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電子構裝散熱理論與量測實驗之設計(二版) (2版)
作者: 林唯耕
版次: 2
ISBN: 9789866116834
出版社: 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3
書籍開數、尺寸: 17x23x2.6
重量: 0.82 Kg
頁數: 480
內文印刷顏色: 全彩
#工程
#工業工程與運輸管理
定價: 900
售價: 855
庫存: 庫存: 1
LINE US!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付款方式: 超商取貨付款 line pay
信用卡 全支付
線上轉帳 Apple pay
物流方式: 超商取貨
宅配
門市自取

詳細資訊

  林唯耕教授專業著作《電子構裝散熱理論與量測實驗之設計》於2020年全新改版,修正初版中的錯誤,並增加了全新的章節〈如何測量熱管、均溫板或石墨片的有效Keff值〉。   本書針對一般業界或專業領域人士所欲了解的部分提供詳盡介紹,至於一般熱交換器製造、鰭片設計等,由於坊間已有許多專業書籍,本書將不再贅文說明。本書第1章簡單介紹電子構裝散熱,特別是CPU散熱歷史的演變。第2章在必須應用到的熱傳重要基本觀念上做基礎的介紹,以便讓非工程領域的人亦能理解,了解熱之性質與物理行為後才能知道如何散熱,以及散熱之方法、工具、量測及理論公式。第3章旨在敘述流力的基本觀念,重要的是如何計算壓力阻力,從壓力阻力才能算出空氣流量。第4章探討一般封裝IC後之接端溫度TJ之理論解法。第5章討論一些實例的工程解法,包括自然對流、強制對流下溫升之計算,簡介風扇及風扇定律、風扇性能曲線、鰭片之阻抗曲線,以及如何利用簡單的區域分割理論求取鰭片之阻力曲線。第6章至第9章則注重實務經驗,尤其是實驗設計,其中包括理論設計及實驗之技巧。第6章說明如何設計一個測量熱阻的測試裝置(Dummy heater)。第7章解說AMCA規範下之風洞設計如何測量風扇性能曲線及Cooler系統(或鰭片)之阻抗曲線。第8章以熱管之理論與實務為主,逐一介紹其中重要之參數及標準性能,並說明量測之原理。第9章對LED散熱重要之癥結做了觀念上的說明,注重於LED之內部積熱如何解決。二版新增的第10章則詳細敘述如何利用Angstrom方法量測熱管、均溫板、石墨片、石墨稀等物質之熱傳導係數K值。

為您推薦

熱交換設計 (1版)

熱交換設計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熱交換設計(精) Heat Transfer Design 作 者:王啟川 出版社別:五南 出版日期:2020/03/31(1版5刷) ISBN:978-957-11-4764-2 書 號:5I10 頁 數:900 開 數:16K 內容簡介   熱交換係能量轉換常見的一種方式,舉凡石油化學工業、紡織纖維工業、製藥、食品加工業、鋼鐵、金屬加工業、玻璃工業、造紙工業、冷凍空調業到PC電腦散熱上,熱交換的需求可以說無所不在,因此合理的熱交換設計不僅可以滿足系統設計的需求,而且可以有效的節省投資與運轉成本。本書的構想就是由熱流設計出發,內容從基本的熱流原理介紹與基本熱交換器設計法如UA-LMTD與e-NTU的說明出發,到各種常見的熱交換器如氣冷式、密集式、殼管式、板式、套管式、直接接觸式、再生式熱交換器、熱管與微通道的熱流特性都有深入淺出的介紹;這些熱流設計所需的熱傳、質傳、直接接觸熱傳、混合物與兩相流的基本知識,本書也有詳盡的交代;另外一些熱交換設計上的特別主題,如結垢的影響、不均勻流動的效應、狹點設計(pinch technology)、攪拌容器與熱交換性能評估,本書都有相當完整的介紹,提供讀者合理的設計計算方法並避免冗長的理論說明,另搭配一些實際的深入淺出計算例,讓讀者掌握設計的核心知識。 作者簡介 王啟川 學歷:大學(1982)、碩士(1984)與博士學位(1989)均於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取得 經歷:1989年畢業後進入工業技術研究院與能源資源研究所(2005改名為能源與環境研究所)    1998年升任正研究員    2005年升任資深正研究員    主要從事冷凍空調、熱交換、兩相流、電子散熱管理與微細熱流應用開發的相關研究工作    曾獲得1996年的中國機械工程師學會頒發的優秀青年工程師獎    與1997年工研院頒發的研究成就獎    1999年由於長期的研究成果獲得國際肯定    獲邀擔任國際著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之區域編輯    2003起並獲邀擔任Heat Transfer Engineering 的副編輯    2005年並榮獲美國冷凍空調協會的會士頭銜(ASHRAE Fellow) 目錄 第0章 符號說明 第1章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第2章 熱交換器設計導論 第3章 密集式熱交換器 第4章 基本兩相熱流特性簡介 第5章 氣冷式熱交換器 (乾盤管) 第6章 氣冷式熱交換器 (濕盤管) 第7章 熱交換器之性能評價方法 第8章 套管式熱交換器 第9章 殼管式熱交換器 第10章 板式熱交換器 第11章 污垢對熱流特性的影響 第12章 熱交換製程整合技術 第13章 不均勻流動對熱交換器性能的影響 第14章 質量傳遞之基本介紹 第15章 多成分混合物的冷凝器與蒸發器的熱流設計 第16章 直接接觸熱傳遞 第17章 冷卻水塔 第18章 再生式熱交換器 第19章 攪拌容器的熱流設計 第20章 熱管 第21章 微通道單相流動熱傳特性 附 錄 一些常見的流體、金屬與非金屬的熱物性質

