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468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臺灣第一位民選大學校長 臺灣電信史的見證人 不忮不求的胸懷 隨遇而安的境界 鄧啟福生長於日軍鐵蹄下的中國,為避烽火,千里迢迢從湖北來到雲南壘允,小小年紀就經歷千里逃難,途中痛別親人,失去所有手足,看遍生死流離,儘管環境艱困,仍能隨遇而安。來臺後勤奮向學,因緣際會趕上留美熱潮,進入美國最頂尖的貝爾實驗室工作。 在國科會期間,鄧啟福執行多個影響深遠的大型研究計畫,如:次微米元件中心計畫、MPC計畫、環境保護計畫,並籌設高速電腦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等,其中也包括高爭議性的太空衛星計畫。而他在擔任「電信國家型計畫」主持人時,大力提攜年輕後進,發揮組織長才,樹立工作典範,為臺灣無線電信產業奠定堅實基礎。 鄧啟福是臺灣第一位民選大學校長,任職期間致力於交大校園擴建,奠定今日交大校園的規模。整編新增系所,強調人文教育,成立全國第一個電機資訊學院,設置人文社會學院,建立e化圖書館,以求交大邁向完整綜合大學之目標,可謂引導交大走向世界一流大學之總舵手。 鄧啟福的人生閱歷豐富,成就斐然,在工作上不爭出頭,處處與人為善。但他自言是個「傻傻的、平平常常的人」,只是運氣特別好,其中最幸運的是與另一半楊永寧老師攜手大半輩子。如今已年近九旬的鄧啟福,矍鑠有神地將他的故事細說從頭,塵封的歲月彷彿又歷歷在目…… 本書特色 1. 親身經歷中日戰爭與國共內戰,重現烽火下的民間視角。 2. 翔實記錄臺灣「第一位民選大學校長」的人生故事。 3. 走過風雨的人生,展現一代知識分子樸實謙讓的風範。 誠摯推薦 「鄧啟福校長近九十歲高齡,仍行動自若,記憶力驚人,完成此多達十七萬餘字的口述歷史,尤其難能可貴,不僅替交大發展歷史留下吉光片羽,也是一個世代縮影的寶貴見證。」――國立交通大學代理校長 陳信宏 「拜讀這本書可以感受到鄧校長事無所求,心自常安的境界;然而從另一個層面看,這一本書是能啟發後人、福澤廣被的勵志傳記。」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名譽教授 吳靜雄 「《無求常安》一書不僅是鄧啟福校長的人生故事,也是過去交大發展的歷史見證,更體現出交大人『崇實篤行』的精神。」 ――前臺灣交通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 宣明智 「鄧校長很擅長找人做事,也能給予信任,完全授權,是有功勞會歸功給下屬,但有責任卻自己扛的長官。」 ――國立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林一平 「若想要瞭解交大剛創立的那段歷史,以及探討電信國家型計畫發展歷史的人,絕對不能錯過本書。」――臺灣交通大學校友總會執行長 陳俊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口述/鄧啟福 1931年11 月29日生,湖北省陽新縣人。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學士、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電機工程博士。曾任職美國貝爾實驗室,擔任過國科會工程處處長、副主任委員,國立交通大學教務長、校長,以及「電信國家型計畫」第一期主持人。 紀錄/周湘雲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國立交通大學圖書館特色典藏組計畫助理。出版著作有《日治時期臺灣熱帶景象之形塑:以椰子樹為中心的研究》(2012,國史館)、《跟著戰爭去旅行:新竹市軍事地景的故事》(2015,新竹市文化局)、《透光的暗暝:臺中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訪紀錄》(2017,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無懼.無華:郭南宏口述歷史》(2019,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等。 目錄 推薦序 1. 交大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總舵手/國立交通大學代理校長 陳信宏 2. 啟迪後人 福澤廣被/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名譽教授 吳靜雄 3. 言教身教 承先啟後/前臺灣交通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 宣明智 4. 一個自稱「傻傻的平常人」的偉大凡人/臺灣交通大學校友總會執行長 陳俊秀 前言 第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戰火下的少年生活 1. 湖北故居的記憶片段 2. 滇西邊城路迢迢 3. 戰爭下的受難者 4. 到柳州學國語 5. 三百公里大逃難 6. 北京都市生活大開眼界 第二章 書山有路勤為徑──在臺求學時期 1. 漂洋過海來臺灣 2. 屏東高中青春記事 3. 臺大歲月 4. 畢業後的人生規劃 5. 考入交大電子研究所 第三章 卻憶當年賦遠遊──留美散記 1. 公費留學開啟人生新頁6 2. 與永寧的相遇 3. 密西根大學見聞紀行 4. 完成終身大事 5. 在貝爾實驗室的日子 第四章 遊子思歸向風城──任教交大 1. 舉家返臺 2. 交大教讀生涯 3. 70年代的交大 4. 產官學的互動與合作 5. 參訪遊記與進修見聞 第五章 陳力就列展新猷──國科會六年紀略 1. 國科會借將 2. 六個大型研究計畫 3. 感念先進與同事之誼 4. 難忘的公務旅行 第六章 百年樹人之志業──行政服務交大 1. 