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刑法實務學說對話解題書 (2版)
作者: 謝律師編著
版次: 2
ISBN: 9786263347991
出版社: 高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波斯納)
出版日期: 2024/03
#考試用書
#專技(含司特)證照
#律師、司法官
定價: 700
售價: 574
庫存: 庫存: 2
LINE US!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付款方式: 超商取貨付款 line pay
信用卡 全支付
線上轉帳 Apple pay
物流方式: 超商取貨
宅配
門市自取

詳細資訊

【簡介】 為了備戰新型態100分型司律考題,本書針對許多議題補充大量學說與實務見解之對應,並結合曾經出現過之國考考題供大家練習。另外亦在每題的擬答中,盡可能針對「己見」之部分增加論述,達到學說、實務、己見三者並陳,以因應現在閱卷老師想要看到大家有深度論述的答題趨勢。 本次改版加入修法的性隱私影像相關犯罪、加重私行拘禁罪,及收錄相關最新實務見解,也加入最新試題。特色如下: .作者閱讀了大量的文章,希望透過濃縮整理,把重要的爭議內容及看教科書時不見得會細看的問題,以白話文的方式,作介紹。 .作者大量搜集法院實務判決,並針對一些爭點在本文或註腳內並列不同或相反見解,供讀者參照。除可應付考試外,將來順利上岸從事實務工作時,仍可帶給大家延續性的幫助。 .為了因應新型態考試,在答題方面的論述有所增加。此外,在解題後,除了呈現實務與學說之對話,更增加不少作者與讀者間之對話,以謝律師的補充方式呈現,幫助讀者快速吸收繁雜的刑法概念。 【目錄】 第一部分 刑法總則  第一章 刑法之效力   肯亞詐騙案(王皇玉老師文章)  第二章 刑法之解釋   壹、前情提要   貳、重傷(改編自108年司律)   參、凌虐(102年律師)   肆、性隱私影像(112年三等調查局)  第三章 構成要件   第三人行為介入與客觀歸責(改編自108年東吳法研)  第四章 違法性   壹、現在不法侵害之判斷(改編自107年司法官)   貳、容許構成要件錯誤(108年台大法研)   參、延展型防衛過當(103年三等一般行政)   肆、挑唆防衛(筆者自擬)   伍、文章補充:過失犯與正當防衛(許恒達老師文章)   陸、強制型緊急避難(筆者自擬)   柒、自招危難(陳志輝老師文章)   捌、額外補充:強制輸血與緊急避難(吳耀宗老師文章)  第五章 著手與未遂犯   壹、前情提要   貳、分則之著手(放火)(105年司法官   參、分則之著手(竊盜)(104年司法官)   肆、中止犯之既了未遂與未了未遂(謝煜偉老師文章)   伍、預備犯之中止(99年司法官)   陸、不能未遂與準中止犯(筆者自擬)  第六章 教唆犯與幫助犯   壹、幫助犯之因果關係(108年司律)   貳、中性幫助行為(105年司法官)   參、加重教唆(100年律師)   肆、教唆與錯誤(筆者自擬)   伍、不作為正共犯(106年台大法研)  第七章 間接正犯   利用他人過失之間接正犯(104年司法官)  第八章 共同正犯   壹、相續共同正犯(108年政大法研)   貳、共同正犯脫離(108年北大法研) 第二部分 刑法分則  第九章 人格法益   壹、所知所犯法理之運用(刑法第271條VS刑法第275條)(改編自106年律師)   貳、生母殺嬰罪與墮胎罪(102年律師)   參、遺棄罪(107年台大法研)   肆、非法剝奪行動自由罪(筆者自擬)   伍、強制罪(節錄自106年政大法研)   陸、侵入住宅建物罪(筆者自擬)   柒、妨害名譽罪章(105年司法官)   捌、妨害秘密罪章(改編自104年退除役軍人轉任法律廉政)   玖、妨害性自主罪章(節錄自105年台大法研)  第十章 財產法益   壹、各類財產犯罪之區別(103年司法官、改編自101年司法官)   貳、竊盜罪(節錄自103年律師)   參、侵占罪(99年高考法制)   肆、強盜罪(108年台大法研)   伍、準強盜罪(節錄自104年司法官)   陸、詐欺罪(106年司法官)   柒、擄人勒贖罪(104年律師)  第十一章 社會法益   壹、放火罪(105年北大法研)   貳、妨害往來安全(104年律師、105年律師)   參、不能安全駕駛罪(108年檢察事務官偵查組)   肆、發生交通事故逃逸罪(99年司法官)   伍、刑法第185條(許恒達老師文章)   陸、千面人(100年司法官)   柒、偽造系列(101年司法官、105年司法官、100年律師、改編自107年台大法研)  第十二章 國家法益   壹、賄賂罪(105年台大法研、改編自100年司法官、103年律師)   貳、妨害公務罪(107年輔大法研)   參、提前賄選(蔡聖偉老師文章)   肆、妨害投票罪(109年台大法研)   伍、脫逃罪(97年律師)   陸、妨害司法(102年司法官)  第十三章 一百分考題專區

為您推薦

新刑法總則 (12版)

新刑法總則 (12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簡介】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以2006年7月起施行的新刑法總則為本,而全新撰寫的教科書;本版(第12版)更新最新立法動態至2024年6月前之最新修正,並蒐集至同年5月之最新實務見解,期能使讀者掌握我國刑法總則的新脈動。全書編排皆從具體案例出發,輔以數十則圖表,細說刑法總則的體系結構與基礎知識。除著重近年來知名的本土實例外,以及我國釋憲實務和大法庭新制的發展外,本書論述兼及刑法國際化的發展,讓讀者窺見跨國性刑事法與人權法整合的新趨勢。 【目錄】 第一章 序說刑法 1 壹、刑法是什麼?  4 貳、犯罪與刑罰 7 參、刑罰目的何在?  13 肆、刑法之雙軌制裁體系 20 ◎自我評量 31 第二章 刑法之運用與解釋 33 壹、罪刑法定原則 36 貳、刑法之解釋 45 參、刑法之效力範圍 58 ◎自我評量 84 第三章 犯罪之基本類型 87 壹、故意犯V.過失犯 89 貳、作為犯V.不作為犯 90 參、行為犯V.結果犯 91 肆、實害犯V.危險犯 100 伍、繼續犯V.狀態犯 104 陸、一般犯V.特別犯V.己手犯 107 柒、單一犯V.結合犯 109 ◎自我評量 110 第四章 行為與行為理論  111 壹、犯罪行為的基礎:人類行為 113 貳、行為理論 116 參、附論:法人犯罪能力 124 ◎自我評量 126 第五章 構成要件之概念與學說 127 壹、構成要件之概念 129 貳、構成要件之學說 130 參、基本構成要件及其變體 137 肆、不法構成要件之要素 140 ◎自我評量 147 第六章 客觀不法構成要件-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 149 壹、客觀不法構成要件概說 152 貳、行為與結果之因果關係 154 參、行為與結果之客觀歸責 162 ◎自我評量 180 第七章 主觀不法構成要件-構成要件之故意與錯誤 183 壹、主觀不法構成要件概說 187 貳、構成要件故意之型態 190 參、構成要件之故意要素與對應關係 201 肆、構成要件錯誤 209 ◎自我評量 220 第八章 違法性總論 223 壹、違法性概說 225 貳、阻卻違法事由概說 231 ◎自我評量 238 第九章 阻卻違法事由各論 239 壹、正當防衛 244 貳、緊急避難 264 參、依法令之行為 277 肆、業務上之正當行為 283 伍、得被害人之承諾(超法定阻卻違法事由) 285 ◎自我評量 290 第十章 罪責(有責性) 293 壹、罪責概說 296 貳、罪責理論 299 參、罪責要素 301 肆、原因自由行為 312 ◎自我評量 324 第十一章 不法與罪責以外之犯罪成立要件 325 壹、概說 326 貳、客觀處罰條件 327 參、個人排除及解除刑罰事由 329 ◎自我評量 332 第十二章 刑法上之錯誤 333 壹、錯誤理論概說 336 貳、關於犯罪構成事實之錯誤 339 參、關於禁止規範之錯誤 340 肆、關於阻卻違法事由之錯誤 345 伍、關於寬恕或減輕罪責事由之錯誤 353 陸、關於不法與罪責以外之犯罪成立要件的錯誤 353 ◎自我評量 355 第十三章 犯罪之階段-預備、未遂與既遂 357 壹、故意犯罪行為之階段 361 貳、預備犯 364 參、未遂犯 366 肆、不能未遂(犯)  378 伍、中止未遂(犯)  385 ◎自我評量 400 第十四章 正犯與共犯 403 壹、正犯與共犯之概說 411 貳、正犯與共犯之區別 417 參、正犯 424 肆、(狹義)共犯 461 伍、正犯與共犯之特殊問題 493 ◎自我評量 500 第十五章 過失之作為犯 505 壹、過失作為犯之概述 509 貳、過失作為犯之構成要件 515 參、過失作為犯之違法性:以正當防衛為例 530 肆、過失作為犯之罪責 533 ◎自我評量 534 第十六章 故意與過失之不作為犯 537 壹、不作為犯之概說 541 貳、不純正不作為犯之構成要件 555 參、不作為犯之違法性/義務衝突 560 肆、不作為犯之罪責 563 伍、不作為犯之行為階段 564 陸、不作為犯之參與型態(正犯V.共犯) 568 ◎自我評量 571 第十七章 犯罪之競合-行為與犯罪之單數與複數 575 壹、競合論概說 584 貳、行為單數V.行為複數 591 參、行為單數之犯罪競合 613 肆、行為複數之犯罪競合 632 ◎自我評量 643 第十八章 犯罪之法律效果-刑罰、保安處分與沒收 649 壹、刑罰之種類 656 貳、刑罰之適用 660 參、刑罰之執行 681 肆、保安處分及其執行 697 伍、處罰之障礙 706 陸、其他法律效果:沒收新制 714 ◎自我評量 736 ◎附錄:新刑法立法理由 740 ◎附錄:新刑法立法理由(沒收) 780 ◎參考文獻 799 ◎圖表索引 824 ◎法條及關鍵字索引 826

原價: 900 售價: 870 現省: 30元
立即查看
憲法測驗題好好考 (3版)

憲法測驗題好好考 (3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簡介】 高普特考之共同科目「憲法」,其測驗方式以選擇題為依歸,考法相對單純。藉由嶺律師依照科學化方式整理考題、教育心理學方式編排試題,將能使讀者以最快效率掌握憲法考試重點。 本版提供讀者最新憲法資料,包含憲法訴訟法法規資訊、111年與112年憲法法庭裁判。 本書特色如下: 憲法選擇題一本通 搜羅各類國考憲法選擇題,並依照難易度排列,使讀者可以透過本書,同時理解高考、普考、地方特考、司法特考之出題重點及相關概念。 體系歸納整理 本書將重要題目依照體系搜羅排列,能使讀者研讀本書時,最高效率的掌握相關概念、法條、實務見解。 【目錄】 第1篇 歷屆題目系統性、針對性訓練  壹、前言、總綱與原理原則  貳、憲法權利通論  參、基本權利:平等權  肆、基本權利:人身自由  伍、不受軍事審判權  陸、居住自由、遷徙自由  柒、表現自由  捌、祕密通訊自由  玖、宗教自由  拾、集會結社自由  拾壹、生存權  拾貳、工作權  拾參、財產權  拾肆、訴訟權  拾伍、參政權  拾陸、人民之義務:稅捐相關  拾柒、人民之義務:服兵役  拾捌、人民之義務兼權利:受國民教育  拾玖、概括基本權  貳拾、國家責任  貳壹、我國政府體制與權力分立通論  貳貳、總統  貳參、行政權  貳肆、立法權  貳伍、司法權  貳陸、考試權  貳柒、監察權  貳捌、垂直分權  貳玖、基本國策  參拾、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與憲法訴訟法  參壹、憲法施行  參貳、綜合命題 第2篇 近期憲法法庭裁判精研  壹、111年憲判字內容精錄  貳、111年憲法法庭判決綜合觀察  參、112年憲判字內容精錄  肆、112年憲法法庭判決綜合觀察 第3篇 大審法與憲法訴訟法之比較:以「訴訟類型」為中心

