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324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瑞典表演教師哈洛‧艾姆嘉德曾經擔任聲音治療師,具備政府核發的專業證照,將人體與聲音器官的醫學知識,轉為如何利用人體、呼吸與發聲進行表演的基礎訓練,讓說話者能夠在不損傷發音器官的情況下,自然且舒服地發聲、說話、唱歌,進而將聲音結合文本,展現出更好的表演。 這套具有實際醫學與人體知識的訓練方式,不僅戲劇與歌唱表演者能運用,只要是需要使用聲音的工作,均能透過練習,將聲音變得更自由,且能保持發聲器官健康,長長久久地使用。 本書特色 1. 作者具有專業聲音治療師認證,從人體與聲音器官出發的實用聲音練習。 2. 搭配插圖,更清楚發聲與練習使用到的身體部位。 3. 不只演員、歌手,需要使用到聲音的職業均適合閱讀。 專業推薦 劇場編導 蔡柏璋 專文推薦 演員 陳佳穗 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哈洛德‧艾姆嘉德 Harald Emgård 哈洛德是註冊語言治療師,他在表演領域一開始是以演員出發,但很早就開始對教學產生興趣。三十多年來,他在多個領域工作過,包括學院教學與表演場域。他在瑞典隆德大學的馬爾默戲劇學院擔任高級聲音與語言講師,也曾是戲劇學院院長。 哈洛德曾在瑞典多家劇院、歌劇院,以及瑞典廣播電視台工作,指導演員、舞者、樂手和歌劇演員。他同時是隆德大學語言治療科系和芬蘭奧博學術大學的常任講師,此外也任教於瑞典監獄與緩刑系統,以及瑞典教會的教育中心。 哈洛德活躍於國際舞台,長期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台北藝術大學、越南國家歌劇院、河內藝術學院,以及新加坡和吉隆坡等地開設課程。他也曾在哥本哈根、倫敦、柏林、佛羅倫斯、聖彼得堡等歐洲城市和紐約擔任聲音指導。他教過的學生在瑞典、倫敦西區、柏林的舞台上都有演出,也擔任好萊塢電影中的主要角色。 繪者簡介 約哈娜‧艾姆嘉德 Johanna Emgård 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的醫學科技學家,同時也是位科學藝術家,專長為繪製醫學和植物學的插圖,曾多次舉辦成功的展覽。書中的人體解剖學插圖由約哈娜繪製。 郝士淮 高雄人,畢業於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是演員、教師和插畫家,多在台北和新加坡演出。與哈洛德合作並擔任翻譯已有十餘年。書中練習的插圖由郝士淮繪製。 譯者簡介 蔡格爾 英文系、戲劇所畢業後滯留台北的台中人。在台灣過美國時間、預支三世陽壽、身兼N職的斜槓仔(大學講師、博士生、劇場工作者、譯者)。 目錄 致謝 推薦序 沒有標準答案的自由 蔡柏璋 專業領域人士推薦 前言 導論 本書架構 如何使用本書 學習過程 聲音實務 聲音是人體結構與慣性的結合 與聲音工作 「良好的聲音運用方式」是什麼意思? 人聲的運作 人聲裝置 呼吸 製造聲音 共鳴與構音 人聲慣性及其養成 聲音科學 人體肌肉骨骼系統 骨骼 肌肉 呼吸 肺部 平靜呼吸 發聲時的呼吸 拆解發聲步驟 喉頭 喉部外部 會厭 喉部內部 聲帶 聲帶震動 聲區 聲區的使用 顫音 舌頭、上顎、下顎:一些發聲器官 聲音共鳴 聲學 基礎聲音實務 整備身心 放鬆――釋放 掃描並探索自己的身體 走動同時掃描 腳和腿 骨盆 軀幹與脊椎 脊椎的頂部 最終階段 從掃描到釋放 釋放髖關節和膝蓋 釋放頸部和肩膀 有(借)助呼吸的伸展練習 活絡及釋放下頷、舌頭、臉部 咀嚼肌 舌頭和臉部 其他練習 在地板上的放鬆 下頷和頸部的附加練習 下頷 釋放肩膀 伸展頸部正面 打開背部 基礎聲音實務 呼吸與聲響 吐氣與吸氣的關係 來自下腹肌肉的支撐 方法一:抬腿 方法二:坐骨上前後擺動 方法三:借助聲音延長吐氣 吸氣的部位 發音――加入聲音 平衡與穩定――下腹與骨盆底肌群 聲音的支撐 呼吸的容量與彈性 「放置聲音」――共鳴、動態、音域 尋找位置 輕盈 動態 音域 彈唇 發音 進階聲音實務 仰臥延展呼吸 「甲蟲」練習法 步驟一:一次一肢 步驟二:四肌齊發 步驟三:動用全身 步驟四:保持內在能量 借助體內橡皮筋找尋支撐 放置聲音――強化共鳴、拓展音域 探索震動 位置 整合:位置、音域、音量 聲音中的高能量――外在和內在 高能量的聲音與身體――培養力氣 喊叫與尖叫 暖聲 每日例行公事 如何擁有健全的聲音 聲音問題檢修指南 聲音與文本 表演雜談 思緒與呼吸 思緒與文本 標點符號的作用 跟著思緒呼吸 思緒的形狀 思緒的路徑 重點字 文字金鑰 咬字發音 表演 結語 附錄 作者與繪圖者簡介 參考書目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繼廣受好評的《感冒救援部隊》、《羅塔和他的朋友們》之後,2019年再以兒童常見的過敏和意外安全為主題,推出專業藥師蔡秀敏撰寫+插畫家林純純繪圖+醫師陳文?審閱,《哈啾!癢癢!》和《啊!