原價: 1200 售價: 1020 現省: 180元
立即查看
電子構裝技術

電子構裝技術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450 售價: 423 現省: 27元
立即查看
電子構裝技術與材料

電子構裝技術與材料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電子構裝技術與材料<高立> 作(編/譯)者 : 陳信文‧陳立軒‧林永森‧陳志銘 編著 出版年份 : 2014 ISBN : 9789864121335 類別 : 電子構裝技術 書號 : 201826 幾色 : 1 規格 : 16K 發行公司 : 高立 版權日期 : 2014/09/01 版次 : 二版三刷 本書特色: 作者分別具有電子、材料與化工之不同專長,針對「電子構裝」此一需具有橫跨不同知識背景之技術,做是有系統之深入淺出介紹。   書籍內容繁簡適中,最適合大專院校「電子構裝」課程之中文教科書。   書籍內容深入淺出,最適合理工學生與工程師自修「電子構裝」之參考書!   內容包含電子工業相關上下游,適合對電子工業需有全面概念人員之最佳參考書! 本書內容: 第 1 章 緒 論 第 2 章 矽晶圓 第 3 章 積體電路製作 第 4 章 電子構裝簡介 第 5 章 切割、黏晶與銲線接合 第 6 章 導線架 第 7 章 轉注成型與封裝材 第 8 章 蓋印與成型 第 9 章 印刷電路板 (I) 第10章 印刷電路板 (II) 第11章 軟焊與銲料 第12章 軟焊與銲料 第13章 陶瓷構裝 第14章 球柵陣列構裝 第15章 晶片尺寸構裝 第16章 覆晶接合 第17章 液態封裝材與點膠 第18章 軟性印刷電路板與 TAB 第19章 電性與熱導 第20章 預燒與可靠度分析 第21章 電子構裝材料分析 字 彙 常見之縮寫名詞 英中文索引

原價: 300 售價: 282 現省: 18元
立即查看
半導體電子元件構裝技術

半導體電子元件構裝技術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950 售價: 808 現省: 142元
立即查看
先進微電子3D-IC構裝 (5版)

