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267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大陸專利案例研析 作者:專利師公會兩岸事務委員會 出版社:元照 條碼:9789862551806 本書簡介 ECFA時代兩岸經貿交流將更上層樓,同時隨著兩岸企業的互動頻繁,衍生出的法律問題也引起了不少的注意與討論。然而在司法判決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台商面對陌生的體制與繁複的大陸法律,將產生諸多商業布局與智慧財產保護的難題。 本書由台灣專利師公會12位精通兩岸事務的專利師分別執筆,評析大陸法制與台灣法制上觀點的異同,每篇文章皆有作者對該案例的評論。本書的出版希冀可供國內學術界與實務界處理相關問題時之參考,同時希望拋磚引玉,吸引更多法律人投身專利法規研究的領域。 圖書目錄 理事長序/蔡坤財 序 文/李貴敏 編者序/蔡坤旺 .關於職務發明之評論 ──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2008)滬高民三(知)終字第130號判決為例/1 .關於職務發明之評論 ──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9)中民初字第567號判決為例/9 .關於認定職務發明因素之評論 ──以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2009)武知初字第543號判決為例/17 .論中國大陸訴前禁令之申請與解除 ──以陜西省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2007)西立禁字第001號裁定為例/23 .論中國大陸專利法中所謂必要技術特徵之判定 ──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0)一中知行初字第1931號判決為例/31 .論中國大陸全要件原則的實踐 ──以最高人民法院(2009)民提字第83號判決為例/37 .論中國大陸專利法中所謂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之探討 ──關於北中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8)一中行初字第667號判決之評論/47 .論中國大陸有關等同侵權適用之判斷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2009)民申字第65號判決為例/53 .論中國大陸專利法中創造性的判斷 ──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10)高行終字第40號判決之評論為例/59 .論中國大陸外觀設計專利侵權糾紛實踐 ──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2010)蘇知民終字第0125號判決為例/67 .論中國大陸外觀設計專利無效行政糾紛實踐 ──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8)一中行初字第1051號判決為例/77 .被控侵權產品是否落入涉案專利權的保護範圍之評論 ──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2008)寧民三初字第18號判決為例/87 .中國大陸同一申請人取得相同和近似外觀設計專利是否違反重複授權原則 ──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08)高行終字第00377號行政判決為例/95 .中國大陸實用新型的等同侵權判斷 ──以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2010)閩民終字第68號民事判決為例/119 .中國大陸實用新型權利要求中用語的解釋及禁止反悔原則 ──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05)高行終字第120號行政判決為例/127 .論中國大陸禁反言原則的實踐 ──以最高人民法院(2009)民提字第20號判決為例/151 .