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推薦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喪禮服務乙級檢定學術科捷徑 ISBN13:9786269551699 出版社:華都文化 作者:王別玄;廖明昭;王姿菁;洪筱蘋 裝訂/頁數:平裝/344頁 規格:26cm*19cm*1.7cm (高/寬/厚) 版次:2 出版日:2022/10/18 中國圖書分類:慶弔有關行業 內容簡介 早年殯葬產業多為家族經營,且由道士、壽材店老闆兼任,隨著時代變遷,服務業興起,殯葬產業也順勢提升,揮別過去「土公仔」的刻板印象,轉為服務導向,殯葬服務人員必須擁有殯葬專業知識與技能,更需熟記相關法規,才能提供更專業、優質的喪禮服務。 喪禮服務乙級檢定於2013年開辦,有別於丙級講求正確操作及執行基本工作,乙級更要求統籌規劃、指導喪禮服務執行的能力,除了代表殯葬服務人員需要更高的專業能力,乙級檢定也是取得禮儀師證書的必要條件之一。 本書依據勞動部最新公布之「技術士技能檢定喪禮服務乙級測試應檢人參考資料」編輯而成,術科測試附彩圖解說、注意事項及扣分提醒。除了勞動部公布的試題外,另外還有補充範例、喪禮知識補給站,讓您可以多次練習增進實力,在準備考試的同時,對喪禮知識有更多了解。學科試題附有精闢解析,能幫助您理解並迅速掌握考試重點、擁有正確觀念。隨書附贈術科示範影片,可使您透過反覆觀看以加深印象。 本書作者群擁有多年殯葬實務經驗,期望能藉由輕鬆易懂的敘述、詳細的圖文說明,以及術科示範影片的引導,幫助您順利考取證照。 目錄 Part 1 喪禮服務乙級檢定說明 術科測試試題使用說明 術科測試應檢人須知 第一站及第二站 第三站 應檢人自備文具表 術科測試時間配當表 第一站及第二站 第三站 第一站及第二站測試統一用字表 第一站及第二站測試同義字詞表 Part 2 術科測試 CHAPTER 1勞動部公告試題 第一站 殯葬服務定型化契約與治喪流程規劃書實務技能 第二站 訃聞、奠禮流程及奠文 試題說明 試題範例 第三站 奠禮會場布置與主持實務技能 試題說明 試題範例 第三站術科測試評審表 附錄 奠禮主持 家奠、公奠流程參考範例 CHAPTER 2補充範例 2022年第一次檢定 第一站「殯葬服務定型化契約與治喪流程規劃書實務技能」 第二站「訃聞、奠禮流程及奠文」 2019年第三次檢定 第一站「治喪流程規劃書實務技能與殯葬服務定型化契約實務技能」 第二站「訃聞、奠禮流程及奠文」 Part 3 學科測試與解析 工作項目01:臨終服務 工作項目02:初終與入殮服務 工作項目03:殯儀服務 工作項目04:後續服務 工作項目05:服務規範 工作項目06:共同科目不分級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肌肉起止點疼痛治療 作者:鄭光亮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4 條碼:9789861269665 簡介 本書對身體各部位肌肉在臨床上的檢查、評估、診斷與治療論述非常詳盡,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地分述了肌肉起止點疼痛之常用治療方法,以及頭頸部、上肢、胸背部、腰部、下肢等部位損傷的診斷與治療,並搭配中醫經絡理論,分析肌肉起止點與相關知識。書中結合作者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和心得,其獨到的理論觀點與技法,可廣為中西醫學系、復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科系的學生,或是臨床醫師、治療師作為診斷治療的參考。 