先進微電子3D-IC構裝 (5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先進3D-IC構裝設計在微電子領域展現出多項顯著優勢。透過垂直堆疊多層積體電路(IC),該技術實現在更小空間內達成更高的元件整合,優化空間利用,並打造更加緊湊與高效的電子構裝。此方法能有效縮短互連距離,提升訊號傳輸速度,同時降低能耗。此外,3D-IC構裝允許異質整合,使得各種功能晶片(如邏輯、記憶體及感測器)能夠在單一平台上結合,進一步提升系統性能與功能,尤其適用於高性能計算(HPC)、人工智慧(AI)、行動設備及物聯網(IoT)等領域的創新應用。總體而言,先進的3D-IC構裝為微電子構裝技術開闢了提升性能、提高能效及增加設計靈活性的全新途徑。鑑於近年來CoWoS技術、扇出型晶圓級構裝(FOWLP)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半導體構裝測試廠(OSATS)和晶圓代工廠(Foundry)廣泛採用3D-IC解決方案,本書將反映這些快速演變的趨勢及其對業界的影響。 【目錄】 目 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致 謝 序 文 第一章 微電子構裝技術概論 1. 前言 2. 電子構裝之基本步驟 3. 電子構裝之層級區分 4. 晶片構裝技術之演進 5. 參考資料 第二章 覆晶構裝技術 1. 前言 2. 覆晶構裝技術(Flip Chip Technology)介紹 3. 其他各種覆晶構裝技術 4. 結論 5. 參考資料 第三章 覆晶構裝之 UBM 結構及蝕刻技術 1. 前言 2. UBM 結構 3. UBM 濕式蝕刻製程及設備 4. 各種 UBM 金屬層之蝕刻方法及注意事項 5. 結論 6. 參考資料 第四章 微電子系統整合技術之演進 1. 前言 2. 系統整合技術之演進 3. 電子數位整合之五大系統技術 4. 結論 5. 參考文獻 第五章 3D-IC 技術之發展趨勢 1. 前言 2. 構裝技術之演進 3. TSV 製作 3D 晶片堆疊的關鍵技術 4. 結論 5. 參考文獻 第六章 TSV 製程技術整合分析 1. 前言 2. 導孔的形成(Via Formation) 3. 導孔的填充(Via Filling) 4. 晶圓接合(Wafer Bonding) 5. 晶圓薄化(Wafer Thinning) 6. 發展 3D 系統整合之各種 TSV 技術 7. 結論 8. 參考文獻 第七章 3D-IC 製程之晶圓銅接合應用 1. 前言 2. 晶圓銅接合方式 3. 銅接合的基本性質(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Cu Bonding) 4. 銅接合的發展(Cu Bond Development) 5. 結論 6. 參考資料 第八章 TSV 銅電鍍製程與設備之技術整合分析 1. 前言 2. TSV 銅電鍍設備(TSV Copper Electroplating Equipment) 3. TSV 銅電鍍製程(TSV Copper Electroplating Process) 4. 影響 TSV 導孔電鍍銅填充之因素(Factors Affecting Copper Plating) 5. 電鍍液之化學成分 6. TSV 電鍍銅製程之需求 7. 結論 8. 參考文獻 第九章 無電鍍鎳金在先進構裝技術上之發展 1. 前言 2. 無電鍍鎳金之應用介紹 3. 無電鍍鎳金製程問題探討 4. 無電鍍鎳製程 5. 無電鍍(化學鍍)金 6. 結論 7. 參考資料 第十章 環保性無電鍍金技術於電子產業上之發展 1. 前言 2. 非氰化物鍍液(Non-cyanide Bath)的發展狀況 3. 結論 4.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無電鍍鈀(Electroless Plating Palladium)技術 1. 聯氨鍍液(Hydrazine-based Baths) 2. 次磷酸鹽鍍液(Hypophosphite Based Baths) 3. 使用其他還原劑之鍍液 4. 無電鍍鈀合金 5. 結論 6.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3D-IC 晶圓接合技術 1. 前言 2. 晶圓對位製程(Wafer Alignment Process) 3. 晶圓接合製程(Wafer Bonding Process) 4. 結論 5.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扇出型晶圓級構裝(Fan-out WLP)之基本製程與發展方向 1. 前言 2. Fan-out WLP 基本製造流程 3. Fan-out WLP 之 RCP 與 eWLP 技術 4. Fan-out WLP 所面臨的挑戰 5. 完全鑄模(Fully Molded)Fan-out WLP 技術 6. Fan-out WLP 的未來發展方向 7. 結論 8. 參考資料 第十四章 嵌入式扇出型晶圓級或面版級構裝技術 1. 嵌入式晶片(Embedded Chips) 2. FOWLP 的形成(Formation of FOWLP) 3. RDL 製作方法(RDL Process) 4. 圓形或方形重新配置之載具的選擇 5. 介電材料 6. 膠體材料 7. 結論 8. 參考資料 第十五章 3D-IC 構裝導線連接技術 1. 前言 2. 3D-IC 構裝堆疊技術比較:C2C、C2W 和 W2W 3. 晶片對晶片(C2C)與晶片對晶圓(C2W)堆疊技術 4. 晶圓對晶圓(W2W)堆疊技術 5. 暫時性鍵合與解鍵合技術應用於薄化晶圓持取與製程(Temporary Bonding and De-bonding for Thin-Wafer Handling and Processing) 6. 結論 7. 參考資料 第十六章 扇出型面版級構裝技術的演進 1. 前言 2. J-Devices的WFOP技術 3. Fraunhofer的FOPLP技術 4. SPIL的P-FO技術 5. FOPLP技術必須克服的挑戰 6. 結論 7. 參考文獻 第十七章 3D-IC異質整合構裝技術 1. 介紹 2. 3D-IC 異質整合技術 3. 結論 4. 參考資料 索引

