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皮拉提斯解剖學
作者:王子娟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5
條碼:9789863680574
簡介:
近年來迅速竄紅的皮拉提斯運動,已成為主流的健身養生法。主要是因為皮拉提斯不僅僅只是運動,更是一套訓練體能與智能的系統,可讓身心靈達完美平衡。《皮拉提斯解剖學》藉由兩位在美國頗負盛名的作者Rael Isacowitz以及Karen Clippinger深入淺出的帶領,剖析各種動作技巧,並搭配精緻的彩色繪圖與關鍵肌肉列表,清楚呈現運動時身體各肌群之參與。使讀者能更盡情的體驗皮拉提斯的樂趣,以及享受它為身體所帶來的驚人效果。這本書結構完整且內容實用,非常適合各類健身運動、養生功法及欲精進動作技巧的皮拉提斯運動愛好者閱讀。
目錄(CONTENTS)
關於作者 iv
原著序 vi
譯者序 ix
CHAPTER 1 皮拉提斯運動之六個主要原則 001
CHAPTER 2 脊椎、核心與身體排列 009
CHAPTER 3 肌肉、動作分析與地板運動 029
CHAPTER 4 地板運動基礎 051
CHAPTER 5 動作與穩定之腹肌作用 069
CHAPTER 6 柔軟脊椎之精細分節 097
CHAPTER 7 架橋建立功能性脊椎 127
CHAPTER 8 建立有效核心之側面運動 149
CHAPTER 9 強壯的伸背肌 175
CHAPTER 10 客製化您的皮拉提斯課程 193
參考文獻 199
運動索引 201
立即查看
姿勢評估-治療師操作指引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姿勢評估-治療師操作指引
作者:張鈞雅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4
條碼:9789861269535
簡介:
低頭族、姿勢不良、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這些都是現代人的生活通病,讓我們的身體總是處於僵硬痠痛。本書作者Jane Johnson 是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與運動按摩治療師,她將姿勢評估的繁複過程,拆解為容易吸收學習的小節,由討論理想姿勢和影響姿勢的原因介入,並討論提供正確評估的環境、所需設備以及記錄評估發現的重要性。全書共收錄79個圖解步驟及詳細解說,是依本全面性且容易上手的姿勢評估指引,雖然它屬於按摩治療的領域,但對其他身體工作者,如物理治療師、整脊、骨科醫師或健身教練亦是十分實用的工具書。
系列叢書序
按摩治療可能是治療師們目前仍會使用的治療手法中最古老的一種,現代治療師多會學習比以往更多元化的按摩技術,許多按摩學校或學程都有相關的課程。我們必須做的,就是提供更好的臨床和教育資源,讓治療師學習所需的按摩技巧。人體動力學 (Human Kinetics) 秉持此信念將操作指引系列叢書呈現予治療師。
治療師操作指引系列叢書提供治療師特殊的評估和治療工具,雖然它屬於按摩治療的領域,但對於骨科或健身教練等工作者亦有相當的幫助。本系列叢書中的每一本,均使用分解步驟教學的方式分析操作技巧。每本書均附有全彩的、內著裝的照片附加說明。小提示則提供實用建議幫助您修正技巧,並告訴您如何應對個案的特殊問題。每本書均有試題可以測試學習成果,也能幫助您通過資格考,當然,我們亦附上解答。
您可以使用治療師操作指引系列叢書來學習必須的技術以通過考試,或複習之前學過的課程。如果您是想要讓課程活潑生動的按摩學教師,這系列的書籍可以提供簡易的方法,讓學生輕鬆地將理論及實作融會貫通。本系列書籍是對按摩治療懷抱熱忱者不可或缺的好書。
序言
不管您是學生或從事任何形式的身體工作者,例如物理治療、骨科、整脊、運動按摩、運動治療、健身教練、瑜珈和皮拉提斯等臨床工作人員,將姿勢評估放入按摩治療過程中的價值是無庸置疑的。姿勢評估可以幫助您釐清是否有哪些肌力或肌筋膜失衡,以及這些失衡是否造成個案的疼痛或功能異常。
姿勢評估是絕大多數治療師都須具備的技巧,但是直至目前為止,該領域的資源太少。本書是一本全面性的、容易上手的姿勢評估指引,它的小提示能使您充分地正確觀察,且著重於身體各個不同部位對姿勢的影響及靜態的坐姿或站姿評估。透過本書您可以了解那些因姿勢造成疼痛、不舒服、關節不穩定、關節活動度角度過大或角度受限等症狀之間的相互關聯。對於青澀的初學者來說,本書也可以當作測驗工具,指引初學者該觀察什麼地方以及如何填表,並對觀察到的結果有些想法。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問答點出重點,說明如何準備好開始進行姿勢評估。例如:為何需要施行姿勢評估?誰需要接受姿勢評估?該在何時何地進行姿勢評估?姿勢評估有何效益?等等。在這部分的介紹中,您可以學習影響姿勢的原因、完美姿勢、如何提供評估姿勢的適當環境、所需的設備、評估需要的時間,如何及為何要記錄您的發現。在後面幾章您將會使用畫線標記骨標記點的圖片來進行學習。
第二部分的內容是姿勢評估的具體細節-從何開始以及該尋找什麼?章節依序為從後方、從側邊、從前方以及坐姿下觀察個案。書中的每個章節都有相同的排版方式:由一張手繪的圖片顯示一部分的身體及對應的骨標記點,附加一小段描述說明如何評估。後面並有照片圖示您的發現,例如,「肩膀往前內側縮」是什麼樣子?哪條肌肉太短又太緊,哪條肌肉太長又太鬆?而「您的發現代表什麼」這個段落將會說明各個姿勢下的作用肌肉以及每個發現的意義,幫助您活用從個案身上觀察到的結果。
注意第二部分的三、四、五章節,我指的是每個姿勢代表的意義和可能的意涵,這是運用傳統肌動學所分析出來的結果。身為臨床從業人員,我必然會因自身經驗而偏重某些結果。參考這些章節,以此為起點來建構您的想法是很有幫助的。就我的經驗而言,身體工作者時常為接觸各式各樣不同的個案提供評估或治療,所以您可能不同意我在那些章節中的某些看法。許多步驟都附有簡單的問題,可用以驗證那些陳述,我也鼓勵您去思考您的發現所代表的意義,並想方法驗證結果。例如,一個人在站姿下有肩胛骨外擴的現象 (protracted scapulae),可能代表菱形肌較長、肌力較弱,以及前胸的肌肉較短。更重要的是,本書將不會說明如何矯正姿勢,這是一本討論您發現了什麼的書籍,而不是指導如何處理這些發現的書籍。
