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 2020 <學富>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
ISBN13:9789868618817
出版社:小畢
作者:畢恆達
裝訂/頁數:平裝/360頁
規格:21cm*14.8cm*1.3cm (高/寬/厚)
版次:再版
出版日:2020/09/01
中國圖書分類:論文寫作法
內容簡介
研究與生活畢竟無法等同,但是卻有許多相通之處。一個平日就擅於聆聽、聊天的人,很有潛力可以成為好的訪員;反過來說,一位認真的研究者,在生活中也可能擅於同理他人的處境。研究的目的在於提升知識之深度,改善社會與眾人的生活。論文發表後,如果無人閱讀與引用,即使可以計算點數,意義有限。研究的成果除了發表論文,如果可以少些艱深的專業術語,使用大眾可以理解的論理與敘述,則可以對社會產生更大的影響。一般人也可以從研究精神中獲得啟發,能夠分辨描述性詞語與判斷性詞語,提出足夠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不要讓自己的信念或情緒先行,或可減少當前假新聞的傳播。我認為多讀小說多看電影,可以增加研究者的理論敏感度;而寫影評和寫論文,其實共享著基本的論證原則。《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期待,研究可以往生活靠近,而生活可以往研究靠近。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於2010年修訂,增加訪談、無性別歧視、理論圖形等章節。十年之後這本《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20進化版》,又增補了白話知識論、研究策略與方法、研究倫理等單元。不論是新進或資深的研究者,甚至是不在學院中的社會人士,都能從這本書得到一些對於生活與研究的靈感與啟發。
名人推薦
『對寫論文性冷感的同學,閱讀此書一定可以情慾大爆發!有論文不孕症的同學,閱讀此書一定可以早生貴子!』王宏仁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這本有條理又接地氣的研究指引,是研究者在浩瀚知識大海中的救命浮木。反覆思考該書的貼心提醒,眼前的阻礙就會退縮消逝,崎嶇小徑逐漸平整為大道。』成令方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做研究、寫論文是件痛且快樂著的事,這本書可以讓研究生的痛少一些,指導教授的快樂多一點,並讓師生共舞時舞姿更曼妙且饒富研究的興味。』林雯瑤 (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副教授)
『我總是推薦《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給文學院研究生,因為這本社會科學的好書一方面幫忙文學院學生按部就班整理紛亂的想法,另一方面提醒文學院學生重視文本與社會之間的微妙關係。』紀大偉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畢老師深入淺出地道出在研究過程中種種難以言、無法言、甚或不敢言的酸甜苦辣。從我身為研究生到現今指導研究生,都能於閱讀中感受其文字趣味與學術品味。』張仁和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此書為全國研究所教師之救星。如果我是暴君,就要強迫全國研究生閱讀畢教授的愛心之作,但我不是,只能堅定溫柔地推薦想寫論文的研究生抱著感激之心閱讀。』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目錄
研究即生活,生活即研究:2020 進化版作者序
有趣!有趣!有趣!:曾嬿芬序
論文登山者的霹靂包:藍佩嘉序
1前言:白話知識論
2靈感的前提是努力:選擇研究主題
3想像我,陷入愛河:論文題目的擬定
4營造氣氛的前戲:前言
5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
6是文獻回顧,還是家具型錄
7哪一種研究方法比較好?
