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治療學:脊椎操作治療術(二版)2/e (2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立即查看
必備!復健醫學臨床手冊 (2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必備!復健醫學臨床手冊(第二版)
作者:王偉全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5
條碼:9789863680888
簡介:
復健領域之廣泛且治療模式之多元,經常令新手束手無策,如何能迅速為患者做有效的診斷及處置,一直是執業人員所追求的目標。本書延續前版的編輯風格,採「表格」方式歸納整理復建醫學的精要,並在各單元前編輯「臨床重點」,使讀者能夠迅速掌握重點學習。除此之外,書中也設計了饒富趣味的「小口訣」來強化記憶,在內容上也增入了最新的教材及期刊的新資訊,並補充索引,讓讀者充實新知。本書除了可作為考前複習用書,亦是臨床復健醫師隨身參考的口袋錦囊書。
序言:
下鄉這兩年發生好多事,所以也勉勵下鄉服務的醫師:下鄉是個繼續學習好機會(當主治醫師跟住院醫師要學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
學了Cyriax、貼紮技巧、礒谷療法、顱薦骨療法等,但最重要的是我遇上了「增生療法」,自此便踏上了我人生的奇幻旅程。去了美國兩大推廣增生療法的組織─HHF與AAOM,跟很多大師學習。跟一群同好成立了「台灣增生療法醫學會」並擔任副會長的職務,致力於推廣「增生療法」,回台北開業「沅昇復健科診所」,也是為了推廣這個對病人有效,又便宜安全的治療方式。
剛加入復健科的醫師,很多人還是問到底復健科的醫師能做什麼?其實我一直到R3才比較搞清楚復健科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它跟其他科別有類似又有不同之處,這也是它迷人的地方,需要慢慢體會。回到原本的問題,「復健科醫師」能做什麼?做些與治療師不同的事?你就要想想你有什麼特點,是別人做不到的?無法替代的?
1. 整合能力:復健科的都書會寫到,復健科是個大家庭,很多病人需要多方面介入,所以你一定要盡可能地了解 PT、OT、ST 他們在做什麼(認識他們,跟他們做朋友,了解他們的術語與道具,操作看看),才能夠知道哪些治療適合你的病人,不要開出一個會被人訕笑的處方。
(
2. 診斷能力:你的診斷能力一定要比別人強!大學七年的訓練不就是一直在教你怎麼診斷?詢問病史與PE的技巧一定要更強(老生常談,但實際作起來很有挑戰性, 我推薦「台灣脊骨矯治醫學會」的課程),加上只有醫師才能開的:抽血、影像(超音波、X光、CT、MRI), 診斷出別人不能診斷的是你重要的價值。勿忘診斷正確是治療成功的基石。
3. 學術與知識能力:你如果還有一點當年考上醫學系的驕傲的話,一定不能放棄持續與國際接軌,博覽群書(不管是期刊論文,還是健康叢書),保持在時代的尖端, 懂的比別人多,就算你在小診所沒辦法作,至少可以提供病人相關資訊。加入我的「復健醫學FB讀書會」也是一個偷懶的辦法。「精益求精」是我最好的座右銘, 學了增生療法(包含prolotherapy, neural prolotherapy, neural therapy)、針灸、Cyriax、遠絡、顱薦骨療法、神經動能療法(Neurokinetic Therapy, NKT)等之後,我的視野與診斷的角度完全不一樣。
4. 治療能力:藥物雖然是醫師才能開的,但是我反而建議你減少你的藥物,這樣反而跟別科醫師不一樣(很多病人來復健科就是不想又拿到一堆藥),用其他方法吧! 手法與徒手治療你可能比不過治療師(但也不一定,還是建議多涉獵,學一些基本的在診間幫病人喬一下,病人會很喜歡你),物理治療、貼紮術、輔具等各種新奇古怪的治療方式都是你與別科醫師不一樣的地方。「微侵入性治療」是我最推薦的,針灸、局部注射一定要學,不但要學還要學好!不管是影像導引注射、增生療法,都是非常推薦的(很推薦有志之士加入增生療法醫學會的行列,我本來以為我很會打針,學了增生療法之後,我才發現我不會)。
二版增加了以下特點:
1. 加入最新版教科書內容(Braddom, DeLisa, Cyriax…), 還有很多國際上的好書。
2. 補充這幾年的最新期刊資訊(Archives of PMR, AJPMR…)。
3. 增加索引。
希望內容更加充實,出來當了主治醫師之後,門診病患多以骨骼關節問題的為主,也因此增加了許多篇幅, 希望能對臨床醫師有所裨益。
目錄:
1 頸部疼痛、顳顎關節障礙 ⋯⋯⋯⋯⋯⋯⋯⋯⋯⋯⋯ 001
2 肩關節 ⋯⋯⋯⋯⋯⋯⋯⋯⋯⋯⋯⋯⋯⋯⋯⋯⋯⋯⋯⋯⋯⋯⋯ 013
3 肘關節 ⋯⋯⋯⋯⋯⋯⋯⋯⋯⋯⋯⋯⋯⋯⋯⋯⋯⋯⋯⋯⋯⋯⋯ 023
4 腕關節 ⋯⋯⋯⋯⋯⋯⋯⋯⋯⋯⋯⋯⋯⋯⋯⋯⋯⋯⋯⋯⋯⋯⋯ 029
5 下背痛、骨盆與薦髂關節 ⋯⋯⋯⋯⋯⋯⋯⋯⋯⋯⋯ 037
6 髖關節 ⋯⋯⋯⋯⋯⋯⋯⋯⋯⋯⋯⋯⋯⋯⋯⋯⋯⋯⋯⋯⋯⋯⋯ 057
