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342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幫助您了解身體與心靈的相互關聯性,啟動生命力量,創造幸福人生。 ◎運用十大心靈力量系統,開發心靈潛能,透視身心靈的成功寶典。 ◎心靈力量有多大,成就的威力就有多強!活出圓滿自信的自己,成就當下一切。 在人類的心靈中,一直存在著無限的寶藏與力量,只要了解、開發及善用它, 不但可以成就當下的夢想,進而能提升生命的進化。 作者根據多年的諮詢經驗,統整了我們可以開發運用的十個心靈力量: 1.愛、2.快樂、3.領袖力、4.使命、5.純真、 6.目標動力、7.直覺力、8.放下、9.寬恕、10.夢想。 在每個心靈力量的陳述裡, 協助讀者發現生命潛在的獨特本質與價值; 幫助讀者穿越現有身體與心靈的障礙,讓自己活得更美好, 同時透過分享,也讓周圍的人生活得更美好。 因為,所有生命的事件都在喚醒人的存在價值, 而所有價值的展現都在利益自己及他人, 只要為自己許下這份心願,生命就會開始有所不同。 這本書,希望讓人們能找到不同以往的身心靈鑰匙, 去啟動更巨大、更有力量的身體與心靈機制,來成就所想要的目標。 在本書中,你將學習到如何「發現自己」、「改變自己」、「圓滿自己」, 藉由往內探索的心靈擴張,並且對應相關的身體問題之所在。 從而讓自己持續進階,去實現所想要的目標與夢想。 ★本書可以幫助您 .更深入地覺知自我的身體與心靈運作的阻礙以及解決之道。 .啟動改變的力量,邁向更幸福成功的人生。 .協助你透視身體與心靈運作的成功寶典。 .透過數十個生命改變案例,讓你從中領略全新的見解或觀點。 .接受、發展與給出美好的自我價值。 .藉由了解十大心靈力量系統與身體的關聯性及部位,重新去理解自我的慣性與障礙。 .從根源著手,創造前所未有的進階。 ★賜教信箱:konan09211968@gmail.com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5073.pdf 【目錄】 推薦序一 與更好的自己相遇 宋富美(退休法官、亞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推薦序二 找回身心靈的平衡與和諧 鍾典晏(安侯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 推薦序三 正念寶盒 篤定夢想 陳汪全(寶石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際扶輪3490地區2022-2023年度地區總監) 推薦序四 當愛起航,萬事不難,不可思議的身體能量 李麗燕(大誠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行銷協理/扶輪社3490地區2022—2023年度助理總監/扶輪社3490地區2024—2025年度地區職業服務主委) 推薦序五 輕易啟動夢想能量.達到人生巔峰時刻 魏麗香(哥斯大黎加聖荷西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博士暨助理教授) 前言 開啟身體與心靈的幸福旅程 致謝 寶盒一 愛 寶盒二 領袖力 寶盒三 快樂 寶盒四 直覺力 寶盒五 目標動力 寶盒六 使命 寶盒七 純真 寶盒八 放下 寶盒九 寬恕 寶盒十 夢想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 一部為華人學子撰寫的中文普通心理學教科書! ◎ 詳細介紹心理學最新入門知識,以及國際心理學的成果及趨勢! ◎ 融入華人社會文化下的研究,達成心理學扎根於本土文化的目標! ◎ 呼應國際心理學大勢,強調腦與心智的關係! 本書是集合臺大心理系專兼任老師及系友之力,為華人學子撰寫的一本中文普通心理學教科書。內容涵蓋心理學所有重要的主題,但有別於坊間其他中英文版教科書,本書從第一章介紹心理學發展起,在各章均融入有關華人社會文化下的研究成果,使本書的讀者不僅瞭解國際心理學的成果及趨勢,也能欣賞本地心理學者的耕耘及收穫,達成落實心理學於本土文化的目標。本書不僅是介紹心理學最新入門知識的教科書,也是一本想要認識心理學的最佳參考書。 第二版更新部分資料,並針對不易明瞭的部分做了修訂,並且納入使用本書的老師與同學們過往所反映之意見,較初版更臻完善。 《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卷頭語╱梁庚辰 作者群介紹 第一章 緒論:心理科學發展簡史、研究取向與學術內涵╱胡志偉 1.1 心理研究 1.2 心理學的科學取向 1.3 心理學簡史 1.4 心理學的次領域 1.5 心理學本土化 1.6 摘要與結論 1.7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心理學方法:心理變項量化與科學探討╱徐永豐 2.1 引言 2.2 科學研究 2.3 量測心理變項 2.4 心理學實驗 2.5 摘要與結論 2.6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行為的生物基礎╱葉俊毅 3.1 引言 3.2 神經系統 3.3 腦的結構與功能 3.4 神經元與神經訊號 3.5 內分泌系統 3.6 基因、環境與行為 3.7 摘要與結論 3.8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感覺與知覺╱葉素玲、陳一平 