論中國大陸之專利新穎性認定及無效宣告程序中對專利文件之修改 ──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0)一中知行初字第315號判決為例/169 .論中國大陸之專利分案申請時限 ──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8)一中行初字第01262號判決為例/189 .多餘指定與禁止反悔原則的適用 ──(2008)滬一中民五(知)初字第442號判決評析/199 .先用權抗辯 ──(2009)粵高法民三終字第174號判決評析/215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兩岸繼承經典法律案例解析》是鄭律師多年實務經驗的精華之作,內容豐富且具高度實務價值。書中從兩岸繼承法制的重大差異切入,深入解析具體案例,為讀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探討。無論是第一章中對兩岸繼承法制關鍵差異的比較,還是後續章節中針對實務經典案例的詳細分析,書中專業的見解均能讓讀者豁然開朗。 這本書不僅是法律專業人士的寶典,更是有兩岸繼承需求者不可或缺的實用指南。鄭律師憑藉豐富的實務經驗,結合兩岸繼承法的特殊性,讓讀者在面對複雜的法律問題時都能找到解答。從本書中,讀者不僅能學習法律知識,還能獲得實際的法律指引,每一頁都凝聚了鄭律師的智慧與心血,這本書的出版,無疑是對兩岸法制交流與發展的一大貢 【目錄】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這是一本探討新石器時代迄今,臺海兩岸飲食文化傳播的集粹之作。 內容簡介 ◎代理經銷 白象文化 本書發行收益全部捐贈「中華河洛暨開漳聖王文化研究會」。 中國大陸新石器時代,早已具有航海能力的東南沿海的古百越人群,約在六千年前橫渡海峽,登上臺灣史前舞台。古百越人不僅把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作技術傳播到臺灣,形成臺灣最早的「稻粟並作」農業文明,他們也是臺灣原始南島語族先住民的先祖。 唐朝開漳聖王陳元光,及其所帶領的將士,於一千三百多年前,將河洛文化「南傳閩粵」,也移入了中原飲食文化。明清時代,河洛文化「東移臺灣」,閩粵河洛人後裔在開發臺灣的過程中,又把河洛人的飲食習俗與文化帶入了臺灣。 1949年,國民政府百萬大軍易守來臺,中國大陸「八大菜系」地域性飲食隨著大量外省人遷移臺灣這座「璀璨之島」,各省市飲食習俗在臺承續,就地深根,交替與混融,成為中華飲食文化大融爐的薈萃之地。 時空膠囊聚縮在基隆廟口,小吃深藏千年飲食基因密碼, 傳統羹湯、滷肉飯、麵食、生魚片,不乏古代中原飲食身影。兩岸飲食文化持續展演亙古至今「不散的筵席」。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 一、時間範圍 二、空間範圍 三、本研究的議題 第三節 研究方法理論與設計 一、文獻分析法 二、參與觀察法 三、訪談法 第四節 研究架構 一、河洛飲食文化南傳閩粵 二、河洛、閩粵飲食文化東移臺灣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文化傳播相關理論 第二節 河洛文化傳播 一、飲食文化的擴散與交流 二、兩岸民間交流與互動 三、飲食文化傳播的推手-移民 四、奠基閩臺,「中原文化傳播者」開漳聖王陳元光 五、閩臺「文化圈」的相似性 六、飲食文化傳播要素-環境變遷 第三節 河洛文化影響閩南飲食文化 一、河洛中原孕育最早的華夏文明 二、閩地的開發與文化熟成 第四節 中原、閩南移民文化深植臺灣 一、跨海來臺 近代民族大遷徙 二、宗族開枝,房派散葉 三、臺灣飲食信仰習俗,彰顯河洛印記 四、薈萃多元飲食,臺灣盡展風華 第五節 小結:臺灣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 一、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跨越古今 二、臺灣重現中國傳統美味 第三章 大陸影響臺灣史前農業與飲食 第一節 史前農糧生產與加工 一、新石器時代的糧食生產農具 二、穀物脫殼工具-石磨盤、石磨棒 三、杵、臼 槌搗米穀 四、石轉磨研製麵粉,加工技術的重大變革 第二節「陶」-源自大陸的臺灣史前飲食器物 一、中國發現兩萬年前最早的陶器 二、百越陶器六千年前傳入臺灣大坌坑文化 三、圓山文化的飲食器-陶罐 第三節 「刀耕火種」 