8邏輯、思考實驗與批判
9訪談作為一種交談行動
10研究倫理
11論文寫作與心理
12整本論文的意義:結論與建議
13留下線索到原典:關於參考書目
14終於可以寫謝誌了:論文口試
參考書目
立即查看
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論文寫作格式 (7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手冊:論文寫作格式
ISBN13:9789865492144
替代書名: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出版社:雙葉書廊
作者: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原著
譯者:鈕文英
裝訂/頁數:平裝/448頁
規格:26cm*19cm*2cm (高/寬/厚)
版次:7
出版日:2021/09/01
中國圖書分類:論文寫作法
內容簡介
美國心理學會論文寫作格式(一般簡稱為APA格式)第七版反映出在時代脈動下,因應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文獻類型的更迭和寫作形態的遞變,而呈現論文類型與內容、出版過程、文獻引註、文獻類型、參考文獻格式、論文編輯格式,以及論文撰寫之專業守則這七方面論文寫作格式的改變。
本書增加採「混合方法、質性研究後設分析做的實證論文,以及複製性論文和非實證論文」之敘寫內容;將個案研究擴充為採「質性研究方法」的實證論文;將實證研究期刊論文細分成「量化、質性和混合方法研究期刊論文」的報告準則,加入「質性研究後設分析期刊論文」的報告準則;補充「學位論文和學生文章」的寫作指引,並說明「如何改寫學位論文成期刊論文」。除此,增修出版過程,包括如何選擇適合之學術研討會或期刊,以及辨識「掠奪性出版品」。
本書特色
• 說明和第六版格式的差異,以及改變的原由。
• 給予外部連結的論文寫作格式資源。
• 以加註說明之範例呈現論文的撰寫格式。
• 以不同字型呈現文本的重點。
目錄
第01章 學術寫作和出版原則
第一節 論文的類型
第二節 確保科學發現的正確性
第三節 保護研究參與者和研究對象的權利與福祉
第四節 保護智慧財產權
第02章 論文的要素和格式
第一節 不同類型論文必備的要素
第二節 論文的要素
第三節 論文的格式
第四節 論文的組織
論文的範本
第03章 期刊論文報告準則
第一節 期刊論文報告準則的縱覽
第二節 各研究設計共同的報告準則
第三節 量化研究的報告準則
第四節 質性研究的報告準則
第五節 混合方法研究的報告準則
第04章 寫作風格和文法
第一節 連續性和流暢性
第二節 簡潔性和清晰度
第三節 動詞
第四節 代名詞
第五節 句子的建構
第六節 提升寫作的策略
第05章 無偏見的語言指引
第一節 一般減少偏見的寫作指引
第二節 按主題減少偏見
第06章 寫作格式和技巧
第一節 標點符號
第二節 拼字
第三節 大寫
第四節 斜體字
第五節 縮寫字
第六節 數量
第七節 統計和數學材料
第八節 方程式
第九節 清單
第07章 表和圖
第一節 表和圖的一般指引
第二節 表的呈現原則
表的範本
第三節 圖的呈現原則
圖的範本
第08章 文獻的引註
第一節 引註的一般指引
第二節 需要特殊方式引註的著作
第三節 內文引註的方式
第四節 文獻的改寫和直接節錄
第09章 參考文獻目錄
第一節 參考文獻的類別
第二節 參考文獻的登錄原則
第三節 作者
第四節 日期
第五節 名稱
第六節 出處
第七節 參考文獻的變化
第八節 參考文獻目錄的格式和排序
第10章 參考文獻範例
第一節 作者變化
第二節 日期變化
第三節 名稱變化
第四節 出處變化
第五節 文本著作類參考文獻
第六節 研究資料、軟體和測驗類參考文獻
第七節 視聽媒體類參考文獻
第八節 線上媒體類參考文獻
第11章 法規類參考文獻
第一節 法規類參考文獻的一般指引
第二節 法規類參考文獻的範例
第12章 出版程序
第一節 準備出版
第二節 了解編輯出版過程
第三節 準備文稿
第四節 版權和許可取得的指引
第五節 出版期間和出版後
立即查看
研究方法:入門與實務 (3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研究方法:入門與實務(3版)
作者:Kumar(黃國光)
出版社:雙葉
出版日期:2020/06/00
ISBN:9789579096706
內容簡介
本書專為對研究與研究方法毫無經驗的學生設計,省略對於初學者可能不適合的細部討論和觀點,使用許多的流程圖及案例來表達概念,並以直接明快的方式來呈現複雜的主題,讓讀者在閱讀後能對做研究具備信心。