前言 本書以解剖基礎知識及生物力學理論和軟組織損傷特點為基礎,總結了近10多年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軟組織損傷疼痛的經驗,結合作者30多年臨床經驗和心得,提出局部與整體(平衡療法)、以痛為腧(標靶治療)、肌肉起止疼痛治療(力學療法)、屈伸旋轉(極限療法)等觀點,與傳統的理療、推拿、按摩有所不同,從大手法到小手法,從整體到局部,從片或條狀到點上,大大減輕了復健師的體力消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為對軟組織損傷治療的一次變革。 該書共分為12章,圖文並茂,直觀、易學易懂,實用性強,是各大醫學院校的學生、骨外科治療師難得的一本好教材。若有不妥之處,請同行專家指正。 鄭光亮 校訂者序 本書對身體各部位肌肉在臨床上的檢查、評估、診斷與治療論述非常詳盡,搭配中醫經絡理論,深入淺出地分析肌肉起止點與相關知識,圖文並茂,內容涵蓋基礎與臨床醫學,可廣為中西醫學系、復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科系的學生或是臨床醫師、治療師作為診斷治療的參考。 感謝合記圖書出版社邀請我審閱本書,於審閱工作盡力做到正確及符合原意,但仍難免疏漏,若有需要改正之處,尚祈讀者不吝賜教,以為再版之改進。 蘇國輝 謹識 物理治療師 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博士 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目錄 第1章 肌肉起止點疼痛與生物力學 1 一、肌肉起止點的概念 1 二、肌肉的分類 2 三、生物力學的概念 3 四、肌肉的力學特性 4 五、韌帶和肌腱的力學性質 5 六、常見全身易受損肌群的肌肉起止點 12 第2章 肌肉起止點疼痛治療學的 理論基礎 35 一、軟組織損傷 35 二、無菌性炎症 39 三、位移 46 四、沾黏 47 第3章 肌肉關節運動解剖基礎 51 一、關節分類 51 二、關節的解剖基礎 53 三、關節的力學性能 58 四、關節的運動與靜止的時機 63 五、關節運動與靜止的利和弊 64 第4章 肌肉起止點與中醫經穴的關係 75 一、肌肉起止點與阿是穴的關係 75 二、肌肉起止點與十四經絡的關係 76 三、肌肉起止點與中醫經絡穴位的關係 98 第5章 檢驗學檢查與肌肉起止點影 像學檢查 101 一、檢驗學檢查 101 二、肌電圖檢查 108 三、超音波診斷 117 四、體表熱象圖檢查 119 五、X光檢查 123 六、CT掃描 132 七、MRI 137 八、椎管造影 142 九、CT椎管造影 143 十、放射電腦斷層掃描 144 十一、影像學資料的綜合判斷 149 第6章 常用肌肉起止點檢查法 153 一、頸部的檢查 153 二、上肢檢查法 187 三、胸背腰部檢查 286 四、髖部檢查 322 五、骨盆部檢查 366 六、膝部檢查 379 七、踝部和足的檢查 408 八、神經系統檢查 446 第7章 肌肉起止點疼痛治療的常用 方法 475 一、鄭氏療法 475 二、立體封閉(注射)療法 509 三、刀中刀療法 511 第8章 頭頸部損傷 519 一、顳肌損傷 519 二、咀嚼肌損傷 521 三、頸長肌損傷 524 四、頭長肌損傷 526 五、頸闊肌損傷 528 六、胸鎖乳突肌損傷 531 七、提肩胛肌損傷 534 八、枕下肌群損傷 537 九、斜方肌損傷 540 十、頭夾肌損傷 543 十一、前、中、後斜角肌損傷 545 第9章 上肢損傷 549 一、三角肌損傷 549 二、肱二頭肌損傷 552 三、肱三頭肌損傷 555 四、肱肌損傷 558 五、肘肌損傷 561 六、肱橈肌損傷 564 七、旋前圓肌損傷 566 八、旋後圓肌損傷 569 