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操作治療術:針對肌肉骨骼疼痛處置(Fascial Manipulation for Musculoskeletal Pain 2e)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筋膜操作治療術:針對肌肉骨骼疼痛處置
作者:林時維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9
條碼:9789863682523
簡介:
慢性疼痛普遍困擾著現代人,醫院門診多有以各種疼痛而來求診的民眾。本書做為第一線醫護人員的肌筋膜疼痛參考用書,提供各種引起疼痛的激痛點與其引傳痛區塊;將深奧複雜的肌筋膜疼痛症化繁為簡,搭配解剖繪圖以點出全身「痛」的位置、症狀,以及疼痛的轉移;更有示範注射治療手法及建議之伸展運動,簡明而精確的說明,使讀者易於理解並輕鬆掌握關鍵概念,幫助醫師及早作出診斷以減輕病人的痛苦,是致力於對抗疼痛之現代醫師手邊不可或缺的最佳利器。
目錄
導論 1
基本原理 3
第一部分:肌筋膜單元
第1章 肌筋膜單元的解剖 9
肌筋膜單元的結構 9
● 單關節和雙關節肌肉纖維 10
● 肌內膜、肌束膜與肌外膜 11
肌筋膜單元的命名 14
肌筋膜單元:主動肌與拮抗肌 17
第2章 肌筋膜單元的演化 19
在三個平面上的運動演化 19
體節獨立性的進化 22
從肌隔膜演進到肌筋膜單元 23
第3章 肌筋膜單元的生理學 27
肌筋膜單元的協調中心及感知中心 27
肌梭的生理學 30
協調中心以及傳導痛 31
肌腱器官的生理學 33
● 依據關節角度的抑制 34
● 抑制拮抗肌纖維作用 34
第4章 上肢的肌筋膜單元 37
上肢前向動作肌筋膜單元 41
上肢後向動作肌筋膜單元 42
上肢內向動作肌筋膜單元 43
上肢外向動作肌筋膜單元 44
上肢內旋動作肌筋膜單元 45
上肢外旋動作肌筋膜單元 46
第5章 軀幹的肌筋膜單元 47
軀幹前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51
軀幹後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52
軀幹內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53
軀幹外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54
軀幹內旋運動肌筋膜單元 55
軀幹外旋運動肌筋膜單元 56
第6章 下肢的肌筋膜單元 57
在運動術語中的差異 57
● 與針灸經脈的差異 57
下肢前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60
下肢後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61
下肢內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62
下肢外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63
下肢內旋運動肌筋膜單元 64
下肢外旋運動肌筋膜單元 65
第7章 肌筋膜單元的治療 67
筋膜的可塑性及延展性 67
評估表的編撰 70
● 數據資料 72
● 臆測(Hypothesis) 74
● 驗證(Verification) 74
● 治療(Treatment) 75
臨床案例研究 78
第二部分:肌筋膜序列
第8章 肌筋膜序列的解剖 83
肌筋膜序列的結構 86
● 四肢的肌筋膜序列結構 86
● 軀幹肌筋膜序列的結構 88
肌筋膜序列與空間平面 88
● 肌筋膜序列與姿勢調整 88
● 空間平面上的肌筋膜序列及代償 89
終端於四肢的序列 90
● 終端在上肢 90
● 終端在下肢 90
● 終端在頭部 90
第9章 肌筋膜序列的演化 93
深層肌肉的演化 93
淺層肌肉的演化 95
空間感知的演化 97
第10章 肌筋膜序列的生理學 101
肌筋膜序列的張力 101
筋膜腔室及運動方向 103
● 軀幹筋膜腔室 103
● 上肢筋膜腔室 103
● 下肢筋膜腔室 106
姿勢與肌筋膜序列 107
姿勢代償及肌筋膜序列 110
第11章 上肢的肌筋膜序列 113
上肢前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16
上肢後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17
上肢內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18
上肢外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19
上肢內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20
上肢外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21
第12章 軀幹的肌筋膜序列 123
軀幹前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26
軀幹後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27
軀幹內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28
軀幹外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29
軀幹內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30
軀幹外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31
第13章 下肢的肌筋膜序列 133
下肢前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36
下肢後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37
下肢內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38
下肢外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39
下肢內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40
下肢外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41
第14章 肌筋膜序列的治療 143
編製全面評估表 143
● 病史資料 143
● 治療 148
筋膜治療的處所及原理 149
臨床案例 150
