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 (1版)
作者: *余南瑩
版次: 1
ISBN: 9789863682042
出版社: 合記
出版日期: 2017/12
書籍開數、尺寸: 23.6*17.3
重量: 0.50 Kg
頁數: 304
內文印刷顏色: 雙色
#醫學
#獸醫
#健康科學
定價: 600
售價: 570
庫存: 庫存: 2
LINE US!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付款方式: 超商取貨付款 line pay
信用卡 全支付
線上轉帳 Apple pay
物流方式: 超商取貨
宅配
門市自取

詳細資訊

書名: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 作者:余南瑩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8 條碼:9789863682042 簡介: 《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本書以動態整合的方式來研究肌肉骨骼系統的結構,內容不僅聚焦在解剖學本身,也強調身體的舞蹈、運動,以及其它體育訓練的動作和解剖結構的功能層面,以了解其與人體動作間的關聯。全書以簡潔的文字搭配上千個手繪圖案,清楚地引導讀者悠遊於肢體與軀幹的肌肉、骨骼、韌帶與關節之中。對於想深入學習解剖學的人及熱衷於肢體動作的人來說,是一本具有相當參考價值及深入研究的書籍。 序言: 好幾世紀以來,解剖學家一直專注於精確地描述身體的結構,不可避免的,他們會以類似人體臟器的方式來處理人體的動作系統,也就是實際的功能並不清楚或獨立描述各個結構。逐漸地,在二十世紀初,解剖學家開始將更多的注意力擺在肌肉和關節的作用。最近這幾十年仍一直持續著基本的功能性研究。近幾年有一些研究學者開始探討動作系統的生物力學特性(例如彈性與阻力)。然而這些研究通常關注實驗室中獨立開來的成分,並不是在「實際生活中」人體如何使用肌肉與關節系統。通常我們會從「效率」的觀點來分析功能的層面,也就是人們如何在各種活動中讓身體像一個服從的機器一樣。在物理治療領域,我們通常從神經生理與力學的觀點來研究分析人體的動作,這樣才能對於治療效果與實際動作的機制有清楚的定義。很多人對於身體的活動或訓練例如舞蹈、模擬表演、戲劇、瑜珈、放鬆術等有興趣,希望藉由物理治療尋找量化與質性的分析研究,並以促進練習的成果。因此,Blandine Calais-Germain以研究舞蹈開始,並以研究物理治療做為結論。她認為這兩種探討身體結構與動作的方式有著互補的特性。Blandine很快就領略到舞者可以從了解自己身體的「內部結構」而獲得很大的進步。針對這個目的,她設計了一個新穎的教學方法:同步呈現身體結構及可能產生的動作,藉此誘發舞者做出正確的動作。 不只是舞者,其他與身體的訓練相關的專業都希望能增加前來上課的人數,在這些課程(也是這本書)強調的不是解剖學本身,而是對身體動作更深入的了解。我很榮幸能見證這個觀念及全新課程的誕生,此書的出版呈現Blandine擔任舞者及教師多年來的經驗,我很高興現在很多人可以一起分享這些經驗所結成的果實。當Blandine還是物理治療的學生時,我與她有密切的共事經驗,我見證她身為治療師的獨到技術、她的智慧及她所熱愛的教學。全書的圖都是原創的,且主要強調正常姿勢與動作的描述與了解。這本書對學習強調人體整合或複雜身體動作的專業特別有用,而對於因任何理由而想進一步學習解剖的人,此書提供有用且令人深思的資源。我希望這本書可以獲得其應得的成功。 Dr. Jacques Samuel Director, French School of Orthopedics and Massage, Paris, France 目錄: 1 一般解剖學 9 解剖位置 9 動作的平面 10 骨架 14 骨骼 15 關節 16 韌帶 20 肌肉 21 肌肉的彈力性質 22 肌肉形狀 22 肌肉收縮的形式 25 2 軀幹 31 軀幹的型態:可視及可觸摸的標記點 32 軀幹的動作 34 脊柱(或脊椎) 36 脊椎結構 38 脊椎如何連結 39 脊柱上的韌帶 40 脊椎的動作 42 椎間盤主要負責吸收衝擊力量 44 骨盆或稱骨盆帶 44 兩個連結帶 51 薦髂關節 54 薦髂韌帶 55 腰椎 56 腰薦關節 58 胸椎 60 胸廓 62 肋骨的動作 64 胸腰交接 66 頸椎 67 枕下脊椎 70 軀幹與頸部後側肌肉 73 深頸部肌肉 78 頸部前面與外側肌肉 86 腹部前外側肌肉 96 腹腔 101 3 肩關節 104 肩部的型態 105 肩關節的整體性動作 107 肩帶 112 肩胛骨 114 肱骨 118 盂肱關節 119 肩胛胸廓肌肉 122 肩關節的深層肩胛肱骨肌肉群 128 肩膀的肩胛肱骨肌肉群 131 肩關節特定動作的肌肉活動 135 4 手肘 139 手臂及前臂型態:可視及可觸摸的標記點 140 手肘的屈曲與伸展 141 橈骨與尺骨 142 手肘與前臂的旋前與旋後 151 旋前與旋後動作來自前臂近端與遠端關節表面與韌帶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152 5 手腕與手部 159 手腕與手部 160 手部骨骼的配置 161 6 髖關節與膝關節 193 髖關節與膝關節標記點 194 髖關節的動作 196 股骨 202 髖關節 203 股骨頭如何與髖臼形成關節 206 髖關節的變異性 207 髖關節的關節囊與韌帶 208 髖關節活動時,髖關節前面的韌帶呈現不同的緊度 209 膝關節的動作 210 膝關節包含三組骨骼 213 膝關節表面 214 髁狀結構在膝關節活動時的位移 216 下肢在解剖位置通常看三個軸心 217 半月板 218 膝關節囊 220 十字韌帶 221 側腹韌帶 222 膝關節的韌帶固定 224 膝關節的自動旋轉 225 臏骨 226 髖關節與膝關節上附著於多處骨骼的肌肉 229 髖關節的深層肌肉 230 臀中肌 239 髖關節與膝關節的肌肉 240 7 腳踝與足部 259 腳踝與足部標記點 260 足部的骨骼排列 261 足部的動作 262 兩根形成小腿的長骨骼:脛骨與腓骨 264 踝關節 265 腳踝的活動度 266 骨骼的穩定度 266 腳踝的關節囊與韌帶 266 踝關節的穩定度 267 後足部或後跗骨的骨骼 268 腳踝與足部 270 距下(距跟)關節 271 距下關節的活動度 272 距下關節的關節囊與韌帶 274 距骨與跟骨前跗骨、蹠骨 275 橫跗關節(肖帕爾氏關節) 276 關節囊維持這兩個關節 277 蹠骨與趾骨 276 跗蹠關節 279 蹠趾關節 280 第一與第五「輪幅」的特殊性 281 腳踝與足部肌肉的附著位置 262 中間肌群 284 內側肌群 286 外側肌群 287 前面外在肌 288 伸趾長肌 289 第三腓骨肌 289 外側的外在肌 290 後側面外在肌 292 足部外在肌肉於腳踝上的作用 296 踝關節的穩定性 297 踝關節 298 走路時腳踝與足部肌肉的作用 300

為您推薦

運動解剖學-動作指導及操作技巧解說 (1版)

