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資訊
【中文書】 書名:肌肉骨骼關節疾病之評估與徒手治療 作者:譚仕馨 出版社:易利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9868837546
詳細資訊
【中文書】 書名:肌肉骨骼關節疾病之評估與徒手治療 作者:譚仕馨 出版社:易利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9868837546
為您推薦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運動治療學:理論基礎與實作技巧 463-027C/9789863684213 ISBN 9789863684213 作者/出版社 *白凱瑩/合記 出版年代/版次 2021/7 重量:2.15kg 頁數:1112 裝訂:精裝 開數:26.6x21.1 cm 印刷:彩色 譯者:李曜舟.陳奕安.彭柏皓.傅宥霖.黃崇舜.歐峻邑.鄭睿程 序言: 三十多年前,Lynn Colby和我首次著手撰寫一本關於運動治療的書時,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是為了滿足物理治療師教育的基本需求。我們第一本作品是大綱式的書籍,主要作為實驗室手冊銷售,而後每一版的進展皆來自我們具創造性的見解以及通力合作的成果,盡可能為學生和專業團體帶來最新的資源。Lynn決定了此版是她參與撰寫的最後一個版本─日後我會想念她卓越的能力、同僚情誼,以及多年來漸漸深厚的合作關係。我不知如何感謝她多年來對此計畫的熱愛和貢獻,以及因合作關係建立起來的友誼。我只想說,Lynn謝謝妳,好好享受妳的退休生活吧! 在這一版中,我們邀請了一位新的共同作者─物理治療博士John Borstad。他亦是本書第6版的執筆者,並參與了其他書籍的撰寫和研究。 因為他擔任了更新、修訂和編輯的角色,所以在此版本的許多章節中都會看到他的名字。他的簡歷請見作者簡介。他的加入讓我很興奮,期待我們持續共同努力的成果。 本書的作者和貢獻者不斷力求結合當前趨勢及研究,以支持運動治療的基礎概念,在此基礎上,學生得以學習,從業人員治療病患的專業知識得以增長。除了對內容進行廣泛徹底的修訂外,本版再次強調「實證焦點」和「臨床提示」的功能,臨床操作指引(CPGs)也會於適用時列入實證焦點中。 我們新增了一章老年人運動的章節(第24章)。由於這是物理治療執業中重要範疇,我們預計在此章提供基礎的資訊和建議的介入方式,從業人員都能從上述資訊中,得到為老年人治療時的助益。幾處重要更新如下:第一章ICF語言(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使用資訊;第二章擴增預防、健康及健全的資訊;第二十五章則編入男性大小便失禁處置。 如同先前的版本的期許,希望新版能為應用運動治療的學子和醫療保健從業人員提供學習和專業成長的資源。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脊椎徒手治療-軟組織與脊椎鬆動術之治療與居家運動 作者:許宏志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3 條嗎:9789861269016 簡介 Harward W. Kakofsky博士所著《脊椎徒手治療─軟組織與脊椎鬆動術之治療與居家運動》,是針對頸椎、胸椎、骨盆及顳顎關節等內容,使用圖文來說明檢查和治療的技術,並引證大量的案例研究,不但可作為課程教學之教材,更可直接應用於臨床決策指引。Kakofsky博士常教導學生應做為「臨床治療者而非技術員」,並強調整體思考的徒手治療,對懷抱相同理念的物理治療師與學生、臨床醫生、學術研究者及教師而言,本書是結合實證醫學觀念的徒手治療書籍,是非常實用的著作。 序言 能真正樂在工作,我感到幸運。如同俗話所說「時機重於一切」,過去這三十年間,我參與徒手治療的領域恰好在最佳的時機。從1979年自物理治療學系畢業後到現在,我看到徒手治療從當時被鄙視,到現在是一門熱門學問。當2004年,美國物理治療學會工作小組當中,提倡在入門階段的物理治療訓練計畫中教導推伸術(thrust),我當時還難以置信。在1979年,我們尚不能做腰椎伸展術,更不用講做第五級的推伸術!而且當時徒手治療主要是在私人執業場所,而很少在醫院等級的部門(到現在,第二版中教導三種高速低幅推伸手法,有兩種是對於胸椎,一種對於骨盆)。我想對那些反對受過進階教育的物理治療師做關節推力治療手法的人說,你憑什麼當家說話? 徒手治療的藝術不僅已經變成物理治療的主流,相關科學也落後不遠。為此,在本書的第26章,我提到了臨床預測規則的發展,以治療為基準的分類、局部性獨立檢查模式,以及提供22篇科學研究以強化本書中提到的檢查程序以及介入治療。我歡迎並且支持以證據醫學為基準的治療,然而,這一切還是在學步階段,在等待執行更完善的科學定案之前,我們必須小心,同時不要揚棄那些可能有益於「疼痛共生物」的治療技術。 對我們這些熱愛徒手治療的人而言,過去30年的確是超凡的時代。可惜,有些人是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而非這門學問。我們要記得我們只是這美好環節中的一個連結點,在專業生涯中,要有內省力,能夠連接起一些盲點,也必須提醒自己這門治療藝術不是只與我們本身有關,而是攸關所有對這門藝術貢獻心力的所有人,包括偉大的造物主,祂是終極的藝術家。 撰寫本書的第二版,就像拍電影一般,如果不喜歡某個特定場景,必須回頭重新再做一次。在人生中,難得有機會對原版的文章做修正,對此我感到很感激。在此第二版中,所有圖片都加上了標題並且電子化,因此影像更清晰也更易於瀏覽其細節。另外在第七段(從教室到臨床)中有新加入了7個研究以及兩個個案。另外有整個章節(第25章)是針對「姿勢夾克」(PostureJac)而寫,這是一個廣泛使用於緩解不良姿勢造成之疼痛症狀的儀器。