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勢矯正-治療師操作指引30種常見的姿勢問題 (1版)
人氣推薦!已有14位會員共同選購!!
書名:姿勢矯正-治療師操作指引30種常見的姿勢問題
作者:劉鼎浩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8
條碼:9789863682325
簡介:
本書提供了30種常見的姿勢問題,並著重在於姿勢的矯正治療,書中亦收錄了許多使用深層組織按摩、簡單被動性牽拉、軟組織鬆解、去活化激痛點、溫和牽拉肢體等技術來改善姿勢的案例。同時,對於病人在療程中或療程結束後,都可獨自進行的改善療法,讓病人能順利執行長期的姿勢矯正。本書不僅能作為執業按摩治療師増進個人技術與評估能力的重要指引,也相當適用於其他徒手工作者,如骨科專家及健身教練等在姿勢動作矯正之參考。
序言:
本書為Hands-On Guides for Therapists系列中的一本,主要是提供給那些使用徒手治療的專家作為參考。如果你是軟組織治療師或專業運動教練(exercise professional),可運用本書中的按摩技巧及簡單的伸展運動來矯正病人的姿勢進而完成治療。物理治療系學生、骨病學專家、運動治療師及脊骨矯治專家能因此習得成熟的技巧來幫助病人解決姿勢不良的問題。如果你是一名學生,也可以透過本書淺顯易懂的描述來增進對肌肉骨骼系統的認識。如果你是一名瑜珈或彼拉提斯的老師,也可以學到哪些姿勢或動作可以在上課時用來調整學生的姿勢。在閱讀完這些教材後,你會有一個完整的思考架構,幫助你調整特定的姿勢問題。
不論你是什麼領域的專家,可能多少知道一些在本書所提到的技巧,但你並不知道該如何最適當地將這些技巧地運用在調整姿勢上,然而不論是對局部關節或整個身體進行姿勢僑正,本書都可完整提供你相關資訊。
本書包含30種在脊椎、骨盆、上肢和下肢的姿勢,並提供了身為治療師的你該如何去矯正這些姿勢的指引。這裡也提供了姿勢矯正最重要的一部分——讓你的病人知道他們該做什麼去矯正自己的姿勢。有些姿勢來自平常休息或是使用身體的習慣,提供資訊給病人,可以讓他們知道該如何自我矯正來處理或改變這些錯誤姿勢。
本書提到十種脊椎的姿勢,如頸椎前凸增加、頸側屈曲、頭部前傾、頭頸部旋轉、駝背、平背(在胸椎)、胸椎旋轉、腰椎前凸增加(減少腰椎前凸)和脊椎側彎。另外也有提到四種骨盆最常見的姿勢,如骨盆前傾、骨盆後傾、骨盆旋轉及骨盆側傾。
十種下肢最常見的姿勢包括髖關節內旋、膝反屈(膝關節過度伸展)、膝關節屈曲、膝內翻(O型腿)、膝外翻(X型腿)、脛骨扭轉、扁平足、高足弓、足外翻和足內翻。
六種肩膀以及上肢的姿勢包括肩胛前翻、肩上提、翼形肩胛、肱骨內旋、手肘彎曲及手肘過度伸展。
在書中提到的這30種姿勢,除了文字的描述,大多也有附上特定姿勢的圖片來做為範例。總覽的表格會將延長和縮短的肌肉分別列出。每一種姿勢都有條列式的說明,並以「身為治療師的你能做什麼」以及「病人可以做什麼」做為標題且附上圖片。
作為Hands-On Guides for Therapists系列中的其中一本,書中所闡述的技巧大多是可供治療師所使用的,特別是按摩治療師,因此會特別著重在延長縮短的組織來幫助身體回到正確的排列。每一種姿勢矯正都有多樣化的技巧可供使用,包括了深層組織按摩、簡單被動式的伸展、軟組織鬆解、激痛點去活化或是肢體牽引,也會提到病人可以主動伸展和休息的姿勢。本書不但提供你治療技巧,也會告訴你如何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來使治療更有效。而在書中提供的技巧也可作為物理治療師、骨病學專家及脊骨矯治專家在使用其他關節手法的輔助技巧。
本書也包含了一般按摩治療師難以處理的困難姿勢,例如脊椎側彎、膝內翻(O型腿)、膝外翻(X型腿)。雖然這些姿勢光靠著伸展軟組織或是強化較弱的肌肉並不足以改變骨頭的解剖構造,但還是有提供一些矯正方法及建議,因為身為治療師了解自身所能做到的程度也是十分重要的。
所有的治療師都知道,人體的解剖構造彼此都是環環相扣,很難將肌肉骨骼系統分開討論。例如頸部也會影響到腰椎;足部也會影響到骨盆;肩膀也會影響到手腕及手部。理論上,我們希望能全面性地給予全身完整的治療,但事實上,因為時間有限,身為治療師的我們常常一次只能針對身體的特定部位給予治療。在本書中,我希望你可以諒解我將教材分章闡述,但透過這樣的安排,在治療特定病人時,你可以快速地參考此書的某一章節。
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開始姿勢矯正」有兩個章節,提供了幫助病人改變姿勢的基本原理,並總覽後續章節所提到的技巧。在第二部分的四個章節:脊椎矯正(Correcting the Spine),著重在脊椎的特定部分並解釋矯正姿勢會對身體的哪些部位造成改變。第三部分,骨盆及下肢矯正,包含了兩章來處理骨盆、髖關節、膝關節、腳踝及足部的問題。最後,在第四部分有兩個章節,肩膀及上肢矯正。
本書若搭配另一本《姿勢評估》(Postural Assement)可對於在《深層組織按摩》(Deep Tissue Massage)及《治療性伸展和軟組織鬆解》(Therpeutic Stretching and Soft Tissue Release)這兩本書中所提到的技巧有進一步的認識,能在臨床上調整病人姿勢時帶來幫助。
目錄:
關於作者 iii
系列書序 iv
前言 v
PART I 開始姿勢矯正
1 姿勢矯正簡介 3
" 姿勢不良的原因 4 " 姿勢矯正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項 14
" 錯位的後遺症 9 " 結語 16
" 誰會從姿勢矯正得到好處? 13
2 改變姿勢 17
" 決定何時該開始姿勢矯正 18 " 得到融洽的關係和加強目標達成 39
" 姿勢矯正的五步驟 20 " 轉介給其他專家 40
" 姿勢矯正的技巧 22 " 客製化你的治療 43
" 調整後的照顧 38 " 結語 52
PART II 脊椎矯正
3 頸椎 55
" 前凸增加 56 " 頭頸部旋轉 72
" 頸側屈曲 61 " 結語 76
" 頭部前傾姿勢 67
4 胸椎 77
" 胸椎後凸(駝背) 78 " 胸椎旋轉 88
" 平背 85 " 結語 92
5 腰椎 93
" 前凸增加 94 " 結語 104
" 前凸減少 101
6 脊椎側彎 105
" 脊椎側彎的型態 106 " 結語 112
" 脊椎側彎 109
PART III 骨盆和下肢矯正
7 骨盆 115
" 骨盆前傾 117 " 骨盆側傾 130
" 骨盆後傾 123 " 結語 134
" 骨盆旋轉 125
8 下肢 135
" 髖關節內轉 136 " 扁平足 164
" 膝反屈 142 " 高弓足 167
" 膝屈曲 146 " 足外翻 170
" 膝內翻 150 " 足內翻 174
" 膝外翻 155 " 結語 177
" 脛骨扭轉 159
PART IV 肩膀與上肢矯正
9 肩膀 181
" 肩胛前突 182 " 肩膀上抬 196
" 肱骨內轉 188 " 結語 198
" 翼狀肩胛 193
10 手肘 199
" 肘關節屈曲 200 " 結語 208
" 肘關節過度伸直 206
附錄 209
參考文獻 211
立即查看
皮拉提斯解剖學 (1版)
人氣推薦!已有7位會員共同選購!!