將這些章節彙整成冊的過程是很有趣的。教育我的是一個堅持以傳統肌肉關節解剖學和生理學來探討這個領域的老師,我亦在實作過程中遵從這些原則。保持開放的態度並以解剖學、生理學來解釋這個領域,甚至是以傳統假說來解釋每條肌肉個別的作用方式是很有利的,但我鼓勵您們找出各種創新訊息,來驗證自己在姿勢評估中發現的結果。舉例來說,有一篇文章:斜方肌的解剖構造和動作 [“Anatomy and Actions of the Trapezius Muscle”Johnson, Bogduk, Nowitzke, and House (1994)] 引發對「斜方肌的運動方式和習慣性描繪的誤解」的辯白研究 (p.44)。另外,近代一系列對腰大肌的研究中,Thomas Myers (2001) 提出「腰大肌是單純的髖部屈曲肌,或是它也能作用出胸腰椎之間旋轉動作?」的質疑。
附錄附上一整系列的姿勢評估表單,提供您為個案進行前方、側面、後方、站姿或坐姿下姿勢評估時使用,並預留方便填寫觀察結果的空格。
如同治療師操作指引系列的其他叢書,這些公式化的步驟是為了使您對姿勢評估快速上手,各章末的小試身手供您檢驗學習成果。與其他叢書不同的是,本書主要使用的是線條簡單的手繪圖,它比照片更容易清楚呈現解剖學上的關係。
身為治療師,我們被教育成要了解個案的整體情況,清楚身體互相關聯的生理作用。然而對於新技術,要將所有資訊整合較為困難,所以我們將身體及相關的評估分割成幾個部分來探討。評估過程透過分割成容易學習的小份量,讓您有足夠的時間吸收資訊。不管您從事哪一行,若個案在接受您的治療後,覺得身體舒服許多,您將會發現本書的價值。
立即查看
脊椎徒手治療-軟組織與脊椎鬆動術之治療與居家運動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脊椎徒手治療-軟組織與脊椎鬆動術之治療與居家運動
作者:許宏志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3
條嗎:9789861269016
簡介
Harward W. Kakofsky博士所著《脊椎徒手治療─軟組織與脊椎鬆動術之治療與居家運動》,是針對頸椎、胸椎、骨盆及顳顎關節等內容,使用圖文來說明檢查和治療的技術,並引證大量的案例研究,不但可作為課程教學之教材,更可直接應用於臨床決策指引。Kakofsky博士常教導學生應做為「臨床治療者而非技術員」,並強調整體思考的徒手治療,對懷抱相同理念的物理治療師與學生、臨床醫生、學術研究者及教師而言,本書是結合實證醫學觀念的徒手治療書籍,是非常實用的著作。
序言
能真正樂在工作,我感到幸運。如同俗話所說「時機重於一切」,過去這三十年間,我參與徒手治療的領域恰好在最佳的時機。從1979年自物理治療學系畢業後到現在,我看到徒手治療從當時被鄙視,到現在是一門熱門學問。當2004年,美國物理治療學會工作小組當中,提倡在入門階段的物理治療訓練計畫中教導推伸術(thrust),我當時還難以置信。在1979年,我們尚不能做腰椎伸展術,更不用講做第五級的推伸術!而且當時徒手治療主要是在私人執業場所,而很少在醫院等級的部門(到現在,第二版中教導三種高速低幅推伸手法,有兩種是對於胸椎,一種對於骨盆)。我想對那些反對受過進階教育的物理治療師做關節推力治療手法的人說,你憑什麼當家說話?
徒手治療的藝術不僅已經變成物理治療的主流,相關科學也落後不遠。為此,在本書的第26章,我提到了臨床預測規則的發展,以治療為基準的分類、局部性獨立檢查模式,以及提供22篇科學研究以強化本書中提到的檢查程序以及介入治療。我歡迎並且支持以證據醫學為基準的治療,然而,這一切還是在學步階段,在等待執行更完善的科學定案之前,我們必須小心,同時不要揚棄那些可能有益於「疼痛共生物」的治療技術。
對我們這些熱愛徒手治療的人而言,過去30年的確是超凡的時代。可惜,有些人是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而非這門學問。我們要記得我們只是這美好環節中的一個連結點,在專業生涯中,要有內省力,能夠連接起一些盲點,也必須提醒自己這門治療藝術不是只與我們本身有關,而是攸關所有對這門藝術貢獻心力的所有人,包括偉大的造物主,祂是終極的藝術家。
撰寫本書的第二版,就像拍電影一般,如果不喜歡某個特定場景,必須回頭重新再做一次。在人生中,難得有機會對原版的文章做修正,對此我感到很感激。在此第二版中,所有圖片都加上了標題並且電子化,因此影像更清晰也更易於瀏覽其細節。另外在第七段(從教室到臨床)中有新加入了7個研究以及兩個個案。另外有整個章節(第25章)是針對「姿勢夾克」(PostureJac)而寫,這是一個廣泛使用於緩解不良姿勢造成之疼痛症狀的儀器。如同2003年的原始版本一樣,這本第二版的《脊椎徒手治療》也是希望成為一本對於想學習脊椎徒手治療學生完整的臨床手冊,同時也對這領域中渴望接觸此種令人興奮執業手法的臨床醫師。應該這樣說,這不僅僅是一本『如何做』的手冊。在全書中我想要傳達的原則與觀念就是:這類的手法是次要的。手法是基於個人風格與喜好而定。進階的學習者應該把握這些評估原則與治療,最終使用它們發展出合用於他或她自己的徒手治療手法。本書中的技巧對我來說有用,而且它們是提供給你作為開始的參考。但這些手法不是到此為止。
對上部頸椎與薦椎的特定徒手治療手法在本書中依作者意見而未附上。因此類關節的檢查與治療需要進階的理論知識,這是超出本書的範圍的。另外,我也未加入頸椎動脈檢查。原因在第八章有進一步說明,但是基本上我們不應該使用它作為一個排除診斷測試,因為它的敏感度差。甚者,這類檢查會對後腦循環有潛在危險,且其益處絕無法合理化其風險。關於特殊檢查,我選擇將它們列出,並且留待這些細節給其他目前可得與此類題目相關的許多優良書籍。請注意這個『推伸術』在本文中是指脊椎徒手治療。我在每個章節中都提到區域性解剖,但是本書並不是要取代一本好的解剖參考書。
事實上,我的學生就能告訴你我多常提到『解剖學就是一切』這句話。如果你熟知人體的結構,那我們徒手治療者所做的絕大部分就能被瞭解。與第一版的《脊椎徒手治療》相同,這個字眼「徒手治療術」(manipulation)與「鬆動術」(mobilization),是可以被互換使用的,與2001年版的《Guide to Physical Therapist Practice》相同。很遺憾的,全世界的許多徒手治療者仍然繼續對此做區分,對他們而言鬆動術是指非推伸式的技術,而徒手治療術是指高速低幅的技術。現實上,所有技巧性的被動式治療性運動(如Maitland grade I-5)都是徒手治療術的形式,不管是滑動肌筋膜或滑動關節的方式,它們都是以相同目的執行以改善活動度(意即鬆動術)。感謝Stanley Paris博士,這種有用的簡化法在徒手治療領域中繼續奏效,但還需要時間為人所接受。
徒手治療不是任何一個專業的智慧財產,它屬於所有具有執照可接觸病患的臨床工作人員。特別在此感謝本書所有引用內容的提供者。本文中許多物理治療典故,是根據我在物理治療師的執業經驗,和熱愛物理治療專業的各界朋友們提供。歡迎醫師、骨病師、手療師、物理治療助理(台灣稱物理治療學生),以及身體工作者學習這類教材。希望讀者覺得有所助益!
Howard W. Kakofsky, PT, DHSc.
