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原文第十版)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社會心理學(原文第十版)
系列名:心理學叢書
ISBN13:9789862983690
出版社:揚智文化
作者: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Samuel R. Sommers
譯者: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余思賢
裝訂/頁數:平裝/672頁
規格:26cm*19cm*2.5cm (高/寬/厚)
重量:1214克
出版日:2021/07/01
中國圖書分類:社會學各論
內容簡介
本書採廣受歡迎的「說故事取向」(storytelling approach)介紹社會心理學的關鍵概念,讓研究和生活連結。原作者Elliot Aronson、Timothy D. Wilson和Samuel R. Sommers根據豐富的研究和教學經驗,讓經典研究推動社會心理學的未來。第十版除了更新參考文獻,也增添以學生為中心的特色教材,幫助學生瞭解如何把所學應用在生活中。
目錄
關於作者 i
原 序 iv
譯 序 ix
CHAPTER 1 社會心理學導論 1
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3
情境的威力 11
解讀從何而來:人類基本動機 18
為什麼要研究社會心理學? 23
摘 要 25
測 驗 26
CHAPTER 2 研究方法:社會心理學家如何進行研究? 29
社會心理學:實徵科學 30
研究設計 34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新疆界 54
社會心理學的倫理議題 56
摘 要 60
測 驗 61
CHAPTER 3 社會認知:我們如何看待社會世界 65
自動駕駛:低費力的思考形式 67
自動式思考的類型 78
社會認知的文化差異 89
控制式社會認知:高費力的思考形式 92
摘 要 102
測 驗 104
CHAPTER 4 社會知覺:我們如何瞭解別人 107
非口語溝通 109
第一印象:快速但持久 117
因果歸因:回答「為什麼」的問題 124
文化與社會知覺 140
摘 要 148
測 驗 149
CHAPTER 5 自我瞭解:在社會脈絡中認識自己 153
自我概念的起源和性質 154
自我知識 160
自我控制:自我的掌控功能 181
印象整飾:世界是個舞台 184
摘 要 188
測 驗 189
CHAPTER 6 認知失調與維護自尊的需求 191
認知失調理論:保護我們的自尊 193
認知失調理論的進階與延伸 215
關於失調與自尊的最後想法 221
摘 要 228
測 驗 230
CHAPTER 7 態度和態度的改變:影響想法和感覺 233
態度的本質與根源 235
態度何時能預測行為? 242
態度如何改變? 248
廣告的威力 262
抵抗說服性訊息 269
摘 要 274
測 驗 276
CHAPTER 8 從眾與服從:影響行為 279
從眾:發生的時機與理由 281
訊息式社會影響:知道何為「正確」的需求 284
規範式社會影響:被接納的需求 293
從眾的策略 309
服從權威 318
摘 要 332
測 驗 334
CHAPTER 9 團體歷程:社會團體的影響 337
什麼是團體? 339
團體中的個人行為 347
團體決策:三個臭皮匠,真的勝過一個諸葛亮? 357
衝突與合作 370
摘 要 379
測 驗 381
CHAPTER 10 吸引力和關係:從最初印象到長期親密 383
如何預測吸引力? 385
數位世界的人際連結 402
愛情與親密關係 407
評估關係:滿意度和分手 416
摘 要 426
測 驗 427
CHAPTER 11 利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人們為何助人? 429
