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與心理治療: 理論與實務 (5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中文第五版 2024年 (Theory &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11/E)
作者: Corey
譯者:修慧蘭
出版社:雙葉
ISBN:9786269737956
目錄
第一篇 諮商實務的基本議題
第01章 導論與概述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撰寫立場
第三節 使用本書的建議
第四節 理論章節的概述
第五節 Stan 個案簡介
第六節 Gwen 個案簡介
第02章 諮商員:兼具人性及專業的工作者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諮商員即是具療癒性的人
第三節 諮商員的個人諮商經驗
第四節 諮商員的價值觀與治療歷程
第五節 成為有效的多元文化諮商員
第六節 新手諮商員面臨的議題
第七節 摘要
第03章 諮商實務的倫理議題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把當事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前面
第三節 做倫理決定
第四節 知後同意的權利
第五節 保密原則的面向
第六節 多元文化觀點的倫理議題
第七節 衡鑑過程的倫理議題
第八節 以證據為基礎的實務之倫理議題
第九節 管理諮商實務中的多重關係
第十節 成為具倫理的諮商員
第十一節 摘要
第十二節 進一步的資訊
第十三節 第一部分之推薦補充讀物
第二篇 心理諮商理論與技術
第04章 精神(心理)分析治療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主要概念
第三節 治療歷程
第四節 應用:治療技術與程序
第五節 Jung 對人格發展的洞見
第六節 當代精神分析發展趨勢:客體關係理論、自體心理 學與關係取向心理分析
第七節 從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心理分析治療
心理分析治療在Stan 個案上的應用
心理分析治療在Gwen個案上的應用
第八節 摘要與評論
第九節 自我反思與問題討論
第十節 進一步的資訊
第十一節 推薦補充讀物
第05章 阿德勒治療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主要概念
第三節 治療歷程
第四節 應用:治療技術與程序
第五節 從多元文化的觀點看阿德勒治療
阿德勒治療在Stan 個案上的應用
阿德勒治療在Gwen 個案上的應用
第六節 摘要與評論
第七節 自我反思與問題討論
第八節 進一步的資訊
第九節 推薦補充讀物
第06章 存在主義治療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主要概念
第三節 治療歷程
第四節 應用:治療技術與程序
第五節 從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存在主義治療
存在主義治療在Stan 個案上的應用
存在主義治療在Gwen 個案上的應用
第六節 摘要與評論
第七節 自我反思與問題討論
第八節 進一步的資訊
第九節 推薦補充讀物
第07章 個人中心治療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主要概念
第三節 治療歷程
第四節 應用:治療技術與程序
第五節 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
第六節 動機式晤談
第七節 從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個人中心治療
個人中心治療在Stan 個案上的應用
個人中心治療在Gwen 個案上的應用
第八節 摘要與評論
第九節 自我反思與問題討論
第十節 進一步的資訊
第十一節 推薦補充讀物
第08章 完形治療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主要概念
第三節 治療歷程
第四節 應用:治療技術與程序
第五節 從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完形治療
完形治療在Stan 個案上的應用
完形治療在Gwen 個案上的應用
第六節 摘要與評論
第七節 自我反思與問題討論
第八節 進一步的資訊
第九節 推薦補充讀物
第09章 行為治療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主要概念
第三節 治療歷程
第四節 應用:治療技術與程序
第五節 從多元文化的觀點看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在Stan 個案上的應用
行為治療在Gwen 個案上的應用
第六節 摘要與評論
第七節 自我反思與問題討論
第八節 進一步的資訊
第九節 推薦補充讀物
第10章 認知行為治療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Albert Ellis 的理情行為治療
第三節 主要概念
第四節 治療歷程
第五節 應用:治療技術與程序
第六節 Aaron Beck 的認知治療
第七節 Christine Padesky 和 Kathleen Mooney的優勢基礎認知行為治療
第八節 Donald Meichenbaum 的認知行為矯治
第九節 從多元文化的觀點看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在Stan 個案上的應用
認知行為治療在Gwen 個案上的應用
第十節 摘要與評論
第十一節 自我反思與問題討論
第十二節 進一步的資訊
第十三節 推薦補充讀物
第11章 抉擇理論/現實治療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主要概念
第三節 治療歷程
第四節 應用:治療技術與程序
第五節 從多元文化的觀點看抉擇理論/現實治療
現實治療在Stan 個案上的應用
現實治療在Gwen 個案上的應用
第六節 摘要與評論
第七節 自我反思與問題討論
第八節 進一步的資訊
第九節 推薦補充讀物
第12章 女性主義治療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主要概念
第三節 治療歷程
第四節 應用:治療技術與程序
第五節 從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女性主義治療
女性主義治療在Stan 個案上的應用
女性主義治療在Gwen 個案上的應用
第六節 摘要與評論
第七節 自我反思與問題討論
第八節 進一步的資訊
第九節 推薦補充讀物
第13章 後現代取向
第一節 當代的後現代治療代表人物
第二節 社會建構論導論
第三節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
第四節 敘事治療
第五節 從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後現代取向
後現代取向在Stan 個案上的應用
後現代取向在Gwen 個案上的應用
第六節 摘要與評論
第七節 自我反思與問題討論
第八節 進一步的資訊
第九節 推薦補充讀物
第14章 家庭系統治療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家庭系統治療的發展
第三節 家庭治療的多層歷程
第四節 從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家庭系統治療
家庭治療在Stan 個案上的應用
家庭治療在Gwen 個案上的應用
第五節 摘要與評論
第六節 自我反思與問題討論
第七節 進一步的資訊
第八節 推薦補充讀物
第三篇 整合與應用
第15章 整合式觀點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朝向心理治療整合的趨勢
第三節 治療歷程的相關議題
第四節 技術與評估在諮商中的地位
整合取向在Stan 個案上的應用
整合取向在Gwen 個案上的應用
第五節 摘要
第六節 總結評論
第七節 自我反思與問題討論
第八節 進一步的資訊
第九節 推薦補充讀物
立即查看
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Therapy - An Integrative Model, 7/E) (7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中文翻譯書】
書名: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
原文書名: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Therapy - An Integrative Model, 7/E
作者:Edward Teyber, Faith Holmes Teyber
翻譯:吳麗娟,蔡秀玲,杜淑芬,方格正,鄧文章
出版社:雙葉
出版日期:2017/03/22
ISBN:9789869436557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幫助你能夠與他人的關係「親密中有自我」的好書
.我總盡力討好,但自己委屈又疲累,且不管多努力,永遠都不夠好。
.為何我不想生氣卻又不自覺的失控?為何我老是習慣逃離可能衝突的情境?