運動解剖學-動作指導及操作技巧解說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運動解剖學-動作指導及操作技巧解說 作者:林儀佳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20 條碼:9789863683063 簡介: 運動解剖學─動作指導及操作技巧解說〉由解剖學的角度來了解人體的各種運動動作,全書依身體的活動部位分章:軀幹及頸部、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等。書中透過數百個手繪圖,分別介紹各活動部位的運動過程、動作特徵,並提供能增加柔軟度、強化肌力及提升協調的運動。最後於章末亦附有操作練習,讓讀者學會如何安全且有效率地做出運動動作。本書對於想深入了解運動時動作之解剖者,以及從事運動課程相關教學者,都是絕佳的教材。 序言: 這本書是延續《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以下稱作《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一書。 誰是我們的目標讀者? 主要的族群為從事運動相關教學者(尤其是針對初學者、孩童或「業餘愛好者」的課程),在選擇特殊的運動或決定運動進程時提供一些導引。 接受專項運動訓練的學生或練習者,像是舞蹈、武術、瑜珈或其他體育活動。 利用運動當作治療計畫之一部分的治療師。 此書可以提供什麼? 從解剖學的架構及在《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一書介紹的觀點切入,本書進一步描述一系列綜合的運動,其選擇的運動是以效率與較低風險兩點為準則。有一些是屬全身性運動,另一些則是聚焦在特定的部位。 這些運動協助身體準備好在面對特殊運動的要求時有良好的反應。在不同的體育專項中,它們可以被當作教導或學習其他更專業的或更複雜的運動之參考基礎。因此,此書之運動比較像是為了更豐富及強調身體語言而提供一些補充。 內容架構 介紹的章節…… 此章節為閱讀這本書的方式,提供了些方法,建議將這些方法應用於隨後的所有練習。 依各身體部位學習 本書基於《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中提供的知識,進而延伸並著重運動練習之內容。 參考文獻另可詳見於《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 若無這些參考也可以使用本書:可建立練習基礎。 但要掌握解剖學基礎,需先閱讀《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本書的章節編排與此書相同。 透過各章學習各身體部位 軀幹 肩膀 肘部、手腕和手部 髖部 膝蓋 腳踝和足部 在每一部分我們皆說明以下項目 1. 身體部位之介紹以及說明該部位運動過程具有的特點。 2. 該身體部位動作特徵的描述。 3. 關於該身體部位柔軟度之學習:包括如何注意到僵硬或鬆弛的來源,進而克服它們;預見成人的僵硬;如何從童年開始預防。 4. 關於該身體部位肌肉強化之學習:該部位肌肉或肌肉群的概論,以及對各肌肉加強肌力訓練之特點。 5. 關於該身體部位動作協調性之學習。 在綜合論述的章節集結了本書數章節所包含的主題之數個身體部位。 按身體解剖部位介紹後,接著依下列標題編排練習章節: 柔軟度 肌力強化 協調性 針對每一部位,我們提供許多操作練習,其中包括: 測試與評估運動 基礎運動,適合多數的課程使用。 特殊運動,在課堂中偶爾可被參考執行。 建議課後執行的運動,因為通常在課堂中沒有足夠的時間(例如:精細的足部關節鬆動運動) 實用的評論 本書所列舉的所有練習都不能在一堂課中就做完,而應漸進式地被分成數個月或數年參考執行。 儘管已完整呈現所有的練習,但它們還是應該在指導運動的老師在進行完整的練習前,被分成幾堂課程漸進且依序地教導。 在操作部分中,下列有些運動是專門設計給孩童或老人的。 我們還可以在例行的專項訓練(武術、舞蹈、瑜伽、精神運動、運動等)中納入本書提到的全部或部份之練習。 目錄: 第一章 簡介11 增加柔軟度的運動 12 強化肌力的運動 15 提升協調的運動 17 第二章 軀幹及頸部 19 動作及其名稱 20 椎體構造 22 脊椎的柔軟度 32 軀幹肌群 40 脊椎各部位之特徵 48 軀幹(脊椎)的操作練習 軀幹關節和肌肉之柔軟度 63 軀幹肌力訓練 82 軀幹深層及淺層肌群之協調運動 94 應避免旳動作 100 第三章 肩關節 103 動作及其名稱 104 肩部的柔軟度 111 肩關節肌群之肌力訓練 118 肩部肌群的協調運動 119 肩部的操作練習 肩部伸展 122 肩部肌肉伸展 131 肩部肌群之協調運動 134 第四章 肘關節與前臂 139 動作及其名稱 140 肘關節的柔軟度 141 肘部的肌肉力量 143 前臂兩骨的動作 144 前臂兩骨的柔軟度 145 前臂的肌肉力量 146 肘關節和前臂的協調運動 147 第五章 腕關節與手149 腕關節動作及其名稱 150 腕關節的柔軟度 151 手腕的肌肉力量 152 手腕肌肉收縮之協調運動 152 手部及手指動作及其名稱 153 手部的肌肉力量 154 手部的協調運動 154 手肘、手腕及手部的操作練習 上肢之整體柔軟度 155 手肘、手腕、手部之肌力訓練 156 上肢的協調運動 158 手指運動 162 第六章 髖關節 165 動作及其名稱 166 骨盆的動作 171 髖關節的柔軟度 172 髖關節的肌肉力量 182 髖關節的協調運動 185 髖關節的操作練習 髖關節的柔軟度 186 強化髖關節肌群 199 髖關節肌群的協調運動 204 第七章 膝關節 209 動作及其名稱 210 解剖學概述 213 膝關節的柔軟度 216 膝關節的肌力 220 膝關節的操作練習 膝關節的柔軟度 224 強化膝關節的肌肉 228 強化其他外側及後側的肌群 231 膝關節肌肉的協調運動 232 第八章 踝關節與足部 235 動作及其名稱 236 踝關節的柔軟度 240 足部的柔軟度 242 踝關節與足部的肌肉運動 244 踝關節與足部的協調運動 246 承重情況下踝關節與足部的協調運動 250 踝關節與足部的操作練習 踝關節的柔軟度 252 足部的柔軟度 256 強化踝關節和足部之肌力 260 踝關節/足部肌肉的協調運動 270 第九章 髖部、膝部與足部的協調運動275 髖部、膝部及足部之協調動作操作練習 下肢的引導式動作 276 下蹲屈膝 280 重心轉移動作 284 踮腳站 286 制震緩衝 288 推進 298 索引305

原價: 600 售價: 570 現省: 30元
立即查看
姿勢評估-治療師操作指引 (1版)

姿勢評估-治療師操作指引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姿勢評估-治療師操作指引 作者:張鈞雅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4 條碼:9789861269535 簡介: 低頭族、姿勢不良、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這些都是現代人的生活通病,讓我們的身體總是處於僵硬痠痛。本書作者Jane Johnson 是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與運動按摩治療師,她將姿勢評估的繁複過程,拆解為容易吸收學習的小節,由討論理想姿勢和影響姿勢的原因介入,並討論提供正確評估的環境、所需設備以及記錄評估發現的重要性。全書共收錄79個圖解步驟及詳細解說,是依本全面性且容易上手的姿勢評估指引,雖然它屬於按摩治療的領域,但對其他身體工作者,如物理治療師、整脊、骨科醫師或健身教練亦是十分實用的工具書。 系列叢書序 按摩治療可能是治療師們目前仍會使用的治療手法中最古老的一種,現代治療師多會學習比以往更多元化的按摩技術,許多按摩學校或學程都有相關的課程。我們必須做的,就是提供更好的臨床和教育資源,讓治療師學習所需的按摩技巧。人體動力學 (Human Kinetics) 秉持此信念將操作指引系列叢書呈現予治療師。 治療師操作指引系列叢書提供治療師特殊的評估和治療工具,雖然它屬於按摩治療的領域,但對於骨科或健身教練等工作者亦有相當的幫助。本系列叢書中的每一本,均使用分解步驟教學的方式分析操作技巧。每本書均附有全彩的、內著裝的照片附加說明。小提示則提供實用建議幫助您修正技巧,並告訴您如何應對個案的特殊問題。每本書均有試題可以測試學習成果,也能幫助您通過資格考,當然,我們亦附上解答。 您可以使用治療師操作指引系列叢書來學習必須的技術以通過考試,或複習之前學過的課程。如果您是想要讓課程活潑生動的按摩學教師,這系列的書籍可以提供簡易的方法,讓學生輕鬆地將理論及實作融會貫通。本系列書籍是對按摩治療懷抱熱忱者不可或缺的好書。 序言 不管您是學生或從事任何形式的身體工作者,例如物理治療、骨科、整脊、運動按摩、運動治療、健身教練、瑜珈和皮拉提斯等臨床工作人員,將姿勢評估放入按摩治療過程中的價值是無庸置疑的。姿勢評估可以幫助您釐清是否有哪些肌力或肌筋膜失衡,以及這些失衡是否造成個案的疼痛或功能異常。 姿勢評估是絕大多數治療師都須具備的技巧,但是直至目前為止,該領域的資源太少。本書是一本全面性的、容易上手的姿勢評估指引,它的小提示能使您充分地正確觀察,且著重於身體各個不同部位對姿勢的影響及靜態的坐姿或站姿評估。透過本書您可以了解那些因姿勢造成疼痛、不舒服、關節不穩定、關節活動度角度過大或角度受限等症狀之間的相互關聯。對於青澀的初學者來說,本書也可以當作測驗工具,指引初學者該觀察什麼地方以及如何填表,並對觀察到的結果有些想法。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問答點出重點,說明如何準備好開始進行姿勢評估。例如:為何需要施行姿勢評估?誰需要接受姿勢評估?該在何時何地進行姿勢評估?姿勢評估有何效益?等等。在這部分的介紹中,您可以學習影響姿勢的原因、完美姿勢、如何提供評估姿勢的適當環境、所需的設備、評估需要的時間,如何及為何要記錄您的發現。在後面幾章您將會使用畫線標記骨標記點的圖片來進行學習。 第二部分的內容是姿勢評估的具體細節-從何開始以及該尋找什麼?章節依序為從後方、從側邊、從前方以及坐姿下觀察個案。書中的每個章節都有相同的排版方式:由一張手繪的圖片顯示一部分的身體及對應的骨標記點,附加一小段描述說明如何評估。後面並有照片圖示您的發現,例如,「肩膀往前內側縮」是什麼樣子?哪條肌肉太短又太緊,哪條肌肉太長又太鬆?而「您的發現代表什麼」這個段落將會說明各個姿勢下的作用肌肉以及每個發現的意義,幫助您活用從個案身上觀察到的結果。 注意第二部分的三、四、五章節,我指的是每個姿勢代表的意義和可能的意涵,這是運用傳統肌動學所分析出來的結果。身為臨床從業人員,我必然會因自身經驗而偏重某些結果。參考這些章節,以此為起點來建構您的想法是很有幫助的。就我的經驗而言,身體工作者時常為接觸各式各樣不同的個案提供評估或治療,所以您可能不同意我在那些章節中的某些看法。許多步驟都附有簡單的問題,可用以驗證那些陳述,我也鼓勵您去思考您的發現所代表的意義,並想方法驗證結果。例如,一個人在站姿下有肩胛骨外擴的現象 (protracted scapulae),可能代表菱形肌較長、肌力較弱,以及前胸的肌肉較短。更重要的是,本書將不會說明如何矯正姿勢,這是一本討論您發現了什麼的書籍,而不是指導如何處理這些發現的書籍。 將這些章節彙整成冊的過程是很有趣的。教育我的是一個堅持以傳統肌肉關節解剖學和生理學來探討這個領域的老師,我亦在實作過程中遵從這些原則。保持開放的態度並以解剖學、生理學來解釋這個領域,甚至是以傳統假說來解釋每條肌肉個別的作用方式是很有利的,但我鼓勵您們找出各種創新訊息,來驗證自己在姿勢評估中發現的結果。舉例來說,有一篇文章:斜方肌的解剖構造和動作 [“Anatomy and Actions of the Trapezius Muscle”Johnson, Bogduk, Nowitzke, and House (1994)] 引發對「斜方肌的運動方式和習慣性描繪的誤解」的辯白研究 (p.44)。另外,近代一系列對腰大肌的研究中,Thomas Myers (2001) 提出「腰大肌是單純的髖部屈曲肌,或是它也能作用出胸腰椎之間旋轉動作?」的質疑。 附錄附上一整系列的姿勢評估表單,提供您為個案進行前方、側面、後方、站姿或坐姿下姿勢評估時使用,並預留方便填寫觀察結果的空格。 如同治療師操作指引系列的其他叢書,這些公式化的步驟是為了使您對姿勢評估快速上手,各章末的小試身手供您檢驗學習成果。與其他叢書不同的是,本書主要使用的是線條簡單的手繪圖,它比照片更容易清楚呈現解剖學上的關係。 身為治療師,我們被教育成要了解個案的整體情況,清楚身體互相關聯的生理作用。然而對於新技術,要將所有資訊整合較為困難,所以我們將身體及相關的評估分割成幾個部分來探討。評估過程透過分割成容易學習的小份量,讓您有足夠的時間吸收資訊。不管您從事哪一行,若個案在接受您的治療後,覺得身體舒服許多,您將會發現本書的價值。