書名:皮拉提斯解剖學
作者:王子娟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5
條碼:9789863680574
簡介:
近年來迅速竄紅的皮拉提斯運動,已成為主流的健身養生法。主要是因為皮拉提斯不僅僅只是運動,更是一套訓練體能與智能的系統,可讓身心靈達完美平衡。《皮拉提斯解剖學》藉由兩位在美國頗負盛名的作者Rael Isacowitz以及Karen Clippinger深入淺出的帶領,剖析各種動作技巧,並搭配精緻的彩色繪圖與關鍵肌肉列表,清楚呈現運動時身體各肌群之參與。使讀者能更盡情的體驗皮拉提斯的樂趣,以及享受它為身體所帶來的驚人效果。這本書結構完整且內容實用,非常適合各類健身運動、養生功法及欲精進動作技巧的皮拉提斯運動愛好者閱讀。
目錄(CONTENTS)
關於作者 iv
原著序 vi
譯者序 ix
CHAPTER 1 皮拉提斯運動之六個主要原則 001
CHAPTER 2 脊椎、核心與身體排列 009
CHAPTER 3 肌肉、動作分析與地板運動 029
CHAPTER 4 地板運動基礎 051
CHAPTER 5 動作與穩定之腹肌作用 069
CHAPTER 6 柔軟脊椎之精細分節 097
CHAPTER 7 架橋建立功能性脊椎 127
CHAPTER 8 建立有效核心之側面運動 149
CHAPTER 9 強壯的伸背肌 175
CHAPTER 10 客製化您的皮拉提斯課程 193
參考文獻 199
運動索引 201
立即查看
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肌力.爆發力與動作圖解指南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肌力.爆發力與動作圖解指南
作者:張高華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6
條碼:9789863681120
書籍簡介:
想要擁有強健的肌肉和雕塑理想的身體曲線,透過本書的肌肉解剖圖、動作示意圖,以及正確運用身體重量來進行徒手肌力訓練,就可以達成目標,並不一定要花錢上健身房!書中將全身部位如胸部、腹部、核心肌肉、大腿、臀部等,提供156種實用的徒手訓練運動,只要有穩固的桌子、椅子和地板,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運動。除此之外,本書亦教導讀者如何針對個別需求,擬訂適合自己的訓練計畫來加速訓練成果,不論是專業健美運動員或想修飾體態的普羅大眾,本書絕對是你最佳的肌力訓練導師!
序言
因為你選擇了這本書,我想你對於學習如何透過徒手肌力訓練來鍛鍊肌肉力量及體能是感興趣的,如果是這樣,那太棒了!你選對了。
在過去的20年中,我從沒中斷肌肉力量訓練,雖然我已經在數以百計的健身中心、工作室、健身機構中做過訓練,但有很多情況下也會在自己家中、公寓或是旅館房間做運動。我剛開始做重量訓練是在十五歲的時候,那時並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只記得在做許多運動時感到笨拙、不舒服而且不協調,事實上,我避免了一些多關節的運動,因為我感覺這些運動和平常做的單一關節的運動效果不一樣。回顧從前,我覺得自己體型極瘦弱,且核心肌群穩定度、單腳穩定度及動作控制的能力極差,我只是游走於漫無目標的運動計畫,隨機地做完一個運動接著下一個運動。
起先,我無法做伏地挺身的動作,所以也不想費力去試,事實上,我也不能做引體向上、下降式或倒向划船運動;我懷疑若自己試圖使用身體重量做出下蹲的動作,背部會變成圓背姿勢、膝關節會往下彎曲(融化的蠟燭症狀),因為我的臀肌非常無力且沒有做這些動作的相關知識,所以我花了五年的時間才能夠利用身體重量,來執行引體向上和下降式的動作。
過去20年的時間,我儘可能地學習人體肌力及訓練的知識,若我當時就已經了解現在所知道的,可能在多年前已堅持適當的進階運動系統及運動計畫模組,來加速我的訓練成果,那樣我在第一年即可執行引體向上及下降式的動作。我真想回到過去及時地幫助那個年輕、困惑但有決心的自己,我多希望可以把現在所知道的一切,教給過去的我。
20年一下就過去了,我感覺好極了,因為自己的關節很健康、肌力進步很多,而肌肉控制也很棒。現在我可以利用身體的重量及簡單的家具來達到很棒的運動效果,我可以把背部靠在沙發上以達到訓練臀肌的效果,也可以藉由桌子及椅子來運動背部及腿部;而我只需地板就能訓練胸部、肩關節、大腿及核心肌群。
我相信所有熱衷肌力訓練的人士,在接受自由重量及其他訓練系統前,皆應使用自己的身體重量當作一種阻力的型式,並利用身體重量做運動替未來的訓練成功紮下基礎。而正確的運動執行需要活動度、穩定度及動作控制三者比例精準的搭配來達成,當你運動有所進步而肌力有所增進,那你可能可以透過徒手訓練來繼續挑戰自己的肌肉並增加運動能力,但你需要學習這些運動,並透過指引來幫助自己完成這個目標。
《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是針對下列幾種類型的人所寫:
● 需要學習徒手訓練的初學者。每個人都知道伏地挺身及下蹲,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髖關節突刺、RKC平板運動及倒向划船運動,這些運動應該是每一位熱衷肌力訓練者都必備的日常訓練。
● 想要擁有完美體型但卻不想上健身房的人。如果這是在形容你,那我可以向你保證,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獲得令人訝異的訓練結果。
● 適合需要長期旅行的健身者。當然,如果你有機會使用很貴的肌力訓練設備是非常好的,但若是你經常旅行而你將會知道選擇使用健身房是不切實際的。
● 所有肌力訓練的熱衷者。不管你是否只在週末運動健身,或者是運動員、舉重選手、健身教練、訓練員或治療師,只要是工作和體適能訓練相關,那麼就需要了解徒手肌力訓練。對於肌力訓練愛好者而言,是有特定的健身目標,如改善功能性肌力、增加肌肉、減少脂肪或改善姿勢,而利用身體重量做訓練將會幫助每一位達成目標。
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規畫:第一章介紹徒手訓練;第二章到第九章則討論功能性解剖及其在運動及審美學中所扮演的角色,並說明針對以下這些肌群做最佳的徒手肌力訓練:手臂、頸部及肩關節、胸部、核心肌群、背部、大腿、臀部及小腿肌肉;第十章幫助各位複習全身的運動及解釋其目的;最後,第十一章為全書最重要的一章,將教導最基本的課程設計,並提供許多範例以供參考。《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這本書的特色包括使用圖示、指示及描述約一百五十種的運動以供參考。當你的肌力有所進步,將可以從較簡單的運動形式進階到較為困難的運動形式,而在本書也標示了動作等級,以協助你決定每個運動要採取的動作難度。
《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這本書獨一無二的地方是,它包含了詳細的圖示以幫助你辨別在運動中使用到的肌群及肌肉部位。研究顯示可以特別針對肌肉的某一部分作訓練,但要這麼做,必須先了解這塊肌肉,以便在訓練時針對這個區域。主要肌群和次要肌群將在每一個運動的解剖圖示中,以不同顏色區分,以達到身心與肌肉結合的發展。
在讀完《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這本書,你將對人體肌群有全方位的了解,也會知道各種運動的動作型式及所需要使用到的肌肉。你將會知道如何利用身體重量來適當地執行運動,並意識到對往後進步的重要。你將會了解從何處開始及如何進階,而隨著時間來發展適當的柔軟度及肌肉力量。同時你可以了解到核心肌群的穩定及臀部肌肉力量扮演著基本且重要的角色,並知道如何根據你本身的獨特性和優越性來設計有效的運動形式。最後,你對於徒手肌力訓練的喜愛將會戲劇性地增加,並了解到這是一種肌力訓練最簡便的型式。
目錄
關於作者 iii
前言 v
致謝 ix
第 1 章 徒手練訓的挑戰 1
第 2 章 手臂 5
第 3 章 頸部和肩關節 19
第 4 章 胸部 35
第 5 章 核心 55
第 6 章 背部 87
第 7 章 大腿 105
第 8 章 臀部 143
第 9 章 小腿 157
第10章 全身 167
第11章 運動訓練計畫 187
立即查看
【中文翻譯書】
書名:功能性訓練手冊
原文書名:Functional Training HandbooK
作者:Craig Liebenson
翻譯:林正常
出版社:藝軒
出版日期:2017/07/14
ISBN:9789863940234
內容簡介
這是培養終生健康、活動能力與運動員表現人體動作大拼圖的重要時刻。本書提供讀者明確、如何做的資訊,提供一個專項運動指引,也提供你一些重要原則,好讓你的客戶邁向巔峰表現的渠道。
