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675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 李承嘉推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吳文星推薦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日本霞山會共同出版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世界各國的歷史學者頻繁地使用全球史作為分析框架,有別於過往的世界史是以歐洲為中心,全球史是追求跨越傳統國家民族的界線,從相互的關聯性與跨區域的視角展開研究。 本書由臺灣、日本學者,包括歷史學、教育學、社會學、法學等跨領域,切分「歷史教育與歷史認識」、「媒體與文化的跨境」、「社會的發展動態與質變」三個面向,即 「歷史教育與歷史認識」:由歷史教科書—自我認識的變遷、跨時代人物的歷史認識—外部的跨境觀察、日本觀光客的臺灣認識—旅遊百年史的觀察,以橫向、縱向,立體思考,冷戰到當代的歷史教育與認識。 「媒體與文化的跨境」:透過香港報紙《華商報》、《星島日報》的分析研究,呈現出冷戰時期媒體的工具性及帶來的實質影響與變化。 「社會的發展動態與質變」:從教育改革、少子高齡化、跨國交流的基礎知識等三面向,思考全球化帶來的國際競爭與問題連鎖化的現象。 延續論叢第一號對近現代東亞各地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的關懷,由跨境文化觀察視角,分析冷戰到當代東亞社會的鏈結與脈動,對於臺灣研究、中國研究、日本研究、東亞研究等,皆極具啟發。 【目錄】 校長序/李承嘉 推薦序/吳文星 理事長序/阿部純一 主任序/何淑宜 主編序/蔡龍保 歷史教育與歷史認識 吳文星 「認識臺灣(歷史篇)」與臺灣中學歷史教育之變革 林志宏 跨境的歷史認識—冷戰時期佐藤慎一郎的「中共觀察」與香港行 小牟田哲彥 日本人觀光客如何看待臺灣—臺灣旅遊百年史 媒體與文化的跨境 王超然 國共內戰期間中共的跨境傳播:以香港的《華商報》為核心 曾美芳 朦朧的認同與矛盾的政治意識:1967-1984《星島日報》「中國」報導立場的轉變 社會的動態發展與質變 林明煌 戰後東亞學校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與課題 澤田 東亞的少子高齡化與社會保障—從日本的「新資本主義」看中國的定位 山﨑直也 建構後疫情時代日臺教育交流的「知識」基礎設施:以臺灣研究者的SNET活動為中心 關鍵字索引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憂鬱症、神經衰弱、精神治療、創傷、戰爭精神醫學、殖民精神醫學、情緒史、宗教與心理學、跨國精神醫學、文化精神醫學及心理治療等 既是當今精神醫學史研究熱切關心的主題 也反映精神科學在近代東亞的滲透普及與多重影響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精選台、港、日、韓等地知名學者的代表性著作,將其翻譯為繁體中文集結出版。全書在探討東亞近代性的「近代的東亞」、探討精神科學與治理的「治理的東亞」,以及探討知識技術跨國流動的「移動的東亞」三大主軸,各篇專文的研究主題包括日本的憂鬱症、日本動力精神醫學與新興宗教的糾葛、日本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休克療法、日本太平洋戰爭的創傷神經症、韓國人本精神醫學傳統的建立、韓國殖民時期的情緒文化政治學、華人社會的縮陽症、中國的神經衰弱、當代中國的心理熱、台灣殖民時期的心理實驗、台灣及世界衛生組織的精神流行病學研究等。這些專文的研究主題、研究方法與歷史洞見,體現了當代精神科學史的最新進展,也讓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思考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的糾結歷史,以及東亞精神科學史的特殊性。 本書設定讀者來自中文世界,因此收錄的文章大多原以外文撰寫。