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383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概念為本的探究實作:促進理解與遷移的策略寶庫 系列名:課程教學 ISBN13:9789860744323 替代書名:Concept-Based Inquiry in Action: Strategies to Promote Transferable Understanding 出版社:心理 作者:卡拉.馬修;瑞秋.法蘭奇 譯者:劉恆昌;李壹明 裝訂/頁數:平裝/352頁 規格:26cm*19cm*2cm (高/寬/厚) 重量:750克 版次:1 出版日:2021/11/18 中國圖書分類:教學 內容簡介 所有學生都應該擁有運用概念思考的機會,但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夠自己看出概念之間的關係。教師要如何建構思考的教室,讓學生的思考從事實層級進展到概念層級呢? 《概念為本的探究實作》提供了答案。在本書中,卡拉‧馬修和瑞秋‧法蘭奇結合理論與實務創造出一套嶄新的探究架構,運用概念為本的探究來促進深入的理解。其關鍵在於運用教師、學生自己或師生共同設計的引導問題來幫助學生探究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不論是新進或資深的教育工作者,作者逐步引領他們實施教學策略以落實探究為本的學習,進而促進任何K-12課堂中的理解。 本書與搭配的網站富含下列促進概念性理解的建構與遷移的必要資源: ● 搭配概念為本探究各個階段的無數實用教學策略,並可因應不同對象加以改編 ● 呈現每一章重要觀念的視覺筆記 ● 顯示全球各地K-12課堂中概念為本探究實作的教學策略與教師訪談影片 ● 提供在課堂中運用的資料組織圖、錨形圖範例及可複製表格資源等模板,以輔助教學策略 ● 展示如何在單元中整合概念為本探究各個階段的規劃表格範例 在現今如此錯綜複雜的世界,教師作為概念性理解的引導者角色從未如此迫切。《概念為本的探究實作》提供教師所需的工具,以圍繞著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組織並聚焦學生的學習,為深入理解奠立基礎。 名人推薦 「這本書正是此刻我的學校迫切需要,用來幫助教育工作者以書面的概念為本課程為基礎,使教導的課程更上層樓——以達到最高的層級。」—內孚.柯騰(Neville Kirton),哥倫比亞波哥大市 哥倫比亞英國學院中學部副校長 「這本書充滿了策略、插畫、圖表和照片,著實提供你需要的洞見以幫助學生更瞭解所學,加上那麼多可以在課堂運用的點子,本書是教育工作者必讀。」—阿曼妲.麥基(Amanda McKee),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姜森維爾市 姜森維爾高中九年級代數/幾何教師 中學部授證講師/輔導教師 目錄 序曲 從學生思考到教師行動 CHAPTER 01 概念為本探究的基礎 ‧ 結合探究為本與概念為本的學習 ‧ 第一部分:探討探究為本的學習 ‧ 概念為本探究中的探究取徑 ‧ 第二部分:探討概念為本的學習 ‧ 用概念來組織學習 ‧ 知識性與歷程性結構 ‧ 以知識與歷程為基礎的學科 CHAPTER 02 概念為本的探究 ‧ 概念為本的探究模型 ‧ 概念為本的探究階段 ‧ 探究的複雜性 ‧ 概念為本的探究與歸納式取徑 ‧ 創造概念為本探究的文化 CHAPTER 03 規劃概念為本的探究 ‧ 概念為本的探究有哪些基本規劃步驟? ‧ 教師如何強化自己對單元的理解? ‧ 引導問題在概念為本的探究中扮演什麼角色? ‧ 概念為本探究各個階段在課程單元中的樣貌? ‧ 概念為本探究的節奏 ‧ 探究階段如何幫助教師規劃概念為本的探究? ‧ 建立跨學科連結的取徑有哪些? CHAPTER 04 投入 ‧ 運用投入策略啟動先備知識 ‧ 運用策略引發學生學習動機 ‧ 初步問題,初步思考 ‧ 重新思考我們對投入策略的使用 ‧ 投入策略表 ‧ 意見為基礎的策略 ‧ 體驗型策略 ‧ 討論為基礎的策略 ‧ 投入階段的評量 CHAPTER 05 聚焦 ‧ 運用概念形成策略使探究聚焦 ‧ 概念提供廣度與深度 ‧ 概念性思考的層級 ‧ 有效的概念形成實作 ‧ 概念形成策略:演繹式取徑與歸納式取徑 ‧ 選擇概念形成的策略 ‧ 概念形成的策略 ‧ 聚焦階段的評量 CHAPTER 06 調查 ‧ 真實事例的威力 ‧ 個案研究取徑 ‧ 聚焦於技能發展 ‧ 寫在策略之前 ‧ 調查的策略與資源 ‧ 調查階段的評量 CHAPTER 07 組織 ‧ 運用組織圖來建構意義 ‧ 認知負荷理論和組織資料的重要性 ‧ 再現與概念性理解 ‧ 共享發現形成探究者社群 ‧ 寫在策略之前 ‧ 組織與再現的策略 ‧ 組織階段的評量 CHAPTER 08 建立通則 ‧ 建構通則的歸納式取徑 ‧ 發展強大的通則 ‧ 搭建思考的鷹架 ‧ 記錄通則的重要性 ‧ 討論的重要性 ‧ 寫在策略之前 ‧ 建立通則的策略 ‧ 建立通則階段的評量 CHAPTER 09 遷移 ‧ 深化理解的遷移 ‧ 測試並證明通則 ‧ 瞭解新的事件與情境 ‧ 預測及假設 ‧ 應用所學 ‧ 採取行動 ‧ 遷移的策略 ‧ 遷移階段的評量 CHAPTER 10 反思 ‧ 反思的力量 ‧ 反思循環 ‧ 奠立能動性 ‧ 貫穿探究歷程的反思 ‧ 反思的策略 ‧ 評量貫穿探究階段的反思 CHAPTER 11 結束感言 ‧ 願景:創造思考的教室 ‧ 瞭解與改編 |資源| ‧ 資源 A 概念為本探究的術語彙編 ‧ 資源 B 概念為本的探究規劃表 ‧ 資源 C 概念為本的探究規劃表範例:工業化單元 ‧ 參考文獻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健康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而健康促進是一個行為改變、自主性管理的過程。 