原價: 380 售價: 360 現省: 20元
立即查看
心理學導論 (2版)

心理學導論 (2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中文翻譯書】 書名 : 心理學導論 二版 原文書名:Atkison & Hilgard's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16/e 原文作者:Susan Nolen-Hoeksema、Barbara L. Fredrickson、Geoffrey R. Loftus、 Christel Lutz 中文譯者:危芷芬 ISBN: 9789865840976 內容簡介   本書自1953年出版以來,歷經半世紀十餘次的修訂,不僅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學教材,更是國內心理學教授所熟悉的經典教科書,幫助眾多讀者走過心理學一百多年以來的發展軌跡,遍訪心理學史的重大里程碑。   作者在這個版本中特別加入新的歐洲觀點,為本書帶來嶄新的國際化觀點。新版更加入超過350篇參考文獻,納入心理學近期研究成果,並且更廣泛地涵蓋每個主題領域,包括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以及腦與行為的研究;感覺與知覺之基礎研究的創新應用;情緒及智力、性格的基因和演化論、正向心理學、文化的社會心理學觀點等「新潮流」。新版心理學教學方法與時俱進,以確保符合大學心理學課程的需求。   本書除了強調理論與科學研究,同時引導讀者去認識心理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第八章所討論的錯誤記憶現象,造成無辜當事人被誤認為嫌犯;第五章則以視錯覺原理,說明電影《魔戒》如何在螢幕上創造只有人類身高一半的哈比人;而第十四章有關壓力的介紹,可供讀者親身體驗及身體力行,第十六版更納入了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5的最新內容,讓讀者即時跟上國際潮流。在在說明心理學活躍於我們生活當中的每一個角落。因此,本書是一本內容理論與實務兼具、總覽心理學既有與嶄新研究成果的重要鉅著。 作者介紹 譯者簡介 危芷芬   現職   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博士 目錄 第01章心理學的本質 第一節 心理學的研究範疇 第二節 心理學的歷史淵源 第三節 當代心理學觀點 第四節 如何進行心理學研究 第02章心理學的生物基礎 第一節 心理學研究的生物基礎 第二節 神經細胞:神經系統的構造單位 第三節 腦的構造 第四節 自主神經系統 第五節 內分泌系統 第六節 演化、基因與行為 第03章心理發展 第一節 遺傳與環境 第二節 新生兒的能力 第三節 童年認知發展 第四節 性格與社會發展 第五節 青少年期發展 第04章感覺歷程 第一節 感覺模組的特性 第二節 視覺 第三節 聽覺 第四節 其他感覺 第05章知覺 第一節 知覺的用途為何? 第二節 注意力 第三節 定位 第四節 辨識 第五節 抽取 第六節 知覺恆常性 第七節 大腦的分工 第八節 知覺發展 第06章意識 第一節 意識層面 第二節 睡眠與夢 第三節 催眠 第四節 心理作用藥物 第07章學習與制約 第一節 學習的各種觀點 第二節 古典制約 第三節 工具制約 第四節 學習與認知 第五節 學習與大腦 第六節 學習與動機 第08章記憶 第一節 三種重要區分 第二節 感覺記憶 第三節 工作記憶 第四節 長期記憶 第五節 內隱記憶 第六節 建構式記憶 第七節 改善記憶 第09章語言和思考 第一節 語言與溝通 第二節 語言發展 第三節 概念與分類:建構思考的基石 第四節 推理與決策 第五節 在行動中思考:問題解決 第10章動機 第一節 驅力與恆定 第二節 誘因動機與酬賞 第三節 饑餓、進食與飲食疾病 第四節 性別與性欲 第11章情緒 第一節 情緒的成分 第二節 認知評估與情緒 第三節 主觀經驗與情緒 第四節 思考—行動傾向與情緒 第五節 生理變化與情緒 第六節 臉部肌肉活動與情緒 第七節 情緒反應:情緒調節 第八節 情緒、性別與文化 第九節 正向心理學 第12章智力 第一節 智力衡鑑 第二節 現代智力理論:眾多或少數智力? 第三節 基因與智力 第四節 情緒智力 第五節 一般學習障礙 第13章性格 第一節 性格的概念與衡鑑 第二節 心理分析取向 第三節 行為取向 第四節 認知取向 第五節 人本取向 第六節 演化取向 第七節 性格的基因學 第14章壓力、健康與因應行為 第一節 壓力的生理反應 第二節 壓力與生理健康 第三節 壓力與心理健康 第四節 評估、因應與健康 第五節 壓力管理 第15章精神疾病 第一節 變態的定義 第二節 焦慮症 第三節 憂鬱症與雙極性情感症 第四節 思覺失調症 第五節 性格違常 第六節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 第16章心理健康問題的治療 第一節 歷史背景 第二節 心理治療技術 第三節 生理治療 第四節 增進心理健康 第17章社會影響 第一節 他人在場 第二節 順從與服從 第三節 內化 第四節 團體互動 第五節 重點重述:如何以社會心理學觀點解釋難以理解的現象 第18章社會認知 第一節 印象形成 第二節 態度 第三節 人際吸引 第四節 重點重述:兩種社會認知模式的說法 附錄 Erikson 八個發展階段

原價: 850 售價: 765 現省: 85元
立即查看
Netter's 人體解剖著色書 (2版)

Netter's 人體解剖著色書 (2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24

原價: 840 售價: 756 現省: 84元
立即查看
彩色圖說功能解剖學:骨骼肌肉系統解剖學、人體肌動學和操作治療觸診手法 (2版)