健康從業人員證照取得、換證,或增進新知,本書破除無數有關復健與肌力發展的迷失,提供對於人體動作可資評量、科學證據為基礎的方法。本書脫離單獨動作模式,進到人體系統為基礎導向的功能性活動,在臨床上展現永續發展潛能。
每一個技術背後都有嚴肅的基礎科學支撐,你將可以重新計畫身體的軟體(或突觸路徑),以預防傷害、再復健,以及再訓練有害的動作形態,不只是在肢體方面,也針對下皮質方面,增進綜合動作的品質與效率。
本書對於身體及其動作,提供了全方位指南,以改善運動表現,處理損傷以及再訓練形態。
本書特色
● 專項運動方面,包括棒球、籃球、自由車、舞蹈、美式足球、高爾夫、綜合格鬥、舉重、滑雪、足球、游泳、滑水與網球等。
● 聚焦於功能性運動,探討負重性運動的物理學與平衡,以降低重複性動作損傷。
● 傷害預防,安全訓練,防範傷害復發,以及活躍運動好手的訓練策略。
目錄
推薦序 iii
總校閱序 iv
祈搭橋工程美夢成真 v
序言 vii
序言 ix
自序 xi
本書貢獻者 xiii
謝誌 xvii
PART 1 基礎篇Fundamentals 1
1 功能的方法The Functional Approach /林正常譯 1
2 骨骼肌肉適能在運動傷害預防的角色The Role of Musculoskeletal Fitness in Injury Prevention in Sport/林正常譯 5
3 搭建復健與表現的橋樑Bridging the Gap from Rehabilitation to Performance /林正常譯 19
4 動態的神經肌肉穩定:以發展肌動學模式為基礎的運動訓練Dynamic Neuromuscular Stabilization: Exercises Based on Developmental Kinesiology Models /林正常譯 25
5 臨床審核過程與確定關鍵鏈結The Clinical Audit Process and Determining the Key Link/林正常譯 53
6 錯誤動作形態的功能性評估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Faulty Movement Patterns/林正常譯 59
7 運動系統訓練的基礎Fundamentals of Training the Locomotor System /周峻忠譯 93
PART 2 運動專項訓練的考量Sport-Specific Training Consideration 115
8 棒球Baseball /王淑華譯 115
9 籃球Basketball /王淑華譯 135
10 自由車Cycling /王淑華譯 159
11 舞蹈Dance /王淑華譯 169
12 美式足球Football /王淑華譯 181
13 高爾夫Golf /王淑華譯 187
14 曲棍球Hockey /王淑華譯 201
15 綜合格鬥Mixed Martial Arts /王淑華譯 209
16 奧林匹克舉重Olympic Weight Lifting/王淑華譯 217
17 滑雪Skiing/王淑華譯 231
18 足球Soccer /王淑華譯 235
19 游泳Swimming /王淑華譯 245
20 衝浪Surfing /王淑華譯 255
21 網球Tennis /王淑華譯 263
PART 3 肌力與體能訓練的考量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Considerations 271
22 為季外體能訓練及傷害預防建立功能性的基礎資料Establishing Functional Baselines and Appropriate Training for Off-Season Conditioning and Injury Prevention /蔡明憲譯 271
23 運動中的跑步Running in Sport /蔡明憲譯 283
24 硬舉The Dead Lift /蔡明憲譯 293
25 棒球季外訓練考量Off-Season Considerations for Baseball /蔡明憲譯 297
26 籃球季外訓練考量Off-Season Considerations for Basketball /蔡明憲譯 309
27 冰球季外訓練考量Off-Season Considerations for Hockey /蔡明憲譯 321
28 綜合格鬥等運動發展爆發性力量之訓練策略Training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Explosive Power in Mixed Martial Arts and Other Sports /蔡明憲譯 329
29 足球的季外訓練考量Off-Season Considerations for Soccer /蔡明憲譯 343
PART 4 特殊主題上的考量Region-Specific Considerations 355
30 跑步類運動的傷害預防Injury Prevention in Running Sports /蔡政霖譯 355
31 女性膝關節傷害的預防Prevention of Knee Injury in Women /蔡政霖譯 361
32 利用動力鏈進行非手術性的肩膀復健Nonoperative Shoulder Rehabilitation Using the Kinetic Chain /蔡政霖譯 369
33 手舉過頭類運動員傷害治療與預防Treating and Preventing Injury in the Overhead Athlete /蔡政霖譯 381
PART 5 動作控制與競技運動的發展Motor Control and Athletic Development 393
34 競技運動能力發展的原則Principles of Athletic Development /蔡政霖譯 393
35 執教的基礎-獲取技能的觀點Coaching Fundamentals-A Skill Acquisition Perspective/蔡政霖譯 425
名詞縮寫 435
索引Index 437
原價:
1200
售價:
1080
現省:
120元
立即查看
書名:肌肉起止點疼痛治療
作者:鄭光亮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4
條碼:9789861269665
簡介
本書對身體各部位肌肉在臨床上的檢查、評估、診斷與治療論述非常詳盡,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地分述了肌肉起止點疼痛之常用治療方法,以及頭頸部、上肢、胸背部、腰部、下肢等部位損傷的診斷與治療,並搭配中醫經絡理論,分析肌肉起止點與相關知識。書中結合作者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和心得,其獨到的理論觀點與技法,可廣為中西醫學系、復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科系的學生,或是臨床醫師、治療師作為診斷治療的參考。
前言
本書以解剖基礎知識及生物力學理論和軟組織損傷特點為基礎,總結了近10多年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軟組織損傷疼痛的經驗,結合作者30多年臨床經驗和心得,提出局部與整體(平衡療法)、以痛為腧(標靶治療)、肌肉起止疼痛治療(力學療法)、屈伸旋轉(極限療法)等觀點,與傳統的理療、推拿、按摩有所不同,從大手法到小手法,從整體到局部,從片或條狀到點上,大大減輕了復健師的體力消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為對軟組織損傷治療的一次變革。
該書共分為12章,圖文並茂,直觀、易學易懂,實用性強,是各大醫學院校的學生、骨外科治療師難得的一本好教材。若有不妥之處,請同行專家指正。
鄭光亮
校訂者序
本書對身體各部位肌肉在臨床上的檢查、評估、診斷與治療論述非常詳盡,搭配中醫經絡理論,深入淺出地分析肌肉起止點與相關知識,圖文並茂,內容涵蓋基礎與臨床醫學,可廣為中西醫學系、復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科系的學生或是臨床醫師、治療師作為診斷治療的參考。
感謝合記圖書出版社邀請我審閱本書,於審閱工作盡力做到正確及符合原意,但仍難免疏漏,若有需要改正之處,尚祈讀者不吝賜教,以為再版之改進。
蘇國輝 謹識
物理治療師
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博士
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目錄
