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推薦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頭頸部腫瘤語言與吞嚥復健手冊 ISBN13:9789865998981 出版社:華騰文化 作者:歐陽來祥 裝訂/頁數:平裝/128頁 規格:21cm*15cm*1cm (高/寬/厚) 版次:1 出版日:2015/03/01 中文圖書分類:癌症 內容簡介 1)為從事頭頸部腫瘤吞嚥及嗓音障礙的專業相關人士一本臨床實用參考手冊。 2)為臨床語言治療師提供一個完整的架構,由最初的診斷、評估直到後續的治療應要如何進行。 3)為頭頸部腫瘤患者居家提供專業的吞嚥訓練技巧、而達到早期用口進食的能力。 4)強調復健團隊如何透過衛教及訓練指引家人和主要照顧者協助病人達到更好的吞嚥復健成效。 5)提供了改善癌症治療副作用寶典,像是乾口症、黏膜炎、味覺異常。 6)強調早期介入的關鍵性和早期恢復吞嚥和嗓音希望。 目錄 第一單元 頭頸部腫瘤之相關介紹 第二單元 頭頸部腫瘤患者之吞嚥障礙評估與處置 第三單元 頭頸部腫瘤個案嗓音異常評估及處置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量:0.34kg 頁數:400 裝訂:平裝 開數:21 x 10.8 cm 印刷:單色 審閱:張復舜 譯者:張復舜.陳泰宇.楊子清.羅羿凡.蔡楚葳.李嵩濤.林奕萱.戴瀅純.李方齡.鄒黃龍 原著序 DSM-5-TR®的出版更新了DSM-5® 精神疾病的診斷分類和編碼,並對70多種精神疾病的診斷準則做了解釋說明。為了方便快速參考,臨床醫師可能會發現這本小而方便的手冊非常有用,其中僅包含DSM-5-TR®分類 (即按照DSM-5-TR®章節排列的疾病、亞型、特別註記 [specifier] 和診斷編碼的完整列表)、更新過的手冊使用方式的小節,以及更新過的DSM-5®診斷準則組套 (diagnostic criteria sets) 和編碼註 (coding notes)。《DSM-5-TR®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The Desk Reference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DSM-5-TR®》旨在與全面更新過的DSM-5-TR®結合使用。正確使用本手冊需要熟悉準則組附帶的每種疾病的內文描述。DSM-5-TR®的內文描述也進行了全面的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文獻以及文化、種族主義和歧視對精神醫學診斷的影響。 本手冊提供了所有包含在DSM-5-TR®中更新過的ICD-10-CM編碼、編碼註及記錄程序 (recording procedures),還包括了新加入的診斷「延續性悲慟障礙症(prolonged grief disorder)」的診斷準則。新加入的還有用於指示當前(和過去的)自殺行為和非自殺性自傷行為 (nonsuicidal self-injury) 的症狀編碼。 臨床醫師在DSM-5-TR®中可以找到更多參考資訊,包括第三部分:新興評估方法和模型(包含評估方法、有關精神疾病診斷和文化的更新版內文、文化整合闡述和會談、人格障礙的DSM-5®替代模型,以及有待進一步研究的狀況)和DSM-5-TR®附錄 (包含 DSM-5®疾病診斷的按字母及按數字排列的ICD-10-CM編碼列表)。評估方法和其他資訊可線上獲取:www.psychiatry.org/dsm5。 請參閱 www.dsm5.org 以了解定期的DSM-5-TR®編碼和其他更新。 目錄 (Contents) 原著序 v 譯者序 vi DSM-5-TR®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修訂版分類 ix SECTION I DSM-5基礎知識 手冊使用說明 3 DSM-5®在司法醫學使用之提醒聲明 15 SECTION II 診斷準則及編碼 神經發展障礙症 19 思覺失調類群及其他精神病症 41 雙相情緒及其相關障礙症 57 憂鬱症 81 焦慮症 99 強迫症及相關障礙症 111 創傷及壓力相關障礙症 121 解離症 133 身體症狀障礙症 137 餵食和飲食障礙症 143 排泄障礙症 149 睡眠-覺醒障礙症 151 性功能障礙 167 性別不安 177 侵擾行為、衝動控制及行為規範障礙症 181 物質相關及成癮障礙症 187 認知障礙症 235 人格障礙症 269 性偏好症 279 其他精神疾病與附加編碼 285 藥物引發的動作障礙症及其他醫藥副作用 287 其他可能成為臨床關注焦點的情況 305 索引 325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DSM-5診斷考試口袋書 作者:王志嘉 出版社:合記 出版日期:2016/01/00 ISBN:9789863681137 簡介: 本書是依據 DSM-5R 之架構順序來編排,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診斷性會談,從提出診斷性會談的目標,進而提供一種有效的結構來學習診斷性會談,以及來描述DSM-5R對診斷性會談造成的改變;第二部分針對DSM-5的診斷性會談應用於臨床實踐;第三部分則包括診斷工具和其他相關訊息,亦提供了精神醫學術語、測量方法及臨床技能評估。整體來說,對剛開始學習診斷性會談形式和流程的初學者,以及想將DSM-5R應用至會談中的醫師來說,這本書都是你最佳的指引及必備良伴! 序言: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是一本內容詳盡的精神疾病手冊。它提供每個疾病的診斷準則,並且從發展、基因、性格等多樣化的角度討論這個障礙症。我希望這本《DSM-5® 診斷考試口袋書》能作為你在診斷性會談中使用DSM-5® 的指引及必備的良伴。雖然這本書不是用來取代DSM-5® 本身、或成為精神科診斷學教科書,但是它提供了你一種經濟且有效的方式,將DSM-5®的診斷準則運用於整合式診斷性會談當中。 