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270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這也許是新詩 / 現代詩百年來的第一本詩話。著名詩人簡政珍教授結合了傳統詩話的精神與當代時空的特性,展現以下幾個主要面向: 一、《當代詩話》是意象與哲學的結合。如其中有一則詩話:「當作品富於深度,文學幾近哲學;當思維富於意象,哲學幾近文學。詩的意象思維正是文學與哲學的交會。」 二、以傳統詩話為鑒,深刻領受文字潛在的沈默,言簡意賅,蓄含濃密的詩質。 三、跨越傳統詩話的「印象式批評」,文本的精讀細品是重要的美學基礎。 四、體會到意象的流動、文本的多義,「結構」與「解構」的辯證關係,因此,詩觀隨著討論的對象浮動變易,而非系統化的「理論」或「主義」。 五、關注的是現當代詩,呈現的是當代詩觀,因為當下,豐富了傳統;因為傳統,穩固了複雜的當下。 本書分四輯。輯一〈詩話.詩學〉,是有標題的詩話。輯二是七十二則沒有標題的詩話。輯三〈詩話.詩史.後現代〉,聚焦於詩史與後現代情境。輯四〈詩話.詩學問答〉,以詩話的形式探討當今詩學的問題。【目錄】 自序:當代詩話裡的乾坤 ▎第一輯:詩話.詩學 詩作的緣起 踰越時間的瞬間 寫作的空間 「當下」與「曾經」 演練紙上風雲 獨白與交響 獨白與對話 現實題材是想像力的試金石 反映人生?還是反應人生? 詩人不只是觀察者 詩人與語言的對話 詩以意象重組現實 「未曾」與「已不在」 「永恆」的幻影 明知沒有永恆 明天不是今天的重複 追趕語言 傾聽語言 詩與歌不同 形象轉化成意象的能力 詩集不是郵寄包裹 意象的時間性與空間性 閱讀的美感經驗 意象「顯示」,不「告訴」 詩不是潛意識的囈語 對想像的凝視 意象的姿勢 「看」與「凝視」 詩人的「不得不」 閱讀中忘記技巧的瞬間 閱讀中有所感的沈默 「瞭解」與「知道」的區別 創作的偶發因素 閱讀中的偶發因素 詮釋與有感的閱讀 去除先入為主的觀念 以詩作印證詩人的行徑? 馴服文本中的怪獸? 比喻使抽象具象化 如何享受一首詩? 比喻讓人有所驚覺 從「寫我」到「寫他」 人生反映文學 詩存在於「未來」完成的一瞬間 原始動機在語言中延異 詩是描述(describe),不是開藥方(prescribe) 詩.語言.社會 詩的意象思維 詩的「有趣」在此 詩的生存空隙 道德觀與美學觀 ▎第二輯:詩話.詩學隨想 七十二則無標題詩話 ▎第三輯:詩話.詩史.後現代 不相稱的構圖 個相與通相的界域 意象的流動性 意象與意涵的浮動 橫軸與縱軸的牽引 「不甚在意」的詩中人 「他者」的世界,有時我不能干預,有時我不忍缺席 「愉悅」與「崇高」 詩選的流行框架 空隙的填補 「知性」?「感性」? 「語言擁有我們,而非我們擁有語言」 七○年代的兩種現實 巧喻(conceit)與現實 歧義是美德? 「文意」與「意義」 所謂「超凡的想像力」 隱喻與意象的牽連 比喻與並置 Word與world的結合 從空隙中閱讀到自我 讓「風箏」浮動 符號與象徵 「這個句子做了什麼?」 技巧與生命的躍動感 所謂「陌生化」 一般有詩史傾向的書寫 ▎第四輯:詩話.詩學問答 為何文本細讀是美學的基礎? 如何區分意象的「發明」與「發現」? 「發現」如何展現創意? 為何現代詩的白話並非散文化? 詩與散文的主要區別在哪裡? 是否能以理論的準則看詩? 如何看待當代的漂泊意象? 概念思維與意象思維有何不同? 何謂成功的超現實詩作? 「寫詩」與「做詩」有何不同? 「寫詩」/「做詩」與套用理論的關係 「目的論」的盲點 「看見」意象與「看穿」意象的主從關係 一些批評家的兩種心態 詩壇/學界對「技巧」的誤解 長詩美學 問:「要如何寫詩,才能吸引文學獎評審人的目光?」 簡政珍簡歷 / 寫作年表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想了解中華文化必先讀《論語》,讀《論語》可從本書入門!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要記錄在《論語》中。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 兩千多年來,時空環境截然不同,為順應時代, 作者選擇適合當代中國人需要的《論語》內容, 簡單加以注釋,並譯成白話文。 