目 錄
單元I 脊椎徒手治療摘要
第一章 脊椎動態力學 3
第二章 麥肯齊的三種症候群 9
第三章 徒手檢檢、診斷與介入原則 11
單元II 肩胛胸腔區
第四章 肩胛胸腔區的檢查與評估 23
第五章 肩胛胸腔區的結締組織技巧 35
第六章 胸椎與肋骨的手治療 45
第七章 肩胛胸腔區的治療性與居家運動 53
單元III 頸椎
第八章 頸椎的檢查與評估 63
第九章 頸椎的結締組織技術與率拉步驟 77
第十章 頸椎的徒手治療 85
第十一章 頸椎的療性與居家運動 89
第十二章 頸椎在頭痛與頭暈的角色 97
單元IV 顳顎關節
第十三章 顳顎關節的檢查與評估 111
第十四章 顳顎關節/臉部的結締組織技術 119
第十五章 顳顎關節口腔內徒手療 125
第十六章 顳顎關節治療性居家運動 129
單元V 腰椎
第十七章 腰椎的檢查與評估 141
第十八章 腰椎的結締組織技巧與牽拉步驟 153
第十九章 腰椎鬆動術/徒手治療 159
第二十章 腰椎的治療性與居家運動 163
單元VI 骨盆帶
第二十一章 骨盆帶的檢查與評估 183
第二十二章 骨盆帶的結締組織技巧與牽拉步驟 195
第二十三章 骨盆帶的徒手治療 203
第二十四章 骨盆帶的治療性與居家運動 211
第二十五章 姿態、穩定度與姿勢夾克 219
單元VII 從課堂到臨床
第二十六章 脊椎徒手治療與治療性運動的證據 243
第二十七章 案例分析 267
附錄A 南苑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評估:頸部/顳顎關節 283
附錄B 南苑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評估:脊椎 291
索引 299
立即查看
OSCE臨床技術手冊(OSCE and Clinical Skills Handbook/2e)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OSCE臨床技術手冊(第二版)
作者:陳怡行
出版社:合記
出版日期:2014/01/00
ISBN:9789863680000
簡介:
許多醫學生常覺得不知如何準備OSCE考試,不僅僅是因為這項考試的範圍廣, 坊間能提供準備此類形式考試的參考資源也相當有限。《OSCE臨床技能手冊》第二版,是一本全面且相當易讀的參考書,作者以OSCE的中心思維概述重要病史及理學檢查技巧,並依照人體系統分章編輯,內容包含解剖學、主要徵象與症狀、進階臨床核心能力以及評估表範本等等,非常完整。此外亦針對各個層級的習醫者準備考試及臨床技巧的演練,讓讀者彷彿身歷實境,立即進入OSCE的擬真測試。本書對所有的醫學生在各個習醫階段都是非常實用的複習及參考用書。
目錄:
第 1章 心血管系統
解剖學 2
徵候與症狀詞彙 4
必備臨床技能 6
評估表範例 30
進階臨床技能 34
評估表範例 41
參考文獻 44
第 2章 呼吸系統
解剖學 46
症狀與徵候的術語 48
必備臨床技能 51
評估表範例 67
進階臨床技能 70
評估表範例 79
參考文獻 81
第3章 胃腸消化系統
解剖學 82
徵候與症狀詞彙 83
必備臨床技能 85
評估表範例 112
進階臨床技能 116
評估表範例 118
參考文獻 119
第 4章 泌尿生殖系統
解剖學 120
徵候與症狀詞彙 122
必備臨床技能 122
評估表範例 133
進階臨床技能 135
參考文獻 138
第5章 神經學
解剖學 139
徵候與症狀詞彙 144
必備臨床技能 146
評估表範例 169
進階臨床技能 172
評估表範例 180
參考文獻 181
第 6章 肌肉骨骼系統
必備臨床技能 182
評估表範例 209
參考文獻 222
第 7章 皮膚科學
解剖學 223
徵候與症狀詞彙 224
必備臨床技能 225
進階臨床技能 230
評估表範例 239
參考文獻 242
第8章 血液學
解剖學 243
徵候與症狀詞彙 245
必備臨床技能 245
評估表範例 257
進階臨床技能 258
評估表範例 260
參考文獻 261
第 9章 內分泌學
解剖學 262
徵候與症狀詞彙 263
必備臨床技能 264
評估表範例 274
進階臨床技能 276
評估表範例 279
參考文獻 282
第 10章 精神醫學
徵候與症狀詞彙 283
必備臨床技能 284
評估表範例 295
參考文獻 299
第 11章 女性健康
解剖學 300
必備臨床技能 303
評估表範例 311
進階臨床技能 315
第 12章 小兒科學
解剖學 323
必備臨床技能 325
進階臨床技能 350
評估表範例 363
參考文獻 365
第 13章 老人醫學
必備臨床技能 366
進階技能 378
評估表範例 380
參考文獻 382
第 14章 醫學倫理
必備技能 383
參考文獻 390
附錄 進階客觀臨床能力試驗之病例
患者之側寫:Mark Bartholomew 391
測試者的核對清單:黃疸 393
索引 395
立即查看
趣味簡明臨床微生物學 (2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趣味簡明臨床微生物學(第2版)
作者:蕭孟芳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3
條嗎:9789861269061
新書簡介
本書以清晰且充滿趣味的方式,來幫助記憶臨床微生物學,如:在對話中運用語音同化(assimilation)作用、以圖片作為「視覺記憶工具」。此外本版內容更增加許多新興的主題,如HIV、AIDS之疫苗的開發及新的抗藥物、H5N1、SARS之冠狀病毒、伊波拉病毒、漢他病毒、大腸桿菌爆發流行、狂牛病、新型抗生素及生物恐怖病菌等。使每天都得面對微生物感染的病人及思考如何應用抗微生物治療的各科醫師們,能藉由創新的觀念及有組織的方式,了解各種微生物,進而有效學習臨床微生物學之完整知識。
作者序 (Preface)
醫師具有臨床微生物學完整的知識,在醫學各領域從事臨床工作是相當重要的。無論是細菌、病毒,及原蟲在眼科、小兒科、創傷外科、或老年醫學是沒有差別的,微生物根本就沒有把這些科別放在眼裡。身為一個醫師,每天你都得面對微生物感染的病人及思考如何應用抗微生物治療。微生物學是少數課程中有許多「微不足道」的知識,臨床醫師必須經常使用。
本書以清晰且充滿有趣的方式介紹微生物,有助於記憶使學習微生物變得容易。這些方式包括︰
(1) 以對話方式、藉語音同化作用,快速增進記憶。
(2) 運用許多圖片作為「視覺記憶工具」,並於每章後附有摘要表,在課文內容觀念學習
後可做為「背誦」之參考。
(3) 重點集中在臨床及傳染病議題上,這些對臨床實際操作而言是有趣且重要的。
(4) 以創新的觀念及有組織的方式呈現各種微生物,較不依賴記憶而偏向以邏輯的病理
生理學思考方式學習。