由研究方法在社會中的應用出發,實際闡述研究如何評估一個政策或方案的效果。
將研究過程分為八個實務步驟,並使用大量範例,連結理論與實務,使初學者可以依序學習。
打破量化與質性研究之間的疆界,使兩種方法學的描述更為平衡,且融合量化與質性的資料蒐集與研究方法,並詳述如何應用在同一個研究中。
利用真實經驗得來的田野調查範例,來協助和解釋研究程序及方法。
目錄
1 研究:一種思考方法
研究:一種思考方法
研究:專業實務的整合
研究:一種蒐集實務證據的方法
應用研究於實務發展及政策制定
什麼是研究
研究程序:研究的特徵及要件
研究的類型
閱讀提要
混合/多元方法取向
研究的範型
2 研究過程:快速瀏覽
研究過程:八步驟模型
階段一:決定要做什麼研究
階段二:計畫如何進行研究
階段三:執行研究調查
步驟一 規劃研究問題
3 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在研究中的地位
文獻回顧及文獻摘要的差異
如何回顧文獻
文獻回顧的撰寫
4 規劃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規劃研究問題的重要性
研究問題的來源
選擇研究問題的考量點
規劃研究問題的步驟
規劃研究目標
研究母體
建立操作性定義
規劃質性研究的研究問題
5 確認變項
什麼是變項
概念及變項的差異
將概念轉換成變項
變項的類型
測量尺度的類型
6 建立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的定義
研究假設的功能
研究假設的檢驗
研究假設的類型
研究假設檢驗的錯誤
質性研究的研究假設
步驟二 擬定研究設計
7 研究設計
什麼是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的功能
因果推論及研究設計
8 選擇研究設計
量化及質性研究設計的差異
量化研究的研究設計
質性研究的研究設計
其他常見哲學觀引導的設計
步驟三 建立資料蒐集的工具
9 選擇資料蒐集方法
量化、質性及混合方法資料蒐集的差異
資料蒐集的主要方法
從原始來源蒐集資料
質性研究的資料蒐集方法
使用次級來源蒐集資料
10 使用態度量表蒐集資料
量化及質性研究態度的測量
量化研究的態度量表
態度量表的功能
發展態度量表的困難
態度量表的類型
態度量表及測量尺度
態度及質性研究
11 建立研究工具的效度及信度
效度的概念
量化研究的效度類型
信度的概念
影響研究工具信度的要素
決定量化研究工具信度的方法
質性研究的效度及信度
步驟四 選擇樣本
12 選擇樣本
質性及量化研究的抽樣差異
量化研究的抽樣
質性研究的抽樣
步驟五 撰寫研究計畫書
13 撰寫研究計畫書
量化及質性研究的研究計畫書
研究計畫書的內容
工作進度表
預算
步驟六 蒐集資料
14 資料蒐集過程的倫理考量
倫理:概念
研究的利害關係人
關於研究參與者的倫理議題
關於研究者行為的倫理議題
關於贊助組織的倫理議題
使用次級資料的倫理考量
步驟七 資料處理及呈現
15 資料處理
量化研究的資料處理
質性研究的資料處理
混合研究方法的資料分析
統計及電腦在混合研究的角色
16 資料呈現
傳遞及呈現分析後資訊的方法
步驟八 撰寫研究報告
17 撰寫研究報告
撰寫研究報告
發展大綱
變項的撰寫
文獻引用
撰寫參考書目
立即查看
統計就是要這樣跑(第五版)
系列名:社會科學研究
ISBN13:9786267178140
出版社:心理
作者:張芳全
裝訂/頁數:平裝/384頁
規格:23cm*17cm*2cm (高/寬/厚)
重量:650克
版次:5
出版日:2022/09/16
中國圖書分類:統計學總論
內容簡介
您有學習統計的困擾嗎?
快來閱讀本書,一定可以解開統計疑惑!
這是一本不需要在學校學習,就可以獲得統計觀念與實務操作的專書,它整合了統計原理、電腦操作、實例解說、論文寫作、升學考試、就業謀職、生活應用的知識,與坊間的統計書籍截然不同。
作者以豐富的統計教學與論文發表經驗撰寫此書,並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實例詮釋統計原理,且以SPSS for Windows 25版的最新介面操作示範,更以指導超過百位學生寫作論文的經驗,深切瞭解學習統計的困難,因此全書都以如何運用統計於生活、論文寫作、升學考試來分享。本書各章敘說清晰、由繁入簡、淺顯易懂,並有諸多實例釐清概念,在閱讀後必能去除對統計的恐懼,更能對統計建立信心,活用於生活、工作與研究之中。