原價: 580 售價: 476 現省: 104元
立即查看
憲法—權力分立 (4版)

憲法—權力分立 (4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憲法:權力分立 系列名:臺大法學教科書 ISBN13:9789865262891 出版社:新學林 作者:林子儀;葉俊榮; 黃昭元;張文貞 裝訂:平裝 規格:26cm*19cm*3.5cm (高/寬/厚) 版次:4 出版日:2022/11/01 中文圖書分類:中國憲法 本書特色 本書以臺灣憲政發展下的憲法案例為主軸,搭配國外的憲法案例與相關學理論述,引導憲法議題的討論。 本書定位為大學憲法課程的教材,透過結構鋪陳及素材的選取,引導學生思考及課堂討論。 本書分為九章,分別討論:憲法與憲政主義、司法違憲審查、權力分立原則與中央政府體制、權限之制衡與分享、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地方自治,以及憲政發展與憲法變遷。 目錄 四版序 Ⅰ 序 Ⅲ 凡例 Ⅴ 本書各章 第1章 憲法與憲政主義 1 1.1. 憲法的緣起與意義 1 1.2. 憲政主義 8 1.3. 憲政主義的典範變遷 18 第2章 司法違憲審查 21 2.1. 為什麼要有司法違憲審查制度? 22 2.2. 歷史發展 28 2.3. 制度類型分析 34 2.4. 我國制度的類型 40 2.5. 審查機關 52 2.6. 訴訟類型 67 2.7. 審理程序 127 2.8. 裁判書 131 2.9. 裁判之效力 141 2.10. 法規範憲法審查的宣告類型及效力 149 2.11. 司法違憲審查之界限與正當性 180 第3章 權力分立原則與中央政府體制 191 3.1. 憲政主義與權力分立原則 191 3.2. 我國憲法所規定的分權制度 201 3.3. 中央政府體制 207 第4章 權力之制衡與分享 247 4.1. 人事決定權 248 4.2. 立法權 273 4.3. 財政權 283 4.4. 條約與外交 297 4.5. 國家重要事項之決定權 304 4.6. 調查權 309 第5章 立法權 323 5.1. 國會的權限來源、民主與定期改選 323 5.2. 國會成員的選任、權利與義務 337 5.3. 國會行使職權的程序與限制 358 第6章 行政權 389 6.1. 總統的地位與職權 389 6.2. 行政院的地位與運作 436 6.3. 考試院的定位問題 455 第7章 司法權 461 7.1. 司法權的範圍 461 7.2. 司法組織:法官 483 7.3. 司法組織:法院及訴訟制度 508 第8章 地方自治 523 8.1. 地方自治制度與地方自治的本質 524 8.2. 中央與地方之權限劃分(垂直分權) 541 8.3. 地方政府組織(水平分權) 554 8.4. 地方自治權 558 8.5. 自治監督與權限爭議的解決 593 8.6. 地方民意代表之特權 613 第9章 憲政發展與憲法變遷 617 9.1. 憲法變遷與活的憲法 617 9.2. 憲法修改與憲法變遷 628 9.3. 憲法解釋與憲法變遷 667 參考文獻 677 索引 一、裁判索引 709 二、關鍵詞索引 713

原價: 700 售價: 665 現省: 35元
立即查看
會計學 (1版)

會計學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本書特色 本書內容適合有志學習會計之學子或非商管學門之跨域發展人才,以簡易概念引領會計專業知識,激發商管創新思維。 透過本書傳達之會計理論進而結合企業流程之不同情境,以有效發揮跨域專業知識之整合。 目 錄 第一章 會計基本概念 第二章 會計的帳務處理 (一)—分錄、過帳與試算 第三章 會計的帳務處理 (二)—調整及編製財務報表 第四章 會計的帳務處理 (三)—結帳及分類之資產負債表 第五章 現 金 第六章 買賣業會計 第七章 商品存貨 第八章 應收款項 第九章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天然資源、無形資產 第十章 負 債 第十一章 公司會計 第十二章 投 資 第十三章 現金流量表 第十四章 財務報表分析

原價: 650 售價: 611 現省: 39元
立即查看
會計學 習題解答 (1版)

會計學 習題解答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簡介】 此書為「會計學 黃荃、楊志豪、李明德 著」習題解答。 本書特色 本書內容適合有志學習會計之學子或非商管學門之跨域發展人才,以簡易概念引領會計專業知識,激發商管創新思維。 透過本書傳達之會計理論進而結合企業流程之不同情境,以有效發揮跨域專業知識之整合。 【目錄】 第一章 會計基本概念 第二章 會計的帳務處理 (一)—分錄、過帳與試算 第三章 會計的帳務處理 (二)—調整及編製財務報表 第四章 會計的帳務處理 (三)—結帳及分類之資產負債表 第五章 現 金 第六章 買賣業會計 第七章 商品存貨 第八章 應收款項 第九章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天然資源、無形資產 第十章 負 債 第十一章 公司會計 第十二章 投 資 第十三章 現金流量表 第十四章 財務報表分析

原價: 170 售價: 160 現省: 10元
立即查看
憲法案例研習講義 3/E 2022 (3版)

憲法案例研習講義 3/E 2022 (3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憲法案例研習講義 系列名:入門教科書系列 ISBN13:9789865262976 出版社:新學林 作者:張陳弘 裝訂:平裝 規格:23cm*17cm*2.5cm (高/寬/厚) 版次:3 出版日:2022/11/01 中文圖書分類:中國憲法 本書特色 •解題架構建立→培養讀者迅速分析案例能力 •以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及憲法法庭裁判作為案例分析主軸→確保案例分析不偏倚方向 •完整模擬解答→提供讀者作答鋪陳的訓練參考 作者簡介 張陳弘 學歷: 美國美利堅大學華盛頓法律學院法學博士 美國美利堅大學華盛頓法律學院法學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法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士 現職: 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專業經歷: 輔仁大學人體研究倫理委員會委員(109年~) 國防部法規會委員(109年~) 國家發展委員會個人資料保護專案辦公室諮詢委員(108年~110年) 台北市政府法務局法規委員(109年) 國家文官學院講座(行政程序法) 中華民國律師 三版序 本版次主要增補部分如下: 一、因應111年度憲判字第6號判決【萊劑殘留標準之權限爭議案】之作成,增補垂直權力分立制衡之論述; 二、因應司法院於111年8月11日提出之憲法訴訟法草案,增補第三部分之憲法訴訟相關論述; 三、其他則是相應於新近憲法法庭裁判見解所為之內容修正、調整,以及新近考題之收錄。 張陳弘 目錄 三版序 二版序 寫在前頭―作答練習之提醒 第一部分 基本權利題型 第一章 基本權利解題架構建立 第一節 一般性解題架構建立 5 壹、步驟一:判斷「誰」的「何種」基本權利受到限制 5 貳、步驟二:找出「誰」作成基本權利限制行為→對應不同解題架構 20 第二節 針對國家公權力行為限制基本權之解題架構的進一步說明 23 壹、違憲審查密度之說明 23 貳、審查密度決定後之違憲審查標準操作要求―以比例原則為例 26 參、基本權解題架構套用於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之對照觀察 31 第三節 依各個基本權利建立「解題模本」架構 38 壹、一般性架構說明 38 貳、個別基本權利之「解題模本」架構 38 第二章 國家公權力行為限制基本權利題型 第一節 平等權§7 41 壹、平等權之意義與解題架構之建立 41 貳、性別平等案例 45 參、性傾向平等案例 48 肆、種族平等案例 51 伍、國籍平等案例 55 陸、工作權平等案例 57 柒、國家資源使用之平等 59 第二節 人身自由§8 63 壹、人身自由之意義與解題架構之建立 63 貳、「24小時內移送」與「法官保留原則」適用要求之轉變 67 參、人身自由限制之正當法律程序要求 74 肆、憲法第23條之比例原則要求 84 第三節 居住遷徙自由§10 87 壹、居住遷徙自由之意義與解題架構之建立 87 貳、遷徙自由之限制 89 第四節 言論自由§11 92 壹、言論自由之意義與解題架構之建立 92 貳、言論的事前審查 98 參、政治性言論之限制 102 肆、商業性言論之限制 110 伍、猥褻性言論之限制 113 陸、誹謗性言論之限制 117 第五節 新聞自由§11 123 壹、新聞自由之意義與解題架構之建立 123 貳、新聞自由之內涵與得主張之主體 125 參、案例 127 第六節 學術自由(講學自由)§11 130 壹、學術自由之意義與解題架構之建立 130 貳、大學入學許可規則之合憲性 134 參、大學退學學則之合憲性 136 肆、大學補考學則之合憲性 141 第七節 宗教自由§13 144 壹、宗教自由之意義與解題架構之建立 144 貳、信教自由之限制 146 參、政教分離原則 149 肆、宗教團體自治 151 第八節 集會自由§14 156 壹、集會自由之意義與解題架構之建立 156 貳、集會自由保護範圍之界定 161 參、集會自由之事前許可管制 162 肆、集會內容之管制 166 第九節 結社自由§14 169 壹、結社自由之意義與解題架構之建立 169 貳、結社設立許可之限制 171 第十節 生存權、工作權§15 177 壹、生存權、工作權之意義與解題架構之建立 177 貳、社會權性質面向之生存權、工作權 182 參、職業自由之限制 184 肆、營業自由之限制 187 第十一節 財產權§15 191 壹、財產權保障之意義與解題架構之建立 191 貳、財產權限制與否之判斷 194 參、財產權限制之損失補償 195 第十二節 參政權§17 197 壹、參政權之意義與解題架構之建立 197 貳、選舉權(含被選舉權)之限制 198 第十三節 應考試、服公職權§18 201 壹、應考試、服公職權之意義與解題架構之建立 201 貳、應考試權之資格限制 202 第十四節 受國民教育權§21 206 壹、學習權 206 貳、學習自由 207 參、受教育權 207 第十五節 基本權概括條款§22 210 壹、基本權概括條款之意義 210 貳、一般行為自由 211 參、名譽權(vs.言論自由) 216 肆、隱私權 216 伍、性行為自由 225 陸、環境權 229 柒、健康權 232 捌、免於身心傷害之身體權 233 玖、原住民文化權 234 第十六節 訴訟權§16 238 壹、訴訟權之意義與解題架構之建立 238 貳、案例解析 239 第三章 第三人行為侵害基本權利題型 第一節 基本權對第三人效力理論 247 壹、直接效力說 247 貳、間接效力說―目前通說 247 參、基本權利衝突衡量 248 第二節 案例操作 250 壹、言論自由vs.名譽權 250 貳、新聞自由vs.隱私權 264 參、契約自由vs.平等權 266 肆、居住自由vs.平等權 269 第二部分 權力分立題型 第一章 權力如何分立(權限如何劃分) 第一節 如何分權的思考 277 第二節 功能論之權力分立的解釋取向 278 第三節 案例解析 281 壹、憲法第63條「國家其他重要事項」之解讀 281 貳、獨立機關之概念與人事任命權限 282 第二章 中央政府體制運作(中央水平權力分立制衡) 第一節 權力尊重(機關忠誠)法理 289 第二節 中央政府體制設計 291 壹、我國中央政府體制類型 291 貳、總統與行政院院長之分權關係 293 參、總統、副總統兼任行政院院長的合憲性 296 肆、行政院院長於現行中央政府體制下的去職原因 298 第三節 中央政府體制下之行政權與立法權的互動關係 300 壹、概論 300 貳、總統的人事提名權與立法院的人事同意權 302 參、總統的緊急命令權與立法院的十日追認權 304 肆、行政院之覆議與立法院之審議 306 伍、行政組織權限與法律保留適用關係 308 陸、立法委員選舉制度 310 柒、立法院決議之效力 313 捌、立法院之預算案審議權 315 玖、立法院之質詢權 317 拾、立法院之不信任案提出權與行政院之解散國會制衡權 324 拾壹、立法院之文件調閱權與國會調查權 326 拾貳、總統、副總統彈劾案提出權 332 拾參、立法委員之言論免責權 333 第四節 中央政府體制下之司法權與其他權力的互動關係 336 壹、司法規則發布權與法律保留原則之適用 336 ...