彩色圖說功能解剖學:骨骼肌肉系統解剖學、人體肌動學和操作治療觸診手法 (2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重量:1.15kg 頁數:472 裝訂:平裝  開數:28 x 21 cm  印刷:彩色 圖:393 表:8 序: 當今越來越多按摩、身體保健與健身的專業人 員成為健康防護團隊的一分子,這些專業人員與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整脊師、照護師經理人、辯護律師、保險公司,和其他保健照護專業共同合作成為一個專業。因此,除了必須明白肌肉和關節的簡單功能之外,也要獲得更多範疇的知識;如此才能讓他們清楚地溝通,維持專業信譽且得到從事治療工作的保險給付。目前對治療正當性判定的新觀念, 需要「依成果為依據」,此種需求讓我們需要 更徹底去瞭解活蹦蹦的身體。   撰寫《彩色圖說功能解剖學:骨骼肌肉系統解剖學、人體肌動學和操作治療觸診手法第二版》一書,即用來協助探討人體動作和功用的學生們,讓他們明白解剖構造如何共同合作以完成動作,這對學習醫療保健的學生非常重要。透徹瞭解身體內的複雜協合特性,對探討人體動作和功用的學生們非常重要。這許多專業都需要治療師們擬定明確而有效的治療計畫。健身和運動專業人員常被請去分析複雜的動作模式,好讓運動員表現到最佳的狀態,且預防發生傷害。 除了這些實用利益外,明白功能解剖學之後,可讓我們有如藝術家般更明智瞭解人體動 作。深入瞭解解剖構造與功能間的關係,讓我們能開始將受試者的身體視為活生生、生氣蓬 勃、活動自如的傑作。《彩色圖說功能解剖學:骨骼肌肉系統解剖學、人體肌動學和操作治療 觸診手法》一書,可以幫助您去探究人體在啟動如步行,跑步、舉起物體和投擲等動作時,其間的相關結構和解剖之間的關係。 本書結構和內容 (Organization and Content) 《彩色圖說功能解剖學:骨骼肌肉系統解剖學、人體肌動學和操作治療觸診手法第二版》 的各章節編排係依「由下而上」的方式,說明各解剖部位;也就是說,先說明深層構造,再 加上一層層的構造。此種編排方式可協助讀者 明白靜態結構 (如骨骼、韌帶,和關節囊) 與肌肉功能的關係。在本書中將從淺層到深層說明肌肉,以便學習系統性的觸診技巧。《彩色圖說功能解剖學:骨骼肌肉系統解剖學、人體肌動學和操作治療觸診手法第二版》也會依功能將肌肉分群敘述,例如背闊肌與大圓肌是體內的相鄰肌肉,具有共同的肌肉止端,且執行相似的動作,因此會在第四章中依序說明這些肌肉。 本書前三章說明人體的組合方式,以及如何執行動作的方式。第一章討論和說明人體的基本構造和系統、解剖和動作的用語,第二章則更深入探討人體內的各類型骨骼和關節,包括基本構造、形狀和功能、分類和位置。第三章進一步解說骨骼肌,包括功能、性質、肌纖維方向和種類,所產生的不同類型收縮與其調節方式。在學習完這些介紹性的章節之後,您應該能瞭解人體的基本構造,和產生運動的方法;也將會學到討論這些觀念的一套語言。 其他六章各自探討人體的特定部位,這些章節依照一致的編輯方式,各章提供同一部位的相同型式資訊;此種編輯可讓您預知格式和 內容,也有助於快速簡便在各章節中查閱相關 的標題。 目錄 前言 x 譯者序 xv 致謝 xvii 第一章 人體簡介 (Introduction to the Human Body) 1 第二章 骨學與關節學 (Osteology and Arthrology) 29 第三章 肌肉學 (Myology) 54 第四章 肩部 (The Shoulder) 84 第五章 手肘、前臂、腕部和手部 (The Elbow, Forearm, Wrist, and Hand) 134 第六章 頭部、頸部、顏面 (Head, Neck, and Face) 199 第七章 軀幹 (Trunk) 257 第八章 骨盆、大腿和膝部 (Pelvis, Thigh, and Knee) 321 第九章 小腿、踝部和足部 (Leg, Ankle, and Foot) 382 詞彙 429 索引 437

原價: 1100 售價: 1045 現省: 55元
立即查看
神經動能療法:徒手肌力測試的創新思維 (1版)

神經動能療法:徒手肌力測試的創新思維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神經動能療法:徒手肌力測試的創新思維 作者:白凱瑩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6 條碼:9789863680949 簡介 「神經動能療法」是一種特殊的徒手肌力測試方式,能改變動作控制中心與身體的連結,適合用來處理受傷及壓力所造成的肌肉疼痛。本書內容編排依照解剖位置區分為:頸部、軀幹、上肢、下肢,逐一介紹肌肉與其相關之測試法,並包括解剖示意圖來闡述肌肉與肌肉群之間關係。藉由清楚的肌肉功能測試技巧、明確的施測位置與圖片說明,讓讀者能一目瞭然輕鬆學習。本書是醫師、物理治療師、整復師、動作訓練專家、肌力體能教練人員等,想深入瞭解神經動能療法全貌的絕佳寶典。 目錄(Table of Contents) 關於神經動能療法各界的讚譽 iii 前言 v 神經動能療法介紹 vii 頸椎(Neck) 1 頸屈肌 1 單側胸鎖乳突肌 2 頸長肌 2 中斜角肌 3 前斜角肌 3 雙側頸伸肌 4 單側頸伸肌 5 頸椎旋轉肌 5 上斜方肌 6 ▇ 頸部肌群動作解剖圖示 7 頸屈曲 7 頸伸直 8 上肢 (Upper Extremities) 9 中斜方肌 9 下斜方肌 10 闊背肌:手臂伸直 11 闊背肌:手肘彎曲 12 大圓肌 13 提肩胛肌 14 菱形肌 15 前三角肌 16 中三角肌 17 後三角肌 18 喙肱肌 19 小圓肌 20 棘下肌 21 棘上肌 22 肩胛下肌 23 胸大肌鎖骨走向 24 胸大肌胸骨走向 25 三頭肌外側 31 肱橈肌 31 肩屈曲 32 肩伸直 32 肩外展 33 肩內收 33 肩水平內收 34 肩水平外展 34 旋前圓肌 35 旋後肌 35 橈側肌屈腕 36 橈側伸腕長肌 37 橈側伸腕短肌 37 尺側屈腕肌 38 尺側伸腕肌 39 手腕屈肌 40 手腕伸肌 40 手腕外展肌 41 手腕內收肌 41 屈指淺肌 42 屈指深肌 43 伸指肌 44 屈拇長肌 45 伸拇長肌 45 屈拇短肌 46 伸拇短肌 47 內收拇指肌 48 外展拇長肌 49 拇指對手指: 拇指對掌肌、 小指對掌肌 50 ▇上肢肌群動作解剖圖示 51 肩胛骨上提 51 肩胛骨下壓 51 肩胛骨外展 52 肩胛骨內收 52 肩胛骨上轉 53 肩胛骨下轉 53 肩內轉 54 肩外轉 55 肩屈曲 55 肩伸直 56 肩外展 57 肩內收 57 肩水平外展 58 肩水平內收 58 手肘屈曲 59 手肘伸直 59 前臂旋後 60 前臂旋前 60 手腕屈曲 61 手腕伸直 61 手腕外展 62 手腕內收 62 拇指與四指外展 63 拇指與四指內收 63 拇指與四指伸展 64 拇指與四指屈曲 64 胸小肌 26 前鋸肌 27 二頭肌長頭 28 二頭肌短頭 29 肱肌 29 三頭肌長頭 30 三頭肌內側 30 軀幹 (Torso) 65 腹直肌 65 軀幹旋轉 66 腹斜肌:側躺與站姿下測試 67 腹外斜肌 68 腹內斜肌 69 腹橫肌 70 腰方肌 71 腰肌 72 髂肌 73 胸椎旋轉 74 腰椎旋轉 75 腰椎伸直 76 ▇ 軀幹肌群動作解剖圖示 77 軀幹屈肌 77 軀幹伸直 78 軀幹側彎 79 軀幹旋轉 80 下肢 (Lower Extremities) 81 髖屈 81 髖伸直 82 臀大肌 83 臀中肌 84 臀中肌:圖為側躺下測試 85 臀小肌 85 闊筋膜張肌 86 闊筋膜張肌 87 梨狀肌 88 閉孔內肌 89 閉孔外肌 90 髖內收 91 恥骨肌 91 內收短肌 92 內收長肌 92 內收大肌 93 股薄肌 94 縫匠肌 95 股直肌 96 股中間肌 97 股內側肌 98 股外側肌 99 股二頭肌 100 半腱肌和半膜肌 101 膕旁肌 102 膕肌 103 腓腸肌 104 比目魚肌 105 脛骨後肌 106 脛骨前肌 107 第三腓骨肌 108 腓骨長肌與短肌 109 足內翻 110 足外翻 111 屈拇長肌 112 屈拇長肌 113 伸拇長肌 114 伸趾肌 115 屈趾長肌 116 ▇ 下肢肌群動作解剖圖示 117 髖外轉 117 髖內轉 117 髖屈曲 118 髖伸直 118 髖外展 119 髖內收 119 膝蓋外轉 120 膝蓋內轉 120 膝蓋彎曲 121 膝蓋伸直 121 腳踝背屈 122 腳踝蹠屈 122 足內翻 123 足外翻 123 其他各種測試 (Miscellaneous Tests) 125 前行測試 125 側向動作 125 外展整合 126 內收整合 126 索引 127 關於作者 131

原價: 450 售價: 428 現省: 22元
立即查看
下背痛光銀式手法 (1版)

下背痛光銀式手法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下背痛光銀式手法 ISBN13:9789869679084 替代書名:Clinical experience sharing: the Kuan-Yin's approaches for mechanical low back pain 出版社:易利圖書 作者:張光銀 裝訂/頁數:平裝/136頁 規格:23cm*17cm*0.7cm (高/寬/厚) 出版日:2020/11/01 中國圖書分類:骨科 內容簡介 醫學中心病患種類繁多,我服務過的病患,以一般門診和住院病人為主:從早產新生兒到百歲人瑞、從一般病房到加護病房、從健保病房到自費病房、從急診到安寧病房,都服務過。因此,累積了數萬人次的服務經驗。臨床服務的病患以神經失能和骨科疼痛病患為主,疼痛病患約為失能病患的兩倍,因此在二十多年的臨床服務經驗中,針對疼痛病患整理自創出一套『光銀式手法』!因為骨盆是身體的重心所在(S2)也是脊椎的地基,當骨盆歪了,人體為了維持視覺在直立姿勢,勢必就會造成重心移位和脊椎歪斜,錯誤的位置也導致了肌肉的長度失調,而產生了疼痛問題。此手法核心是先把『骨盆擺正』,再處理其他問題;從站姿→正躺→趴臥→側躺→正躺→站姿,系統性的評估與治療!評估每個姿勢下的問題,立刻並執行正當適切的治療(Dynamic position by posi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是安全有效、易懂易學的手法!此手法把薦髂關節的肌能療法(Muscle Energy Technique)和腰椎小面關節的打開療法(Gapping Technique) 一起運用在下背痛病患的治療,把恥骨聯合、薦髂關節、腰椎小面關節和髂薦關節,加上改良式擺位與自創手法依序邊評估邊治療,不但使關節復位、減輕或消除酸痛症狀,還可以恢復正常的薦髂關節和腰椎小面關節功能,再加上正確的姿勢與運動教導,可以維持正常活動度並減少下背痛的復發。 想想自己的技術再好,一天也只能服務有限的幾位病患而已,如果能把此套安全有效的技術手法傳承下去,一定可以服務更多需要服務的人。因此把『下背痛的光銀式手法』編輯成冊,將此套系統性的評估與治療手法提供大家經驗分享與傳承,期望‘她’能服務更多的病患!也希望各界專家和前輩能不吝指教與指正! 前高雄榮總復健醫學部總治療長 捷康物理治療所暨光銀式療法訓練中心院長 高雄榮總復健醫學部醫事顧問 張光銀 物理治療師