本書內容已做過更新,包括許多新興的主題,如對於人類免疫缺損病毒 (HIV) 及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AIDS) 之疫苗的開發及新的藥物、禽流感 (H5N1)、重症急性呼吸症候群 (SARS) 之冠狀病毒、伊波拉病毒、漢他病毒、大腸桿菌爆發流行、狂牛病、新型抗生素及生物恐怖病菌等。
本書中的記憶法及卡通圖片對任何特定病人、族群或種族並無不敬之意,其僅單純作為記憶工具,進而有助於讀者學習這些複雜及重要的醫學主題。
我們歡迎任何建議以作為再版參考。雖然我們已盡力校稿編輯,但錯誤在所難免。請讀者來函(電子郵件信箱:mgladwin@nih.gov)給予更正及提供新記憶法,一旦您的建議(短的押韻、片語、或其他記憶技巧有助於學習與記憶)被採用,我們將註明您的大名並對您的貢獻加以致謝。
Mark Gladwin MD
Bill Trattler MD
目錄
contents
譯者簡介 iii
作者序 v
第一部份 細菌 1
第1章 細菌的分類 1
第2章 細胞構造,毒力因子與毒素 9
第3章 細菌的遺傳學 21
革蘭氏陽性菌
第4章 鏈球菌屬 27
第5章 葡萄球菌屬 40
第6章 桿菌屬與梭狀芽孢桿菌屬
(產孢子的桿菌) 48
第7章 棒狀桿菌屬和李斯特菌屬
(不產孢子的桿菌) 58
革蘭氏陰性菌
第8章 奈氏菌屬 64
第9章 腸菌 72
第10章 醫院內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 91
第11章 嗜血桿菌屬、博得氏桿菌屬和
退伍軍人桿菌屬 96
第12章 耶爾森氏菌屬、法蘭瑟斯桿菌屬、布魯氏桿菌屬與巴斯德桿
菌屬 104
第13章 披衣菌屬、立克次體與其近親 110
第14章 螺旋體 128
抗酸性細菌
第15章 分枝桿菌屬 142
缺乏細胞壁的細菌
第16章 黴漿菌屬 156
抗菌藥物
第17章 青黴素類抗生素 160
第18章 抗核糖體抗生素 174
第19章 抗-肺結核與抗-痳瘋病的抗
生素 186
第20章 其他種類抗生素 194
第二部份 黴菌 202
第21章 黴菌 202
第22章 抗黴菌的抗生素 216
第三部份 病毒 226
第23章 病毒的複製與分類 226
第24章 正黏液病毒科和副黏液病毒科 240
第25章 肝炎病毒科 254
第26章 反轉錄病毒、愛滋病病毒和
愛滋病 266
第27章 疹病毒科 281
第28章 其他的DNA病毒 290
第29章 其他的RNA病毒 296
第30章 抗病毒藥物 314
第四部份 寄生蟲 336
第31章 原蟲 336
第32章 蠕蟲 362
第五部份 很奇特的微生物 382
第33章 傳染性蛋白質 382
第六部份 結尾 387
第34章 後抗生素時代的進展 387
第35章 生物恐怖試劑 392
BIOTERRORISM DEFENSE UPDATES:
http://www.medmaster.net/BiterrorismDefense.html
ATLAS OF MICROBIOLOGY
http://www.medmaster.net/atlasofmicrobiol.html(free download)
索引 399
立即查看
三週制霸國考解剖學(增修版)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簡介】
新書簡介:
準備國考,毫無疑問地必須勤做歷屆考古題,本書作者累積20年的解剖學教學經驗,根據近幾年的考題趨勢將內容去蕪存菁,整理出四大主題,每個主題均以表格、圖示取代敘述性及條列式的內容,擺脫硬背又容易忘記的困擾,真正做到以理解取代背誦,讓考生能理解核心觀念,同時亦能養成清晰的解題思維,對應考的學子而言,本書正是你考前過關斬將必備的良伴。
本書八大特色:
★ 總複習與考題二合一,一本書輕鬆通過國考
★ 根據考題趨勢精簡內容,真正做到去蕪存菁
★ 一表格一主題,取代敘述性及條列式的内容
★ 理解後記憶法,擺脫硬背又容易忘記的困擾
★ 唸完主題內容立即練習考古題,,印象更深刻
★ 考題依主題分類,輕鬆掌握考題出現的頻率
★ 版面設計新穎,查閱特定主題更方便及快速
★ 彩色印刷及精美插圖,提升圖像記憶的效果
【目錄】
自序 iii
編排架構 iv
章節要點 v
考題趨勢及應考策略 x
第一部:細胞學
胞器與內涵物 2
細胞核 4
粒線體 5
細胞骨架 6
染色技術 7
胞器與內涵物 2
細胞核 4
粒線體 5
細胞骨架 6
染色技術 7
第二部:基礎組織學
第1章 上皮組織
上皮的類型 12
細胞接合 16
上皮的特化構造 19
分泌細胞的類型 22
主要的唾液腺 24
第2章 結締組織
▎結締組織 28
架構及分類 28
吞噬及抗原呈現 29
▎特化結締組織 32
脂肪組織 32
軟骨 33
硬骨 37
硬骨生成 40
骨髓 43
▎血液 44
白血球 44
第3章 肌肉組織
三種肌肉組織 48
骨骼肌纖維的種類 50
肌梭 54
運動終板或神經肌肉接合 56
第4章 神經組織
神經組織的組成 58
中樞及周邊神經的髓鞘差異 63
周邊神經的結締組織 64
退化及再生 65
第5章 血管系統
血管結構之比較 68
彈性與肌肉動脈 70
微血管 72
第6章 皮膚系統
皮膚的層次 74
第7章 淋巴系統
主要的淋巴器官 78
第三部:基礎胚胎學
發育時期 86
絨毛的發育 89
胚層的發育 92
咽 (鰓)弓 (弧) 95
神經嵴的主要衍生構造 100
第四部:大體解剖學
第1章 概論
▎專有名詞 104
基本的專有名詞 104
▎身體的平面 105
身體的參考平面 105
▎運動 107
動作的類型 107
▎關節 108
滑液關節的類型 108
▎自主神經系統 109
自主神經系統的分布 109
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 113
頸神經節 114
第2章 背部
▎脊柱 118
結構及發育 118
椎骨的結構 120
韌帶及孔洞 121
▎脊髓 123
脊髓膜 123
外部形態 124
內部結構:灰質 128
內部結構:白質 129
▎背部的肌肉 133
背部肌肉的分層 133
背部的外在肌 135
▎背部的區域 137
枕下區 (三角) 137
第3章 胸部
▎胸壁 142
肋骨及胸壁的關節面 142
乳房 145
胸部區的肌肉 147
肋間 149
肋間肌 153
▎肺腔 155
胸(肋)膜 155
肺臟 159
肺臟和胸(肋)膜的定位 161
▎支氣管 163
主支氣管 163
下呼吸道的組織學 165
支氣管樹的組織特點 166
▎縱隔 169
縱隔的分區 169
▎中縱隔 172
心臟的發育 172
胎兒血液循環 174
心臟的定位 176
心包膜及心包膜竇 180
心臟的構造 183
心臟的血液供應及傳導系統 186
▎後縱隔 191