九、旋前方肌損傷 571 十、橈側屈腕肌損傷 573 十一、尺側屈腕肌損傷 576 十二、屈拇長肌損傷 578 第10章 胸背部損傷 581 一、棘上肌損傷 581 二、棘下肌損傷 584 三、小圓肌損傷 587 四、大圓肌損傷 589 五、肩胛下肌損傷 592 六、菱形肌損傷 595 七、胸大肌損傷 597 八、胸小肌損傷 600 九、前鋸肌損傷 602 十、背闊肌損傷 605 第11章 腰部損傷 609 一、豎脊肌損傷 609 二、腰方肌損傷 612 三、腰大肌損傷 615 四、棘肌損傷 617 五、髂腰肌損傷 620 六、臀大肌損傷 622 七、臀中肌損傷 624 八、臀小肌損傷 626 九、梨狀肌損傷 628 十、股方肌損傷 631 十一、海綿體肌損傷 634 第12章 下肢損傷 637 一、股四頭肌損傷 637 二、股二頭肌損傷 640 三、股內收肌損傷 643 四、股直肌損傷 646 五、內收長肌損傷 649 六、內收大肌損傷 654 七、半腱肌損傷 658 八、半膜肌損傷 661 九、闊筋膜張肌損傷 664 十、膕肌損傷 667 十一、腓腸肌損傷 670 十二、比目魚肌損傷 672 十三、脛骨前肌損傷 675 十四、腓骨長肌損傷 678 十五、脛骨後肌損傷 681 十六、足背肌損傷 684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運動按摩:神經與肌肉的疲勞消除法 作者:Rebert K. King(林正常) 出版社:藝軒 出版日期:2001/05/00 ISBN:9789576166297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作者Robert King事前任美國按摩ˋ治療協會主席,它已超過一百五十張的圖例來說明對於運動員、舞者與其他常運動的人進行運動按摩治療時的基本技巧。 目錄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運動健康與體適能 ISBN13:9789869812955 出版社:華都文化 作者:盧俊宏-等 裝訂/頁數:平裝/351頁 規格:23cm*17cm*1.6cm (高/寬/厚) 出版日:2019/11/17 中國圖書分類:體育;運動 內容簡介 「體適能」為身體適應生活與環境的綜合能力,也就是說,體適能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運動皆有較佳的體力及適應能力。然而現代人工作時間相對增加,身體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加上外食習慣導致熱量攝取越來越高,許多文明病因而產生,對身體造成慢性傷害。近年來國人逐漸認知到良好體適能和規律運動的重要性,政府亦於運動、體適能的推展上投注大量心力。 有鑑於此,本書邀請多位在大專院校任教多年的專業學者參與,有系統地整理運動健康與體適能的理論與實務,特別以生活化、淺顯易懂的語句編寫,佐以國內外最新研究資料,包括美國運動醫學會的運動處方與檢測指導原則、我國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及飲食指南等。期望推廣正確的體適能觀念及訓練方法,促使更多學子投入相關領域。 全書分為12章: ‧第1~3章:鞏固基礎概念,包括身體活動、運動健身、健康促進、運動動機等,認識運動的重要性以及運動改變人體生理、心理的機轉。 ‧第4~6章:分別介紹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的測驗與訓練處方,配合詳細的圖片解說動作,更易讀易懂。 ‧第7章:介紹運動體適能,為體能狀況優異者或運動員追求更高體能目標的訓練原則與方法。 ‧第8~10章:介紹身體組成管理及心理健康,包括身體組成測量及體重控制的要點,並介紹幾種居家常見的紓壓運動。 ‧第11~12章:進一步針對銀髮族及特殊族群的體適能指導原則及運動處方作介紹。 本書適合大專院校運動休閒相關科系或通識課程作為教材使用,更推薦給社會大眾閱讀,期望大眾皆能擁有正確、安全、有效的運動知能,提升全人健康。 目錄 CHAPTER 1 運動與健康促進 第一節 運動與健康的意義 第二節 健康促進的意義 第三節 整合運動與健康促進 CHAPTER 2 身體活動、認知功能與大腦 第一節 身體活動之現況 第二節 身體活動與健身運動之效益 第三節 認知功能及其影響因素 第四節 健身運動對認知功能之影響 第五節 健身運動促進大腦認知功能之機制 CHAPTER 3 運動動機與行為改變 第一節 運動的動機與影響因素 第二節 健身運動行為改變的跨理論模式 第三節 跨理論模式行為階段適合的介入策略 第四節 健身運動行為改變的介入策略與運用 CHAPTER 4 心肺適能測驗、評估與促進 第一節 心肺適能的定義與內涵 第二節 心肺適能的測量與評估 第三節 運動處方的設計與方法 CHAPTER 5 肌肉適能測驗、評估與促進 第一節 肌肉適能的定義與內涵 第二節 肌力、肌耐力測量與評估 第三節 肌力、肌耐力訓練之處方與方法 CHAPTER 6 柔軟度測驗、評估與促進 第一節 柔軟度定義與內涵 第二節 柔軟度測量與評估 第三節 柔軟度訓練處方與方法 第四節 安全注意事項──常見錯誤動作與修正 CHAPTER 7 運動體適能 第一節 定義與內涵 第二節 測量與評估 第三節 運動體適能訓練原則與方法 CHAPTER 8 身體組成評估 第一節 身體組成的定義與內涵 第二節 身體組成的影響因素 第三節 身體組成的評估方法 CHAPTER 9 體重控制 第一節 肥胖的定義與現況 第二節 肥胖的危險因子 第三節 體重控制 CHAPTER 10運動與心理健康 第一節 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第二節 運動的各項心理效益 第三節 常見的休閒運動與心理健康 CHAPTER 11銀髮族健康體適能指導 第一節 暖身運動指導原則 第二節 有氧適能運動指導原則 第三節 肌肉適能運動指導原則 第四節 柔軟度運動指導原則 第五節 平衡運動指導原則 CHAPTER 12特殊族群體適能指導 第一節 特殊族群與體適能定義 第二節 特殊族群體適能的發展目標與原則 第三節 特殊族群運動處方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運動解剖學-動作指導及操作技巧解說 作者:林儀佳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20 條碼:9789863683063 簡介: 運動解剖學─動作指導及操作技巧解說〉由解剖學的角度來了解人體的各種運動動作,全書依身體的活動部位分章:軀幹及頸部、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等。書中透過數百個手繪圖,分別介紹各活動部位的運動過程、動作特徵,並提供能增加柔軟度、強化肌力及提升協調的運動。最後於章末亦附有操作練習,讓讀者學會如何安全且有效率地做出運動動作。本書對於想深入了解運動時動作之解剖者,以及從事運動課程相關教學者,都是絕佳的教材。 序言: 這本書是延續《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以下稱作《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一書。 誰是我們的目標讀者? 主要的族群為從事運動相關教學者(尤其是針對初學者、孩童或「業餘愛好者」的課程),在選擇特殊的運動或決定運動進程時提供一些導引。 