7 膝關節 ⋯⋯⋯⋯⋯⋯⋯⋯⋯⋯⋯⋯⋯⋯⋯⋯⋯⋯⋯⋯⋯⋯⋯ 065
8 踝足關節 ⋯⋯⋯⋯⋯⋯⋯⋯⋯⋯⋯⋯⋯⋯⋯⋯⋯⋯⋯⋯⋯ 083
9 運動醫學 ⋯⋯⋯⋯⋯⋯⋯⋯⋯⋯⋯⋯⋯⋯⋯⋯⋯⋯⋯⋯⋯ 095
10 腦中風與創傷性腦傷復健 ⋯⋯⋯⋯⋯⋯⋯⋯⋯⋯⋯ 111
11 脊髓損傷復健、痙攣處置 ⋯⋯⋯⋯⋯⋯⋯⋯⋯⋯⋯ 147
12 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 ⋯⋯⋯⋯⋯⋯⋯⋯⋯⋯ 167
13 周邊神經疾病復健與肌電學 ⋯⋯⋯⋯⋯⋯⋯⋯⋯⋯ 173
14 疼痛治療 ⋯⋯⋯⋯⋯⋯⋯⋯⋯⋯⋯⋯⋯⋯⋯⋯⋯⋯⋯⋯⋯ 209
15 風濕免疫復健⋯⋯⋯⋯⋯⋯⋯⋯⋯⋯⋯⋯⋯⋯⋯⋯⋯⋯⋯ 219
16 治療儀器 ⋯⋯⋯⋯⋯⋯⋯⋯⋯⋯⋯⋯⋯⋯⋯⋯⋯⋯⋯⋯⋯ 229
17 義肢復健與輔具 ⋯⋯⋯⋯⋯⋯⋯⋯⋯⋯⋯⋯⋯⋯⋯⋯⋯ 247
18 心肺復健、移植復健 ⋯⋯⋯⋯⋯⋯⋯⋯⋯⋯⋯⋯⋯⋯ 279
19 小兒復健 ⋯⋯⋯⋯⋯⋯⋯⋯⋯⋯⋯⋯⋯⋯⋯⋯⋯⋯⋯⋯⋯ 317
20 高齡復健 ⋯⋯⋯⋯⋯⋯⋯⋯⋯⋯⋯⋯⋯⋯⋯⋯⋯⋯⋯⋯⋯ 361
21 癌症復健、燒燙傷復健 ⋯⋯⋯⋯⋯⋯⋯⋯⋯⋯⋯⋯⋯ 389
立即查看
《金匱要略》婦科學二十二堂課:從教室走向臨床之路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內容簡介
本書來自於《金匱要略》第二十篇婦人妊娠、第二十一篇婦人產後與第二十二篇婦人雜病,乃現存中醫典籍中有關婦人生理與病理最完整記錄,更是秦漢時期針對婦人病臨床治療經驗總結。內容涵蓋婦人經、帶、胎、產與雜病,原文共四十五條,載方四十餘首,七十餘味藥,篇中提出婦人「虛」、「積冷」與「結氣」三大病因,並以「婦人-血-胞門」與「婦人-血室」為生理病理機轉,治法與藥物劑型多樣,除湯劑、丸劑、散劑、藥酒等內服藥外,並開創外用藥劑型,如塞劑、洗滌劑等。
婦人三篇乃婦產科學核心經典,臨床診斷與運用治療婦人諸多疾病,深具功效,為後世中醫婦產科學之發展奠定基礎。鑒於中醫學未來發展逐漸專科化,故將《金匱要略》分成《金匱要略》內科學與《金匱要略》婦科學兩專科,讓有志於內科專科或婦科專科之醫家能擷取其中精華而運用於臨床診療。
婦人三篇經文簡短深奧,義理含蘊艱澀,初入門醫家諱於經典文字古樸而望之卻步,雖然歷代注家相繼闡釋而後明,惟專業切入臨床角度詮釋婦人三篇之義理精髓者,迄不多見,因撰《《金匱要略》婦科學二十二堂課》一書,參考1340年元·鄧珍本《新編金匱方論》與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吳遷抄本,針對婦人三篇原文參古鑒今,逐一闡釋,每條均有【提要】與【解析】,契合臨床,對婦科疾病脈、證、症,病,藥、方六大環節逐一論述與發揮,並且結合末學於《中醫藥研究論叢》(Taipe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醫藥雜誌》(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與《台灣中醫醫學雜誌》(Taiw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等期刊發表之論文,俾讀者參考。
目錄
推薦序一/顏宏融 教授/院長
推薦序二/何宗融 教授/副院長
推薦序三/楊曜旭 教授/主任
推薦序四/林立偉 教授/主任
推薦序五/吳慈榮 院長
前 言/張永明 院長/助理教授
第一堂課.婦人之病總綱與架構
第二堂課.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主題:妊娠診法、妊娠嘔吐
第三堂課.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主題:妊娠宿有癥病
第四堂課.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主題:胎動不安,六經月經週期調法
第五堂課.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主題:妊娠下血,半產下血、漏下
第六堂課.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主題:妊娠腹痛、胞阻
第七堂課.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主題:妊娠小便難、妊娠水氣、傷胎腹滿
第八堂課.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主題:妊娠安胎
第九堂課.婦人產後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
主題:產後痙病、產後鬱冒、產後大便難
第十堂課.婦人產後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
主題:產後惡露不盡
