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
書名:骨科暨運動傷害檢查學
作者:王百川 蕭宏裕
出版社:易利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9869164207
立即查看
運動傷害與機能貼布(2版)
ISBN13:9789860606713
出版社:華都文化
作者:駱明瑤
裝訂/頁數:平裝/451頁
規格:23cm*17cm*2cm (高/寬/厚)
版次:2
出版日:2021/02/20
中國圖書分類:骨科
內容簡介
《運動傷害與機能貼布》係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與現場經驗累積,整合為兼具學理及實務,且更易理解應用之運動傷害處理方法。
「緒論」讓讀者對機能貼布有初步的認識,再進行「各部位運動傷害之貼紮詳解」。內容分為〈下肢篇〉、〈腰背篇〉、〈上肢篇〉,以肌肉解剖學、肌動學為依據,先說明傷害成因、病理變化及症狀、肌肉檢測等,搭配該傷害部位的位置示意圖、傷處之描繪,採圖文對應的方式呈現貼紮步驟,並標註處理目標與貼布作用,一目了然。
本書因應傷害階段的不同,進一步分為:急性期貼紮、治療期(矯正期)貼紮、恢復期貼紮,旨在確保受傷部位完全痊癒、恢復正常功能,避免因貼紮效果而影響傷害情況的判斷;亦依傷害部位的特性,以不同肌肉或貼紮方法,逐一進行步驟圖解說明。全書計69個常見的運動傷害,共有151個貼紮方法。
在一般情況下,按貼紮的步驟、動作,並施予適當的貼布張力,則傷者應:明顯減緩疼痛、動作輕鬆且提升活動範圍、改善肌力與柔軟度;若於貼紮後未感受貼布作用,則有必要重新檢視各個貼紮步驟與正確性。提醒您,機能貼布不是萬靈丹,若遇嚴重運動傷害請務必就醫診治。
期盼本書的出版讓運動員、傷害防護員、教練、體育界與一般民眾能認識及應用機能貼布,進而遠離運動傷害,擁抱暢快人生。
目錄
緒論
肌內效貼布 Q & A
肌內效貼布使用方法與類型
運動傷害與發炎
各部位運動傷害之貼紮詳解
下肢篇
Part 1 足踝
凍甲:內嵌趾甲、甲溝炎
足母趾外翻:趾蹠關節滑液囊腫
莫頓氏神經瘤(囊腫)
腳跟疼痛:跟骨挫傷
伸足母長肌損傷
伸趾長肌損傷
足底筋膜炎、扁平足
踝關節扭傷
阿基里氏腱炎/跟腱炎
Part 2 小腿
脛前疼痛:脛骨前肌肌腱炎
腔室症候群
小腿肌肉抽筋:小腿肌肉痙攣
腓側肌群疼痛
Part 3 膝蓋
髕骨挫傷、擦傷
奧斯骨膝
內側副韌帶損傷
外側副韌帶損傷
前十字韌帶損傷
後十字韌帶損傷
貝克氏囊腫
鵝足:肌腱炎、滑囊炎
髕骨向外移位
髕骨向內移位
髕軟骨軟化症
Part 4 大腿
股四頭肌拉傷
腿內收肌拉傷
縫匠肌拉傷
闊筋膜張肌拉傷
髂脛束拉傷
腿後肌拉傷
鼠蹊韌帶扭傷
Part 5 臀部
髖關節傷害
臀大肌拉傷
臀中肌拉傷
腰背篇
Part 6 腰背部
下腰背痛
單側腰背痛
不明原因/過度使用之腰背痛
雙側下背痛
雙側上背痛
上肢篇
Part 7 上部軀幹
姿勢不良
Part 8 腹壁
腹直肌無力
腹內斜肌無力
腹外斜肌無力
Part 9 胸壁
胸大肌拉傷
前鋸肌拉傷
肋間肌拉傷
Part 10 肩部、上臂
肩頸部肌肉拉傷
落枕:胸鎖乳突肌拉傷
肌筋膜炎
提肩胛肌拉傷
上斜方肌拉傷
下斜方肌拉傷
肩胛下肌拉傷
背闊肌拉傷
肩旋轉袖損傷
三角肌拉傷
肱二頭肌拉傷
肱三頭肌拉傷
Part 11 肘部
肘關節損傷
網球肘、家庭主婦肘:肱骨外上髁炎
高爾夫球肘、投手肘:肱骨內上髁炎
肱骨上髁炎
Part 12 前臂、手部
橈側伸腕肌損傷
尺側伸腕肌損傷
旋前方肌損傷
腕隧道症候群
伸拇指長肌損傷
媽媽手: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
槌狀指、板機指
參考文獻
立即查看
運動解剖肌動學(Manual of Structural Kinesiology)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運動解剖肌動學
作者:鄭鴻衛(Floyd)
出版社:易利
出版日期:2019/12/00
ISBN:9789863414452
內容簡介
本人非常感謝無數位同事、學生及其他專業人士對本書長期的愛護,跟各位的對談中,收穫很多,讓本人除r可以保留Clem Thompson博士自1961到1989的重要內容外,也成功地加入了現代重要的知識內容。本人剛開始使用本書是當作大學部的教科書,但在之後本人的教學經驗中,本書仍佔有重要地位,對於本書及Clem Thompson博