接受專項運動訓練的學生或練習者,像是舞蹈、武術、瑜珈或其他體育活動。 利用運動當作治療計畫之一部分的治療師。 此書可以提供什麼? 從解剖學的架構及在《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一書介紹的觀點切入,本書進一步描述一系列綜合的運動,其選擇的運動是以效率與較低風險兩點為準則。有一些是屬全身性運動,另一些則是聚焦在特定的部位。 這些運動協助身體準備好在面對特殊運動的要求時有良好的反應。在不同的體育專項中,它們可以被當作教導或學習其他更專業的或更複雜的運動之參考基礎。因此,此書之運動比較像是為了更豐富及強調身體語言而提供一些補充。 內容架構 介紹的章節…… 此章節為閱讀這本書的方式,提供了些方法,建議將這些方法應用於隨後的所有練習。 依各身體部位學習 本書基於《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中提供的知識,進而延伸並著重運動練習之內容。 參考文獻另可詳見於《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 若無這些參考也可以使用本書:可建立練習基礎。 但要掌握解剖學基礎,需先閱讀《動作解剖學-人體姿勢分析及技巧解說》,本書的章節編排與此書相同。 透過各章學習各身體部位 軀幹 肩膀 肘部、手腕和手部 髖部 膝蓋 腳踝和足部 在每一部分我們皆說明以下項目 1. 身體部位之介紹以及說明該部位運動過程具有的特點。 2. 該身體部位動作特徵的描述。 3. 關於該身體部位柔軟度之學習:包括如何注意到僵硬或鬆弛的來源,進而克服它們;預見成人的僵硬;如何從童年開始預防。 4. 關於該身體部位肌肉強化之學習:該部位肌肉或肌肉群的概論,以及對各肌肉加強肌力訓練之特點。 5. 關於該身體部位動作協調性之學習。 在綜合論述的章節集結了本書數章節所包含的主題之數個身體部位。 按身體解剖部位介紹後,接著依下列標題編排練習章節: 柔軟度 肌力強化 協調性 針對每一部位,我們提供許多操作練習,其中包括: 測試與評估運動 基礎運動,適合多數的課程使用。 特殊運動,在課堂中偶爾可被參考執行。 建議課後執行的運動,因為通常在課堂中沒有足夠的時間(例如:精細的足部關節鬆動運動) 實用的評論 本書所列舉的所有練習都不能在一堂課中就做完,而應漸進式地被分成數個月或數年參考執行。 儘管已完整呈現所有的練習,但它們還是應該在指導運動的老師在進行完整的練習前,被分成幾堂課程漸進且依序地教導。 在操作部分中,下列有些運動是專門設計給孩童或老人的。 我們還可以在例行的專項訓練(武術、舞蹈、瑜伽、精神運動、運動等)中納入本書提到的全部或部份之練習。 目錄: 第一章 簡介11 增加柔軟度的運動 12 強化肌力的運動 15 提升協調的運動 17 第二章 軀幹及頸部 19 動作及其名稱 20 椎體構造 22 脊椎的柔軟度 32 軀幹肌群 40 脊椎各部位之特徵 48 軀幹(脊椎)的操作練習 軀幹關節和肌肉之柔軟度 63 軀幹肌力訓練 82 軀幹深層及淺層肌群之協調運動 94 應避免旳動作 100 第三章 肩關節 103 動作及其名稱 104 肩部的柔軟度 111 肩關節肌群之肌力訓練 118 肩部肌群的協調運動 119 肩部的操作練習 肩部伸展 122 肩部肌肉伸展 131 肩部肌群之協調運動 134 第四章 肘關節與前臂 139 動作及其名稱 140 肘關節的柔軟度 141 肘部的肌肉力量 143 前臂兩骨的動作 144 前臂兩骨的柔軟度 145 前臂的肌肉力量 146 肘關節和前臂的協調運動 147 第五章 腕關節與手149 腕關節動作及其名稱 150 腕關節的柔軟度 151 手腕的肌肉力量 152 手腕肌肉收縮之協調運動 152 手部及手指動作及其名稱 153 手部的肌肉力量 154 手部的協調運動 154 手肘、手腕及手部的操作練習 上肢之整體柔軟度 