本書很適合大學生、研究生與準備升學考試者,更適合有經驗的研究者,最適合對統計完全沒有學習經驗者。本書內容以學習者需求角度做章節安排,讀者可以不用依順序閱讀,可依自己的需求而學習,閱讀之後,很快就會有統計觀念與專業能力,對學習統計、撰寫論文、升學考試、就業謀職、生活應用有事半功倍之效。
目錄
第 1 章 統計的基本觀念
第 2 章 經驗分享
第 3 章 SPSS簡介
第 4 章 問卷分析
第 5 章 集中量數
第 6 章 變異量數
第 7 章 相對地位量數
第 8 章 推論統計
第 9 章 相關係數
第 10 章 信度分析
第11章 卡方檢定
第12章 平均數t檢定
第13章 變異數分析
第14章 迴歸分析
第15章 因素分析
參考文獻
附錄
附表A 卡方分配表
附表B 積差相關係數(r)顯著性臨界值
附表C 亂數表
附表D 常態分配表
附表E t分配表
附表F F分配表(雙側檢定)
F分配表(單側檢定)
附表G q分配表
立即查看
時間序列分析:經濟與財務上之應用 (3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中文書】
書名:時間序列分析:經濟與財務上之應用(三版)
作者:楊奕農
出版社:雙葉
出版日期:2017/02/22
ISBN:9789865668709
內容簡介
模型與意涵並重:本書除了必要的統計基礎之詳盡推導外,並加強說明模型所隱含的經濟意義。
詳細步驟示範:作者詳列各種分析方法的施行步驟,配合所附之數據資料,在範例中逐步導引讀者實際操作軟體進行檢定、估計、和模型診斷。
研究實例解說:在各章中精選實證文獻來解說模型之應用實例,期使讀者能與真正的實證研究實務接軌。
介紹熱門研究主題:ARMA、門檻迴歸、多變量 GARCH、向量自我迴歸、單根與共整合、最大概似法之估計。
本版全新內容:
*依最新 Eviews 9.5版,更新操作範例
*新增門檻自我相關模型之實作範例(第4章)
*增補單根檢定自動選擇落後期之功能說明示範(第8章)
*增述使用 AIC、BIC 和 HQC來選擇共整合模型的落後期之範例(第9章)
*全新第10章的進階研究,詳細舉例並說明如何運用最大概似法,以利估計軟體沒有的計量模型。
目錄
第01章 時間序列分析的基礎
1.1 從AR(1) 模型談起
1.2 時間序列模型之目的與涵義
1.3 蛛網理論、結構式與縮減式
1.4 AR(1) 模型的收歛值和經濟長期均衡之關係
1.5 加入誤差觀念的AR(1) 模型
本章習題
第02章 Box-Jenkins 的ARMA 模型
2.1 先談談白噪音 (white noise)
2.2 ARMA(p,q) 模型
2.3 MA 隱含的經濟意義
2.4 定態與安定條件
2.5 用ACF 和PACF 判斷落後期數
本章習題
附錄:ARMA 模型的另一種表示法:落遲運算符號
第03章 ARMA 模型的估計
3.1 估計ARMA 模型的第一步
3.2 ARMA 模型的診斷─Q 統計量和JB 統計量
3.3 如何選擇適當的ARMA 模型
本章習題
第04章 結構轉變的考量
4.1 結構轉變在經濟模型和計量模型上之意義
4.2 Chow 的結構轉變之檢定與估計
4.3 讓資料說話的結構轉變檢定
4.4 門檻式自我相關結構轉變模型
本章習題
第05章 自我相關條件異質變異模型
5.1 經濟與財務時間序列統計資料之特性
5.2 ARCH/GARCH 基本模型
5.3 未考量ARCH 對模型估計的影響
5.4 找出模型中是否有自我相關異質變異的問題
5.5 估計ARCH/GARCH 模型
5.6 ARCH 模型在財務上之應用─ARCH-M 模型
5.7 GARCH 模型之擴展應用
本章習題
第06章 多變數模型與向量自我迴歸
6.1 多變數時間序列模型與迴歸
6.2 多變數模型中殘差的問題
6.3 殘差含自我相關之處理
6.4 動態時間序列模型
6.5 向量自我迴歸
本章習題
第07章 多變量GARCH 模型
7.1 多變量GARCH 模型之矩陣基礎
7.2 從GARCH(1,1) 到 多變量GARCH(1,1)
7.3 下三角堆疊模型:vech model
7.4 BEKK 模型
7.5 條件相關係數模型:CCC and DCC models
本章習題
附錄:Eviews 可估計之多變量 GARCH 對照表
第08章 非定態時間序列模型
8.1 從 Random Walk 模型開始
8.2 RW 模型所隱含的經濟涵意
8.3 什麼是單根?
8.4 Dickey-Fuller 的單根檢定與衍生之檢定
8.5 Panel 單根檢定
本章習題
第09章 共整合與誤差修正模型
9.1 整合變數
9.2 什麼是共整合?