如同2003年的原始版本一樣,這本第二版的《脊椎徒手治療》也是希望成為一本對於想學習脊椎徒手治療學生完整的臨床手冊,同時也對這領域中渴望接觸此種令人興奮執業手法的臨床醫師。應該這樣說,這不僅僅是一本『如何做』的手冊。在全書中我想要傳達的原則與觀念就是:這類的手法是次要的。手法是基於個人風格與喜好而定。進階的學習者應該把握這些評估原則與治療,最終使用它們發展出合用於他或她自己的徒手治療手法。本書中的技巧對我來說有用,而且它們是提供給你作為開始的參考。但這些手法不是到此為止。 對上部頸椎與薦椎的特定徒手治療手法在本書中依作者意見而未附上。因此類關節的檢查與治療需要進階的理論知識,這是超出本書的範圍的。另外,我也未加入頸椎動脈檢查。原因在第八章有進一步說明,但是基本上我們不應該使用它作為一個排除診斷測試,因為它的敏感度差。甚者,這類檢查會對後腦循環有潛在危險,且其益處絕無法合理化其風險。關於特殊檢查,我選擇將它們列出,並且留待這些細節給其他目前可得與此類題目相關的許多優良書籍。請注意這個『推伸術』在本文中是指脊椎徒手治療。我在每個章節中都提到區域性解剖,但是本書並不是要取代一本好的解剖參考書。 事實上,我的學生就能告訴你我多常提到『解剖學就是一切』這句話。如果你熟知人體的結構,那我們徒手治療者所做的絕大部分就能被瞭解。與第一版的《脊椎徒手治療》相同,這個字眼「徒手治療術」(manipulation)與「鬆動術」(mobilization),是可以被互換使用的,與2001年版的《Guide to Physical Therapist Practice》相同。很遺憾的,全世界的許多徒手治療者仍然繼續對此做區分,對他們而言鬆動術是指非推伸式的技術,而徒手治療術是指高速低幅的技術。現實上,所有技巧性的被動式治療性運動(如Maitland grade I-5)都是徒手治療術的形式,不管是滑動肌筋膜或滑動關節的方式,它們都是以相同目的執行以改善活動度(意即鬆動術)。感謝Stanley Paris博士,這種有用的簡化法在徒手治療領域中繼續奏效,但還需要時間為人所接受。 徒手治療不是任何一個專業的智慧財產,它屬於所有具有執照可接觸病患的臨床工作人員。特別在此感謝本書所有引用內容的提供者。本文中許多物理治療典故,是根據我在物理治療師的執業經驗,和熱愛物理治療專業的各界朋友們提供。歡迎醫師、骨病師、手療師、物理治療助理(台灣稱物理治療學生),以及身體工作者學習這類教材。希望讀者覺得有所助益! Howard W. Kakofsky, PT, DHSc. 目 錄 單元I 脊椎徒手治療摘要 第一章 脊椎動態力學 3 第二章 麥肯齊的三種症候群 9 第三章 徒手檢檢、診斷與介入原則 11 單元II 肩胛胸腔區 第四章 肩胛胸腔區的檢查與評估 23 第五章 肩胛胸腔區的結締組織技巧 35 第六章 胸椎與肋骨的手治療 45 第七章 肩胛胸腔區的治療性與居家運動 53 單元III 頸椎 第八章 頸椎的檢查與評估 63 第九章 頸椎的結締組織技術與率拉步驟 77 第十章 頸椎的徒手治療 85 第十一章 頸椎的療性與居家運動 89 第十二章 頸椎在頭痛與頭暈的角色 97 單元IV 顳顎關節 第十三章 顳顎關節的檢查與評估 111 第十四章 顳顎關節/臉部的結締組織技術 119 第十五章 顳顎關節口腔內徒手療 125 第十六章 顳顎關節治療性居家運動 129 單元V 腰椎 第十七章 腰椎的檢查與評估 141 第十八章 腰椎的結締組織技巧與牽拉步驟 153 第十九章 腰椎鬆動術/徒手治療 159 第二十章 腰椎的治療性與居家運動 163 單元VI 骨盆帶 第二十一章 骨盆帶的檢查與評估 183 第二十二章 骨盆帶的結締組織技巧與牽拉步驟 195 第二十三章 骨盆帶的徒手治療 203 第二十四章 骨盆帶的治療性與居家運動 211 第二十五章 姿態、穩定度與姿勢夾克 219 單元VII 從課堂到臨床 第二十六章 脊椎徒手治療與治療性運動的證據 243 第二十七章 案例分析 267 附錄A 南苑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評估:頸部/顳顎關節 283 附錄B 南苑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評估:脊椎 291 索引 299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姿勢評估-治療師操作指引 作者:張鈞雅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4 條碼:9789861269535 簡介: 低頭族、姿勢不良、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這些都是現代人的生活通病,讓我們的身體總是處於僵硬痠痛。本書作者Jane Johnson 是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與運動按摩治療師,她將姿勢評估的繁複過程,拆解為容易吸收學習的小節,由討論理想姿勢和影響姿勢的原因介入,並討論提供正確評估的環境、所需設備以及記錄評估發現的重要性。全書共收錄79個圖解步驟及詳細解說,是依本全面性且容易上手的姿勢評估指引,雖然它屬於按摩治療的領域,但對其他身體工作者,如物理治療師、整脊、骨科醫師或健身教練亦是十分實用的工具書。 系列叢書序 按摩治療可能是治療師們目前仍會使用的治療手法中最古老的一種,現代治療師多會學習比以往更多元化的按摩技術,許多按摩學校或學程都有相關的課程。我們必須做的,就是提供更好的臨床和教育資源,讓治療師學習所需的按摩技巧。人體動力學 (Human Kinetics) 秉持此信念將操作指引系列叢書呈現予治療師。 治療師操作指引系列叢書提供治療師特殊的評估和治療工具,雖然它屬於按摩治療的領域,但對於骨科或健身教練等工作者亦有相當的幫助。本系列叢書中的每一本,均使用分解步驟教學的方式分析操作技巧。每本書均附有全彩的、內著裝的照片附加說明。小提示則提供實用建議幫助您修正技巧,並告訴您如何應對個案的特殊問題。