原價: 560 售價: 532 現省: 28元
立即查看
行政法體系構建暨爭議回顧學霸筆記書 (3版)

行政法體系構建暨爭議回顧學霸筆記書 (3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原價: 750 售價: 615 現省: 135元
立即查看
A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0版)

A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0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0/E 作者:Mankiw 出版社:CENGAGE 出版日期:2024/00/00 ISBN:9789815119299 目錄 Part I: INTRODUCTION. 1. Te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2. Thinking Like an Economist. 3.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Part II: HOW MARKETS WORK. 4. The Market Forces of Supply and Demand. 5. Elast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6. Supply, Demand,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Part III: MARKETS AND WELFARE. 7. Consumers, Producers, and the Efficiency of Markets. 8. Applications: The Costs of Taxation. 9. Applic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Part IV: THE 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 10. Externalities. 11. Public Goods and Common Resources. 12. The Economics of Healthcare. 13. The Design of the Tax System. Part V: FIRM BEHAVIOR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 14. The Costs of Production. 15. Firms in Competitive Markets. 16. Monopoly. 17.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18. Oligopoly. Part VI: THE ECONOMICS OF THE LABOR MARKET. 19. The Markets for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20. Earnings and Discrimination. 21. Income Inequality and Poverty. Part VII: TOPICS FOR FURTHER STUDY. 22. Th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 23. Frontiers in Microeconomics. Part VIII: THE DATA OF MACROECONOMICS. 24. Measuring a Nation’s Income. 25. Measuring the Cost of Living. Part IX: THE REAL ECONOMY IN THE LONG RUN. 26. Production and Growth. 27. Saving, Investment,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 28. The Basic Tools of Finance. 29. Unemployment. Part X: MONEY AND PRICES IN THE LONG RUN. 30. The Monetary System. 31. Money Growth and Inflation. Part XI: THE MACROECONOMICS OF OPEN ECONOMICS. 32. Open-Economy Macroeconomics: Basic Concepts. 33. A Macroeconomic Theory of the Open Economy. Part XII: SHORT-RUN ECONOMIC FLUCTUATIONS. 34.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35. The Influence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on Aggregate Demand. 36. The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Part XIII: FINAL THOUGHTS. 37. Six Debates over Macroeconomic Policy. Appendix: How Economists Use Data.

原價: 1580 售價: 1485 現省: 95元
立即查看
Essential Calculus Metric Version (Custom Solutions) (2版)

Essential Calculus Metric Version (Custom Solutions) (2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Essential Calculus Metric Version 2/e (Custom Solutions) +作者:Stewart +年份:2022 年2 版 +ISBN:9786269540648 +書號:MA0500PC +規格:菊8開/平裝/彩色 +頁數:872 +出版商:聖智學習 目錄 1. FUNCTIONS AND LIMITS. 2. DERIVATIVES. 3.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IATION. 4. INTEGRALS. 5. APPLICATIONS OF INTEGRATION. 6. INVERSE FUNCTIONS: EXPONENTIAL, LOGARITHMIC, AND INVERSE TRIGONOMETRIC FUNCTIONS. 7. TECHNIQUES OF INTEGRATION. 8. FURTHER APPLICATIONS OF INTEGRATION. 9. PARAMETRIC EQUATIONS AND POLAR COORDINATES. 10. SEQUENCES, SERIES, AND POWER SERIES. 11. VECTOR AND THE GEOMETRY OF SPACE. 12. PARTIAL DERIVATIVES. 13. MULTIPLE INTEGRALS.

原價: 1320 售價: 1225 現省: 95元
立即查看
圖說:票據法 (11版)

圖說:票據法 (11版)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票據法 系列名:律司‧高考法制‧法研所 ISBN13:9789578148710 出版社:高點文化 作者:賴宏宗 裝訂/頁數:平裝/656頁 規格:23cm*17cm*3.3cm (高/寬/厚) 版次:11 出版日:2020/11/01 中國圖書分類:公司法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本書為全面性著作,以期使讀者能同時兼顧「實體面的法學實力」及「程序面的答題能力」,作者於此詳加整理教科書、期刊論文、實務見解、教科書例題、國家考試試題、法律研究所考試試題。因作者本身同時兼具學術及實務背景,故本書不但所含內容既廣且深,且作者能以極平易近人的寫作方式,帶領讀者自淺而深地研習票據法,以助讀者兼顧國考及法研所考試之準備。   本書取材及內容涵蓋以下: (一)教科書部分:本書大量參考梁宇賢、李欽賢、王志誠、曾宛如、王文宇、楊竹生等教授之著作,並整合鄭洋一、曾世雄、陳世榮、鄭玉波、楊與齡、劉興善、施文森等教授之看法,廣度及深度俱足。 (二)期刊論文部分:大量補充學者之文章及特別見解,使讀者省去自行蒐集及重新理解期刊論文之不便。 (三)實務見解部分:收錄重要之實務見解,並為讀者以粗體字標明重點所在,使讀者能快速掌握實務之核心及結論。 (四)試題部分:除解說「教科書例題」、「國家考試試題」之外,並蒐集「法研所考試試題」,細細解說獨特見解之處。 (五)主題式考前重點複習:此單元之內容涵蓋記憶題型及申論題型常考之重點,並整合圖表,使讀者能於考前一天,及考前的一個小時,快速地以「主題式」的方法複習,熟悉考點。 (六)綜合演練專章(一)──律師/司法官考試之「選擇」題型:作者從109~99年試題中挑選具代表性的試題,並說明各選項之正確或錯誤之理由,以使讀者知悉國家考試之出題模式及深度為何。至於全面之考題範圍及解答,建議可搭配作者所著之《考點式票據法一本通》乙書演練。 (七)綜合演練專章(二)──國家考試之「申論」題型:作者為讀者精心挑選多年具代表性、高複雜性之國家考試申論綜合題型試題(本版新增至109年之高考法制及地特法制試題),帶領讀者以分析爭點或判斷試題重心所在之方式,進行完整之解題。 (八)各學者特有學說&法研所考試相關議題:就某些學者獨有之見解,主要出現於法研所試題,作者特意將其與國家考試之共通議題予以區隔,讓讀者能依己需求來加強研讀之範圍。   另建議搭配作者所著之《圖解式法典-票據法》,透過案例分析的圖示方法,釐清複雜的構成要件,並且理解不同法條間之關係與體系,快速掌握法條重點。 目錄 主題式考前重點複習 起手式 基礎功 第壹編 總論  第一章 「票據權利」與「票據關係主體」(主觀面)  第二章 票據之法律關係(客觀面)  第三章 票據行為(一)─基礎說明  第四章 票據行為(二)─票據行為性質之爭論及票據行為之「交付要件」  第五章 票據行為(三)─票據行為之「實質要件」  第六章 票據行為(四)─票據行為之「形式要件」  第七章 票據行為(五)─票據行為之代理  第八章 票據行為(六)─票據行為之特性  第九章 票據之瑕疵─偽造、變造、塗銷、毀損  第十章 票據權利之取得、行使與保全  第十一章 票據之抗辯  第十二章 票據之喪失及救濟  第十三章 票據時效  第十四章 票據之利益償還請求權 第貳編 各論-「匯票」  第一章 概說─意義及種類  第二章 發票  第三章 背書  第四章 承兌  第五章 參加承兌  第六章 保證  第七章 到期日  第八章 付款  第九章 參加付款  第十章 追索權 第參編 各論-「本票」  第一章 概說─意義及種類  第二章 本票之發票  第三章 本票之見票  第四章 本票之強制執行  第五章 甲存本票  第六章 本票準用匯票之規定 第肆編 各論-「支票」  第一章 概說─意義、種類、支票之法律關係  第二章 支票之發票  第三章 支票之付款提示  第四章 支票之付款  第五章 特殊支票之一─保付支票  第六章 特殊支票之二─平行線支票  第七章 特殊支票之三─遠期支票  第八章 支票之追索權 支票準用匯票之規定 附錄一 綜合演練專章(一)-律師/司法官考試之「選擇」題型」 附錄二 綜合演練專章(二)-國家考試之「申論」題型 附錄三 各學者特有學說&法研所考試相關議題  第一章 李欽賢教授之學說  第二章 曾宛如教授之學說  第三章 王志誠教授之學說  第四章 梁宇賢教授之學說 附錄四 票據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總說明

原價: 650 售價: 533 現省: 117元
立即查看
我想唸刑法總則實務 (1版)