第1章 肌肉起止點疼痛與生物力學 1
一、肌肉起止點的概念 1
二、肌肉的分類 2
三、生物力學的概念 3
四、肌肉的力學特性 4
五、韌帶和肌腱的力學性質 5
六、常見全身易受損肌群的肌肉起止點 12
第2章 肌肉起止點疼痛治療學的
理論基礎 35
一、軟組織損傷 35
二、無菌性炎症 39
三、位移 46
四、沾黏 47
第3章 肌肉關節運動解剖基礎 51
一、關節分類 51
二、關節的解剖基礎 53
三、關節的力學性能 58
四、關節的運動與靜止的時機 63
五、關節運動與靜止的利和弊 64
第4章 肌肉起止點與中醫經穴的關係 75
一、肌肉起止點與阿是穴的關係 75
二、肌肉起止點與十四經絡的關係 76
三、肌肉起止點與中醫經絡穴位的關係 98
第5章 檢驗學檢查與肌肉起止點影
像學檢查 101
一、檢驗學檢查 101
二、肌電圖檢查 108
三、超音波診斷 117
四、體表熱象圖檢查 119
五、X光檢查 123
六、CT掃描 132
七、MRI 137
八、椎管造影 142
九、CT椎管造影 143
十、放射電腦斷層掃描 144
十一、影像學資料的綜合判斷 149
第6章 常用肌肉起止點檢查法 153
一、頸部的檢查 153
二、上肢檢查法 187
三、胸背腰部檢查 286
四、髖部檢查 322
五、骨盆部檢查 366
六、膝部檢查 379
七、踝部和足的檢查 408
八、神經系統檢查 446
第7章 肌肉起止點疼痛治療的常用
方法 475
一、鄭氏療法 475
二、立體封閉(注射)療法 509
三、刀中刀療法 511
第8章 頭頸部損傷 519
一、顳肌損傷 519
二、咀嚼肌損傷 521
三、頸長肌損傷 524
四、頭長肌損傷 526
五、頸闊肌損傷 528
六、胸鎖乳突肌損傷 531
七、提肩胛肌損傷 534
八、枕下肌群損傷 537
九、斜方肌損傷 540
十、頭夾肌損傷 543
十一、前、中、後斜角肌損傷 545
第9章 上肢損傷 549
一、三角肌損傷 549
二、肱二頭肌損傷 552
三、肱三頭肌損傷 555
四、肱肌損傷 558
五、肘肌損傷 561
六、肱橈肌損傷 564
七、旋前圓肌損傷 566
八、旋後圓肌損傷 569
九、旋前方肌損傷 571
十、橈側屈腕肌損傷 573
十一、尺側屈腕肌損傷 576
十二、屈拇長肌損傷 578
第10章 胸背部損傷 581
一、棘上肌損傷 581
二、棘下肌損傷 584
三、小圓肌損傷 587
四、大圓肌損傷 589
五、肩胛下肌損傷 592
六、菱形肌損傷 595
七、胸大肌損傷 597
八、胸小肌損傷 600
九、前鋸肌損傷 602
十、背闊肌損傷 605
第11章 腰部損傷 609
一、豎脊肌損傷 609
二、腰方肌損傷 612
三、腰大肌損傷 615
四、棘肌損傷 617
五、髂腰肌損傷 620
六、臀大肌損傷 622
七、臀中肌損傷 624
八、臀小肌損傷 626
九、梨狀肌損傷 628
十、股方肌損傷 631
十一、海綿體肌損傷 634
第12章 下肢損傷 637
一、股四頭肌損傷 637
二、股二頭肌損傷 640
三、股內收肌損傷 643
四、股直肌損傷 646
五、內收長肌損傷 649
六、內收大肌損傷 654
七、半腱肌損傷 658
八、半膜肌損傷 661
九、闊筋膜張肌損傷 664
十、膕肌損傷 667
十一、腓腸肌損傷 670
十二、比目魚肌損傷 672
十三、脛骨前肌損傷 675
十四、腓骨長肌損傷 678
十五、脛骨後肌損傷 681
十六、足背肌損傷 684
立即查看
脊椎徒手治療-軟組織與脊椎鬆動術之治療與居家運動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脊椎徒手治療-軟組織與脊椎鬆動術之治療與居家運動
作者:許宏志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3
條嗎:9789861269016
簡介
Harward W. Kakofsky博士所著《脊椎徒手治療─軟組織與脊椎鬆動術之治療與居家運動》,是針對頸椎、胸椎、骨盆及顳顎關節等內容,使用圖文來說明檢查和治療的技術,並引證大量的案例研究,不但可作為課程教學之教材,更可直接應用於臨床決策指引。Kakofsky博士常教導學生應做為「臨床治療者而非技術員」,並強調整體思考的徒手治療,對懷抱相同理念的物理治療師與學生、臨床醫生、學術研究者及教師而言,本書是結合實證醫學觀念的徒手治療書籍,是非常實用的著作。
序言
能真正樂在工作,我感到幸運。如同俗話所說「時機重於一切」,過去這三十年間,我參與徒手治療的領域恰好在最佳的時機。從1979年自物理治療學系畢業後到現在,我看到徒手治療從當時被鄙視,到現在是一門熱門學問。當2004年,美國物理治療學會工作小組當中,提倡在入門階段的物理治療訓練計畫中教導推伸術(thrust),我當時還難以置信。在1979年,我們尚不能做腰椎伸展術,更不用講做第五級的推伸術!而且當時徒手治療主要是在私人執業場所,而很少在醫院等級的部門(到現在,第二版中教導三種高速低幅推伸手法,有兩種是對於胸椎,一種對於骨盆)。我想對那些反對受過進階教育的物理治療師做關節推力治療手法的人說,你憑什麼當家說話?
徒手治療的藝術不僅已經變成物理治療的主流,相關科學也落後不遠。為此,在本書的第26章,我提到了臨床預測規則的發展,以治療為基準的分類、局部性獨立檢查模式,以及提供22篇科學研究以強化本書中提到的檢查程序以及介入治療。我歡迎並且支持以證據醫學為基準的治療,然而,這一切還是在學步階段,在等待執行更完善的科學定案之前,我們必須小心,同時不要揚棄那些可能有益於「疼痛共生物」的治療技術。
對我們這些熱愛徒手治療的人而言,過去30年的確是超凡的時代。可惜,有些人是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而非這門學問。我們要記得我們只是這美好環節中的一個連結點,在專業生涯中,要有內省力,能夠連接起一些盲點,也必須提醒自己這門治療藝術不是只與我們本身有關,而是攸關所有對這門藝術貢獻心力的所有人,包括偉大的造物主,祂是終極的藝術家。
撰寫本書的第二版,就像拍電影一般,如果不喜歡某個特定場景,必須回頭重新再做一次。在人生中,難得有機會對原版的文章做修正,對此我感到很感激。在此第二版中,所有圖片都加上了標題並且電子化,因此影像更清晰也更易於瀏覽其細節。另外在第七段(從教室到臨床)中有新加入了7個研究以及兩個個案。另外有整個章節(第25章)是針對「姿勢夾克」(PostureJac)而寫,這是一個廣泛使用於緩解不良姿勢造成之疼痛症狀的儀器。如同2003年的原始版本一樣,這本第二版的《脊椎徒手治療》也是希望成為一本對於想學習脊椎徒手治療學生完整的臨床手冊,同時也對這領域中渴望接觸此種令人興奮執業手法的臨床醫師。應該這樣說,這不僅僅是一本『如何做』的手冊。在全書中我想要傳達的原則與觀念就是:這類的手法是次要的。手法是基於個人風格與喜好而定。進階的學習者應該把握這些評估原則與治療,最終使用它們發展出合用於他或她自己的徒手治療手法。本書中的技巧對我來說有用,而且它們是提供給你作為開始的參考。但這些手法不是到此為止。
對上部頸椎與薦椎的特定徒手治療手法在本書中依作者意見而未附上。因此類關節的檢查與治療需要進階的理論知識,這是超出本書的範圍的。另外,我也未加入頸椎動脈檢查。原因在第八章有進一步說明,但是基本上我們不應該使用它作為一個排除診斷測試,因為它的敏感度差。甚者,這類檢查會對後腦循環有潛在危險,且其益處絕無法合理化其風險。關於特殊檢查,我選擇將它們列出,並且留待這些細節給其他目前可得與此類題目相關的許多優良書籍。請注意這個『推伸術』在本文中是指脊椎徒手治療。我在每個章節中都提到區域性解剖,但是本書並不是要取代一本好的解剖參考書。
事實上,我的學生就能告訴你我多常提到『解剖學就是一切』這句話。如果你熟知人體的結構,那我們徒手治療者所做的絕大部分就能被瞭解。與第一版的《脊椎徒手治療》相同,這個字眼「徒手治療術」(manipulation)與「鬆動術」(mobilization),是可以被互換使用的,與2001年版的《Guide to Physical Therapist Practice》相同。很遺憾的,全世界的許多徒手治療者仍然繼續對此做區分,對他們而言鬆動術是指非推伸式的技術,而徒手治療術是指高速低幅的技術。現實上,所有技巧性的被動式治療性運動(如Maitland grade I-5)都是徒手治療術的形式,不管是滑動肌筋膜或滑動關節的方式,它們都是以相同目的執行以改善活動度(意即鬆動術)。感謝Stanley Paris博士,這種有用的簡化法在徒手治療領域中繼續奏效,但還需要時間為人所接受。
徒手治療不是任何一個專業的智慧財產,它屬於所有具有執照可接觸病患的臨床工作人員。特別在此感謝本書所有引用內容的提供者。本文中許多物理治療典故,是根據我在物理治療師的執業經驗,和熱愛物理治療專業的各界朋友們提供。歡迎醫師、骨病師、手療師、物理治療助理(台灣稱物理治療學生),以及身體工作者學習這類教材。希望讀者覺得有所助益!