就主題而論,全書十一章大致可區分為三類。第一篇「近代的東亞」,探討精神科學在體現與建構東亞現代性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二篇「治理的東亞」則試圖梳理精神科學與社會重整、帝國建構間的關係。最後,「移動的東亞」則透過追隨精神科學知識與技術移動的軌跡,討論這些科學與東亞本身具有的流動性。 本書涵蓋的區域甚廣,包括斯里蘭卡、臺灣、日本、夏威夷、琉球、緬甸、泰國、菲律賓、社會群島、印度、巴基斯坦、中國等地。雖以東亞為主要視野,但不以東亞這個人造的地理疆域為限。在東亞相關領域仍待發展的情況下,以堅實史料為基礎的實證研究依然令人期待。 北中淳子〈鬱之病〉的前兩章節以日本為例,分別討論傳統概念在現代社會中的延續與轉化,以及「現代」與「科學」等概念具有的異質性,著重討論過去日本數百年間從傳統醫學中「鬱證」到現代精神醫學下定義的「憂鬱症」間的變化過程。兵頭晶子所著〈大正時期的「精神概念」:透過大本教與《變態心理》之爭的考察〉一文主要從思想史的層次處理傳統與現代的問題。延世大學醫史學科呂寅碩教授(Yeo In-sok)的〈世富蘭偲精神科的設立與人道主義治療傳統的形成:以麥拉倫與李重澈的活動為探討重心〉一文,主要從人物與制度史的角度梳理韓國近代傳教醫療的發展及其本土化過程所具有的特色。黃宣穎的〈當代中國都會心理熱的出現〉一文,探討1990年代起中國社會對心理治療,學習心理治療的風潮。以上四篇文章從相當不同的議題與角度,記錄下精神科學在近現代東亞社會中的歷程。 王文基〈民國時期的神經衰弱與精神科學的興起〉一文,以神經衰弱的論述與治療為例,強調20世紀前半葉精神科學理路上的差異,以及各家理論背後在治理中國社會上所提出方案之間的不同。 巫毓荃〈消失的憤怒──日治晚期藤澤茽的原住民心理學實驗〉一文的重點為心理學助教藤澤茽所設計的關於憤怒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劉峻的〈情緒的文化政治〉一章,則以報章雜誌、文學作品、電影及司法案件記錄等史料,深刻的描繪韓國社會在面對殖民統治與現代生活時的精神圖像。 鈴木晃仁在〈全球理論,在地實作:日本精神醫學中的休克療法,1920-1945〉一文中,探討日本採用新式精神醫學療法所具有的在地意義。 中村江里的〈日本「隱形」的戰爭創傷:醫學、社會與軍陣精神傷患〉一文,觀察到其所強調的日本特色,試圖解答創傷為何無法於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於日本找到立足之地。 吳易叡的〈從「種族化」到「世界公民」:臺灣的「跨國性」與世界衛生組織早期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研究〉一文,記錄下知識流動的複雜過程與深刻的社會文化意涵。 姜學豪(Howard Chiang)的文章〈文化與精神醫學的越洋轉譯:「縮陽」如何成為文化結合症候群〉著重則是「縮陽」(koro)此一疾病範疇在文化與國家間的流動。 【目錄】 中研院人文講座叢書總序 編輯序言 緒論 東亞及跨界視野下的精神科學史 鬱之病 北中淳子著、王珮瑩譯 大正時期的「精神概念」:透過大本教與《變態心理》之爭的考察 兵頭晶子著、王珮瑩譯 世富蘭偲精神科的設立與人道主義治療傳統的形成:以麥拉倫與李重澈的活動為探討重心 呂寅碩(In-Sok Yeo)著、彭婷玟譯 民國時期的神經衰弱與精神科學的興起 王文基著、林桂卉譯 消失的憤怒──日治晚期藤澤茽的原住民心理學實驗 巫毓荃著 情緒的文化政治 劉峻(Theodore Jun Yoo)著、官晨怡譯 全球理論,在地實作:日本精神醫學中的休克療法,1920-1945 鈴木晃仁著、張邦彥譯 日本「隱形」的戰爭創傷:醫學、社會與軍陣精神傷患 中村江里著、陳令杰譯 從「種族化」到「世界公民」:臺灣的「跨國性」與世界衛生組織早期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研究 吳易叡著、湯家碩譯 文化與精神醫學的越洋轉譯:「縮陽」如何成為文化結合症候群 姜學豪(Howard Chiang)著、張泓昊譯 當代中國都會心理熱的出現 黃宣穎著、詹穆彥譯 索引 作者簡介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入圍2019年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中文國際圖書獎決審名單 本書榮獲第6屆韓國坡州亞洲出版獎著作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現今東亞正經歷快速全球化及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回顧歷史以及從中吸取教訓至關重要。 