第十一堂課.婦人產後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
主題:產後腹痛
第十二堂課.婦人產後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
主題:產後乳中虛
第十三堂課.婦人產後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
主題:產後風、產後中風發熱、產後下利、坐月子法則
第十四堂課.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主題:傷寒熱入血室
第十五堂課.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主題:中風熱入血室,少陽熱入血室
第十六堂課.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主題:陽明熱入血室
第十七堂課.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主題:咽中炙臠、臟躁
第十八堂課.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主題:吐涎心下痞、婦人年五十所
第十九堂課.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主題:帶下、經水不利、陷經漏下,半產漏下
第二十堂課.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主題:水與血結血室,經水不利下
第二十一堂課.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主題:臟堅癖、下白物、經水閉不利
第二十二堂課.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主題:腹中血氣刺痛、轉胞、陰吹、陰寒、陰瘡、小兒疳蟲蝕齒
附篇 《金匱要略》婦人三篇處方藥物組成煎服法
立即查看
觸診技巧-表面解剖學的臨床應用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觸診技巧-表面解剖學的臨床應用
作者:吳威廷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8
條碼:9789863682547
簡介:
近年來,對於臨床檢查和徒手治療介入的需求漸增,而就這兩者的發展卻有需倚賴於對人體表面解剖學的深入了解,才能確實掌握治療的觸點,進而達到真正療效。本書收錄超過800張的全彩圖片,除了說明人體的肌肉骨骼構造外,也提供一些簡易的治療方法,並附上明確與步驟化的診療說明。這是一本讓讀者能輕鬆掌握人體結構而,使觸診定位更加精確,進而提升徒手治療之技術,是物理治療相關領域的學生和臨床執業人員非常實用的參考讀物!
目錄:
第一章 基本準則/徐幼鈞、吳威廷 譯 3
■ 為何臨床醫療人員需要表面解剖學? 3
■ 我們可以從本書學到哪些表面解剖學知識? 3
■ 表面解剖學可以在哪些地方使用? 3
評估關節或脊椎 3
實施特殊評估和介入性治療前的定位 4
局部治療韌帶或關節囊的基礎 4
■ 臨床上的關聯性 4
■ 觸診特性 4
■ 何時應用表面解剖學? 5
■ 先決條件 5
解剖學/地形構造學的背景 5
精準的觸診流程 5
經驗值 6
■ 觸診的技巧與阻抗 6
觸診的中心概念 6
觸診時施加壓力 6
觸診技巧 7
觸診骨緣 7
觸診骨突起 8
觸診肌肉 8
觸診肌肉邊緣 9
觸診肌腱 9
觸診韌帶 10
觸診關節囊 11
觸診滑囊 11
觸診周邊神經 12
觸診血管(動脈) 12
■ 觸診的工具 13
引導的結構 13
連結線 13
辨認觸診結構的配套措施 13
結構標記 14
執行時的標準姿勢 14
■ 問題討論 15
第二章 肩部複合體/黃妤璇 譯 19
■ 肩部區域的意義與功能 19
■ 此區域診療上的運用通則 19
■ 必備的基礎解剖學和生物力學知識 20
■ 一般定向-後方 22
■ 局部觸診-後側 24
■ 局部觸診-外側 31
■ 一般方向-前方 37
■ 局部觸診-前內側 38
■ 局部觸診-前外側 40
■ 問題討論 50
第三章 肘部複合體/黃妤璇 譯 53
■ 肘部複合體的意義與功能 53
■ 此區域診療上的運用通則 53
■ 必備的基礎解剖學和生物力學知識 53
■ 一般定向-前側 57
■ 局部觸診-前側 57
■ 局部觸診-內側 61
■ 局部觸診-外側 67
■ 一般定向-後側肱骨 74
■ 問題討論 76
第四章 手部/徐幼鈞、吳威廷 譯 79
■ 手部的意義與功能 79
■ 此區域診療上的運用通則 80
■ 必備的基礎解剖學和生物力學知識 81
■ 概論-背側 85
■ 背側軟組織的局部觸診 89
■ 背側腕骨的局部觸診 93
■ 概論-掌側 99
■ 掌側軟組織的局部觸診 100
■ 掌側腕骨的局部觸診 103
■ 問題討論 110
第五章 髖部與腹股溝區域/徐幼鈞、吳威廷 譯 113