利社會行為的基本動機:人們為何助人? 431
個人特質與利社會行為:為何有些人更常助人? 441
利社會行為的情境因素:何時人們會助人? 448
如何增加助人行為? 460
摘 要 464
測 驗 466
CHAPTER 12 攻擊:為何我們會傷害別人?能防範嗎? 469
攻擊是天生的?學習來的?可選擇的? 471
社會情境與攻擊 486
媒體暴力 493
如何減少攻擊行為? 500
摘 要 511
測 驗 515
CHAPTER 13 偏見:原因、後果和對策 517
定義偏見 519
偵測隱藏的偏見 532
偏見對受害者的影響 537
導致偏見的原因 541
減少偏見 552
摘 要 563
測 驗 565
CHAPTER 14 運用社會心理學帶來改變:維持永續未來 567
社會心理學的應用研究 571
運用社會心理學實現永續未來 575
快樂與永續生活風格 584
摘 要 590
測 驗 591
CHAPTER 15 社會心理學與健康 593
壓力與人類健康 595
因應壓力 606
預防:促進健康行為 611
摘 要 614
測 驗 615
CHAPTER 16 社會心理學與法律 617
目擊證人的證詞 619
陪審團:團體歷程的運作 632
摘 要 637
測 驗 638
專有名詞 641
立即查看
書名:犯罪學 : 社會學探討
作者:侯崇文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19/01/00
ISBN:9789571465296
內容簡介
犯罪學的成長與社會學一脈相連,現有的犯罪學成果多數來自歷代社會學家探討犯罪問題的答案,和長期思考與觀察社會秩序如何維護的結晶。本書從社會學角度,檢視古典學派、實證生物學派、芝加哥學派、衝突學派、社會心理學等諸多經典犯罪學理論,並詳細介紹學者生平與理論出現的時代背景,藉以感受到社會發展與結構轉變之於犯罪問題思考的重要性。本書不僅能作為犯罪學和社會學學生的學習指引,對犯罪學感興趣之讀者也是本極佳的理論入門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侯崇文
學歷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德克薩斯基督教大學社會學碩士、鮑林格林州立大學社會學博士經歷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教授、國立臺北大學校長、嘉義市副市長、傅爾布萊特學者、美國犯罪學會與美國刑事司法學會終生會員現職國立臺北大學特聘教授兼犯罪學研究所所長
立即查看
簡介
犯罪學知識的範圍相當廣泛,有需要應用犯罪學相關知能的專業領域也相當眾多,例如司法、警政、矯治、法律、教育、社會、社工,諮商輔導等,其或多或少、或全般或局部都會需要犯罪學相關知識的支持。雖是如此,每一個專業領域對擷取犯罪學知識的需求卻也不盡相同,有者僅需觸及犯罪總論與理論觀點即可,例如教育、社會、社工,諮商輔導等;而有者則除了犯罪學總論及理論知識外,還需進一步理解犯罪類型論與犯罪預防論,例如司法、警政、矯治、法律等。而本書即是針對需理解犯罪學全般知識發展,並應用在犯罪防治領域的讀者所創作編排,透過本書具有全體系與脈絡性的介紹下,能徹底掌握犯罪學理論概念並充分應用在其實務工作上。
犯罪學對於台灣學術領域來說是一門外來學科,其內涵大多數皆以歐美學者的犯罪研究觀點為主,因而造成台灣學生在研讀犯罪學時便面臨了三個關鍵挑戰:一是對於歐美知識經過轉譯後的知識理解程度是否足夠;二是對於歐美社會文化下所生成犯罪學知識是否真能理解;三是對於犯罪學總體架構的輪廓是否能夠全盤掌握。這三個關鍵挑戰成了台灣學生或有興趣的讀者,能否順利入門犯罪學殿堂的重要因素。
本書即是建立在這三者基礎上,以台灣學生或有興趣研讀犯罪學的讀者角度出發,進行犯罪學知識的架構與闡述,進而使讀者能在最短時間內進入犯罪學的知識領域。因此,閱讀本書後,您會發現有以下三大特色:
1. 敘述性與論理性相融:以白話的方式來闡述犯罪學重要觀點。
2. 學術性與實務性並重:以實務現象搭配學理內涵來充分解釋。