每本書均有試題可以測試學習成果,也能幫助您通過資格考,當然,我們亦附上解答。 您可以使用治療師操作指引系列叢書來學習必須的技術以通過考試,或複習之前學過的課程。如果您是想要讓課程活潑生動的按摩學教師,這系列的書籍可以提供簡易的方法,讓學生輕鬆地將理論及實作融會貫通。本系列書籍是對按摩治療懷抱熱忱者不可或缺的好書。 序言 不管您是學生或從事任何形式的身體工作者,例如物理治療、骨科、整脊、運動按摩、運動治療、健身教練、瑜珈和皮拉提斯等臨床工作人員,將姿勢評估放入按摩治療過程中的價值是無庸置疑的。姿勢評估可以幫助您釐清是否有哪些肌力或肌筋膜失衡,以及這些失衡是否造成個案的疼痛或功能異常。 姿勢評估是絕大多數治療師都須具備的技巧,但是直至目前為止,該領域的資源太少。本書是一本全面性的、容易上手的姿勢評估指引,它的小提示能使您充分地正確觀察,且著重於身體各個不同部位對姿勢的影響及靜態的坐姿或站姿評估。透過本書您可以了解那些因姿勢造成疼痛、不舒服、關節不穩定、關節活動度角度過大或角度受限等症狀之間的相互關聯。對於青澀的初學者來說,本書也可以當作測驗工具,指引初學者該觀察什麼地方以及如何填表,並對觀察到的結果有些想法。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以問答點出重點,說明如何準備好開始進行姿勢評估。例如:為何需要施行姿勢評估?誰需要接受姿勢評估?該在何時何地進行姿勢評估?姿勢評估有何效益?等等。在這部分的介紹中,您可以學習影響姿勢的原因、完美姿勢、如何提供評估姿勢的適當環境、所需的設備、評估需要的時間,如何及為何要記錄您的發現。在後面幾章您將會使用畫線標記骨標記點的圖片來進行學習。 第二部分的內容是姿勢評估的具體細節-從何開始以及該尋找什麼?章節依序為從後方、從側邊、從前方以及坐姿下觀察個案。書中的每個章節都有相同的排版方式:由一張手繪的圖片顯示一部分的身體及對應的骨標記點,附加一小段描述說明如何評估。後面並有照片圖示您的發現,例如,「肩膀往前內側縮」是什麼樣子?哪條肌肉太短又太緊,哪條肌肉太長又太鬆?而「您的發現代表什麼」這個段落將會說明各個姿勢下的作用肌肉以及每個發現的意義,幫助您活用從個案身上觀察到的結果。 注意第二部分的三、四、五章節,我指的是每個姿勢代表的意義和可能的意涵,這是運用傳統肌動學所分析出來的結果。身為臨床從業人員,我必然會因自身經驗而偏重某些結果。參考這些章節,以此為起點來建構您的想法是很有幫助的。就我的經驗而言,身體工作者時常為接觸各式各樣不同的個案提供評估或治療,所以您可能不同意我在那些章節中的某些看法。許多步驟都附有簡單的問題,可用以驗證那些陳述,我也鼓勵您去思考您的發現所代表的意義,並想方法驗證結果。例如,一個人在站姿下有肩胛骨外擴的現象 (protracted scapulae),可能代表菱形肌較長、肌力較弱,以及前胸的肌肉較短。更重要的是,本書將不會說明如何矯正姿勢,這是一本討論您發現了什麼的書籍,而不是指導如何處理這些發現的書籍。 將這些章節彙整成冊的過程是很有趣的。教育我的是一個堅持以傳統肌肉關節解剖學和生理學來探討這個領域的老師,我亦在實作過程中遵從這些原則。保持開放的態度並以解剖學、生理學來解釋這個領域,甚至是以傳統假說來解釋每條肌肉個別的作用方式是很有利的,但我鼓勵您們找出各種創新訊息,來驗證自己在姿勢評估中發現的結果。舉例來說,有一篇文章:斜方肌的解剖構造和動作 [“Anatomy and Actions of the Trapezius Muscle”Johnson, Bogduk, Nowitzke, and House (1994)] 引發對「斜方肌的運動方式和習慣性描繪的誤解」的辯白研究 (p.44)。另外,近代一系列對腰大肌的研究中,Thomas Myers (2001) 提出「腰大肌是單純的髖部屈曲肌,或是它也能作用出胸腰椎之間旋轉動作?」的質疑。 附錄附上一整系列的姿勢評估表單,提供您為個案進行前方、側面、後方、站姿或坐姿下姿勢評估時使用,並預留方便填寫觀察結果的空格。 如同治療師操作指引系列的其他叢書,這些公式化的步驟是為了使您對姿勢評估快速上手,各章末的小試身手供您檢驗學習成果。與其他叢書不同的是,本書主要使用的是線條簡單的手繪圖,它比照片更容易清楚呈現解剖學上的關係。 身為治療師,我們被教育成要了解個案的整體情況,清楚身體互相關聯的生理作用。然而對於新技術,要將所有資訊整合較為困難,所以我們將身體及相關的評估分割成幾個部分來探討。評估過程透過分割成容易學習的小份量,讓您有足夠的時間吸收資訊。不管您從事哪一行,若個案在接受您的治療後,覺得身體舒服許多,您將會發現本書的價值。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神經動能療法:徒手肌力測試的創新思維 作者:白凱瑩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6 條碼:9789863680949 簡介 「神經動能療法」是一種特殊的徒手肌力測試方式,能改變動作控制中心與身體的連結,適合用來處理受傷及壓力所造成的肌肉疼痛。本書內容編排依照解剖位置區分為:頸部、軀幹、上肢、下肢,逐一介紹肌肉與其相關之測試法,並包括解剖示意圖來闡述肌肉與肌肉群之間關係。藉由清楚的肌肉功能測試技巧、明確的施測位置與圖片說明,讓讀者能一目瞭然輕鬆學習。本書是醫師、物理治療師、整復師、動作訓練專家、肌力體能教練人員等,想深入瞭解神經動能療法全貌的絕佳寶典。 