我每天都帶著學生、住院醫師或研究員和病人會談,我寫這本書是為了各種不同經驗的會談者。這本書依照DSM-5® 的結構順序來編排。因此,我先在第一部分介紹診斷性會談。第一章和第二章提出了診斷性會談的目標。第三章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結構來學習診斷性會談。第四章和第五章描述DSM-5® 對診斷性會談造成改變。在第二部分,我將DSM-5® 的診斷準則應用於臨床實踐。第三部分則包括診斷工具和其他相關訊息。 整體來說,這本書幫助你在正確做出精神科診斷的同時,也能建立治療同盟。治療聯盟是所有精神科會談的目標,即使是在短暫的診斷性會談當中。 在開始之前,我必須承認,對於接受醫療服務的客體到底該被視為專業健康照護之下的病人、還是尋求專業服務的自主消費者,目前仍然存在強烈的爭論(Emanuel and Emanuel 1992)。雖然這些爭論很重要,但是它們不屬於本書的範圍因為作為一個人的個體性優先於疾病或消費行為,在這本書裡面,我在最初的診斷性會談使用「人(person)」來描述這個客體。如果可能的話,我會用中性詞語來敘述這個人及會談者,但如果這麼做在文法上理解上造成了不方便,我會選擇在某一章全部使用女性,而在下一章全部使用男性。當一個人在診斷性會談後,進入精神科治療,我會使用「病人(patient)」這個詞語,因為它同時承認了這個人在治療中的弱勢及精神健康專業人員在他們照顧病人時所擔負的責任(Radden and Sadler 2010)。我使用這個詞語,不是為了替醫學父權主義背書,而是為了強調這種因看診所產生的關係之特殊性及受保護性,它們應該被視為治療關係,而不是治療合約。 目錄: 序言 (Preface) .......................................................................... iii 第一部分 第1 章 ▓ 診斷性會談之簡介 ................................................. 3 (Introduction to the Diagnostic Interview) 第2 章 ▓ 在診斷性會談中建立治療同盟 ............................. 13 (Alliance Building During a Diagnostic Interview) 第3 章 ▓ 30 分鐘診斷性會談 .............................................. 21 (The 30-Minute Diagnostic Interview) 第4 章 ▓ 層面概念的新挑戰 ............................................... 33 (Adventures in Dimensions) 第5 章 ▓ DSM-5® 的重要改變 ............................................ 41 (Key Changes in DSM-5®) 第二部分 第6 章 ▓ DSM-5® 診斷性會談 ............................................ 57 (The DSM-5® Diagnostic Interview) 第三部分 第7 章 ▓ DSM-5® 精簡版 ................................................. 193 (A Brief Version of DSM-5®) 第8 章 ▓ 逐步進行鑑別診斷 ............................................. 199 (A Stepwise Approach to Differential Diagnosis) 第9 章 ▓ 精神狀態檢查:精神醫學術語 ........................... 203 (The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A Psychiatric Glossary) 第10 章 ▓ 美國神經精神專科醫師臨床技能評估 ................ 207 ( The American Board of Psychiatry and Neurology Clinical Skills Evaluation) 第11 章 ▓ DSM-5® 的測量方法 .......................................... 209 ( Selected DSM-5® Assessment Measures) 第12 章 ▓ 人格障礙症的層面診斷 ...................................... 215 (Dimensional Diagnosis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第13 章 ▓ 其他診斷系統和評分表 ...................................... 243 (Alternative Diagnostic Systems and Rating Scales) 參考資料(References) .......................................................... 247 索引(Index) ......................................................................... 253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中文翻譯書】 書名: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 第三版 原文書名 : Personality Theory & Research 12/E 作者:Pervin/Cervone 翻譯:葉光輝 出版社:雙葉 出版日期:2017/08/31 ISBN:9789865668921 內容簡介 兼顧多元與整合的性格心理學…… 從本書的第一版發行至今已有40個年頭,雖然隨著心理學領域持續進展,書中所介紹的性格理論各有興衰,但它們共同見證了性格研究在心理學領域中得以持續發展的特殊優勢--以「完整的個人」為基本研究單位、為個人心理運作的「個別差異」提供完整理論,成為各種心理學次領域知識的匯聚核心。