李伯重將東亞視為整體進行分析,並把晚明時期的中國與東亞格局變遷,放在早期經濟全球化的大時代背景之下,加以解析考量。 本書橫掃整個東亞的變革潮流,總結東亞獨有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提出了一個框架清晰、內容充實的嶄新歷史敘述。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李孝悌(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胡川安(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gushi.tw〕網站主編)、涂豐恩(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博士)鄭重推薦15世紀末至17世紀是經濟全球化大潮出現和迅速發展的階段,即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 這個時代的特徵是「火槍與帳簿」,火槍代表了軍事革命導致的新型暴力,帳簿則意味著對商業利益的積極追求。 早期經濟全球化的出現和發展,導致東亞世界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 在這個歷史的十字路口,中國未能抓住機遇,從而不得不再等上兩個世紀,才又在新的國際環境中重新開始近代化的進程。 17世紀,歐洲各國在政治、經濟、宗教、外交等方面的各種矛盾和衝突集中爆發,出現此起彼落的政治革命、貴族叛亂、民族起義、宗教衝突、農民暴動,以及城鄉騷亂等。此時的東亞世界也未能倖免,中國的明朝出現了崩潰的變局,最終未能通過這場危機,淪為失敗者。 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東亞世界的「火槍與帳簿」,導致了諸多在今天不能容忍的惡行出現和滋生。但是這些惡行不僅是該時代的產物,也是經濟全球化賴以進展的必要條件。換言之,這種惡行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傳統邁向近代發展的動力。 從經濟的角度來說,絲綢之路雖然曾經是最主要的國際商路,但在15世紀之前,世界各主要地區之間並沒有緊密的經濟聯繫,直到大航海時代才把世界歷史帶入了新階段。李伯重用扎實的數據分析,從商品、商人、白銀三個角度分析了中國在全球化時代中的角色和定位。在軍事改革方面,反駁了人們通常認為的中國自發明火器之後就停滯不前的觀點,認為在16世紀之前,西歐和中國兩個地區各有千秋,中國尚未落伍,同時主張經濟的變化促進了社會的變化,為文化和政治力量的滲透與傳播鋪平了道路。另外,也認為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以及儒家四大宗教圈的擴大和深化,造成東亞世界文化版圖大洗牌,其中的武力征服、文化傳播和商業擴張,也伴隨著海陸角力出現東亞國際間的各種紛爭。這樣的紛爭持續了兩個世紀,直到19世紀,中國才又在新的國際環境中,重新開啟了近代化的進程。 