第三部分:肌筋膜螺旋
第15章 肌筋膜螺旋的解剖 155
區段的運動模式 158
斜向線或兩個序列的合併 160
筋膜內螺旋膠原纖維 161
● 區段協調中心與融合中心之間的差異 163
第16章 肌筋膜螺旋的演化 165
運動模式的形成 165
運動系統的演化 167
肌筋膜螺旋的演化 169
站立姿勢的演化 171
第17章 肌筋膜螺旋的生理學 173
斜向線及運動模式 173
肌筋膜螺旋與反射運動 176
● 以筋膜觀點來看待步態分析 177
肌筋膜螺旋與運動功能 179
肌筋膜螺旋及筋經 181
第18章 上肢的肌筋膜螺旋 185
後向-外向-手部螺旋 188
● 後向-外向-手部 螺旋的融合中心 189
後向-內向-手部螺旋 190
● 後向-內向-手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191
前向-內向-手部螺旋 192
● 前向-內向-手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193
前向-外向-手部螺旋 194
● 前向-外向-手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195
第19章 軀幹的肌筋膜螺旋 197
後向-外向-頭部螺旋 200
● 後向-外向-頭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01
後向-內向-頭部螺旋 202
● 後向-內向-頭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03
前向-外向-頭部螺旋 204
● 前向-外向-頭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05
前向-內向-頭部螺旋 206
● 前向-內向-頭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07
第20章 下肢的肌筋膜螺旋 209
後向-外向-足部螺旋 212
● 後向-外向-足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13
後向-內向-足部螺旋 214
● 後向-內向-足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15
前向-外向-足部螺旋 216
● 前向-外向-足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17
前向-內向-足部螺旋 218
● 前向-內向-足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19
第21章 肌筋膜螺旋的治療手法 221
● 筋膜是連接各運動系統部分的組織 221
筋膜手法的禁忌症 225
製作評估表 225
● 資料 225
● 臆測 225
● 驗證 226
● 治療 226
● 病患的問題 227
臨床病例 228
結論 231
匯總表 233
參考書目 243
辭彙表 245
筋膜解剖圖索引 247
索引 249
立即查看
書名:肌肉起止點疼痛治療
作者:鄭光亮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4
條碼:9789861269665
簡介
本書對身體各部位肌肉在臨床上的檢查、評估、診斷與治療論述非常詳盡,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地分述了肌肉起止點疼痛之常用治療方法,以及頭頸部、上肢、胸背部、腰部、下肢等部位損傷的診斷與治療,並搭配中醫經絡理論,分析肌肉起止點與相關知識。書中結合作者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和心得,其獨到的理論觀點與技法,可廣為中西醫學系、復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科系的學生,或是臨床醫師、治療師作為診斷治療的參考。
前言
本書以解剖基礎知識及生物力學理論和軟組織損傷特點為基礎,總結了近10多年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軟組織損傷疼痛的經驗,結合作者30多年臨床經驗和心得,提出局部與整體(平衡療法)、以痛為腧(標靶治療)、肌肉起止疼痛治療(力學療法)、屈伸旋轉(極限療法)等觀點,與傳統的理療、推拿、按摩有所不同,從大手法到小手法,從整體到局部,從片或條狀到點上,大大減輕了復健師的體力消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為對軟組織損傷治療的一次變革。
該書共分為12章,圖文並茂,直觀、易學易懂,實用性強,是各大醫學院校的學生、骨外科治療師難得的一本好教材。若有不妥之處,請同行專家指正。
鄭光亮
校訂者序
本書對身體各部位肌肉在臨床上的檢查、評估、診斷與治療論述非常詳盡,搭配中醫經絡理論,深入淺出地分析肌肉起止點與相關知識,圖文並茂,內容涵蓋基礎與臨床醫學,可廣為中西醫學系、復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科系的學生或是臨床醫師、治療師作為診斷治療的參考。
感謝合記圖書出版社邀請我審閱本書,於審閱工作盡力做到正確及符合原意,但仍難免疏漏,若有需要改正之處,尚祈讀者不吝賜教,以為再版之改進。
蘇國輝 謹識
物理治療師
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博士
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目錄
第1章 肌肉起止點疼痛與生物力學 1
一、肌肉起止點的概念 1
二、肌肉的分類 2
三、生物力學的概念 3
四、肌肉的力學特性 4
五、韌帶和肌腱的力學性質 5
六、常見全身易受損肌群的肌肉起止點 12
第2章 肌肉起止點疼痛治療學的
理論基礎 35
一、軟組織損傷 35
二、無菌性炎症 39
三、位移 46
四、沾黏 47
第3章 肌肉關節運動解剖基礎 51
一、關節分類 51
二、關節的解剖基礎 53
三、關節的力學性能 58
四、關節的運動與靜止的時機 63
五、關節運動與靜止的利和弊 64
第4章 肌肉起止點與中醫經穴的關係 75
一、肌肉起止點與阿是穴的關係 75
二、肌肉起止點與十四經絡的關係 76
三、肌肉起止點與中醫經絡穴位的關係 98
第5章 檢驗學檢查與肌肉起止點影
像學檢查 101
一、檢驗學檢查 101
二、肌電圖檢查 108
三、超音波診斷 117
四、體表熱象圖檢查 119
五、X光檢查 123
六、CT掃描 132
七、MRI 137
八、椎管造影 142
九、CT椎管造影 143
十、放射電腦斷層掃描 144
十一、影像學資料的綜合判斷 149
第6章 常用肌肉起止點檢查法 153
一、頸部的檢查 153
二、上肢檢查法 187