目錄(Table of Contents) 關於神經動能療法各界的讚譽 iii 前言 v 神經動能療法介紹 vii 頸椎(Neck) 1 頸屈肌 1 單側胸鎖乳突肌 2 頸長肌 2 中斜角肌 3 前斜角肌 3 雙側頸伸肌 4 單側頸伸肌 5 頸椎旋轉肌 5 上斜方肌 6 ▇ 頸部肌群動作解剖圖示 7 頸屈曲 7 頸伸直 8 上肢 (Upper Extremities) 9 中斜方肌 9 下斜方肌 10 闊背肌:手臂伸直 11 闊背肌:手肘彎曲 12 大圓肌 13 提肩胛肌 14 菱形肌 15 前三角肌 16 中三角肌 17 後三角肌 18 喙肱肌 19 小圓肌 20 棘下肌 21 棘上肌 22 肩胛下肌 23 胸大肌鎖骨走向 24 胸大肌胸骨走向 25 三頭肌外側 31 肱橈肌 31 肩屈曲 32 肩伸直 32 肩外展 33 肩內收 33 肩水平內收 34 肩水平外展 34 旋前圓肌 35 旋後肌 35 橈側肌屈腕 36 橈側伸腕長肌 37 橈側伸腕短肌 37 尺側屈腕肌 38 尺側伸腕肌 39 手腕屈肌 40 手腕伸肌 40 手腕外展肌 41 手腕內收肌 41 屈指淺肌 42 屈指深肌 43 伸指肌 44 屈拇長肌 45 伸拇長肌 45 屈拇短肌 46 伸拇短肌 47 內收拇指肌 48 外展拇長肌 49 拇指對手指: 拇指對掌肌、 小指對掌肌 50 ▇上肢肌群動作解剖圖示 51 肩胛骨上提 51 肩胛骨下壓 51 肩胛骨外展 52 肩胛骨內收 52 肩胛骨上轉 53 肩胛骨下轉 53 肩內轉 54 肩外轉 55 肩屈曲 55 肩伸直 56 肩外展 57 肩內收 57 肩水平外展 58 肩水平內收 58 手肘屈曲 59 手肘伸直 59 前臂旋後 60 前臂旋前 60 手腕屈曲 61 手腕伸直 61 手腕外展 62 手腕內收 62 拇指與四指外展 63 拇指與四指內收 63 拇指與四指伸展 64 拇指與四指屈曲 64 胸小肌 26 前鋸肌 27 二頭肌長頭 28 二頭肌短頭 29 肱肌 29 三頭肌長頭 30 三頭肌內側 30 軀幹 (Torso) 65 腹直肌 65 軀幹旋轉 66 腹斜肌:側躺與站姿下測試 67 腹外斜肌 68 腹內斜肌 69 腹橫肌 70 腰方肌 71 腰肌 72 髂肌 73 胸椎旋轉 74 腰椎旋轉 75 腰椎伸直 76 ▇ 軀幹肌群動作解剖圖示 77 軀幹屈肌 77 軀幹伸直 78 軀幹側彎 79 軀幹旋轉 80 下肢 (Lower Extremities) 81 髖屈 81 髖伸直 82 臀大肌 83 臀中肌 84 臀中肌:圖為側躺下測試 85 臀小肌 85 闊筋膜張肌 86 闊筋膜張肌 87 梨狀肌 88 閉孔內肌 89 閉孔外肌 90 髖內收 91 恥骨肌 91 內收短肌 92 內收長肌 92 內收大肌 93 股薄肌 94 縫匠肌 95 股直肌 96 股中間肌 97 股內側肌 98 股外側肌 99 股二頭肌 100 半腱肌和半膜肌 101 膕旁肌 102 膕肌 103 腓腸肌 104 比目魚肌 105 脛骨後肌 106 脛骨前肌 107 第三腓骨肌 108 腓骨長肌與短肌 109 足內翻 110 足外翻 111 屈拇長肌 112 屈拇長肌 113 伸拇長肌 114 伸趾肌 115 屈趾長肌 116 ▇ 下肢肌群動作解剖圖示 117 髖外轉 117 髖內轉 117 髖屈曲 118 髖伸直 118 髖外展 119 髖內收 119 膝蓋外轉 120 膝蓋內轉 120 膝蓋彎曲 121 膝蓋伸直 121 腳踝背屈 122 腳踝蹠屈 122 足內翻 123 足外翻 123 其他各種測試 (Miscellaneous Tests) 125 前行測試 125 側向動作 125 外展整合 126 內收整合 126 索引 127 關於作者 131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筋膜操作治療術:針對肌肉骨骼疼痛處置 作者:林時維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9 條碼:9789863682523 簡介: 慢性疼痛普遍困擾著現代人,醫院門診多有以各種疼痛而來求診的民眾。本書做為第一線醫護人員的肌筋膜疼痛參考用書,提供各種引起疼痛的激痛點與其引傳痛區塊;將深奧複雜的肌筋膜疼痛症化繁為簡,搭配解剖繪圖以點出全身「痛」的位置、症狀,以及疼痛的轉移;更有示範注射治療手法及建議之伸展運動,簡明而精確的說明,使讀者易於理解並輕鬆掌握關鍵概念,幫助醫師及早作出診斷以減輕病人的痛苦,是致力於對抗疼痛之現代醫師手邊不可或缺的最佳利器。 目錄 導論 1 基本原理 3 第一部分:肌筋膜單元 第1章 肌筋膜單元的解剖 9 肌筋膜單元的結構 9 ● 單關節和雙關節肌肉纖維 10 ● 肌內膜、肌束膜與肌外膜 11 肌筋膜單元的命名 14 肌筋膜單元:主動肌與拮抗肌 17 第2章 肌筋膜單元的演化 19 在三個平面上的運動演化 19 體節獨立性的進化 22 從肌隔膜演進到肌筋膜單元 23 第3章 肌筋膜單元的生理學 27 肌筋膜單元的協調中心及感知中心 27 肌梭的生理學 30 協調中心以及傳導痛 31 肌腱器官的生理學 33 ● 依據關節角度的抑制 34 ● 抑制拮抗肌纖維作用 34 第4章 上肢的肌筋膜單元 37 上肢前向動作肌筋膜單元 41 上肢後向動作肌筋膜單元 42 上肢內向動作肌筋膜單元 43 上肢外向動作肌筋膜單元 44 上肢內旋動作肌筋膜單元 45 上肢外旋動作肌筋膜單元 46 第5章 軀幹的肌筋膜單元 47 軀幹前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51 軀幹後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52 軀幹內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53 軀幹外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54 軀幹內旋運動肌筋膜單元 55 軀幹外旋運動肌筋膜單元 56 第6章 下肢的肌筋膜單元 57 在運動術語中的差異 57 ● 與針灸經脈的差異 57 下肢前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60 下肢後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61 下肢內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62 下肢外向運動肌筋膜單元 63 下肢內旋運動肌筋膜單元 64 下肢外旋運動肌筋膜單元 65 第7章 肌筋膜單元的治療 67 