血管及淋巴管 191
▎神經支配 194
心臟和肺臟的神經支配 194
第4章 腹部
▎前腹壁 196
筋膜的類型 196
腹直肌鞘與弓狀線 197
前外側的肌肉 199
動脈供應和神經支配 201
▎腹股溝區 203
腹股溝管及疝氣 203
精索 206
▎陰囊 210
動脈供應和神經支配 210
▎睪丸 212
結構 212
史托利氏與萊狄什氏細胞 215
精細胞生成 217
▎腹膜 219
腹膜的特化構造 219
臟器和腹膜的關係 222
▎腹部的血液供應 223
動脈供應:腹主動脈 223
靜脈回流:門靜脈系統 225
▎腹部的神經支配 228
自主神經支配 228
▎腹部的臟器 231
消化道的基本架構 231
消化道結構之差異 233
消化道的特定細胞 238
胃:血液供應 240
十二指腸 243
空腸和廻腸 246
大腸 247
肝臟 250
肝臟小葉 253
肝臟的細胞 254
膽囊及胰臟 256
▎後腹壁 258
腎臟 258
腎臟的組織學 260
腎上腺 263
橫膈 266
腰神經叢 270
第5章 骨盆與會陰
▎骨性骨盆 274
髖骨 274
骨盆的特點 275
骨盆的孔洞 277
▎骨盆腔 280
骨盆壁和底部 280
髂內動脈 283
▎男性的泌尿生殖器官 287
結構與位置 287
尿道 289
尿道括約肌 290
▎女性的內生殖器官 292
卵細胞及卵泡之發育 292
子宮 294
月經週期 297
動脈供應及神經支配 299
韌帶 301
▎直腸 305
直腸的架構 305
▎肛管 306
肛管的結構及括約肌 306
梳狀線及痔瘡 307
▎會陰 310
邊界及區域 310
肛門及泌尿生殖三角 311
陰莖 316
生殖器官的發育 320
陰部內動脈和陰部神經 322
第6章 上肢
▎上肢的骨骼 326
肩帶 326
肱骨 327
尺骨和橈骨 328
腕骨及腕隧道 329
▎上肢的關節 332
胸鎖、肩、肘及腕關節 332
▎上肢的肌肉 335
旋轉肌套 (袖) 335
上臂的肌肉 337
前臂前方的肌肉 340
前臂後方的肌肉 341
手部的肌肉 345
▎上肢的神經 348
臂神經叢 348
▎上肢的血管 356
腋動脈 356
肱動脈 358
淺層靜脈 361
▎上肢的空間 362
後肩胛區 362
第7章 下肢
▎下肢的骨骼 366
股骨 366
脛骨和腓骨 367
跗骨 368
▎下肢的關節 371
髖及膝關節 371
腳踝和足底的關節 375
足弓 376
▎臀部 377
肌肉 377
動脈和神經 379
▎大腿 381
前和內側隔間的肌肉 381
後隔間的肌肉 383
動脈和神經 387
▎小腿 391
肌肉 391
動脈和神經 393
血管和神經的關係 397
▎足部 399
肌肉 399
足底的動脈和神經 401
▎下肢的區域 402
股三角與內收管 402
第8章 頭部
▎頭骨 406
組成及表面標記 406
顱底的孔洞與管道 407
前方及下方的孔洞與管道 409
蝶骨體 410
▎腦膜 413
腦膜的組成 413
顱內出血 414
硬腦膜的內摺或反摺 415
硬腦膜靜脈竇 416
硬腦膜的動脈供應和神經支配 419
▎腦 420
腦泡的發育 420
腦脊髓液 421
大腦動脈環 (威利氏環) 423
腦葉的血液供應 425
▎大腦 430
大腦皮質的分層 430
大腦皮質的類型 431
重要的 Brodmann 氏區 432
大腦白質 436
▎間腦 438
丘腦的神經核及聯繫 438
腦下腺 (腦下垂體) 440
▎腦幹 443
網狀形成 443
雙向神經徑 445
▎運動系統 446
主要下行路線 446
皮質脊髓 (錐體) 徑 447
▎基底核 451
組成及專有名詞 451
直接與間接環 452
▎小腦 454
架構 454
皮質與白質 456
小腦腳 458
▎感覺系統 461
頭部以下的一般體壁感覺 461
頭部的一般體壁感覺 463
▎邊緣系統 467
海馬形成 467
▎腦神經 469
功能分類 469
功能性成分 470
咽弓 (弧) 發育而來的肌肉 472
頭部的副交感神經節 475
嗅及視神經 477
視野 478
動眼、滑車及外旋神經 481
眼球外在肌的運動 486
瞳孔光反射 488
三叉神經 491
角膜反射 494
顏面神經 496
前庭耳蝸神經 500
舌咽及迷走神經 504
迷走神經的喉支 508
副與舌下神經 510
▎頭皮 512
頭皮的結構 512
▎眼眶 513
骨性眼眶 513
附屬構造 515
血液供應和神經支配 516
內含物:眼球 517
▎耳朵 520
中耳 520
內耳 522
▎顳下窩 524
咀嚼肌 524
上頷動脈 526
下頷神經 527
顳顎 (下頷) 關節 529
▎翼腭窩 531
上頷神經 531
聯絡通道 533
▎口腔 535
口腔的肌肉 535
舌頭的特性 536
舌頭的發育 539
唾液腺 540
▎鼻腔 542
鼻腔的界限 542
動脈供應和神經支配 544
▎鼻竇 545
鼻竇的結構 545
第9章 頸部
▎頸部的筋膜 548
深筋膜 548
▎頸部的肌肉 549
舌骨肌群 549
▎頸部的血液供應 551
外頸動脈 551
鎖骨下動脈 553
頸靜脈 555
▎頸部的神經 556
頸神經叢和頸襻 556
▎頸部的臟器 559
甲狀腺和副甲狀腺 559
咽 561
喉 564
喉的肌肉 567
喉的神經支配及動脈供應 568
參考文獻 571
立即查看
神經肌肉學隨身快速參考手冊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神經肌肉學隨身快速參考手冊
作者:楊榮森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3
條嗎:9789861268910
新書簡介:
「神經肌肉學隨身快速參考手冊」一書是提供醫療專業人員,在一般身體檢查與其他神經學檢查之簡要技術說明。內容分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身體各部位之骨骼肌肉系統檢查,涵蓋檢查目的、技術、陽性檢查的臨床所見、敏感度和特異性,以及參考資料的來源,並在檢查項目附加相片以提供視覺的藍圖。第二部分則提供神經學常用的表格和評分系統,病癥包括肌肉、痙攣症狀、神經根病變、創傷性腦損傷症候群和中風評分等,是臨床醫師及醫療相關領域者快速瀏覽關鍵資訊的隨身好幫手。
譯者序(Preface)
對於投入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醫療工作的專業人員而言,學習過程中都會面對各式各樣的檢查,能夠嫻熟這些檢查,在診治上自會事半功倍;這些檢查教導我們結合解剖、生理、功能等知識,在評估後綜合寶貴資料,以利診斷與治療,因此乃是重要敲門磚;但重點和難處在於該類檢查項目繁多,易學難精,且若操作不如法,甚至可能會造成誤導;因此學習正確檢查,應用於臨床實作,自當為首要之務。