■ 髖部與腹股溝區域的意義與功能 113
■ 此區域診療上的運用通則 113
■ 必備的基礎解剖學和生物力學知識 113
■ 局部觸診-外側 118
■ 局部觸診-背側 120
■ 局部觸診-前側 122
■ 問題討論 131
第六章 膝關節/林紘毅 譯 135
■ 膝關節的意義與功能 135
■ 此區域診療上的運用通則 136
■ 必備的基礎解剖學和生物力學知識 136
■ 溫度上升之觸診 140
■ 水腫之觸診 141
■ 局部觸診-前側 142
■ 局部觸診-內側 147
■ 局部觸診-前內側的軟組織 149
■ 局部觸診-外側 155
■ 局部觸診-後側 162
■ 問題討論 165
第七章 足部/林紘毅、徐幼鈞、吳威廷 譯 169
■ 足部的意義與功能 169
■ 此區域診療上的運用通則 171
■ 必備的基礎解剖學和生物力學知識 172
■ 足部內側緣的局部觸診 174
■ 足部外側緣的局部觸診 183
■ 足部背側的局部觸診 191
■ 遠端後側小腿的局部觸診 196
■ 問題討論 199
第八章 軟組織/林紘毅 譯 203
■ 軟組織的意義與功能 203
■ 此區域診療上的運用通則 203
■ 必備的基礎解剖學和生物力學知識 203
■ 觸診過程摘要 204
■ 起始姿勢 206
■ 困難及替代的起始姿勢 206
■ 觸診技巧 207
■ 評估和治療的訣竅 211
■ 治療範例 213
■ 問題討論 219
第九章 後骨盆區域/徐幼鈞、吳威廷 譯 223
■ 骨盆區域的意義與功能 223
■ 此區域診療上的運用通則 223
■ 必備的基礎解剖學和生物力學知識 225
■ 觸診過程摘要 233
■ 觸診技巧-在骨頭上快速定位 234
■ 觸診技巧-在肌肉上快速定位 237
■ 局部觸診技巧 241
■ 相位與投影 249
■ 觸診骨盆-大轉子區域 253
■ 評估和治療的訣竅 257
■ 問題討論 258
第十章 腰椎/韓亭怡 譯 261
■ 腰椎的意義與功能 261
■ 此區域診療上的運用通則 262
■ 必備的基礎解剖學和生物力學知識 263
■ 觸診過程摘要 278
■ 起始姿勢 278
■ 困難及替代的起始姿勢 279
■ 觸診技巧 279
■ 評估和治療訣竅 284
■ 問題討論 289
第十一章 胸椎及胸廓/韓亭怡 譯 293
■ 胸椎的意義與功能 293
■ 此區域診療上的運用通則 294
■ 必備的基礎解剖學和生物力學知識 295
■ 觸診過程摘要 304
■ 起始姿勢 304
■ 困難及替代的起始姿勢 304
■ 後方觸診技巧 304
■ 前方觸診技巧 322
■ 問題討論 333
第十二章 頸椎/楊佩瑜 譯 337
■ 頸椎的意義與功能 337
■ 此區域診療上的運用通則 337
■ 必備的基礎解剖學和生物力學知識 338
■ 觸診過程摘要 352
■ 起始姿勢 352
■ 困難及替代的起始姿勢 354
■ 後方觸診技巧 354
■ 側面觸診技巧 370
■ 前方觸診技巧 381
■ 問題討論 386
第十三章 頭和下巴/楊佩瑜 譯 389
■ 簡介 389
■ 顳顎關節的意義與功能 389
■ 此區域診療上的運用通則 389
■ 必備的基礎解剖學和生物力學知識 389
■ 顱骨的解剖 390
■ 顱骨的觸診 390
■ 下巴-顳顎關節 391
■ 觸診顳顎關節 394
■ 下巴肌肉的觸診 395
■ 問題討論 405
參考書目 407
索引 413
原價:
1200
售價:
1140
現省:
60元
立即查看
脊椎徒手治療-軟組織與脊椎鬆動術之治療與居家運動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脊椎徒手治療-軟組織與脊椎鬆動術之治療與居家運動
作者:許宏志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3
條嗎:9789861269016
簡介
Harward W. Kakofsky博士所著《脊椎徒手治療─軟組織與脊椎鬆動術之治療與居家運動》,是針對頸椎、胸椎、骨盆及顳顎關節等內容,使用圖文來說明檢查和治療的技術,並引證大量的案例研究,不但可作為課程教學之教材,更可直接應用於臨床決策指引。Kakofsky博士常教導學生應做為「臨床治療者而非技術員」,並強調整體思考的徒手治療,對懷抱相同理念的物理治療師與學生、臨床醫生、學術研究者及教師而言,本書是結合實證醫學觀念的徒手治療書籍,是非常實用的著作。
序言
能真正樂在工作,我感到幸運。如同俗話所說「時機重於一切」,過去這三十年間,我參與徒手治療的領域恰好在最佳的時機。從1979年自物理治療學系畢業後到現在,我看到徒手治療從當時被鄙視,到現在是一門熱門學問。當2004年,美國物理治療學會工作小組當中,提倡在入門階段的物理治療訓練計畫中教導推伸術(thrust),我當時還難以置信。在1979年,我們尚不能做腰椎伸展術,更不用講做第五級的推伸術!而且當時徒手治療主要是在私人執業場所,而很少在醫院等級的部門(到現在,第二版中教導三種高速低幅推伸手法,有兩種是對於胸椎,一種對於骨盆)。我想對那些反對受過進階教育的物理治療師做關節推力治療手法的人說,你憑什麼當家說話?