【目錄】 前言 本書的寫作緣起與若干說明 第一章 這是一本什麼書 一、新史潮 二、全球史 三、公共史學 四、東亞、東北亞、東南亞與東亞世界 五、15-17世紀中期:世界歷史大變局的開端 第二章 「貿易打造的世界」 一、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與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 二、絲綢之路:15世紀以前的世界貿易網絡 三、大航海時代:早期經濟全球化的開始 四、舞臺: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世界 五、道具: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國際貿易中的商品 六、演員: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國際貿易中的商人 七、主題曲: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國際貿易中的白銀 第三章 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軍事革命 一、軍事與經濟全球化 二、「火藥革命」的第一階段:16世紀以前世界火器的發展 三、16世紀的歷史轉折:近代早期西歐的軍事革命 四、「中學」外傳:16世紀之前火器技術的傳播 五、「西學」擴散:16、17世紀火器技術的傳播 六、中國尚未落伍:明代中後期火器技術的進步 七、「早期軍事全球化」與早期經濟全球化 第四章 大洗牌: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東亞世界 一、文化圈的變化:15世紀以前文化視野中的東亞世界 二、伊斯蘭教第二波東擴浪潮 三、「佛教長城」的形成四、儒家獨尊 五、基督教到來 六、文化圈大洗牌與早期經濟全球化 第五章 角力海陸: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東亞國際紛爭 一、「愛恨交織」與「恩怨並存」――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東亞國際關係 二、多姿多彩: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國家 三、舊「北狄」與新「南蠻」:陸上強權的爭鬥 四、「東洋」與「南洋」:東亞世界紛爭的新場所 五、中華朝貢體系的失效:東亞世界傳統的國際關係格局的變化 六、「祖國在危險中」:處於亂世中心的中國 第六章 戰略與軍隊:晚明的國家安全形勢與軍事改革運動 一、「劃疆自守,不事遠圖」 :中國國家安全的傳統國策 二、孰為勍敵?――明朝國防戰略及其轉向 三、不堪大任:問題叢生的明代軍隊 四、應對挑戰:晚明軍事改革運動 五、成功與局限:晚明軍事改革運動的結果 第七章 烽煙四起:晚明東亞世界四大戰 一、強敵壓境:晚明時期東亞主要強權的軍力對比 二、西南戰事:中緬邊境戰爭(1576-1606) 三、東方戰事:中日朝鮮戰爭(1592-1598) 四、東北戰事:明清遼東戰爭(1616-1644) 五、東南戰事:中荷台海戰爭(1633-1662) 六、「餘威震於殊俗」:晚明軍事改革的歷史遺產 代結語:「歷史的書寫真的很可怖」 一、「火槍加帳簿」:早期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特徵 二、「惡創造歷史」: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歷史發展的動力 三、置身新世局:晚明中國國家的責任與失敗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以採行實證的研究方法, 聚焦於「譯者」的翻譯實踐與媒體的關係。 藉由釐清譯作的原文出處與版次的差異性等, 建立文本比較的基礎研究。 同時關注譯本生成的歷史條件與文化環境, 並參閱西方翻譯理論, 深化議題性的討論。 全書共分七章,研究對象主要選擇吳坤煌、楊逵、龍瑛宗、鍾肇政、葉石濤、陳千武等台籍「翻譯者」,進行他們翻譯路徑的分析,發現戰前的譯者在日本左翼的報章媒體上,藉由翻譯「代表╱再現」殖民地台灣。政權更迭的戰後初期,本土知識分子利用翻譯進行文化傳播,並將中國知識再脈絡化。戰後的譯者則將台灣戰前的日語文學翻譯「重置」(re-place)到戰後當代中文語境的脈絡中,並扮演著再脈絡化的角色(contextualizer)。從台灣新文學史的發展歷程來看,他們譯作生產的社會脈絡(context),以及在翻譯實踐過程中如何轉換個人的文學能量,均展現出高度的各自文化能動性。