本書將幫助你解答類似這種重複出現的困擾,幫助你走出桎梏、活得更自在。
此書也是一本相當實用的治療地圖,將幫助治療師深入了解:
.如何辨識、回應案主重複出現不再適用的關係模式及核心議題。
.如何透過治療師與案主間的關係與人際歷程,解決案主的困擾。
.如何將治療中親身經驗的學習,轉移到真實生活中。
人際歷程取向治療認為案主的問題會在治療關係中重演,治療師提供案主修正性情緒經驗,幫助案主作根本的改變。不論你是哪一種治療取向,都能簡單地加入本書介紹的整合模式,進行更有效的諮商。
目錄
第一部分 簡介與概覽
第01章 人際歷程取向
受訓治療師掙扎於表現焦慮
擁有治療焦點讓治療師更有效能
核心概念
Teresa:核心概念的案例說明
理論與歷史的背景
結語
本章練習活動
閱讀建議
第二部分 對案主的回應
第02章 建立工作同盟
概論
工作同盟
同理的了解:工作同盟的基礎
表現焦慮使工作同盟的建立更為困難
同理了解是改變的先決條件
結語
本章練習活動
閱讀建議
第03章 向案主的抗拒致敬
概論
對於探討抗拒的為難
辨認抗拒
形成工作假設以澄清抗拒
回應抗拒
羞愧感引發抗拒的發生
在治療中成功也可能是一種威脅
結語
本章練習活動
閱讀建議
第04章 內在聚焦
概論
協助案主聚焦於他們自己的經驗上
對內在聚焦的為難
發展自主性:協助案主做出改變
邀請案主協助解決自己的問題
追蹤案主的焦慮
結語
本章練習活動
閱讀建議
第05章 協助案主處理感受
概論
回應案主的感受
辨認支配性情感
辨識案主經常呈現的情感星座
依附理論對回應案主的痛苦提供有幫助的指導原則
結語
本章練習活動
閱讀建議
第三部分 概念化案主問題並發展治療焦點
第06章 家庭與發展因素
概論
依附型態與在成人治療中的臨床呈現
教養型態
把愛收回與有條件的價值
回應案主多樣化的教養和依附型態之原則
家庭互動模式
結語
本章練習活動
閱讀建議
第07章 缺乏彈性的人際因應策略
概論
概念化案主的人際架構
未滿足的發展性需求
人際因應策略
解決核心衝突
Peter 的個案研究:順服取悅他人的案主
兩個個案摘要
結語
本章練習活動
閱讀建議
第08章 關係主題和修復經驗
概論
治療關係中三種問題人際關係之重演
尋找人際平衡
矛盾兩難:回應案主經驗矛盾兩難的感受
結語
本章練習活動
閱讀建議
第四部分 解決之道與改變
第09章 與歷程向度工作
概論
透過人際歷程來解決問題
治療師在歷程向度工作所遭遇的初期困難
結語
本章練習活動
閱讀建議
第10章 修通與結案
概論
案主改變的歷程:概述
修通
結案
結語
本章練習活動
閱讀建議
附錄A 歷程紀錄
附錄B 治療計畫的指導原則
立即查看
團體諮商與治療: 一個嶄新的人際-心理動力模式 (4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團體諮商與治療:一個嶄新的人際─心理動力模式
作 者:吳秀碧
出版社別:五南
出版日期:2023/03/01(4版1刷)
ISBN:9786263438248
書 號:1BZX
頁 數:596
開 數:20K
內容簡介
本書最獨特之處,在於作者提出治療團體的歷程與階段發展的理論建構,以及團體整體(group-as-a whole)的理論基礎與應用。由於美國當前盛行的人際取向治療團體獨缺這兩個理論,因此對於受訓者和新手領導者在催化團體歷程的發展時,因無以為據,特感困難,而如何運用團體整體,也常感到困惑。本書的作者根據社會心理學的人際關係相關理論,建構一個五階段模式,並依此模式提出各階段的領導任務和策略,使領導者有所依循。而這個團體歷程與階段發展理論的建構,與近年西方學者在團體歷程的實證研究相呼應。這一本書,正如推薦序三的學者所指出,可能是國內外關於團體諮商與治療相關書籍中第一本對治療的理論基礎做最詳盡探討、又完整說明實務執行背後理論依據的一本書。
本書特色
內容完整
包含團體諮商的定義和性質的定位,人際與心理動力團體治療之基本假設,團體歷程與階段發展之領導理論與方法,團體中的重要議題與治療機制,成員與領導者相關議題,以及領導者訓練等重要內容。
理論與實務兼具
於理論的脈絡闡釋精闢,且在實務理路分析清晰,並有具體實例對照說明。無論對於有志從事諮商與治療團體研究者或實務工作者,都是值得典藏的一本書籍。
融入華人文化
由於團體諮商與治療屬應用心理學的領域,因此在方法與技術的創發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不容忽視。本書的立論雖為西學,由於融入華人文化的辯證,讓讀者可以感到貼近自己的經驗。
目錄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團體諮商與團體治療的關係
第一節 使用「團體治療」一詞的現況
第二節 「團體治療」一詞出現的年代
第三節 小團體模式的確立與團體治療
第四節 團體諮商成為團體治療的領域
第五節 討論與結論
第二章 人際-心理動力團體諮商與治療的基本假設
第一節 治療團體為複合的現象
第二節 社會性需求為人類行為的主要動力
第三節 人格是人際動力的產物
第四節 個人的問題多數來自人際
第五節 團體整體如家庭星座
第六節 團體治療方法可以內外兼具
第三章 通用系統論與團體治療
第一節 小團體的性質與結構
第二節 通用系統論引言
第三節 整體觀
第四節 相互依賴與互補
第五節 結構
第六節 團體的互動
第七節 團體發展的循環和階段
第八節 結語