155 手肘、手腕、手部之肌力訓練 156 上肢的協調運動 158 手指運動 162 第六章 髖關節 165 動作及其名稱 166 骨盆的動作 171 髖關節的柔軟度 172 髖關節的肌肉力量 182 髖關節的協調運動 185 髖關節的操作練習 髖關節的柔軟度 186 強化髖關節肌群 199 髖關節肌群的協調運動 204 第七章 膝關節 209 動作及其名稱 210 解剖學概述 213 膝關節的柔軟度 216 膝關節的肌力 220 膝關節的操作練習 膝關節的柔軟度 224 強化膝關節的肌肉 228 強化其他外側及後側的肌群 231 膝關節肌肉的協調運動 232 第八章 踝關節與足部 235 動作及其名稱 236 踝關節的柔軟度 240 足部的柔軟度 242 踝關節與足部的肌肉運動 244 踝關節與足部的協調運動 246 承重情況下踝關節與足部的協調運動 250 踝關節與足部的操作練習 踝關節的柔軟度 252 足部的柔軟度 256 強化踝關節和足部之肌力 260 踝關節/足部肌肉的協調運動 270 第九章 髖部、膝部與足部的協調運動275 髖部、膝部及足部之協調動作操作練習 下肢的引導式動作 276 下蹲屈膝 280 重心轉移動作 284 踮腳站 286 制震緩衝 288 推進 298 索引305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基礎臨床按摩治療學:整合解剖與治療 作者:吳定中(JAMES H. CLAY) 出版社:易利 出版日期:2004/12/01 ISBN:9789572826164 內容簡介 基礎臨床按摩治療學:整合解剖和治療手法,這本書是針對瑞士之基本手法已經相當熟悉的學員,要更進一步學習進階的手法。這本書裡,我把「臨床按摩治療」定義在針對有疼痛主訴和功能障礙,使用徒手治療軟組織來減輕症狀。就如書名一樣,這本書整合基本臨床按摩治療,所須要相當詳細的解剖圖供參考。利用一些模特兒的照片介紹內在構造,可正確表現出肌肉的功能,部位,起始點,如何觸診,引發的問題,以及有效治療手法。學員可以很清楚看到病灶周圍組織構造表面解剖位置,和治療師手擺的位置。這種治療手法不同於傳統手法,從書中可以看到結合治療手法和解剖圖的說明,可以感受到視覺和觸覺的立體空間感。 此外,這本書是一本參考書外,其實還有下列的角色: 對學員而言可做為肌肉解剖和觸診的參考書。肌肉和骨骼很複雜,而且要正確的了解才能有效治療。過去的學員都是用針對外科醫生用的圖譜。這本書是針對臨床按摩治療師特別設計的,利用模特兒的照片來介紹肌肉骨骼之解剖,讓學員與治療師清楚了解內在與外在結構的相關性。 是教育病患的工具有一個工具。治療師面對病患時有一個困難:如何解釋問題在何處,影響那些構造,以及如何處理。現今有些治療師會用傳統圖譜,或用整身骨骼,或部份骨骼模型來解釋,但是有了這本書,便能非常容易提供所須的資訊。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接觸對人類來說是很普遍的肢體語言,對於痛處的觸壓、觸摸,是人類對於健康促進手法中,最古老的一種技術。 比方說: 一.古印度:古印度人以恆河的黏土做治療,並在恆河西面的寺廟行使按摩治療,他們更在碑文中記載了150種以上的慢性病治療體操和按摩的方法(大部份的手法是輕鬆法與壓迫法) 二.古羅馬與古埃及:澡堂的設施中在當時的社會中非常發達且他們以飲食療法搭配由異教徒的祭司所做的按摩治療。(輕擦.揉捏.振動法) 三.中國也是世界古文明之一,很久以前的中國人,便以藥草、水療、按摩等方式來為病患治療。 四.近代的按摩:由於按摩對於現代忙碌的生活壓力,運動前的機能恢復與運動後的疲勞消除有極大的療效,而日漸風行。