本書作者不論在教學研究或臨床實務上,皆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深厚的心得,整合其多年來與職場、社區、學校、產學合作之專案編撰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對健康促進作系統性的整理與介紹。 全書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論篇,引導讀者認識健康促進的相關學理及觀念,包括健康促進的概念與定義,以及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健康風險評估、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質,並闡述健康體適能的觀念和運動處方;第二部份為技能篇,介紹體重控制、飲食控制、壓力管理及另類與輔助療法等實際操作技能;第三部份則為應用篇,探討如何將健康促進的觀念與技能應用於社區、學校、職場,內容包括社區健康促進等實際案例之分享,讓本書具有很高的實用性與參考價值。 作者以簡單明瞭的方式,配合精美圖片與案例說明以提高學習效果,十分適合初學者入門研讀。書中提供習題解答,讓讀者可即時檢視,方便讀者自學。 第五版作者群加入5位老師參與修訂、更新,加強對於健康促進的概念與各項理論的描述,更新國內外健康促進計畫、老年狀況調查報告、慢性病統計年報、衛生教育模式、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品質、健康體適能的推動、肥胖的描述、健康飲食原則、輔助與另類療法等等新知,讓臺灣在健康促進領域與先進國家同步發展。 【目錄】 Chapter 01 健康促進概論 1-1 健康促進的概念 1-2 健康促進的定義 1-3 各國健康促進的發展演進 1-4 健康促進的理論模式 1-5 健康促進未來發展 1-6 老人健康促進計畫 Chapter 02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 2-1 健康信念模式 2-2 PRECEDE-PROCEED模式 2-3 健康促進網絡與健康恢復網絡 2-4 社會學習理論 2-5 理性行為理論 2-6 行為改變的方法 2-7 衛生教育的行銷策略 Chapter 03 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與生活品質 3-1 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 3-2 生活品質 Chapter 04 健康促進與健康風險評估 4-1 健康風險評估的概念 4-2 健康風險評估的方式 4-3 健康促進計畫的設計與執行 Chapter 05 健康體適能 5-1 健康體適能的構成要素 5-2 健康體適能的影響因素 5-3 健康體適能的實證研究 5-4 實務範例 Chapter 06 健康體適能與運動處方 6-1 肌肉適能 6-2 柔軟度 6-3 心肺適能 6-4 身體組成-身體脂肪百分比 6-5 體力活動金字塔 6-6 正確的運動步驟 6-7 運動效果的評量方法 6-8 標準操作流程 6-9 運動傷害與預防 Chapter 07 體重控制 7-1 體重控制的理論模式 7-2 體重控制的影響因素 7-3 體重控制的實證研究 7-4 不當體重控制造成的合併症 Chapter 08 飲食控制 8-1 健康飲食的理論模式 8-2 健康飲食的影響因素 8-3 健康飲食原則 8-4 實務範例 Chapter 09 工作壓力管理 9-1 工作壓力的理論模式 9-2 工作壓力的來源、介入因素 及壓力反應 9-3 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 9-4 工作壓力的因應對策 Chapter 10 輔助及另類療法-身心靈統合健康促進 10-1 輔助及另類療法 10-2 芳香療法 10-3 音樂治療 Chapter 11 社區健康促進 11-1 概念定義 11-2 社區參與理念的緣起 11-3 健康、健康促進及健康評估的關聯 11-4 社區健康介入 11-5 社區健康促進-健康城市推動計畫 11-6 社區健康促進範例 Chapter 12 學校健康促進 12-1 學校衛生的重要性 12-2 學校衛生的概念架構 12-3 學校衛生護理的理念架構 12-4 學校衛生護理師的角色與職責 12-5 我國學校衛生護理師的現況分析 12-6 實務範例-士林區 12-7 健康促進學校計畫 Chapter 13 職場健康促進 13-1 