臺灣新石器時代的農漁業 一、百越文化的傳播 二、臺灣先住民「穀倉」與百越「干欄屋」 第四節 中國大陸青銅器、鐵器傳播臺灣 一、中原青銅時代的農具革新 二、商周、百越青銅文化在臺灣 三、百越人與臺灣鐵器時代的農業 第五節 小結:兩岸考古共同印記與特徵 第四章 臺灣史前與閩浙沿海的互動 第一節 臺灣「原始南島語族」與大陸「百越族」的關係 第二節 大陸東南「百越」種姓眾多 第三節 河姆渡人的後代-百越人群與臺灣南島語族 第四節 穀倉豐收 干欄巢居 第五節 善造舟船 征海傳播 第六節 「骨耜」耕作-翻田種稻之始 第七節 河姆渡人陶器與飲食的多樣 第八節 中原文化影響百越、臺灣南島語族 第九節 小結:南島語族初始發源地在大陸華南 第五章 河洛飲食與水席 第一節 河洛飲食 一、河洛飲食特質 二、先秦時期「八珍」和調味料 三、河洛飲食發展脈絡 第二節 洛陽水席 第三節 大唐胡食 風華盛世 一、唐三彩 陶俑的寓意 二、胡漢相會 三、異域飲食傳入中土 四、洛陽「水席」到臺灣「肉羹」 第四節 小結:多元民族共同成就河洛飲食發達史 第六章 清領到日據:臺灣常民文化與飲食概況 第一節 漢人移民社會的形成 第二節 常民文化與飲食內涵 第三節 臺灣先住民與漢人早期飲食 一、臺灣最早的稻米 起源長江流域 二、明清時期 閩菜在臺落地生根 三、日據時期 蓬萊米與生食文化 第四節 小結:臺菜承襲閩俗與河洛民風 第七章 晚近臺灣飲食文化的變遷:酒樓到酒家 第一節 「酒家菜」承續中國大陸菜系多元飲食 一、秦樓楚館 酒樓文化 二、「臺灣料理」-日本皇室的「御宴」 第二節 攀附權貴 縱情聲色 第三節 混血「臺菜」 一、酒家菜為「臺菜」始祖 二、多元薈萃 自成一格 第四節 小結:「臺菜」揮灑中國大陸菜系底蘊 第八章 國宴的內涵與寓意 第一節 國宴的意涵與籌備 第二節 時代的演替 第三節 國宴菜單的演變 第四節 古典盛食器的觀察 第五節 低調與包裝 第六節 中國菜的鄉愁 第七節 小吃輝映國宴 第八節 小結:近代飲食的菁華 第九章 飲食大融爐 臺灣「混省」菜系特徵 第一節 菜系的形成 一、菜系的區域性特徵 二、菜系的源起與地方風味的形成 第二節 八大菜系的混融與本土化 一、「臺灣菜系」獨創「特殊一元」 二、「混省」特色 多元一體 第三節 小結:中國大陸飲食文化的集成地,臺灣一枝獨秀 第十章 今古羹湯與麵食文化 第一節 羹湯文化 一、羹的源起 二、羹的沿革與發展 三、古代名品的羹 四、今古羹的調製 五、羹與湯之別 六、今日臺灣羹湯小吃 第二節 今古麵食文化 一、小麥與製麵的起源 二、中國最早的第一碗麵條 三、麵條的歷史 四、饅頭名稱的源起 五、饅頭的歷史 六、餃子、餛飩的歷史 第三節 臺灣的麵食文化 一、百萬大軍帶進麵食文化 二、「獨尊米食」到「米麵共食」 三、傳統糕點 四、傳統麵條 五、新興麵食文化 第四節 小結:飲食的高度文明 第十一章 飲食王國 第一節 臺灣最美麗的風景-夜市與小吃 第二節 古代夜市與小吃名品 第三節 臺灣傳統小吃品項 第四節 小吃的鄉土情趣 第五節 異國料理 美食天堂 第六節 海上明珠 璀璨之島 吃在臺灣 第七節 小結:族群共融 多樣的飲食 第十二章 基隆廟口美食文化的在地化呈現 第一節 基隆的開發 一、史前新石器時代 二、歷史時期 三、大航海時代 四、漳州人開發市區「崁仔頂」 五、強權環伺 第二節 基隆廟口與小吃的形成 一、廟口奠濟宮沿革 二、開漳聖王廟口與小吃 三、街巷裡的小攤溫情 四、小吃傳承閩粵、河洛原鄉印記 第三節 美食之都在基隆 第四節 小吃天堂在廟口 一、百味珍饈 首屈一指 二、雨都的熱食-羹、麵 第五節 古代飲食的呈現,羹湯意味深長 一、肉羹 二、鼎邊趖 三、紅糟鰻魚羹、排骨羹 四、豆簽羹 五、花枝羹 六、白湯豬腳 第六節 「麵食」亙古通今 一、千年歷史 大麵炒 二、汕頭沙茶咖哩炒麵 三、陽春麵 四、餛飩 五、什錦麵 六、糕餅與麵點 第七節 廟口生魚片,源自先秦「魚膾」生食文化 第八節 小結:古代飲食的密碼 第十三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華夏飲食基因濃縮在臺灣、基隆的時空膠囊 第二節 研究限制 一、時間限制 二、空間限制 三、相關研究成果不足的限制 四、考古發現的理論限制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後記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二、英文書目 三、學報期刊 四、報刊網路 五、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