三、胸背腰部檢查 286
四、髖部檢查 322
五、骨盆部檢查 366
六、膝部檢查 379
七、踝部和足的檢查 408
八、神經系統檢查 446
第7章 肌肉起止點疼痛治療的常用
方法 475
一、鄭氏療法 475
二、立體封閉(注射)療法 509
三、刀中刀療法 511
第8章 頭頸部損傷 519
一、顳肌損傷 519
二、咀嚼肌損傷 521
三、頸長肌損傷 524
四、頭長肌損傷 526
五、頸闊肌損傷 528
六、胸鎖乳突肌損傷 531
七、提肩胛肌損傷 534
八、枕下肌群損傷 537
九、斜方肌損傷 540
十、頭夾肌損傷 543
十一、前、中、後斜角肌損傷 545
第9章 上肢損傷 549
一、三角肌損傷 549
二、肱二頭肌損傷 552
三、肱三頭肌損傷 555
四、肱肌損傷 558
五、肘肌損傷 561
六、肱橈肌損傷 564
七、旋前圓肌損傷 566
八、旋後圓肌損傷 569
九、旋前方肌損傷 571
十、橈側屈腕肌損傷 573
十一、尺側屈腕肌損傷 576
十二、屈拇長肌損傷 578
第10章 胸背部損傷 581
一、棘上肌損傷 581
二、棘下肌損傷 584
三、小圓肌損傷 587
四、大圓肌損傷 589
五、肩胛下肌損傷 592
六、菱形肌損傷 595
七、胸大肌損傷 597
八、胸小肌損傷 600
九、前鋸肌損傷 602
十、背闊肌損傷 605
第11章 腰部損傷 609
一、豎脊肌損傷 609
二、腰方肌損傷 612
三、腰大肌損傷 615
四、棘肌損傷 617
五、髂腰肌損傷 620
六、臀大肌損傷 622
七、臀中肌損傷 624
八、臀小肌損傷 626
九、梨狀肌損傷 628
十、股方肌損傷 631
十一、海綿體肌損傷 634
第12章 下肢損傷 637
一、股四頭肌損傷 637
二、股二頭肌損傷 640
三、股內收肌損傷 643
四、股直肌損傷 646
五、內收長肌損傷 649
六、內收大肌損傷 654
七、半腱肌損傷 658
八、半膜肌損傷 661
九、闊筋膜張肌損傷 664
十、膕肌損傷 667
十一、腓腸肌損傷 670
十二、比目魚肌損傷 672
十三、脛骨前肌損傷 675
十四、腓骨長肌損傷 678
十五、脛骨後肌損傷 681
十六、足背肌損傷 684
立即查看
徒手治療:脊椎.四肢動態關節鬆動術 (Manual Therapy: NAGS, SNAGS, MWMS etc. 6/e) (2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徒手治療:脊椎.四肢動態關節鬆動術(第二版)
作者:吳定中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2
條嗎:9789861268507
新書簡介
“徒手治療”為復健領域中極具發展潛力的治療方式,尤其是針對因肌肉、關節、韌帶、肌腱所產生的疼痛,更有驚人的立即療效。更新的第二版,除了增入自我治療技巧的新單元,也將作者另一部著作的部份精要收錄其中,對操作時應瞭解的基礎知識如解剖位置、治療姿勢、力道與方向等全面性深入的介紹,再輔以實際操作的照片,讓讀者一目瞭然。對於復健科的治療師和相關人員,是臨床應用上最佳的好幫手。
作者序言
2010年是我最後一次更新本書了,未來會有新作者寫出更好的新書。這一切都順其自然! 新版的內容有些翻新與校正。並且收錄了一些我另一本書《自我治療下背、頸椎、四肢二版 (Self Treatment for Back, Neck and Limbs)》的內容。本書是為一般大眾而製作,當然也囊括了新的自我治療建議。 來自澳大利亞的Mark Oliver用我們的觀念治療薦髂關節與顳關節。他有這方面的書將要出版,因此未收錄在我的書中。在治療頭暈方面,Frank Gargano是專家,欲知詳情請上www.bmulligan.com.網站查尋。 全世界有許多期刊支持我們的治療方法,以及證明我們符合實證治療專家的需求;我們有超過120篇專業的實證醫學文獻登錄在www.bmulligan.com.網站上,可讓讀者去查詢。 動態關節鬆動術 (浢WM?,在應用上和相關領域還有發展的潛力。我們必須感謝Bill Vicenzino教授、Toby hall、Kim Robinson、Sue Reid和Darren Rivett教授等曾經研究發表動態關節鬆動術的人們。 我們曾遇過許多肌肉、骨骼的症狀,若是肌肉骨骼條件適合做徒手治療的人,用動態關節鬆動術治療,效果是最棒的。 徒手治療的方法有很多種,各有其適用的病人。使用所有本書中的技巧時,如果是適應症,則會有立即的療效。如果無效,個人認為是治療方式不對,應嘗試其他治療方法。你不能一直用無效的方法治療病人,若最後病人沒進步,或就診至回診之間沒有改善,則必須想別種方法來治療病人。使用“MWM”常有驚人的療效,我總是希望最後有奇蹟發生。 在此我再次感到也應感謝Jonathan Hoffman所設計的治療床 (ATM2),使用這神奇的設備能讓適應症病人瞬間解除疼痛。(cf 浢WMS?。 作者結語 本書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我的治療技巧。若配合詳盡適當的解剖學與生物力學,則更令人滿意。本書內容包括物理治療師熟悉的解剖學與生物力學,這方面也有許多教科書可以參考。 最有效的自我訓練與學習工具是脊椎與四肢關節模型,而細節精確且有彈性的模型可用來向病患解釋治療的目的。 這就是真正的“NAGS”、“SNAGS”、“MWMS”。 實證醫學 正如前一版書中所提及的,越來越多進行中的研究支持我們的理念。 2009年的芝加哥國際科學會議與2011年的葡萄牙國際科學會議上,我們頭兩次發表SNAG的觀念、實證和藝術,而且非常成功。現在仍不斷有新發現與學習新事物,讓生命充滿樂趣與興奮。 我的人生真是幸運。
目錄
第一部分
Ⅰ 脊椎關節鬆動術 3
A. 頸椎及上胸椎∕5
1.「小面關節鬆動術」(NAGS) 的介紹∕5
2.「反向小面關節動態鬆動術」(REVERSE NAGS)∕8
3.「動態小面關節鬆動術」(SNAGS)∕11
4.「自助式SNAGS」(SELF SNAGS)∕23
5. 動態脊椎關節鬆動術配合手臂動作 (SMWAMS)∕27
6. 其他治療頸椎、胸椎的方法∕32
B. 上頸椎問題的特殊療法∕35
1. 頭痛∕35
2. 眩暈、噁心、椎動脈狹窄症候群∕46
C. 腰椎∕49
1. 浿NAGS荎A49
2. 自助式動態小面關節鬆動術 (SELF SNAGS)∕61
D. 薦髂關節∕65
E. 胸椎∕70
F. 胸廓∕74
G. 結論∕78
Ⅱ 其他脊椎療法 79
第二部分 四肢「動態關節鬆動術」 107
第三部分 四肢其他療法 159
A. 疼痛緩解現象技巧-“PRPS”∕160
B. 其他肢體之治療∕175
參考文獻∕189
索引∕191
立即查看
姿勢評估-治療師操作指引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姿勢評估-治療師操作指引
作者:張鈞雅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4
條碼:9789861269535
簡介:
低頭族、姿勢不良、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這些都是現代人的生活通病,讓我們的身體總是處於僵硬痠痛。本書作者Jane Johnson 是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與運動按摩治療師,她將姿勢評估的繁複過程,拆解為容易吸收學習的小節,由討論理想姿勢和影響姿勢的原因介入,並討論提供正確評估的環境、所需設備以及記錄評估發現的重要性。全書共收錄79個圖解步驟及詳細解說,是依本全面性且容易上手的姿勢評估指引,雖然它屬於按摩治療的領域,但對其他身體工作者,如物理治療師、整脊、骨科醫師或健身教練亦是十分實用的工具書。
系列叢書序
按摩治療可能是治療師們目前仍會使用的治療手法中最古老的一種,現代治療師多會學習比以往更多元化的按摩技術,許多按摩學校或學程都有相關的課程。我們必須做的,就是提供更好的臨床和教育資源,讓治療師學習所需的按摩技巧。人體動力學 (Human Kinetics) 秉持此信念將操作指引系列叢書呈現予治療師。
治療師操作指引系列叢書提供治療師特殊的評估和治療工具,雖然它屬於按摩治療的領域,但對於骨科或健身教練等工作者亦有相當的幫助。本系列叢書中的每一本,均使用分解步驟教學的方式分析操作技巧。每本書均附有全彩的、內著裝的照片附加說明。小提示則提供實用建議幫助您修正技巧,並告訴您如何應對個案的特殊問題。每本書均有試題可以測試學習成果,也能幫助您通過資格考,當然,我們亦附上解答。
您可以使用治療師操作指引系列叢書來學習必須的技術以通過考試,或複習之前學過的課程。如果您是想要讓課程活潑生動的按摩學教師,這系列的書籍可以提供簡易的方法,讓學生輕鬆地將理論及實作融會貫通。本系列書籍是對按摩治療懷抱熱忱者不可或缺的好書。
序言
不管您是學生或從事任何形式的身體工作者,例如物理治療、骨科、整脊、運動按摩、運動治療、健身教練、瑜珈和皮拉提斯等臨床工作人員,將姿勢評估放入按摩治療過程中的價值是無庸置疑的。姿勢評估可以幫助您釐清是否有哪些肌力或肌筋膜失衡,以及這些失衡是否造成個案的疼痛或功能異常。
姿勢評估是絕大多數治療師都須具備的技巧,但是直至目前為止,該領域的資源太少。本書是一本全面性的、容易上手的姿勢評估指引,它的小提示能使您充分地正確觀察,且著重於身體各個不同部位對姿勢的影響及靜態的坐姿或站姿評估。透過本書您可以了解那些因姿勢造成疼痛、不舒服、關節不穩定、關節活動度角度過大或角度受限等症狀之間的相互關聯。對於青澀的初學者來說,本書也可以當作測驗工具,指引初學者該觀察什麼地方以及如何填表,並對觀察到的結果有些想法。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問答點出重點,說明如何準備好開始進行姿勢評估。例如:為何需要施行姿勢評估?誰需要接受姿勢評估?該在何時何地進行姿勢評估?姿勢評估有何效益?等等。在這部分的介紹中,您可以學習影響姿勢的原因、完美姿勢、如何提供評估姿勢的適當環境、所需的設備、評估需要的時間,如何及為何要記錄您的發現。在後面幾章您將會使用畫線標記骨標記點的圖片來進行學習。
第二部分的內容是姿勢評估的具體細節-從何開始以及該尋找什麼?章節依序為從後方、從側邊、從前方以及坐姿下觀察個案。書中的每個章節都有相同的排版方式:由一張手繪的圖片顯示一部分的身體及對應的骨標記點,附加一小段描述說明如何評估。後面並有照片圖示您的發現,例如,「肩膀往前內側縮」是什麼樣子?哪條肌肉太短又太緊,哪條肌肉太長又太鬆?而「您的發現代表什麼」這個段落將會說明各個姿勢下的作用肌肉以及每個發現的意義,幫助您活用從個案身上觀察到的結果。
注意第二部分的三、四、五章節,我指的是每個姿勢代表的意義和可能的意涵,這是運用傳統肌動學所分析出來的結果。身為臨床從業人員,我必然會因自身經驗而偏重某些結果。參考這些章節,以此為起點來建構您的想法是很有幫助的。就我的經驗而言,身體工作者時常為接觸各式各樣不同的個案提供評估或治療,所以您可能不同意我在那些章節中的某些看法。許多步驟都附有簡單的問題,可用以驗證那些陳述,我也鼓勵您去思考您的發現所代表的意義,並想方法驗證結果。例如,一個人在站姿下有肩胛骨外擴的現象 (protracted scapulae),可能代表菱形肌較長、肌力較弱,以及前胸的肌肉較短。更重要的是,本書將不會說明如何矯正姿勢,這是一本討論您發現了什麼的書籍,而不是指導如何處理這些發現的書籍。
將這些章節彙整成冊的過程是很有趣的。教育我的是一個堅持以傳統肌肉關節解剖學和生理學來探討這個領域的老師,我亦在實作過程中遵從這些原則。保持開放的態度並以解剖學、生理學來解釋這個領域,甚至是以傳統假說來解釋每條肌肉個別的作用方式是很有利的,但我鼓勵您們找出各種創新訊息,來驗證自己在姿勢評估中發現的結果。舉例來說,有一篇文章:斜方肌的解剖構造和動作 [“Anatomy and Actions of the Trapezius Muscle”Johnson, Bogduk, Nowitzke, and House (1994)] 引發對「斜方肌的運動方式和習慣性描繪的誤解」的辯白研究 (p.44)。另外,近代一系列對腰大肌的研究中,Thomas Myers (2001) 提出「腰大肌是單純的髖部屈曲肌,或是它也能作用出胸腰椎之間旋轉動作?」的質疑。
附錄附上一整系列的姿勢評估表單,提供您為個案進行前方、側面、後方、站姿或坐姿下姿勢評估時使用,並預留方便填寫觀察結果的空格。
如同治療師操作指引系列的其他叢書,這些公式化的步驟是為了使您對姿勢評估快速上手,各章末的小試身手供您檢驗學習成果。與其他叢書不同的是,本書主要使用的是線條簡單的手繪圖,它比照片更容易清楚呈現解剖學上的關係。
身為治療師,我們被教育成要了解個案的整體情況,清楚身體互相關聯的生理作用。然而對於新技術,要將所有資訊整合較為困難,所以我們將身體及相關的評估分割成幾個部分來探討。評估過程透過分割成容易學習的小份量,讓您有足夠的時間吸收資訊。不管您從事哪一行,若個案在接受您的治療後,覺得身體舒服許多,您將會發現本書的價值。
立即查看
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肌力.爆發力與動作圖解指南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肌力.爆發力與動作圖解指南
作者:張高華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6
條碼:9789863681120
書籍簡介:
想要擁有強健的肌肉和雕塑理想的身體曲線,透過本書的肌肉解剖圖、動作示意圖,以及正確運用身體重量來進行徒手肌力訓練,就可以達成目標,並不一定要花錢上健身房!書中將全身部位如胸部、腹部、核心肌肉、大腿、臀部等,提供156種實用的徒手訓練運動,只要有穩固的桌子、椅子和地板,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運動。除此之外,本書亦教導讀者如何針對個別需求,擬訂適合自己的訓練計畫來加速訓練成果,不論是專業健美運動員或想修飾體態的普羅大眾,本書絕對是你最佳的肌力訓練導師!