原價: 500 售價: 475 現省: 25元
立即查看
皮拉提斯解剖學 (1版)

皮拉提斯解剖學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皮拉提斯解剖學 作者:王子娟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5 條碼:9789863680574 簡介: 近年來迅速竄紅的皮拉提斯運動,已成為主流的健身養生法。主要是因為皮拉提斯不僅僅只是運動,更是一套訓練體能與智能的系統,可讓身心靈達完美平衡。《皮拉提斯解剖學》藉由兩位在美國頗負盛名的作者Rael Isacowitz以及Karen Clippinger深入淺出的帶領,剖析各種動作技巧,並搭配精緻的彩色繪圖與關鍵肌肉列表,清楚呈現運動時身體各肌群之參與。使讀者能更盡情的體驗皮拉提斯的樂趣,以及享受它為身體所帶來的驚人效果。這本書結構完整且內容實用,非常適合各類健身運動、養生功法及欲精進動作技巧的皮拉提斯運動愛好者閱讀。 目錄(CONTENTS) 關於作者 iv 原著序 vi 譯者序 ix CHAPTER 1 皮拉提斯運動之六個主要原則 001 CHAPTER 2 脊椎、核心與身體排列 009 CHAPTER 3 肌肉、動作分析與地板運動 029 CHAPTER 4 地板運動基礎 051 CHAPTER 5 動作與穩定之腹肌作用 069 CHAPTER 6 柔軟脊椎之精細分節 097 CHAPTER 7 架橋建立功能性脊椎 127 CHAPTER 8 建立有效核心之側面運動 149 CHAPTER 9 強壯的伸背肌 175 CHAPTER 10 客製化您的皮拉提斯課程 193 參考文獻 199 運動索引 201

原價: 500 售價: 475 現省: 25元
立即查看
姿勢矯正-治療師操作指引30種常見的姿勢問題 (1版)

姿勢矯正-治療師操作指引30種常見的姿勢問題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姿勢矯正-治療師操作指引30種常見的姿勢問題 作者:劉鼎浩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8 條碼:9789863682325 簡介: 本書提供了30種常見的姿勢問題,並著重在於姿勢的矯正治療,書中亦收錄了許多使用深層組織按摩、簡單被動性牽拉、軟組織鬆解、去活化激痛點、溫和牽拉肢體等技術來改善姿勢的案例。同時,對於病人在療程中或療程結束後,都可獨自進行的改善療法,讓病人能順利執行長期的姿勢矯正。本書不僅能作為執業按摩治療師増進個人技術與評估能力的重要指引,也相當適用於其他徒手工作者,如骨科專家及健身教練等在姿勢動作矯正之參考。 序言: 本書為Hands-On Guides for Therapists系列中的一本,主要是提供給那些使用徒手治療的專家作為參考。如果你是軟組織治療師或專業運動教練(exercise professional),可運用本書中的按摩技巧及簡單的伸展運動來矯正病人的姿勢進而完成治療。物理治療系學生、骨病學專家、運動治療師及脊骨矯治專家能因此習得成熟的技巧來幫助病人解決姿勢不良的問題。如果你是一名學生,也可以透過本書淺顯易懂的描述來增進對肌肉骨骼系統的認識。如果你是一名瑜珈或彼拉提斯的老師,也可以學到哪些姿勢或動作可以在上課時用來調整學生的姿勢。在閱讀完這些教材後,你會有一個完整的思考架構,幫助你調整特定的姿勢問題。 不論你是什麼領域的專家,可能多少知道一些在本書所提到的技巧,但你並不知道該如何最適當地將這些技巧地運用在調整姿勢上,然而不論是對局部關節或整個身體進行姿勢僑正,本書都可完整提供你相關資訊。 本書包含30種在脊椎、骨盆、上肢和下肢的姿勢,並提供了身為治療師的你該如何去矯正這些姿勢的指引。這裡也提供了姿勢矯正最重要的一部分——讓你的病人知道他們該做什麼去矯正自己的姿勢。有些姿勢來自平常休息或是使用身體的習慣,提供資訊給病人,可以讓他們知道該如何自我矯正來處理或改變這些錯誤姿勢。 本書提到十種脊椎的姿勢,如頸椎前凸增加、頸側屈曲、頭部前傾、頭頸部旋轉、駝背、平背(在胸椎)、胸椎旋轉、腰椎前凸增加(減少腰椎前凸)和脊椎側彎。另外也有提到四種骨盆最常見的姿勢,如骨盆前傾、骨盆後傾、骨盆旋轉及骨盆側傾。 十種下肢最常見的姿勢包括髖關節內旋、膝反屈(膝關節過度伸展)、膝關節屈曲、膝內翻(O型腿)、膝外翻(X型腿)、脛骨扭轉、扁平足、高足弓、足外翻和足內翻。 六種肩膀以及上肢的姿勢包括肩胛前翻、肩上提、翼形肩胛、肱骨內旋、手肘彎曲及手肘過度伸展。 在書中提到的這30種姿勢,除了文字的描述,大多也有附上特定姿勢的圖片來做為範例。總覽的表格會將延長和縮短的肌肉分別列出。每一種姿勢都有條列式的說明,並以「身為治療師的你能做什麼」以及「病人可以做什麼」做為標題且附上圖片。 作為Hands-On Guides for Therapists系列中的其中一本,書中所闡述的技巧大多是可供治療師所使用的,特別是按摩治療師,因此會特別著重在延長縮短的組織來幫助身體回到正確的排列。每一種姿勢矯正都有多樣化的技巧可供使用,包括了深層組織按摩、簡單被動式的伸展、軟組織鬆解、激痛點去活化或是肢體牽引,也會提到病人可以主動伸展和休息的姿勢。本書不但提供你治療技巧,也會告訴你如何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來使治療更有效。而在書中提供的技巧也可作為物理治療師、骨病學專家及脊骨矯治專家在使用其他關節手法的輔助技巧。 本書也包含了一般按摩治療師難以處理的困難姿勢,例如脊椎側彎、膝內翻(O型腿)、膝外翻(X型腿)。雖然這些姿勢光靠著伸展軟組織或是強化較弱的肌肉並不足以改變骨頭的解剖構造,但還是有提供一些矯正方法及建議,因為身為治療師了解自身所能做到的程度也是十分重要的。 所有的治療師都知道,人體的解剖構造彼此都是環環相扣,很難將肌肉骨骼系統分開討論。例如頸部也會影響到腰椎;足部也會影響到骨盆;肩膀也會影響到手腕及手部。理論上,我們希望能全面性地給予全身完整的治療,但事實上,因為時間有限,身為治療師的我們常常一次只能針對身體的特定部位給予治療。在本書中,我希望你可以諒解我將教材分章闡述,但透過這樣的安排,在治療特定病人時,你可以快速地參考此書的某一章節。 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開始姿勢矯正」有兩個章節,提供了幫助病人改變姿勢的基本原理,並總覽後續章節所提到的技巧。在第二部分的四個章節:脊椎矯正(Correcting the Spine),著重在脊椎的特定部分並解釋矯正姿勢會對身體的哪些部位造成改變。第三部分,骨盆及下肢矯正,包含了兩章來處理骨盆、髖關節、膝關節、腳踝及足部的問題。最後,在第四部分有兩個章節,肩膀及上肢矯正。 本書若搭配另一本《姿勢評估》(Postural Assement)可對於在《深層組織按摩》(Deep Tissue Massage)及《治療性伸展和軟組織鬆解》(Therpeutic Stretching and Soft Tissue Release)這兩本書中所提到的技巧有進一步的認識,能在臨床上調整病人姿勢時帶來幫助。 目錄: 關於作者 iii 系列書序 iv 前言 v PART I 開始姿勢矯正 1 姿勢矯正簡介 3 " 姿勢不良的原因 4 " 姿勢矯正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項 14 " 錯位的後遺症 9 " 結語 16 " 誰會從姿勢矯正得到好處? 13 2 改變姿勢 17 " 決定何時該開始姿勢矯正 18 " 得到融洽的關係和加強目標達成 39 " 姿勢矯正的五步驟 20 " 轉介給其他專家 40 " 姿勢矯正的技巧 22 " 客製化你的治療 43 " 調整後的照顧 38 " 結語 52 PART II 脊椎矯正 3 頸椎 55 " 前凸增加 56 " 頭頸部旋轉 72 " 頸側屈曲 61 " 結語 76 " 頭部前傾姿勢 67 4 胸椎 77 " 胸椎後凸(駝背) 78 " 胸椎旋轉 88 " 平背 85 " 結語 92 5 腰椎 93 " 前凸增加 94 " 結語 104 " 前凸減少 101 6 脊椎側彎 105 " 脊椎側彎的型態 106 " 結語 112 " 脊椎側彎 109 PART III 骨盆和下肢矯正 7 骨盆 115 " 骨盆前傾 117 " 骨盆側傾 130 " 骨盆後傾 123 " 結語 134 " 骨盆旋轉 125 8 下肢 135 " 髖關節內轉 136 " 扁平足 164 " 膝反屈 142 " 高弓足 167 " 膝屈曲 146 " 足外翻 170 " 膝內翻 150 " 足內翻 174 " 膝外翻 155 " 結語 177 " 脛骨扭轉 159 PART IV 肩膀與上肢矯正 9 肩膀 181 " 肩胛前突 182 " 肩膀上抬 196 " 肱骨內轉 188 " 結語 198 " 翼狀肩胛 193 10 手肘 199 " 肘關節屈曲 200 " 結語 208 " 肘關節過度伸直 206 附錄 209 參考文獻 211