Howard W. Kakofsky, PT, DHSc.
目 錄
單元I 脊椎徒手治療摘要
第一章 脊椎動態力學 3
第二章 麥肯齊的三種症候群 9
第三章 徒手檢檢、診斷與介入原則 11
單元II 肩胛胸腔區
第四章 肩胛胸腔區的檢查與評估 23
第五章 肩胛胸腔區的結締組織技巧 35
第六章 胸椎與肋骨的手治療 45
第七章 肩胛胸腔區的治療性與居家運動 53
單元III 頸椎
第八章 頸椎的檢查與評估 63
第九章 頸椎的結締組織技術與率拉步驟 77
第十章 頸椎的徒手治療 85
第十一章 頸椎的療性與居家運動 89
第十二章 頸椎在頭痛與頭暈的角色 97
單元IV 顳顎關節
第十三章 顳顎關節的檢查與評估 111
第十四章 顳顎關節/臉部的結締組織技術 119
第十五章 顳顎關節口腔內徒手療 125
第十六章 顳顎關節治療性居家運動 129
單元V 腰椎
第十七章 腰椎的檢查與評估 141
第十八章 腰椎的結締組織技巧與牽拉步驟 153
第十九章 腰椎鬆動術/徒手治療 159
第二十章 腰椎的治療性與居家運動 163
單元VI 骨盆帶
第二十一章 骨盆帶的檢查與評估 183
第二十二章 骨盆帶的結締組織技巧與牽拉步驟 195
第二十三章 骨盆帶的徒手治療 203
第二十四章 骨盆帶的治療性與居家運動 211
第二十五章 姿態、穩定度與姿勢夾克 219
單元VII 從課堂到臨床
第二十六章 脊椎徒手治療與治療性運動的證據 243
第二十七章 案例分析 267
附錄A 南苑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評估:頸部/顳顎關節 283
附錄B 南苑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評估:脊椎 291
索引 299
立即查看
徒手治療:脊椎.四肢動態關節鬆動術 (Manual Therapy: NAGS, SNAGS, MWMS etc. 6/e) (2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徒手治療:脊椎.四肢動態關節鬆動術(第二版)
作者:吳定中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2
條嗎:9789861268507
新書簡介
“徒手治療”為復健領域中極具發展潛力的治療方式,尤其是針對因肌肉、關節、韌帶、肌腱所產生的疼痛,更有驚人的立即療效。更新的第二版,除了增入自我治療技巧的新單元,也將作者另一部著作的部份精要收錄其中,對操作時應瞭解的基礎知識如解剖位置、治療姿勢、力道與方向等全面性深入的介紹,再輔以實際操作的照片,讓讀者一目瞭然。對於復健科的治療師和相關人員,是臨床應用上最佳的好幫手。
作者序言
2010年是我最後一次更新本書了,未來會有新作者寫出更好的新書。這一切都順其自然! 新版的內容有些翻新與校正。並且收錄了一些我另一本書《自我治療下背、頸椎、四肢二版 (Self Treatment for Back, Neck and Limbs)》的內容。本書是為一般大眾而製作,當然也囊括了新的自我治療建議。 來自澳大利亞的Mark Oliver用我們的觀念治療薦髂關節與顳關節。他有這方面的書將要出版,因此未收錄在我的書中。在治療頭暈方面,Frank Gargano是專家,欲知詳情請上www.bmulligan.com.網站查尋。 全世界有許多期刊支持我們的治療方法,以及證明我們符合實證治療專家的需求;我們有超過120篇專業的實證醫學文獻登錄在www.bmulligan.com.網站上,可讓讀者去查詢。 動態關節鬆動術 (浢WM?,在應用上和相關領域還有發展的潛力。我們必須感謝Bill Vicenzino教授、Toby hall、Kim Robinson、Sue Reid和Darren Rivett教授等曾經研究發表動態關節鬆動術的人們。 我們曾遇過許多肌肉、骨骼的症狀,若是肌肉骨骼條件適合做徒手治療的人,用動態關節鬆動術治療,效果是最棒的。 徒手治療的方法有很多種,各有其適用的病人。使用所有本書中的技巧時,如果是適應症,則會有立即的療效。如果無效,個人認為是治療方式不對,應嘗試其他治療方法。你不能一直用無效的方法治療病人,若最後病人沒進步,或就診至回診之間沒有改善,則必須想別種方法來治療病人。使用“MWM”常有驚人的療效,我總是希望最後有奇蹟發生。 在此我再次感到也應感謝Jonathan Hoffman所設計的治療床 (ATM2),使用這神奇的設備能讓適應症病人瞬間解除疼痛。(cf 浢WMS?。 作者結語 本書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我的治療技巧。若配合詳盡適當的解剖學與生物力學,則更令人滿意。本書內容包括物理治療師熟悉的解剖學與生物力學,這方面也有許多教科書可以參考。 最有效的自我訓練與學習工具是脊椎與四肢關節模型,而細節精確且有彈性的模型可用來向病患解釋治療的目的。 這就是真正的“NAGS”、“SNAGS”、“MWMS”。 實證醫學 正如前一版書中所提及的,越來越多進行中的研究支持我們的理念。 2009年的芝加哥國際科學會議與2011年的葡萄牙國際科學會議上,我們頭兩次發表SNAG的觀念、實證和藝術,而且非常成功。現在仍不斷有新發現與學習新事物,讓生命充滿樂趣與興奮。 我的人生真是幸運。
目錄
第一部分
Ⅰ 脊椎關節鬆動術 3
A. 頸椎及上胸椎∕5
1.「小面關節鬆動術」(NAGS) 的介紹∕5
2.「反向小面關節動態鬆動術」(REVERSE NAGS)∕8
3.「動態小面關節鬆動術」(SNAGS)∕11
4.「自助式SNAGS」(SELF SNAGS)∕23
5. 動態脊椎關節鬆動術配合手臂動作 (SMWAMS)∕27
6. 其他治療頸椎、胸椎的方法∕32
B. 上頸椎問題的特殊療法∕35
1. 頭痛∕35
2. 眩暈、噁心、椎動脈狹窄症候群∕46
C. 腰椎∕49
1. 浿NAGS荎A49
2. 自助式動態小面關節鬆動術 (SELF SNAGS)∕61
D. 薦髂關節∕65
E. 胸椎∕70
F. 胸廓∕74
G. 結論∕78
Ⅱ 其他脊椎療法 79
第二部分 四肢「動態關節鬆動術」 107
第三部分 四肢其他療法 159
A. 疼痛緩解現象技巧-“PRPS”∕160
B. 其他肢體之治療∕175
參考文獻∕189
索引∕191
立即查看
整脊快易通:軟組織整脊法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整脊快易通:軟組織整脊法
作者:傑佛瑞麥特(蕭宏裕)
出版社:易利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9868289284
內容簡介
從輕盈百變的生理反應探索人體無窮的塑性”
治療師的工作並非讓病患的¨¬體結構符合某種解¬剖學上的『標準』。事實上這些標準都是我¬們以理想化、公式化的手法強行捏造而來。自許為全方位治療師者,其終生職志應是不斷的發掘阻擋病患成為自身主宰的最大極限¬¬,再以安全正確的治療步驟依序鬆解受限的關節。-------摘錄自本書------
在『太極人體(SpaciousBody):人本學的新探索』一書中,傑佛瑞.麥特連博士(JeffreyMaitland)衝撞封閉守舊的思想,告訴人¬們得開始面對心中最深層的業障與矛盾衝突的淵源,並將之轉化成創造力的泉源。人類到底經由何種運作以達心靈轉化的境界?關於這¬個人體自癒力的議題,麥特連博士以動人卻又大膽的筆觸呈現全新的見解。
在這本著重生理疾病的新作裡,麥特連博士特別引薦由羅浮學派(Rolfing)所發明的肌筋膜鬆弛術(myofascialreleasetechniques)。不同的是,麥特連博士引導讀者貫穿外在的軟組織疼痛症狀,直擊深處的關節受¬(jointfixations)。本書大部份的讀者為物理治療師、醫師、整脊醫師、羅浮治療師(Rolfers)、按摩師等醫療人員,而消滅背痛正是這群專業人員的工作重心。因此麥特連博士特別將本書重點聚焦於如何解除背痛與如何將人體結構線(alignment)調整到更安穩¬舒適的狀態中。他以數十年的臨床經驗教導大家,如何摒棄既費力又危險的整脊手法(high-velocitylow-amplitudethrustingtechniques),改以輕巧優雅的軟組織技術(soft-tissuetechniques),快速、安全、有效的鬆解脊椎、骶骨、骨盆,甚至是胸廓肋骨間的關節受限。透過本書深入淺出的生物力學討論,詳盡的操作照片與解剖圖表,麥特連博士將這些源自羅浮學派,卻更精緻輕柔的手法,做最完整的呈現。本書於2001問世至今已譯成多國語言,是每位治療師不能不看的經典。
立即查看
筋膜操作治療術:針對肌肉骨骼疼痛處置(Fascial Manipulation for Musculoskeletal Pain 2e)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筋膜操作治療術:針對肌肉骨骼疼痛處置
作者:林時維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9
條碼:9789863682523
簡介:
慢性疼痛普遍困擾著現代人,醫院門診多有以各種疼痛而來求診的民眾。本書做為第一線醫護人員的肌筋膜疼痛參考用書,提供各種引起疼痛的激痛點與其引傳痛區塊;將深奧複雜的肌筋膜疼痛症化繁為簡,搭配解剖繪圖以點出全身「痛」的位置、症狀,以及疼痛的轉移;更有示範注射治療手法及建議之伸展運動,簡明而精確的說明,使讀者易於理解並輕鬆掌握關鍵概念,幫助醫師及早作出診斷以減輕病人的痛苦,是致力於對抗疼痛之現代醫師手邊不可或缺的最佳利器。
目錄
導論 1
基本原理 3
第一部分:肌筋膜單元
第1章 肌筋膜單元的解剖 9
肌筋膜單元的結構 9
● 單關節和雙關節肌肉纖維 10
● 肌內膜、肌束膜與肌外膜 11
肌筋膜單元的命名 14
肌筋膜單元:主動肌與拮抗肌 17
第2章 肌筋膜單元的演化 19
在三個平面上的運動演化 19
體節獨立性的進化 22
從肌隔膜演進到肌筋膜單元 23
第3章 肌筋膜單元的生理學 27
肌筋膜單元的協調中心及感知中心 27
肌梭的生理學 30
協調中心以及傳導痛 31
肌腱器官的生理學 33
● 依據關節角度的抑制 34
● 抑制拮抗肌纖維作用 34
