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383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一田一主的法律框架與現代測量技術,如何影響東亞殖民地的社會結構? 從臺灣與香港的土地政策改革,探究東亞鄉土社會的顯著轉變。 根據歐洲的土地所有權原則,任何不由公司或慈善組織擁有的土地必須由存活的個人持有。1841年,英國殖民者統治香港,實施此原則,廢除中國傳統的集體土地所有權,摧毀了宗族和廟宇的財政基礎。1860年,香港政府擴展此政策至九龍半島。幾乎同時,日本明治政府引入了相似政策,成功剷除封建領主,減少宗族和寺廟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當日本在1895年統治臺灣時,保留了當地華人宗族和宗教團體的土地所有權,而香港政府在1898年租借新界後,也對當地華人提供類似優惠。這使得臺灣和新界成為人類學家研究傳統中國社會組織的最後兩個地方。 本書探討近代東亞地區在殖民統治下土地所有權制度的變化及其對當地社會結構的影響。雖然涉及中國、日本和韓國,但特別聚焦於1842至1997年受英國統治的香港,以及1895至1945年受日本統治的臺灣。 書中的重點並探討非殖民地土地政策的傳承,而是其轉變。臺灣和新界僅占整個東亞的一小部分,而在這兩個地區,傳統的宗族和宗教團體也遭受到兩方面的衝擊:第一是「一田一主」的法律框架,其次是精準的田土測量技術。這兩者共同增強了政府對個體業主的控制,儘管宗族和宗教團體的影響力依然存在,但顯然已大不如前。近代的東亞歷史中,鄉土社會結構發生了顯著改變,小地主社會逐漸主導農村結構,並與政權建立直接的連繫。【目錄】 作者簡介 中文版序/張瑞威 英文版序/科大衛 圖表目次 緒論 殖民管治:東亞土地改革中的失落環節/張瑞威 不折不扣的個人主義:英國在印度的土地改革 英國在香港的殖民主義 明治維新:日本的現代化 轉變與傳統:東亞地區的殖民土地管理 第一部分 個人主義下的土地所有權 第一章 地主、蹲踞者和佃農:早期殖民管治下的香港/張瑞威 前言 土地侵占者:誰的土地? 虛擬永久業權 九龍半島的田土登記 蹲踞者:非紅契持有人的規範 結語 第二章 明治土地改革與日本近代土地權的形成/松原健太郎 前言 傳統土地制度:內在張力和變化動力 明治時期的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影響 結語:明治土地改革、農業人口和市場 第二部分 書院、宗族和廟宇 第三章 日本殖民早期臺灣公共土地的制度化:學田的轉變/許佩賢 行政過渡(1895-1896) 地方或中央財政(1896-1901) 舊慣調查與土地調查(1901-1905) 結語 第四章 殖民地臺灣地方廟宇之廟產經營/林欣宜 殖民以前的經營辦法及意義 日治初期的殖民律法衝擊 結語 第三部分 土地登記 第五章 1899年的前與後:新界傳統土地法/夏思義 前言 傳統土地法和英國人的到來 田底、田面 土地調查 從紅契、白契到集體官契 集體官契的成就 結語 第六章 新界土地信貸與市場:地方社會結構與殖民化/松原健太郎 準折的問題 準折和清朝社會 土地買賣契約 土地信貸和市場 新界的信貸和長期土地交易 習慣土地權利、帝國法律和殖民化 第四部分 殖民地的三角測量法 第七章 三角測量與中國地圖(1368-1950)/張瑞威 沒有地圖的地圖冊籍 地圖的提倡 目測 自行陳報機制 以三角測量法測量臺灣 新界土地冊籍 結語:中國的《賦役全書》傳統 第八章 啟動土地革命:二十世紀初的臺灣土地調查/吳密察 土地調查的背景 啟動土地調查 確定土地權利 大租權和田賦改革 變化,但更多的是相同 第九章 近代臺灣的兩次土地調查:日治時期的調查與清朝的有何不同?