序言
因為你選擇了這本書,我想你對於學習如何透過徒手肌力訓練來鍛鍊肌肉力量及體能是感興趣的,如果是這樣,那太棒了!你選對了。
在過去的20年中,我從沒中斷肌肉力量訓練,雖然我已經在數以百計的健身中心、工作室、健身機構中做過訓練,但有很多情況下也會在自己家中、公寓或是旅館房間做運動。我剛開始做重量訓練是在十五歲的時候,那時並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只記得在做許多運動時感到笨拙、不舒服而且不協調,事實上,我避免了一些多關節的運動,因為我感覺這些運動和平常做的單一關節的運動效果不一樣。回顧從前,我覺得自己體型極瘦弱,且核心肌群穩定度、單腳穩定度及動作控制的能力極差,我只是游走於漫無目標的運動計畫,隨機地做完一個運動接著下一個運動。
起先,我無法做伏地挺身的動作,所以也不想費力去試,事實上,我也不能做引體向上、下降式或倒向划船運動;我懷疑若自己試圖使用身體重量做出下蹲的動作,背部會變成圓背姿勢、膝關節會往下彎曲(融化的蠟燭症狀),因為我的臀肌非常無力且沒有做這些動作的相關知識,所以我花了五年的時間才能夠利用身體重量,來執行引體向上和下降式的動作。
過去20年的時間,我儘可能地學習人體肌力及訓練的知識,若我當時就已經了解現在所知道的,可能在多年前已堅持適當的進階運動系統及運動計畫模組,來加速我的訓練成果,那樣我在第一年即可執行引體向上及下降式的動作。我真想回到過去及時地幫助那個年輕、困惑但有決心的自己,我多希望可以把現在所知道的一切,教給過去的我。
20年一下就過去了,我感覺好極了,因為自己的關節很健康、肌力進步很多,而肌肉控制也很棒。現在我可以利用身體的重量及簡單的家具來達到很棒的運動效果,我可以把背部靠在沙發上以達到訓練臀肌的效果,也可以藉由桌子及椅子來運動背部及腿部;而我只需地板就能訓練胸部、肩關節、大腿及核心肌群。
我相信所有熱衷肌力訓練的人士,在接受自由重量及其他訓練系統前,皆應使用自己的身體重量當作一種阻力的型式,並利用身體重量做運動替未來的訓練成功紮下基礎。而正確的運動執行需要活動度、穩定度及動作控制三者比例精準的搭配來達成,當你運動有所進步而肌力有所增進,那你可能可以透過徒手訓練來繼續挑戰自己的肌肉並增加運動能力,但你需要學習這些運動,並透過指引來幫助自己完成這個目標。
《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是針對下列幾種類型的人所寫:
● 需要學習徒手訓練的初學者。每個人都知道伏地挺身及下蹲,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髖關節突刺、RKC平板運動及倒向划船運動,這些運動應該是每一位熱衷肌力訓練者都必備的日常訓練。
● 想要擁有完美體型但卻不想上健身房的人。如果這是在形容你,那我可以向你保證,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獲得令人訝異的訓練結果。
● 適合需要長期旅行的健身者。當然,如果你有機會使用很貴的肌力訓練設備是非常好的,但若是你經常旅行而你將會知道選擇使用健身房是不切實際的。
● 所有肌力訓練的熱衷者。不管你是否只在週末運動健身,或者是運動員、舉重選手、健身教練、訓練員或治療師,只要是工作和體適能訓練相關,那麼就需要了解徒手肌力訓練。對於肌力訓練愛好者而言,是有特定的健身目標,如改善功能性肌力、增加肌肉、減少脂肪或改善姿勢,而利用身體重量做訓練將會幫助每一位達成目標。
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規畫:第一章介紹徒手訓練;第二章到第九章則討論功能性解剖及其在運動及審美學中所扮演的角色,並說明針對以下這些肌群做最佳的徒手肌力訓練:手臂、頸部及肩關節、胸部、核心肌群、背部、大腿、臀部及小腿肌肉;第十章幫助各位複習全身的運動及解釋其目的;最後,第十一章為全書最重要的一章,將教導最基本的課程設計,並提供許多範例以供參考。《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這本書的特色包括使用圖示、指示及描述約一百五十種的運動以供參考。當你的肌力有所進步,將可以從較簡單的運動形式進階到較為困難的運動形式,而在本書也標示了動作等級,以協助你決定每個運動要採取的動作難度。
《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這本書獨一無二的地方是,它包含了詳細的圖示以幫助你辨別在運動中使用到的肌群及肌肉部位。研究顯示可以特別針對肌肉的某一部分作訓練,但要這麼做,必須先了解這塊肌肉,以便在訓練時針對這個區域。主要肌群和次要肌群將在每一個運動的解剖圖示中,以不同顏色區分,以達到身心與肌肉結合的發展。
在讀完《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這本書,你將對人體肌群有全方位的了解,也會知道各種運動的動作型式及所需要使用到的肌肉。你將會知道如何利用身體重量來適當地執行運動,並意識到對往後進步的重要。你將會了解從何處開始及如何進階,而隨著時間來發展適當的柔軟度及肌肉力量。同時你可以了解到核心肌群的穩定及臀部肌肉力量扮演著基本且重要的角色,並知道如何根據你本身的獨特性和優越性來設計有效的運動形式。最後,你對於徒手肌力訓練的喜愛將會戲劇性地增加,並了解到這是一種肌力訓練最簡便的型式。
目錄
關於作者 iii
前言 v
致謝 ix
第 1 章 徒手練訓的挑戰 1
第 2 章 手臂 5
第 3 章 頸部和肩關節 19
第 4 章 胸部 35
第 5 章 核心 55
第 6 章 背部 87
第 7 章 大腿 105
第 8 章 臀部 143
第 9 章 小腿 157
第10章 全身 167
第11章 運動訓練計畫 187
立即查看
書名:皮拉提斯解剖學
作者:王子娟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5
條碼:9789863680574
簡介:
近年來迅速竄紅的皮拉提斯運動,已成為主流的健身養生法。主要是因為皮拉提斯不僅僅只是運動,更是一套訓練體能與智能的系統,可讓身心靈達完美平衡。《皮拉提斯解剖學》藉由兩位在美國頗負盛名的作者Rael Isacowitz以及Karen Clippinger深入淺出的帶領,剖析各種動作技巧,並搭配精緻的彩色繪圖與關鍵肌肉列表,清楚呈現運動時身體各肌群之參與。使讀者能更盡情的體驗皮拉提斯的樂趣,以及享受它為身體所帶來的驚人效果。這本書結構完整且內容實用,非常適合各類健身運動、養生功法及欲精進動作技巧的皮拉提斯運動愛好者閱讀。