9.3 誤差修正模型
9.4 Engle-Granger 共整合檢定與估計
9.5 Johansen 共整合檢定與估計
9.6 Johansen 共整合加入限制式之檢定
本章習題
第10章 進階專題: 最大概似法應用
10.1 最大概似法的基礎觀念
10.2 應用一: 牛刀殺雞─最大概似法估計迴歸
10.3 應用二: 最大概似法估計AR(1)-ARCH(1)
10.4 應用三: 最大概似法估計Probit 模型
本章習題
第11章 附錄 矩陣、向量與特性根
A.1 矩陣和向量之定義與運算
A.2 以矩陣方式表示聯立方程式
A.3 特性根與特性方程式
立即查看
畢業論文寫作的通關密碼
ISBN13:9789862661680
出版社:高等教育
作者:蔡清田
裝訂/頁數:平裝/269頁
規格:23cm*17cm*1.5cm (高/寬/厚)
版次:1
出版日:2017/04/01
中國圖書分類:論文寫作法
內容簡介
研究生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身陷畢業論文寫作「學術之旅」的「迷宮關卡」之種種迷障歧途苦海困境,有待指導教授及時指點迷津與脫困之道,並伸出指導的援手進行解救,才能順利解圍脫困。是以,本書依照研究生畢業學位論文章節與格式,提供畢業論文寫作的「通關密碼」,一方面可以增進研究生畢業論文寫作的「研究素養」,另一方面可以減輕指導教授不必要的工作負擔。作者以指導研究生畢業論文寫作的理論與實際經驗,本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同情理解」,特別從協助研究生的觀點,分享本身的論文寫作的「錦囊妙計」,針對畢業論文寫作學術之旅的「迷宮關卡」之各種迷障歧途與苦海困境,提供可明智脫離苦海困境的「通關密碼」。研讀本書後,研究生可「如獲至寶」,立即增強畢業論文寫作的研究素養,了解畢業論文寫作學術之旅的全部旅程,預知畢業論文寫作的六道「迷宮關卡」及其各種千奇百怪的迷障歧途與苦海困境,熟悉可脫離「迷宮關卡」的六組「通關密碼」,並經由畢業論文寫作學術之旅的「首部曲」與「練習曲」之修練,活用畢業論文寫作學術之旅的「通關密碼」,而能早日脫離各種迷障歧途與苦海困境,順利通過畢業論文寫作學術之旅的「迷宮關卡」之考驗,邁向論文寫作的康莊大道,榮登學術研究殿堂。本書是研究生畢業論文寫作的錦囊妙計,可作為研究生論文寫作的武功祕笈,也是畢業論文寫作學術之旅必攜的旅遊指南,包括各種論文寫作不可不知的過關致勝錦囊,如同諸葛亮給趙子龍救劉備的「錦囊妙計」,更可作為各大學研究所開設論文寫作、研究方法、書報討論、專題研究及獨立研究等課程之參考用書。
目錄
第01章 畢業論文寫作的學術之旅
第02章 畢業論文寫作學術之旅「第一關」:緒論
第03章 畢業論文寫作學術之旅「第二關」:文獻探討
第04章 畢業論文寫作學術之旅「第三關」: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第05章 畢業論文寫作學術之旅「第四關」:研究結果與討論分析
第06章 畢業論文寫作學術之旅「第五關」:結論與建議
第07章 畢業論文寫作學術之旅「第六關」:參考文獻及附錄
立即查看
倫理學
作 者:林火旺
出版社別:五南
出版日期:2022/03/10(2版12刷)
ISBN:978-957-11-3509-0
書 號:1BC3
頁 數:336
開 數:20K
本書是根據當前西方倫理學教科書的內容撰寫而成,主要是介紹相關的倫理學理論。儘管國內在許多學術領域都開設和倫理學相關課程,例如:工程倫理、新聞倫理、企業倫理、醫學倫理等,但是由於倫理學的相關知識,往往只能停留在舉例的階段,而無法深入了解倫理道德的本質和特性。本書希望能對關心倫理問題者,提供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識與概要認識。
目錄
第一篇 倫理學是什麼?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價值論
第二篇 規範倫理學
第三章 利己主義
第四章 效益主義
第五章 康德的倫理學
第六章 洛斯的直覺主義
第七章 德行倫理學
第三篇 後設倫理學
第八章 穆爾的非自然主義
第九章 情緒論
第十章 規約論
第四篇 道德的本質
第十一章 道德相對論和客觀主義
第十二章 為什麼要有道德?
