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323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女性主義是在批判父權體制並不是在反抗男人,不管男、女可以說是父權體制的受害者,而支持女權運動者也不全是女人,許多男性不僅在爭取女性權益的努力上不遺餘力,他們也經常扮演啟蒙者的重要角色。因此,本書有兩個重點,一在探討女權運動和女性主義,其中介紹許多位曾被隱姓埋名,如今重見天日的女性傑出人物和女哲學家,他們的生平、著作和優異表現;二是為越來越熱門的性別議題,從性別差異、衝突到溝通,尋求和諧發展的可行方案。每章開始之前,都會設計一道「思考題」,以便導引進入主題;每章最後,也會列出該章的「影片資料」和「相關書目」,提供讀者進一步自修或教學之用。 目錄 推薦序 書 評 自 序 再版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性別議題的意義 第二節 女權運動的發展 第三節 東西方共同困境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展望 第二章 歷史性的回顧 第一節 中國文化中女性地位與發展 第二節 日本文化中女性地位與發展 第三節 西方文化中女性地位與發展 第四節 女權運動的成果及其影響 第三章 女性主義論述 第一節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 第三節 基進主義女性主義 第四節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第五節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第六節 後現代女性主義 第四章 女性哲學家--漢娜.鄂蘭 第一節 才貌雙全的女哲學家 第二節 政治行動論主要內容 第三節 實踐政治行動之意義 第四節 哲學創見與理論缺失 第五章 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教育 第一節 生理性別和文化性別 第二節 性別學習與性格差異 第三節 性別平等教育內容 第六章 情慾、愛情與婚姻 第一節 友情與愛情 第二節 同性戀議題 第三節 婚姻與外遇 第四節 性暴力防治 第七章 均衡差異和平等的性別正義 第一節 性別正義的重要性 第二節 性別的差異與正義 第三節 性別正義的可行性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期刊發行至今已近二十年。綜觀2001至2016年所有論文,與性別相關者數量頗豐,本書共收錄十四篇論文,作者群於選文後增補「反思」,一方面重行思考並更新,另一方面也對後續研究有所期許。 無論就主題內容或研究設計,選文力求極大化多樣性,概分五類:第一類是基本理念探究,其後四類大致可以分為學校教育及非學校教育,前者又依學校內的兩大主體加以區分:學生、教師,學生部分分為性別區隔及性別的交織性,後者則更廣泛地探討其性別處境,涉及不同任教階段。同樣重要的是,非學校教育場域的相關研究亦已逐漸浮現,雖然絕大多數的研究目光都朝向學校教育,但就廣義而言,教育無所不在,擴大社會學的想像有其必要。 Nancy Fraser(2013)在其《女性主義的命運》一書中指出,平等和差異雖各有支持者,卻往往陷入僵局,但皆非性別正義的可行概念,同時憂心強調肯認差異的認同政治可能會削弱進而取代致力於政治經濟重分配的奮鬥。然而她也表示,就像所有以解放為訴求的社會運動,規範的理論化(normative theorizing)仍是女性主義不可或缺的智識大業,必須提供一個願景目標,以及一些標準用以評估各種達標的提議。她的建議是將性別正義重新概念化為一個複雜的概念,不等同於任何單一價值,無論是平等、差異或其他,而是由多元的規範原則組成,既包含平等,也涵蓋差異,以及其他尚未被二者重視的,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價值都要同時被尊重,以達致性別正義。至於哪些原則構成性別正義,無法自外於特定的時空背景,Nancy Fraser立基於美國後社會福利國家以及全球化的世界,提出七項原則作為性別正義指標:反貧窮、反剝削、收入平等、休閒時間平等、尊重的平等、反邊緣化、反男性中心,並指出要使這些彼此衝突的原則得以並存,有待女性主義者繼續論辯與研究。 在二十一世紀第三個十年來臨之際,《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出刊也將同步邁入第三個十年,期待更多女性主義╱教育╱社會學學者針對台灣社會情境進行思想實驗,繼續深究基本理念,檢視整體的教育場域,包括學校教育及其以外的範疇,是否╱如何朝向性別正義之路前進?──楊巧玲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劉吶鷗的視覺化小說為何會從台灣登陸到上海租界?穆時英如何運用小說視覺化表述,表現上海貧富懸殊的半殖民地處境? 張愛玲又如何以這種方法對傳統和現代中國做出觀察與反思? 小說作為現代中國人想像、敘述「中國」的開端,由梁啟超提倡「新小說」起,經歷了過百年的變化。不論在形式或內容上,小說的種種改變均與現代中國社會各方面的變化息息相關。王德威在一九九三年提出關注「想像中國」的議題,思考國人怎樣通過小說這種敘事模式去想像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視覺、性別與權力:從劉吶鷗、穆時英到張愛玲的小說想像》一書中,作者梁慕靈以「視覺性」的角度,審視小說另一種想像中國的方法,目的在於重現當時在殖民地台灣和半殖民地上海中成長的新一代作家,他們「想像中國」的「新」角度,並重點分析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的小說,觀察這些小說怎樣以「視覺」的方式來想像中國,這種方式又如何反映和形塑中國的現代經驗。 三○年代興起於上海的新感覺派當中,劉吶鷗和穆時英的小說具有強烈的視覺化表述特徵。這種小說表述模式並不是完全由中國本土文化場域所孕育,而是劉吶鷗這位台灣人經過迂迴的路線引入。這種新的小說表述模式帶來了新的想像方法,原因在於它是經由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到本土化的複雜過程而生成。《視覺、性別與權力》探討穆時英和張愛玲怎樣改造和「模擬」「殖民者凝視」,表現出新一代對「現代」中國的想像。