重返學界 2. 打造世界一流大學 3. 校園危機事件處理 4. 建設交大 5. 校長任內重要記事 第七章 國家電信作推手──主持國科會電信國家型計畫 1. 擔任計畫主持人 2. 聚焦無線通訊時代 第八章 長得逍遙自在心──退休後記事 1. 慈母老去 2. 退休生活點滴 【側寫鄧校長I】自一個伴侶的角度 共享榮與茂 相伴簡與老/鄧啟福校長夫人 楊永寧 【側寫鄧校長II】自一個工作夥伴的角度 鄧校長與電信國家型計畫/國立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林一平 【附錄】鄧啟福年表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1950年,吳重雨誕生於嘉義東石的濱海小村,十子之家排行第九。出生時正逢梅雨季,由精通漢文擅長作詩的父親取名為「重雨」。然而,父親在他讀小五的時候驟逝,家庭重擔落在母親身上。儘管生活十分刻苦,但在慈母和獎助學金支持下得以繼續求學,並在交大從大學部一路完成博士學位。 從求學、入職教書,到當校長,吳重雨可謂徹頭徹尾的「交大人」,有交大一貫務實的精神。他教學講求實作,曾要求學生必須做出能work的晶片才能畢業。他創立的「307實驗室」是臺灣最早投入IC設計的實驗室,為培養臺灣高階IC設計人才的搖籃。擔任校長時,擴大國際合作,提出多項國際合作方案,引領交大邁向國際頂尖。 借調國科會工程處處長期間,吳重雨負責推動國科會首次產學合作並成立「晶片設計製作中心(CIC)」,由政府提供資源,號召全臺學校參與訓練設計IC,由產業界協助製成晶片,為國家IC設計研發能力打下基礎,是臺灣IC設計產業發展重要推手。由於績效卓越,他又以其半導體專業背景,受邀參與南科半導體產業規劃,後委與擔起「晶片系統國家型科技計畫」與「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總主持人之重任。 吳重雨在學時即以認真好學、成績優異著稱。研究所開始投入半導體研究,從元件製程到數位IC,再專注於類比IC研究;之後跨足仿生IC範疇,為開拓臺灣電子生醫領域的先行者。學界退休後投身業界,率領創新公司,聚焦於人工視網膜、癲癇偵測控制等植入式醫療元件商品化開發。已發表國際期刊及會議論文超過三百篇,專利與獲獎無數,成果斐然。 《無我心寬:吳重雨口述歷史》一書,紀錄下吳重雨的成長經歷與人生發展,主要是以他在半導體IC設計的專業研究與教學為重心,延伸到參與推動國家科技產業政策及學校行政時的方向;又擴展到技術創新與新創產業。透過吳重雨校長在人生各階段中印象深刻的經驗回憶,替交大與產業發展留下一些見證的紀錄。 【目錄】 推薦序 提升交大邁向國際頂尖,生醫電子研究的開拓者 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林奇宏 重視科技與人文知識平衡的校長 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 黃明居 仰之彌高的人生導師 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醫電子轉譯研究中心主任 柯明道 第一章 望海的故鄉(1950-1969) 故鄉印象 祖先與族譜 十子之家 喜歡寫詩的父親 「愁仙」學問鄉里敬重 童年回憶二、三事 認真乖巧的孩子 升學壓力初體驗 從鄉下到城市讀初中 新詩為青春找到出口 才歸鄉又思鄉 選填志願科系的心路歷程 村里間第一位大學生 第二章 青春在風城(1970-1979) 初識交大 大學生活主旋律──課堂時光 課業上有求必答的「老板」 認真讀書拿獎學金 交大風格 熱鬧滾滾的校慶與梅竹賽 研究之路的起始點 當兵的人生體悟 投入半導體領域,師從吳慶源教授 遲到的研究生獎助金 從早期的土法煉鋼走向專業精進 碩士論文研究走向 實驗室晨昏 繼續攻讀電子所博士 母親驟逝 第三章 探索與奠基(1980-1989) 不負學子,備課講義下足功夫 教學豐富紮實,三學分要上四堂課 研究起步:走廊上的實驗室 先成家後立業 赴美教學增廣見識 在波特蘭大學執教的收穫 取得美國經驗,回交大貢獻所學 接任交大電子工程系主任 80年代交大畢業生出路的轉變 研究方向的摸索 研究成果卓越,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以啟發的方式指導學生 重視實作經驗,做出能work的晶片 深耕實驗室與業界的產學合作模式 第四章 擘劃與開拓(1990-2000) 接任國科會工程處處長 國科會的第一次產學合作研究計畫 晶片設計實作專案 創設CIC,提升IC設計力 國科會歷練收穫良多 歸建交大任研發長,參與南科半導體產業規劃 交大307實驗室的擴展 參與三C整合科技發展計畫 類比IC設計的相關研究 類神經網路的研究,啟發視網膜功能以IC實現 以仿生IC為入門,跨足電子生醫領域 交大發展生技領域的軌跡 第五章 看見新世界(2001-迄今) 電資院長任內大力推動國際化與「不分系」 赴美訪問研究教學,洽談國際交流合作 電資院長任內重要紀事 獲選交大校長,擘劃世界頂尖大學藍圖 「鑽石計畫」提升研究動能 開放式課程與TA制度的推動 善用五年五百億,朝頂大邁進 校長任內重要紀事 接任國家型科技計畫總主持人 全力投入仿生IC與生醫電子領域 全球首創仿視覺「智慧型運動偵測器晶片」 植入式人工視網膜晶片研究 閉迴路癲癇控制晶片的開發 漫長研究道路上的肯定 Keep Moving 勇猛精進,不休不息 特別收錄 與君同行──曾昭玲女士訪談 紀錄∕周湘雲 我與吳重雨教授的師生緣──兼談 CIC 的推動 作者∕智成科技總經理 黃振昇 人工視網膜研發的跨領域合作──林伯剛醫師訪談 紀錄∕周湘雲 求知若渴、謙遜為懷──我所認識的吳重雨校長 口述∕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 李鎮宜 整理∕吳玉愛 特別企劃 307實驗室Witness Seminar 主辦╱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