請小心意外小惡魔》森林裡噴嚏聲不斷,還有許多動物發生好癢、好癢的症狀,他們是怎麼了? 原來他們都有過敏的問題。 你也曾經發生過這些情形嗎? 你知道什麼是過敏體質嗎? 怎樣才能減少過敏發生呢? 過敏是許多人曾有過的症狀,有些人天生體質如此、有些人在特定環境下或接觸下才會發作。過敏輕微的只是身體局部發癢紅腫,少數嚴重的人,甚至會造成全身性的過敏性休克。 《哈啾!癢癢!》把過敏常見的症狀和發生原因,藉由動物們巧妙的傳達,讓讀者能感同身受過敏的不便,了解如何防範過敏原,減少過敏發生。 系列簡介 「助你健康」系列從好發於孩子孩子的病症和健康保健觀念出發,以輕鬆且趣味的方式來鋪陳故事,讓孩子認識保健基本常識、安全用藥觀念、居家護理、常見病症處理、病症正確觀念等,具有豐富生活常識。 本系列由專業藥師撰寫,交給小兒科專業醫師審閱,再由優秀的畫家以精美圖像詮釋。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他們是一群虛偽的思想領袖,假裝為了改變世界而努力, 實際上,都是為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布局。 只要略施小惠,所有的罪行都可以被掩蓋抵銷!一個我們時代中興起的睿智呼聲 大膽揭發政治和金融權貴如何馴化今日社會的心智比爾.蓋茲:「他對解決複雜社會問題的新鮮觀點令人讚賞!」 邁可.桑德爾:「對於那些不解群眾憤怒何以日漸高漲的人,本書是不可或缺的指南。」以慷慨掠奪世界,用慈善掩蓋正義 用一點施捨,換取橫行世界的通行證 他們分給你一塊糖吃,只是要你閉嘴! 這是一部充滿開創性的深入調查報導,探討全球菁英「改變世界」的努力,實際上點出了他們如何保護現狀、維持地位,並模糊製造出來的社會問題和責任。 民粹主義者所鄙視的富人,往往高談闊論要矯正社會,卻總是對自己與問題的關係保持沉默。在《贏家全拿》中,葛德哈拉德斯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新鍍金時代的密室,讓我們一窺有錢有權者想方設法為平等和正義努力,但絕不考慮會威脅社會秩序與他們高高在上地位的事。本書赤裸地揭示了經濟體制的建構者如何將自己塑造為窮人的救世主;菁英如何大方獎賞對贏家友善的方法,重新定義「變革」的「思想領袖」;以及他們如何不斷尋求做更多善事,但卻完全忽略減少對他人的傷害。 我們聽到知名基金會董事長在豪華轎車上吐露真言,聽到前美國總統爭辯他的富豪捐款人是他們自稱的變革代理人,並參加一場創業家雲集的豪華遊輪會議,慶祝他們自利的慈善作為。那些行事不正義的人,擁抱真誠卻可疑的信念,宣稱對人類最好的事,剛好是對自己最好的事。 《贏家全拿》是急迫的箴言,不僅掀開菁英的虛假面具,更對所有民眾發出行動號召。 【目錄】 推薦序 贏家全拿,弱者無力反抗 王怡人 前 言 故障的國家機器 第一章 這個世界是如何改變的? 第二章 雙贏 第三章 戴著令人不安貝雷帽的反叛王 第四章 批評家和思想領袖 第五章 縱火犯是最好的救火員 第六章 慷慨與正義 第七章 現代世界的運作 後 記 「其他人不是你的小孩」 謝 詞 注 釋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這是一個在森林水邊的孤寂之聲,夜裡有多少人能聽到並不重要。 哈金:只有獨特的精神和不群的姿態才能成就文學!以身居邊緣的心態,跳脫精神綁架的陷阱 用旁觀的澄澈眼光,在紙上安靜地勞作 真正優秀的作品能夠把人物的感情和思想鮮活地保存下來,使其傳之久遠。移居他鄉的人常用旁觀者的眼光來看問題,並能身居其外客觀地審度事務,也不得不重新反省以前接受的價值觀。正是這種身居邊緣的心態讓我在一些文章裡常常討論個人和國家的關係。 ──哈金哈金是作家、是詩人,也是老師。他去國離鄉,又建立自己的家園,讓泡沫似的鄉愁轉為生存之道,不受傳統由心而生的道德情感約束,區別「故鄉」與「家園」的概念,並誠懇、和諧地投入每一日的生活之中。 他以多元的創作者身分,細細書寫創作與生活的關係。《湖台夜話》共分三輯:重建家園、紙上生活、小說天地。從漢語到鄉愁、政治到國族、論者到讀者,哈金一針見血卻又不帶痕跡的訴說與創作最貼近、且最為真實的面向。教創作的人都知道技藝可傳,但眼界難授,甚至不可教,而作家最終的發展是由眼界決定的,文學則是以傑作來定期。除了闡述創作的本質,哈金同時說翻譯、評作品,自人的內裡出發,由創作者的角度,維繫不朽的藝術。 【目錄】 序|甘居邊緣 重建家園 重建家園 故鄉和家園 鄉愁的陷阱 愛國的條件 國家的神話 人權也是中華文化對人類的貢獻 暴民與暴君 紙上生活 文學與不朽 才能與成就 你的讀者是誰? 小眾與大眾 飢餓與寫作 藝術塑造現實 文學的結構 從文學內部來談文學 從漢語出發 遷移中的詩歌 寫作與生存 小說天地 什麼是小說 成功的迷津─—張愛玲的英文小說 險惡時刻 美國人為什麼不喜歡讀翻譯作品 小說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 小說中的細節 也談奈波爾的《米格爾大街》 生活經驗與小說創作 回憶錄的局限 寫作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