第二篇 團體的發展與領導
第四章 團體中的治療關係
第一節 團體中的人際網絡
第二節 領導者與成員的治療關係
第三節 領導者進入成員關係的系統
第四節 團體凝聚力的定義、性質和重要性
第五節 團體中成員關係的發展
第六節 結語
第五章 團體歷程與階段發展的原理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團體歷程發展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諮商與治療團體的階段
第四節 討論與結語
第六章 非結構式團體的歷程領導通論
第一節 非結構團體的性質
第二節 非結構團體歷程的議題
第三節 螺旋模式的歷程領導
第七章 團體前期的領導
第一節 團體前期主要的領導任務
第二節 團體初期的領導策略
第三節 社交階段的領導與第一次聚會
第四節 連結階段的領導
第五節 共享關係階段的領導
第六節 討論與結語
第八章 團體後期的領導
第一節 團體後期歷程的領導
第二節 互助工作階段的領導
第三節 收穫與結束
第四節 結語
第九章 領導相關行為與介入技術(一)
第一節 領導者的自我揭露
第二節 五種有用的領導作為
第三節 產生有意義的歸因
第四節 團體的第一次聚會
第五節 時機
第六節 使用「我陳述」
第十章 領導相關行為與介入技術(二)
第一節 重構
第二節 提問與探問
第三節 以家族為本的團體技術
第四節 角色扮演
第五節 角色轉換技術與空椅技術
第六節 使用活動
第七節 閱讀治療方法
第八節 促進成員互動
第三篇 團體中的重要議題與治療機制
第十一章 此地此時
第一節 此地此時在團體治療的意義
第二節 此地此時的運用
第三節 歷程闡釋
第四節 回饋與歷程闡釋
第五節 結語
第十二章 團體中的投射性認同
第一節 投射性認同的概念
第二節 投射性認同的功能與過程
第三節 投射性認同作為要求關係的不適應手段
第四節 投射性認同與團體歷程
第五節 團體中投射性認同的處理
第六節 領導者成為投射性認同的對象
第十三章 代罪羔羊
第一節 代罪羔羊的意義
第二節 代罪羔羊與失功能家庭
第三節 代罪羔羊的產生
第四節 代罪羔羊的功能
第五節 團體中代罪羔羊產生的時機
第六節 領導者的議題
第七節 預防與處理團體中的代罪羔羊
第十四章 團體中的衝突
第一節 團體中衝突的意義與衝擊
第二節 團體衝突的原因
第三節 衝突的處理
第四節 結語
第十五章 矯正性情緒經驗
第一節 矯正性情緒經驗的意義與性質
第二節 矯正性情緒經驗治療的三個歷程
第三節 矯正性情緒經驗的治療方法
第四節 團體歷程的矯正性情緒經驗治療
第十六章 團體的支持環境
第一節 支持
第二節 傾聽
第三節 同理心
第四節 回饋
第四篇 團體成員與領導
第十七章 團體成員
第一節 成員的性質
第二節 團體的大小
第三節 選擇與準備成員
第四節 團體成員的組成
第五節 成員的角色
第六節 成員的行為
第七節 結語
第十八章 團體領導者與領導
第一節 有效領導者的特質
第二節 領導者的任務與功能
第三節 領導團體的主要能力
第十九章 聯合領導
第一節 聯合領導的意義與模式
第二節 聯合領導的益處與缺失
第三節 聯合領導者的組合對於團體的影響
第四節 聯合領導者的關係
第五節 聯合領導者的溝通與合作原則
第六節 結語
第二十章 領導者的訓練與督導
第一節 體驗性團體的重要性
第二節 體驗性團體的類別、訓練價值與限制
第三節 體驗性團體訓練效果的提升
第四節 結語
參考文獻
立即查看
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 (5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
系列名:心理治療
ISBN13:9789861919157
出版社:心理
作者:J. William Worden
譯者: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
裝訂/頁數:平裝/344頁
規格:21cm*14.8cm*1.8cm (高/寬/厚)
版次:5
出版日:2020/08/07
中國圖書分類:心理治療
內容簡介
《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第五版修訂及更新了悲傷、失落和喪慟處遇的內容,繼續為相關系所學生和實務工作者提供最新的研究及實務的資訊。在第五版中,作者更新了哀悼的任務和影響要素、提供新的個案研究資源、倡議喪慟者的衍生照顧,以及掌握有效干預和預防性治療的知識和技巧。此外,作者亦提出社交媒體和線上資源對「網路哀悼」的影響、DSM-5的修訂內容對喪慟工作的影響、哀悼的另類模式,以及有關各種悲傷特質的新發現。
本書組織架構清楚且易讀,對研究所層級的心理衛生課程,以及實務新手或資深實務工作者來說,都提供了關鍵性的資訊。
本書特色
● 新修訂的哀悼任務
● 新添增的哀悼要素之社會因素
● 社交媒體和線上資源對「網路哀悼」的影響
● 群眾槍擊事件及其他災難後的複雜性靈性傷痛
● DSM-5新修訂內容對喪慟工作的影響
● 對特殊悲傷之跨文化諮商和多元諮商,如:祖父母的悲傷、過長的悲傷疾患,以及與愛滋病相關的喪慟
● 悲傷和憂鬱的最新資訊
● 新的個案研究及相關文獻
● 每一章都附有反思與討論問題
● 悲傷輔導訓練的修訂及更新
目錄
導 讀
社交媒體和線上資源
複雜性喪慟的本質是什麼?