士教學方式非常尊敬,在累積多年本人臨床工作和教育者的教學經驗之後,本人除了想要繼續保留這本教科書原有的教學效果,也希望加入與時俱進的專業內容,希望以一種更精簡有效的方式達成教學效果,也希望這樣的過程能讓本書更完整,誠摯的希望這樣的方式是有助於各位讀者的學習。
本書在過去幾年進行多次的修版,本人目標是希望內容能夠盡量較多應用性,在教學內容上讓學生和專業人士容易理解與容易被應用。因此當閱讀本教科書時,本人常會挑戰修課學生和專業人士,是否能夠立刻活用本書的內容,針對於他們各自專業熟悉的身體活動進行應用,本人也期待讀者們能夠同時觸診出自己移動的關節和肌肉,同時本人也鼓勵讀者能夠觸診同濟的活動關節和肌肉,過程中獲得正常解剖學活動範圍的良好理解,也能區分出正常、受傷及病理性肌肉骨骼肌動學上的變化差異。除此之外,因為網路資訊的快速成長及網路多媒體的應用,本人也期待必須小心應用與持續探討這些來源的正確性,以嚴謹的角度來看待這些資訊,以免錯誤的資訊應用。
立即查看
運動生物力學(二版)
ISBN13:9789860622874
出版社:禾楓書局
作者:Peter M. McGinnis 著;張至滿 總校閱
譯者:張至滿;劉錦璋;陳帝佑;洪得明;陳重佑;何維華;蔡虔祿;朱彥穎;程欣儀
裝訂:平裝
規格:26cm*19cm*2cm (高/寬/厚)
版次:2
出版日:2022/02/01
中文圖書分類:運動學
內容簡介
本書為介紹運動生物力學之專門用書,《運動生物力學》第二版採用獨特的方法來引導讀者進入競技與健身運動生物力學的世界。本書使用簡單的術語,介紹了官能解剖學之前的力學,幫助學生首先瞭解外力及其對運動的影響;然後探索肌肉骨骼系統如何反應,進而產生自身的內力來維持或改變姿勢;最後展示了如何應用生物力學原理來分析動作表現並達到提高其效能的終極目標。
本書提供易於理解的自我實驗範例與例題專欄,使學生能夠更加容易探索生物力學原理。除了全書的各項數據更新外,新版中的其他新增內容還包括:
►新增內容介紹了教練、運動員和大眾可使用來測量運動各方面表現的多項技術與設備。
►對公式使用的說明,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內容。
►新的「觀念應用」專欄提供了對生物力學實際應用更深入的分析。
《運動生物力學》第二版以清晰簡潔的方式介紹了人體運動的生物力學,同時融入積極參與的學習體驗。學生將可以更親近的探索力學原理,從而對主題有深刻的理解。
目錄
導論-為什麼要讀生物力學
第一篇 外力生物力學
第1章 力量
第2章 線運動學
第3章 線動因學
第4章 功、功率和能量
第5章 力矩
第6章 角運動學
第7章 角動因學
第8章 流體力學
第二篇 內力生物力學
第9章 生物材料的機械性質
第10章 骨骼系統
第11章 肌肉系統
第12章 神經系統
第三篇 應用生物力學原理
第13章 生物力學質性分析以增進技術表現
第14章 改善訓練的生物力學質性分析
第15章 瞭解傷害發生之質性生物力學分析
第16章 生物力學相關科技
立即查看
骨骼保健面面觀: 運動、生活型式與飲食營養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簡介】
台灣第一本兼含運動生理學 (Exercise Physiology)與競技運動生理學(Sports Physiology)理論與實務之巨作,圖文並茂,譯文流暢,淺顯易讀。
本書原作者北川薰博士為日本以體育運動著稱的中京大學現任校長,亦為國際知名運動生理學者,尤以身體組成研究著名。中譯者為留日台灣運動生理學耆老,以日文翻譯與口譯著名的黃彬彬教授及留日運動生理學者郭志輝教授。
本書分為五章,分別對體能概念、運動競技運動、體能測量、訓練與效果及高齡者的營養攝取等做完整之介紹,內容充實,深入淺出,圖文豐茂,為難得一見之好書。適用於醫學、復健、體育運動、休閒管理、營養等方面之專業領域,及愛好運動人士。
【目錄】
第三版序
第二版序
本書執筆感言
台灣出版序
李 序
葉 序
鄭 序
譯者序
第一章 體能概念
一、體能的解釋
二、體能測驗
第二章 運動和競技運動的背景
第一節 神經系統
一、神經元的構造和機能
二、神經系統的作用
三、神經系統的結構
四、中樞神經和身體運動
(一)大腦皮層
(二)小腦
(三)腦幹
(四)脊髓
五、中樞神經層次參與身體運動的差異性
六、中樞的特定區域
七、刺激、反應和回饋
八、神經支配
第二節 能量的產生
一、肌肉的能量供給系統
(一)無氧性能量供給系統
1. 非乳酸性能量供給系統
2. 乳酸性能量供給系統
(二)有氧性能量供給系統
二、參與運動的能量供給系統
三、能量及其關聯性指標
第三節 肌肉系統
一、肌肉分類
二、肌肉的構造
三、肌肉形態
四、肌肉作用和名稱
五、肌力的發揮
(一)肌肉的收縮型式
(二)肌肉收縮型式和肌力
(三)兩種類的等長性收縮
(四)真的肌力和外表的肌力