各領域賢達都公認這些檢查的重要性,許多基本檢查被列入各種教科書或手冊,成為基本的訓練養成課程中的要項。雖然學習重要檢查方法是基本要求,但檢查方法眾多,要如何提高學習效率,乃成為初學者的重要課題;本書從各方面提供許多有關骨骼、肌肉和神經學檢查的重要項目及說明,本書除提供檢查方式內容外,也提及一些敏感度和特異性的資料供讀者參考,在應用上更可明白其相關資料,且對神經系統方面整理許多評量表,使用便利。希望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並如法應用實踐,以得到準確檢查結果,這也是本書作者和本人的共同期待。
完成本書的譯作,筆者也從中學習很多,在此要感謝合記圖書出版社吳先生及編輯團隊的協助,讓本書及早完成;更衷心感謝讀者的支持與指教,本書在付梓前經多次校閱,若有錯誤之處,更期盼讀者不吝告知,便於再版時予以更正,無任感荷。
楊榮森 敬上
西元 2012 年 5 月 27 日
目錄 (Contents)
貢獻者 ii
序言 iv
致謝 v
譯者序 vi
I.肌肉骨骼系統身體檢查
1. 胸廓出口症候群 3
2. 頸椎 7
3. 肩關節 10
4. 肘關節 29
5. 腕部和手部 33
6. 腰椎 40
7. 髖部 47
8. 薦椎腸骨關節 53
9. 膝部 57
10. 踝部 73
II.神經學檢查和評分
11. 神經功能障礙的復健診治策略 79
12. 中風的後果 82
13. 上運動神經元病變與下運動神經元病變 87
14. 上運動神經元徵候 88
15. 壓瘡 93
16. 肌肉力量評分 101
17. 深腱反射評分 102
18. Glasgow氏昏迷量表 103
19. Glasgow氏預後量表 104
20. 創傷性腦損傷嚴重度指數 105
21. Ranchos Los Amigos氏量表 106
22. 改良式Ashworth氏痙攣量表 108
23. Brunnstrom氏復原分期 109
24. 失語症 110
25. 脊髓損傷的標準神經學分類 112
26. 神經心理學 114
27. 腦震盪後恢復比賽的指引 117
28.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腦中風量表 119
29. 簡易智能狀態測驗 124
30. 神經根病變 125
31. 運動範圍 129
32. 腰薦神經叢 131
33. 臂神經叢 134
34. 周邊神經分佈 135
35. 神經根的皮節分佈索引 137
索引 139
立即查看
IMPS人體優化訓練美學系統:提升洞察力、如何健身大腦覺醒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簡介】
◎這是一個全民健身的時代,而本書正是最好的入門書,讓你達到身心靈的全面提升。
◎結合醫療與健身,客製化學員訓練計畫,讓你能正確而有效的練習。
◎讓本書開啟你對身體改變的原動力:呼吸、動作評估、肌力測試、筋膜鏈、動力鏈。
IMPS(Integrate Movement Performance System)
是一套具備高度邏輯又很精實的運動訓練系統,
透過IMPS,不僅可循序漸進又安全的獲得健康與體魄,
同時也提升整體生活質量,和應對生活挑戰的意識,
最終也邁向了身、心與靈的提升。
一本結合運動科學與實踐經驗的好書,
從呼吸與動作評估,到肌力測試與動力鏈的應用,
更巧妙地將大腦科學與動作學習的概念結合。
Moking教練通過具體的測試與訓練邏輯,
展示了IMPS系統如何評估與解構動作失能,
再透過升退階訓練逐步改善問題。
最終,每個人都能通過提升自我洞察力與強化身心,
達到生命的最佳狀態。
【目錄】
立即查看
重訓入門 + 教學影片完全手冊 - 140 種徒手與器械訓練肌肉解剖圖解, 132 支真人示範影片掃碼就能學習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商品簡介
內容介紹:
[ 為重量訓練初學者設計 + 影片教學 ]
市面上許多健身、肌力訓練基礎書,都只有照片或手繪圖示範,初學者只能看著圖片揣摩動作,其實並沒有那麼容易了解。本書既包括每個訓練動作的分解步驟照片,還包括真人教練錄製示範影片,透過旗標本書專屬網頁或以手機掃描 QR-Code 就能觀看,書與影片的結合相得益彰。
[ 居家、健身房訓練皆適合 ]
本書多達 140 種訓練動作,完整覆蓋上肢、胸肩背、下肢、核心等部位以及運動後的拉筋伸展。動作包括健身房主要器械以及徒手健身的抗力球、藥球、彈力帶、啞鈴、壺鈴、BOSU 球等道具,居家或者上健身房都用得到,適用範圍最廣。並提供正確做法、避免錯誤、難度級別、呼吸提示、注意事項等說明,讓初學者得以熟悉各種重訓器材與徒手健身的正確操作方法。
[ 精美的肌肉解剖圖解 ]
除了真人示範動作以外,初學者也想知道每個訓練動作到底是練到哪裡的肌肉,或者懷疑為什麼練了沒感覺,本書特別利用 3D 人體電腦繪圖,將 140 種動作製作成精美的肌肉解剖圖,並標示各該動作鍛鍊到的主要肌肉與輔助肌肉有哪些,有利於感受正確部位的收縮與拉伸。
[ 可以直接套用的重訓方案 ]
如果你有從事體育活動,本書也包括台灣最普及的體育重訓方案,包括羽球、籃球、網球、游泳、足球、排球、桌球、高爾夫、自行車、柔道、跑步等,在歐美或日本翻譯書中少有。此外,還包括局部肌力發展(手臂、背部、肩部、臀部、腿部)、核心訓練與全身性的肌力訓練,以及高強度訓練和適用於久坐族的訓練方案。
本書特色:
● 厚達 350 頁,豐富性遠勝其它入門書。
● 600 餘幅專業教練示範及精緻肌肉解剖圖。
● 140 種含括全身部位的訓練動作,市面上最豐富。
● 132 支真人示範教學影片,可供上網或手機掃描 QR-Code 觀賞。
● 20 餘種體育專項和肌肉部位與功能訓練方案,提高生活與運動表現。
目次
目錄:
示範影片使用說明
本書使用說明
上肢肌肉圖
下肢肌肉圖
第 1 章 基礎知識
重量訓練帶來改變
瞭解運動平面與動作模式
把握重訓中的各種量
重訓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項
重訓與飲食
第 2 章 上肢訓練
槓鈴划船
彈力帶雙臂側平舉
前側平舉
雙臂前平舉
雙臂彎舉
雙臂反向彎舉
雙臂錘式彎舉
啞鈴雙臂反向彎舉
集中彎舉
坐姿肩推
雙槓撐體
抗力球肱三頭肌伸展
椅子撐體
肱三頭肌過頭屈伸
滑輪肱三頭肌下拉
肩部畫圈
肩外旋
聳肩
彈力帶肩推
反向平板
肩胛骨運動
滑輪下拉
啞鈴飛鳥
啞鈴斜板側平舉
抗力球側平舉
平板支撐轉體
伏地挺身屈膝
第 3 章 胸肩背訓練
槓鈴臥推
滑輪夾胸
啞鈴上斜推舉
胸前交替水平推
坐姿上斜胸推
坐姿胸推
滑輪下斜夾胸
伏地挺身
伏地挺身 - 寬距
伏地挺身 - 上斜
伏地挺身 - 推起離地
坐姿划船