被褫奪的悲傷
持續性的連結
創造意義
復原力
創傷和悲傷
導讀結論
第 1 章 依附、失落和悲傷經驗
依附理論
悲傷是一種疾病嗎?
正常的悲傷
悲傷與憂鬱
第 2 章 了解哀悼過程
哀悼的任務
其他可被考慮的模式
第 3 章 哀悼過程:哀悼的影響要素
要素一:家族關係:誰去世了?
要素二:依附的本質
要素三:死亡是如何發生的?
要素四:過往經驗
要素五:人格變數
要素六:社會變數
要素七:同時發生的失落和壓力
注意事項:哀悼行為的多元決定論
哀悼何時結束?
第 4 章 悲傷輔導:引發正常悲傷
悲傷輔導的目標
界定高危險群喪慟者
輔導原則與程序
有效的技巧
藥物的運用
悲傷輔導團體
經由葬禮儀式協助宣洩悲傷
悲傷輔導有用嗎?
第 5 章 不正常的悲傷反應:複雜性哀悼
人們為何無法悲傷?
困難悲傷的產生
複雜性悲傷的新興診斷
現存的複雜性哀悼模式
診斷複雜性哀悼的過程
第 6 章 悲傷治療:解決複雜性哀悼
悲傷治療的目標與方式
悲傷治療的程序
悲傷治療的特殊考量
技巧和時機
悲傷輔導與治療中有關夢的處理
幾項考量
評估結果
第 7 章 特殊失落形成的悲傷
自殺
輔導自殺者的遺族
猝死及暴力致死
嬰兒猝死症
流產
死產
墮胎
預期的悲傷
後天性免疫功能缺乏症候群(HIV/AIDS)
第 8 章 悲傷和家庭系統
孩子的死亡
祖父母的悲傷
失去父母的孩子
家族處遇方法
悲傷及老年人
家庭需求與個人需求孰重?
第 9 章 諮商人員自己的悲傷
失落史
壓力和耗竭
第10章 悲傷輔導的訓練
悲傷案例1至20
立即查看
DSM-5精神疾病鑑別診斷手冊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DSM-5精神疾病鑑別診斷手冊
作者:孔繁鐘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8
條碼:9789863682271
簡介:
DSM-5R是目前全世界在精神疾病通用的診斷準則,藉以評估各年齡層所罹患之疾病,當個案之症狀符合診斷準則且功能缺損達到相關閾值時,即可做出診斷。
然而,作個案診斷需要有能力自個案取得資訊、找出症狀及辨識模式、決定可能的原因,才能在最後作出正確的診斷。為此,本書提供多種趨近個案的方式,包括6個步驟的診斷架構、29個由下到上的「診斷樹狀圖」及診斷時可運用的66個鑑別診斷表,不僅能協助相關科系學生學習精神科診斷的程序,更可提升精神科臨床工作者作出完善鑑別診斷的技能!