/林文凱 前言 劉銘傳的土地調查 土地調查在日本統治下的實施過程 結語 第十章 韓國近代土地改革與殖民地土地法制/李榮昊 前言 韓國近代的土地改革 日本的土地調查與土地法制 結語 第十一章 力度太小、起步太遲:1930年代中國土地登記的追趕/科大衛 編纂地籍 土地法律下的所有權 結語 索引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主要從「歷史視域」與「兩岸視域」的角度探討歌仔冊的語文問題。「歷史視域」指的是透過歷時的視角,觀察清朝、日治時期至戰後歌仔冊文獻所呈現的各種變遷與現象;「兩岸視域」則採取共時的視角,對比中國大陸的廈門與上海,以及臺灣的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等地的歌仔冊,分析其異同之處。 在研究方法上,本書嘗試運用「共時—歷時—地域—結構」的理論框架,作為論述語文演變的基礎。具體而言,將從漢字書寫、語法功能、押韻形式及詞彙選用等層面,綜合觀察歌仔冊文獻,以釐清哪些元素屬於歷史傳承、哪些則為局部創新,並進一步歸納其演變規律或類型。最後,將參考語文形式的發展及出版的相關情況,重新界定歌仔冊語文發展的分期。【目錄】 推薦序一:另一塊豐碑/姚榮松 推薦序二:唸歌中的語文世界/楊秀芳 圖表目次 第一章 導言 一、觀念的釐清 二、詞彙層次 三、特殊詞彙 四、詞彙分工與互競 五、關於押韻 第二章 海峽兩岸歌仔冊版本的演化 一、從字體、印版、裝幀方法和用字看版本的演化 二、從內容發展和詞彙選用看版本的演化 三、結語 第三章 海峽兩岸歌仔冊的詞彙比較 一、詞彙選用的改變 二、多功能詞運用的變化 三、結語 第四章 日治和戰後歌仔冊的詞彙比較 一、日治和戰後:詞彙內容和形式比較 二、戰後竹林書局前後期:詞彙內容和形式比較 三、結語 第五章 海峽兩岸歌仔冊的漢字比較 一、漢字形體的改變 二、漢字類型的變化 三、結語 第六章 歌仔冊的多義詞:以「落」為例 一、「落」在傳統字辭典中的釋義 二、從概念結構看「落」 三、從句法結構看「落」和其他語詞的互動 四、結語 第七章 歌仔冊的漢字書寫 一、漢字形音義的關係:一致性 二、漢字形音義的關係:連貫性 三、結語 第八章 結論 一、歷史傳承與局部創新 二、規律性與普遍性 三、材料的複雜性和多元性 四、關於本土化 五、未來的展望 論文出處 後記 引用書目 索引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蝴蝶是美好事物的象徵,更是一個整體環境的指標。」 ──蝴蝶生態紀錄片導演詹家龍 1999年冬天,我闖入數十萬隻蝴蝶越冬的山谷, 成千上萬的紫斑蝶在空中泛著紫光,這一美麗畫面震撼了我。 如今,全球暖化、棲地破壞,蝴蝶谷現象即將消失…… 追蝶20多年,書中有作者用鏡頭捕捉每隻蝴蝶飛舞的身影, 並寫下他與86隻蝴蝶的美好相遇與故事, 讓我們重新發現這塊土地美麗的生命力。 ── 臺灣最美蝴蝶 ╳ 追蝶人的故事 ── 2023《消失的紫斑蝶》紀錄片上映 30多年前都還看得到蝴蝶, 但,現在都市裡幾乎完全看不到蝴蝶…… 追蝶人-詹家龍博士,不只用4K影片紀錄蝴蝶生態, 更多蝴蝶的精采故事,慢慢說給你聽! 