梁慕靈認為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三位作家的「模擬」策略,由於時代和位置的不同而顯出差異,但是這種「模擬」並不是純粹的複製,而是一種再創造,顯示的是有別於主流的「另一種」想像中國的方法。本書關注上述三位作家在小說、電影、理論和翻譯方面如何展露一種新的想像模式,他們為中國現代文學場域引入並創造了「另一種」的想像中國的方法,顯示了中國現代小說在現實主義的陳述模式和浪漫主義的抒情模式以外,尚有其他方式去構想和建築現代中國。 《視覺、性別與權力》輯一以翻譯和視覺性的角度討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三位作家的小說創作。第二章首先探討曾經歷日治時期的臺灣作家劉吶鷗,其富有殖民地色彩的成長背景,使這位臺灣作家的作品具備多元現代性的特質,包含了歐洲、日本、臺灣和中國大陸的語言和文化特徵。第三章討論中國三○年代興起於上海的新感覺派,當中劉吶鷗和穆時英的小說具有強烈的視覺化表述特徵。第四章討論了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的小說怎樣以「電影視覺化表述」去想像他們心目中的中國。第五章則探討中國三、四○年代興起的現代主義思潮,如何為中國現代文學場域引入了具有殖民主義文學特質的小說,當中的視覺意識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的小說。 輯二以張愛玲為研究焦點,從性別、視覺、離散及地域的角度討論張愛玲的作品具有怎樣的獨特性。第六章以記憶為題,探討在張愛玲整個小說創作生涯中,具有傳承經驗作用的「講故事」敘述模式的衰亡過程,以及這種模式衰落以後,張愛玲的小說如何轉化成「小說」模式的經過,從而思考當中記憶與歷史的關係。第七章探討張愛玲的電影劇作如何一方面採納通俗劇模式,另一方面卻以不同的「技巧」去逐步改變觀眾╱讀者對這一模式的渴求。第八章關注張愛玲作品如何表現她心目中的香港。第九章以離散的角度討論張愛玲後期小說的風格。第十章則以離散及女性自傳體小說的角度,討論張愛玲後期作品的特色和意義。 【目錄】 第一章 想像中國的另一種方法輯一 第二章 混種文化翻譯者的凝視──劉吶鷗對殖民主義文學的引入和轉化 第三章 由翻譯到「模擬」──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視覺性」 第四章 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電影視覺化表述」的確立、本土化與改造 第五章 性別觀看與殖民觀看──從穆時英到張愛玲小說的「視覺性」變化輯二 第六章 從「講故事」到「小說」──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轉化 第七章 「反媚俗」──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第八章 他者‧認同‧記憶──張愛玲的香港書寫 第九章 張愛玲的離散意識與後期小說風格 第十章 張愛玲後期作品中的女性離散者自我論述 第十一章 終章附錄 參考書目 論文初出一覽 致謝後記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是網羅了 LGBTQ 心理健康領域的各個專家所撰寫,內容涵蓋科學文獻到臨床經驗,全書共分為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疑性戀、陰陽人、無性戀、泛性戀及直同志等十個章節,每個章節從性別和性傾向心理和文化面向出發,並闡述該社群的歷史與定義,以及在 21 世紀當代的樣貌。書中以治療師和個案對談的方式,為同志友善的人解答常見的提問,例如:個案與其親友及醫師們最想知道的、該怎麼說和怎麼做。最後,本書會討論進行 LGBTQ2IAPA 多元性別族群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時常見的情境,這是一本想了解多元性別族群的讀者最佳之入門導引。 【目錄】 前言 (Preface: LGBTQ2IAPA) ix 作者群 (Contributors) xii 譯者序 (Translator's Preface) xiv 譯者介紹 (Translator Introduction) xv 1 女同性戀:LGBTQ2IAPA 中的L (Lesbian: The L in LGBTQ2IAPA) Daena L. Petersen, M.D., M.P.H., M.A. Mary E. Barber, M.D. Nix Zelin, M.D. Eric Yarbrough, M.D. 1 2 男同性戀:LGBTQ2IAPA 中的G (Gay: The G in LGBTQ2IAPA) Ahmad A. Mohammad, M.D., M.A. Eric Yarbrough, M.D. 17 3 雙性戀:LGBTQ2IAPA 中的B (Bisexual: The B in LGBTQ2IAPA) Sarah Noble, D.O. 47 4 跨性別:LGBTQ2IAPA 中的T (Transgender: The T in LGBTQ2IAPA) Murat Altinay, M.D. 5 酷兒:LGBTQ2IAPA 中的第一個Q 61 (Queer: The First Q in LGBTQ2IAPA) Sam Marcus, M.A. E.K. Breitkopf, M.A. 87 6 疑性戀:LGBTQ2IAPA 中的第二個Q (Questioning: The Second Q in LGBTQ2IAPA) Mark Joseph Messih, M.D., M.Sc. 109 7 陰陽人:LGBTQ2IAPA 中的I (Intersex: The I in LGBTQ2IAPA) Adrian Jacques H. Ambrose, M.D., M.P.H., FAPA 127 8 無性戀:LGBTQ2IAPA 中的第一個A (Asexual: The First A in LGBTQ2IAPA) Selale Gunal Petros Levounis, M.D., M.A. 145 9 泛性戀:LGBTQ2IAPA 中的P (Pansexual: The P in LGBTQ2IAPA) Victoria Formosa, L.C.S.W. 159 10 直同志:LGBTQ2IAPA 中的第二個A (Ally: The Second A in LGBTQ2IAPA) Angeliki Pesiridou, M.D. Serena M. Chang, M.D. 177 索引 (Index)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