徒手治療的藝術不僅已經變成物理治療的主流,相關科學也落後不遠。為此,在本書的第26章,我提到了臨床預測規則的發展,以治療為基準的分類、局部性獨立檢查模式,以及提供22篇科學研究以強化本書中提到的檢查程序以及介入治療。我歡迎並且支持以證據醫學為基準的治療,然而,這一切還是在學步階段,在等待執行更完善的科學定案之前,我們必須小心,同時不要揚棄那些可能有益於「疼痛共生物」的治療技術。
對我們這些熱愛徒手治療的人而言,過去30年的確是超凡的時代。可惜,有些人是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而非這門學問。我們要記得我們只是這美好環節中的一個連結點,在專業生涯中,要有內省力,能夠連接起一些盲點,也必須提醒自己這門治療藝術不是只與我們本身有關,而是攸關所有對這門藝術貢獻心力的所有人,包括偉大的造物主,祂是終極的藝術家。
撰寫本書的第二版,就像拍電影一般,如果不喜歡某個特定場景,必須回頭重新再做一次。在人生中,難得有機會對原版的文章做修正,對此我感到很感激。在此第二版中,所有圖片都加上了標題並且電子化,因此影像更清晰也更易於瀏覽其細節。另外在第七段(從教室到臨床)中有新加入了7個研究以及兩個個案。另外有整個章節(第25章)是針對「姿勢夾克」(PostureJac)而寫,這是一個廣泛使用於緩解不良姿勢造成之疼痛症狀的儀器。如同2003年的原始版本一樣,這本第二版的《脊椎徒手治療》也是希望成為一本對於想學習脊椎徒手治療學生完整的臨床手冊,同時也對這領域中渴望接觸此種令人興奮執業手法的臨床醫師。應該這樣說,這不僅僅是一本『如何做』的手冊。在全書中我想要傳達的原則與觀念就是:這類的手法是次要的。手法是基於個人風格與喜好而定。進階的學習者應該把握這些評估原則與治療,最終使用它們發展出合用於他或她自己的徒手治療手法。本書中的技巧對我來說有用,而且它們是提供給你作為開始的參考。但這些手法不是到此為止。
對上部頸椎與薦椎的特定徒手治療手法在本書中依作者意見而未附上。因此類關節的檢查與治療需要進階的理論知識,這是超出本書的範圍的。另外,我也未加入頸椎動脈檢查。原因在第八章有進一步說明,但是基本上我們不應該使用它作為一個排除診斷測試,因為它的敏感度差。甚者,這類檢查會對後腦循環有潛在危險,且其益處絕無法合理化其風險。關於特殊檢查,我選擇將它們列出,並且留待這些細節給其他目前可得與此類題目相關的許多優良書籍。請注意這個『推伸術』在本文中是指脊椎徒手治療。我在每個章節中都提到區域性解剖,但是本書並不是要取代一本好的解剖參考書。
事實上,我的學生就能告訴你我多常提到『解剖學就是一切』這句話。如果你熟知人體的結構,那我們徒手治療者所做的絕大部分就能被瞭解。與第一版的《脊椎徒手治療》相同,這個字眼「徒手治療術」(manipulation)與「鬆動術」(mobilization),是可以被互換使用的,與2001年版的《Guide to Physical Therapist Practice》相同。很遺憾的,全世界的許多徒手治療者仍然繼續對此做區分,對他們而言鬆動術是指非推伸式的技術,而徒手治療術是指高速低幅的技術。現實上,所有技巧性的被動式治療性運動(如Maitland grade I-5)都是徒手治療術的形式,不管是滑動肌筋膜或滑動關節的方式,它們都是以相同目的執行以改善活動度(意即鬆動術)。感謝Stanley Paris博士,這種有用的簡化法在徒手治療領域中繼續奏效,但還需要時間為人所接受。
徒手治療不是任何一個專業的智慧財產,它屬於所有具有執照可接觸病患的臨床工作人員。特別在此感謝本書所有引用內容的提供者。本文中許多物理治療典故,是根據我在物理治療師的執業經驗,和熱愛物理治療專業的各界朋友們提供。歡迎醫師、骨病師、手療師、物理治療助理(台灣稱物理治療學生),以及身體工作者學習這類教材。希望讀者覺得有所助益!
