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323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辯證行為治療 ISBN13:9786263661684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 作者:劉珣瑛;吳書儀;張依虹;林誼杰;陳淑欽;周昕韻;林承儒;張輊竑;詹美玉;林穎 裝訂/頁數:平裝/376頁 規格:23cm*17cm*1.9cm (高/寬/厚) 重量:630克 版次:2版 出版日:2023/06/10 內容簡介 本書由馬偕紀念醫院的辯證行為治療團隊編寫,詳述DBT理論基礎、治療結構、核心策略與四組技巧,特別著重在個別心理治療中如何使用 DBT 的原則和策略,提供臺灣心理衛生相關治療師們和學生們認識DBT。這是第一本融合華人經驗,藉由臨床案例讓讀者了解如何將DBT 原則、策略或技能融入個別治療中。 以下簡介每一章的重點。第一章從Linehan 博士如何發展DBT的歷史與相關研究開始,說明DBT是結合行為理論、禪修原理和辯證法的綜合治療,並且是具有實證基礎的心理治療。接著簡介DBT的假設、結構、治療中必須提供的五項功能、治療階段與標的行為的層次結構。第二章描述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生物社會發展理論,詳細回顧神經學和心理學研究,並以案例示範DBT的生物社會理論。第三章個案概念化:以實際範例說明DBT如何以四項核心概念(生物社會理論、辯證觀點、標的行為階層、行為理論)對個案的問題進行概念化分析,從而設定治療計畫。 第四、五、六章依序詳述實現個案治療目標的三組核心策略─行為改變策略、認可策略、與辯證策略。第四章改變策略先介紹問題解決策略,包括問題/行為分析以及解決方案分析兩部分,並詳細說明DBT如何以鏈鎖分析、洞察、指導、定向、承諾等策略協助個案改變行為。第五章詳述DBT七個層次的認可,以案例說明如何及何時進行這些層次的認可,以及個案如何在生活中應用認可技巧來提升人際效能中的關係效能及認可自己。第六章以辯證哲學來看DBT辯證的策略與立場,幫助治療師完全接納個案和他們的當下,同時努力尋求改變。 第七章個別治療架構與行動,包括個別治療師的角色、治療結構策略、流程、及如何處理干擾治療行為及結束治療。第八章強調諮詢團隊重要性和工作內容,包括加強治療師的技巧與提供治療師情感支持等。第九章到第十二章依序介紹DBT的四組技巧:了了分明、痛苦耐受、人際效能與情緒調節。第十三章詳述如何評估自殺危險性並提供適當處遇。最後一章則是闡述運用家庭辯證行為治療的形式、架構、策略和技巧。 目錄 作者簡介 序言 第一章 辯證行為治療的介紹:治療的假設、功能與階段 一、前言:辯證行為治療的發展歷程與實證研究 二、DBT對個案與治療師的假設 三、DBT的治療結構化 第二章 辯證行為治療中邊緣型人格的生理社會理論 一、前言 二、林納涵的生物社會理論 三、以林納涵生理社會理論分析個案範例 第三章 辯證行為治療個案概念化 一、四項核心概念 二、DBT的治療前評估 三、個案概念化範例 第四章 核心策略:改變策略 一、問題解決 二、古典制約 三、操作制約 四、技巧訓練程序 五、認知矯正 第五章 核心策略:認可策略 一、雖然是前言,但是很重要 二、DBT的同理認可並傳達理解策略 三、需要應用到DBT validation:同理認可並傳達理解的時機 四、個案如何應用認可技巧 五、個案也要練習認可自己的技巧 第六章 核心策略:辯證策略 一、辯證的世界觀以及在治療中的運用 二、平衡的治療架構:四個模組之間的平衡 三、辯證平衡的治療者與治療歷程 四、特殊的辯證策略 五、結語:關於辯證的其他提醒 第七章 辯證行為治療個別治療架構與行動 一、個別治療師的角色 二、個別治療的結構策略 三、每次個別治療進行流程 四、如何處理干擾治療行為 五、如何結束治療 第八章 辯證行為治療諮詢團隊 一、諮詢團隊的目標功能 二、諮詢團隊的形式 三、針對個案的討論 四、對技巧訓練團體的討論 五、觀察員的角色 六、團隊紀錄 七、常見的問題與處理 八、結語 第九章 了了分明 一、什麼是了了分明?