程的知識已廣泛的應用在產品、空間、設施、工作、與環境的設計上。不僅適合作為大專相關系所授課教材,也十分適合一般業界人士進修使用,造就「人因工程」技術專長人才。
本書特色
1.本書內容完善,充分了解人體的各種特徵、行為與限制,更可將這些知識運用在工作環境的設計改善中,提昇工作效率。
2.理論及方法介紹後,配合調查數據與例題說明,使讀者活用理論、貼近實務。
3.章後設有「自我評量」單元,加強重點記憶與學習回饋,提昇學習效果。
目錄
第1章 人因工程概論
1.1 人因工程的定義
1.2 人因工程的起源
1.3 人機系統
1.4 人的特徵
1.5 人因工程的應用
1.6 本書的架構
第2章 人體測計與應用
2.1 人體座標與方位
2.2 人因體測計學
2.3 人體資料的變異來源
2.4 人體測計資料與應用原則
2.5 人體測計與工作空間設計
第3章 人體的力學特徵
3.1 骨骼系統
3.2 肌肉系統
3.3 基本動作型態
3.4 肌力量測與基礎生物力學調查
3.5 生物力學模式
3.6 手的活動與肌力
第4章 生理系統與工作設計
4.1 飲食與能源
4.2 新陳代謝
4.3 呼吸與心臟血管系統
4.4 工作與休息
4.5 生理韻律與人員排班
第5章 肌肉骨骼傷害(I)
5.1 下背部傷害
5.2 手臂與手的肌肉骨骼傷害
5.3 其他部位的肌肉骨骼傷害
5.4 肌肉骨骼系統傷害調查方法
5.5 傷害的預防
第6章 肌肉骨骼傷害(II)
6.1 人工物料處理
6.2 震 動
第7章 防滑設計
7.1 摩擦力與摩擦係數
7.2 腳與地板間摩擦的問題
7.3 腳與地板間作用力
7.4 影響鞋與地板間的摩擦係數之因子
7.5 地板抗滑標準與摩擦係數量測
第8章 體溫調節與大氣環境
8.1 熱與體溫調節
8.2 熱環境評估
8.3 熱危害控制
8.4 冷環境與冷應力
第9章 感覺與人員訊息處理
9.1 感覺的基本過程
9.2 資訊理論
9.3 人員訊息處理模式
9.4 記 憶
9.5 決策過程
9.6 注 意
9.7 信號偵測理論
9.8 情境知覺
9.9 人員反應
第10章 視覺與照明
10.1 眼睛的構造
10.2 視覺能力
10.3 光與顏色
10.4 視覺與照明
10.5 視覺與疲勞
第11章 聽覺設計與噪音問題
11.1 聽覺器官
11.2 聲音的性質
11.3 聲音與聽覺
11.4 聽覺訊息顯示
11.5 噪音問題
第12章 控制與輸入設計
12.1 控制器的種類
12.2 控制器之編碼
12.3 控制阻力
12.4 控制器的回饋與靈敏度
12.5 控制器的評估
12.6 常見之控制器與輸入裝置
第13章 視覺顯示設計
13.1 數量顯示設計
13.2 質化顯示器
13.3 文字顯示
13.4 圖形與符號顯示
13.5 視覺顯示終端機
13.6 顯示器的位置
13.7 抬頭顯示器
13.8 光投影顯示
13.9 控制與顯示之配置
第14章 安全資訊與警告標示
14.1 事故與人為失誤
14.2 產品與環境之危害
14.3 產品安全資訊設計模式
14.4 警告標示
14.5 警告標示與人員行為
附錄A 英中名詞對照
附錄B 人體測計之應用-安全防護
附錄C 肌肉骨骼系統評估
附錄D MSDS檢核表
附錄E KIM推拉作業檢核表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