一次收藏臺灣蝴蝶最美麗的奇蹟美照! ◆紫斑蝶:像候鳥一樣規律性地通過國道 ◆大紫斑蝶:臺灣第一種被確認絕種的蝴蝶 ◆大青斑蝶:在臺灣與日本間「跳島」流浪 ◆寬尾鳳蝶:臺灣國蝶,擁有青天白日滿地紅顏色 ◆閃電蝶:追蝶人一生必拍的圓夢物種 ◆楊氏淺色小豹蛺蝶:從標本箱到消失的草原 ◆臺灣燕小灰蝶:最愛臺灣的蝴蝶 ◆歪紋小灰蝶:最愛走路的蝴蝶 ◆枯葉蝶:人人稱他「偽裝大師」 ◆淡青雀斑小灰蝶/白雀斑小灰蝶:認蟻作父,被螞蟻養大的蝴蝶 「這本書除了有臺灣最美麗的蝴蝶外,最希望的就是能把蝴蝶找回我們身邊。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願意在自己的地方、即使只是一小塊地,種植蝴蝶可以吃的植物,或許就有可能讓蝴蝶重新回來,和我們一起生活。有更多的「蝴蝶花園」出現在我們周遭,就是我出版這本書最大的希望。」 ──蝴蝶生態紀錄片導演詹家龍 【關於這一本書】 |永久珍藏‧極美蝶舞小海報| 數量:2張 尺寸:24.5×18.5cm 選用凝雪映畫紙,屬高白度的輕塗佈紙,紙基紮實、挺度佳。 細緻無暇的紙面卻保有原紙的紋理,更增加印刷後的層次細節,效果立體飽和、光澤亮麗。 |封面設計| 使用頂級絲絨膜,絲絨膜能使印刷面顏色濃厚飽和,在淺色蝴蝶上亦能顯出亮色螢光。 同時觸感也如絲絨般柔和、細緻,且不易刮傷、不反光,內斂的絲絨膜再加上局部光的對比,讓書籍整體質感更有層次。 |內頁設計| 紙張為日本上質紙,紙面平滑、印色柔和舒適,放置多年也不太會發黃。能呈現特有的人文風格。 本書特色 •精選追蝶生涯中最有故事的86隻蝴蝶 •從上萬張幻燈片中挑選最珍貴的臺灣蝴蝶美照 •蝴蝶小知識,再懂蝴蝶多一點 •拍攝《消失的紫斑蝶》紀錄片的背後故事 •全臺賞蝶景點推薦,一起追蝶去!【目錄】 自序 不只讓世界看見臺灣,更要讓臺灣看見自己 Part1 追蝶人生 ◆蝴蝶與我 ◆消失的紫斑蝶 Part2 蝴蝶家族 {斑蝶.我不在家,我在旅行的路上} ◎斑蝶特色介紹 ◆大紫斑蝶 ◆端紫斑蝶 ◆圓翅紫斑蝶 ◆小紫斑蝶 ◆斯氏紫斑蝶 ◆淡紋青斑蝶 ◆小青斑蝶 ◆大青斑蝶 ◆大白斑蝶 ◆小紋青斑蝶 ◆琉球青斑蝶 ◆姬小青斑蝶 ◆帝王斑蝶 ◆黑脈樺斑蝶 ◆樺斑蝶 {鳳蝶.穿著高跟鞋的名模} ◆寬尾鳳蝶 ◆黑鳳蝶 ◆大鳳蝶 ◆曙鳳蝶 ◆珠光鳳蝶 ◆升天鳳蝶 {蛺蝶.喜歡走路的蝴蝶} ◆閃電蝶 ◆楊氏淺色小豹蛺蝶 ◆馬拉巴綠蛺蝶 ◆大紫蛺蝶 ◆臺灣小紫蛺蝶 ◆枯葉蝶 ◆雙尾蛺蝶 ◆雌黑黃斑蛺蝶 ◆流星蛺蝶 ◆阿里山褐蔭蝶 ◆白尾黑蔭蝶 {小灰蝶.森林裡的活寶石} ◆淡青雀斑小灰蝶 ◆夸父綠小灰蝶 ◆寬邊綠小灰蝶 ◆歪紋小灰蝶 ◆臺灣紅小灰蝶 ◆紅邊黃小灰蝶 ◆雙尾琉璃小灰蝶 ◆拉拉山三尾小灰蝶 ◆姬三尾小灰蝶 ◆銀帶三尾小灰蝶 ◆單點藍灰蝶 ◆棋石小灰蝶 ◆琉璃小灰蝶 ◆臺灣姬小灰蝶 ◆臺灣燕小灰蝶 ◆臺灣小灰蛺蝶 {粉蝶.輕盈纖細有如少女} ◆淡黃蝶 ◆截脈絹粉蝶 ◆尖翅粉蝶 ◆紋黃粉蝶 ◆紅紋粉蝶 ◆臺灣紋白蝶 {弄蝶.黑道中的小鋼砲} ◆褐翅綠弄蝶 ◆臺灣窗弄蝶 ◎一生一次的相遇 ◎全臺十大賞蝶景點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從戰後遷臺的百廢待興, 到研製出臺灣首批電晶體與積體電路, 交通大學的復校運動,如何影響臺灣電子產業的發展 第一臺電視訊號發射機、雷射、電晶體再到積體電路,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在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陸續研發關鍵技術、自製科技產品,成功推動臺灣電子產業的進程。然而原以培育「路、輪、電、郵」等基礎建設人才為主的交通大學,為何在臺灣復校卻是以「電子研究所」起家?