何謂職場健康促進 13-2 職場健康促進計畫 13-3 職場健康促進與健康行為的改變 13-4 世界各國職場健康促進的發展現況 13-5 回顧與前瞻 13-6 實務範例 13-7 建議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健康促進:理論與實務 ISBN13:9789861945583 出版社:華杏出版社 作者:王秀紅-總校閱;王秀紅;徐畢卿;王瑞霞;黃芷苓;張彩秀;黃瑞華;蔡健儀-編 裝訂/頁數:平裝/474頁 規格:23cm*17cm*2.2cm (高/寬/厚) 版次:5 出版日:2020/04/15 中國圖書分類:衛生學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四篇:「健康促進的理論基礎」、「健康促進方案」、「健康促進的情境與相關議題」和「健康促進的社會環境策略與未來方向」,內容架構首先先探討健康的概念基礎、健康促進的理論模式、方案計畫和經營等;接著切入討論健康促進的情境與應用,以及飲食營養、運動、體適能、心理健康、物質濫用等與健康促進相關的議題,並介紹意外事故、暴力傷害和常見傳染病的預防;最後帶出健康促進相關的社會、環境及政策改變,以及健康促進的未來方向。 本書網羅國內健康促進各領域學者與實務專家,將不同層面的健康促進概念作精實的說明。本版全書除了更新統計數據與文獻資料之外,第六、七、九章為全新撰寫之章節,第十二章也加入2019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相關內容,因應時事改版編寫,與時俱進,提供讀者最新的參考資訊。 目錄 第一篇 健康促進的理論基礎 Chapter 1 健康的概念基礎 第一節 健康促進的定義及指標 第二節 健康促進行為 第三節 健康行為的流行病學 第四節 護理人員在健康促進之角色 Chapter 2 健康促進的理論模式 第一節 個人層次的健康促進模式 第二節 社區層次的健康促進模式 第二篇 健康促進方案 Chapter 3 健康促進方案的計畫 第一節 如何開始健康促進方案 第二節 如何進行社區健康評估 第三節 如何訂定方案的目標及選擇方案的措施 Chapter 4 健康促進方案的經營 第一節 如何執行健康促進方案 第二節 如何評價一個健康促進方案 第三篇 健康促進的情境與相關議題 Chapter 5 健康促進的情境與應用 第一節 家庭中的健康促進 第二節 學校中的健康促進 第三節 職場中的健康促進 第四節 醫院為基礎的健康促進 第五節 社區的健康促進 第六節 健康夥伴關係之建立 Chapter 6 飲食營養與健康促進 第一節 營養素的功能與食物來源 第二節 飲食營養與疾病發展 第三節 健康飲食類型 第四節 能量平衡與體重控制 第五節 應深思慎選的飲食模式 Chapter 7 運動、體適能與健康促進 第一節 身體活動、運動與體適能 第二節 體適能檢測方式與檢測數值評定 第三節 簡易運動處方規劃 第四節 未來趨勢與發展性 Chapter 8 心理健康與健康促進 第一節 心理健康 第二節 心理健康促進 第三節 以年齡發展階段看心理健康促進工作重點 第四節 壓力處理 第五節 另類療法 第六節 靈性成長 第七節 護理人員在心理健康促進之角色與功能 Chapter 9 菸酒、檳榔與健康促進 第一節 吸菸與健康 第二節 喝酒與健康 第三節 嚼檳榔與健康 Chapter 10 藥物濫用與健康促進 第一節 藥物濫用的現況 第二節 藥物濫用對個人健康與社會的衝擊 第三節 藥物濫用的成因 第四節 藥物濫用的健康促進與評價 第五節 藥物濫用的防治 Chapter 11 事故及暴力傷害的預防 第一節 認識事故傷害 第二節 事故傷害的預防 第三節 暴力傷害之預防 Chapter 12 常見傳染病的認識與預防 第一節 傳染病的認識 第二節 SARS的認識與預防 第三節 登革熱與腸病毒感染的認識與防治 第四節 淋病、梅毒與愛滋病的認識與防治 第五節 流行性感冒與結核病的認識與防治 第六節 伊波拉病毒疾病的認識與預防 第七節 中東呼吸症候群的認識與預防 第八節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認識與預防 第九節 公共衛生如何因應新興傳染病的發生 第四篇 健康促進的社會環境策略與未來方向 Chapter 13 經由社會、環境及政策的改變促進健康 第一節 以健康促進為社會目標 第二節 經由社會環境的改變促進健康 第三節 社會環境改變的策略 第四節 社區衛生護理人員在社會環境改變中的角色與功能 第五節 經由政策的改變促進健康 第六節 健康政策的分析 第七節 政策改變的策略與護理人員的角色與功能 Chapter 14 健康促進的未來方向 第一節 自我照顧的沿革與定義 第二節 自我照顧與健康促進 第三節 不同生命週期的自我照顧 第四節 社區賦權 第五節 健康促進的夥伴關係 第六節 健康不平等與健康識能 第七節 科技與健康促進 第八節 多元文化能力 第九節 健康促進未來的發展和研究方向 附錄 附錄一 ○○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組織章程 附錄二 食品的酸、鹼性度表 附錄三 臺灣地區成人之理想體重 附錄四 DSM-5物質使用障礙症診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