目錄(CONTENTS)
關於作者 iv
原著序 vi
譯者序 ix
CHAPTER 1 皮拉提斯運動之六個主要原則 001
CHAPTER 2 脊椎、核心與身體排列 009
CHAPTER 3 肌肉、動作分析與地板運動 029
CHAPTER 4 地板運動基礎 051
CHAPTER 5 動作與穩定之腹肌作用 069
CHAPTER 6 柔軟脊椎之精細分節 097
CHAPTER 7 架橋建立功能性脊椎 127
CHAPTER 8 建立有效核心之側面運動 149
CHAPTER 9 強壯的伸背肌 175
CHAPTER 10 客製化您的皮拉提斯課程 193
參考文獻 199
運動索引 201
立即查看
徒手治療指南-關節鬆動術與矯治術-以實證為導向(Orthopedic Joint Mobilization and Manipulation: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立即查看
神經動能療法:徒手肌力測試的創新思維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神經動能療法:徒手肌力測試的創新思維
作者:白凱瑩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6
條碼:9789863680949
簡介
「神經動能療法」是一種特殊的徒手肌力測試方式,能改變動作控制中心與身體的連結,適合用來處理受傷及壓力所造成的肌肉疼痛。本書內容編排依照解剖位置區分為:頸部、軀幹、上肢、下肢,逐一介紹肌肉與其相關之測試法,並包括解剖示意圖來闡述肌肉與肌肉群之間關係。藉由清楚的肌肉功能測試技巧、明確的施測位置與圖片說明,讓讀者能一目瞭然輕鬆學習。本書是醫師、物理治療師、整復師、動作訓練專家、肌力體能教練人員等,想深入瞭解神經動能療法全貌的絕佳寶典。
目錄(Table of Contents)
關於神經動能療法各界的讚譽 iii
前言 v
神經動能療法介紹 vii
頸椎(Neck) 1
頸屈肌 1
單側胸鎖乳突肌 2
頸長肌 2
中斜角肌 3
前斜角肌 3
雙側頸伸肌 4
單側頸伸肌 5
頸椎旋轉肌 5
上斜方肌 6
▇ 頸部肌群動作解剖圖示 7
頸屈曲 7
頸伸直 8
上肢 (Upper Extremities) 9
中斜方肌 9
下斜方肌 10
闊背肌:手臂伸直 11
闊背肌:手肘彎曲 12
大圓肌 13
提肩胛肌 14
菱形肌 15
前三角肌 16
中三角肌 17
後三角肌 18
喙肱肌 19
小圓肌 20
棘下肌 21
棘上肌 22
肩胛下肌 23
胸大肌鎖骨走向 24
胸大肌胸骨走向 25
三頭肌外側 31
肱橈肌 31
肩屈曲 32
肩伸直 32
肩外展 33
肩內收 33
肩水平內收 34
肩水平外展 34
旋前圓肌 35
旋後肌 35
橈側肌屈腕 36
橈側伸腕長肌 37
橈側伸腕短肌 37
尺側屈腕肌 38
尺側伸腕肌 39
手腕屈肌 40
手腕伸肌 40
手腕外展肌 41
手腕內收肌 41
屈指淺肌 42
屈指深肌 43
伸指肌 44
屈拇長肌 45
伸拇長肌 45
屈拇短肌 46
伸拇短肌 47
內收拇指肌 48
外展拇長肌 49
拇指對手指: 拇指對掌肌、
小指對掌肌 50
▇上肢肌群動作解剖圖示 51
肩胛骨上提 51
肩胛骨下壓 51
肩胛骨外展 52
肩胛骨內收 52
肩胛骨上轉 53
肩胛骨下轉 53
肩內轉 54
肩外轉 55
肩屈曲 55
肩伸直 56
肩外展 57
肩內收 57
肩水平外展 58
肩水平內收 58
手肘屈曲 59
手肘伸直 59
前臂旋後 60
前臂旋前 60
手腕屈曲 61
手腕伸直 61
手腕外展 62
手腕內收 62
拇指與四指外展 63
拇指與四指內收 63
拇指與四指伸展 64
拇指與四指屈曲 64
胸小肌 26
前鋸肌 27
二頭肌長頭 28
二頭肌短頭 29
肱肌 29
三頭肌長頭 30
三頭肌內側 30
軀幹 (Torso) 65
腹直肌 65
軀幹旋轉 66
腹斜肌:側躺與站姿下測試 67
腹外斜肌 68
腹內斜肌 69
腹橫肌 70
腰方肌 71
腰肌 72
髂肌 73
胸椎旋轉 74
腰椎旋轉 75
腰椎伸直 76
▇ 軀幹肌群動作解剖圖示 77
軀幹屈肌 77
軀幹伸直 78
軀幹側彎 79
軀幹旋轉 80
下肢 (Lower Extremities) 81
髖屈 81
髖伸直 82
臀大肌 83
臀中肌 84
臀中肌:圖為側躺下測試 85
臀小肌 85
闊筋膜張肌 86
闊筋膜張肌 87
梨狀肌 88
閉孔內肌 89
閉孔外肌 90
髖內收 91
恥骨肌 91
內收短肌 92
內收長肌 92
內收大肌 93
股薄肌 94
縫匠肌 95
股直肌 96
股中間肌 97
股內側肌 98
股外側肌 99
股二頭肌 100
半腱肌和半膜肌 101
膕旁肌 102
膕肌 103
腓腸肌 104
比目魚肌 105
脛骨後肌 106
脛骨前肌 107
第三腓骨肌 108
腓骨長肌與短肌 109
足內翻 110
足外翻 111
屈拇長肌 112
屈拇長肌 113
伸拇長肌 114
伸趾肌 115
屈趾長肌 116
▇ 下肢肌群動作解剖圖示 117
髖外轉 117
髖內轉 117
髖屈曲 118
髖伸直 118
髖外展 119
髖內收 119
膝蓋外轉 120
膝蓋內轉 120
膝蓋彎曲 121
膝蓋伸直 121
腳踝背屈 122
腳踝蹠屈 122
足內翻 123
足外翻 123
其他各種測試 (Miscellaneous Tests) 125
前行測試 125
側向動作 125
外展整合 126
內收整合 126
索引 127
關於作者 131
立即查看
腦神經鬆弛術 (Barral: Manual Therapy for the Cranial Nerves)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中文翻譯書】
書名:腦神經鬆弛術
作者:Jean-Pierre Barral/Alain Croibier
翻譯:蕭宏裕
出版社:易利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9869164221