原價: 750 售價: 638 現省: 112元
立即查看
台灣金融「票據支付」與「電子支付」法律基礎─「票據法」與「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合論 (2版)

台灣金融「票據支付」與「電子支付」法律基礎─「票據法」與「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合論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在貨幣經濟社會中,有關商品、勞務或金融投資等交易,均須透過支付工具進行貨幣價值之移轉,以解決彼此間之債權債務關係,除了使用現金以外,不論所使用之支付工具為紙本型式如各類票據、卡片型式如信用卡或電子型式,均須經由支付指令的傳遞、交換、處理與清算過程,始能完成價款之收付。 隨電子科技快速發展,促使金流支付模式亦隨同推陳出新,尤其透過網路技術與各類行動載具所發展之新興電子支付服務,自虛擬網路通路之應用,逐步擴及實體通路交易使用,不同於以往單靠票據做為商業交易之支付工具,為建立消費者使用電子支付之信心,營造小型及個人商家發展之有利經營環境,爰訂定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以促進電子支付健全經營及發展,提供金流支付安全便利之資金移轉服務。為完整介紹資金移轉支付及清算系統之國際發展與管理趨勢,筆者特將二者支付工具基本法票據法及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合併介紹,作為我國支付及清算系統相關政策擬定與改革方向之參考。 【目錄】 PART 1 票據法 第一章 票據概念 第二章 票據行為(票§24-64) 第三章 票據權利之創設(發票)─票據行為(一) 第四章 票據權利之轉讓(背書)─票據行為(二) 第五章 承兌─票據行為(三) 第六章 參加承兌─票據行為(四) 第七章 票據保證─票據行為(五) 第八章 到期日(票§65-67) 第九章 付款(票§69-76) 第十章 參加付款(票§77-84) 第十一章 追索權(票§85-105) 第十二章 複本(票§114-117) 第十三章 謄本(票§118-119) 第十四章 空白授權票據(票§11) 第十五章 票據之抗辯(票§13、14) 第十六章 票據之偽造(票§15) 第十七章 票據之變造(票§16) 第十八章 票據之塗銷(票§17) 第十九章 票據喪失後之補救措施(票§18、19) 第二十章 票據假處分 第二十一章 票據權利 第二十二章 票據之法律關係 第二十三章 票據時效(票§22) 第二十四章 票據之利益償還請求權(票§22) 第二十五章 匯票、本票、支票之主要區別 第二十六章 匯票、本票、支票之流程 第二十七章 匯票(票§24-119) 第二十八章 本票(票§120-124) 第二十九章 支票(票§125-144) 第三十章 新票據信用管理制度 PART 2 電子支付 第一章 台灣金融支付工具之發展歷程 第二章 台灣電子商務發展與法制建構 第三章 電子支付之法律基礎—「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解析 第四章 第三方支付、電子票證與電子支付法律規範差異比較 第五章 數字科技公司違反電子票證發行管理條例案評析 附 錄 一、票據法 二、票據法施行細則 三、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

原價: 580 售價: 493 現省: 87元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