目錄:
序言 v
1 逐步進行鑑別診斷 1
2 經由樹狀圖作鑑別診斷 17
2.1 學業表現不良的決策樹狀圖 22
2.2 兒童或青少年行為問題的決策樹狀圖 25
2.3 言語障礙的決策樹狀圖 30
2.4 易分心的決策樹狀圖 35
2.5 妄想的決策樹狀圖 38
2.6 幻覺的決策樹狀圖 44
2.7 僵直症狀的決策樹狀圖 49
2.8 高昂或開闊的心情的決策樹狀圖 52
2.9 易怒心情的決策樹狀圖 56
2.10 憂鬱心情的決策樹狀圖 61
2.11 自殺意念或行為的決策樹狀圖 67
2.12 精神運動遲滯的決策樹狀圖 72
2.13 焦慮的決策樹狀圖 75
2.14 恐慌發作的決策樹狀圖 80
2.15 畏避行為的決策樹狀圖 83
2.16 病因涉及創傷或心理社會壓力源的決策樹狀圖 87
2.17 身體抱怨或疾病/外觀焦慮的決策樹狀圖 91
2.18 食慾改變或異常進食行為的決策樹狀圖 94
2.19 失眠的決策樹狀圖 99
2.20 嗜睡的決策樹狀圖 104
2.21 女性性功能障礙的決策樹狀圖 109
2.22 男性性功能障礙的決策樹狀圖 113
2.23 攻擊行為的決策樹狀圖 116
2.24 衝動或衝動控制問題的決策樹狀圖 122
2.25 自我傷害或自殘之決策樹狀圖 126
2.26 過度物質使用的決策樹狀圖 129
2.27 記憶喪失的決策樹狀圖 135
2.28 認知障礙的決策樹狀圖 139
2.29 病因學身體病況的決策樹狀圖 149
3 藉由表格作鑑別診斷 157
神經發展障礙症 162
3.1.1 智能不足(智能發展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162
3.1.2 溝通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164
3.1.3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166
3.1.4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鑑別診斷 168
3.1.5 特定的學習障礙症之鑑別診斷 172
3.1.6 抽搐症的鑑別診斷 174
思覺失調類群及其它精神病症 175
3.2.1 思覺失調症或類思覺失調症的鑑別診斷 175
3.2.2 情感思覺失調症的鑑別診斷 177
3.2.3 妄想症的鑑別診斷 178
3.2.4 短暫精神病症的鑑別診斷 180
3.2.5 非特定的僵直症之鑑別診斷 181
雙相情緒及相關障礙症 182
3.3.1 第一型雙相情緒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182
3.3.2 第二型雙相情緒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185
3.3.3 循環型情緒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188
憂鬱症 189
3.4.1 鬱症的鑑別診斷 189
3.4.2 持續性憂鬱症的鑑別診斷 192
3.4.3 經期前情緒低落症的鑑別診斷 194
3.4.4 侵擾性情緒失調症的鑑別診斷 196
焦慮症 198
3.5.1 分離焦慮症的鑑別診斷 198
3.5.2 選擇性不語症的鑑別診斷 201
3.5.3 特定畏懼症的鑑別診斷 202
3.5.4 社交焦慮症(社交畏懼症)的鑑別診斷 204
3.5.5 恐慌症的鑑別診斷 208
3.5.6 特定場所畏懼症的鑑別診斷 210
3.5.7 廣泛性焦慮症的鑑別診斷 212
強迫症及相關障礙症 215
3.6.1 強迫症的鑑別診斷 215
3.6.2 身體臆形症的鑑別診斷 218
3.6.3 儲物症的鑑別診斷 220
3.6.4 拔毛症的鑑別診斷 222
3.6.5 摳皮症的鑑別診斷 224
創傷及壓力相關障礙症 225
3.7.1 創傷後壓力症或急性壓力症的鑑別診斷 225
3.7.2 適應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27
解離症 229
3.8.1 解離性失憶症的鑑別診斷 229
3.8.2 失自我感障礙症/失現實感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31
身體症狀及相關障礙症 234
3.9.1 身體症狀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34
3.9.2 罹病焦慮症的鑑別診斷 236
3.9.3 轉化症(功能性神經症狀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39
3.9.4 受心理因素影響的另一身體病況之鑑別診斷 241
3.9.5 人為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43
餵食及飲食障礙症 244
3.10.1 迴避/節制型攝食症(ARFID)的鑑別診斷 244
3.10.2 厭食症的鑑別診斷 246
3.10.3 暴食症的鑑別診斷 249
3.10.4 嗜食症的鑑別診斷 251
睡醒障礙症 252
3.11.1 失眠症的鑑別診斷 252
3.11.2 嗜睡症的鑑別診斷 255
性功能障礙 258
3.12.1 性功能障礙的鑑別診斷 258
性別不安 260
3.13.1 性別不安的鑑別診斷 260
侵擾行為、衝動控制及行為規範障礙症 262
3.14.1 對立反抗症的鑑別診斷 262
3.14.2 間歇暴怒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64
3.14.3 行為規範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66
物質相關及成癮障礙症 268
3.15.1 物質使用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68
3.15.2 嗜賭症的鑑別診斷 270
神經認知障礙症 271
3.16.1 譫妄的鑑別診斷 271
3.16.2 認知障礙症與輕型認知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73
人格障礙症 276
