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養老商品-反向抵押貸款制度之理論與實務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以房養老商品-反向抵押貸款制度之理論與實務
作者:李智仁.潘秀菊
出版社:元照
條碼:9789862550366
本書簡介
隨著社會環境之變化,近年來高齡化社會所衍生的問題受到各方關注。為了維護社會安全並維繫老人之經濟需求,各國均推出諸多政策加以因應。反向抵押貸款(Reverse Mortgage)制度即是近來討論極為熱烈的政策,其實施方式與內容有別於一般傳統貸款業務,且同時兼具社會保險與救助之性質,目的在解決擁有房產但缺乏現金的老人經濟問題。如何藉由反向抵押貸款制度實現以房養老的理念?此制度之內容與利基何在?如何承作此項業務?業者與政府機關在此制度中將扮演何等角色?相關配套措施如何形成?……諸如此等問題,都是政策推動者以及制度使用者關心之重點所在。
本書透過外國實施經驗之說明分析,帶領讀者一窺實施此項制度國家的相關制度內涵以及實施成效,並提供重要的商品契約文件,俾供讀者瞭解運作實況。更重要的是,在觀察不同國家理論與實務後,本書亦因地制宜地分析反向抵押貸款制度於我國實施的可行性與適切作法,是產官學界以及對此議題有興趣之社會大眾明瞭此制度的最佳參考書籍。
立即查看
書名:圖解都市計畫
作者:蔡燕寶 譯
出版社:詹氏
出版日期:2018/07/01
條碼:9789577051462
內容簡介
都市建造設計之發展,計畫步驟之過程與內容
都市建造之現況調查
與計畫區有關之計畫先置作業
地圖資料
計畫區域
地形
地基結構-地質學上的構成
建設用基地的負載能力
地下水位
土質
有害物質淤積於土地上-長期的負擔
水域
植栽分配
氣候及環境影響因素
影響及零星氣候風土的變化-"都市氣候變化"
地域受光照與庇蔭的狀況
風的作用
依風候風土之影響因素為觀點的計畫之區域的適宜性
環境的負荷
環境協調項目檢驗(uvp)
地面使用方式
建築方式
連接方式
計畫區域有關行人與腳踏車交通方面的連接方式
計畫區域有關動力車輛的交通連接方式
計畫區域內之公共交通工具之連接方式
計畫區域內道路與街巷的負荷
計畫區域範圍的社會性與技術性環境結構設施
社會性環圍結構設施
供應項目與服務項目
技術性的環圍結構設施
土地所有權與地面調查
建造計畫執行時的社會性與經濟性
評估
地圖資料/資訊來源之總覽表
現況調查必備之查核事項表
分析與目標設定
計畫區域之空間上與機能上的關係
土地之取得∕進行程序
計畫區域內根據各不同用途之適性所進行之分析評估
必須維護保留之因素的分析配置圖
衝突狀況之分析
計畫平面配置圖
都市建造之設計
設計方式之要項
計畫狀況-比例圖
符合比例與計畫圖面的計畫表現方式
計畫例 I:一項住宅區之計畫
計畫例 II:一項住宅區之計畫-行政區的發展
計畫例 III:一個小型都市之計畫
都市建造設計中環境計畫之目標
設計進行之大網
基層建設、問題之提出、原因及其效應
交通型態
評估徵象
評估
交通關係之外的評估標準之影響
交通建造設施之相互關係
有關於交通型態與交通流量之目的地之空間配置
交通與使用分區間之相互關係
徒步者之交通
步道連結之設計準則
步道設計所需之機能上、空間上的出發點
徒步者的安全
舒適性
道路與目的地的關係與配置
步行道路之造型
都市中步道連結之構造形式
道路連結之結構
步道計畫必備之設計標準
步道的佈局、尺寸、細部造型
步道與集合住宅連接道路寬度