第4章 上肢的肌筋膜單元 37
上肢前向動作肌筋膜單元 41
上肢後向動作肌筋膜單元 42
上肢內向動作肌筋膜單元 43
上肢外向動作肌筋膜單元 44
上肢內旋動作肌筋膜單元 45
上肢外旋動作肌筋膜單元 46
第5章 軀幹的肌筋膜單元 47
軀幹前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51
軀幹後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52
軀幹內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53
軀幹外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54
軀幹內旋運動肌筋膜單元 55
軀幹外旋運動肌筋膜單元 56
第6章 下肢的肌筋膜單元 57
在運動術語中的差異 57
● 與針灸經脈的差異 57
下肢前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60
下肢後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61
下肢內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62
下肢外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63
下肢內旋運動肌筋膜單元 64
下肢外旋運動肌筋膜單元 65
第7章 肌筋膜單元的治療 67
筋膜的可塑性及延展性 67
評估表的編撰 70
● 數據資料 72
● 臆測(Hypothesis) 74
● 驗證(Verification) 74
● 治療(Treatment) 75
臨床案例研究 78
第二部分:肌筋膜序列
第8章 肌筋膜序列的解剖 83
肌筋膜序列的結構 86
● 四肢的肌筋膜序列結構 86
● 軀幹肌筋膜序列的結構 88
肌筋膜序列與空間平面 88
● 肌筋膜序列與姿勢調整 88
● 空間平面上的肌筋膜序列及代償 89
終端於四肢的序列 90
● 終端在上肢 90
● 終端在下肢 90
● 終端在頭部 90
第9章 肌筋膜序列的演化 93
深層肌肉的演化 93
淺層肌肉的演化 95
空間感知的演化 97
第10章 肌筋膜序列的生理學 101
肌筋膜序列的張力 101
筋膜腔室及運動方向 103
● 軀幹筋膜腔室 103
● 上肢筋膜腔室 103
● 下肢筋膜腔室 106
姿勢與肌筋膜序列 107
姿勢代償及肌筋膜序列 110
第11章 上肢的肌筋膜序列 113
上肢前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16
上肢後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17
上肢內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18
上肢外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19
上肢內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20
上肢外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21
第12章 軀幹的肌筋膜序列 123
軀幹前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26
軀幹後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27
軀幹內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28
軀幹外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29
軀幹內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30
軀幹外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31
第13章 下肢的肌筋膜序列 133
下肢前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36
下肢後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37
下肢內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38
下肢外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39
下肢內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40
下肢外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41
第14章 肌筋膜序列的治療 143
編製全面評估表 143
● 病史資料 143
● 治療 148
筋膜治療的處所及原理 149
臨床案例 150
第三部分:肌筋膜螺旋
第15章 肌筋膜螺旋的解剖 155
區段的運動模式 158
斜向線或兩個序列的合併 160
筋膜內螺旋膠原纖維 161
● 區段協調中心與融合中心之間的差異 163
第16章 肌筋膜螺旋的演化 165
運動模式的形成 165
運動系統的演化 167
肌筋膜螺旋的演化 169
站立姿勢的演化 171
第17章 肌筋膜螺旋的生理學 173
斜向線及運動模式 173
肌筋膜螺旋與反射運動 176
● 以筋膜觀點來看待步態分析 177
肌筋膜螺旋與運動功能 179
肌筋膜螺旋及筋經 181
第18章 上肢的肌筋膜螺旋 185
後向-外向-手部螺旋 188
● 後向-外向-手部 螺旋的融合中心 189
後向-內向-手部螺旋 190
● 後向-內向-手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191
前向-內向-手部螺旋 192
● 前向-內向-手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193
前向-外向-手部螺旋 194
● 前向-外向-手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195
第19章 軀幹的肌筋膜螺旋 197
後向-外向-頭部螺旋 200
● 後向-外向-頭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01
後向-內向-頭部螺旋 202
● 後向-內向-頭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03
前向-外向-頭部螺旋 204
● 前向-外向-頭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05
前向-內向-頭部螺旋 206
● 前向-內向-頭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07
第20章 下肢的肌筋膜螺旋 209
後向-外向-足部螺旋 212
● 後向-外向-足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13
後向-內向-足部螺旋 214
● 後向-內向-足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15
前向-外向-足部螺旋 216
● 前向-外向-足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17
前向-內向-足部螺旋 218
● 前向-內向-足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19
第21章 肌筋膜螺旋的治療手法 221
● 筋膜是連接各運動系統部分的組織 221
筋膜手法的禁忌症 225
製作評估表 225
● 資料 225
● 臆測 225
● 驗證 226
● 治療 226
● 病患的問題 227
臨床病例 228
結論 231
匯總表 233
參考書目 243
辭彙表 245
筋膜解剖圖索引 247
索引 249
立即查看
肌力與體能訓練(增修版)(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4 Edition) (2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肌力與體能訓練
ISBN13:9789869440288
出版社:禾楓書局
作者: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al Association;G. Gregory Haff;N. Travis Triplett-著;林貴福-總校閱
譯者:林貴福;何仁育;林育槿;林信甫;何立安;李佳倫;李淑芳;鄭景峰;陳著;吳柏翰;戴堯種;江杰穎;傅正思
裝訂/頁數:平裝/800頁
規格:26cm*19cm*3.8cm (高/寬/厚)
版次:4
出版日:2017/09/01
中文圖書分類:體育;運動
內容簡介
第四版《肌力與體能訓練》一書是由美國國家肌力與體能協會(NSCA),專為肌力與體能專業者及學生策畫出版的基礎書籍,提供設施的組織與管理、測驗與評量、運動技巧、訓練適應、運動課程規劃、身體系統構造與功能等最完整的資料。
本書範圍及內容已為肌力與體能專業更新所欲傳達的知識、技術及能力,以及揭示最新的肌力與體能專家(CSCS)認證考試資訊,作為準備考試的重要資源。第四版包含以下的強化內容:
網路資源提供線上21個阻力訓練動作的影片。
更新過度訓練、健康與運動表現的營養、週期化,以及高強度間歇訓練能量議題的研究。
另闢一章展現運用替代方式及非傳統設備的運動技巧。
增進敏捷及變換方向的資訊。