它與自殺防治有關嗎? 二、邊緣性人格的了了分明困境,及為何了了分明可以幫助他們? 三、DBT的了了分明概念及技巧 四、了了分明的其他觀點及應用 第十章 痛苦耐受 一、什麼是痛苦耐受 二、邊緣性人格的痛苦耐受困境 三、DBT的痛苦耐受概念 四、DBT的痛苦耐受技巧 第十一章 人際效能 一、前言 二、澄清人際情境中的目標 三、有效人際表達的準則 四、決定要求或拒絕的強度 五、干擾人際效能的因素與疑難排解 六、建立關係與結束傷害性關係 第十二章 人人際效能:行中庸之道 一、前言 二、行中庸之道 第十三章 情緒調節 一、情緒的產生 二、情緒的功能 三、影響調節情緒的因素 四、辨認並命名情緒 五、改變不想要的情緒方法 六、降低情緒脆弱性 第十四章 辯證行為治療的自殺評估與處遇 一、評估自殺和自傷行為的風險 二、提供安全計畫與治療 第十五章 家庭辯證行為治療的概念與處遇技巧 一、前言 二、運用家庭辯證行為治療的形式、架構、策略和技巧 三、給家庭的其他建議:照顧好自己以便照顧我們的孩子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別讓情緒控制你的生活-心理治療90 ISBN13:9789861911007 出版社:心理 作者:SCOTT E. SPRADLIN 譯者:蔡素玲 譯 裝訂:平裝 出版日:2007/12/01 中國圖書分類:臨床心理 內容簡介 您是否感覺到情緒不受控制? 許多人都會覺得自己困在情緒失控的反應裡,這樣的情緒反應雖然未必嚴重到臨床上所說的「發瘋」,但是仍可定義為「過度反應」。這種令人無法忍受的感覺讓我們失去平衡、沉沒在意志消沉中、讓我們勃然大怒或是在沒有預警之下,我們感覺到莫名的害怕。 當我們習慣性地不去處理情緒問題時,將會讓我們的人際關係受到破壞、陷入困境之中,以及自我傷害或是生病。在這本具有突破性的新書裡,一位心理治療師呈現出治療那些有情緒困擾的病人時的驚人成果,並且能夠幫助我們控制情緒與我們自己。 在這本書中,有許多利用辯證行為療法 (DBT)的有效方式與技巧幫助我們預期、瞭解、避免,甚至替代那些「過度反應」。DBT的治療技術綜合了認知行為技術、技巧訓練以及佛教的智慧。作者Scott Spradlin利用書中的練習單、自我檢核練習以及循序漸進地指導,將DBT的秘訣傳授給讀者。他逐步地教導讀者如何消除令人無法忍受的感覺,讓我們能夠心平氣和的與情緒並存,忍受那些因為生活不間斷所產生的壓力。 「許多人感到情緒失控—那種令人無法忍受的感覺,造成他們陷入憤怒、意志消沉與恐慌的情緒中。DBT是經過驗證、具有顯著效果的治療方法,它可以減低因為痛苦情緒所造成的衝擊並且增加正向的結果。那些心理治療師都必須在討論會上才可能學習到的開創性技巧,在本書裡都可以找到,我個人強烈地推薦本書。」 —Matthew McKay博士, The Relaxation & Stress Reduction Workbook and Thoughts & Feelings的共同作者 目錄 PART1 情緒的本質 Chapter 1 情緒:全方位系統反應 Chapter 2 情緒的目的為何? Chapter 3 原始情緒與次級情緒 PART2 描述與命名你的情緒 Chapter 4 為什麼我的情緒讓我如此痛苦? Chapter 5 內觀情緒 Chapter 6 辨識你的情緒觸發點 Chapter 7 習慣你的衝動與行動 Chapter 8 情緒後果 PART3 減少情緒管理的阻礙 Chapter 9 挑戰你的自我對話 Chapter 10 為了情緒復原力改變生活型態 Chapter 11 改變強烈情緒 PART4 熟練情緒管理的生活 Chapter 12 人際關係技巧 Chapter 13 親密關係技巧 Chapter 14 生存與接受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2019年正逢五四運動一百週年,對五四遺產的重新評價與禮讚 探索長期被主流論述遮蔽的唯情論及情感啟蒙論述,企圖還原一個完整的五四故事。