3. 初學者與進階者兼顧:以選擇重要觀點並核心化來建構本書。
目錄
第一篇 總 論
第一章 認識犯罪學
第一節 犯罪學的發衍
第二節 犯罪學的架構
第二章 犯罪的恆定與刑罰的必然
第一節 犯罪的恆定
第二節 刑罰的必然
第三節 刑罰的存在與流變
第三章 犯罪定義與特性
第一節 犯罪的定義
第二節 犯罪的特性
第四章 犯罪測量、犯罪黑數與除罪化
第一節 犯罪測量與統計
第二節 「犯罪黑數」、「無被害者犯罪」與「除罪化」
第二篇 理 論
第五章 犯罪學理論架構與被害者學理論體系
第一節 犯罪學理論架構簡述
第二節 被害者學的理論體系
第六章 傳統古典學派
第一節 傳統古典學派的社會背景
第二節 傳統古典學派的理論內涵
第三節 新古典學派
第七章 實證學派
第一節 孔德
第二節 實證主義
第三節 結論
第八章 實證學派之犯罪生物學
第一節 犯罪生物學派
第二節 現代犯罪生物學
第三節 結論
第九章 實證學派之犯罪心理學
第一節 普通心理學與犯罪
第二節 變態心理學與犯罪
第三節 結論
第十章 實證學派之犯罪社會學
第十一章 犯罪社會學之控制理論
第一節 亂迷(無規範)理論
第二節 抑制理論
第三節 中立化技術理論
第四節 社會鍵理論(又稱社會控制理論)
第五節 自我控制理論
第六節 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
第七節 生命歷程理論(又稱生命史理論)
第八節 控制理論之評析
第十二章 犯罪社會學之犯罪副文化理論
第一節 犯罪區位學(芝加哥學派)—區位犯罪副文化
第二節 社會解組理論—區位犯罪副文化
第三節 差別接觸理論—學習犯罪副文化
第四節 差別強化理論—學習犯罪副文化
第五節 文化衝突理論—階級犯罪副文化
第六節 下階層文化衝突理論—階級犯罪副文化
第七節 犯罪副文化理論之評析
第十三章 犯罪社會學之緊張理論
第一節 墨頓之古典緊張理論
第二節 安格紐之一般化緊張理論
第三節 幫派犯罪副文化理論
第四節 差別機會理論
第五節 緊張理論之評析
第十四章 現代古典學派
第一節 理性選擇理論
第二節 日常活動理論
第三節 被害者學理論體系之機會理論觀點
第四節 現代古典學派之評析—兼論「新機會理論」
第十五章 批判學派(批判犯罪學)
第一節 批判犯罪學的發展內涵
第二節 批判犯罪學的發展型態與內涵
第三節 批判犯罪學相關理論觀點
第四節 批判學派之評析
第三篇 類型論
第十六章 暴力犯罪
第一節 我國暴力犯罪的現況與趨勢
第二節 解釋暴力犯罪發生的理論觀點
第三節 結論
第十七章 財產犯罪
第一節 財產犯罪的理論觀點
第二節 財產犯罪的相關研究觀點與發現
第三節 結論
第十八章 白領犯罪
第一節 白領犯罪的定義、特性與類型
第二節 白領犯罪的解釋理論與觀點
第三節 白領犯罪的評析
第十九章 幫派犯罪
第一節 幫派的定義
第二節 幫派生成的理論與模型
第三節 個體加入幫派的原因
第四節 個體離開幫派的原因
第五節 幫派的特徵
第六節 傳統型幫派與現代型幫派的差異—以運用網路媒體為判別基礎
第二十章 少年犯罪
第一節 個體特質與少年犯罪
第二節 家庭與少年犯罪
第三節 社會環境與少年犯罪
第四節 社區鄰里與少年犯罪
第五節 解釋少年犯罪的理論
第二十一章 藥物濫用(毒品犯罪)
第一節 藥物濫用類型與原因
第二節 藥物濫用的相關理論
第三節 施用毒品與犯罪的關係
第四節 毒品防制策略
第四篇 犯罪預防論
第二十二章 犯罪預防的意義與發展
第一節 犯罪預防的意義
第二節 犯罪預防發展的歷史演進
第三節 犯罪預防發展的評析
第二十三章 刑事司法犯罪預防
第一節 刑事司法犯罪預防的理論基礎—威嚇理論
第二節 刑罰威嚇效果的研究評估
第三節 警察系統犯罪預防
第二十四章 社區犯罪預防
第一節 社區犯罪預防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建構社區犯罪預防的元素
第三節 社區警政
第二十五章 發展性犯罪預防
第一節 發展性犯罪預防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發展性犯罪預防的重要元素