第五篇 社會正義
第十三章 羅爾斯的正義論
第十四章 諾次克的正義論
立即查看
就是這樣:《了義大手印祈願文》釋論 <眾生>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你就是論文寫手-高產量學術寫作指南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沒在怕!第一次帶英語辯論就上手:政策性辯論指導老師教戰手冊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沒在怕!第一次帶英語辯論就上手:政策性辯論指導老師教戰手冊
ISBN13:9789861476360
出版社:文鶴
作者:常紹如
裝訂:平裝
規格:21cm*15cm*1.5cm (高/寬/厚)
版次:1
出版日:2014/07/01
中國圖書分類:英語
內容簡介
本手冊集結多名有數年英語辯論教學或指導辯論比賽經驗老師們的智慧結晶與心得感想,從認識英語辯論、招募辯士、訓練辯士、場上實戰到評判比賽,一步一步帶領讀者了解各環節的內容重點與實做技巧。有興趣一窺英語辯論的英語科老師或一般大眾,在讀完本書後,對英語辯論定能有全新的看法。
目錄
CHAPTER 1捨我其誰 一 指導辯論比賽的行前準備
CHAPTER 2 循規蹈矩 一 辯論比賽規則介紹
CHAPTER 3 招兵買馬 一 招募學生的注意事項
CHAPTER 4 順理成章 一 辯論場上的核心議題與應戰策略
CHAPTER 5 言之有理 一 辯論時的論點組成及思考邏輯
CHAPTER 6 唇槍舌戰 一 交互質詢的辯論語言及技巧
CHAPTER 7 絕地反攻 一 反駁之重要性、內容與技巧
CHAPTER 8 引經據典 一 資料蒐集、解讀與整理入門
CHAPTER 9 流水記事 一 辯論筆記的重要性與使用方法
CHAPTER 10 臨陣磨槍 一 舉行友誼賽的行動指南
CHAPTER 11 亡羊補牢 一 賽後檢討之必要
CHAPTER 12 說長道短 一 辯論比賽評審原則及要領
立即查看
英文學位論文寫作手冊:學生與指導教授參考指引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 a handbook for students and their supervisors
使用非母語撰寫學位論文,
除了突破語言關卡,更需克服「跨文化寫作」問題!
本書闡明典型論文各個部分的期望、慣例、結構與組織,
並針對語言與文化背景的差異提供實用寫作建議,
是國際學生撰寫英文論文的理想指南!
本書由全球最具權威性的學術出版集團 Taylor & Francis Group. 旗下之 Routledge 所出版,為無數碩博士生及其指導教授提供了學術寫作方面的重要支援,且被知名的博士寫作部落格 Doctoral Writing 形容為「難以超越的經典」。書中根據論文寫作目的,探討作者與讀者的關係,並使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和實用範例,深入剖析撰寫學位論文時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尤其針對母語並非英語的國際學生,從心態建立和文化差異的多元角度切入論文寫作,循序漸進幫助其克服在撰寫英文論文過程中將會面臨的各種挑戰。
內容重點:
‧探討學生的語言與文化背景如何影響研究觀點、選題與寫作目標
‧作者角色定位及建立學術權威的技巧
‧掌握語言運用與論述特性,有效表達研究問題與結果
‧提供關鍵章節的結構與組織建議,掌握論文架構
‧實用線上工具與資源,提高寫作效率
‧精選論文摘錄,重點理解及範例參考
‧揭示口試委員的期望與評估標準
‧指導如何將博士論文轉化為高質量的學術出版物
【內容連載】
碩博士論文寫作中的跨文化課題
跨文化寫作
在碩博士論文寫作中有許多文化課題須加以考量。在撰寫和閱讀這類學術文本時,文化差異是重要的問題。被稱為對比修辭學 (contrastive rhetoric)或最近更多地稱為跨文化修辭學 (intercultural rhetoric) (Connor, 2018) 的研究領域比較了跨語言和跨文化的寫作,這個領域的許多研究都聚焦於學術寫作。對比修辭學起源於Kaplan (1966) 的研究,他研究了來自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學術寫作中的不同模式。儘管Kaplan後來修正了他認為學術寫作差異是因為文化思維方式不同的強烈主張,但許多研究都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中發現了學術文本在寫作方式的重要差異。不過,有些研究則是發現了跨文化學術寫作中的重要相似之處。例如Kubota (1997) 認為,在對比修辭學領域的研究中,往往對一些特定例子中的寫作文化特徵過於概括。她主張,就如同日文的說明式寫作有多種修辭風格一樣,英文也有,而嘗試把修辭風格簡化為單一標準就是在誤導。