我想唸刑法總則實務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我想唸刑法總則實務 系列名:國考各類科適用 ISBN13:9789574641956 出版社:讀享數位文化 作者:周易 裝訂/頁數:平裝/298頁 規格:23cm*17cm*1.5cm (高/寬/厚) 版次:1 出版日:2020/07/01 中國圖書分類:刑法總則 內容簡介   以條文為經,實務為緯,學說交織其中!   忠實地呈現刑總的重要爭議!   你不只學到實務,還能學習如何思考問題!   擁有這本,刑總將不再是分數的啦啦隊,而是躍上金榜的墊腳石! 目錄 本書使用方法 1 走入歷史的通姦罪-釋字第791號解釋與相關見解之回顧 3 釋字第792號解釋之分析 11 1 法則 第一節 罪刑法定原則 2 刑法第1條 2 第二節 刑法之效力 16 第一項 時之效力 16 刑法第2條 16 第二項 地之效力 21 刑法第3條 21 刑法第4條 21 刑法第5條 21 刑法第6條 22 刑法第7條 22 刑法第8條 22 第三項 外國裁判之效力 27 刑法第9條 27 第四項 刑法總則之效力 28 刑法第11條 28 第三節 刑法之解釋 30 刑法第10條 30 2 刑事責任 第一節 犯罪類型 59 刑法第12條 59 刑法第13條 59 刑法第14條 59 第二節 不純正不作為犯 75 刑法第15條 75 第三節 加重結果犯 89 刑法第17條 89 第四節 阻卻違法事由 92 第一項 依法令之行為、依所屬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 92 刑法第21條 92 第二項 業務上正當行為 96 刑法第22條 96 第三項 正當防衛 97 刑法第23條 97 第四項 緊急避難 119 刑法第24條 119 第五節 責任能力 126 刑法第18條 126 刑法第19條 126 刑法第20條 126 第六節 錯誤 134 刑法第16條 134 3 未遂犯 第一節 普通未遂 146 刑法第25條 146 第二節 不能未遂(不能犯) 150 刑法第26條 150 第三節 中止未遂、準中止未遂 157 刑法第27條 157 4 正犯與共犯 第一節 正犯 163 第一項 概說 163 第二項 間接正犯 164 第三項 共同正犯 165 刑法第28條 165 第二節 共犯 192 第一項 共犯1:教唆犯 192 刑法第29條 192 第二項 共犯2:幫助犯 200 刑法第30條 200 第三節 正共犯與身分犯 209 刑法第31條 209 5 刑 刑法第32條 213 刑法第33條 213 刑法第35條 213 刑法第36條 213 刑法第37條 214 刑法第37條之1 214 刑法第37條之2 214 5-1 沒收 第一節 犯罪物沒收與犯罪所得沒收 216 刑法第38條 216 刑法第38條之1 216 第二節 沒收之估算與過苛調節條款 236 刑法第38條之2 236 第三節 國家取得沒收物與權利之時點 239 刑法第38條之3 239 第四節 單獨宣告沒收 239 刑法第40條 239 第五節 沒收之執行 240 刑法第40條之2 240 5-2 易刑 第一節 易科罰金 242 刑法第41條 242 第二節 易科罰金之繳納 246 刑法第42條 246 第三節 易服社會勞動、易服勞役 247 刑法第42條之1 247 第四節 易以訓誡 247 刑法第43條 247 第五節 易刑處分之法律效果 248 刑法第44條 248 6 累犯 第一節 累犯之意義與法律效果 250 刑法第47條 250 第二節 前罪為外國法院裁判,不適用累犯規定 254 刑法第49條 254 7 數罪併罰 第一節 數罪併罰 256 刑法第50條 256 第二節 數罪併罰定應執行刑 256 刑法第51條 256 第三節 裁判確定後發覺餘罪之處理 258 刑法第52條 258 第四節 二裁判以上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刑 258 刑法第53條 258 第五節 想像競合 259 刑法第55條 259 8 刑之酌科及加減 第一節 科刑事由 271 刑法第57條 271 刑法第58條 271 刑法第59條 271 刑法第60條 271 刑法第61條 272 第二節 自首 272 刑法第62條 272 第三節 刑之加減 275 刑法第63條 275 刑法第64條 275 刑法第65條 276 刑法第66條 276 刑法第67條 276 刑法第68條 276 刑法第69條 276 刑法第70條 276 刑法第71條 276 刑法第72條 276 刑法第73條 276 9 緩刑 第一節 要件 278 刑法第74條 278 第二節 絕對撤銷緩刑宣告事由 279 刑法第75條 279 第三節 相對撤銷緩刑宣告事由 279 刑法第75條之1 279 第四節 緩刑期滿之效力 280 刑法第76條 280 10 假釋 第一節 要件 282 刑法第77條 282 第二節 撤銷事由 282 刑法第78條 282 第三節 假釋未撤銷之效果 283 刑法第79條 283 第四節 假釋期間之合併計算 283 刑法第79條之1 283 11 時效 第一節 追訴權時效 285 刑法第80條 285 刑法第82條 286 刑法第83條 286 第二節 行刑權時效 287 刑法第84條 287 刑法第85條 287 12 保安處分 第一節 刑罰vs. 保安處分 289 第二節 感化教育處分 290 刑法第86條 290 第三節 監護處分 290 刑法第87條 290 第四節 禁戒處分(吸毒、酗酒成癮) 293 刑法第88條 293 刑法第89條 293 第五節 強制工作處分 294 刑法第90條 294 第六節 強制治療處分 296 刑法第91條之1 296 第七節 保護管束 296 刑法第92條 296 刑法第93條 296 第八節 驅逐出境 297 刑法第95條 297 第九節 保安處分之宣告、免除與執行 297 刑法第96條 297 刑法第98條 297 刑法第99條 298

原價: 370 售價: 315 現省: 55元
立即查看
我想唸刑法分則實務 1版 <讀享> (1版)

我想唸刑法分則實務 1版 <讀享>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540 售價: 459 現省: 81元
立即查看
2024實務最前線刑法X刑訴 (4版)