從書中可以看出孔子超凡入聖的智慧, 溫故知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的話,置於今日,仍是金科玉律, 重讀《論語》,除了個人,國家社會政治也會受益匪淺—— 「君子寬容而不結黨營私, 小人結黨營私而不寬容。」 「用政令治理百姓,用刑罰使他們整齊劃一, 人民只會避免觸犯刑罰,可是沒有羞恥心。 用道德治理百姓,用禮節約束他們, 人民有羞恥心,而且人格端正。」 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 孔子說:「用正直的人,不用邪惡的人,百姓就服從。 用邪惡的人,不用正直的人,百姓就不服從。」 【目錄】 前言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看更多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 李承嘉推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吳文星推薦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日本霞山會共同出版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世界各國的歷史學者頻繁地使用全球史作為分析框架,有別於過往的世界史是以歐洲為中心,全球史是追求跨越傳統國家民族的界線,從相互的關聯性與跨區域的視角展開研究。 本書由臺灣、日本學者,包括歷史學、教育學、社會學、法學等跨領域,切分「歷史教育與歷史認識」、「媒體與文化的跨境」、「社會的發展動態與質變」三個面向,即 「歷史教育與歷史認識」:由歷史教科書—自我認識的變遷、跨時代人物的歷史認識—外部的跨境觀察、日本觀光客的臺灣認識—旅遊百年史的觀察,以橫向、縱向,立體思考,冷戰到當代的歷史教育與認識。 「媒體與文化的跨境」:透過香港報紙《華商報》、《星島日報》的分析研究,呈現出冷戰時期媒體的工具性及帶來的實質影響與變化。 「社會的發展動態與質變」:從教育改革、少子高齡化、跨國交流的基礎知識等三面向,思考全球化帶來的國際競爭與問題連鎖化的現象。 延續論叢第一號對近現代東亞各地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的關懷,由跨境文化觀察視角,分析冷戰到當代東亞社會的鏈結與脈動,對於臺灣研究、中國研究、日本研究、東亞研究等,皆極具啟發。 【目錄】 校長序/李承嘉 推薦序/吳文星 理事長序/阿部純一 主任序/何淑宜 主編序/蔡龍保 歷史教育與歷史認識 吳文星 「認識臺灣(歷史篇)」與臺灣中學歷史教育之變革 林志宏 跨境的歷史認識—冷戰時期佐藤慎一郎的「中共觀察」與香港行 小牟田哲彥 日本人觀光客如何看待臺灣—臺灣旅遊百年史 媒體與文化的跨境 王超然 國共內戰期間中共的跨境傳播:以香港的《華商報》為核心 曾美芳 朦朧的認同與矛盾的政治意識:1967-1984《星島日報》「中國」報導立場的轉變 社會的動態發展與質變 林明煌 戰後東亞學校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與課題 澤田 東亞的少子高齡化與社會保障—從日本的「新資本主義」看中國的定位 山﨑直也 建構後疫情時代日臺教育交流的「知識」基礎設施:以臺灣研究者的SNET活動為中心 關鍵字索引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全系列教材共6冊,為全方位訓練學生華語能力的教材。第6冊則選材自真實語篇。涵蓋社會、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多元主題,拓展學生對不同語體、領域的語言認知與運用。 程度: 本系列教材適合來台學習華語學生,並適用於海外高中或大學學習華語的學生。1~6冊的程度規劃相當於CEFR的A1-C1等級或ACTFL的Superior等級。 特色: 符合現代教學潮流,結合溝通式教學和任務導向學習。 課文緊貼日常生活真實情況,讓學習者在自然的語境下學習華語。 功能取向的詞類及句法解說,包括語法結構、解釋、例句、練習4個部分,輔助學習者正確地使用語言。 語言實踐提供明確的活動或任務,透過有趣的活動練習鞏固學習。 【目錄】 第六課貓熊角色 第七課感情世界 第八課奧運黑洞 第九課鄉關何處 第十課智慧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