筋膜的可塑性及延展性 67 評估表的編撰 70 ● 數據資料 72 ● 臆測(Hypothesis) 74 ● 驗證(Verification) 74 ● 治療(Treatment) 75 臨床案例研究 78 第二部分:肌筋膜序列 第8章 肌筋膜序列的解剖 83 肌筋膜序列的結構 86 ● 四肢的肌筋膜序列結構 86 ● 軀幹肌筋膜序列的結構 88 肌筋膜序列與空間平面 88 ● 肌筋膜序列與姿勢調整 88 ● 空間平面上的肌筋膜序列及代償 89 終端於四肢的序列 90 ● 終端在上肢 90 ● 終端在下肢 90 ● 終端在頭部 90 第9章 肌筋膜序列的演化 93 深層肌肉的演化 93 淺層肌肉的演化 95 空間感知的演化 97 第10章 肌筋膜序列的生理學 101 肌筋膜序列的張力 101 筋膜腔室及運動方向 103 ● 軀幹筋膜腔室 103 ● 上肢筋膜腔室 103 ● 下肢筋膜腔室 106 姿勢與肌筋膜序列 107 姿勢代償及肌筋膜序列 110 第11章 上肢的肌筋膜序列 113 上肢前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16 上肢後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17 上肢內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18 上肢外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19 上肢內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20 上肢外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21 第12章 軀幹的肌筋膜序列 123 軀幹前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26 軀幹後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27 軀幹內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28 軀幹外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29 軀幹內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30 軀幹外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31 第13章 下肢的肌筋膜序列 133 下肢前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36 下肢後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37 下肢內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38 下肢外向運動肌筋膜序列 139 下肢內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40 下肢外旋運動肌筋膜序列 141 第14章 肌筋膜序列的治療 143 編製全面評估表 143 ● 病史資料 143 ● 治療 148 筋膜治療的處所及原理 149 臨床案例 150 第三部分:肌筋膜螺旋 第15章 肌筋膜螺旋的解剖 155 區段的運動模式 158 斜向線或兩個序列的合併 160 筋膜內螺旋膠原纖維 161 ● 區段協調中心與融合中心之間的差異 163 第16章 肌筋膜螺旋的演化 165 運動模式的形成 165 運動系統的演化 167 肌筋膜螺旋的演化 169 站立姿勢的演化 171 第17章 肌筋膜螺旋的生理學 173 斜向線及運動模式 173 肌筋膜螺旋與反射運動 176 ● 以筋膜觀點來看待步態分析 177 肌筋膜螺旋與運動功能 179 肌筋膜螺旋及筋經 181 第18章 上肢的肌筋膜螺旋 185 後向-外向-手部螺旋 188 ● 後向-外向-手部 螺旋的融合中心 189 後向-內向-手部螺旋 190 ● 後向-內向-手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191 前向-內向-手部螺旋 192 ● 前向-內向-手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193 前向-外向-手部螺旋 194 ● 前向-外向-手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195 第19章 軀幹的肌筋膜螺旋 197 後向-外向-頭部螺旋 200 ● 後向-外向-頭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01 後向-內向-頭部螺旋 202 ● 後向-內向-頭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03 前向-外向-頭部螺旋 204 ● 前向-外向-頭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05 前向-內向-頭部螺旋 206 ● 前向-內向-頭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07 第20章 下肢的肌筋膜螺旋 209 後向-外向-足部螺旋 212 ● 後向-外向-足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13 後向-內向-足部螺旋 214 ● 後向-內向-足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15 前向-外向-足部螺旋 216 ● 