2024實務最前線刑法X刑訴 (4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詳盡蒐錄近期最高法院具有參考價值之刑事裁判,並將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憲法法庭判決與刑事大法庭裁定均一併納入,讓讀者能在考前的黃金期間速覽近期實務見解之趨勢要點,而有助於讀者精確掌握考試脈動。 《廣泛蒐錄實務見解》 本書主要蒐錄近三年對於考試上有正相關之實務見解,並輔以五年內具有重要性的刑事裁判,將刑事實體法及程序法之相關實務現況,完整呈現予讀者而不會掛一漏萬。 《橫向聯繫裁判要旨》 本書全面性篩選近期重要的刑事裁判,並統合相類似之爭點而以章節性、主題式之樣貌呈現,藉此凸顯刑事法中必讀的實務要點,使讀者得以有系統地獲悉相關實務趨勢脈動。 《縱向建構思維邏輯》 本書蒐錄的最新實務見解,除有節錄裁判要旨外,並適度整理裁判之論理內涵,讓讀者能清楚瞭解實務見解背後的思維邏輯,以培養迅速的臨場反應而得應付詭譎多變的考試題型。 精選實務:共同正犯脫離案、無期徒刑假釋撤銷後執行殘餘刑期案、聚眾施強暴脅迫罪之構成要件釋疑案、公然侮辱罪釋憲案、誹謗罪釋憲案、刑事訴訟程序法官迴避案、律師事務所搜索案、未到庭證人警詢陳述之證據能力案、一部上訴之法院訴訟闡明及照料義務案 【目錄】 .刑法總則─刑事論罪. 1 從舊從輕原則 Q1 從舊從輕原則適用之時機? 2 刑法效力 Q1 在中國或港澳地區犯罪,是否為我國刑法效力所及? 3 立法解釋 Q1 身分公務員的認定標準為何? Q2 公營事業承辦、監辦採購等人員是否屬授權公務員? Q3 金融機構代收稅款人員所蓋印之繳款書收據聯,是否屬公文書? Q4 重傷的認定標準及時點為何? 4 構成要件與犯罪類型 Q1 抽象危險犯、具體危險犯及適性犯之分野? Q2 客觀處罰條件與客觀不法構成要件要素之分野? 5 不純正不作為犯 Q1 不純正不作為犯的前提成立要件為何? Q2 保證人地位之來源? Q3 過失不純正不作為犯之要件釋疑? 6 未遂犯 Q1 未遂犯之著手判斷標準? Q2 如何判斷不能未遂中的無危險? Q3 中止未遂與障礙未遂之分野與適用? 7 過失犯 Q1 過失犯之成立要件釋疑? Q2 何謂超越承擔過失? 8 法定阻卻違法事由 Q1 依法令之行為之適用要件釋疑? Q2 正當防衛之現在不法侵害究係於何時開始? Q3 發生挑唆防衛之情況時,行為人之防衛順序為何? Q4 緊急危難情狀下之雙重性犯罪評價釋疑? 9 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 Q1 阻卻構成要件同意與阻卻違法承諾之分野? Q2 憲法基本權衝突之價值衡量結果,得否作為阻卻違法事由? 10 不法意識 Q1 不法意識之概念? Q2 填補空白刑法之行政規章或命令,如何影響不法意識? 11 原因自由行為 Q1 原因自由行為之類型? Q2 原因自由行為之適用要件? 12 錯誤 Q1 等價客體錯誤的法律效果? Q2 事實錯誤與禁止錯誤之分野? Q3 空白刑法補充規範之錯誤,係屬事實錯誤抑或禁止錯誤? 13 共同正犯 Q1 共同正犯之成立要件? Q2 預備犯是否得成立共同正犯? Q3 著手後之共同正犯應如何脫離? 14 幫助犯 Q1 幫助犯之成立要件? Q2 幫助犯之因果關係如何判斷? 15 競合論 Q1 競合判斷體系之審查流程? 16 法條競合 Q1 法條競合的分野與內涵? Q2 法條競合中應如何選擇最妥適且充分評價之刑法條文予以論罪? 17 實質競合 Q1 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規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之釋疑? Q2 數罪併罰之各罪該當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者,審判中得否定應執行刑? Q3 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刑裁定,在何種情形下構成一事不再理原則之例外? .刑法總則─刑事制裁 1 累犯 Q1 累犯加重規定,有無違反一行為不二罰原則? Q2 累犯不分情節一律加重最低本刑規定,有無違反罪刑相當原則? Q3 累犯更定其刑規定,有無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 Q4 不符合刑法第59條之累犯個案,始得援引釋字第775號解釋意旨? 2 自首 Q1 犯罪未發覺前得為自首,關於犯罪是否發覺之認定? Q2 單一案件之一部犯罪事實未經發覺者,是否仍得適用自首規定? 3 緩刑 Q1 刑法第74條第1項所稱受2年以下有期徒刑之宣告,係指為何? Q2 行刑權時效完成後5年內未曾故意犯罪,得否類推適用緩刑規定? 4 假釋 Q1 受假釋人因故意更犯罪而一律撤銷其假釋,有無違反比例原則? Q2 未逾1年之羈押日數不算入已執行期間內,是否違反平等原則? Q3 無期徒刑假釋經撤銷後一律執行固定殘餘刑期25年,有無違反比例原則? 5 時效 Q1 適用修正前刑法追訴權時效之犯人不明案件,所為調查仍係行使追訴權? Q2 追訴權時效之起算日為何? Q3 法院變更起訴法條是否影響追訴權時效之起算? Q4 行刑權時效之期間、停止原因及消滅,可否目的性擴張其適用範疇? 6保安處分 Q1 性犯罪者之強制治療期間,有無違反法律明確原則及比例原則? Q2 保安處分之強制工作制度,是否違反比例原則及憲法明顯區隔原則? Q3 因精障而成限制責任能力之人如已受刑罰宣告,即無再施以監護之必要? .刑法總則─沒收 1沒收論 Q1 沒收適用裁判時法律,有違罪刑法定、不溯及既往及信賴保護等原則? Q2 沒收之基本思維? Q3 沒收之執行時效可否中斷或停止? 2共同正犯沒收 Q1 數人共同犯罪時,對於違禁物、犯罪物應如何諭知沒收? Q2 數人共同犯罪時,對於犯罪所得應如何諭知沒收? Q3 對於未參與和解賠付之共同正犯,得否諭知沒收或追徵? 3第三人沒收 Q1 第三人沒收之前提要件? 4供犯罪所用之物 Q1 對於供犯罪所用之物,應如何解釋? 5犯罪所得 Q1 犯罪所得歸屬於何人,應如何認定? Q2 犯罪行為人與第三人間就犯罪所得沒收之競合,應如何為處理? Q3 犯罪所得應如何計算? Q4 犯罪所得之孳息得否沒收? 6利得沒收封鎖效果 Q1 犯罪所得發還被害人之解釋? Q2 被害人如放棄民事求償權,應否宣告沒收? Q3 犯罪行為人若僅對於部分被害人為賠付,應否宣告沒收? Q4 被害人之民事求償權僅部分受償時,應否諭知沒收? 7估算認定犯罪所得及追徵之範圍與價額 Q1 就犯罪所得及追徵之範圍與價額為估算認定者,前提要件為何? 8過苛調節條款 Q1 特別刑法中之義務沒收,得否適用過苛調節條款? 9第三人對沒收標的存有權利 Q1 第三人對沒收標的之權利不受影響,應如何為解釋? .刑法分則─國家法益 1賄賂罪 Q1 賄賂罪之職務上行為,應如何認定? Q2 立法委員之職務上行為? Q3 地方各級民意代表之職務上行為? Q4 民意代表受託於議場外對行政機關為關說,是否屬其職務上之行為? Q5 貪污行為人繳回全部所得賄賂,但未繳交不正利益,應否減輕其刑? Q6 賄賂罪之對價關係,應如何認定? 2圖利罪 Q1 司法警察是否因轄區不同、勤務不同,即影響主管事務之認定? Q2 圖利罪之不法利益內涵為何? Q3 公務員故意不予查報違章建築之行為,是否存有圖利罪之不法利益? 3妨害投票罪 Q1 投票行賄罪之成立要件? Q2 候選人於競選期間所提出之競選政見,何情形會構成投票行賄罪? Q3 議員當選人行賄後因故不予宣誓就職,是否成立投票行賄罪? Q4 以家戶作為投票賄賂之對象,是否影響投票交付賄賂罪之成立? Q5 虛偽遷徙戶籍投票罪之構成要件釋疑? Q6 因支持親屬競選而虛遷戶籍,得否阻卻虛偽遷徙戶籍投票罪? 4聚眾施強暴脅迫罪 Q1 聚眾施強暴脅迫罪之構成要件釋疑? Q2 聚眾施強暴脅迫罪之共同正犯概念及競合關係? 5誣告罪 Q1 普通誣告罪與未指定犯人誣告罪之區別? Q2 誣告罪主觀犯意之判斷依據? .刑法分則─社會法益 1妨害公眾往來安全罪 Q1 妨害公眾往來安全罪中所稱之他法,概念為何? Q2 妨害公眾往來安全罪與不能安全駕駛罪之法條適用? 2交通事故逃逸罪 Q1 交通事故逃逸罪之保護法益? Q2 交通事故逃逸罪中所稱之逃逸,概念為何? 3偽造有價證券、文書、特種文書、署押罪 Q1 在本票上簽署非戶籍登記之姓名,是否成立偽造有價證券罪? Q2 刑法上所稱之文書,要件為何? Q3 獲得他人授權處理事務,於其死亡後得否再以該他人名義製作文書? Q4 特種文書之本質及認定標準? Q5 刑法上署押之定義 4公務員登載不實罪 Q1 公務員登載不實罪之公文書解釋? Q2 公務員登載不實罪與變造公文書罪之分野? Q3 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中,形式審查與實質審查之區辨? Q4 合法繼承人以不實資料辦理繼承登記者,是否成立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 5略誘罪 Q1 父母之一方私自攜其未成年子女離去共同居住處所,是否成立略誘罪? 6賭博罪 Q1 私人住宅是否屬於賭博罪之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場所? Q2 包庇賭博罪之要件釋疑? .刑法分則─個人法益 1妨害幼童發育罪 Q1 妨害幼童發育罪之凌虐定義? Q2 妨害幼童發育罪之加重結果犯成立要件? 2遺棄罪 Q1 傷害致死罪與遺棄致死罪之分野? Q2 違背義務遺棄罪之成罪釋疑? 3強制性交罪 Q1 性自主權之內涵? Q2 強制性交罪中有關其他違反其意願之方法,應如何解釋? Q3 對未滿14歲男女為強制性交之加重處罰,是否包含剛滿14歲之男女? Q4 侵入住宅犯強制性交罪之構成要件釋疑? Q5 強制性交罪之著手時點認定? 4強制猥褻罪 Q1 強制猥褻行為是否以觸碰被害人身體為必要? Q2 醫生利用觸診遂行猥褻行為,是否屬於其他違反意願之方法? Q3 強制猥褻罪與突襲觸摸罪之分野? 5強制罪 Q1 強制罪之違法性審查要素? 6妨害秘密罪 Q1 妨害秘密罪章中關於秘密之要件? Q2 駕駛汽車於公共道路上,是否屬於無故竊錄罪之非公開活動? Q3 使用GPS追蹤器蒐集車輛移動之信息,是否侵害駕駛人之隱私權? Q4 使用GPS追蹤器蒐集車輛信息,是否屬於無故竊錄罪之竊錄行為? Q5 無故竊錄罪中所稱之無故,概念為何? Q6 洩漏工商秘密罪中所稱之工商秘密,概念為何? 7妨害名譽罪 Q1 公然侮辱罪之保護法益及侮辱行為意涵? Q2 公然侮辱罪之審查流程? Q3 誹謗罪之免責條件釋疑? Q4 行為自我負責原理在誹謗罪中之運用? 8妨害信用罪 Q1 妨害信用罪之構成要件釋疑? 9竊佔罪 Q1 竊佔罪中所稱之竊佔,概念為何? 10詐欺罪 Q1 詐欺取財罪中所稱之交付,概念為何? Q2 騙取他人簽附條件買賣契約並交付標的物,該當詐欺取財/得利罪? Q3 被害人未確實查證詐術之真實性,是否仍得論以詐欺取財罪? Q4 被害人就受騙取之財物具有法律上權利,是否仍得論以詐欺取財罪? Q5 詐欺罪之犯罪行為流程,如何影響從舊從輕原則之適用? Q6 對公眾散布之加重詐欺罪,其對象應否限於不特定多數之公眾? 11背信罪 Q1 背信罪中有關違背其任務之行為,應如何判斷? 12妨害電腦使用罪 Q1 妨害電腦使用罪章中有關無故之解釋? Q2 因調查配偶有無外遇而涉犯破壞電磁紀錄罪,是否屬非無故? Q3 破壞電磁紀錄罪中所稱之取得,應如何解釋? Q4 妨害公務機關電腦使用罪之構成要件釋疑? Q5 公立學校是否屬於妨害公務機關電腦使用罪所規範之公務機關? .刑事訴訟法─基本概念與訴訟主體 1土地管轄 Q1 利用網際網路遂行犯罪之案件,管轄法院是否限於實際行為地? 2牽連管轄 Q1 具備相同管轄權之相牽連案件,其合併審理之依據及適用限制? Q2 相牽連案件之合併審判與否,應否受當事人主觀意見之拘束? 3迴避 Q1 曾參與准予交付審判裁定之法官,於其後同一案件之審判應否自行迴避? Q2 曾參與確定判決之法官,於其再審案件中應否自行迴避? Q3 審判中曾依職權發動或作成強制處分之法官,應否自行迴避? Q4 迴避制度中關於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者,應如何認定? 4送達 Q1 指定送達代收人之要件及送達效力之認定? Q2 補充送達關於同居人之解釋? 5遲誤期間之聲請回復原狀 Q1 告訴人未請求上訴而檢察官遲誤上訴期間,得否聲請回復原狀? Q2 信賴法院錯誤記載之較長抗告期間致抗告逾期,得否聲請回復原狀? Q3 關於遲誤不變期間之回復原狀制度,管轄法院及審理流程為何? 6被告 Q1 被告放棄強制辯護依賴權之前提要件? Q2 被告得否聲請法院轉拷交付警詢、偵訊過程之錄音、錄影內容? Q3 判決確定後之被告,得否向判決之原審法院聲請交付卷證影本? Q4 被告於訴訟期間受輔助宣告,須否經輔助人同意始得續行訴訟? 7辯護人 Q1 刑事訴訟程序中有關辯護人之權限及其限制? Q2 被告應否接受律師辯護活動所產生一切有利或不利之法律效果? Q3 法院得否審查辯護人實質上有無善盡其適當有效之辯護? Q4 辯護人收受開庭通知後,得否以他案件衝庭為由請求改訂庭期? 8輔佐人 Q1 輔佐人之地位及其權限? .刑事訴訟法─強制處分 1拘提羈押 Q1 拘提被告之執行方式? Q2 預防性羈押之審查要件? Q3 看守所人員監視第三人接見羈押中被告所得之證據,有無證據能力? Q4 法院為管轄競合之不受理判決是否屬當然撤銷羈押之事由? 2攔停 Q1 警察攔停交通工具時,得以檢視、搜查之範圍? 3搜索 Q1 搜索地點並非受搜索人住所之有令狀搜索,是否屬於合法搜索? Q2 無令狀搜索之類型及其要件? Q3 附帶搜索之實施與否,係該當現行犯之前提要件? Q4 附帶搜索與同意搜索競合時之法律適用及程序遵守? Q5 逕行搜索之內涵及其適法性界線? Q6 逕行搜索或緊急搜索後未依法陳報法院,所扣得之物有無證據能力? Q7 同意搜索及撤回同意搜索之要件? Q8 執行搜索時在何種條件下,得不於執行前出示搜索票予受搜索人? Q9 夜間搜索或扣押之容許要件解釋? 