Howard W. Kakofsky, PT, DHSc.
目 錄
單元I 脊椎徒手治療摘要
第一章 脊椎動態力學 3
第二章 麥肯齊的三種症候群 9
第三章 徒手檢檢、診斷與介入原則 11
單元II 肩胛胸腔區
第四章 肩胛胸腔區的檢查與評估 23
第五章 肩胛胸腔區的結締組織技巧 35
第六章 胸椎與肋骨的手治療 45
第七章 肩胛胸腔區的治療性與居家運動 53
單元III 頸椎
第八章 頸椎的檢查與評估 63
第九章 頸椎的結締組織技術與率拉步驟 77
第十章 頸椎的徒手治療 85
第十一章 頸椎的療性與居家運動 89
第十二章 頸椎在頭痛與頭暈的角色 97
單元IV 顳顎關節
第十三章 顳顎關節的檢查與評估 111
第十四章 顳顎關節/臉部的結締組織技術 119
第十五章 顳顎關節口腔內徒手療 125
第十六章 顳顎關節治療性居家運動 129
單元V 腰椎
第十七章 腰椎的檢查與評估 141
第十八章 腰椎的結締組織技巧與牽拉步驟 153
第十九章 腰椎鬆動術/徒手治療 159
第二十章 腰椎的治療性與居家運動 163
單元VI 骨盆帶
第二十一章 骨盆帶的檢查與評估 183
第二十二章 骨盆帶的結締組織技巧與牽拉步驟 195
第二十三章 骨盆帶的徒手治療 203
第二十四章 骨盆帶的治療性與居家運動 211
第二十五章 姿態、穩定度與姿勢夾克 219
單元VII 從課堂到臨床
第二十六章 脊椎徒手治療與治療性運動的證據 243
第二十七章 案例分析 267
附錄A 南苑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評估:頸部/顳顎關節 283
附錄B 南苑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評估:脊椎 291
索引 299
立即查看
特殊族群運動處方: 慢性病獨特人群與具挑戰性的診斷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特殊族群運動處方:慢性病,獨特人群與具挑戰性的診斷
ISBN13:9789860610017
替代書名:Exercise prescription for special populations
出版社:易利圖書
作者:布萊恩‧萊托爾茨
譯者:林冠廷
裝訂/頁數:平裝/176頁
規格:20.5cm*12.8cm*1.2cm (高/寬/厚)
出版日:2021/07/01
中國圖書分類:其他治療法
每個運動從業人員都想要為自己的學生制定最佳的客製化運動處方,但這並不容易,特別是當對方有相關的慢性疾病時更是如此。特殊族群運動處方本書根據不同的慢性疾病分類,並且提供合適的運動處方原則,其包含了心臟疾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壓等患者;也特別針對孕婦,輪椅族群與青少年等特殊族群給予相對應的運動處方建議特殊族群運動處方一書融合了傳統的醫學元素與相關領域參考資料,將內容統整成為一個重點式的分類表格,提供學生與相關工作者例如運動生理師,健身教練或任何於運動中心與醫院相關領域工作者一個最簡單且快速的參考工具
立即查看
Daniels and Worthingham's 肌力測試:徒手檢查與表現測試之技巧 (10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肌力測試:徒手檢查與表現測試之技巧
ISBN13:9789869743266
替代書名:Daniels and Worthingham's Muscle Testing: Techniques of Manual Examination and Performance Testing 10/E
出版社:ELSEVIER
作者:Dale Avers;Marybeth Brown-原著
譯者:李映琪-編譯
裝訂/頁數:平裝/403頁
規格:28.5cm*21cm*2cm (高/寬/厚)
出版日:2019/07/01
中國圖書分類:病理學
內容簡介
肌力測試:徒手檢查與表現測試之技巧 作者序
七十多年來,你手上翻閱的 Daniels 和 Worthing- ham《肌力測試》系列教科書,一直向學生和臨床人 員傳授徒手肌力測試的技術和科學知識。在過去的這 七十餘年間,不包括本版,總共出版了 9 個版本。
那為什麼還要有第 10 版呢 ? 在本書悠久的歷史 裡,肌力測試進入了不同的境界。一開始,《肌力測 試》是為了測試小兒麻痺症患者肌力的入門教科書, 到了現今已涵蓋了更廣泛的、對肌力測試的實務需 求。此外,肌力測試的技巧現在已適合從年輕成人到 百歲人瑞等不同年齡層的病患 ( 適合兒童肌力測試的方 法或許可參照其他資料來源 )。第 10 版以徒手測試為 基礎,更包含了爆發力測試及肌耐力測試,也有替代 的肌力測試法,諸如利用自由重量、重訓機器、彈力 帶、自身體重、功能性測試及最近的手持式測力計。 由於眾多研究者的貢獻,第 10 版的測試比過去的版本 更具實證基礎,這些研究讓我們對肌力評估的理解更 上一層樓。第 10 版也在很多實例中,提供了可參考的常模數值。最後,針對剛入行的治療師,第 10 版也加 入了建議運動,以協助新手治療師設計適當的治療計 畫。當健康專業有所進展時,肌力測試也跟著進步。 我們相信本書是坊間最跟得上新知的肌力測試教科 書,並詳列數百種肌力測試「該如何做」的資訊。最 重要的是,第 10 版是經過實證後的內容,而這正是現 代醫療照護系統所必須的。