滑輪直臂下拉
引體向上
槓鈴硬舉
前俯划船
壺鈴前俯交替划船
啞鈴單臂划船
坐姿俯身側平舉
啞鈴直立划船
壺鈴單臂划船
啞鈴直臂拉舉
坐姿高位下拉
壺鈴單臂高拉
俯臥挺身
俯臥兩頭起
俯臥 YTW 伸展
第 4 章 核心訓練
平板支撐
側平板支撐
骨盆傾斜訓練
側捲腹
滑輪跪姿捲腹
屈腿仰臥舉腿
抗力球捲腹
壺鈴伏地挺身
俄羅斯轉體
抗力球前推
抗力球轉肩
抗力球側臥轉肩
藥球側向伐木
仰臥交叉提膝
雙臂旋轉上拉
登山者
抗力球抬腿轉髖
夾球轉髖
仰臥夾球兩頭起
直腿仰臥舉腿
單腿 V 字兩頭起
仰臥兩頭起
單車式捲腹
仰臥高舉腿
仰臥交替抬腿
過頂砸球
壺鈴土耳其起身
第 5 章 下肢訓練
靠牆深蹲
槓鈴深蹲
啞鈴弓步深蹲
壺鈴深蹲
BOSU 球橋式
啞鈴相撲深蹲
保加利亞分腿蹲
寬腿深蹲
深蹲跳
貝殼練習
蚌式支撐
啞鈴直腿硬舉
單腿前俯
屈髖外擺
徒手蹲
後弓步
側弓步
交替側弓步
側向交叉步
伏地挺身 - 蹲跳
髖關節外旋
後腿抬高弓步蹲
俯身單腿站立平衡
啞鈴舉踵
俯臥單腿彎舉
俯臥雙腿彎舉
第 6 章 拉筋伸展訓練
頸側輔助伸展
頸部左右旋轉
站姿三角肌後束伸展
肱三頭肌伸展
胸肩與肱二頭肌伸展
手腕伸肌與屈肌伸展
擴胸伸展
跪坐背部伸展
眼鏡蛇式
抗力球後彎
抗力球側伸展
俯臥扭轉
抗力球背部伸展
仰臥屈膝扭轉
下背滾動
嬰兒式
坐姿臀部扭轉
貓式
坐姿腿後肌伸展
單臂側彎
坐姿 4 字前彎
仰臥單腿屈膝扭轉
仰臥雙腿抱胸
仰臥 4 字伸展
蝴蝶式
跪姿屈髖伸展
前屈式
仰臥腿後肌伸展
坐姿彈力帶腿後肌伸展
跪姿股四頭肌伸展
坐姿體前屈
滾筒小腿放鬆
前彎觸腳趾
第 7 章 訓練方案
體育專項訓練方案
肌肉部位與功能訓練方案
立即查看
28天徒手體重訓練, 5大循環健身課程 - 肌力訓練‧終極心肺‧超級波比‧快速燃脂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肌肉骨骼評估:關節活動度與徒手肌力測量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神經動能療法:徒手肌力測試的創新思維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神經動能療法:徒手肌力測試的創新思維
作者:白凱瑩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6
條碼:9789863680949
簡介
「神經動能療法」是一種特殊的徒手肌力測試方式,能改變動作控制中心與身體的連結,適合用來處理受傷及壓力所造成的肌肉疼痛。本書內容編排依照解剖位置區分為:頸部、軀幹、上肢、下肢,逐一介紹肌肉與其相關之測試法,並包括解剖示意圖來闡述肌肉與肌肉群之間關係。藉由清楚的肌肉功能測試技巧、明確的施測位置與圖片說明,讓讀者能一目瞭然輕鬆學習。本書是醫師、物理治療師、整復師、動作訓練專家、肌力體能教練人員等,想深入瞭解神經動能療法全貌的絕佳寶典。
目錄(Table of Contents)
關於神經動能療法各界的讚譽 iii
前言 v
神經動能療法介紹 vii
頸椎(Neck) 1
頸屈肌 1
單側胸鎖乳突肌 2
頸長肌 2
中斜角肌 3
前斜角肌 3
雙側頸伸肌 4
單側頸伸肌 5
頸椎旋轉肌 5
上斜方肌 6
▇ 頸部肌群動作解剖圖示 7
頸屈曲 7
頸伸直 8
上肢 (Upper Extremities) 9
中斜方肌 9
下斜方肌 10
闊背肌:手臂伸直 11
闊背肌:手肘彎曲 12
大圓肌 13
提肩胛肌 14
菱形肌 15
前三角肌 16
中三角肌 17
後三角肌 18
喙肱肌 19
小圓肌 20
棘下肌 21
棘上肌 22
肩胛下肌 23
胸大肌鎖骨走向 24
胸大肌胸骨走向 25
三頭肌外側 31
肱橈肌 31
肩屈曲 32
肩伸直 32
肩外展 33
肩內收 33
肩水平內收 34
肩水平外展 34
旋前圓肌 35
旋後肌 35
橈側肌屈腕 36
橈側伸腕長肌 37
橈側伸腕短肌 37
尺側屈腕肌 38
尺側伸腕肌 39
手腕屈肌 40
手腕伸肌 40
手腕外展肌 41
手腕內收肌 41
屈指淺肌 42
屈指深肌 43
伸指肌 44
屈拇長肌 45
伸拇長肌 45
屈拇短肌 46
伸拇短肌 47
內收拇指肌 48
外展拇長肌 49
拇指對手指: 拇指對掌肌、
小指對掌肌 50
▇上肢肌群動作解剖圖示 51
肩胛骨上提 51
肩胛骨下壓 51
肩胛骨外展 52
肩胛骨內收 52
肩胛骨上轉 53
肩胛骨下轉 53
肩內轉 54
肩外轉 55
肩屈曲 55
肩伸直 56
肩外展 57
肩內收 57
肩水平外展 58
肩水平內收 58
手肘屈曲 59
手肘伸直 59
前臂旋後 60
前臂旋前 60
手腕屈曲 61
手腕伸直 61
手腕外展 62
手腕內收 62
拇指與四指外展 63
拇指與四指內收 63
拇指與四指伸展 64
拇指與四指屈曲 64
胸小肌 26
前鋸肌 27
二頭肌長頭 28
二頭肌短頭 29
肱肌 29
三頭肌長頭 30
三頭肌內側 30
軀幹 (Torso) 65
腹直肌 65
軀幹旋轉 66
腹斜肌:側躺與站姿下測試 67
腹外斜肌 68
腹內斜肌 69
腹橫肌 70
腰方肌 71
腰肌 72
髂肌 73
胸椎旋轉 74
腰椎旋轉 75
腰椎伸直 76
▇ 軀幹肌群動作解剖圖示 77
軀幹屈肌 77
軀幹伸直 78
軀幹側彎 79
軀幹旋轉 80
下肢 (Lower Extremities) 81
髖屈 81
髖伸直 82
臀大肌 83
臀中肌 84
臀中肌:圖為側躺下測試 85
臀小肌 85
闊筋膜張肌 86
闊筋膜張肌 87
梨狀肌 88
閉孔內肌 89
閉孔外肌 90
髖內收 91
恥骨肌 91
內收短肌 92
內收長肌 92
內收大肌 93
股薄肌 94
縫匠肌 95
股直肌 96
股中間肌 97
股內側肌 98
股外側肌 99
股二頭肌 100
半腱肌和半膜肌 101
膕旁肌 102
膕肌 103
腓腸肌 104
比目魚肌 105
脛骨後肌 106
脛骨前肌 107
第三腓骨肌 108
腓骨長肌與短肌 109
足內翻 110
足外翻 111
屈拇長肌 112
屈拇長肌 113
伸拇長肌 114
伸趾肌 115
屈趾長肌 116
▇ 下肢肌群動作解剖圖示 117
髖外轉 117
髖內轉 117
髖屈曲 118
髖伸直 118
髖外展 119
髖內收 119
膝蓋外轉 120
膝蓋內轉 120
膝蓋彎曲 121
膝蓋伸直 121
腳踝背屈 122
腳踝蹠屈 122
足內翻 123
足外翻 123
其他各種測試 (Miscellaneous Tests) 125
前行測試 125
側向動作 125
外展整合 126
內收整合 126
索引 127
關於作者 131
立即查看
Daniels and Worthingham's 肌力測試:徒手檢查與表現測試之技巧 (10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肌力測試:徒手檢查與表現測試之技巧