4扣押 Q1 律師與潛在犯罪嫌疑人間之溝通紀錄及所生之文件資料得否搜索、扣押? Q2 扣押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其是否有證據能力之判斷準據? Q3 違法搜索扣押所取得之證據,應如何操作權衡法則以定其證據能力? Q4 偵查機關應適用何種程序扣押過去已結束之通訊內容? Q5 被告自願提出已存在之通信紀錄,是否須向法院聲請核發令狀? Q6 關於保全扣押裁定之程序性事項,是否須經嚴格證明程序為審查? Q7 扣押之贓物已無留存必要而應發還者,被害人是否須為發還之請求? Q8 另案扣押之合法性釋疑? Q9 司法警察勘察犯罪現場時,發現的另案證據得否予以扣押? 5採驗 Q1 強制採驗與同意採驗之法規依據及其要件? Q2 司法警察對拘捕被告以非侵入性方式採尿,應踐行何種正當法律程序? Q3 交通警員在何種條件下,得對肇事駕駛人強制採驗體內酒精濃度值? 6 GPS追蹤器偵查 Q1 偵查機關安裝GPS追蹤器於他人車上,是否屬於合法的強制偵查? 7通訊監察 Q1 合法監聽所側錄之被告自白,於證據法上之定性及其證據能力? Q2 違法監聽所取得之內容及其衍生證據,是否得適用權衡法則? Q3 執行機關違反期中報告義務者,監聽所取得之內容是否有證據能力? Q4 另案監聽所取得之內容及其衍生證據,是否具有證據能力? Q5 依通訊監察書取得監察對象之共犯對話內容,是否具有證據能力? Q6 另案監聽所取得之內容如未陳報法院審查,應否排除其證據能力? .刑事訴訟法─證據 1嚴格證明法則 Q1 證據能力之要件內涵及其證明方法? Q2 證據之同一性有爭執時,法院應如何調查審認? Q3 證據能力與證明力之區別? 2數位證據 Q1 法院得否以替代證據取代原始證據為調查? Q2 數位證據之複製品得否作為認定犯罪事實之證據? Q3 不同種類之數位證據下,其證據能力有無判斷應否受傳聞法則之檢驗? 3彈劾證據 Q1 彈劾證據之內涵? Q2 被告之自白得否以彈劾證據削弱其證明力? 4訊問被告 Q1 罪名告知義務所稱之犯罪嫌疑及所犯所有罪名,係指為何? Q2 罪名變更之界限及其告知義務內涵為何? Q3 檢察官第一次訊問被告已踐行告知義務、但其後漏未踐行者,是否違法? Q4 司法警察未踐行緘默權之告知義務,取得之自白有無證據能力? 5自白法則 Q1 自白與其他不利陳述之差異? Q2 自白與指訴之差異? Q3 被告行使緘默或拒絕陳述之舉,可否評價為默示自白? Q4 禁止不正方法取得自白規範中所稱之利誘,應如何解釋? Q5 被告自白是否具備任意性之判斷? Q6 不正方法取得之自白,如何遮斷非任意性自白之繼續效力? Q7 被告對自白任意性有爭執時,應由被告或偵查機關負舉證責任? 6補強證據 Q1 被告自白與共犯他白,是否均須有補強證據? Q2 補強證據之適格性及補強範圍? Q3 複數共犯之自白所述內容一致,得否作為彼此陳述之補強證據? Q4 同一共犯之數自白所述內容一致,是否須有補強證據? Q5 對於不同的犯罪類型,何者須有補強證據? Q6 被告自白的犯罪事實中,何種內容須有補強證據? Q7 被害人指述所需補強證據之適格性? Q8 測謊鑑定是否具備補強證據之適格? 7對質詰問權 Q1 被告聲請對質而法院不命為對質者,程序有無違法? Q2 被告未對證人行使反對詰問權,在何種情況下得例外採納其證言? Q3 就同一證人所為的證言,共同被告間是否均享有反對詰問權? 8傳聞法則 Q1 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所為之何種陳述,才屬於傳聞證據? Q2 審判外向檢察官所為之陳述,得否直接作為認定犯罪事實之依據? Q3 我國警詢筆錄是否具有證據能力? Q4 他國警詢筆錄是否具有證據能力? Q5 被害人滯留國外而無法傳喚時,其警詢陳述是否具有證據能力? Q6 證交所之監視報告、行為人或被害人之備忘紀錄是否屬於特信性文書? Q7 被告已明示同意之傳聞證據,得否追復爭執而撤回其同意? Q8 被告就傳聞證據表示無意見,可否認屬默示同意得作為證據? 9證人 Q1 未以傳票傳喚證人,是否影響其證述之證據能力? Q2 司法警察於同一處所詢問數證人時,須否隔離而各別單獨詢問? Q3 證人之供述如不具備任意性,是否影響其證據能力? Q4 法官對不得命具結之證人疏未告以應據實陳述,是否影響其證據能力? Q5 幼童證言前後不一致時,可否直接認定欠缺證據價值? 10拒絕證言權 Q1 未明確告知證人享有拒絕證言權,是否影響證人的具結效力? Q2 未告知證人享有拒絕證言權,被告得否主張其證言無證據能力? Q3 證人是否得以偽證罪主張應享有不自證己罪之拒絕證言權? Q4 證人享有不自證己罪之拒絕證言權中,何謂家長、家屬關係? Q5 證人得否以其陳述恐受刑事處罰為由,概括拒絕回答一切問題? Q6 關於醫師秘匿特權中,應秘密之事項為何? Q7 病患就自身的醫療資訊隱私事項,得否主張拒絕證言? Q8 藥師應秘密之事項並非源自其藥事服務,是否仍得主張藥師秘匿特權? Q9 委任人允許律師就其秘密事項為證述,律師是否仍得拒絕證言? Q10 主詰問受告知享有拒絕證言權仍為證述,反詰問得否拒絕證言? Q11 偵查中受告知享有拒絕證言權仍為證述,審判中得否拒絕證言? 11鑑定及通譯 Q1 尚待鑑定之事實於法院已顯著,是否即無庸舉證? Q2 鑑定所需資料之蒐集,是否應受訴訟法上相關證據法則之拘束? Q3 行政機關實施行政檢查所得之鑑定報告,得否作為刑事證據? Q4 通譯未具結者,是否影響其傳譯對象陳述之證據能力? 12私人不法取證 Q1 私人違法錄音錄影所取得之內容,是否具備證據能力? 13舉證責任 Q1 刑事訴訟程序中,被告與檢察官所負舉證責任各自為何? Q2 被告行為時是否存在阻卻責任事由,應由何者負舉證責任? Q3 被告構成累犯之事實及應加重其刑之事項,應由何者負舉證責任? Q4 搜扣所得證據之原始狀態同一性如發生爭執,應由何人負舉證責任? 14證據調查 Q1 當事人聲請調查證據及法院職權調查證據之前提要件? Q2 被告強迫證人出庭為有利供述,法院得否駁回調查證據之聲請? Q3 法院得依職權及應依職權調查證據之釋疑? .刑事訴訟法─偵查、起訴與審判程序 1偵查 Q1 偵查機關知有犯罪嫌疑而為拘捕之依據,是否須具備證據能力? Q2 隱密型偵查之類型及其適法性? 2告訴 Q1 調解不成立之同時聲請檢察官偵查,才得視為聲請調解時已經告訴? Q2 法院將起訴罪名變更為告訴乃論之罪後,被害人得否補正其告訴? Q3 非告訴權人於偵查中提告而審判時才取得告訴權,其告訴是否合法? Q4 告訴代理人逾越告訴期間後才補正委任書狀,其告訴是否合法? 3再議與交付審判 Q1 不起訴處分經再議而被撤銷後,原檢察署檢察官復提起公訴是否違法? Q2 交付審判中告訴人之律師欲檢閱偵查卷證,應由檢察官為准駁? 4犯罪事實 Q1 起訴書犯罪事實欄之記載如有錯誤,法院得否自行予以更正? Q2 法院未踐行訊問被告犯罪事實之程序,得否據此提起第三審上訴? 5追加起訴 Q1 檢察官追加起訴之限制要件為何? 6單一案件與同一案件 Q1 同一案件經先後起訴而繫屬於數法院者,應如何裁判及救濟? Q2 數行為以一罪起訴,法院審理後認定一部無罪,他部應否裁判? 7審判 Q1 法院在刑事審判過程中,可否就待證事實存否或法律見解適時公開心證? Q2 審判長得否就性質相同之數證據,一次性調查並予當事人一併陳述意見? Q3 被告受不當誘導訊問而未適時聲明異議,得否提起第三審上訴? 8裁判 Q1 犯罪後之法律已廢止其刑罰者,應諭知何種判決? Q2 法院如認有免訴之情形,得否以起訴程序違背規定而諭知不受理判決? Q3 案件是否有起訴程序違背規定之情形,應以起訴時為斷? Q4 中華民國人民在領域外犯罪而無我國刑法之適用者,應諭知何種判決? Q5 數罪併罰已經定應執行刑確定之各罪,法院得否重複定其應執行刑? Q6 檢察官聲請數罪併罰定應執行刑後受刑人死亡者,法院應否更為裁定? Q7 刑事判決之正本送達後,法院得以裁定更正之範圍及其界限? Q8 不得以裁定更正之事項卻誤以裁定為更正,其上訴期間應如何計算? 9自訴 Q1 行為人偽造有價證券並持以行使,善意執票人得否提起自訴? Q2 非法人團體得否作為刑事案件之自訴人? .刑事訴訟法─通常與特別救濟程序 1上訴利益 Q1 被告不服原審判決而提起上訴,是否應具備上訴利益? 2上訴不可分 Q1 對刑訴法第348條施行前已繫屬之案件提起上訴,仍應適用修正前之規定? Q2 上訴理由僅就原判決之一部敘述並指摘違法,法院得否逕認屬一部上訴? Q3 檢察官明示僅就判決之刑一部上訴,效力是否及於請求併辦之犯罪事實? Q4 上訴人明示僅就緩刑部分提起上訴,效力是否及於主刑或刑法第59條? Q5 上訴人明示僅就緩刑部分提起上訴,效力是否及於宣告刑或應執行刑? Q6 上訴人明示僅就數罪併罰之法律適用一部上訴,效力是否及於犯罪事實? 3上訴具體理由 Q1 上訴應敘述具體理由之內涵及界限 Q2 原審辯護人是否有為被告撰寫上訴狀並敘述具體理由之權責? Q3 第一審辯護人未協助提出上訴具體理由,法院得否駁回其上訴? 4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 Q1 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內涵,以及其與罪刑相當原則之關係? Q2 第二審法院排除適用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前提? Q3 檢察官對被告之不利益提起上訴,是否受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拘束? Q4 數罪併罰如需再次定應執行刑,有無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 Q5 刑法關於犯罪所得之沒收,有無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 5一造缺席判決 Q1 被告經合法傳喚而無正當理由不到庭,得否逕為一造缺席判決? Q2 在COVID-19三級警戒期間,第二審法院得否逕為一造缺席判決? 6輕微案件不得上訴第三審 Q1 不得上訴第三審之輕微案件應如何判斷? Q2 裁判上一罪之部分罪名屬輕微案件者,得例外上訴第三審之情? Q3 第二審更審後才初次改判第376條第1項各款之罪,得否例外上訴第三審? Q4 第二審初次判決輕微案件有罪,檢察官得否對被告之不利益提起上訴? Q5 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致影響輕微案件之認定者,該案件得否上訴第三審? 7上訴第三審之限制 Q1 第二審判決未糾正第一審法院之訴訟行為瑕疵,得否上訴第三審? Q2 法院已曉諭聲請調查證據但檢察官不為聲請者,得否上訴第三審? Q3 法院未依被告請求向憲法法庭聲請法規範憲法審查者,得否上訴第三審? Q4 就裁判上一罪案件之一部,第二審判決維持不另為無罪諭知部分,有無嚴格法律審之適用? Q5 違背依大法庭裁定見解所為之判決,在嚴格法律審下屬判決違背判例? 8第三審程序 Q1 第三審之審判期日被告未到庭者,法院得否進行審判? 9協商程序之救濟 Q1 依協商程序所為第一審之科刑判決如未提起上訴者,應於何時確定? Q2 依協商程序所為第二審之科刑判決,得否上訴第三審? 10抗告 Q1 辯護人得否為被告之利益而提起抗告? Q2 檢察官禁止辯護人於訊問被告時筆記之處分,辯護人得否聲明不服? Q3 再審代理人得否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而提起抗告? Q4 再審聲請人欲委任代理人提起抗告,抗告代理人應否具備律師資格? Q5 不得上訴第三審之案件,其第二審法院所為之裁定一律不得抗告? Q6 上級檢察署檢察官對於下級法院之裁判,得否提起上訴或抗告? Q7 抗告應敘述之理由是否須具體? 11再審 Q1 緩刑期滿而緩刑宣告未經撤銷之有罪判決,得否聲請再審? Q2 受判決人得否為其利益,僅就裁判上一罪之部分犯罪事實聲請再審? Q3 再審事由中新事實、新證據之內涵? Q4 再審理由中,新事證與重要證據漏未審酌之適用上區別? Q5 證人於判決確定後翻供,其新供述是否屬再審事由中之新事證? Q6 再審聲請人於判決確定後自行委託鑑定,是否屬再審事由中之新事證? Q7 經法院認定無再審理由之事證,得否再與其他新事證合併後聲請再審? Q8 再審理由之新事證中,何謂應受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 Q9 第二審法院因一部上訴而僅為實體科刑之判決確定後,受判決人聲請再審應以何審法院為管轄法院? Q10 聲請再審之案件,於何種情形下毋庸開啟徵詢程序? Q11 再審聲請程序中,法院應否及如何踐行證據調查? Q12 聲請再審未提出原判決之繕本,法院得否逕自駁回再審聲請? 12非常上訴 Q1 提起非常上訴之理由適法與否,應如何認定? Q2 開始再審之裁定得否作為非常上訴之客體? Q3 檢察總長向最高法院提起非常上訴者,是否採行卷證併送制度? Q4 第二審法院因一部上訴而僅為實體科刑之判決確定後,非常上訴之撤銷及改判範圍是否包括罪名? .刑事訴訟法─沒收特別程序與執行 1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 Q1 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之開啟,是否有控訴原則之適用? Q2 第三人如何參與沒收程序及其權利行使範圍為何? Q3 法院於沒收特別程序中如何踐行對第三人聽審請求權之保障? Q4 法院就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之案件應如何為判決? Q5 輕微案件之第二審判決諭知沒收第三人財產部分,得否上訴第三審? Q6 第二審維持第一審不予沒收之判決者,有無嚴格法律審之適用? Q7 上訴人就本案提起第三審上訴後死亡者,效力是否及於第三人沒收判決? Q8 法院對於聲請撤銷沒收確定判決之審理流程? Q9 法院對於聲請撤銷沒收確定判決之裁定內容? 2單獨宣告沒收程序 Q1 單獨宣告沒收程序之概述? Q2 犯罪行為人死亡後,就其犯罪所得應如何向繼承人宣告沒收? Q3 單獨宣告沒收程序應否踐行實質證據調查及言詞辯論? 3對檢察官執行指揮處分之聲明異議 Q1 檢察官所為沒收物發還之執行指揮處分,何人得向法院聲明異議? Q2 受刑人對檢察官不行使合併定應執行刑聲請權之執行指揮聲明異議,應由何法院為管轄法院? Q3 法院就受刑人聲明異議所為之裁定,有無一事不再理原則之適用? Q4 第二審就被害人對檢察官發還沒收物之執行指揮處分聲明異議所為之裁定,得否抗告第三審?