增加10種不同體適能要項的測驗,包括最大肌力、爆發力及有氧能力。
新的及更新的柔軟度動作、阻力訓練動作、增強式動作,以及速度與敏捷練習。
增加指導者含有61個影片蒐集的輔助資料,包含網路資源及額外40個影片、一個新添加的測驗套裝軟體、一份教學指引,以及含有圖庫的簡報資料檔,請參閱 www.HumanKinetics.com/EssentialsOfStrengthTrainingAndConditioning
★為完整呈現原文書相關資訊,書上所列參考網路相關資源中,本書相關輔助資料國外並無授權。讀者若有需求請依原出版社指示操作★
目錄
第1章 身體系統的構造與功能
第2章 阻力運動生物力學
第3章 阻力運動與訓練的能量學
第4章 阻力運動的內分泌反應
第5章 無氧訓練計畫的適應
第6章 有氧耐力訓練計畫的適應
第7章 阻力運動與年齡、性別差異
第8章 競賽準備與表現心理學
第9章 健康與運動營養
第10章 最大化運動表現的營養策略
第11章 提升運動表現的物質與方法
第12章 測驗選擇與管理的原則
第13章 運動測驗的執行、計分與意義
第14章 熱身與柔軟度訓練
第15章 移動式舉重與機械訓練技巧
第16章 替代模式與非傳統操作方法的運動技巧
第17章 阻力訓練計畫設計
第18章 增強式訓練設計與技巧
第19章 速度與敏捷性訓練設計與技巧
第20章 有氧耐力訓練計畫的設計與技巧
第21章 週期化
第22章 復健與重建
第23章 設施的設計、陳列和組織
第24章 設施的政策、程序和法律問題
立即查看
關節活動度測量:角度測量學習指引 (1版)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關節活動度測量:角度測量學習指引
作者:黃博靖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8
條碼:9789863682301
簡介:
測量關節活動在四肢與脊椎的身體檢查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可提供專業醫療人員確定患者機能損傷與評估復原狀態之指標。第五版的《關節活動度測量:角度測量學習指引》一書,承襲前版內容架構,從檢查病人時所使用量角器去評估關節活動度和肌肉長度的基本概念談起,漸而帶領讀者進入量角器測量的領域,其包含擺位、固定、測量之器具、排列量角器和紀錄,再藉由測量信效度的相關研究理論,協助讀者如何改進與解釋測量之結果,最後透過圖片說明教導讀者正確測量上下肢、脊椎和顳下頜關節之步驟。是一本將理論應用到實務的絕佳教材,相信對物治系學生及相關執業人員在專業技巧的提升亦有莫大之助益。
原價:
1150
售價:
1093
現省:
57元
立即查看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1)解剖生理學(99-106年歷屆考題) (2版)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1)解剖生理學(99-106年歷屆考題)第二版
461-2-001C/9789863682455
ISBN
9789863682455
作者/出版社
劉明豊 / 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18/2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2)肌動學與生物力學(91-98年歷屆考題)
461-1-002C/9789861267067
ISBN
9789861267067
作者/出版社
黃博靖 / 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10/1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3)物理治療學概論(91-98年歷屆考題)
461020-N03C/9789861267050
ISBN
9789861267050
作者/出版社
賴佐君 / 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10/1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4)電熱療學(91-98年歷屆考題)
461020-N04C/9789861267005
ISBN
9789861267005
作者/出版社
董阜玲 / 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10/1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5)輔具及操作治療(91-98年歷屆考題)
461020-N05C/9789861267036
ISBN
9789861267036
作者/出版社
顏秀珍 / 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10/1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6)神經疾病物理治療學(91-98年歷屆考題)
461020-N06C/9789861267074
ISBN
9789861267074
作者/出版社
陳雅玲 / 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10/1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7)骨科疾病物理治療學(91-98年歷屆考題)
461-1-007C/9789861267029
ISBN
9789861267029
作者/出版社
張高華 / 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10/1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8)小兒物理治療學(91-98年歷屆考題)
461020-N08C/9789861266886
ISBN
9789861266886
作者/出版社
張萍珊 / 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10/1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9)心肺疾病物理治療學(91-98年歷屆考題)
461020-N09C/9789861266985
ISBN
9789861266985
作者/出版社
陳文郁 / 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10/1
一套9本
1.461-2-001C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1)解剖生理學(99-106年歷屆考題)第二版
2.461-1-002C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2)肌動學與生物力學(91-98年歷屆考題 )
3.461020-N03C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3)物理治療學概論(91-98年歷屆考題)
4.461020-N04C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4)電熱療學(91-98年歷屆考題)
5.461020-N05C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5)輔具及操作治療(91-98年歷屆考題)
6.461020-N06C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6)神經疾病物理治療學(91-98年歷屆考題)
7.461-1-007C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7)骨科疾病物理治療學(91-98年歷屆考題)
8.461020-N08C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8)小兒物理治療學(91-98年歷屆考題)
9.461020-N09C 物理治療師國考考題與重點整理:(9)心肺疾病物理治療學(91-98年歷屆考題)
立即查看
咻!30秒神奇手勢畫(1)姿勢篇:一根手指勾勒人物生動姿勢,從此不再只會畫火柴人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一根手指勾勒人體生動姿勢,從此不再只會畫火柴人
「30秒神奇手勢畫」教你快速捕捉角色形體與動態姿勢,
傳遞出故事臨場感、氣勢、瞬間爆發力,
成功解鎖人物繪畫!
為何我畫的人物總是沒生命力?
想畫卻不知從哪一條線開始?
想手繪紀錄生活,但又不想花太多時間繪製……
Satoh Fukurow老師為大家降低繪畫的門檻!
人物畫不再那麼難以接近,改變學習方式:
①運用手勢畫,繪出生動肢體動作
②練習畫圓和線,將頭、胸和骨盆關係銜接
③練習用球體和圓柱體,幫助身體開始長肉。
【手勢畫特色】
1.改變看圖方式,轉換新視角
2.掌握人物姿勢的骨幹重點
3.練習以新方式速寫人物
4.描繪全身更得心應手
5.養成視覺敘事的習慣
6.短時間內畫出簡易草圖
7.重畫時不會猶豫
8.隨時隨地都能畫
書中除了實際人物圖片外,還有大量的 DEMO 和範例解說,讓你更容易比對、學習、觀察與最重要主動思考如何去做。
~放鬆觀察,才能享受畫畫的快樂~
本書特色
*抓住人體姿勢的繪畫重點
*畫出生動的人體姿勢
*練習畫人物素體的方式
*捕捉動作和情緒
【目錄】
前言
塗鴉超有趣
打造具有故事性的畫-視覺敘事-
Part 1:何謂動態素描?
◆1:持續繪製動態素描會有什麼收獲?
讓作畫的難度變低
用偷懶的心情,輕鬆大畫特畫
稱讚後就會進步
Study from Life!
◆2:學會動態素描有什麼好處?
能夠畫出喜歡的姿勢
讓作畫的難度變低
如實表現出感覺到的事物
◆3:動態素描該怎麼畫?