3.17.1 妄想型人格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76
3.17.2 孤僻型人格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77
3.17.3 思覺失調型人格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78
3.17.4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79
3.17.5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81
3.17.6 做作型人格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82
3.17.7 自戀型人格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83
3.17.8 畏避型人格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84
3.17.9 依賴型人格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85
3.17.10 強迫型人格障礙症的鑑別診斷 286
3.17.11 另一身體病況引起的人格變化之鑑別診斷 287
性偏好症 288
3.18.1 性偏好症的鑑別診斷 288
附錄:DSM-5R精神疾病診斷分類 291
依英文字母排序的樹狀圖索引 319
依英文字母排序的鑑別診斷索引 321
立即查看
本書特色
本書第三版的基調為:根據自己原來的樣子,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選擇一種可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
本書系統的介紹了生涯諮商與輔導的相關理論與實踐方法,適用於心理學、教育學、心理諮商與社會工作等專業的大學生與研究生研習,亦可供學校輔導老師、諮商師、社工師與職涯指導人員培訓之用。
目 錄
第一章 生涯輔導之基本概念
第二章 生涯輔導的實施
第三章 生涯類型理論
第四章 生涯發展理論
第五章 個人構念理論
第六章 敘事生涯諮商
第七章 生涯建構理論
第八章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
第九章 機緣巧合理論
第十章 生涯混沌理論
第十一章 生涯決定理論
第十二章 雙文化調和的中庸生涯模式
立即查看
書名:助人者危機介入的隨身指南
作者:Roberts(方匯德)
出版社: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09/22
ISBN:9789861915647
內容簡介
危機工作者每天都在瞬間做出影響個人、家庭與社區整體心理健康及福祉的決定。他們在第一線引導人們度過健康診斷、破產、性侵害、親人死亡、自殺意圖,以及自然或人為災害等種種時刻。
實務工作者隨著對危機介入與處遇的經驗與知識逐漸增加,特定的介入歷程有時反倒顯得落伍。我們都經驗過這樣的兩難,因而發展出這本指南以彌補不足之處。
作為實務工作指南,本書提供一套實用的危機介入方法。它能夠在危機工作者急於應變參考時,作為一份足以信賴的資料而發揮功能,並且提供有效因應各式創傷事件的逐步處理程序。本書也可作為經驗豐富專家的實務操作手冊或者作為訓練工具。
本書雖然針對醫療與心理衛生危機工作者設計,但我們相信它對於相關領域如:衛生福利服務、商業、教育與其他領域的工作者也是有幫助的。
目錄
第1章 危機的定義、歷史與本質
第2章 公眾危機與個人危機
第3章 促使危機產生的事件
第4章 易於陷入危機者的指標
第5章 危機的類型
第6章 Burgess和Roberts的壓力—危機—創傷連續系統
第7章 面對危機時的身心反應
第8章 壓力症狀與一般性適應症候群
第9章 常見的跡象、症狀和對危機的心理反應(情緒的、認知的和行為的)
第10章 Roberts 的七階段危機介入模式
第11章 危機管理計畫
第12章 危機專線工作者的可為與不可為
第13章 自殺風險評估的程序和徵兆
第14章 家庭危機的介入
第15章 物質濫用者的危機介入
第16章 意外事故倖存者的危機介入
第17章 暴力犯罪受害者的危機介入
第18章 受虐兒童的危機介入
第19章 受暴婦女的危機介入
第20章 性虐待/侵害受害者的危機介入
第21章 心理疾病的危機介入:確認安全需求
第22章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陽性反應者的危機介入
第23章 摯愛過世後的危機介入
第24章 校園暴力後對孩童的危機介入
第25章 自然災害(颶風、地震與洪水)後的危機介入
第26章 飛機、鐵路或建築物遭恐怖爆炸攻擊後的介入模式:危機介入的ACT模式
第27章 生化恐怖攻擊後的危機介入
第28章 凶殺案倖存者的危機介入
第29章 急性創傷壓力管理的十個階段
第30章 危機事故壓力減壓模式
第31章 多元的危機事件壓力管理
第32章 臨床醫護人員的壓力和耗竭症狀的徵兆
第33章 為危機或救災工作的臨床工作者提供的壓力減輕和因應技巧
立即查看
自殺防治-有效的短期治療取向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自殺防治:有效的短期治療取向
系列名:心理治療129
ISBN13:9789861914510
出版社:心理
作者:M. DAVID RUDD;THOMAS JOINER;M. HASAN RAJAB
譯者:李錦虹;劉同雪;陳坤虎;葉在庭;王鵬智
裝訂/頁數:平裝/320頁
規格:23cm*17cm (高/寬)
版次:1
出版日:2011/08/01
中國圖書分類:其他社會病態
內容簡介
本書提供經由實證研究所支持的自殺行為之治療取向,乃是特別針對現今的照護式醫療環境而設計。作者提出了一個創新的架構,可以在考慮病患症狀的嚴重性、長期性,以及診斷的複雜性之後,幫助臨床工作者快速的做決定,有效處理自殺症狀,並完成重要的治療目標。這些治療建議經過仔細建構,且保有彈性,以符合臨床工作者每日實務工作上的現實要求。願本書能幫助身處低迷與灰暗生活中的人們,撥雲見日,找到生命中值得活下去的出路。
目錄
第一篇 建立治療的基礎
第一章 文獻回顧:我們對治療自殺了解多少?