而Cervone與Pervin兩位作者在最新版中也透過既有的書籍結構編排巧思、各種最新研究成果的添補,繼續呈現出性格心理學與時俱進、跨領域整合的兩大特徵。 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三版)作為教學用書,仍承襲先前各版的特色,強調理論與研究間相輔相成的關係,大量運用當代豐富的實徵研究與個案資料,深入介紹了性格心理學界歷來具代表性的理論取向,並藉由各種不同角度或特定研究議題對各理論取向進行分析比較,以凸顯其各自的優勢、侷限與彼此之間的異同,引導讀者能思考多元理論觀點並存的必要性,以及整合的可能性。 目錄 第01章 性格理論:從日常觀察到系統理論 性格理論家的五大目標 為什麼要唸性格心理學 定義性格 性格理論的探問:人的性格由什麼組成、如何運作及行為成因 以科學方式解答性格問題:結構、歷程、發展與治療改變 性格理論的重要議題 評估性格理論 性格心理學理論:簡介 第02章 性格的科學研究 性格心理學的研究資料 研究的目標:信度、效度、倫理行為 三種常用的研究方法 性格理論與性格研究 性格衡鑑及 Jim 的個案 第03章 心理動力論:Freud 的心理分析取向性格理論 Sigmund Freud(1856-1939)生平簡介 Freud 之人性觀 Freud 的性格科學觀 Freud 的心理分析式性格理論 第04章 心理動力論:Freud 理論的應用與評估 心理動力取向之性格衡鑑:投射測驗 心理病理學 心理改變 Jim 的案例 相關理論觀點及晚近發展 理論評價 第05章 現象學理論取向:Carl Rogers 的個人中心性格理論 Carl R. Rogers(1902-1987):生平簡介 Rogers 之人性觀 Rogers 的性格科學觀 Carl Rogers 的性格理論 第06章 Rogers 的現象學理論:應用、相關概念與當代研究 臨床應用 Jim 的案例 相關的理論觀點 相關理論與研究的晚近發展 理論評價 第07章 性格特質論:Allport、Cattell 與 Eysenck 特質論重要學者概覽 特質論之人性觀 特質論之性格科學觀 特質論者共通的基本觀點 Gordon W. Allport(1897-1967)之特質論 確認主要特質相度:因素分析 Raymond B. Cattell(1905-1998)之因素分析特質論 Hans J. Eysenck(1916-1997)的三因素理論 第08章 性格特質論的應用 性格的大五因素模型:研究證據 大五因素論 成長與發展 或許還漏了一個?六因素模型 Jim 的案例 個人與情境之爭論 理論評價 第09章 性格的生理基礎 氣質 演化、演化心理學與性格 基因與性格 心情、情緒與大腦 可塑性:生理歷程是原因也是結果 探討「高階」心理運作功能的神經科學研究 第10章 行為主義及學習取向 行為主義之人性觀 行為主義之性格科學觀 Watson、Pavlov 與古典制約 Skinner 的操作制約理論 理論評價 第11章 認知論取向:George A. Kelly 的個人構念性格理論 George A. Kelly(1905-1966):生平簡介 Kelly 之性格科學觀 Kelly 之人性觀 George A. Kelly 的性格理論 臨床應用 Jim 的案例 相關觀點及近期發展 理論評價 第12章 社會認知論:Bandura 與 Mischel 社會認知論與其他理論之比較 相關學者生平簡介 社會認知論之人性觀 社會認知論之性格科學觀 社會認知取向的性格理論:結構 社會認知的性格理論:歷程 社會認知論對成長、發展之觀點 第13章 社會認知論:應用、相關理論概念與當代研究 性格的認知成分:信念、目標及評估標準 壓力與因應 Jim 的案例 理論評價 主要貢獻與總結 第14章 情境脈絡中的性格:人際關係、文化與生命全程發展 人際關係 面對學業與社交之挑戰:樂觀主義策略及防衛性悲觀 情境脈絡中的性格一致性 社經脈絡下的性格發展 跨生命全程的性格運作 文化中的個人 實務應用脈絡中的性格運作 結語 第15章 評價性格:理論與研究 結構、歷程、發展及治療的改變 Jim 的案例 對性格理論和研究的批判評價 最後總結:理論如同工具箱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簡介】 變態心理學是整個人類心理探討中最為神祕、引人興趣的領域之一。任何時代總是有些人被認定為失常或瘋狂,但隨著不同的時空背景,不僅精神病態的診斷標準不同,如何對待及治療這些邊緣人士的方式也不同,這表示變態心理學處於不斷的演進中—如DSM版本的持續更新所反映的。 這本《變態心理學》是為了正要邁入高階研究的學生所編寫,它具有一般教科書的特性,提供變態心理學的各種基本理論,也論述精神醫學的應用方法和技術。它應該足以吸引那些想要一窺心理學堂奧的學子,也有助於那些在各式療養機構服務的人員,不論他們題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精神科社工師和護理師,以及醫護技術人員和看護人員。 【目錄】 作者簡介 序言 DSM-5有什麼新規定?—快速指引 第一章 變態心理學:概論與研究方法 第一節 何謂變態行為 第二節 分類與診斷 第三節 文化與變態 第四節 精神疾病的普及率 第五節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六節 訊息來源 第七節 形成及驗證假設 第八節 相關研究設計 第九節 變態心理學中的實驗法 第二章 變態行為的歷史與當代觀點 第一節 變態行為的歷史觀點 第二節 走向人道主義的途徑 第三節 變態行為的當代觀點 第三章 起因與觀點 第一節 變態行為的起因和風險因素 第二節 理解變態行為起因的幾種觀點 第三節 生物方面的觀點 第四節 心理方面的觀點 第五節 社會方面的觀點 第六節 文化方面的觀點 第四章 臨床衡鑑與診斷 第一節 衡鑑的基本要素 第二節 身體機能的衡鑑 第三節 心理社會的衡鑑 第四節 衡鑑資料的整合 第五節 變態行為的分類 第五章 壓力、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 第一節 什麼是壓力? 