前向-外向-足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17 前向-內向-足部螺旋 218 ● 前向-內向-足部螺旋的融合中心 219 第21章 肌筋膜螺旋的治療手法 221 ● 筋膜是連接各運動系統部分的組織 221 筋膜手法的禁忌症 225 製作評估表 225 ● 資料 225 ● 臆測 225 ● 驗證 226 ● 治療 226 ● 病患的問題 227 臨床病例 228 結論 231 匯總表 233 參考書目 243 辭彙表 245 筋膜解剖圖索引 247 索引 249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肌肉起止點疼痛治療 作者:鄭光亮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4 條碼:9789861269665 簡介 本書對身體各部位肌肉在臨床上的檢查、評估、診斷與治療論述非常詳盡,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地分述了肌肉起止點疼痛之常用治療方法,以及頭頸部、上肢、胸背部、腰部、下肢等部位損傷的診斷與治療,並搭配中醫經絡理論,分析肌肉起止點與相關知識。書中結合作者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和心得,其獨到的理論觀點與技法,可廣為中西醫學系、復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科系的學生,或是臨床醫師、治療師作為診斷治療的參考。 前言 本書以解剖基礎知識及生物力學理論和軟組織損傷特點為基礎,總結了近10多年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軟組織損傷疼痛的經驗,結合作者30多年臨床經驗和心得,提出局部與整體(平衡療法)、以痛為腧(標靶治療)、肌肉起止疼痛治療(力學療法)、屈伸旋轉(極限療法)等觀點,與傳統的理療、推拿、按摩有所不同,從大手法到小手法,從整體到局部,從片或條狀到點上,大大減輕了復健師的體力消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為對軟組織損傷治療的一次變革。 該書共分為12章,圖文並茂,直觀、易學易懂,實用性強,是各大醫學院校的學生、骨外科治療師難得的一本好教材。若有不妥之處,請同行專家指正。 鄭光亮 校訂者序 本書對身體各部位肌肉在臨床上的檢查、評估、診斷與治療論述非常詳盡,搭配中醫經絡理論,深入淺出地分析肌肉起止點與相關知識,圖文並茂,內容涵蓋基礎與臨床醫學,可廣為中西醫學系、復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科系的學生或是臨床醫師、治療師作為診斷治療的參考。 感謝合記圖書出版社邀請我審閱本書,於審閱工作盡力做到正確及符合原意,但仍難免疏漏,若有需要改正之處,尚祈讀者不吝賜教,以為再版之改進。 蘇國輝 謹識 物理治療師 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博士 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目錄 第1章 肌肉起止點疼痛與生物力學 1 一、肌肉起止點的概念 1 二、肌肉的分類 2 三、生物力學的概念 3 四、肌肉的力學特性 4 五、韌帶和肌腱的力學性質 5 六、常見全身易受損肌群的肌肉起止點 12 第2章 肌肉起止點疼痛治療學的 理論基礎 35 一、軟組織損傷 35 二、無菌性炎症 39 三、位移 46 四、沾黏 47 第3章 肌肉關節運動解剖基礎 51 一、關節分類 51 二、關節的解剖基礎 53 三、關節的力學性能 58 四、關節的運動與靜止的時機 63 五、關節運動與靜止的利和弊 64 第4章 肌肉起止點與中醫經穴的關係 75 一、肌肉起止點與阿是穴的關係 75 二、肌肉起止點與十四經絡的關係 76 三、肌肉起止點與中醫經絡穴位的關係 98 第5章 檢驗學檢查與肌肉起止點影 像學檢查 101 一、檢驗學檢查 101 二、肌電圖檢查 108 三、超音波診斷 117 四、體表熱象圖檢查 119 五、X光檢查 123 六、CT掃描 132 七、MRI 137 八、椎管造影 142 九、CT椎管造影 143 十、放射電腦斷層掃描 144 十一、影像學資料的綜合判斷 149 第6章 常用肌肉起止點檢查法 153 一、頸部的檢查 153 二、上肢檢查法 187 三、胸背腰部檢查 286 四、髖部檢查 322 五、骨盆部檢查 366 六、膝部檢查 379 七、踝部和足的檢查 408 八、神經系統檢查 446 第7章 肌肉起止點疼痛治療的常用 方法 475 一、鄭氏療法 475 二、立體封閉(注射)療法 509 三、刀中刀療法 511 第8章 頭頸部損傷 519 一、顳肌損傷 519 二、咀嚼肌損傷 521 三、頸長肌損傷 524 四、頭長肌損傷 526 五、頸闊肌損傷 528 六、胸鎖乳突肌損傷 531 七、提肩胛肌損傷 534 八、枕下肌群損傷 537 九、斜方肌損傷 540 十、頭夾肌損傷 543 十一、前、中、後斜角肌損傷 545 第9章 上肢損傷 549 一、三角肌損傷 549 二、肱二頭肌損傷 552 三、肱三頭肌損傷 555 四、肱肌損傷 558 五、肘肌損傷 561 六、肱橈肌損傷 564 七、旋前圓肌損傷 566 八、旋後圓肌損傷 569 九、旋前方肌損傷 571 十、橈側屈腕肌損傷 573 十一、尺側屈腕肌損傷 576 十二、屈拇長肌損傷 578 第10章 胸背部損傷 581 一、棘上肌損傷 581 二、棘下肌損傷 584 三、小圓肌損傷 587 四、大圓肌損傷 589 五、肩胛下肌損傷 592 六、菱形肌損傷 595 七、胸大肌損傷 597 八、胸小肌損傷 600 九、前鋸肌損傷 602 十、背闊肌損傷 605 第11章 腰部損傷 609 一、豎脊肌損傷 609 二、腰方肌損傷 