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吳坤煌在日的文化翻譯活動:以1930年代日本左翼雜誌為考察對象 前言 一、旅日福爾摩沙青年吳坤煌 二、日本左翼同人詩刊中的台灣詩人 三、在日本戲劇雜誌的台灣評論家 四、左翼雜誌中殖民地資訊的報導翻譯 結語 附錄:〈現在的台灣詩壇〉與〈台湾詩壇の現状〉的增刪情況 第二章 1930年代日本雜誌媒體與殖民地文學的關係:以台灣╱普羅作家楊逵為例 前言 一、東亞作家的文化交流 二、與日本媒體建立的合作模式 三、日本文壇文學議題的參與 四、殖民地台灣社會的報導與批判 結語 附錄:1930年代楊逵在日刊物發表目錄 第三章 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場域中日譯本的出版與知識生產活動 前言 一、政治性的翻譯:官方日語書籍的譯介與出版活動 二、翻譯的政治性和社會需求 三、日語通俗文學的出版與譯介 四、左翼文化人的譯介活動 結語 附錄一:戰後初期「台灣藝術社」出版品(社址:台北市太平町二段八十五號) 附錄二:中華日報日文版「家庭欄」與婦女議題相關的文章 第四章 1960年代台灣文學的日譯活動:《今日之中國》的文學翻譯與文化政治 前言 一、《今日之中國》的發刊背景及其編譯者 二、戰後省籍作家的創作與翻譯實踐 三、選譯外省籍作家的作品類型 結語 附錄一:省籍作家刊於《今日之中國》的小說作品目錄 附錄二:外省籍作家刊於《今日之中國》的小說作品目錄 第五章 析論1970年代末台灣日語文學的翻譯與出版活動 前言 一、再發現台灣文學的歷史條件 二、報紙副刊作為譯介傳播的載體 三、遠景出版社的「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 結語 附錄:《民眾日報.副刊》(1979.01-1979.12)的日治時期台灣文學譯作 第六章 1980年代葉石濤跨語越境的翻譯實踐 前言 一、翻譯的政治性:日本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的改譯 二、翻譯的大眾商業性:日本推理小說的譯介 三、翻譯的自主性:韓國短篇小說選集的擇譯 結語 附錄:葉石濤譯作《地下村》相關之刊出資料表 第七章 後解嚴時期西川滿文學翻譯的文化政治 前言 一、日本遣返者文學中的台灣書寫 二、戰後西川滿的文學活動 三、戰後西川滿文學在台的翻譯接受史 結語 附錄:戰後西川滿文學在台翻譯年表 結論 參考書目 論文出處一覽 後記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以16到18世紀的文人社集為題, 跨越中國、日本、越南, 從比較的角度 為東亞的結社文化提供嶄新的視野。 文人社集向來是引人注意而且令人著迷的主題,而過去二、三十年,文史領域得益於大量叢書及文獻的刊印出版,有了長足的進展,也讓社集這個主題得到被重新審視的可能。 《結社的藝術》這本論文集是團隊合作的成果,以歷史學與文學的取徑為主,並及於醫學與書畫鑑賞,以此探討不同人群結社的藝術。各篇作者傾向把社集放在整個時代的大脈絡下,從政治、家族、地域性、城市生活、文化轉型與身分階層等面相切入,讓社集這個看似熟悉而傳統的題目,得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論點。 【目錄】 序╱王汎森 導論╱張藝曦 社集與城市空間 城市舞台:明後期南京的城市游樂與文藝社群╱王鴻泰 從「詩社」到「吾黨」:漳州霞中社的政治性╱許齊雄 遊歷、制藝與結社:以晚明衢州士人方應祥為中心╱何淑宜 明中葉溫州山人結社的地域社會機制與文化形態╱張侃 社集與地方家族 澤社、永社、雲龍社:明末桐城「詩文社集」的勃興與頓挫╱商海鋒 宗族與詩社:明末廣東詩文集社研究╱黃聖修 明及清初地方小讀書人的社集活動:以江西金溪為例╱張藝曦 社集與身分∕階層 明末清初秦地文人在揚州的結社活動╱王昌偉 近世日本知識人的遊學與社集:以柴野栗山及其交遊網絡為例的探討╱田世民 「騷壇會」和「騷壇招英閣」:15世紀末及18世紀的越南士人社集╱馮超 社集與方伎(書畫、醫學) 無心而娛:清初北京的「雅會」╱楊正顯 醫者同社與研經講學:以明末清初錢塘侶山堂為中心的討論╱馮玉榮 社集、經學與科舉考試 明代的文社與經學╱陳時龍 晚明復社與經典改纂:顧夢麟等編《四書說約》初探╱朱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