4.1 引言:日常生活中感覺與知覺的例子 4.2 感覺與知覺的區分 4.3 感覺系統的運作通則 4.4 感覺系統 4.5 跨感官處理 4.6 知覺 4.7 摘要與結論 4.8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注意與意識╱郭柏呈 5.1 引言 5.2 注意的本質與運作 5.3 外在注意的選擇 5.4 外在注意的向度 5.5 內在注意的選擇 5.6 意識的內涵與功能 5.7 意識內容的研究 5.8 意識狀態的變化 5.9 摘要與結論 5.10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學習╱梁庚辰 6.1 引言 6.2 學習的定義與種類 6.3 古典條件學習 6.4 操作條件學習 6.5 認知與模仿學習 6.6 學習的生物基礎 6.7 摘要與結論 6.8 參考文獻 第七章 記憶╱葉怡玉 7.1 引言 7.2 不同時程的記憶 7.3 長期記憶的內容 7.4 記憶的三個歷程 7.5 記憶的日常運作與失誤 7.6 記憶的喪失與補救 7.7 摘要與結論 7.8 參考文獻 第八章 語言與心智表徵╱周泰立、曹峰銘 8.1 引言 8.2 語言的特性 8.3 語言的層次性 8.4 語言的發展 8.5 語言的腦側化 8.6 心智表徵 8.7 摘要與結論 8.8 參考文獻 第九章 思考與創造力╱連韻文、朱玉正 9.1 引言 9.2 思考的元素:概念 9.3 推理 9.4 判斷 9.5 決策 9.6 人是理性的嗎 9.7 問題解決與創造力 9.8 思考與創造力的神經機制 9.9 思考的文化差異 9.10 摘要與結論 9.11 參考文獻 第十章 智力╱張郁雯 10.1 引言 10.2 智力的理論 10.3 智力測驗測什麼 10.4 智力差異的來源 10.5 智力與族群差異 10.6 摘要與結論 10.7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動機與情緒╱陳學志、卓淑玲 11.1 引言 11.2 動機的定義與理論 11.3 基本動機 11.4 高層次動機 11.5 情緒的成分 11.6 情緒的類別及理論 11.7 常見的負向情緒 11.8 最受歡迎的正向情緒:幽默 11.9 情緒對認知的影響 11.10 摘要與結論 11.11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性格╱葉光輝 12.1 引言 12.2 影響性格形成的因素 12.3 心理動力論的觀點 12.4 現象學派的觀點 12.5 特質論的觀點 12.6 社會認知論的觀點 12.7 生命全程的性格發展觀點 12.8 摘要與結論 12.9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社會心理學╱蘇珍頤 13.1 引言 13.2 社會認知 13.3 社會影響 13.4 社會關係 13.5 摘要與結論 13.6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 發展心理學╱曹峰銘 14.1 引言 14.2 基本議題 14.3 新生兒的能力 14.4 兒童期的認知發展:皮雅傑的階段理論及其他 14.5 性格與社會發展 14.6 青少年發展 14.7 摘要與結論 14.8參考文獻 第十五章 壓力、適應與健康╱陳永儀 15.1 引言 15.2 什麼是壓力? 15.3 壓力反應 15.4 影響壓力反應的其他因素 15.5 摘要與結論 15.6 參考文獻 第十六章 心智異常:心理衡鑑、病理與治療╱陳淑惠 16.1 前言 16.2 心理衡鑑 16.3 心理疾病的類別與病理基礎 16.4 心理治療 16.5 摘要與結論 16.6 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 詞彙中英文對照 索引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赫爾曼.施密茨(Hermann Schmitz)1928年出生在德國萊比錫,於2021年5月5日逝世於基爾。從1964年至1980年持續發表了五部十冊的《哲學體系》(System der Philosophie)為其一生的代表著作,並奠定了以「新現象學」(Neue Phänomenologie)為名的哲學學派。他是新現象學的創始人,也是「新現象學學會」(Gesellschaft für Neue Phänomenologie)的精神領袖。若從「新現象學」學派的主要論述看來,學派也可稱為奠基於施密茨諸多關於「身體」的核心論述,所開展出的「身體現象學」學派。 本書包含了身體現象學的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並分為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施密茨身體現象學的核心概念與其架構。第二部分闡述了新現象學的跨學科發展及其潛在應用。通過施密茨的新現象學,我們展開對胡塞爾現象學理論的修訂,以進一步揭示身體現象的原始混沌與雜多的領域。這將現象學分析擴展到日常經驗中最熟悉,卻難以分析的日常感受,如情感、氛圍、疼痛、自我和虛無感。此外,從意義源於具體身體運作的角度出發,作者展示了如何通過轉變身體團塊的配置和拓撲分布,將患者的不安轉化為安適的可能性,進而呈現新現象學對心理學和精神醫學領域可能提供的實際貢獻。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