第二節 壓力與身體健康 第三節 壓力與免疫系統的運作 第四節 情緒與健康 第五節 壓力相關身體障礙症的治療 第六節 壓力與心理健康 第七節 創傷後壓力症:起因和風險因素 第八節 壓力症的預防與治療 第六章 恐慌、焦慮、強迫及它們的障礙症 第一節 恐懼與焦慮的反應型態 第二節 焦慮症及它們共通性的縱覽 第三節 特定畏懼症 第四節 社交畏懼症 第五節 恐慌症 第六節 廣泛性焦慮症 第七節 強迫症及相關障礙症 第七章 情緒障礙症與自殺 第一節 情緒障礙症:總論 第二節 單相憂鬱症 第三節 單相情緒障礙症的起因 第四節 雙相情緒及其相關障礙症 第五節 雙相情緒障礙症的起因 第六節 影響單相和雙相情緒障礙症的社會文化因素 第七節 治療與結果 第八節 自殺 第九節 自殺預防及干預 第八章 身體症狀障礙症與解離症 第一節 身體症狀及相關障礙症:總論 第二節 身體症狀障礙症 第三節 罹病焦慮症 第四節 轉化症 第五節 人為障礙症 第六節 解離症:總論 第七節 失自我感障礙症∕失現實感障礙症 第八節 解離性失憶症 第九節 解離性身分障礙症 第十節 解離症的文化因素、治療及結果 第九章 飲食障礙症與肥胖 第一節 飲食障礙症的臨床層面 第二節 飲食障礙症的風險因素及起因 第三節 飲食障礙症的治療 第四節 肥胖的問題 第五節 肥胖的風險因素及起因 第六節 肥胖的治療 第十章 人格障礙症 第一節 人格障礙症的臨床特徵 第二節 人格障礙症研究上的一些挑戰 第三節 A群人格障礙症 第四節 B群人格障礙症 第五節 C群人格障礙症 第六節 人格障礙症的治療與結果 第十一章 物質相關障礙症 第一節 酒精相關障礙症 第二節 酒精濫用與依賴的起因 第三節 酒精相關障礙症的治療 第四節 藥物濫用與依賴 第五節 鴉片與它的衍生物 第六節 興奮劑 第七節 鎮靜劑 第八節 幻覺劑 第九節 嗜賭症 第十二章 性偏差、性虐待與性功能障礙 第一節 同性戀觀念的演進 第二節 性偏好症 第三節 性別不安 第四節 性虐待 第五節 性功能障礙 第十三章 思覺失調症及其他精神病症 第一節 思覺失調症 第二節 臨床徵候 第三節 其他精神病症 第四節 遺傳和生物的因素 第五節 腦部的結構和功能的異常 第六節 心理社會和文化的因素 第七節 治療與結果 第十四章 認知類障礙症 第一節 成年人的腦部損傷 第二節 譫妄 第三節 認知障礙症 第四節 阿茲海默症 第五節 HIV感染或血管疾病引起的認知障礙症 第六節 失憶症 第七節 涉及頭部損傷的障礙症 第十五章 兒童期與青少年期的障礙症 第一節 兒童和青少年的焦慮及憂鬱 第二節 侵擾行為、衝動控制及行為規範障礙症 第三節 神經發展障礙症 第四節 智能不足 第十六章 心理治療 第一節 治療的概論 第二節 應該採取怎樣的治療途徑? 第三節 治療的心理途徑 第四節 治療的生物途徑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社會心理學(原文第十版) 系列名:心理學叢書 ISBN13:9789862983690 出版社:揚智文化 作者: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Samuel R. Sommers 譯者: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余思賢 裝訂/頁數:平裝/672頁 規格:26cm*19cm*2.5cm (高/寬/厚) 重量:1214克 出版日:2021/07/01 中國圖書分類:社會學各論 內容簡介 本書採廣受歡迎的「說故事取向」(storytelling approach)介紹社會心理學的關鍵概念,讓研究和生活連結。原作者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和Samuel R. Sommers根據豐富的研究和教學經驗,讓經典研究推動社會心理學的未來。第十版除了更新參考文獻,也增添以學生為中心的特色教材,幫助學生瞭解如何把所學應用在生活中。 目錄 關於作者 i 原 序 iv 譯 序 ix CHAPTER 1 社會心理學導論 1 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3 情境的威力 11 解讀從何而來:人類基本動機 18 為什麼要研究社會心理學? 23 摘 要 25 測 驗 26 CHAPTER 2 研究方法:社會心理學家如何進行研究? 29 社會心理學:實徵科學 30 研究設計 34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疆界 54 社會心理學的倫理議題 56 摘 要 60 測 驗 61 CHAPTER 3 社會認知:我們如何看待社會世界 65 自動駕駛:低費力的思考形式 67 自動式思考的類型 78 社會認知的文化差異 89 控制式社會認知:高費力的思考形式 92 摘 要 102 測 驗 104 CHAPTER 4 社會知覺:我們如何瞭解別人 107 非口語溝通 109 第一印象:快速但持久 117 因果歸因: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124 文化與社會知覺 140 摘 要 148 測 驗 149 CHAPTER 5 自我瞭解:在社會脈絡中認識自己 153 自我概念的起源和性質 154 自我知識 160 自我控制:自我的掌控功能 181 印象整飾:世界是個舞台 184 摘 要 188 測 驗 189 CHAPTER 6 認知失調與維護自尊的需求 191 認知失調理論:保護我們的自尊 193 認知失調理論的進階與延伸 215 關於失調與自尊的最後想法 221 摘 要 228 測 驗 230 CHAPTER 7 態度和態度的改變:影響想法和感覺 233 態度的本質與根源 235 態度何時能預測行為? 242 態度如何改變? 