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台灣第一本兼含運動生理學 (Exercise Physiology)與競技運動生理學(Sports Physiology)理論與實務之巨作,圖文並茂,譯文流暢,淺顯易讀。 本書原作者北川薰博士為日本以體育運動著稱的中京大學現任校長,亦為國際知名運動生理學者,尤以身體組成研究著名。中譯者為留日台灣運動生理學耆老,以日文翻譯與口譯著名的黃彬彬教授及留日運動生理學者郭志輝教授。 本書分為五章,分別對體能概念、運動競技運動、體能測量、訓練與效果及高齡者的營養攝取等做完整之介紹,內容充實,深入淺出,圖文豐茂,為難得一見之好書。適用於醫學、復健、體育運動、休閒管理、營養等方面之專業領域,及愛好運動人士。 【目錄】 第三版序 第二版序 本書執筆感言 台灣出版序 李 序 葉 序 鄭 序 譯者序 第一章 體能概念 一、體能的解釋 二、體能測驗 第二章 運動和競技運動的背景 第一節 神經系統 一、神經元的構造和機能 二、神經系統的作用 三、神經系統的結構 四、中樞神經和身體運動 (一)大腦皮層 (二)小腦 (三)腦幹 (四)脊髓 五、中樞神經層次參與身體運動的差異性 六、中樞的特定區域 七、刺激、反應和回饋 八、神經支配 第二節 能量的產生 一、肌肉的能量供給系統 (一)無氧性能量供給系統 1. 非乳酸性能量供給系統 2. 乳酸性能量供給系統 (二)有氧性能量供給系統 二、參與運動的能量供給系統 三、能量及其關聯性指標 第三節 肌肉系統 一、肌肉分類 二、肌肉的構造 三、肌肉形態 四、肌肉作用和名稱 五、肌力的發揮 (一)肌肉的收縮型式 (二)肌肉收縮型式和肌力 (三)兩種類的等長性收縮 (四)真的肌力和外表的肌力 (五)絕對肌力 (六)中樞神經對肌力的影響 六、肌力、速度和動力三者之關係 (一)肌力和速度 (二)動力 七、肌纖維 (一)肌纖維的收縮特性和分類 (二)肌肉的肌纖維組成 (三)肌纖維比率之決定 第四節 氧氣運輸系統 一、呼吸系統 (一)呼吸中樞 (二)呼吸運動 (三)肺容量 (四)肺換氣量 (五)攝氧量(O2) (六)運動強度與各呼吸系統指標的變動 (七)運動中的攝氧量 (八)呼吸商 二、循環系統 (一)循環 (二)心臟 (三)血管系統 (四)血液 (五)氧的運輸 (六)心輸出量 (七)血壓 (八)各循環系統指標的變動與運動時間 和運動強度之關係 第五節 環境 一、溫度和濕度 二、氣壓 (一)低壓環境 (二)低壓環境對運動能力的影響 (三)高壓環境 第六節 營養 一、營養素與其作用 (一)醣類 (二)脂肪 (三)蛋白質 (四)纖維素和水 二、運動的能源 三、運動與肝醣的貯藏 第七節 人體形態 一、體重 (一)競技運動項目和體重 (二)標準體重 二、體型和體型指數 三、身體組成 (一)加齡和性別差異 (二)競技運動選手的身體組成 (三)肥胖 第八節 體重控制 一、目標體重 二、競技運動選手的體重控制 (一)增加體重 (二)減輕體重 三、肥胖者的體重控制 (一)限制攝取能量和增大消耗量 (二)美國運動醫學會的減重指南 第三章 體能測量(體能測驗) 第一節 形態 一、身體組成 (一)直接測量法-密度法和基本的測量方法 (二)間接法 (三)測量值的比較 二、肥胖度和體型指數 (一)肥胖度 (二)體型指數 第二節 機能──神經.肌肉 一、肌力 (一)等長性肌力 (二)等速性肌力 二、肌耐力 三、動力 四、敏捷性 第三節 機能─全身性耐力 一、基礎及安靜代謝的強度基準 (一)能量代謝率(RMR) (二)等代謝量(METS) (三)RMR和METS的比較 (四)運動中的能量消耗量 二、非最大水準的強度基準 (一)登階測驗 (二)PWC170 (三)PWC75%HRmax 三、最大水準的強度基準 (一)最大攝氧量(O2max) (二)最大攝氧量的強度基準 (三)血中乳酸開始急速增加的強度(OBLA) 第四章 訓練和效果 第一節 訓練 一、發育和老化的訓練效果 二、訓練原則 三、訓練的三條件 四、運動的特異性 第二節 神經系統的效果 一、技術訓練 二、技術的解析 (一)觀看映像的動作解析 (二)觀看肌電圖的動作解析 三、神經系統的改善 第三節 肌肉系統的效果 一、重量訓練 (一)各種訓練方法 (二)訓練條件 二、重量訓練的效果 (一)肌肉 (二)肌纖維 (三)中樞神經 (四)代謝 三、肌耐力的效果 四、肌動力的效果 第四節 氧運輸系統的效果 一、全身性耐力訓練 二、全身性耐力訓練對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的影響 (一)呼吸系統 (二)循環系統 (三)肌纖維 三、無氧性訓練 第五節 身體組成的效果 一、安靜的影響 二、全身性效果 (一)全身性耐力訓練 (二)重量訓練 三、局部的訓練效果 (一)局部運動效果 (二)內臟脂肪的效果 (三)骨的影響 第五章 高齡者的運動和營養 一、加齡與體能 