第二十六章 情境犯罪預防
第一節 情境犯罪預防概說
第二節 情境犯罪預防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情境犯罪預防的策略與技術
參考文獻
立即查看
諮詢的理論與實務
系列名:輔導諮商
ISBN13:9789861919256
出版社:心理
作者:鄔佩麗;黃兆慧
裝訂/頁數:平裝/357頁
規格:23cm*17cm*2cm (高/寬/厚)
版次:2
出版日:2020/09/14
中國圖書分類:諮商;面談法
內容簡介
本書第二版內容,仍依循第一版之形式展現,除了就諮詢技術在助人工作的發展歷史做詳細說明外,並將諸家學者對諮詢所提出的理論加以介紹,以利於讀者能從中尋找出此技術的核心觀點與演進之脈絡,從而衡量該技術是否適宜在其工作上加以運用。又為了提升諮詢技術在臺灣的運用與推廣,本書作者一本當初的情懷,第二版中添加了三位心理師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成果,以響讀者,使讀者對自己的學習效果也能夠有所期待!
本書的第一章與第二章分別為讀者提供諮詢的概說與歷史發展,第三章介紹幾個基本的理論學說,第四章到第七章則分別敘述四種基本的諮詢類型,第八章就諮詢的技術層面做詳細的說明,從第九章到第十一章則依使用諮詢技術的場所分章介紹相關的內容。本書的最後一章為諮詢技術的倫理規範,提醒讀者在使用諮詢技術時能有所覺察,以維護相關人員的權益。
目錄
理論篇
第 1 章 諮詢:心理衛生工作的另一章
第一節 諮詢的內涵
第二節 諮詢的歷程
第三節 諮詢的評估
第四節 諮詢的基本原則
第 2 章 心理衛生諮詢的發展
第一節 發展起源與發展趨勢
第二節 諮詢與諮商的比較
第三節 諮詢與督導的比較
第四節 諮詢師的角色與專業訓練
第 3 章 諮詢理論學說
第一節 心理衛生諮詢模式
第二節 行為學派諮詢模式
第三節 組織發展諮詢模式
第四節 其他理論分類
技術篇
第 4 章 案主中心個案諮詢
第一節 案主中心個案諮詢的內涵
第二節 案主中心個案諮詢的實施步驟
第三節 案例示範
第 5 章 求詢者中心個案諮詢
第一節 求詢者中心個案諮詢的內涵
第二節 求詢者中心個案諮詢的實施原則
第三節 案例示範
第 6 章 方案中心行政諮詢
第一節 方案中心行政諮詢的內涵
第二節 方案中心行政諮詢的實施步驟
第三節 案例示範
第 7 章 求詢者中心行政諮詢
第一節 求詢者中心行政諮詢的內涵
第二節 求詢者中心行政諮詢的實施步驟
第三節 案例示範
第 8 章 諮詢的技術與策略
第一節 關係建立
第二節 主題干預議題
第三節 各學派的技術與策略
應用篇
第 9 章 諮詢在學校的運用
第一節 歷史發展
第二節 學校諮詢的理念
第三節 與行政人員諮詢的技術
第四節 與家長諮詢的技術
第五節 與教師諮詢的技術
第 10 章 團體諮詢
第一節 助人團體的主要內涵
第二節 團體諮詢的定義與類型
第三節 團體專業倫理
第 11 章 家庭諮詢
第一節 家族治療學說
第二節 家庭諮詢的內涵與實施步驟
第三節 家庭諮詢的重要原則
第四節 專業倫理守則
第 12 章 諮詢的倫理規範與研究趨勢
第一節 專業倫理規範
第二節 諮詢的研究趨勢
第三節 諮詢專業的突破與發展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有效的傾聽:以家長與教師的對話為例
附錄二 Myrick的個案諮詢案例
附錄三 教師的個案諮詢案例
附錄四 組織發展諮詢案例
附錄五 案主中心團體諮詢案例
附錄六 目標行為檢核表
附錄七 求詢者滿意量表
附錄八 求詢者附帶受益量表
附錄九 求詢者回饋問卷
附錄十 危機處理案例
附錄十一 督導案例
附錄十二 臺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專業倫理守則
立即查看