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運動按摩學理論與操作 ISBN13:9789576166426 出版社:藝軒 作者:蔚順華 裝訂:平裝 出版日:2001/11/01 按摩是一種用手與人接觸的醫治方式,它是人類自發展以來很自然就會應用的治療方法。正確的按摩醫學觀念可以應用到許多疾病的治療或是其他的特殊需求,例如運動按摩。 運動按摩是考量人體肌肉及軟組織的解剖學構造以及配合有系統的徒手按摩技術,應用在一般人或運動員身上。其目的包括:及早消除局部肌肉疲勞、肌肉放鬆、加速受傷組織癒合,以及提高肌肉在競技表現前的興奮性。 本書主要將一些西方按摩學基本技術,應用在照顧運動選手於競技比賽前提昇神經肌肉的興奮性,以及比賽後的恢復肌肉局部性疲勞。內容分成基本按摩生理學原理、基本技術以及應用時機等。提供愛好運動科學、運動競技學,以及物理治療學等專業人士和業餘者應用上的參考。 目錄 第一章 按摩的起源與歷史發展源流 第二章 按摩學的生物醫學基礎 第三章 按摩前的準備 第四章 基本按摩手法 第五章 運動前後按摩的原則、手法及順序 第六章 身體各部位之按摩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運動按摩 ISBN13:9789869871853 出版社:華都文化 作者:李沛樺 裝訂/頁數:平裝/276頁 規格:23cm*17cm*1.3cm (高/寬/厚) 出版日:2021/01/31 中國圖書分類:體育;運動 內容簡介 運動健護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系統化介紹運動按摩的沿革與發展 肌群圖解+真人操作的手法示範 ◎〈理論篇〉從運動按摩的發展、按摩師的專業素養,再到被按摩者的身體判讀與身心照顧,進而介紹各式按摩的精要,以及按摩可以處理的問題。 ◎〈操作篇〉說明按摩手法與運動按摩的實作步驟,包含運動前、中、後的按摩操作;分章圖解示範運動後按摩,包括下肢、臀背部、上肢、胸腹部及頭部。 一致推薦 甘思元|中華民國運動按摩協會理事長 侯文詠|作家 陳志根|醫師 黃安華|物理治療師 楊錦聰|風潮音樂創辦人/音樂創作者 詹仲凡|物理治療師 目錄 〈理論篇〉 第1章 認識按摩 第一節 按摩的由來 第二節 按摩發展史概述 第三節 按摩的益處 第2章 按摩師的養成 第一節 成為一名優秀按摩師的過程 第二節 成為按摩師的自我認知與心理準備 第3章 按摩前的準備及必備的常識 第一節 按摩工具的使用 第二節 環境的準備 第三節 按摩師應注意的基本常識 第4章 身體判讀 第一節 視覺判讀──觀察 第二節 觸覺判讀──觸摸 第三節 痠痛的評估及處理方式 第5章 被按摩者生理與心理的照顧 第一節 生理症狀的注意事項 第二節 心理症狀的注意事項 第6章 各式按摩的技巧與目的 第一節 各種按摩手法 第二節 不同按摩的差異 第三節 被動式伸展的運用 第7章 按摩可以處理的問題 第一節 按摩對身體各系統的影響 第二節 軟組織與關節角度的關係 〈操作篇〉 第8章 按摩手法的介紹 第一節 推撫法 第二節 壓迫法 第三節 拍擊法 第四節 摩擦法 附表1 常見使用手法 附表2 仰臥──前側按摩手法分配表 第9章 運動按摩的實作步驟 第一節 全身運動按摩的分配 第二節 按摩深度的區別與目的 附 表 範例──運動按摩諮詢表 第10章 運動前、運動中按摩 第一節 運動前按摩 第二節 運動中按摩 第11章 運動後按摩──下肢 第一節 下肢後側 第二節 下肢外側 第三節 下肢前側 第四節 下肢內側 第12章 運動後按摩──臀部、背部 第一節 臀部 第二節 下背部 第三節 上背部 附 表 俯臥──全背按摩手法分配表 第13章 運動後按摩──上肢 第一節 俯臥──上臂 第二節 仰臥──前臂、上臂、手部 第14章 其他部位按摩──胸部、腹部及頭部 第一節 胸部 第二節 腹部 第三節 頭部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