ISBN13:9789869743266
替代書名:Daniels and Worthingham's Muscle Testing: Techniques of Manual Examination and Performance Testing 10/E
出版社:ELSEVIER
作者:Dale Avers;Marybeth Brown-原著
譯者:李映琪-編譯
裝訂/頁數:平裝/403頁
規格:28.5cm*21cm*2cm (高/寬/厚)
出版日:2019/07/01
中國圖書分類:病理學
內容簡介
肌力測試:徒手檢查與表現測試之技巧 作者序
七十多年來,你手上翻閱的 Daniels 和 Worthing- ham《肌力測試》系列教科書,一直向學生和臨床人 員傳授徒手肌力測試的技術和科學知識。在過去的這 七十餘年間,不包括本版,總共出版了 9 個版本。
那為什麼還要有第 10 版呢 ? 在本書悠久的歷史 裡,肌力測試進入了不同的境界。一開始,《肌力測 試》是為了測試小兒麻痺症患者肌力的入門教科書, 到了現今已涵蓋了更廣泛的、對肌力測試的實務需 求。此外,肌力測試的技巧現在已適合從年輕成人到 百歲人瑞等不同年齡層的病患 ( 適合兒童肌力測試的方 法或許可參照其他資料來源 )。第 10 版以徒手測試為 基礎,更包含了爆發力測試及肌耐力測試,也有替代 的肌力測試法,諸如利用自由重量、重訓機器、彈力 帶、自身體重、功能性測試及最近的手持式測力計。 由於眾多研究者的貢獻,第 10 版的測試比過去的版本 更具實證基礎,這些研究讓我們對肌力評估的理解更 上一層樓。第 10 版也在很多實例中,提供了可參考的常模數值。最後,針對剛入行的治療師,第 10 版也加 入了建議運動,以協助新手治療師設計適當的治療計 畫。當健康專業有所進展時,肌力測試也跟著進步。 我們相信本書是坊間最跟得上新知的肌力測試教科 書,並詳列數百種肌力測試「該如何做」的資訊。最 重要的是,第 10 版是經過實證後的內容,而這正是現 代醫療照護系統所必須的。
對於能用歷史眼光來看待事物的人來 說,很明 顯,《肌肉測試》的編輯和作者,這些年來有新人加 入,故人也走了不少。與這本教科書早期版本相關的 歷史人物早已不在,但每位前輩都做出了重要的貢 獻,並將衣缽傳給了下一代學者。現在,由我們負責 這本書,而在適當的時機,我們也會把火炬傳遞到年 輕人的手上,讓他們繼續用手指去觸摸臨床實務和學 術的脈動。至於為何現在是我們負責本書呢?這是因 為我們跟 Helen Hislop 有長遠及深厚的關係,而 Helen 是這本書之前的作者,她為這本書掌舵長達四十餘 年。Helen 看重我們的臨床專長及解剖知識,並在她的 祝福下,將這本書交棒給我們。希望我們的努力可以 讓你們滿意。
我們非常感謝眾多前輩創作了此書,也非常感謝 所有曾經協助製作此書的人,尤其是本書的企畫編輯 Linda Wood,她相當具技巧性的引導、開發本書的五 個版本。我們也感謝 Yoshi Miyake 繪製新的測試圖, 以及 Jeanne Robertson 繪製的新解剖圖畫。特別感謝在 本書製作期間投稿和審閱本書各單元的人:坎貝爾大 學的 Richard Bohannan(PT, PhD, FAPTA)、上州醫學 大學的 Christopher Neville(PT, PhD)和 Kevin Neville(PT, DPT)。對這些人的寶貴意見,我們由衷感激。 同時也感謝四名上州醫學大學學士後物理治療專業博 士 (DPT) 二年級的學 生:Melanie Chapman、Marissa Coppola、Kathryn Dziwulski 和 Vanessa Sweet,他們是 第 10 版諸多插圖的模特兒。最後,我們要感謝愛思唯 爾的團隊,包括 Sarah Vora、Michael Fioretti 以及其他 許多在幕後努力,來成就這本書的工作人員。
Dale Avers, PT, DPT, PhD, FAPTA Marybeth Brown, PT, PhD, FAPTA
目錄
插圖列表
插圖 1 頭部和頸部的屈曲和伸直,25
插圖 2 肩胛骨的重要平面,90
插圖 3 胸部處的手臂肌肉橫切面,116
插圖 4 手臂和前臂橫切面,164
插圖 5 拇指的動作,200
插圖 6 大腿橫切面,241
插圖 7 小腿橫切面,282
引言
肌力測試的簡史,ix
如何使用本書,x
肌肉的名稱,xi
解剖學的依據,xi
文中慣用的箭頭,xi
Chapter 1
徒手肌力測試的原則,1
評分標準,2
測試程序概述,2
肌力測試評分標準,3
篩檢測試,6
肌力測試的準備,6
運動,9
主要作用肌肉,10
總結,10
Chapter 2
徒手肌力測試的相關事項與限制,11
簡介,12
施測者與肌力測試的價值,12
病人對測試的影響,13
在各種臨床機構裡使用徒手肌力測試,13
徒手肌力測試的限制,16
Chapter 3
頸部肌群測試,19
簡介,20
頭部伸直,21
頸部伸直,26
頭部屈曲 ( 縮下巴 ),30
頸部屈曲,34
透過屈曲分離單側胸鎖乳突肌,38
頸部轉動,39
Chapter 4
軀幹與骨盆底肌群測試,41
軀幹伸直,42
腰椎,45 胸椎,46
骨盆上抬,49
軀幹屈曲,53 軀幹轉動,59
核心肌肉測試,64
核心肌力、穩定度及耐力,64
安靜吸氣,71
橫膈膜,75
肋間肌,77
用力呼氣,78
骨盆底,81
Chapter 5
上肢肌群測試,89
肩帶肌力測試的簡介,91 肩胛骨外展及往上轉動,94 肩胛骨上抬,98
肩胛骨內收 ( 後縮 ),101 肩胛骨下壓及內收,104
肩胛骨內收及往下轉動,107
闊背肌,112
三角肌測試的簡介,117
肩關節屈曲,118
肩關節伸直,122
肩關節外展,126
肩關節水平外展,131
肩關節水平內收,134
旋轉肌袖的簡介,138
肩關節外轉,139
肩關節內轉,144
肘關節屈曲,150
肘關節伸直,155
前臂旋後,160
前臂旋前,165
腕關節屈曲,169
腕關節伸直,174
手部肌肉測試的簡介,179
手部外部肌肉,179
手指近端指間關節和遠端指間關節屈曲,180
合併近端指間關節及遠端指間關節測試,182
近端指間關節測試,183
遠端指間關節測試,185
指頭掌指骨關節伸展,186
指頭內在肌肉,189
指頭掌指骨關節屈曲,190
手指外展,195
手指內收,197
拇指肌肉,199
拇指的掌指骨關節及指間關節屈曲,201
拇指指間關節屈曲,204
拇指掌指骨及指間關節伸展,205
拇指外展,209
外展拇指長肌測試,210 外展拇指短肌測試,211
...
原價:
1500
售價:
1425
現省:
75元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