情感與理性是否不相為謀,甚至水火不容?我們做決定之時,是否應該頭腦冷靜,亦即,不受情感干擾? 情感與理性的關係,從歐洲啟蒙時代就是知識分子論辯的課題,也是彭小妍在《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一書中所探討的五四啟蒙時代的重要議題。歐洲啟蒙時期有笛卡兒的理性主義,同時也有休姆與盧梭的情感主義。中國五四時期梁啟超、蔡元培所領導的人生觀派主張情感啟蒙與唯情論,大力批判科學派的啟蒙理性主義。彭小妍在《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一書裡探討五四轟動一時的「科學與玄學論戰」──亦即「科學與人生觀論戰」──旨在說明中國現代知識分子並未在全球情感與理性的永恆辯論中缺席;五四知識分子在認識論層面上承接先儒、啟發後進,與西方古今哲學相互發明,日後新儒家實一脈相承。研究五四的精神遺產,不要忘記當年唯情論及情感啟蒙運動對啟蒙理性主義的批判。 五四的啟蒙理性論述向來為研究主流,《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以五四反啟蒙論述為主軸,探討五四唯情論與啟蒙理性主義的辯證,開拓了一個嶄新的視野。本書從跨文化研究的角度追溯人生觀論述的歐亞連結脈絡,展現人生觀派發動的唯情論及情感啟蒙論述,上承歐洲啟蒙時期的情感論述,下接1960年代以來德勒茲發展的情動力概念以及李澤厚的「情本體」論。全書研究以唯情與理性的辯證,重新定義五四的知識論體系(episteme)。歷來主流論述以「全盤西化」、「拿來主義」描述五四一代,本書爬梳一般忽略的文獻資料,顯示五四知識分子在知識論上的跨文化串連,連通古今中西,打破了傳統/現代、中國/西方的二元論。重新認識五四知識界的唯情與理性辯證,目的是使現有的五四啟蒙理性論述複雜化,開展五四唯情論及情感啟蒙論述的知識論可能,更彰顯人生觀派知識分子與二戰前後新儒家興起的關聯。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顯示,唯情論與啟蒙理性的辯證共同構成了五四精神的真髓。本書所謂情感啟蒙,不僅牽涉到心理學或神經科學上的情感,更是五四唯情論所主張的唯情,牽涉到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係,與西方的情動力是相通的;唯情論認為「情」是道德觀、人倫觀、社會觀、政治觀、國家觀、宇宙觀的關鍵。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共分六章,第一章〈「人生觀」與歐亞反啟蒙論述〉強調「人生觀」一詞作為跨文化語彙的重要性,掀起了五四時期的唯情與理性的辯證。第二章〈張東蓀《創化論》的翻譯──科學理性與「心」〉討論《創化論》的翻譯,使得「創造」、「直覺」、「綿延」等跨文化語彙,成為現代中國的日常用語,「創造社」的成立是最佳例子。哲學思想與文學的相互印證,是一個尚待開發的領域。本章結尾以徐復觀為例,探討戰後新儒家與人生觀論述的連結。第三章是〈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四章是〈蔡元培美育運動的情感啟蒙──跨文化觀點〉。第五章〈朱謙之與袁家驊的「唯情論」──直覺與理智〉,也論及杜威的「自然主義形而上學」,說明杜威的經驗主義目的在主張「可驗證」的形上學。第六章〈方東美的《科學哲學與人生》──科哲合作,理情交得〉除討論五四期間有關方東美的中西方哲學、文學、藝術的嫻熟修養,也探討人生哲學在五四時代及其後的影響,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無名氏六卷本的史詩式小說《無名書》(寫作於1945-1960)。 