原價: 460 售價: 391 現省: 69元
立即查看
實務必考熱區—刑法 (1版)

實務必考熱區—刑法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想考上就一定要知道的實務見解 透過條列式爭點、實務見解結論、精華選讀、關鍵透析等大標題,分類、解析近年實務見解之主張,同時收錄相關試題與解題要領,協助考生快速理解各章節選讀之判決重點。 關鍵透析部分,除了濃縮作者所整理判決精華之摘要,並有層次地透過法學方法論方式,再次說明實務見解之重點,供考生於答題時,在闡述個人見解上作為參考。 另本書以近幾年實務多數見解為整理方向,讀者們除考前仔細研讀外,於考試當天休息時間亦可作為快速複習用。 作者簡介 慶記(蔡耀慶律師)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 最高法院刑事庭法官助理 執業律師 從事執業律師及最高法院刑事庭法官助理,累計年資已數年餘,在擔任最高法院刑事庭法官助理這段期間,最有成就感時,便是法官在個案裁判作成時,採納參酌我個人出具的法律意見書。曾於高雄從事執業律師,現則來到臺北執業,承辦案件亦從貪污案件,慢慢涉足到銀行法及證券交易法案件居多。雖然大學畢業那年即順利通過律師高考,但也深知各位考生整理實務、學說見解之不易與辛苦,方斗膽撰寫此書付梓,祈請各路先進不吝指教。 作者序   本次改版除將舊版實務必考熱區中,考試不易出現之章節拿掉外,增加很多近期110年至112年之實務見解,及刑事大法庭之見解,尤其現在大法庭之法律問題、最高法院每個月整理之具有參考價值之裁判(俗稱:值參)常被考選部出題委員當作司律二試出題方向,因此各位在準備考試過程中,勢必須整理大法庭及值參之見解,但考量各位時間寶貴,因此建議各位得善用此書已協助整理之部分,另外在本書空白處用便利貼的方式,補上學說見解,如此一來,這本書就會成為陪伴您們在考場一整天之最佳利器。   此外,準備司律一試時,切記要以「實務多數見解」為主,而不要在腦中將學說見解或實務少數見解,攪和進腦海內干擾你作答。也因此,本書在整理上,亦多以實務多數見解為主,提到學說見解部分較少,主要也是為了簡單化本書之方向,以及便利各位考生在考場上能迅速翻閱、複習本書。   最後,感謝學稔出版社邀約,以及這一年來不厭其煩詢問稿件進度,感謝出版社的寬宏大量,還有校稿編輯的細心;也謝謝最高法院朋友逸華、依恬、津國,及大佑池久法律智囊團登舜、明葳、宗翰的鼓勵,還有過去及現在栽培我刑事案件觀念與素養之老闆們:李衣婷律師、林英志法官、何祖舜律師、施宣旭律師、余德正律師。 2023年11月 慶記(蔡耀慶律師) 目錄 刑法總則 CHAPTER1 構成要件 section1 作為與不作為P1-2 UNIT1 不作為犯—保證人地位P1-2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4257號、107年度台上字第1133號、110年度台上字第5331號、111年度台上字第3569號判決 UNIT2 不作為犯—假設因果關係P1-7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3780號、111年度台上字第2323號判決 UNIT3 不作為犯之犯罪參與P1-10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88號、94年度台上字第2822號判決 section2 相當因果關係與客觀歸責理論P1-12 UNIT1 客觀歸責─構成要件效力範圍與被害人自我負責原則P1-12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318號判決 section3 著手理論與未遂犯、不能未遂犯P1-15 UNIT1 著手理論於各罪之應用P1-15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831號、111年度台上字第5588號、101年度台上字第3380號、109年度台非字第36號、106年度台上字第1195號判決、109年度台上大字第4861號刑事大法庭裁定 UNIT2不 能未遂之無危險要件P1-22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616號、110年度台上字第3511號判決 UNIT3 共同正犯之中止未遂P1-26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3352號、111年度台上字第337號判決 section4 主觀構成要件P1-29 UNIT1 間接故意與有認識過失之區辨P1-29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5397號判決 UNIT2 過失犯之審查結構─兼論信賴原則、風險升高理論、超越承擔過失P1-31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4258號、107年度台上字第1283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9年度交上易字第170號判決 section5 加重結果犯與結合犯P1-36 UNIT1 加重結果犯之結構、預見可能性之爭議,及共同正犯對於加重結果之責任P1-36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3345號、111年度台上字第2165號判決 UNIT2 結合犯之相關問題P1-40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316號判決 CHAPTER2 違法性 section1 正當防衛P2-2 UNIT1 不法侵害現在性之認定標準P2-2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3235號、110年度台上字第4940號判決 UNIT2 防衛手段之限制P2-5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62號、107年度台上字第2968號判決、18年上字第228號判決(原判例) UNIT3 防衛意思與互毆P2-7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221號判決 section2 緊急避難P2-9 UNIT1 持續性危難狀態與強制性緊急危難P2-9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5037號判決 UNIT2 自招危難P2-13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2618號判決 UNIT3 避難行為之限制P2-14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799號判決 Section 3 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P2-15 UNIT1 得被害人承諾與推定承諾P2-15 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上訴字第261號判決、最高法院110年台上字第3775號判決 UNIT2 公民不服從P2-18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3695號判決 UNIT3 義務衝突P2-21 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交上易字第171號判決 CHAPTER 3罪責 UNIT1 故意與過失之原因自由行為P3-2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3741號、111年度台上字第740號判決 UNIT2 防衛過當與避難過當—兼論延展型防衛過當P3-5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491號、臺灣高等法院105年上易字第1232號判決 CHAPTER4 犯罪參與型態─正犯與共犯 section1 總論P4-2 UNIT1 正犯與共犯之區辨—兼論共同正犯之重要功能性犯罪支配P4-2 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3416號、111年度台上字第5098號、111年度台上字第2814號判決 section2 正犯P4-5 UNIT1 共謀共同正犯、事中共同正犯P4-5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757號、108年度台上字第34號、110年度台上字第2450號判決 UNIT2 過失共同正犯P4-8 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347號判決 UNIT3 共犯關係之脫離P4-10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5925號判決 UNIT 4共同正犯與結夥犯、對向犯之關係P4-12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2825號、100年度台上字第4327號判決、76年度台上字第7210號判決(原判例)、37年度上字第2454號判決(原判例) UNIT5 身分犯與非身分犯成立共同正犯時,應如何論罪?P4-16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5461號、102年度台上字第1203號判決 Section 3共犯P4-19 UNIT1教唆犯─正犯之客體錯誤對於教唆犯刑責之影響P4-19 臺灣高等法院100年上訴字第3615號判決 CHAPTER 5錯誤 UNIT1 客體錯誤與打擊錯誤之區分P5-2 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6672號、102年度台上字第335號、臺灣高等法院103年度上易字第1665號判決 UNIT2 因果歷程錯誤—結果提前發生與結果延後發生P5-5 最高法院66年台上字第542號、臺灣雲林地方法院109年簡字第106號判決 UNIT3 容許構成要件錯誤P5-9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1107號、106年台上字第3989號判決 UNIT4 不法減輕構成要件錯誤P5-12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005號判決 UNIT5 禁止錯誤P5-14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5405號判決 UNIT6 規範性構成要件誤認問題P5-16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4086號判決 UNIT7 空白構成要件填補規範之錯誤P5-18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4411號判決 CHAPTER6 競合與沒收 section1 競合P6-2 UNIT1 法條競合與想像競合之區辨—兼論想像競合之封鎖作用及相關大法庭裁定P6-2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大字第3563號、109年度台上大字第4243號、108年度台上大字第2306號大法庭裁定 UNIT2 夾結理論與去夾結化理論—兼論參與組織罪與數加重詐欺罪間之先後審理關係P6-7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066號、109年度台上字第3945號、109年度台上字第5200號判決 UNIT3 罪名競合在追訴權時效上之爭議P6-12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826號、111年度台上字第3579號判決 section2 沒收P6-15 UNIT1 犯罪所得沒收之審查架構—兼論兩階段計算之相對總額原則P6-15 最高法院108年台聲字第108號裁定 UNIT2 犯罪工具與關聯客體P6-18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1374號判決 UNIT3 共同正犯之沒收—共同沒收與平均分擔原則P6-21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3604號、110年台上字第1355號判決 UNIT2 內線交易罪「因犯罪獲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與「犯罪利得」之區別與計算P6-24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大字第4349號刑事大法庭裁定 CHAPTER7 其他爭議 UNIT1 假釋與累犯之相關爭議—論釋字第775、796、801號P7-2 釋字第775、796、801號解釋 UNIT2 強制工作之相關爭議P7-7 釋字第812號解釋 刑法分則 CHAPTER1 社會法益、國家法益 UNIT1 職務上行為收受賄賂罪—「職務上行為」之解釋P1-2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217號大法庭裁定 UNIT2 提前賄選行為P1-7 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5713號、94年度台上字第1059號、110年度台上字第4393號判決、90年度第6次刑事庭會議2決議 UNIT3 圖利罪之對向犯見解變更及不法利益之解釋P1-12 最高法院103年度第4次刑事庭會議1決議、109年度台上大字第3214號刑事大法庭裁定、110年度台上字第106號、101年度台上字第1391號判決 UNIT4 虛偽遷徙戶籍投票罪之既未遂時點之爭議P1-17 112年憲判字第11號、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715號、101年度台上字第4041號判決 UNIT5 聚眾施強暴脅迫罪修法後爭議P1-22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3231號、110年度台上字第6191號判決 UNIT6 放火罪所謂「住宅」與「現有人所在」之要件解釋P1-26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372號、109年度台上字第5573號、109年度台上字第4276號判決 UNIT7 放火罪之既未遂時點爭議P1-29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2610號、111年度台上字第2831號、76年度台上字第8230號判決 UNIT8 肇事逃逸罪之保護法益及釋憲後之修法P1-32 釋字第777號解釋、刑法第185條之4修正理由、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4869號、110年度台上字第613號判決 UNIT9 不能安全駕駛罪屬具體危險犯或抽象危險犯P1-38 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原交上易字第24號判決 UNIT10 妨害公眾往來安全罪關於「他法」之解釋P1-41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3556號判決 UNIT11 偽造罪章相關爭議與競合P1-44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646號、111年度台上字第3161號、111年度台上字第375號刑事判決 UNIT12 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之「公務員實質審查權限」要件P1-47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2522號判決 UNIT13 自我庇護行為與不自證己罪原則P1-50 最高法院47年度台非字第50號、103年度台上字第1625號、105年度台上字第1964號、111年度台上字第2114號、臺灣高等法院103年度上易字第1882號判決 UNIT14 偽證罪之要件分析及競合爭議P1-55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284號、110年度台上字第23號、107年度台上字第4227號、107年度台上字第4871號、108年度台上字第3231號、110年度台上字第23號判決 CHAPTER2 個人專屬法益 UNIT1 加工自殺罪之相關爭議P2-2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1477號、臺灣基隆地方法院110年度訴字第315號判決 UNIT2 重傷害結果之認定P2-5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704號、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交上易字第281號判決 UNIT3 加工自傷罪修法後之相關爭議P2-8 刑法第282條修正理由 UNIT4 無義務遺棄罪與有義務遺棄罪之區辨P2-10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2837號、109年度台上字第552號、104年度台上字第2883號判決 UNIT5 開放性構成要件之正面違法性審查P2-14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340號判決 UNIT6 略誘罪與和誘罪之區辨P2-16 最高法院90年度台上字第2307號、91年度台上字第3421號、106年度台上字第3556號判決 UNIT7 侮辱與誹謗之區別—兼論侮辱網路虛擬人格之爭議P2-19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5012號、臺灣高等法院 109年度上易字第1558號、108年度上易字第2305號判決 UNIT8刑法第311條之言論免責事由,是否適用於公然侮辱罪?P2-22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5012號、107年度台上字第3116號、臺灣高等法院107年度上易字第1786號判決 UNIT9 GPS跟監之妨害秘密罪相關爭議P2-26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3788號判決 UNIT10 妨害秘密罪章所謂「洩漏」之解釋P2-29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9年度上訴字第1876號、最高法院57年台上字第1292號判決 UNIT11 強制性交罪所謂「其他違反意願之方法」之解釋P2-31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1781號、111年度台上字第5186號判決、97年度第5次刑事庭會議決議 UNIT12 加重強制性交罪中加重事由之整理P2-36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6年度侵上訴字第698號判決、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3490號、96年度台上字第2827號判決、刑法第222條修正理由 UNIT13 權勢性交罪與強制性交罪之區辨P2-40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203號判決 UNIT14 強制猥褻罪、乘機猥褻罪、性騷擾罪之區辨P2-42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371號、96年度台上字第6736號、100年度台上字第4745號判決 UNIT15 白玫瑰之怒—論刑法第227條之相關爭議與競合P2-46 最高法院99年度第7次刑事庭會議決議、110年度台上字第6090號、110年度台上字第276號判決 UNIT16 散布猥褻物品罪與言論自由間之衝突P2-51 釋字第617號解釋、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上易字第1847號判決 CHAPTER3 財產法益 UNIT1 竊盜罪、搶奪罪及詐欺取財罪之區辨P3-2 最高法院90年度台上字第690號、110年度台上字第150號判決 UNIT2 加重竊盜罪中加重事由之整理P3-5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983號、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原上易字第77號判決 UNIT3 強盜罪所謂至使不能抗拒之解釋P3-9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4960號判決 UNIT4 強盜罪中強制行為與取財行為間之關聯P3-12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833號、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上更1字第235號判決 UNIT5 強盜罪與擄人勒贖罪之區辨P3-15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4508號判決 UNIT6 論犯意變更P3-17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282號、107年度台上字第4013號判決 UNIT7 準強盜罪之相關爭議P3-20 釋字第630號解釋、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922號、106年度台上字第2790號、107年度台上字第2530號判決 UNIT8 詐欺罪之財產客體—法律財產說及經濟財產說P3-23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66號判決 UNIT9 加重詐欺罪中加重事由之整理P3-25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798號、108年度台上字第3276號判決 UNIT10 以虛構之事實恐嚇他人進而取得財物之刑責—論恐嚇取財罪與詐欺取財罪之競合爭議P3-27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05年法律座談會刑事類提案第24號 UNIT11 詐欺罪章關於「不正方法」之解釋P3-30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123號、96年度台上字第3416號、101年度台上字第4426號判決、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10年度上易字第35號判決 UNIT12 背信罪之要件分析P3-34 最高法院院110年度台上字第3903號、101年度台上字第5879號、110年度台上字第4250號判決 UNIT13 擄人勒贖罪之既未遂爭議P3-38 最高法院106年度第13次刑事庭會議決議、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284號判決