原價: 480 售價: 456 現省: 24元
立即查看
NETTER圖解動作解剖學:用瑜伽與皮拉提斯精通肌肉骨骼運作原理 (Netter’s Moving AnatoME)

NETTER圖解動作解剖學:用瑜伽與皮拉提斯精通肌肉骨骼運作原理 (Netter’s Moving AnatoME)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24

原價: 893 售價: 804 現省: 89元
立即查看
基礎解剖學:生理與動作解析 (1版)

基礎解剖學:生理與動作解析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這是一本收錄精心繪製的人體結構彩圖,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一般結構、器官和系統、人體部位、運動基礎解剖、胚胎學和器官發生。內容從細胞和組織學的探究開始,接著依功能分類,再以系統描述各器官運作概況,並探討身體是如何進行一連串的生理作用。書中根據部位劃分為:頭部、頸部、胸部、腹部和骨盆,以及會陰與四肢,並局部說明各個構造的相對位置,再敘述關節和肌肉是如何引發運動,以及生殖與胚胎發育的過程。繪圖上均附有標示及說明,以利讀者了解複雜的解剖構造,是一本具有相當參考價值的工具書。 【目錄】 第一部分 一般結構 (General organization) 1 人體結構組成 (Organization of the human body) 3 1.1 解剖學的一般原則 3 1.2 人體三維結構 4 1.3 空間中的運動和移動 5 1.4 食物的攝入、消化和吸收 8 1.5 新陳代謝活動需要氧氣 9 1.6 到細胞的氧氣和營養傳輸 10 1.7 移除血液中的代謝物 12 1.8 繁殖和妊娠 13 1.9 血液細胞和免疫防禦 15 1.10 新陳代謝活動的內分泌控制 17 1.11 內臟功能的控制和認知 17 1.12 覆蓋的皮膚 19 2 細胞層級 (Cellular level) 21 2.1 細胞膜 21 2.1.1 藉由細胞膜的交換機制 23 2.1.2 和其他細胞接觸及和胞外基質接觸時細胞膜的角色 24 2.2 細胞質及其胞器 26 2.2.1 核醣體 26 2.2.2 粒線體 27 2.2.3 溶擫體 28 2.2.4 過氧化體 28 2.2.5 細胞內膜 28 2.2.6 細胞骨架 30 2.3 細胞核 33 2.4 細胞分裂 35 2.4.1 有絲分裂 36 2.4.2 減數分裂 37 2.4.3 細胞的死亡 38 3 組織層級:組織學的原理 (Tissue level: principles of histology) 39 3.1 上皮組織 39 3.1.1 覆蓋上皮 39 3.1.2 腺體上皮 44 3.2 結締組織 47 3.2.1 胞外基質 47 3.2.2 纖維 49 3.2.3 細胞 51 3.2.4 結締組織種類 52 3.2.5 軟骨組織 55 3.2.6 硬骨組織 56 3.2.7 血液 61 3.2.8 淋巴 67 3.3 肌肉組織 68 3.3.1 骨骼橫紋肌肉組織 68 3.3.2 心肌或心臟橫紋肌組織 71 3.3.3 平滑肌肉組織 72 3.4 神經組織 73 3.4.1 神經元 73 3.4.2 神經膠細胞 82 3.4.3 血腦屏障 85 4 器官 (Organ) 87 4.1 空腔器官和實質器官 87 4.1.1 空腔器官的結構 87 4.1.2 實質器官的構造 91 第二部分 器官和系統 (Organ and system) 5 運動系統 (The locomotor system) 95 5.1 概論 95 5.1.1 骨骼 95 5.1.2 關節 96 5.1.3 肌肉 98 5.2 頭部 100 5.2.1 頭骨 100 5.2.2 頭部肌肉 108 5.3 軀幹 112 5.3.1 脊柱 112 5.3.2 脊柱肌 117 5.3.3 頸部肌肉 119 5.3.4 胸部 121 5.3.5 胸部肌肉 124 5.3.6 腹部 129 5.3.7 腹部肌肉 129 5.4 上肢 131 5.4.1 上肢骨骼 131 5.4.2 上肢肌肉 137 5.5 下肢 144 5.5.1 下肢骨骼 144 5.5.2 下肢肌肉 152 6 心血管系統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161 6.1 血液循環系統 161 6.1.1 心臟 163 6.1.2 血管 172 6.1.3 肺循環的動脈 172 6.1.4 體循環的動脈 172 6.1.5 肺循環的靜脈 179 6.1.6 體循環的靜脈 179 6.2 淋巴循環系統 184 6.2.1 淋巴管 184 6.2.2 淋巴循環系統概述 185 6.2.3 淋巴結 188 7 免疫系統 (The immune system) 193 7.1 緒論 193 7.2 免疫反應 193 7.3 骨髓 194 7.3.1 淋巴骨髓 195 7.4 胸腺 197 7.4.1 胸腺的淋巴細胞增生 199 7.5 脾臟 199 7.6 淋巴結 201 7.7 和黏膜聯繫的淋巴組織 201 7.7.1 扁桃腺 201 7.7.2 Peyer斑 203 7.7.3 闌尾 203 7.8 淋巴循環 203 8 消化系統 (The digestive system) 205 8.1 口腔 206 8.1.1 牙齒 209 8.1.2 舌 210 8.1.3 唾液腺 211 8.2 咽峽部 212 8.3 咽部 212 8.4 食道 214 8.5 胃 217 8.6 小腸 221 8.6.1 十二指腸 221 8.6.2 腸繫膜小腸 222 8.7 大腸 226 8.8 肝臟和膽道 229 8.8.1 肝臟 229 8.8.2 肝外膽道 234 8.8.3 肝臟的主要功能 235 8.9 胰臟 235 9 呼吸系統 (The respiratory system) 239 9.1 鼻 239 9.2 咽部 242 9.3 喉 242 9.3.1 喉部軟骨 242 9.3.2 喉部內部構造 244 9.3.3 喉部肌肉 244 9.4 氣管和支氣管 246 9.5 肺 247 9.5.1 肺部結構 248 9.5.2 肺泡 250 9.6 胸膜(或稱肋膜) 251 10 泌尿系統 (The urinary system) 253 10.1 腎臟 253 10.1.1 腎臟之內部結構和血管支配 255 10.2 腎元和尿液形成 257 10.2.1 腎小體 258 10.2.2 腎絲球超濾作用 259 10.2.3 腎小管 260 10.3 腎臟內分泌 262 10.4 腎臟神經支配 262 10.5 腎盞和腎盂 262 10.6 輸尿管 263 10.7 膀胱 263 10.8 尿道 264 10.8.1 男性尿道 265 10.8.2 女性尿道 266 11 男性生殖系統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267 11.1 睪丸 267 11.1.1 睪丸的結構 267 11.2 輸精管道 272 11.3 附屬於男性生殖器官的腺體 274 11.4 外生殖器官 275 12 女性生殖系統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279 12.1 卵巢 279 12.1.1 卵巢結構 280 12.2 生殖道 284 12.2.1 輸卵管 284 12.2.2 子宮 285 12.2.3 陰道 290 12.3 外陰器官 291 13 內分泌系統 (The endocrine system) 293 13.1 腦下垂體 295 13.1.1 神經腦下垂體 295 13.1.2 腺性腦下垂體 298 13.2 腦上腺 300 13.3 甲狀腺 301 13.4 副甲狀腺 304 13.5 胸腺 305 13.6 胰內分泌 305 13.7 腎上腺 306 13.7.1 腎上腺皮質 308 13.7.2 腎上腺髓質 311 13.8 睪丸間質細胞 312 13.9 卵巢濾泡和黃體 312 14 中樞神經系統 (Central nervous system) 313 14.1 中樞神經系統概述 314 14.1.1 神經元理論 315 14.1.2 中樞神經系統的發生學 315 14.1.3 感覺的種類 316 14.1.4 中樞神經系統的分節 317 14.2 脊髓 317 14.2.1 脊髓的巨觀描述和概論 317 14.2.2 脊髓的結構 320 14.2.3 脊髓的功能 324 14.3 腦幹 332 14.3.1 腦幹的描述 332 14.3.2 腦幹的結構和功能簡述 336 14.3.3 網狀結構 341 14.4 小腦 342 14.4.1 小腦的巨觀描述和概論 342 14.4.2 小腦結構 344 14.4.3 小腦生理簡述 347 14.5 間腦 348 14.5.1 間腦的巨觀描述和概論 348 14.5.2 間腦的結構和功能簡述 349 14.6 終腦 354 14.6.1 終腦的巨觀描述和概論 354 14.6.2 大腦皮質的結構和功能 354 14.6.3 優勢大腦半球 359 14.6.4 半卵圓中心 362 14.6.5 邊緣系統 363 14.6.6 紋狀體和基底核的核系統 363 14.6.7 腦膜和腦脊髓液 366 14.6.8 中樞神經系統的血管支配 369 15 周邊神經系統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373 15.1 腦神經和脊神經概述 373 15.2 脊神經 374 15.2.1 脊神經的系統 374 15.3 腦神經 380 15.3.1 腦神經的系統 381 15.4 自主神經系統 396 15.4.1 交感 396 15.4.2 副交感 400 16 感覺受器和器官(Receptors, organs and the sensory system) 403 16.1 簡介 403 16.2 感覺受器 403 16.2.1 外在感覺受器 404 16.2.2 本體感覺受器 409 16.2.3 內在感覺受器 411 16.3 感覺器官 412 16.3.1 味覺器官 412 16.3.2 嗅覺器官 413 16.3.3 視覺器官群 414 16.3.4 聽覺和平衡器官群 423 17 皮膚系統 (The integumentary system) 433 17.1 皮膚 433 17.1.1 一般特徵 433 17.1.2 皮膚的外表面 435 17.1.3 皮膚結構 436 17.1.4 皮膚血管 440 17.1.5 皮膚神經支配 441 17.2 毛皮脂囊 441 17.2.1 皮脂腺 444 17.2.2 毛囊周期和生長 445 17.3 指甲 445 17.4 汗腺 446 17.5 乳腺 449 第三部分 人體的區域 (Regions of the human body) 人體的局部解剖 452 18 頭部 (Head) 453 18.1 頭部整體 453 18.1.1 顱腔 453 18.1.2 眼眶 456 18.1.3 鼻腔 457 18.1.4 翼鏷窩 459 18.1.5 顳下窩 459 18.1.6 腮腺窩 460 18.2 顱骨變異 462 19 頸部 (Neck) 463 19.1 頸部一般結構 463 19.2 頸部筋膜 464 19.3 頸三角 465 19.3.1 前三角 465 19.3.2 後三角 468 19.4 頸部內臟空間 468 20 胸部 (Chest) 475 20.1 胸部概述 475 20.2 胸壁的表面解剖 476 20.2.1 胸部前表面 476 20.2.2 胸部後表面 476 20.3 胸廓骨骼 477 20.3.1 胸椎 477 20.3.2 胸骨 478 20.3.3 肋骨 478 20.4 胸部肌肉 480 20.4.1 外在肌 480 20.4.2 內在肌 482 20.4.3 肋間隙的血管和神經 482 20.4.4 呼吸過程 485 20.5 胸腔器官 486 20.6 胸腔次分類 486 20.6.1 胸膜肺窩 486 20.6.2 胸肺的局部解剖 486 20.6.3 縱膈 487 21 腹部 (Abdomen) 493 21.1 表面解剖 493 21.2 腹壁 493 21.2.1 前腹壁 493 21.2.2 後腹壁 503 21.3 腹壁和胸壁的比較 507 22 骨盆和會陰 (Pelvis and perineum) 509 22.1 骨盆 509 22.1.1 骨盆前壁 509 22.1.2 骨盆後壁 510 22.2 骨盆腹膜外空間 511 22.3 骨盆橫膈 515 22.4 會陰 515 22.4.1 後會陰或肛門直腸會陰 515 22.4.2 前會陰或泌尿生殖會陰 517 23 四肢 (Extremities) 521 23.1 上肢 521 23.1.1 肩膀 521 23.1.2 腋區域 524 23.1.3 上臂 528 23.1.4 肘部 531 23.1.5 前臂 531 23.1.6 腕部 533 23.1.7 手部 534 23.2 下肢 538 23.2.1 骨盆帶 538 23.2.2 腹股溝區域 538 23.2.3 大腿 539 23.2.4 膝 541 23.2.5 小腿 544 23.2.6 腳踝 546 23.2.7 足部 547 第四部分 運動的解剖基礎 (The anatomical basis of sport) 24 動作的一般性原則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movement) 555 24.1 簡單動作 555 24.1.1 滑動 555 24.1.2 角運動 555 24.1.3 轉動 556 24.1.4 旋轉 556 24.2 關節活動的元素 556 24.2.1 關節配置 556 24.2.2 可動關節的分類 560 24.2.3 運動機能學和運動的限制 562 24.3 肌肉動力學的基本單位 565 24.3.1 肌肉纖維的種類 565 24.3.2 骨骼肌成分 566 24.3.3 運動單元 568 24.3.4 自主運動和反射運動 570 24.4 肌肉活動的特質 571 24.4.1 肌肉的種類 572 24.5 骨組織結構的功能概述 572 第五部分 胚胎發育和器官生成 (Embryology and organogenesis) 25 生殖、胚胎發育和器官生成 (Reproduction, Embryology and organo- genesis) 577 25.1 生殖 577 25.1.1 有性生殖的優點 577 25.1.2 配子生成 578 25.2 胚胎發育 583 25.2.1 胚胎發展的初始階段 583 25.2.2 外胚層衍生物 594 25.2.3 內胚層衍生物 594 25.2.4 中胚層衍生物 594 25.3 器官生成 596 25.3.1 臉部及口腔 596 25.3.2 原腸及其衍生物 598 25.3.3 腹膜 602 25.3.4 心臟循環系統 603 25.3.5 泌尿生殖器 609 25.3.6 神經系統 612 25.3.7 骨骼肌肉器官 614 25.3.8 內分泌器官 618 索引(Index) 620