藝術、性別與教育:六位女性播種者的生命圖像<三民>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性別教育:政策與實踐 2015 <學富>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 理論與實務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性別與教育:女性主義社會學的想像 2018 <學富>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期刊發行至今已近二十年。綜觀2001至2016年所有論文,與性別相關者數量頗豐,本書共收錄十四篇論文,作者群於選文後增補「反思」,一方面重行思考並更新,另一方面也對後續研究有所期許。
無論就主題內容或研究設計,選文力求極大化多樣性,概分五類:第一類是基本理念探究,其後四類大致可以分為學校教育及非學校教育,前者又依學校內的兩大主體加以區分:學生、教師,學生部分分為性別區隔及性別的交織性,後者則更廣泛地探討其性別處境,涉及不同任教階段。同樣重要的是,非學校教育場域的相關研究亦已逐漸浮現,雖然絕大多數的研究目光都朝向學校教育,但就廣義而言,教育無所不在,擴大社會學的想像有其必要。
Nancy Fraser(2013)在其《女性主義的命運》一書中指出,平等和差異雖各有支持者,卻往往陷入僵局,但皆非性別正義的可行概念,同時憂心強調肯認差異的認同政治可能會削弱進而取代致力於政治經濟重分配的奮鬥。然而她也表示,就像所有以解放為訴求的社會運動,規範的理論化(normative theorizing)仍是女性主義不可或缺的智識大業,必須提供一個願景目標,以及一些標準用以評估各種達標的提議。她的建議是將性別正義重新概念化為一個複雜的概念,不等同於任何單一價值,無論是平等、差異或其他,而是由多元的規範原則組成,既包含平等,也涵蓋差異,以及其他尚未被二者重視的,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價值都要同時被尊重,以達致性別正義。至於哪些原則構成性別正義,無法自外於特定的時空背景,Nancy Fraser立基於美國後社會福利國家以及全球化的世界,提出七項原則作為性別正義指標:反貧窮、反剝削、收入平等、休閒時間平等、尊重的平等、反邊緣化、反男性中心,並指出要使這些彼此衝突的原則得以並存,有待女性主義者繼續論辯與研究。
在二十一世紀第三個十年來臨之際,《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出刊也將同步邁入第三個十年,期待更多女性主義╱教育╱社會學學者針對台灣社會情境進行思想實驗,繼續深究基本理念,檢視整體的教育場域,包括學校教育及其以外的範疇,是否╱如何朝向性別正義之路前進?──楊巧玲
立即查看
書名:性與性別教育的解析和實踐
作者:林燕卿
出版社:心理
出版日期:2019/05/00
ISBN:9789861918648
內容簡介
性/性別的議題,是各年齡層都需了解的。本書從心理、生物、價值倫理和社會行為等各層面進行不同觀點的探討,參考了許多研究文獻及期刊資料,客觀、嚴謹的看待各種現象。此外並在每章節中加入練習,讓讀者在閱讀之餘也能動動腦,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性/性別議題及生活型態的選擇。
單純的性/性別知識鋪陳,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提升性/性別方向質量的需要,「性/性別的態度、價值」的改變才是我們生活中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與實踐依據。
目錄
CHAPTER 1 談性色變
CHAPTER 2 性教育面臨的災難
CHAPTER 3 男女身體大不同
CHAPTER 4 性所包含的層面
CHAPTER 5 家庭教育與親密關係
CHAPTER 6 性的社會議題
CHAPTER 7 性的道德及倫理
CHAPTER 8 性行為的多樣性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