第二章 自殺的認知行為模式
第三章 治療過程綜覽
第二篇 評估與治療
第四章 治療過程與逐次晤談指引
第五章 評估過程及初始晤談
第六章 自殺風險的評估
第七章 危機介入和初期症狀管理
第八章 降低與消除自殺相關行為
第九章 認知重建:改變自殺信念系統,建立一套生活哲學
第十章 技巧建立:發展適應模式與確保持續性改變
參考文獻
索引(正文頁邊數字係原文書頁碼,供索引檢索之用)
立即查看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學習手冊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學習手冊
系列名:心理學叢書
ISBN13:9789579272933
替代書名:Student Manual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deling and Psychotherapy
出版社:揚智文化
作者:Gerald Corey
譯者:李茂興
裝訂/頁數:平裝/310頁
出版日:1997/01/01
中國圖書分類:天文
內容簡介
本學習手冊為搭配《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原文第五版]而設計。旨在促進學子掌握諮商理論的精髓與治療實務的學習。內容包括各種測驗、討論問題及個案範例等。
目錄
第一篇 諮商實務的基本議題
1.緒論與全覽
前言
本手冊與教本如何搭配使用
理論重點回顧
態度與價值觀自評量表
2.諮商員——具人性之專業人員
態度與信念自評量表
個人應用專題
建議活動:建立個人對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看法檔案
涉及價值觀處理的案例
歧視傾向測驗
建議活動:建立對於諮商實務中的多元文化課題之個人看法檔案
3.諮商實務的道德議題
道德議題與問題
關於道德議題方面的態度自評量表
涉及道德兩難的案例研討
第二篇 諮商的理論與技術
精神分析治療法
章前自評量表
4.精神分析治療法複習
重要名詞解釋
討論問題
建議活動與練習
個案範例
綜合測驗
5.阿德勒學派治療法
章前自評量表
阿德勒學派治療法複習
重要名詞解釋
討論問題
個人的應用:生活方式的評鑑
個案範例
綜合測驗
6.存在主義治療法
章前自評量表
存在主義治療法複習
重要名詞解釋
討論問題
建議活動與練習
個案範例
綜合測驗
7.個人中心治療法
章前自評量表
個人中心治療法複習
重要名詞解釋
討論問題
實務應用:反射當事人的感受
個案範例
綜合測驗
8.完形治療法
章前自評量表
完形治療法複習
重要名詞解釋
討論問題
個人應用上的議題與問題
建議活動與練習
個案範例
綜合測驗
9.現實治療法
章前自評量表
現實治療法複習
重要名詞解釋
討論問題
問題狀況:現實治療法的實務
個案範例
綜合測驗
10.行為治療法
章前自評量表
行為治療法複習
重要名詞解釋
討論問題
個人的應用:擬訂自我管理方案
實務應用
建議活動與練習
個案範例
綜合測驗
11.認知行為治療法
章前自評量表
理情行為治療法與認知治療法複習
重要名詞解釋
討論問題
個人應用的課題與問題
實務應用
個案範例
綜合測驗
12.家族系統治療法
章前自評量表
家族系統治療法複習
重要名詞解釋
討論問題
個人應用上的建議活動與練習
個案範例
綜合測驗
第三篇 整合與應用
13.治療技術的整合
治療取向在特定當事人族群或特定問題上的應用
問題與議題:培養個人諮商風格之指南
建議活動與練習:培養自己的諮商哲學觀
思考與討論的問題
14.個案示範——以整合取向輔導史天恩
思考與討論的問題
額外的個案演練
附錄:綜合測驗答案
立即查看
憂鬱的陰影: 關於沮喪、自殺念頭最真實的告白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自殺論
系列名:經典名著文庫
ISBN13:9789571194745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
作者:埃米爾‧涂爾幹
譯者:馮韻文
裝訂/頁數:平裝/488頁
規格:21cm*14.8cm*2.4cm (高/寬/厚)
版次:3
出版日:2018/02/28
中國圖書分類:其他社會病態
內容簡介
古典社會學大師涂爾幹的重要名著
首次為社會學建立經驗基礎
對傳統上認為純粹是個人和心理因素的自殺現象
提供了社會面向的解釋
《自殺論》是涂爾幹的一部重要社會學名著,與《社會分工論》一書的內容十分密切,因為在《社會分工論》最後一部分已對社會分工引起的社會病態進行了分析。作者認為,所謂自殺,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並知道會產生這種結果的某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引起的死亡」。自殺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這種現象之所以增多,是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分工的變細所造成的社會病態所引起的。它跟種族、遺傳因素、個人素質、心理狀態、精神病、自然條件、氣候變化無重大關係,或者說關係不大,然而它跟社會環境、其中包括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社會動蕩、改朝換代、工作變遷、生活變化等卻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自殺人數的多少和自殺率的高低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則有所不同。它們與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程度高低和兩性差異關係很大。在這些自殺者中,作者又按照自殺的不同原因,把自殺分為三種類型,即利己主義自殺、利他主義自殺和脫序性自殺。
目錄
林端(台大社會系教授)導讀
作者序
導論
第一編 非社會因素
第一章 自殺與心理變態
第二章 自殺與正常的心理狀態、種族、遺傳
第三章 自殺與自然因素
第四章 模仿
第二編 社會原因和社會類型
第一章 確定社會原因和社會類型的方法
第二章 利己主義式的自殺
第三章 利己主義式的自殺(續)
第四章 利他主義式的自殺
第五章 脫序性自殺
第六章 不同類型自殺的各種形式
第三編 作為一般社會現象的自殺
第一章 自殺的社會因素
第二章 自殺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係