Leki (1997) 認為對比修辭學不僅過度簡化了其他文化,還過度簡化了英文寫作方式。她指出,儘管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生通常被教導以標準方式寫作,但專業作家並不一定以這種方式進行英文寫作。她主張,在某些情況下,許多被認為是華文、日文和泰文寫作中典型的修辭手法,在英文中也會出現。同樣地,被認為是英文寫作典型的特點也偶爾出現在其他語言中。她認為,對比修辭學最有用的觀點是研究「作者在應對外部需求和文化歷史時所做的務實和策略性選擇上的差異或偏好」(Leki, 1997, p. 244)。
Kubota與Lehner (2004) 認為,對比修辭學對學生的第二語言學術寫作抱持著有缺陷的觀點。他們還主張,許多對比修辭學的研究呈現了學術寫作中並非總是存在的差異。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認為華文的學術寫作呈現循環性,而英文的學術寫作則呈現線性。有些華人學生表示:
當你說英文的學術寫作是線性時,所意謂的是什麼?在英文中,文章的作者會先說自己想說的話,把它說出來,然後再重複說一遍。這其實是一種循環,而不是線性的寫作方式。
(Pennycook,個人訪談)
有時,寫作顧問可能看了學生的姓氏就據此對他們的寫作做出假設,而不知道他們是否確實具有該語言和文化背景。例如有一位英裔澳洲學生的先生是華人,基於她的(華人)姓氏,她被給予了有關「東方」寫作循環性以及在寫作中需要更具西方特色的建議。在這個案例中,顧問僅根據他對華文和英文學術寫作的先入為主想法及學生種族來對學生的寫作進行了預判和假設 (Pennycook, 2001)。
一篇寫得好的文章有個重要特徵就是個別句子之間的統一性和聯繫性。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文本中思想呈現的結果,但也取決於作者在文本中如何建立句子內部和句子之間以及段落內部和段落之間的連貫性。這對於英文寫作尤為重要,英文寫作常被描述為是作者負責 (writer responsible),而有別於在其他的語言中(例如日文)所寫的文本有時被描述為是讀者負責 (reader responsible)。也就是說,在英語中,作者有責任讓讀者清楚地理解文本的意涵,而在日語中,更多的是假設讀者能夠理解所說的內容。此外,英文學術寫作通常被描述為「低語境」(low context),因為它不假設作者和讀者之間具有共同的知識和觀點,因而在英文的學術寫作中,通常會將事情明確說出來。而在其他被描述為「高語境」(high context) 的語言中,有些事情可能不會被說出來,因為假設讀者已經知道了。
因此,英文的碩博士論文以大量的「知識展現」為特徵,亦即告訴讀者一些他們可能已經知道的事情,而在某些情況下,讀者可能比學生更清楚。許多非英語母語學生常會說:「我沒有把這說出來,因為我以為你已經知道了。」然而,這正是碩博士論文的作者要以英文來做到的事,但許多非英語母語學生可許會覺得很奇怪或不自然。
文化差異也存在於文法層面,這對第二語言作者來說也可能是個問題。例如,Lu等 (2016) 所進行的一項研究審視了香港的華人學生與英國的英語母語生在論文寫作中如何使用連接詞,發現這兩組作者之間存在差異。例如,香港作者使用表示相逆(如despite)和對比(如however)的詞語之頻率遠不如英國作者,而on the other hand這個短語,有些香港作者則會在不形成對比的情況下使用。雖然不可能預測英文和其他語言之間的所有語法差異,但重要的是要記住差異確實存在,而且這不僅是使用了錯誤語法項目的問題,還涉及該特定項目在英文中的功能,這可能與它在其他語言中的功能不同(參見曼徹斯特大學學術片語庫 [www.phrasebank.manchester.ac.uk/]以了解表達語言功能的方式,例如批判性和謹慎性,這些都是學術英文的典型表達方式)。
跨文化交流
在以第二語言撰寫碩博士論文的過程中,學生和指導教授之間也可能會存在誤解。跨文化語用學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這個研究領域就是專門研究這個問題。該領域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將一種行為或修辭策略轉移到另一種語言和文化中所產生的困難,但沒有意識到該語言和文化對事情的做法可能會有所不同。這可能是像進入某人的辦公室而不敲門(因為門是開著的)這樣簡單的事情,也可能是涉及將某種請求方式從一個文化轉移到另一個文化,而未意識到在另一個語言和文化中這種作法是不同的。例如學生或許認為,在請求中加入「請」這個詞可以使請求更加禮貌,從某種程度上確實是這樣,但未意識到給指導教授發送一封電子郵件說「我完成了第3章,請檢查一下」並不夠禮貌(在大多數情況下)。其他可能因不同文化而存在差異且可能對口語交流產生影響的因素包括身體語言、眼神交流、特殊的親密度和身體接觸。例如,交叉雙臂和雙腿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含義,直視某人的眼睛(或不直視),站得很近或碰觸某人也可能有所不同。(Hutchison et al., 2014)。