對於能用歷史眼光來看待事物的人來 說,很明 顯,《肌肉測試》的編輯和作者,這些年來有新人加 入,故人也走了不少。與這本教科書早期版本相關的 歷史人物早已不在,但每位前輩都做出了重要的貢 獻,並將衣缽傳給了下一代學者。現在,由我們負責 這本書,而在適當的時機,我們也會把火炬傳遞到年 輕人的手上,讓他們繼續用手指去觸摸臨床實務和學 術的脈動。至於為何現在是我們負責本書呢?這是因 為我們跟 Helen Hislop 有長遠及深厚的關係,而 Helen 是這本書之前的作者,她為這本書掌舵長達四十餘 年。Helen 看重我們的臨床專長及解剖知識,並在她的 祝福下,將這本書交棒給我們。希望我們的努力可以 讓你們滿意。
我們非常感謝眾多前輩創作了此書,也非常感謝 所有曾經協助製作此書的人,尤其是本書的企畫編輯 Linda Wood,她相當具技巧性的引導、開發本書的五 個版本。我們也感謝 Yoshi Miyake 繪製新的測試圖, 以及 Jeanne Robertson 繪製的新解剖圖畫。特別感謝在 本書製作期間投稿和審閱本書各單元的人:坎貝爾大 學的 Richard Bohannan(PT, PhD, FAPTA)、上州醫學 大學的 Christopher Neville(PT, PhD)和 Kevin Neville(PT, DPT)。對這些人的寶貴意見,我們由衷感激。 同時也感謝四名上州醫學大學學士後物理治療專業博 士 (DPT) 二年級的學 生:Melanie Chapman、Marissa Coppola、Kathryn Dziwulski 和 Vanessa Sweet,他們是 第 10 版諸多插圖的模特兒。最後,我們要感謝愛思唯 爾的團隊,包括 Sarah Vora、Michael Fioretti 以及其他 許多在幕後努力,來成就這本書的工作人員。
Dale Avers, PT, DPT, PhD, FAPTA Marybeth Brown, PT, PhD, FAPTA
目錄
插圖列表
插圖 1 頭部和頸部的屈曲和伸直,25
插圖 2 肩胛骨的重要平面,90
插圖 3 胸部處的手臂肌肉橫切面,116
插圖 4 手臂和前臂橫切面,164
插圖 5 拇指的動作,200
插圖 6 大腿橫切面,241
插圖 7 小腿橫切面,282
引言
肌力測試的簡史,ix
如何使用本書,x
肌肉的名稱,xi
解剖學的依據,xi
文中慣用的箭頭,xi
Chapter 1
徒手肌力測試的原則,1
評分標準,2
測試程序概述,2
肌力測試評分標準,3
篩檢測試,6
肌力測試的準備,6
運動,9
主要作用肌肉,10
總結,10
Chapter 2
徒手肌力測試的相關事項與限制,11
簡介,12
施測者與肌力測試的價值,12
病人對測試的影響,13
在各種臨床機構裡使用徒手肌力測試,13
徒手肌力測試的限制,16
Chapter 3
頸部肌群測試,19
簡介,20
頭部伸直,21
頸部伸直,26
頭部屈曲 ( 縮下巴 ),30
頸部屈曲,34
透過屈曲分離單側胸鎖乳突肌,38
頸部轉動,39
Chapter 4
軀幹與骨盆底肌群測試,41
軀幹伸直,42
腰椎,45 胸椎,46
骨盆上抬,49
軀幹屈曲,53 軀幹轉動,59
核心肌肉測試,64
核心肌力、穩定度及耐力,64
安靜吸氣,71
橫膈膜,75
肋間肌,77
用力呼氣,78
骨盆底,81
Chapter 5
上肢肌群測試,89
肩帶肌力測試的簡介,91 肩胛骨外展及往上轉動,94 肩胛骨上抬,98
肩胛骨內收 ( 後縮 ),101 肩胛骨下壓及內收,104
肩胛骨內收及往下轉動,107
闊背肌,112
三角肌測試的簡介,117
肩關節屈曲,118
肩關節伸直,122
肩關節外展,126
肩關節水平外展,131
肩關節水平內收,134
旋轉肌袖的簡介,138
肩關節外轉,139
肩關節內轉,144
肘關節屈曲,150
肘關節伸直,155
前臂旋後,160
前臂旋前,165
腕關節屈曲,169
腕關節伸直,174
手部肌肉測試的簡介,179
手部外部肌肉,179
手指近端指間關節和遠端指間關節屈曲,180
合併近端指間關節及遠端指間關節測試,182
近端指間關節測試,183
遠端指間關節測試,185
指頭掌指骨關節伸展,186
指頭內在肌肉,189
指頭掌指骨關節屈曲,190
手指外展,195
手指內收,197
拇指肌肉,199
拇指的掌指骨關節及指間關節屈曲,201
拇指指間關節屈曲,204
拇指掌指骨及指間關節伸展,205
拇指外展,209
外展拇指長肌測試,210 外展拇指短肌測試,211
...