612 三、腰大肌損傷 615 四、棘肌損傷 617 五、髂腰肌損傷 620 六、臀大肌損傷 622 七、臀中肌損傷 624 八、臀小肌損傷 626 九、梨狀肌損傷 628 十、股方肌損傷 631 十一、海綿體肌損傷 634 第12章 下肢損傷 637 一、股四頭肌損傷 637 二、股二頭肌損傷 640 三、股內收肌損傷 643 四、股直肌損傷 646 五、內收長肌損傷 649 六、內收大肌損傷 654 七、半腱肌損傷 658 八、半膜肌損傷 661 九、闊筋膜張肌損傷 664 十、膕肌損傷 667 十一、腓腸肌損傷 670 十二、比目魚肌損傷 672 十三、脛骨前肌損傷 675 十四、腓骨長肌損傷 678 十五、脛骨後肌損傷 681 十六、足背肌損傷 684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Beard氏按摩軟組織操作之原則和實務-附DVD(Beards Massage 5/e) ISBN 9789866538247 作者/出版社 卓裕森 / Elsevier 出版年代/版次 2008/5 內容簡介 頁數:325 裝訂:平裝 開數:16K 印刷:黑白 簡介: 本書和DVD的結合涵蓋瑞典式治療性按摩的所有主要概念和技術,成為一個全方面的資源! 本書非常具實用性、逐步指導幫助您學習按摩程序,以滿足您的個案需求。超過500張以上的描述性插圖,示範如何在身體的特定部位操作所有的基本按摩程序。此外,本書還介紹其他的專門技術,例如用於淋巴水腫的治療。 隨書附贈的DVD讓您看到技術的動作 近2小時的影片,隨書附贈新的DVD以簡短、附旁白的短片示範每項在本書中提到的各種技術,幫助您了解每一個按摩適當的時間和技術。在書中的圖標,您可以輕鬆地找到相對應示範的DVD。 在治療性按摩擴大內容並提供最新的資料 新的章節內容包括: 治療性按摩的解剖標記 重點按摩程序 淋巴水腫治療的去腫脹療法 運動按摩 嬰幼兒按摩 緩和照護的按摩 替補/另類醫學的軟組織鬆動術 DVD的內容包括: 表體解剖學 基本按摩按撫 治療淋巴水腫的按摩 目錄: 第一部分 總則 第1章 歷史展望 3 按摩的歷史概述 3 關於按摩歷史文獻的回顧 6 第2章 治療性按摩的解剖標記 37 Patricia A. Brewer 頭頸部 37 上肢 38 背 41 下肢 42 第3章 軟組織操作的基本要求 49 倫理問題 49 表體解剖學的知識 50 按摩之手的準備 50 潤滑劑︰ 粉末、乳膏和油 52 治療桌、椅子和附件 53 病患的覆蓋和擺位 55 治療師的人體力學 57 按摩的必要組成 61 使用按摩的適應症和禁忌症 66 第4章 基礎按摩手法的分類、定義和說明以及被動放鬆動作 69 按摩手法的分類 70 按撫操作手法 70 壓力操作手法 79 叩擊操作手法 91 振動法和抖動法 97 深層摩擦法 99 被動放鬆動作 104 第5章 軟組織操作的機利、生理、 心理和治療效果 117 機械性效果 117 生理效應 118 心理性影響 131 按摩的主要治療性影響 133 按摩的治療用途 133 按摩性治療的適應症 135 按摩的禁忌症 135 基本的預防措施 136 第二部分 實務 第6章 評估工具──軟組織的評估 技巧 145 按撫與輕撫法 145 壓力操作 146 扣擊與振動操作法 146 深度摩擦技巧 146 第7章 普通按摩程序 149 普通按摩的程序和技術 149 普通按摩程序的技術 150 普通按摩的具體技術 152 第8章 局部按摩程序 183 霍法系統 184 局部按摩程序的技術 188 第9章 焦點按摩程序 215 減液的按摩 215 慢性水腫 216 血腫 217 表皮疤痕組織 219 肌肉、肌腱或韌帶粘黏 221 大腸失能 222 肌肉失能:誘發肌肉的收縮 223 第10章 呼吸疾病病人的按摩 225 放鬆 225 氣道清除 226 姿位引流 226 扣擊技術 227 振動與抖動 232 深呼吸及咳嗽 232 下肢的被動運動 233 第11章 結締組織按摩 235 簡短歷史與理論基礎 235 反射區 235 結締組織按摩的基本診斷技術 237 基本的治療技術 239 結締組織按摩的效果 239 治療指示 241 治療頻率與時間 241 禁忌症 241 第12章 淋巴水腫治療的去腫脹 療法 245 Rachel Fey-Larsen 淋巴系統 245 病理生理學 247 治療原則 247 評估 249 皮膚與傷口的照護 250 淋巴液的鬆動術 250 按撫 251 順序與路徑 252 壓力治療 260 治療性運動 263 病患的衛教 264 第13章 運動按摩 266 Catherine Ortega 運動按摩的歷史 266 按摩運動員的治療性效果 267 第14章 嬰幼兒的按摩 279 嬰兒或幼兒的按摩技巧 280 一般的全身按撫 280 頭與臉 281 上肢 281 胸部與腹部 283 下肢 283 背部 285 臀部 286 吸吮 286 第15章 緩和照護的按摩 290 古代V.S現代 對臨終者的照護 290 在疾病末期老人的按摩技術 291 技術 291 第16章 補充/替代醫學的軟組織鬆 動術 294 肌筋膜放鬆術 295 板機點治療 297 反射區域學 301 羅爾夫結構整合法 304 治療點扣擊法 304 顱薦療法 305 第17章 東方系統的軟組織鬆動術 310 穴位按壓 310 日式指壓 314 傳統的東方按摩 316 傳統泰式按摩 317 夏威夷式按摩 318 附錄 胸外(體外)心臟按摩 321 索引 323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中文書】 書名:骨科暨運動傷害檢查學 作者:王百川 蕭宏裕 出版社:易利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9869164207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中文翻譯書】 書名:顱薦椎治療 作者:約翰.優普哲 瓊恩.