(五)絕對肌力
(六)中樞神經對肌力的影響
六、肌力、速度和動力三者之關係
(一)肌力和速度
(二)動力
七、肌纖維
(一)肌纖維的收縮特性和分類
(二)肌肉的肌纖維組成
(三)肌纖維比率之決定
第四節 氧氣運輸系統
一、呼吸系統
(一)呼吸中樞
(二)呼吸運動
(三)肺容量
(四)肺換氣量
(五)攝氧量(O2)
(六)運動強度與各呼吸系統指標的變動
(七)運動中的攝氧量
(八)呼吸商
二、循環系統
(一)循環
(二)心臟
(三)血管系統
(四)血液
(五)氧的運輸
(六)心輸出量
(七)血壓
(八)各循環系統指標的變動與運動時間
和運動強度之關係
第五節 環境
一、溫度和濕度
二、氣壓
(一)低壓環境
(二)低壓環境對運動能力的影響
(三)高壓環境
第六節 營養
一、營養素與其作用
(一)醣類
(二)脂肪
(三)蛋白質
(四)纖維素和水
二、運動的能源
三、運動與肝醣的貯藏
第七節 人體形態
一、體重
(一)競技運動項目和體重
(二)標準體重
二、體型和體型指數
三、身體組成
(一)加齡和性別差異
(二)競技運動選手的身體組成
(三)肥胖
第八節 體重控制
一、目標體重
二、競技運動選手的體重控制
(一)增加體重
(二)減輕體重
三、肥胖者的體重控制
(一)限制攝取能量和增大消耗量
(二)美國運動醫學會的減重指南
第三章 體能測量(體能測驗)
第一節 形態
一、身體組成
(一)直接測量法-密度法和基本的測量方法
(二)間接法
(三)測量值的比較
二、肥胖度和體型指數
(一)肥胖度
(二)體型指數
第二節 機能──神經.肌肉
一、肌力
(一)等長性肌力
(二)等速性肌力
二、肌耐力
三、動力
四、敏捷性
第三節 機能─全身性耐力
一、基礎及安靜代謝的強度基準
(一)能量代謝率(RMR)
(二)等代謝量(METS)
(三)RMR和METS的比較
(四)運動中的能量消耗量
二、非最大水準的強度基準
(一)登階測驗
(二)PWC170
(三)PWC75%HRmax
三、最大水準的強度基準
(一)最大攝氧量(O2max)
(二)最大攝氧量的強度基準
(三)血中乳酸開始急速增加的強度(OBLA)
第四章 訓練和效果
第一節 訓練
一、發育和老化的訓練效果
二、訓練原則
三、訓練的三條件
四、運動的特異性
第二節 神經系統的效果
一、技術訓練
二、技術的解析
(一)觀看映像的動作解析
(二)觀看肌電圖的動作解析
三、神經系統的改善
第三節 肌肉系統的效果
一、重量訓練
(一)各種訓練方法
(二)訓練條件
二、重量訓練的效果
(一)肌肉
(二)肌纖維
(三)中樞神經
(四)代謝
三、肌耐力的效果
四、肌動力的效果
第四節 氧運輸系統的效果
一、全身性耐力訓練
二、全身性耐力訓練對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的影響
(一)呼吸系統
(二)循環系統
(三)肌纖維
三、無氧性訓練
第五節 身體組成的效果
一、安靜的影響
二、全身性效果
(一)全身性耐力訓練
(二)重量訓練
三、局部的訓練效果
(一)局部運動效果
(二)內臟脂肪的效果
(三)骨的影響
第五章 高齡者的運動和營養
一、加齡與體能
二、高齡者的運動
(一)肌力
(二)全身性耐力
(三)柔軟性
三、高齡者的營養攝取
謝誌
主要參考書目(按年代遠近排序)
索引
立即查看
運動生理學:體適能與運動表現的理論與應用 (3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第12版《Exercise Physi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Fitness and Performance》是專為「運動生理學」、「臨床運動生理學」、「人體表現」、「運動學/運動科學」、「物理治療」和「體育」感興趣的學生而規劃。本書經過重大修訂,內容分為:(1)運動生理學;(2)健康與體適能生理學;(3)運動表現生理學。中譯本(第三版)定名為《運動生理學:體適能與運動表現的理論與應用》,特色如下:
• 納入最新運動生理學的研究。
• 所有章節均增加新的推薦讀物與參考文獻。
• 增加三個聚焦在「運動是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 EIM)的新章節。
• 為了改進本書的其餘章節,每一章都包含新的及延伸的討論、新的文字方框,以及增加100多張新的圖示。
• 回顧研究及大量使用臨床應用,清楚呈現運動生理學的最新發展。
• 本書是綜合性教材,適用於一學期、二學期、高年級大學生或研究所的運動生理學課程,教師可以自由選擇最重要的課程內容進行教學。
【目錄】
第一篇 運動生理學(Physiology of Exercise)