第三章 實際的結論
附錄
一、自殺和酗酒
二、法國各縣的自殺人數(1887-1891)
三、中歐的自殺情況(根據莫塞利的資料)
四、自殺人數和家庭密度(人口數)
五、自殺和財富
六、各年齡組有配偶者和喪偶者按有無子女分類的自殺人數
涂爾幹年表
立即查看
自殺危機處遇:合作取向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所使用的「合作型自殺評估與處遇方案」(CAMS)除了擁有非常豐厚的研究證明支持之外,在美國有數千位於不同臨床工作場域的治療師,都在使用這個方案。此方案(CAMS),是以尊重、同理、賦能的角度出發,在臨床上,對於評估自殺風險,應用於針對自殺行為的處遇計畫,都已被證明是具有療效的。而CAMS在臨床上除了具備評估、處遇、歷程紀錄的完善功用以外,亦能夠降低臨床工作者職業疏失的風險,保護臨床工作者面對自殺傾向患者的風險。
本書提供了所有在應用CAMS時所需要的工作單,皆可直接影印使用。其中也包含了逐步詳盡的使用指導,滿足臨床上的實務需求。
此新版內容增加:
十年來大量臨床研究的支持證據。
全面優化的CAMS架構,更適用於臨床上不同階段的工作,非僅限於評估階段所用。
深度清晰的治療個案範例參考。
臨床應用的說明釋義,例如:如何標的和治療患者所定義的「自殺起因」。
臨床上可搭配使用的應用表單,以及新版的自殺狀態量表。
【目錄】
第一章 合作型自殺評估與處遇方案:當代臨床自殺危機介入策略
第二章 SSF及CAMS之發展演進
第三章 系統的臨床照護及優化CAMS之運用
第四章 CAMS危險性評估:SSF的合作使用
第五章 CAMS治療計畫:共同擬定針對自殺的治療計畫
第六章 CAMS治療期間會談:追蹤自殺風險評估和處遇治療計畫的更新
第七章 CAMS臨床結果及處置:生命課程及放棄自殺後的生活
第八章 以CAMS降低職業疏失風險
第九章 CAMS在不同場域的使用及未來發展
結 語
附錄A 自殺狀態量表第四版(SSF-4):初始會談、追蹤∕更新期間會談、結果∕處置最後會談
附錄B 自殺狀態量表「核心評估量表」編碼手冊:質化評估
附錄C 自殺狀態量表「擇生理由與尋死理由」編碼手冊
附錄D 自殺狀態量表「一件事反應」編碼手冊
附錄E CAMS治療工作單:了解你的自殺
附錄F CAMS評估量表(CRS.3)
附錄G CAMS常見問題
附錄H 完成CAMS的個案實例:比爾
立即查看
如何預防病人自殺?臨床評估與處置 (Preventing Patient Suicide: Clinic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如何預防病人自殺?臨床評估與處置
作者:周佑達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3
條嗎:9789861269375
書籍簡介:
「該如何防治自殺?如何協助可能自殺的人?」是現今社會中極需面對及正視的議題,對心理衛生工作者來說,更是應該具備的重要專業知能。這一本自殺防治工作者重要的專書,是羅伯.賽門教授所編著,他曾任美國精神醫學與法律學會會長,在相關領域聲譽卓著。本書除了闡述自殺風險的評估、自殺行為的防範,以及自殺相關問題之臨床處置等議題,尤其是強調保護因子對系統性的評估與團隊介入之說明更具特色。作者將其豐富的精神醫學與法學知識,來探討自殺在臨床處理與法律層面之難題,並提供自殺風險評估的品質審查與風險管理原則作為依據,是相關領域之從業人員,絕不可錯過的實用教材。
序言:
隨著社會對自殺議題的日益重視,加上越來越緊張的醫病關係,使得臨床工作上,每次遇到自殺風險個案的時候都壓力沉重。深怕一個不注意,就會登上報紙頭條,甚至被告上法院。然而除了燒香拜拜,祈禱這樣的事情不要降臨在自己頭上外,能夠做的,也只有小心再小心,另外就是努力充實臨床知識了。
因此,當合記書局詢問我是否願意接下此書的翻譯工作時,我便忙不迭地答應了。除了做資訊傳播的媒介者,透過翻譯,讓更多台灣的專業人員可以更輕鬆的吸收相關知識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外,自私的想法其實是可以趁機好好的熟讀這本書,何樂而不為呢?
這本書的初稿翻譯工作完成在2011年9月到2012年3月之間。雖然翻譯過程很辛苦,常常都有頭腦要爆炸、眼睛要脫窗的感覺。但是翻譯工作完成之後,才發現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寶典。除了書本知識外,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工作知識,例如該如何因應門診或病房不同的環境來執行自殺預防與自殺評估、如何避免可能的醫療訴訟、如何強化機構對自殺防治的品質審查等。配合上許多的案例分享,我們更能看到實際病人處置的方式。
美國人喜愛訴訟,勇於捍衛自己的權益是很有名的。雖然他們的司法制度與我國有許多的不同,但我相信在這樣環境歷練下的醫師心得一定很能給予我們參考,至少我從中獲益匪淺。也希望能讓各位在讀完本書之後有所收穫。
如果各位覺得這本書值得帶回家一讀的話,也請大家多多支持正版。台灣的出版市場本來就小,目前的景氣也不是太好,加上專業書籍屬於小眾市場,如果大家不支持的話,我擔心會越來越難有機會讀到中文化的好書了。
在翻譯的過程中筆者已盡力尋求翻譯的正確與精準,但畢竟我不是自殺預防、自殺研究的專家,難免有所疏漏之處,歡迎讀者們不吝指正。若有任何的疑問或指教,歡迎寄電子郵件到sbkchou@yahoo.com.tw 來討論。
最後,要感謝我的太太與家人在翻譯過程中的鼓勵,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系主任劉嘉逸醫師於百忙之中為本書撰寫推薦序。謝謝聖保祿醫院對精神科的支持以及精神科同仁對病患的細心照料,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地完成本書的翻譯工作。祝大家身心永保安康。
目錄:
第一章 自殺風險評估:通往治療與處置的大門
第二章 藉由實證精神醫學增進自殺風險評估的品質
第三章 評估並強化自殺的保護因子
第四章 透過行為觀察來評估防衛性病人的自殺風險
第五章 精神疾病與自殺風險
第六章 高自殺風險病人的突然改善:真實或虛偽?
第七章 急性與慢性高自殺風險:危機處理
第八章 自殺風險病患的安全處置:面對不確定性
第九章 自殺風險病患的槍枝安全管理:協同合作的模式
第十章 自殺風險評估量表:臨床醫師要注意
第十一章 迫近的自殺、被動的自殺意念以及其他棘手的迷思
第十二章 自殺風險評估的品質審查:現實與補救之道
第十三章 治療自殺風險病患時的臨床風險管理:臨床與法律的難題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