248 廣告的威力 262 抵抗說服性訊息 269 摘 要 274 測 驗 276 CHAPTER 8 從眾與服從:影響行為 279 從眾:發生的時機與理由 281 訊息式社會影響:知道何為「正確」的需求 284 規範式社會影響:被接納的需求 293 從眾的策略 309 服從權威 318 摘 要 332 測 驗 334 CHAPTER 9 團體歷程:社會團體的影響 337 什麼是團體? 339 團體中的個人行為 347 團體決策:三個臭皮匠,真的勝過一個諸葛亮? 357 衝突與合作 370 摘 要 379 測 驗 381 CHAPTER 10 吸引力和關係:從最初印象到長期親密 383 如何預測吸引力? 385 數位世界的人際連結 402 愛情與親密關係 407 評估關係:滿意度和分手 416 摘 要 426 測 驗 427 CHAPTER 11 利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人們為何助人? 429 利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人們為何助人? 431 個人特質與利社會行為:為何有些人更常助人? 441 利社會行為的情境因素:何時人們會助人? 448 如何增加助人行為? 460 摘 要 464 測 驗 466 CHAPTER 12 攻擊:為何我們會傷害別人?能防範嗎? 469 攻擊是天生的?學習來的?可選擇的? 471 社會情境與攻擊 486 媒體暴力 493 如何減少攻擊行為? 500 摘 要 511 測 驗 515 CHAPTER 13 偏見:原因、後果和對策 517 定義偏見 519 偵測隱藏的偏見 532 偏見對受害者的影響 537 導致偏見的原因 541 減少偏見 552 摘 要 563 測 驗 565 CHAPTER 14 運用社會心理學帶來改變:維持永續未來 567 社會心理學的應用研究 571 運用社會心理學實現永續未來 575 快樂與永續生活風格 584 摘 要 590 測 驗 591 CHAPTER 15 社會心理學與健康 593 壓力與人類健康 595 因應壓力 606 預防:促進健康行為 611 摘 要 614 測 驗 615 CHAPTER 16 社會心理學與法律 617 目擊證人的證詞 619 陪審團:團體歷程的運作 632 摘 要 637 測 驗 638 專有名詞 641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應用行為分析導論(第二版) 系列名:障礙教育 ISBN13:9789860744187 出版社:心理 作者:鳳華;鍾儀潔;蔡馨惠;羅雅瑜;王慧婷;洪雅惠;吳雅萍;吳佩芳;羅雅芬;陳佩玉;田凱倩 裝訂/頁數:平裝/608頁 規格:23cm*17cm*2.5cm (高/寬/厚) 重量:880克 版次:2 出版日:2021/07/09 中國圖書分類:特殊兒童教育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提供學界有關應用行為分析(簡稱ABA)的原理及運用的通論介紹,內容豐富多元,涵蓋歷史發展、理論基礎(如增強原理、刺激控制、動機操作等)、增加行為策略(如模仿、塑造及連鎖)、減少行為策略等,並介紹近年來十分受到重視的語言行為和數種系統化教學策略(如單一嘗試教學、核心反應訓練等)。此外,ABA相當重視個人的獨立自主,因此也詳細介紹自我管理的理論與運用,使個人能發展出自我決策能力,邁向高品質的生活。而個別化教育與應用行為分析實務息息相關,故在書中也概述ABA用於個別化教育計畫的技術。ABA亦相當重視改變是具有社會意義的,故特別介紹協助特殊族群進入融合教育的方式,如代幣制、團體後效、同儕中介,以及各種類化訓練的模式等。 第二版的內容除了大幅度修訂大多數章節外,也因應近年來ABA新課題的發展,增加以下新的內容:在刺激控制章節中精簡說明關聯框架理論、在模仿概念中說明延伸議題──影帶示範教學及觀察學習、在增加行為策略章節中增列行為技能訓練、在教學策略章節中增加社會故事的介紹;此外,因應時代需求,也增加了全校性正向行為支持及反應型制約兩個主題的章節。 實證本位教學為目前教育的重要趨勢,本書第二版亦針對此議題,增列科學、實證與ABA實務,試圖從科學的精神出發,詳加介紹ABA的實證觀點,搭配行為觀察技術、實驗設計類型,將ABA著重實證的精神以具體方式展現給讀者。ABA對行為的功能解析與積極正向的觀點,能提供實務工作者對行為問題的全新樣貌,讓行為問題不再是個體的問題,而強調從理解個體的需求或動機為出發點、以環境改變為優先的前事介入等,讓行為介入以正向行為支持的樣貌展現。最後,專業人員的倫理規範亦在本書中詳加說明,以確保服務使用者的權益及最大福祉。 目錄 CHAPTER 1 應用行為分析的定義、發展歷史與基本概念|王慧婷、鳳 華| 第一節 科學和應用行為分析 第二節 應用行為分析的發展歷史 第三節 應用行為分析的基本概念 第四節 實證本位教學法 第五節 結語 CHAPTER 2 增強|鍾儀潔|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正增強 第三節 負增強 第四節 增強計畫表 CHAPTER 3 懲罰|鳳 華|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懲罰的基本概念 第三節 使用懲罰的倫理守則 第四節 正懲罰 第五節 負懲罰 第六節 結語 CHAPTER 4 刺激控制│鍾儀潔│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刺激控制 第三節 刺激區辨與刺激類化 第四節 發展刺激控制 第五節 刺激等同與等同本位的教學 第六節 刺激控制轉移 第七節 其他教學及實務的應用 第八節 結語 CHAPTER 5 四期後效關聯:動機操作│鳳 華│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動機操作的基本概念 第三節 非制約型動機操作 第四節 制約型動機操作 第五節 結語 CHAPTER 6 增加行為策略 I:模仿、影像示範及行為分析取向的觀察學習│田凱倩、鳳 華│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模仿 第三節 