立即查看
瑜伽解剖精解 - 從肌肉運作原理解析瑜伽體位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瑜伽解剖精解 - 從肌肉運作原理解析瑜伽體位
作者:喬安‧史道格瓊斯著, 謝靜玫譯
出版社:旗標
出版日期:5/4/2017
條碼:9789863124153
內容簡介
國際瑜伽師資培訓必讀
依骨骼肌的部位做分類,分析相對應的體位法
精緻人體圖解,讓複雜的生理學變得簡單易懂
依骨骼肌區分具代表性的體位法
本書是學習瑜伽解剖的權威指引,對於想要了解人體生理學的瑜伽老師,或是練習者都很有幫助。以方便讀者查閱的編排方式並搭配圖例,提供參與瑜伽動作骨骼肌的實用資訊,並利用各體位法說明運用到的肌肉和肌肉群。
近 250 張全彩圖例,詳細說明每塊肌肉的起點、止點和作用,讓讀者清楚了解這些肌肉在瑜伽動作裡所扮演的角色。在附錄裡也包括 200 小時瑜伽老師訓練課程中都需要學習到的體位法,並提供瑜伽動作口令和提示的詞彚,有助於練習與傳授給學員。
瑜伽解剖學的知識非常重要,它能讓你在指導或練習瑜伽時,自己不會受傷,也不會讓別人受傷。擁有完備的知識基礎,才能在鍛鍊身體的同時,更進一步專注心靈層面。瑜伽講求身心合一,因此會適時地在介紹某個體位法時,談到比較偏向內在心靈的練習重點。
本書以圖文對照的方式說明肌肉的構造和功能,再配合瑜伽姿勢去說明相關肌肉所扮演的角色,讓練習者對兩者之間的關係有更清楚完整的了解。除了解釋各體位法的練習技巧之外,還會談到瑜伽其它比較微妙、深入的層面,像是覺知、呼吸法、鎖印、脈輪和放鬆等等。
本書特色
1. 國際瑜伽師資培訓必讀,包括 200 小時瑜伽老師訓練課程中都需要學習到的體位法。
2. 依骨骼肌的部位做分類,分析相對應的體位法。
3. 亞馬遜 100% 完美五星評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喬安‧史道格瓊斯
Jo Ann Staugaard-Jones 是生物力學、運動科學和舞蹈的專家。她是皮拉提斯和瑜伽的資深指導教練 (RYT500, 喜瑪拉雅瑜伽學院), 同時也是舞蹈教育的碩士, 在堪薩斯大學和紐約大學獲得學位之後, 曾經做過表演者、舞蹈指導、教師和運動科學家等等工作。本書以及她的前兩本著作《The Vital Psoas Muscle》、《The Anatomy of Exercise and Movement for the Study of Dance, Pilates, Sports, and Yoga》都獲得高度的評價。她在美國各地的互動運動教室擔任教練, 並提倡與贊助瑜伽解剖學課程以及瑜伽師資訓練。
她的 Move to Live 網站: www.move-live.com
目錄
第1章 活動中的身體
了解神經系統
解剖學上的方向
骨骼系統
滑液關節
了解肌肉系統
肌肉的運作機制
第2章 呼吸肌肉
瑜伽與呼吸
呼吸的動作過程
第3章 臉部、頭部和頸部的肌肉
肌肉放鬆和收縮:運動單位
作用肌與拮抗肌
第4章 脊椎肌肉
脊椎的功能
脊椎的動作類型
第5章 深層核心肌群和骨盆底
淺層與深層核心肌群
骨盆底:身體與精神交匯之處
瑜伽哲學:鎖印、能量脈、脈輪和瑜伽八肢
第6章 肩膀和上臂的肌肉
肩胛帶
肩關節
旋轉肌袖
肘關節
上半身穩定肌總覽:體位法之王
第7章 前臂與手部的肌肉
橈尺關節
腕關節和手部
第8章 髖部的肌肉
髖關節
主要髖屈肌
主要髖外展肌
主要髖伸肌
主要髖內收肌
深層髖外旋肌
髖部內轉
第9章 膝蓋肌肉
膝屈肌群
膝外旋肌群(屈膝狀態)
膝內旋肌群(屈膝狀態)
膝伸肌群
第10章 小腿與足部的肌肉
小腿
足部
附錄1結尾式
附錄2瑜伽體位法的提示
體位法索引(梵文與中文對照)
體位法索引(英文與梵文對照)
肌肉索引(依功能與位置排序)
肌肉索引(依英文字母排序)
立即查看
激腦大作戰:大腦功能活化訓練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激腦大作戰:大腦功能活化訓練
作者:劉淑娟(川島隆太)
出版社:新文京
出版日期:2006/03/00
ISBN:9789861503172
內容簡介
本書源自於日本東北大學川島隆太教授「學習療法」之實證研究,由臺北醫學大學劉淑娟教授負責台灣版的總校閱及總編譯,編譯群都是護理界和老人福祉界學有專精的年輕菁英,其特色為:(1)以新近科技儀器精確觀測及佐證腦部活動情形;(2)完整的出聲閱讀、國字記寫、數學計算及顏色辨識之練習;(3)題材簡單有趣,適合所有人;(4)選材多元,具有附帶學習價值;(5)每個週末檢查訓練成效,並與自己比較進步與成效;(6)可以重覆練習,維持腦力活化及增強,延緩及杜絕失智現象;(7)強化語言表達及溝通能力,導正並提供嶄新之腦部訓練方法。本書內容簡單易懂、生動有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您若想要防止腦部功能退化,或想要更進一步活化大腦功能,請從現在就開始使用「激腦大作戰—大腦功能活化訓練」一書,謹在此鄭重向您推薦。
目錄
第1章 概說「大腦功能活化訓練」
第2章 額葉功能檢測
第3章 出聲閱讀60天
第4章 國字記寫60天
第5章 數學計算60天
解 答
參考書目
立即查看
進階臨床芳香療法(Clinical Aromatherapy, 3/E) (3版)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24
立即查看
書名:脊椎徒手治療
作者:吳定中/譚仕馨/陳韻秋
出版社:易利
出版日期:2008/11/00
ISBN:9789868456532
內容簡介
脊椎徒手治療:介紹軟組織鬆動術、脊椎徒手治療和居家運動是以有系統、且淺顯易懂的方式來介紹,脊椎、骨盆和顳顎關節臨床使用之徒手操作。 手法都是作者根據理論與實證得來,文章初衷是教導讀者在軟組織鬆動術和居家運動計劃能得到深入的實驗檢查和概念。希望讀者由書中更正形成對脊椎徒手治療一些觀念和準則。用圖片、繪圖、照片解說不同區域的檢查/治療,對於學生或初學者應該受益頗多。脊椎徒手治療:介紹軟組織鬆動術,脊椎徒手治療和居家運動是獻給在臨床上對脊椎徒手治療非常有興趣,且想把知識應用在實務上的治療者最理想的一本書。
立即查看
關節徒手鬆動術(2)脊椎的評估和治療 (7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目錄:
概述-
0˙OMT北歐系統(OMT Nordic System) ………………..2
Kaltenborn-Evjenth概念 2
特徵 3
骨科操作治療北歐系統概述 6
原則-
1˙脊椎運動(Spinal movement) ……….……….11
可動節段 11
骨骼和關節動作 13
脊椎骨的旋轉 14
標準的骨骼動作 14
合併的骨骼動作 15
耦合動作 16
非耦合動作 16
脊椎動作範圍 18
和骨骼旋轉動作有關的關節滾動—滑動 20
關節滾動—滑動 20
異常的滾動—滑動 21
脊椎骨的線性平移 22
關節內動作伴隨骨骼的線性平移 23
關節擺位用以評估和治療 24
三度空間的關節擺位 24
正常休息位置 24
瞬間休息位置 25
如何在脊椎找到休息位置 25
非休息位置 26
關節鎖定 26
位置錯誤 27
2˙線性關節內動作(Translatoric joint play) ………………...29
Kaltenborn治療平面 30
線性關節內動作活動 31
決定受限的滑動方向 33
直接的方法(滑動測試) 33
間接的方法(Kaltenborn凹凸原則) 33
Kaltenborn凹凸原則 33
治療方向與凹凸原則 35
線性平移的分級 36
正常線性平移的分級 36
觸診正常動作的阻力 37
病理性線性平移的分級 38
使用線性平移的分級 39
3˙功能測試(Tests of function) ……….……….41
主動和被動旋轉性動作 42
主動旋轉性動作測試 42
主動動作伴隨被動過度壓力 43
被動旋轉性動作測試 43
被動動作到第一停止點的品質 44
被動動作到第一停止點之後的品質:終末感覺 45
旋轉性動作的量 47
使用工具測量旋轉性動作 48
針對有少許活動度關節的旋轉性動作之徒手分級 48
局部定位測試 48
被動線性關節內動作測試 50
阻力運動測試 52
鑑別關節和關節周圍功能障礙 53
鑑別肌肉縮短和肌肉痙攣 54
被動軟組織動作 55
額外的測試 56
4˙OMT 評估(OMT evaluation) …………….….57
OMT評估的目的 57
理學診斷 57
適應症與禁忌症 59
測試流程 61
OMT 評估的要素 62
篩檢測試 64
詳細測試 66
病史 66
視診 70
功能測試 70
觸診 71
神經與血管測試 72
醫學診斷檢查 75
診斷與試驗治療 75
5˙脊椎關節鬆動術(Spinal joint mobilization) ………….…….77
關節鬆動術技巧 77
脊椎關節鬆動術的目標 78
非推進關節鬆動術 79
緩解疼痛關節鬆動術 79
緩解疼痛牽引鬆動術(I、II級鬆弛區域) 79
振動和震盪(第I – III級) 79
放鬆性關節鬆動術 80
放鬆性—牽引關節鬆動術(第I、II級) 80
牽拉性關節鬆動術 81
牽拉性—牽引關節鬆動術(第III級) 84
牽拉性滑動關節鬆動術(第III級) 86
推進關節鬆動術(第III 級:關節操作術) 87
避免高危險性的徒手治療 88
脊椎旋轉與牽拉的危險 88
關節壓迫的風險 89
6˙OMT治療(OMT treatment) ………….…….91
OMT要素 91
緩解症狀的治療 93
固定 93
熱—水—電療法 94
緩解疼痛關節鬆動術 94
緩解疼痛的特殊程序 94
增加關節活動度的治療 94
軟組織鬆動術 95
被動軟組織鬆動術 96
主動—誘發軟組織鬆動術 96
肌肉牽拉原則 97
關節鬆動術增加關節活動度 97
神經組織鬆動術 97
特殊運動以增加關節活動度 99
限制動作的治療 99
告知、指導、訓練 101
7˙脊椎症候群(Spinal syndromes) ………………..103
頸椎症候群 103
胸椎症候群 104
腰椎症候群 106
神經根症候群的神經學評估 107
皮膚的感覺神經支配 108
運動神經支配 110
深層構造的感覺神經支配 111
常見神經根症候群 112
技術─
8˙技術的原則(Technique principles) …………….…. 115
學習徒手技術 115
本書使用的符號 116
徒手技術的元素 117
目的 117
起始位置 118
病人的擺位 118
治療師的身體擺位 119
手的擺放 119
穩定手 120
移動手 122
流程步驟 122
關節擺位 122
病人擺位 123
非高速推進鬆動術 123
推進鬆動術(操作術) 124
操作術之適當的終末感覺 124
操作術前的牽拉測試 124
操作性高速推進術的應用 125
治療師的身體力學 126
紀錄 127
辨識椎間節段 127
星圖 127
9˙骨盆(Pelvis) ……………….. 129
功能解剖及動作 129
評估和治療的注意要點 131
骨盆測試和鬆動 134
10˙腰椎(Lumbar Spine) ……………….. 151
功能解剖及動作 151
評估和治療的注意要點 152
腰椎測試和鬆動術 154
11˙胸椎和肋骨(Thoracic spine and ribs) ………….…….203
功能解剖及動作 203
評估和治療的注意要點 205
胸椎測試和鬆動術 207
12˙頸椎(C2-T3) (Cervical spine) …………….….251
功能解剖及動作 251
評估和治療的注意要點 252
頸椎測試和關節鬆動術 253
13˙上頸椎(Upper cervical spine) ………………..295
功能解剖及動作 295
評估和治療的注意要點 297
上頸椎測試和鬆動術 298
14˙顳頷關節(Jaw) ………….…….315
功能解剖及動作 317
顳頷關節檢查架構 319
顳頷關節測試和鬆動術 320
15˙徒手治療的教育(Manual therapy education) ………….……. 325
徒手鬆動技術的教學 326
操作性推進術的教學 327
針對學生的牽引—快速推進術 328
研究和實證治療 329
參考資料─
專有名詞 333
脊椎節段活動度測試的可信度 338
精選書目 339
原價:
1150
售價:
1093
現省:
57元
立即查看
2023 脊椎微創手術的最新進展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2500
售價:
2375
現省:
125元
立即查看
大易拳: 最有效的養生太極脊椎運動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