政府政策、美援,以及校友,如何牽動復校運動,進而改寫臺灣產業史? ▎從「交通」轉向「電子」的復校歷程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臺後,交大校友便陸續倡議在臺復校;但對於當時的政府而言,臺灣為暫居之地,培育基礎建設人才的需求遠不及收復土地的重要,復校提案便因政府政策、國家財政等因素受阻。 然而,戰後與軍事相關的原子科學發展迅速,連帶帶動各國電子科學領域的發展,與清大的原子研究所相對應的交大電子研究所構想浮現檯面,為復校帶來一線生機。書中透過爬梳此段歷史,呈現「工程師」們的復校計畫是如何與國家政權磨合,並緊扣時代的變遷,最終推動了臺灣第一間電子所。 ▎邁入原子與電子的時代,影響戰後研究的國際力量 借助聯合國特別基金計畫、美援相對基金,交通大學在電子研究所成立後,除了挹注資源在硬體建設上,也透過校友的引介邀請到多位專家學者授課、建置實驗室等,為交大的研究發展打下基礎。並在一九六二年引進第一部電子計算機;一九六五 年自製雷射,研製第一枚平面電晶體; 一九六六年更成功自製第一顆積體電路,見證臺灣電子產業發展前沿。 本書從機構史角度出發,爬梳檔案文獻、報章雜誌、佐以口述訪談紀錄,重現時代中錯綜複雜的機構與人物關係,釐清遷臺後國民政府、交大校友、美援等多項因素交互影響的復校脈絡,重新探索臺灣電子產業發展最初、也最為關鍵的節點。 ★ 影響臺灣電子產業的關鍵十年 ★ 1956│交大復校籌備委員會以電子研究為方向,積極奔走。 1958│電子研究所成立,交通大學順利在臺灣復校。 1961│自製電視訊號發射機,為臺灣電視廣播之始。 1962│引進、展出臺灣第一部電子計算機。 1965│自製氦氖氣體雷射,研製臺灣第一批電晶體。 1966│成功自製臺灣第一顆積體電路。 1967│電子所改制為工學院,招生學士班及博士班,培養第一批本土工學博士。 從清末的南洋公學,到改寫積體電路產業的交通大學; 從作育無數路、輪、電、郵之英才,到培養臺灣電子產業第一批領航者; 交通大學的復校歷史,同步見證了臺灣電子產業的風起。 本書特色 •爬梳冷戰時期的機構史,以大學為出發,微觀美援與聯合國如何推進臺灣科學研究。 •透過第一手訪談與典藏史料交互映證,從工程師與研究者的第一視角,重現臺灣電子科學早期的景況。 •收錄台灣電子科學界及交大復校重要人物生平,藉由人物歷史,探索遷臺後大學如何在臺落地生根。【目錄】 校長序 同行致遠 /林奇宏 院長序 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縮影 /王蒞君 館長序 歷史需要被記憶 /黃明居 作者序 工程師的奇蹟 /郭力中 序曲 晚清變局的曙光(一八九六─一九一一) 烽火下向學不倦(一九一二─一九四九) 領航現代化建設 第一章 新枝初萌:艱困的復校 交大雖舊,其命維新 一封來自美國的電報 預算和目標的攻防戰 第二章 根植風城:電子研究所的奠基 風馳電掣的開場 我們的電子年 研究與課程藍圖 第三章 桃李燦漫:電子所與研究生教育 覓良師煞費苦心 得英才而教育之 往事並不如煙 第四章 廣傳新知:引領臺灣跨入新紀元 錢公南與他眼中的未來 電信電子訓練研究中心 啟電腦教育之先河 第五章 曙光初綻:交大電子所領航科技創新 小發明與大貢獻 開啟臺灣電視新紀元 打造護國神山 改變世界那道光 尾聲 餘波意猶未盡 交大工學院重生 電子產業的磐石 附錄 附錄一:交通大學校史與電子研究所年表 附錄二:人物專訪節選 附錄三:交大復校籌備委員會委員生平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