模仿訓練的延伸:影像示範 第四節 行為分析取向的觀察學習 第五節 結語 CHAPTER 7 增加行為策略 II:行為塑造、行為連鎖及行為技能訓練│鳳 華、洪雅惠│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行為塑造 第三節 行為技能訓練 第四節 行為連鎖 第五節 結語 CHAPTER 8 減少行為策略│洪雅惠│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消弱 第三節 區別性增強 第四節 結語 CHAPTER 9 語言行為│蔡馨惠│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語言行為的特點 第三節 初級語言操作的定義及實例 第四節 語言行為在特殊教育的運用 第五節 結語 CHAPTER 10 應用行為分析取向的其他教學策略│鍾儀潔│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單一嘗試教學法 第三節 結構式教學法 第四節 核心反應教學法/訓練 第五節 圖片兌換溝通系統 第六節 與社會技巧有關之教學策略概述 CHAPTER 11 應用行為分析與個別化教育計畫│吳佩芳│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IEP之發展歷史與法令規範 第三節 訊息評量 第四節 目標行為的選擇 第五節 以ABA為基礎的目標行為 第六節 結語 CHAPTER 12 自我管理│鳳 華│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自我管理的基本概念與優點 第三節 環境策略的自我管理 第四節 自我管理策略 第五節 結語 CHAPTER 13 其他行為介入模式│鳳 華│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代幣制 第三節 習得技能的維持與遷移 第四節 團體後效 第五節 同儕中介(指導) 第六節 結語 CHAPTER 14 行為觀察與測量│羅雅芬、羅雅瑜│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直接觀察 第三節 行為的測量面向 第四節 應用行為分析中測量行為的方法 第五節 研究者間一致性評估行為測量 第六節 結語 CHAPTER 15 行為資料圖示與分析│羅雅瑜、羅雅芬│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使用行為資料圖示的優點 第三節 應用行為分析常用的圖表 第四節 建構線性圖 第五節 依據圖表所示解釋行為資料 第六節 結語 CHAPTER 16 科學、實務與行為分析研究法│鳳 華│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科學、實務與實證本位 第三節 行為分析研究法的特性及重要元素 第四節 研究的內在效度及其威脅 第五節 結語 CHAPTER 17 應用行為分析之實驗設計│鳳 華│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A-B-A-B 倒返設計 第三節 多基線實驗設計 第四節 比較處理設計 第五節 逐變標準設計 第六節 單一受試研究對人類服務的啟示 CHAPTER 18 行為功能評量│鳳 華│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行為功能概述 第三節 行為功能評量與介入及預防概念 第四節 執行行為功能評量 第五節 行為功能評量之實施考量與倫理議題 第六節 結語 CHAPTER 19 前事介入與正向行為支持│吳雅萍│ 第一節 正向行為支持的定義 第二節 正向行為支持的發展過程 第三節 前事介入在正向行為支持計畫之重要性與實證策略 第四節 結語 CHAPTER 20 正向行為支持│陳佩玉│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正向行為支持的定義、特徵與要素 第三節 正向行為支持與應用行為分析的關係 第四節 正向行為支持的多層級介入架構—全校性正向行為支持 第五節 結語:正向行為支持在臺灣的發展現況與展望 CHAPTER 21 反應型制約│鳳 華│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反應型制約的基本概念 第三節 反應型制約與情緒經驗 第四節 結語 CHAPTER 22 行為分析師的倫理標準│蔡馨惠│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專業倫理規範的重要性 第三節 行為分析師專業倫理準則 第四節 結語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發展心理學(共兩冊) ISBN13:9789865840341 出版社:Cengage Learning 作者:David R. Shaffer;Katherine Kipp 譯者:張心戊;林淑玲;李明芝 裝訂/頁數:平裝/936頁 規格:26cm*19cm*4cm (高/寬/厚) 本數:2 版次:2 出版日:2014/02/01 中國圖書分類:兒童心理學 內容簡介 撰寫本書的目的,在使我們對兒童及青少年的發展有最新且完整的輪廓,並據此添加多名發展心理學者提供的最佳理論、研究和實務建議等。本書採用輕鬆、實際的寫作風格,並大量引用問題、想法、概念檢驗及練習來刺激學生的興趣和參與,以此激發學生思考發展心理學迷人的歷程。 新版已全部更新和修訂,以反映發展心理學領域的不斷變化,使本書更能貼近廣大讀者。本書最大特色在於能與讀者對話,而不只是單向的對讀者說話,此外亦能預測讀者的興趣、問題及關注點,將讀者視為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使學生在離開課堂後,能明確了解發展心理學的起因與複雜性,並實際應用到許多真實的生活情境。這些實務應用能協助我們扮演好父母、教師、護士、托兒工作者、小兒科醫師、心理學家等角色,或具備其他任何有天可能影響發展中某人的能力。 