傅瑞德 翻譯:蕭宏裕 出版社:易利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9868837508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目錄】 第一章 綜論 1.0 前言 1.1 認識肌腱─肌腱的結構是什麼? 1.2 肌腱有沒有神經和血管? 1.3 肌腱具有什麼功用?肌腱發揮功用時需要什麼幫手? 1.4 肌腱炎是什麼?肌腱病變是什麼? 1.5 肌腱的組成和生物力學特性如何? 1.6 肌腱的結構會影響肌腱炎的發生嗎? 1.7 肌腱炎很普遍嗎? 1.8 肌腱炎有哪些常被忽略的病因?z 1.9 哪些工作的肌腱炎風險比較高? 1.10 肌腱炎有什麼症狀? 1.11 為什麼長時間工作會引起肌腱炎? 1.12 肌腱炎的好發部位有哪些? 1.13 肌腱炎通常需要多久時間才能痊癒? 1.14 如何治療肌腱炎? 1.15 肌腱炎該如何預防? 1.16 肌腱炎的鑑別診斷解析 第二章 肩頸部和胸部常見肌腱炎與相關疾病 2.0 前言 2.1 肩膀舉不高的苦痛─談肩膀夾擠症候群 2.2 旋轉肌袖部分損傷怎麼辦? 2.3 旋轉肌袖破損如何治療? 2.4 慢性頸部非特異性痠痛該怎麼辦? 2.5 肩膀鈣化性肌腱炎的困擾? 2.6 肩頸痛易患難防 2.7 電腦族的肩痛只是肩關節疾病嗎?─ 兼談胸鎖乳突肌肌腱炎 2.8 肩頸痛應如何保健 2.9 肱二頭肌肌腱炎的簡介 2.10 三角肌肌腱炎解析 2.11 肩膀肱三頭肌肌腱炎 2.12 肩膀肌腱炎的併發症─五十肩 2.13 胸部的痠痛─談胸肌肌肉群的肌腱炎與斷裂 第三章 肘部、腕部與手部常見肌腱炎與相關疾病 3.0 前言 3.1 網球肘的好發族群有哪些? 3.2 要如何防治網球肘? 3.3 沒有打高爾夫球,怎麼會得到高爾夫球肘? 3.4 淺談高爾夫球選手的肘部肌腱炎 3.5 手臂轉不過來了怎麼辦?談肘部的旋後肌腱炎 3.6 肘部肱三頭肌肌腱炎解析 3.7 媽媽手(腕部伸肌腱鞘炎)該如何防治? 3.8 只有媽媽才會發生媽媽手嗎? 3.9 淺談滑手機與媽媽手 3.10 為什麼會發生扳機指?為什麼會卡住? 3.11 扳機指要如何治療? 3.12 我為什麼會反復發生扳機指?扳機指的好發族群和復發 3.13 手部伸肌腱炎解析 3.14 腕部疼痛要如何保健? 第四章 腹部、髖部與膝部常見肌腱炎與相關疾病 4.0 前言 4.1 彈響髖知多少?張闊腱膜炎解析 4.2 梨狀肌症候群知多少?髖部外轉肌腱炎解析 4.3 髖部外側痠痛面面觀 4.4 髖部前內側痠痛、腹股溝肌腱炎綜觀 4.4-1 股內收肌肉群肌腱炎 4.4-2 髂腰肌肌腱炎 4.4-3 腹直肌、腹斜肌肉群的肌腱炎 4.5 髖部後側痠痛面面觀─坐骨滑囊炎、深臀肌症候群 與腿後腱肌肌腱炎 4.6 膝部前側痠痛─談股四頭肌腱炎 4.7 跑步者膝或跑步膝─談髕股關節痠痛 4.8 只有跑步才會引起跑者膝嗎? 4.9 鵝掌肌腱炎解析 4.10 髕腱炎─ " 跳躍膝" 是什麼? 4.11 腿後肌腱炎簡介 4.12 膝後窩痠痛的元凶:談膕肌肌腱炎 4.13 網球腿知多少? 4.14 脛前痛是什麼? 第五章 小腿、足部與踝部常見肌腱炎與相關疾病 5.0 前言: 5.1 急性跟腱炎:阿基里斯肌腱炎簡介 5.2 如何預防慢性跟腱炎再度復發? 5.3 跟腱斷裂怎麼辦? 5.4 淺談脛後腱肌腱炎與附生舟狀骨症候群 5.5 扁平足會影響足部機能嗎? 5.6 腓骨肌肉群的肌腱炎─腓骨長肌和短肌肌腱炎 5.7 半夜腿抽筋有何風險因子和對策? 5.8 足底筋膜炎應如何保健與治療? 5.9 淺談踝部伸肌肌腱炎 5.10 跑者踝解析 5.11 種子骨炎是什麼? 5.12 拇趾外翻與肌腱炎簡介 5.13 足背伸趾肌腱無炎走遍天下,有炎步步難行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是觸診藝術和科學的深入指南,為按摩評估和治療技術提供了清晰的解說。教您如何執行和有效率的觸診。並針對每一條肌肉說明肌肉的附著處、動作、觸診的步驟、觸診應注意的事項、扳機點及牽張。身體力學的章節詳細描述十項有效運用在臨床的原則。本書不僅提供了觸診的基本技術,更突顯了一系列獨特和創新的特點,使學習體驗更加深入且實用。 本書特色 新!新增骨科評估章節。 新!Evolve網站新增超過4小時的數位課程影片,由Muscolino博士親自示範骨骼和肌肉觸診的步驟。 獨特的!本章描述了牽張在有效治療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且附上由病患自己執行牽張和治療師輔助牽張的圖示。 跟著步驟來執行肌肉觸診練習,讓觸診技術易於理解和記憶。 以全彩圖片加上插畫方式來呈現肌肉的觸診、肌肉的確切外觀,以及觸診時肌肉在皮膚下方的位置。 扳機點和轉診模式的插圖使讀者更容易識別位置,清晰呈現壓力點在肌肉上的位置以及受傷時疼痛輻射的區域。 「深入思考」問題幫助您培養臨床推理能力。 案例研究提供了實際應用知識的機會,促使讀者將學到的內容運用於實務中。 【目錄】 第一部分:評估 第1章 簡介 第2章 肌肉觸診的學問與技術 第3章 骨科評估測試 第二部分:治療技巧 第4章 覆貍M基礎按摩手法 第5章 扳機點的解剖學、生理學及治療 第6章 牽張 第7章 徒手治療師的人體力學 第三部分:骨頭的觸診及韌帶 第8章 上肢骨觸診及韌帶 第9章 身體中軸骨的觸診及韌帶 第10章 下肢骨的觸診及韌帶 第四部分:肌肉的觸診 第11章 肌肉觸診過程#1-肩帶肌肉的觸診 第12章 肌肉觸診過程#2-頸部肌肉的觸診 第13章 肌肉觸診過程#3-頭部肌肉的觸診 第14章 肌肉觸診過程#4-手臂肌肉的觸診 第15章 肌肉觸診過程#5-前臂肌肉的觸診 第16章 肌肉觸診過程#6-手內部肌肉的觸診 第17章 肌肉觸診過程#7-軀幹肌肉的觸診 第18章 肌肉觸診過程#8-骨盆肌肉的觸診 第19章 肌肉觸診過程#9-大腿肌肉的觸診 第20章 肌肉觸診過程#10-小腿肌肉的觸診 第21章 肌肉觸診過程#11-足部肌肉的觸診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