原價: 460 售價: 391 現省: 69元
立即查看
實務必考熱區:刑法總則 (2版)

實務必考熱區:刑法總則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實務必考熱區:刑法總則 系列名:律師‧司法官‧高考‧法研所 ISBN13:9789862958414 出版社:學稔 作者:駱克 裝訂:平裝 規格:21cm*14.8cm*1.7cm (高/寬/厚) 版次:2 出版日:2018/06/01 中國圖書分類:刑法總則 內容簡介   完全精選   ◆最高法院裁判   ◆最高法院判例   ◆刑事庭會議決議   ◆相關大法官解釋   ◆具參考價值裁判   想考上就一定要知道的實務見解   本書無論實務或學說,都能讓讀者掌握最新見解。實務部分,蒐集重要判例、決議,徹底掌握經典見解;整理近年來(99年後為主)最高法院裁判,讓讀者洞悉近期實務見解;此次改版更蒐羅5年內「具參考價值裁判」,完整蒐錄實務最新重要見解。學說部分,以教授最新書籍、期刊文章為依據,讓讀者通曉最新學說見解。搭配經典例題,將各爭議、見解具體應用於實例題中。本書能讓讀者熟習最新、經典實務及學說見解! 目錄 CHAPTER 1 客觀構成要件 UNIT 1 因果關係 P1-2 UNIT 2 結果歸責1 P1-8 UNIT 3 結果歸責2 P1-12 UNIT 4 客觀歸責理論P1-22 CHAPTER 2 主觀構成要件 UNIT 1 主觀不法1 P2-2 UNIT 2 主觀不法2 P2-6 UNIT 3 構成要件錯誤1 P2-11 UNIT 4 構成要件錯誤2 P2-15 UNIT 5 構成要件錯誤3 P2-20 CHAPTER 3 違法性 UNIT 1 正當防衛1 P3-2 UNIT 2 正當防衛2 P3-8 UNIT 3 正當防衛3 P3-12 UNIT 4 緊急避難1 P3-15 UNIT 5 緊急避難2 P3-18 UNIT 6 緊急避難3 P3-24 UNIT 7 違法性—依法令之行為 P3-27 UNIT 8 違法性—依所屬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 P3-32 UNIT 9 違法性—可罰違法性P3-37 CHAPTER 4 罪責 UNIT 1 不法意識、禁止錯誤(違法性錯誤、法律錯誤) P4-2 UNIT 2 原因自由行為P4-7 CHAPTER 5 未遂犯 UNIT 1 未遂犯P5-2 UNIT 2 不能未遂P5-9 UNIT 3 中止未遂1 P5-17 UNIT 4 中止未遂2 P5-23 CHAPTER 6 UNIT 1 犯罪之參與1 P6-2 UNIT 2 犯罪之參與2 P6-9 UNIT 3 犯罪之參與3 P6-14 UNIT 4 犯罪參與—間接正犯1 P6-19 UNIT 5 犯罪參與—間接正犯2 P6-25 UNIT 6 犯罪參與—間接正犯3 P6-31 UNIT 7 犯罪參與—共同正犯1 P6-35 UNIT 8 犯罪參與—共同正犯2 P6-42 UNIT 9 犯罪參與—共同正犯3 P6-46 UNIT 10 犯罪參與—共同正犯4 P6-53 UNIT 11 犯罪參與—共同正犯5 P6-57 UNIT 12 犯罪參與—正犯與共犯1 P6-62 UNIT 13 犯罪參與—正犯與共犯2 P6-66 CHAPTER 7 正犯與共犯─共犯 UNIT 1 犯罪參與—教唆犯1 P7-2 UNIT 2 犯罪參與—教唆犯2 P7-4 UNIT 3 犯罪參與—教唆犯3 P7-7 UNIT 4 犯罪參與—教唆犯4 P7-10 UNIT 5 犯罪參與—教唆犯5 P7-14 UNIT 6 犯罪參與—幫助犯1 P7-16 UNIT 7 犯罪參與—幫助犯2 P7-18 CHAPTER 8 不作為犯與過失犯 UNIT 1 不作為犯P8-2 UNIT 2 過失犯P8-7 CHAPTER 9 犯罪競合 UNIT 1 犯罪競合1 P9-2 UNIT 2 犯罪競合2 P9-9 UNIT 3 犯罪競合—接續犯P9-14 UNIT 4 犯罪競合—集合犯P9-16 UNIT 5 犯罪競合—想像競合P9-21 UNIT 6 犯罪競合—犯意變更與另行起意P9-27 UNIT 7 犯罪競合—實質競合P9-30 CHAPTER 10 沒收 UNIT 1 沒收—狹義沒收(犯罪物沒收)1 P10-2 UNIT 2 沒收—狹義沒收(犯罪物沒收)2 P10-4 UNIT 3 沒收—狹義沒收(犯罪物沒收)3 P10-8 UNIT 4 沒收—利得沒收(犯罪所得沒收)1 P10-10 UNIT 5 沒收—利得沒收(犯罪所得沒收)2 P10-13 CHAPTER 11 刑罰論 UNIT 1 累犯P11-2 APPENDIX最高法院具參考價值裁判─刑總部分(103 年至 106 年) ▲主觀構成要件 最高法院103 年度台上字第3404 號判決 附錄-2 ▲沒收 最高法院106 年度台上字第1778 號判決 附錄-3 最高法院106 年度台上字第1374 號判決 附錄-5 最高法院104 年度台上字第 3937 號判決(106 年度台上字第539 號判決同旨) 附錄-6 ▲刑罰之加重 最高法院104 年度台非字第97 號判決 附錄-8 最高法院103 年度台非字第17 號判決 附錄-9 最高法院103 年度台非字第392 號判決 附錄-11 ▲量刑 最高法院106 年度台抗字第143 號裁定 附錄-13 最高法院105 年度台上字第388 號判決 附錄-15 ▲刑罰之執行 最高法院105 年度台抗字第927 號裁定 附錄-16 最高法院105 年度台抗字第907 號裁定 附錄-17 最高法院105 年度台非字第133 號判決 附錄-19 最高法院104 年度台非字第127 號判決 附錄-20 最高法院104 年度台抗字第576 號裁定 附錄-21

原價: 390 售價: 332 現省: 58元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