目錄 上冊 第 1 章 發展心理學的簡介與研究策略 第 2 章 遺傳對發展的影響 第 3 章 產前發展與生產 第 4 章 嬰兒期 第 5 章 生理發展:腦、身體、動作技能和性的發展 第 6 章 認知發展:皮亞傑的理論和維高斯基的社會文化觀點 第 7 章 認知發展:訊息處理觀點 第 8 章 智力:測量心智表現 下冊 第 9 章 語言和溝通技巧的發展 第 10 章 情緒發展、氣質和依附 第 11 章 自我概念的發展 第 12 章 性別差異及性別角色發展 第 13 章 攻擊、利他主義及道德發展 第 14 章 發展的背景環境Ⅰ:家庭 第 15 章 發展的背景環境Ⅱ:同儕、學校與科技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中文書】 書名:心理與教育統計學 作者:林清山 出版社:東華 ISBN:9789576365102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次數分配及圖示法 第三章 集中量數 第四章 變異量數 第五章 相對地位量數 第六章 常態分配 第七章 積差相關 第八章 簡單直線迴歸與預則 第九章 集合、概率和期望值 第十章 推論統計的基本概念 第十一章 一個母數的假設考驗和區間估計 第十二章 兩個母數的假設考驗 第十三章 X2考驗及G2統計法 第十四章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第十五章 多重比較 第十六章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第十七章 三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其他設計 第十八章 趨向分析 第十九章 共變數分析 第二十章 其他重要相關統計法 第二十一章 淨相關、部分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 第二十二章 一般線性模式在統計下的應用 第二十三章 因素分析 第二十四章 無母數統計考驗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一讀就懂的行改技術入門知識 ●文字敘述淺顯易懂、觀念完整 ●圖表形式快速理解、加深記憶 行為改變技術(Behavior Modification, BM)含正向行為介入與支持(PBIS)在各行各業運用的相當普遍且有效。坊間有關行為改變技術的書籍,多以「文字描述」其理論與實用技巧作為主要的呈現方式。本書則以有別於傳統習慣的方式,兼而採取「圖文並呈」的表現方式,主要目標在於讓抽象的、概念性之所有行為改變技術範圍,包含理論基礎、實用行為原理、問題行為的功能性評量、PBIS及評估個案行為的科學方法等,以「簡潔、易懂、專門」的方式,使得各領域的應用者更易於閱讀和接受。 如果想要瞭解人類行為改變之堂奧,本書的內容與呈現方式將會是您難得的選擇。 【目錄】 理論基礎篇 第1章 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概念 第2章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基礎 基本行為原理篇 第3章 增進適當行為的技巧 第4章 降低或消除不適當行為的技巧 第5章 教導新行為的技巧 第6章 維持行為的技巧 第7章 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行為功能評量及正向行為介入與支持篇 第8章 功能性評量與正向行為介入與支持計畫 個案行為研究篇 第9章 評估行為改變的科學方法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行為改變技術在各行各業及社會情境中已被應用的相當普遍,即使新的行為處理方法及術語持續地出現。本書內容企圖涵蓋目前行為改變技術的所有範疇,包括主要的理論基礎、各種實用的行為原理或技巧、行為問題的功能性評量和正向行為介入與支持,以及個案研究的科學方法等。如果想深入探究個體行為改變的堂奧,協助自己解釋、預測和控制個體的行為,以及因應考試上的需求,本書的內容將是您不可多得的選擇。 【目錄】 理論基礎篇 第一章 緒 論 第二章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基礎 行為原理篇 第三章 增進適當行為的技巧 第四章 降低或消除不適當行為的技巧 第五章 建立新行為的技巧 第六章 維持行為的技巧 第七章 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行為功能評量和正向行為介入與支持(PBIS)篇 第八章 功能性評量及正向行為介入與支持 個案行為研究篇 第九章 評估行為改變的科學方法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行為改變技術 ISBN13:9789866860232 出版社:華都文化 作者:陳政見 裝訂:平裝 出版日:2008/02/01 中國圖書分類:心理診斷:心理輔導;行為改變術 內容簡介 第1章 行為改變技術的意涵 本章主要在探討與敘述行為改變技術一詞的演變,進而針對行為與行為改變的意義加以解釋,最後再論及行為改變的主要特徵。 第一節 行為改變技術的辭源 行為改變(behavior modification)一詞最早使用的名稱為「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出現在Lindsley、Skinner和Soloman(1953)一篇名為「行為治療研究:第一次實況報告(Studies in behavior therapy: Status report I)」的研究中。後來Lazarus(1958)在「心理治療新方法:個案研究(New methods in psychotherapy: A case study)」中略微提到「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一詞。