第0章 運動生理學簡介(Introduction to Exercise Physiology)
第1章 運動生理學的常用測量(Common Measurements in Exercise Physiology)
第2章 內部環境的控制(Control of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第3章 生物能量學(Bioenergetics)
第4章 運動代謝(Exercise Metabolism)
第5章 細胞中資訊傳遞與運動後荷爾蒙的反應(Cell Signaling and the Hormonal Responses to Exercise)
第6章 運動與免疫系統(Exercise and the Immune System)
第7章 神經系統:構造與動作控制(The Nervous System: Structure and Control of Movement)
第8章 骨骼肌:結構與功能(Skeletal Muscl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第9章 循環系統對運動的反應(Circulatory Responses to Exercise)
第10章 運動時的呼吸(Respiration during Exercise)
第11章 運動時的酸鹼平衡(Acid-Base Balance during Exercise)
第12章 溫度調節(Temperature Regulation)
第13章 訓練生理學:有氧和無氧訓練的效果(The Physiology of Training: Effect of Aerobic and Anaerobic Training)
第14章 阻力訓練生理學(The Physiolog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第二篇 健康與體適能生理學(Physiology of Health and Fitness)
第15章 運動是良藥-第1部分:預防慢性疾病(Exercise Is Medicine-Part 1: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
第16章 運動是良藥-第2部分:治療慢性疾病與預防年齡相關生理功能障礙(Exercise Is Medicine-Part 2: Therapy for Chronic Disease and Prevention of Age-related Physiological Dysfunction)
第17章 運動是良藥-第3部分:健康與體適能的運動處方(Exercise Is Medicine-Part 3: Exercise Prescriptions for Health and Fitness)
第18章 營養、身體組成與體重管理(Nutrition, Body Composition, and Weight Management)
第三篇 運動表現生理學(Physiology of Performance)
第19章 影響運動表現的因素(Factors Affecting Performance)
第20章 運動表現的訓練(Training for Performance)
第21章 女性運動員、兒童、特殊群體及高齡運動員的訓練(Training for the Female Athlete, Children, Special Populations, and the Masters Athlete)
第22章 營養、身體組成及運動表現(Nutrition, Body Composition, and Performance)
第23章 運動與環境(Exercise and the Environment)
第24章 增補劑(Ergogenic Aids)
附錄A 計算攝氧量與二氧化碳產生量
附錄B 飲食參考攝取量:能量需求估計
附錄C 飲食參考攝取量:維生素
附錄D 飲食參考攝取量:礦物質與微量元素
附錄E 男性體脂肪百分率估計:肱三頭肌、胸部與肩胛下皮脂厚的總和
附錄F 女性體脂肪百分率估計:肱三頭肌、腹部與腸骨頂皮脂厚的總和
附錄G 運動、日常生活活動與家務活動的代謝當量(MET)
名詞解釋
索引
原價:
1650
售價:
1485
現省:
165元
立即查看
運動好心境:心血管運動生理學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目錄】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