二、高齡者的運動 (一)肌力 (二)全身性耐力 (三)柔軟性 三、高齡者的營養攝取 謝誌 主要參考書目(按年代遠近排序) 索引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中文書】 書名:教練的競技運動心理學 作者:張育愷 出版社:易利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9869164238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運動治療學:理論基礎與實作技巧 463-027C/9789863684213 ISBN 9789863684213 作者/出版社 *白凱瑩/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21/7 重量:2.15kg 頁數:1112 裝訂:精裝 開數:26.6x21.1 cm 印刷:彩色 譯者:李曜舟.陳奕安.彭柏皓.傅宥霖.黃崇舜.歐峻邑.鄭睿程 序言: 三十多年前,Lynn Colby和我首次著手撰寫一本關於運動治療的書時,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是為了滿足物理治療師教育的基本需求。我們第一本作品是大綱式的書籍,主要作為實驗室手冊銷售,而後每一版的進展皆來自我們具創造性的見解以及通力合作的成果,盡可能為學生和專業團體帶來最新的資源。Lynn決定了此版是她參與撰寫的最後一個版本─日後我會想念她卓越的能力、同僚情誼,以及多年來漸漸深厚的合作關係。我不知如何感謝她多年來對此計畫的熱愛和貢獻,以及因合作關係建立起來的友誼。我只想說,Lynn謝謝妳,好好享受妳的退休生活吧! 在這一版中,我們邀請了一位新的共同作者─物理治療博士John Borstad。他亦是本書第6版的執筆者,並參與了其他書籍的撰寫和研究。 因為他擔任了更新、修訂和編輯的角色,所以在此版本的許多章節中都會看到他的名字。他的簡歷請見作者簡介。他的加入讓我很興奮,期待我們持續共同努力的成果。 本書的作者和貢獻者不斷力求結合當前趨勢及研究,以支持運動治療的基礎概念,在此基礎上,學生得以學習,從業人員治療病患的專業知識得以增長。除了對內容進行廣泛徹底的修訂外,本版再次強調「實證焦點」和「臨床提示」的功能,臨床操作指引(CPGs)也會於適用時列入實證焦點中。 我們新增了一章老年人運動的章節(第24章)。由於這是物理治療執業中重要範疇,我們預計在此章提供基礎的資訊和建議的介入方式,從業人員都能從上述資訊中,得到為老年人治療時的助益。幾處重要更新如下:第一章ICF語言(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使用資訊;第二章擴增預防、健康及健全的資訊;第二十五章則編入男性大小便失禁處置。 如同先前的版本的期許,希望新版能為應用運動治療的學子和醫療保健從業人員提供學習和專業成長的資源。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運動解剖學-動作指導及操作技巧解說 作者:林儀佳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20 條碼:9789863683063 簡介: 運動解剖學─動作指導及操作技巧解說〉由解剖學的角度來了解人體的各種運動動作,全書依身體的活動部位分章:軀幹及頸部、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等。書中透過數百個手繪圖,分別介紹各活動部位的運動過程、動作特徵,並提供能增加柔軟度、強化肌力及提升協調的運動。最後於章末亦附有操作練習,讓讀者學會如何安全且有效率地做出運動動作。本書對於想深入了解運動時動作之解剖者,以及從事運動課程相關教學者,都是絕佳的教材。 序言: 這本書是延續《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以下稱作《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一書。 誰是我們的目標讀者? 主要的族群為從事運動相關教學者(尤其是針對初學者、孩童或「業餘愛好者」的課程),在選擇特殊的運動或決定運動進程時提供一些導引。 接受專項運動訓練的學生或練習者,像是舞蹈、武術、瑜珈或其他體育活動。 利用運動當作治療計畫之一部分的治療師。 此書可以提供什麼? 從解剖學的架構及在《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一書介紹的觀點切入,本書進一步描述一系列綜合的運動,其選擇的運動是以效率與較低風險兩點為準則。有一些是屬全身性運動,另一些則是聚焦在特定的部位。 