隔年(1959),Eysenck在心理科學期刊發表「學習理論與行為治療(learning theory and behavior therapy)」一文,使行為治療和學習理論產生連結,其後,自1963年行為治療期刊開始發行,「行為治療」一詞已成為學術研究的正式名詞,同年並有《行為研究與治療(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期刊發行,可見行為治療之研究已成為50 ~ 60年代頗受關注的主流。 行為治療的目標在於幫助人們的社交技能,以因應社交活動和經驗,加強克服與解決難題的能力。然而,有一群心理學家及醫師對傳統的心理治療理論及技術感到不滿,於是根據實驗心理學的方法與研究結果,發展出一套有別於傳統、且具系統性的心理療法,即「行為療法」(Thorpe & Olson, 1997/2001),由此可知,「心理療法」包括傳統療法──精神分析療法及行為療法,而行為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支。 到了1968年又有《行為治療與實驗精神醫學學刊(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ential Psychiatry)》發行。而同年另有兩種期刊同時發行,一為《行為改變期刊(Journal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另一種為《應用行為分析學刊(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這兩種期刊也成為當年研究行為改變技術最重要的學刊(Martin & Pear, 1992)。從這些期刊的發展,「行為改變」一詞原先是將實驗心理學所獲得的原理原則,應用於治療精神病患的一門行為科學,之後由於研究對象擴展到一般正常人的行為矯正上,而成為「行為改變」一詞。不過,國內學者在他們的著作中,總是以「行為改變技術」稱之,而且在大學修習科目中,也定名為「行為改變技術」,其英譯名稱即以“ Behavior Modifi-cation”為之。 另一方面,由於行為主義強調行為的起源來自「前導事件(antecedent)」、「行為本身(behavior)」及「行為後果(consequence)」三者之間的關係,即所謂的「ABC理論」,因此到了1970年代出現「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一詞。然而,到了1993年之後,應用行為分析所實證出來的處理策略,都只是實驗心理學的原理原則在人的身上的驗證,處理策略可能只適合某個案的需求而已。因此,行為主義學者由驗證處理策略,進而以應用行為分析之ABC理論為基礎,應用訪談、行為觀察、實驗分析的過程,探討個案行為發生的真正原因,進而找出最佳介入方法,以改變行為者的行為,此即所謂的「功能性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或「功能性評量(functional assessment)」。由於行為治療的介入或處理策略,來自於改變者的直接觀察與經驗判斷,並直接加諸患者或行為者身上,而功能性分析必須經由實驗分析與驗證,來確定行為發生的前因後果,才有介入的處方及處理步驟,因此功能性分析一詞有取代行為改變技術的趨勢。 目錄 第一篇 理論基礎 第1章 行為改變技術的意涵 第一節 行為改變技術的辭源 第二節 行為的意義 第三節 行為改變的意義 第四節 行為改變的特徵 第2章 行為改變技術的因由 第一節 行為改變的目的 第二節 行為改變的向度 消減不良行為 建立良好的新行為 轉移目標行為 第三節 影響行為改變成功的變數 刺激因素 反應因素 中介因素 後果因素 第四節 行為改變的共項 第3章 行為改變的動力 第一節 增強物的涵義與類別 涵義 類別 第二節 正增強物的類型 消費性增強物 活動性增強物 操弄性增強物 持有性增強物 原級增強物 次級增強物 制約增強物 類化增強物 社交性增強物 後援增強物 第三節 負增強物的類型 第四節 增強物的效力 第4章 行為改變之理論基礎 第一節 行為改變的實驗 古典制約學習 操作制約學習 認知學習 第二節 行為改變的學派 生理心理學派 行為學派 精神分析學派 完形心理學派 人本心理學派 認知心理學派 第5章 行為改變的原理 第一節 增強原理 涵義 類型 特徵 第二節 懲罰原理 涵義 類型 正負增強與懲罰之比較 第三節 消弱原理 涵義 類型 缺點 第四節 辨別原理 涵義 類型 缺點 第五節 類化原理 涵義 類型 第六節 漸進原理 涵義 類型 範例 第七節 模仿原理 涵義 範例 第八節 相剋原理 第九節 普氏原理 第6章 應用行為分析 第一節 A-B-C分析法 第二節 功能性評量 第二篇 處理策略 第7章 行為改變的處理策略 第一節 策略探源 中文辭源 英文詞意 第二節 古典策略 涵義 範例 第三節 處理策略的類型 溫和處理策略 嫌惡處理策略 第四節 處理策略與行為向度及控制事件之關係 第8章 情境刺激處理策略 第一節 情境處理策略 類型 注意事項 第二節 洪水法 涵義 類型 實施程序 優缺點 注意事項 第三節 飽足法 涵義 類型 實施程序 優缺點 注意事項 飽足法與洪水法之比較 第四節 系統減敏法 涵義 運用的原理 類型 實施程序 優缺點 第9章 反應控制策略 第一節 精準教學法 涵義 目的 運用的原理 實施程序 優缺點 注意事項 第二節 隨機教學法 涵義 運用的原理 實施程序 實施原則 優缺點 注意事項 第三節 面模教學法 涵義 運用的原理 實施程序 優缺點 注意事項 第四節 示範處理策略 涵義 目的 運用的原理 類型及實施程序 第五節 行為契約策略 涵義 目的 運用的原理 實施程序 優缺點 第六節 行為演練法 涵義 目的 運用的原理 實施程序 優缺點 第10章 後果控制策略 第一節 以增強原理為主的處理策略 代幣制度 反應代價法 分化增強策略 第二節 以懲罰原理為主的處理策略 暫時隔離策略 斥責策略 忽視策略 過度矯正策略 第11章 中介處理策略 第一節 自我控制概說 涵義 類型 階段與程序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