原價:
1500
售價:
1425
現省:
75元
立即查看
(特價書)表體觸診圖譜:頸部、軀幹、上下肢表體解剖學 (3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1400
售價:
1260
現省:
140元
立即查看
人體表現測驗與評量(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Human Performance (5ed))2/e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原始分類:分類的一些原始形式:集體表徵的研究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新超音波醫學(4)婦產科、泌尿科、體表臟器及其他科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1. 子宮 3
1. 正常影像 4
2. 子宮畸形 7
3. 子宮內膜與內腔的異常 8
4. 良性腫瘤 12
5. 惡性腫瘤 16
2. 卵巢 23
1. 正常影像 24
2. 附屬器官炎症性疾患 28
3. 卵巢機能性腫瘤 30
4. 良性腫瘤 33
5. 惡性腫瘤 37
3. 妊娠初期 41
1. 正常妊娠 42
2. 流產 46
3. 子宮外孕 48
4. 胞狀葡萄胎 52
5. 多胞胎妊娠 54
6. 胎兒疾患的初期篩檢 58
4. 妊娠中、後期 61
1. 常胎兒和形態的異常 62
2. 胎兒計測和發育評估 84
3. 子宮與胎兒的血流計測 90
4. 胎兒機能診斷 94
5. 胎盤異常 100
6. 臍帶的異常 104
7. 羊水量異常 107
8. 雙胞胎輸血症候群 111
9. 子宮頸部的異常和早產 116
10. 剖腹產瘢痕的評估 119
11. 胎兒3D立體超音波 122
5.超音波導向下穿刺 127
1. 採卵 128
2. 臍帶穿刺 133
3. 胎兒穿刺 137
4. 羊水穿刺 141
1. 腎與輸尿管 145
1. 正常影像 146
2. 囊胞性疾患 151
3. 腎積水 154
4. 腎腫瘤 158
5. 腎盂與輸尿管的疾患 162
6. 尿路結石 165
7. 腎血管性病變 167
8. 透析腎 170
9. 移植腎 173
10. 腎機能評估 177
2. 腎上腺與後腹膜 183
1. 正常影像 184
2. 各種疾患 187
3. 膀胱與尿道 191
1. 正常影像 192
2. 各種疾患 195
3. 尿流動力學 199
4. 前列腺與儲精囊 203
1. 經腹掃描 204
2. 經直腸掃描 209
5. 陰囊內容與陰莖 229
1. 陰囊內容 230
2. 陰莖疾患 236
6. 超音波穿刺和術中應用 239
1. 腎組織切片 240
2. 經皮的順行性腎盂造影 243
3. 腎造術 246
4. 術中超音波 249
5. 前列腺組織切片 252
1. 腦與神經 261
1. 新生兒與嬰兒的疾患 262
2. 成人疾患 271
3. 術中應用 277
2.末梢血管 283
1. 頸動脈與椎動脈 284
2. 四肢動、靜脈 292
3. 眼科 299
4. 耳鼻喉科 305
1. 鼻與副鼻竇 306
2. 耳下腺(腮腺) 309
3. 頸部淋巴結 312
5. 顎下腺 315
6. 乳房 323
7. 甲狀腺與副甲狀腺 339
8. 胸與肺部 359
9. 運動系統(骨骼、肌肉) 377
10. 皮膚科 389
■ 中文索引 399
■ 英文索引 408
原價:
2000
售價:
1900
現省:
100元
立即查看
OPEN OFFICE CALC 帶了就走-免費試算表軟體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