原價: 1450 售價: 1378 現省: 72元
立即查看
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肌力.爆發力與動作圖解指南 (1版)

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肌力.爆發力與動作圖解指南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肌力.爆發力與動作圖解指南 作者:張高華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6 條碼:9789863681120 書籍簡介: 想要擁有強健的肌肉和雕塑理想的身體曲線,透過本書的肌肉解剖圖、動作示意圖,以及正確運用身體重量來進行徒手肌力訓練,就可以達成目標,並不一定要花錢上健身房!書中將全身部位如胸部、腹部、核心肌肉、大腿、臀部等,提供156種實用的徒手訓練運動,只要有穩固的桌子、椅子和地板,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運動。除此之外,本書亦教導讀者如何針對個別需求,擬訂適合自己的訓練計畫來加速訓練成果,不論是專業健美運動員或想修飾體態的普羅大眾,本書絕對是你最佳的肌力訓練導師! 序言 因為你選擇了這本書,我想你對於學習如何透過徒手肌力訓練來鍛鍊肌肉力量及體能是感興趣的,如果是這樣,那太棒了!你選對了。 在過去的20年中,我從沒中斷肌肉力量訓練,雖然我已經在數以百計的健身中心、工作室、健身機構中做過訓練,但有很多情況下也會在自己家中、公寓或是旅館房間做運動。我剛開始做重量訓練是在十五歲的時候,那時並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只記得在做許多運動時感到笨拙、不舒服而且不協調,事實上,我避免了一些多關節的運動,因為我感覺這些運動和平常做的單一關節的運動效果不一樣。回顧從前,我覺得自己體型極瘦弱,且核心肌群穩定度、單腳穩定度及動作控制的能力極差,我只是游走於漫無目標的運動計畫,隨機地做完一個運動接著下一個運動。 起先,我無法做伏地挺身的動作,所以也不想費力去試,事實上,我也不能做引體向上、下降式或倒向划船運動;我懷疑若自己試圖使用身體重量做出下蹲的動作,背部會變成圓背姿勢、膝關節會往下彎曲(融化的蠟燭症狀),因為我的臀肌非常無力且沒有做這些動作的相關知識,所以我花了五年的時間才能夠利用身體重量,來執行引體向上和下降式的動作。 過去20年的時間,我儘可能地學習人體肌力及訓練的知識,若我當時就已經了解現在所知道的,可能在多年前已堅持適當的進階運動系統及運動計畫模組,來加速我的訓練成果,那樣我在第一年即可執行引體向上及下降式的動作。我真想回到過去及時地幫助那個年輕、困惑但有決心的自己,我多希望可以把現在所知道的一切,教給過去的我。 20年一下就過去了,我感覺好極了,因為自己的關節很健康、肌力進步很多,而肌肉控制也很棒。現在我可以利用身體的重量及簡單的家具來達到很棒的運動效果,我可以把背部靠在沙發上以達到訓練臀肌的效果,也可以藉由桌子及椅子來運動背部及腿部;而我只需地板就能訓練胸部、肩關節、大腿及核心肌群。 我相信所有熱衷肌力訓練的人士,在接受自由重量及其他訓練系統前,皆應使用自己的身體重量當作一種阻力的型式,並利用身體重量做運動替未來的訓練成功紮下基礎。而正確的運動執行需要活動度、穩定度及動作控制三者比例精準的搭配來達成,當你運動有所進步而肌力有所增進,那你可能可以透過徒手訓練來繼續挑戰自己的肌肉並增加運動能力,但你需要學習這些運動,並透過指引來幫助自己完成這個目標。 《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是針對下列幾種類型的人所寫: ● 需要學習徒手訓練的初學者。每個人都知道伏地挺身及下蹲,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髖關節突刺、RKC平板運動及倒向划船運動,這些運動應該是每一位熱衷肌力訓練者都必備的日常訓練。 ● 想要擁有完美體型但卻不想上健身房的人。如果這是在形容你,那我可以向你保證,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獲得令人訝異的訓練結果。 ● 適合需要長期旅行的健身者。當然,如果你有機會使用很貴的肌力訓練設備是非常好的,但若是你經常旅行而你將會知道選擇使用健身房是不切實際的。 ● 所有肌力訓練的熱衷者。不管你是否只在週末運動健身,或者是運動員、舉重選手、健身教練、訓練員或治療師,只要是工作和體適能訓練相關,那麼就需要了解徒手肌力訓練。對於肌力訓練愛好者而言,是有特定的健身目標,如改善功能性肌力、增加肌肉、減少脂肪或改善姿勢,而利用身體重量做訓練將會幫助每一位達成目標。 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規畫:第一章介紹徒手訓練;第二章到第九章則討論功能性解剖及其在運動及審美學中所扮演的角色,並說明針對以下這些肌群做最佳的徒手肌力訓練:手臂、頸部及肩關節、胸部、核心肌群、背部、大腿、臀部及小腿肌肉;第十章幫助各位複習全身的運動及解釋其目的;最後,第十一章為全書最重要的一章,將教導最基本的課程設計,並提供許多範例以供參考。《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這本書的特色包括使用圖示、指示及描述約一百五十種的運動以供參考。當你的肌力有所進步,將可以從較簡單的運動形式進階到較為困難的運動形式,而在本書也標示了動作等級,以協助你決定每個運動要採取的動作難度。 《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這本書獨一無二的地方是,它包含了詳細的圖示以幫助你辨別在運動中使用到的肌群及肌肉部位。研究顯示可以特別針對肌肉的某一部分作訓練,但要這麼做,必須先了解這塊肌肉,以便在訓練時針對這個區域。主要肌群和次要肌群將在每一個運動的解剖圖示中,以不同顏色區分,以達到身心與肌肉結合的發展。 在讀完《徒手肌力訓練解剖學》這本書,你將對人體肌群有全方位的了解,也會知道各種運動的動作型式及所需要使用到的肌肉。你將會知道如何利用身體重量來適當地執行運動,並意識到對往後進步的重要。你將會了解從何處開始及如何進階,而隨著時間來發展適當的柔軟度及肌肉力量。同時你可以了解到核心肌群的穩定及臀部肌肉力量扮演著基本且重要的角色,並知道如何根據你本身的獨特性和優越性來設計有效的運動形式。最後,你對於徒手肌力訓練的喜愛將會戲劇性地增加,並了解到這是一種肌力訓練最簡便的型式。 目錄 關於作者 iii 前言 v 致謝 ix 第 1 章 徒手練訓的挑戰 1 第 2 章 手臂 5 第 3 章 頸部和肩關節 19 第 4 章 胸部 35 第 5 章 核心 55 第 6 章 背部 87 第 7 章 大腿 105 第 8 章 臀部 143 第 9 章 小腿 157 第10章 全身 167 第11章 運動訓練計畫 187