【目錄】 序 導 言 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認識論 唯情論對唯心論、唯物論的批判 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研究 五四啟蒙理性的檢討 反啟蒙思潮 跨文化語彙的方法論 本書架構 小結:我感故我在第一章 「人生觀」與歐亞反啟蒙論述 啟蒙哲學問題所在:主客二分 倭依鏗與張君勱,《中國與歐洲的人生問題》 倭伊鏗的《大思想家的人生觀》 「人生觀」的日譯 西田幾多郎:何謂生命? 梁啟超的人生觀論述 張君勱的人生觀論述 小結第二章 張東蓀《創化論》的翻譯 ──科學理性與「心」 張東蓀的翻譯理論 「詮知之學」與「釋生之學」 理智與生命 具體時間:「真時」 抽象時間 生之動力 《創化論》與創造社 《創化論》與人生觀派 徐復觀〈心的文化〉第三章 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東方化、西方化:羅素 何謂生活? 文化的三條路線 印度唯識論與西方認識論 中國的形上學:直覺vs. 理智第四章 蔡元培美育運動的情感啟蒙──跨文化觀點 日本「美育」思想的跨文化性 中國的美育運動:王國維、蔡元培 《美育》雜誌 美育與「美的人生」:李石岑、蔡元培 小結:沈從文、冰心第五章 朱謙之與袁家驊的「唯情論」──直覺與理智 朱謙之的〈唯情哲學發端〉 真情之流:此意識中的現象世界,即內在本體 情存於一感一應之中 情的「已發」、「未發」(not yet)與無限可能 神即「美的本體」,「情」即本然之美 朱謙之與沈從文、吳稚暉、鷗外.鷗 袁家驊的《唯情哲學》 「情人」與「超人」 朱謙之的《一個唯情論者的宇宙觀及人生觀》 東西文化一元論 對心理學及辯證法的批判 司馬長風、黃建中 牟宗三、胡適與杜威 小結:唯情論與張競生的唯美主義第六章 方東美的《科學哲學與人生》──科哲合作,理情交得 哲學史與文學 近代科學的二元論 生物科學的啟發 何謂「情」? 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與松果腺 情動力與唯情 「生命悲劇之二重奏」 人生哲學與五四及其後──吳稚暉、李石岑及無名氏等結 論 唯情論與與啟蒙理性──還原一個完整的「五四故事」 巴金:追求真情的五四人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從西方科學哲學的觀點,回顧1980年代以來臺灣心理學本土化運動過程中,出現的五種文化主體策略,並且從文化、研究者、被研究者、及研究社群等四種不同主體的立場,分別討論這五種文化主體策略的利弊得失。 任何一個學術運動,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哲學基礎,便是找到了自己的「道」,這個學術運動便已邁向成熟階段,而逐漸脫離其「運動」的性格,除非有人能找出更強而有力的哲學來取代它。 華人心理學本土化運動邁向成熟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總結其成功經驗,繼續推展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我們以「關係主義」作為預設,可以建構出一系列「科學微世界」,和「個人主義」的理論競爭,最終目標則是以儒家文化作為基底,吸納西方近代文明的菁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自主學術傳統。 【目錄】 第一章 黃光國難題 第二章 科學主義的本土化策略 第三章 詮釋學取徑的侷限 第四章 生活世界中的「尋語之路」 第五章 中華文化傳統及其分析策略 第六章 「儒家關係主義」的研究綱領 第七章 實在論者的文化主體策略 第八章 存在論者的文化主體策略 第九章 辯證詮釋與知識論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