①短時間畫完
②不要補足細節
③要畫出全身
④草圖即可
⑤重視單一筆畫
⑥失敗是最棒的!
◆總結
Part 2:實踐!用圓圈與線條描繪
◆簡化後再去掌握輪廓
頭部、胸廓、骨盆的關係
貼近形象
◆從「描繪名詞」邁向「描繪動詞」
◆用CSI描繪形象
探索線條形象時,看法會逐漸改變
竹子的曲線
Part 3:實踐!用球體與圓柱描繪
從圓圈開始
球體的斷面
1:用變形的球體描繪整個頭部
2:將變形的球體與臉部組合在一起
用球體輕鬆描繪身體
人體的伸縮
畫出球體的方向與斜度
DEMO 1:照順序畫
重疊
DEMO 2:重複順序再畫一次
圓柱方向與斜度
骨盆方向與斜度
圓柱的壓縮
後記&素描範例
用身體去記
隨時給自己一個讚
慢慢來
幸福的詛咒
旅行紀錄
附解說的素描範例
【專欄分享】
動態素描學習法
何謂動態?
盡情畫長線
輪廓與LoA
規則與創作
從「畫出實際看見的」到「描繪感受到的形象」
用CSI的氛圍差異表達世界觀
添加的藝術
用隨興的線條繪製
球體是什麼感覺?
看更多
立即查看
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
作者:余南瑩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8
條碼:9789863682042
簡介:
《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本書以動態整合的方式來研究肌肉骨骼系統的結構,內容不僅聚焦在解剖學本身,也強調身體的舞蹈、運動,以及其它體育訓練的動作和解剖結構的功能層面,以了解其與人體動作間的關聯。全書以簡潔的文字搭配上千個手繪圖案,清楚地引導讀者悠遊於肢體與軀幹的肌肉、骨骼、韌帶與關節之中。對於想深入學習解剖學的人及熱衷於肢體動作的人來說,是一本具有相當參考價值及深入研究的書籍。
序言:
好幾世紀以來,解剖學家一直專注於精確地描述身體的結構,不可避免的,他們會以類似人體臟器的方式來處理人體的動作系統,也就是實際的功能並不清楚或獨立描述各個結構。逐漸地,在二十世紀初,解剖學家開始將更多的注意力擺在肌肉和關節的作用。最近這幾十年仍一直持續著基本的功能性研究。近幾年有一些研究學者開始探討動作系統的生物力學特性(例如彈性與阻力)。然而這些研究通常關注實驗室中獨立開來的成分,並不是在「實際生活中」人體如何使用肌肉與關節系統。通常我們會從「效率」的觀點來分析功能的層面,也就是人們如何在各種活動中讓身體像一個服從的機器一樣。在物理治療領域,我們通常從神經生理與力學的觀點來研究分析人體的動作,這樣才能對於治療效果與實際動作的機制有清楚的定義。很多人對於身體的活動或訓練例如舞蹈、模擬表演、戲劇、瑜珈、放鬆術等有興趣,希望藉由物理治療尋找量化與質性的分析研究,並以促進練習的成果。因此,Blandine Calais-Germain以研究舞蹈開始,並以研究物理治療做為結論。她認為這兩種探討身體結構與動作的方式有著互補的特性。Blandine很快就領略到舞者可以從了解自己身體的「內部結構」而獲得很大的進步。針對這個目的,她設計了一個新穎的教學方法:同步呈現身體結構及可能產生的動作,藉此誘發舞者做出正確的動作。
不只是舞者,其他與身體的訓練相關的專業都希望能增加前來上課的人數,在這些課程(也是這本書)強調的不是解剖學本身,而是對身體動作更深入的了解。我很榮幸能見證這個觀念及全新課程的誕生,此書的出版呈現Blandine擔任舞者及教師多年來的經驗,我很高興現在很多人可以一起分享這些經驗所結成的果實。當Blandine還是物理治療的學生時,我與她有密切的共事經驗,我見證她身為治療師的獨到技術、她的智慧及她所熱愛的教學。全書的圖都是原創的,且主要強調正常姿勢與動作的描述與了解。這本書對學習強調人體整合或複雜身體動作的專業特別有用,而對於因任何理由而想進一步學習解剖的人,此書提供有用且令人深思的資源。我希望這本書可以獲得其應得的成功。
Dr. Jacques Samuel
Director, French School of Orthopedics and Massage, Paris, France
目錄:
1 一般解剖學 9
解剖位置 9
動作的平面 10
骨架 14
骨骼 15
關節 16
韌帶 20
肌肉 21
肌肉的彈力性質 22
肌肉形狀 22
肌肉收縮的形式 25
2 軀幹 31
軀幹的型態:可視及可觸摸的標記點 32
軀幹的動作 34
脊柱(或脊椎) 36
脊椎結構 38
脊椎如何連結 39
脊柱上的韌帶 40
脊椎的動作 42
椎間盤主要負責吸收衝擊力量 44
骨盆或稱骨盆帶 44
兩個連結帶 51
薦髂關節 54
薦髂韌帶 55
腰椎 56
腰薦關節 58
胸椎 60
胸廓 62
肋骨的動作 64
胸腰交接 66
頸椎 67
枕下脊椎 70
軀幹與頸部後側肌肉 73
深頸部肌肉 78
頸部前面與外側肌肉 86
腹部前外側肌肉 96
腹腔 101
3 肩關節 104
肩部的型態 105
肩關節的整體性動作 107
肩帶 112
肩胛骨 114
肱骨 118
盂肱關節 119
肩胛胸廓肌肉 122
肩關節的深層肩胛肱骨肌肉群 128
肩膀的肩胛肱骨肌肉群 131
肩關節特定動作的肌肉活動 135
4 手肘 139
手臂及前臂型態:可視及可觸摸的標記點 140
手肘的屈曲與伸展 141
橈骨與尺骨 142
手肘與前臂的旋前與旋後 151
旋前與旋後動作來自前臂近端與遠端關節表面與韌帶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152
5 手腕與手部 159
手腕與手部 160
手部骨骼的配置 161
6 髖關節與膝關節 193
髖關節與膝關節標記點 194
髖關節的動作 196
股骨 202
髖關節 203
股骨頭如何與髖臼形成關節 206
髖關節的變異性 207
髖關節的關節囊與韌帶 208
髖關節活動時,髖關節前面的韌帶呈現不同的緊度 209
膝關節的動作 210
膝關節包含三組骨骼 213
膝關節表面 214
髁狀結構在膝關節活動時的位移 216
下肢在解剖位置通常看三個軸心 217
半月板 218
膝關節囊 220
十字韌帶 221
側腹韌帶 222
膝關節的韌帶固定 224
膝關節的自動旋轉 225
臏骨 226
髖關節與膝關節上附著於多處骨骼的肌肉 229
髖關節的深層肌肉 230
臀中肌 239
髖關節與膝關節的肌肉 240
7 腳踝與足部 259
腳踝與足部標記點 260
足部的骨骼排列 261
足部的動作 262
兩根形成小腿的長骨骼:脛骨與腓骨 264
踝關節 265
腳踝的活動度 266
骨骼的穩定度 266
腳踝的關節囊與韌帶 266
踝關節的穩定度 267
後足部或後跗骨的骨骼 268
腳踝與足部 270
距下(距跟)關節 271
距下關節的活動度 272
距下關節的關節囊與韌帶 274
距骨與跟骨前跗骨、蹠骨 275
橫跗關節(肖帕爾氏關節) 276
關節囊維持這兩個關節 277
蹠骨與趾骨 276
跗蹠關節 279
蹠趾關節 280
第一與第五「輪幅」的特殊性 281
腳踝與足部肌肉的附著位置 262
中間肌群 284
內側肌群 286
外側肌群 287
前面外在肌 288
伸趾長肌 289
第三腓骨肌 289
外側的外在肌 290
後側面外在肌 292
足部外在肌肉於腳踝上的作用 296
踝關節的穩定性 297
踝關節 298
走路時腳踝與足部肌肉的作用 300
立即查看
姿勢決定你是誰:哈佛心理學家教你用身體語言把自卑變自信<三采>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