原價: 600 售價: 570 現省: 30元
立即查看
彩色圖解骨科徒手治療-學習如何操作及感知動作 (1版)

彩色圖解骨科徒手治療-學習如何操作及感知動作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彩色圖解骨科徒手治療-學習如何操作及感知動作 作者:黃瀚儀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8 條碼:9789863682172 簡介: 過去五十年來,骨科徒手治療的發展日漸穩定,且已成為一門全球的獨立學科。本書內容分成兩大篇,先簡單介紹徒手治療的理論基礎,包含疼痛生理學、生物力學、神經動力學與疾病的生物心理模式層面,接著以實際演練為主,透過超過500張的全彩圖片說明從腳趾到顳顎關節的系統性檢查與治療步驟。此外,亦提供紀錄用的實作表格範本,使讀者能輕鬆掌握臨床上的操作訣竅。對於想要增進物理/徒手治療技術的學生或治療師來說,本書不僅提供相當實用的資源,也是提升治療操作技巧的重要導引。 序言: 本書為最新的英文版本,依然強調了動作引導與感測,同時也強調記錄的邏輯思考流程,這些均是完善的徒手治療基礎,而特殊技巧則以全彩圖像予以呈現。 本書已經更新了最新的資訊,詳細地說明了臨床決策程序,其涵蓋疼痛生理學、生物力學、神經動力學與疾病的生物社會心理模式層面,綜合起來而形成了徒手治療的基礎。在實際操作的內容中更清晰地描述關鍵問題的使用,以及有關物理治療病人檢查的分類系統、及六種治療類別。豐富的參考書目也能讓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進階探究其背景知識。 我非常榮幸本書的內容在這幾年於教學、繼續教育計劃及病人的治療上都被證實出頗具助益。自從本書的第一版發行後,因我的切身經驗,讓我堅信這一套方法。當老師們與學生們密切合作時,能夠快速達到檢查結果的一致 性,特別是在旋轉動作測試時。由總結(物理治療診斷)得出的手法, 若能使用本書的技巧,且給予患者適當的劑量及分辨適當的適應症,治療結果往往好到令人意外,通常並不需要使用到更複雜的技巧,而更多重要的額外處 置資訊(像是主動動作與自我治療)可由繼續教育計劃裡取得。然而,這些額外資訊有可能超出了本書的範疇。 我希望新版能幫助同仁們向更負責可靠且成功的物理治療實作之路邁進,也歡迎各位讀者給予意見及建設性的批評。 Jochen Schomacher 目錄: 理論 1 骨科徒手治療之歷史與定義 1 1.1 何謂徒手治療? 3 1.2 歷史 3 1.3 徒手物理治療史 4 1.4 世界各地的骨科徒手治療 5 1.5 骨科徒手治療之定義 6 2 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下的徒手治療 7 2.1 以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做為OMT 的基礎 7 2.2 生物醫學模式 8 3 徒手治療與關節力學 11 3.1 骨骼運動學 11 3.2 關節運動學 13 3.3 關節解剖學 16 4 徒手治療系統 21 4.1 假設/演繹過程 21 4.2 模式辨別 22 4.3 包含定向問題的系統式檢查結構 22 5 骨科徒手治療之概述 25 5.1 定向檢查 26 5.2 特殊檢查 26 5.3 其他身體檢查 27 5.4 評估總結 27 6 動作測試的各方面 28 6.1 為何使用旋轉與平移動作測試? 28 6.2 動作量 29 6.3 動作品質與終末感覺 30 6.4 症狀 32 7 徒手治療的治療模式 34 7.1 對疼痛症狀的治療 34 7.2 對失能的治療 37 8 徒手治療的效果 38 8.1 對症狀的效果─尤其是疼痛 38 8.2 在力學層面的效果 38 8.3 在神經學層面的效果 39 8.4 在心理社會、文化與經濟層面的效果 40 8.5 治療技術的特異性 40 8.6 總結 41 9 六項治療類別 42 9.1 症狀緩解的處置 42 9.2 增加活動度的處置 43 9.3 保持活動度的處置 45 9.4 減少活動度的處置 45 9.5 物理治療的組織治療 47 9.6 資訊、指引與訓練 47 10 關節治療中的關鍵因素 48 10.1 為何使用平移動作來治療? 48 10.2 關節囊韌帶低活動度之治療 49 10.3 關節囊韌帶引發疼痛之治療 50 10.4 平移動作的用量 50 10.5 三維空間牽引與三維空間滑動 53 11 研究 54 12 運用平移動作治療關節之適應症與禁忌症55 12.1 適應症 55 12.2 禁忌症 55 實作 13 實作部分摘要 61 14 肢體關節 64 14.1 腳趾的趾間關節 64 14.2 足部的蹠趾關節 69 14.3 蹠骨間關節與跗蹠關節 75 14.4 距下關節 83 14.5 踝關節 88 14.6 小腿 95 14.7 膝關節 102 14.8 髖關節 111 14.9 手指的指間關節 119 14.10 掌指關節 124 14.11 第2-5 掌骨關節 130 14.12 大拇指的腕掌關節 136 14.13 腕關節 142 14.14 前臂關節 151 14.15 肘關節 158 14.16 肩膀與肩帶部位 166 14.17 肩帶部位 167 14.18 肩關節 173 14.19 肩帶的關節 182 15 脊椎 194 15.1 介紹 194 15.2 恥骨聯合與薦髂關節 196 15.3 薦尾關節 204 15.4 腰椎 208 15.5 胸椎 224 15.6 肋關節 237 15.7 頸椎 246 15.8 顳顎關節 267 附錄 16 關節總覽表 279 16.1 下肢 279 16.2 上肢 280 16.3 脊柱 282 17 檢查與治療技術總覽 283 17.1 肢體關節 283 17.2 脊柱 285 18 測驗題型 286 19 檢查表格範本 288 19.1 肢體關節的一般表格範本:基本格式 288 19.2 脊椎的一般表格範本:基本格式 290 19.3 完整表格格式(供實作用) 292 19.4 每日用簡表 301 參考文獻306 詞彙表310 索引311

原價: 1050 售價: 998 現省: 52元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