因此,對文化適切性的看法不同可能會導致誤解,並阻礙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特別是當學生和指導教授來自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時 (Harwood & Petric, 2017; Krase, 2007),情況更是如此。學生雖然通過了大學的英語入學要求,但他們對於學生與指導教授之間的面對面互動卻往往缺乏準備。這些當面互動是指導過程中很重要的部分。然而,它們伴隨著潛在的誤解,尤其是在跨文化的交流處境中。
學生需要意識到並預期在與指導教授互動時存在跨文化差異(假設他們的指導教授不是來自與他們相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如果學生和指導教授之間出現溝通問題,雙方都需要準備好談論這些問題,使誤解不至於發生,以免影響這段非常重要的關係(參見第2章以進一步討論跨文化交流)。
第二語言的學術寫作與身分
作者身分是學術論述中的關鍵問題,特別是在碩博士論文寫作中。對許多第二語言寫作者來說,這是一個尤其困難的問題。學術寫作常是以不帶表情與個人化的樣貌來呈現。例如,學生會被告知「要把個性留在門外」(Hyland, 2002, p. 352),不要使用像「我」這樣的人稱代名詞,這些代詞表明所說的是學生的觀點或立場(有關「I」在博士論文寫作中的使用,請參見Thomson & Kamler, 2016, Chapter 8,以及本書的第3章)。然而,正如Hyland指出的那樣,「我們所寫的所有內容幾乎都講述了我們自己以及我們想要與讀者建立的那種關係」。學生在第一語言的學術寫作中有不同的寫作方式和不同的「聲音」時,就會使這進一步複雜化 (Seloni, 2018)。
Prince (2000) 研究了第二語言論文寫作中的作者身分問題。她感興趣的是第二語言寫作者如何受到他們在第一語言和文化中寫作論文的經驗所影響(或不受影響)。她研究了一組華人與波蘭學生的經歷,他們在用英文寫論文之前都已經用自己的第一語言寫過論文。她發現在研究中所浮現的一大論題是,學生是否必須放棄或改變個人的身分,才能用英文寫出一篇成功的論文。Prince講述了她的一位波蘭學生 Ilona 是如何激烈地奮力保留她個人和獨特的寫作風格,但最終發現她必須放棄這一點才能通過。
Bartolome (1998, p. xiii) 認為,要想在西方學術環境中取得成功,需學習的不僅是語言問題,還包括了解特定學術環境中所重視之特定話語的「語言語境化語言」(linguistically contextualised language)。許多學生發現這點很難做到。他們可能害怕失去文化身分,且不希望在新的學術文化中「被淹沒」。在Prince研究中的波蘭學生Ilona就是這種感受。不過,研究文獻中所報告的其他學生經歷則略有不同。例如,在Shen (1989) 的研究中,一位華人學生認為,學習以一種新的方式寫作為自己增添了另一個維度,也改變了他對世界的看法。他說,這並不意謂著他失去了自己的華人身分。確切來說,他表示自己絕不會失去這點。然而,學生確實需要學會以一種對他們來說通常是新的和不同的方式來寫作,並且必須平衡他們的新身分和舊身分。這既關乎文化上對寫作的看法,也關乎學生作者與新的想像中的讀者、指導教授和口試委員之間新的、不同的關係。正如Silva與Matsuda所指出的,寫作始終根植於作者與讀者之間複雜的關係網絡中。而且這些關係不斷在改變。他們主張:
作者的任務不只是準確地再現現實那麼簡單;作者還必須透過建構文本,將本身對這些寫作元素的看法與讀者所抱持的觀點加以調和。
(Silva & Matsuda, 2013, p. 232)
因此為了成功,學生便需要以其學科所重視的方式來代表自己,並採用在其研究領域中成功的學術作者身分 (Hyland, 2009)。這牽涉到「協商一個對個人和群體都具有一致性和意義的自我」(Hyland, 2011, p. 11),以及理解在進行寫作時,所屬研究領域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因此,學生必須選擇能夠與其群體成員建立聯繫的表達方式,這樣才能被視為既可信又有效的學術作者 (Hyland, 2011)。這通常意謂著,第二語言學生會發現在應對和處理不同的做事方式、不同的標準和對寫作的不同期待時,自己就必須調和第一和第二語言互斥的身分與立場 (Seloni, 2018)。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