這些運動協助身體準備好在面對特殊運動的要求時有良好的反應。在不同的體育專項中,它們可以被當作教導或學習其他更專業的或更複雜的運動之參考基礎。因此,此書之運動比較像是為了更豐富及強調身體語言而提供一些補充。 內容架構 介紹的章節…… 此章節為閱讀這本書的方式,提供了些方法,建議將這些方法應用於隨後的所有練習。 依各身體部位學習 本書基於《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中提供的知識,進而延伸並著重運動練習之內容。 參考文獻另可詳見於《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 若無這些參考也可以使用本書:可建立練習基礎。 但要掌握解剖學基礎,需先閱讀《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本書的章節編排與此書相同。 透過各章學習各身體部位 軀幹 肩膀 肘部、手腕和手部 髖部 膝蓋 腳踝和足部 在每一部分我們皆說明以下項目 1. 身體部位之介紹以及說明該部位運動過程具有的特點。 2. 該身體部位動作特徵的描述。 3. 關於該身體部位柔軟度之學習:包括如何注意到僵硬或鬆弛的來源,進而克服它們;預見成人的僵硬;如何從童年開始預防。 4. 關於該身體部位肌肉強化之學習:該部位肌肉或肌肉群的概論,以及對各肌肉加強肌力訓練之特點。 5. 關於該身體部位動作協調性之學習。 在綜合論述的章節集結了本書數章節所包含的主題之數個身體部位。 按身體解剖部位介紹後,接著依下列標題編排練習章節: 柔軟度 肌力強化 協調性 針對每一部位,我們提供許多操作練習,其中包括: 測試與評估運動 基礎運動,適合多數的課程使用。 特殊運動,在課堂中偶爾可被參考執行。 建議課後執行的運動,因為通常在課堂中沒有足夠的時間(例如:精細的足部關節鬆動運動) 實用的評論 本書所列舉的所有練習都不能在一堂課中就做完,而應漸進式地被分成數個月或數年參考執行。 儘管已完整呈現所有的練習,但它們還是應該在指導運動的老師在進行完整的練習前,被分成幾堂課程漸進且依序地教導。 在操作部分中,下列有些運動是專門設計給孩童或老人的。 我們還可以在例行的專項訓練(武術、舞蹈、瑜伽、精神運動、運動等)中納入本書提到的全部或部份之練習。 目錄: 第一章 簡介11 增加柔軟度的運動 12 強化肌力的運動 15 提升協調的運動 17 第二章 軀幹及頸部 19 動作及其名稱 20 椎體構造 22 脊椎的柔軟度 32 軀幹肌群 40 脊椎各部位之特徵 48 軀幹(脊椎)的操作練習 軀幹關節和肌肉之柔軟度 63 軀幹肌力訓練 82 軀幹深層及淺層肌群之協調運動 94 應避免旳動作 100 第三章 肩關節 103 動作及其名稱 104 肩部的柔軟度 111 肩關節肌群之肌力訓練 118 肩部肌群的協調運動 119 肩部的操作練習 肩部伸展 122 肩部肌肉伸展 131 肩部肌群之協調運動 134 第四章 肘關節與前臂 139 動作及其名稱 140 肘關節的柔軟度 141 肘部的肌肉力量 143 前臂兩骨的動作 144 前臂兩骨的柔軟度 145 前臂的肌肉力量 146 肘關節和前臂的協調運動 147 第五章 腕關節與手149 腕關節動作及其名稱 150 腕關節的柔軟度 151 手腕的肌肉力量 152 手腕肌肉收縮之協調運動 152 手部及手指動作及其名稱 153 手部的肌肉力量 154 手部的協調運動 154 手肘、手腕及手部的操作練習 上肢之整體柔軟度 155 手肘、手腕、手部之肌力訓練 156 上肢的協調運動 158 手指運動 162 第六章 髖關節 165 動作及其名稱 166 骨盆的動作 171 髖關節的柔軟度 172 髖關節的肌肉力量 182 髖關節的協調運動 185 髖關節的操作練習 髖關節的柔軟度 186 強化髖關節肌群 199 髖關節肌群的協調運動 204 第七章 膝關節 209 動作及其名稱 210 解剖學概述 213 膝關節的柔軟度 216 膝關節的肌力 220 膝關節的操作練習 膝關節的柔軟度 224 強化膝關節的肌肉 228 強化其他外側及後側的肌群 231 膝關節肌肉的協調運動 232 第八章 踝關節與足部 235 動作及其名稱 236 踝關節的柔軟度 240 足部的柔軟度 242 踝關節與足部的肌肉運動 244 踝關節與足部的協調運動 246 承重情況下踝關節與足部的協調運動 250 踝關節與足部的操作練習 踝關節的柔軟度 252 足部的柔軟度 256 強化踝關節和足部之肌力 260 踝關節/足部肌肉的協調運動 270 第九章 髖部、膝部與足部的協調運動275 髖部、膝部及足部之協調動作操作練習 下肢的引導式動作 276 下蹲屈膝 280 重心轉移動作 284 踮腳站 286 制震緩衝 288 推進 298 索引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