步道的容許坡度
有關於步道寬度之補充
樓梯
樓梯之坡度
樓梯坡度的標準值
分隔線與隔絕方式
行人過渡道路
步道高架橋
人行地下道
步行者專用坡道之坡度
平面計畫上之步道的處理
步道表面的鋪設
人行步道上之植樹
腳踏車道、設施與尺寸規範
公共旅客近程交通運輸系統
施客遠程交通系統之特徵∕一覽表
交通型態之比較式評估
計畫上之注意事項
汽車交通
道路網的構造
環狀道路的連結方式
囊底路所構成的連結方式
交通網路構的階段區分
連結道路之計畫評估
道路橫剖面
獨立的步行者與腳踏車專用道路
車輛可通行之住宅區道路
鄰接道路
住宅區供活動性質使用道路
住宅區集散道路
住宅區之連接道路
住宅區之連接道路之典型
開放設施及其所需費用之間的關係
道路的連接與交叉及基本型態
道路的連接-平面方式的連接
道路的交叉-平面方式的交叉
道路的連接與交叉-立體交叉
車輛方向轉換空間之造型與尺寸
行駛道路的設計因子
交通類型
交通流量的圖式化(交通負荷量)
停止的交通設施
問題的討論
室外停車場與車庫的配置及空間安排
供私用小汽車用之停車場
配置與尺度
戶外停車場及其連結路面
戶外停車場之配置與造型
自用小汽車的停車篷
自用小汽車的車庫
集合式車庫
形態與配置方式
住宅區域之各種停車型態
公共停車間作為地下停車間的形式
設置與尺度
停車庫及其鄰接住宅之機能上與造型上的關係
停車大樓
停車場設計的標準值
交通安寧問題
問題的提出
源由
目標的設定
對應措施
對應措施與其效應之摘要表
對應措施-舉例
綜合性的對應策施
綜合性的對應策施-細部造型
"住宅道路"的造型與敷設方式
市中心之住宅區的交通安寧計畫實施例子
先前準備的調查工作
分析項目
計畫
結合一項交通安寧之設施以改善住宅環境的措施
交通道路的交通安寧設施
都市計畫中的噪音防制
問題的源由
交通噪音
交通密度與噪音等級之關係
減緩噪音侵擾建築物所需之對策及其影響因素
供建造區域所需的計畫標準噪音等級
道路照明
市區內之外部空間
都市建造設計之空間的意義
都市與環境之外部空間的機能
計畫目標
設計處理方式及其影響外部空間造型之比較
住宅區域
計畫之出發點
居住及其環境
獨戶獨院之住宅
專門術語釋意,密度值
摘要有關獨戶獨院住宅之數值等資料
範例集粹
都市計畫上之評估準則
獨立之獨戶獨院住宅、雙併住宅
連續住宅、連鎖住宅
中庭式住宅
高層住宅中的生活與出發點
各種多層住宅形態例
概要-多層住宅之密度
平台式住宅-出發點
各類平台式住宅之例
混合區與商業區
計畫有關之發展遠景
商業與服務業在空間上與機能性之安排有關的設計論斷
計畫之例
社會及文化設施-摘要表
生活服務設施-摘要表
內容索引
立即查看
不散的筵席: 基隆廟口小吃與兩岸飲食印記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這是一本探討新石器時代迄今,臺海兩岸飲食文化傳播的集粹之作。
內容簡介
◎代理經銷 白象文化
本書發行收益全部捐贈「中華河洛暨開漳聖王文化研究會」。
中國大陸新石器時代,早已具有航海能力的東南沿海的古百越人群,約在六千年前橫渡海峽,登上臺灣史前舞台。古百越人不僅把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作技術傳播到臺灣,形成臺灣最早的「稻粟並作」農業文明,他們也是臺灣原始南島語族先住民的先祖。
唐朝開漳聖王陳元光,及其所帶領的將士,於一千三百多年前,將河洛文化「南傳閩粵」,也移入了中原飲食文化。明清時代,河洛文化「東移臺灣」,閩粵河洛人後裔在開發臺灣的過程中,又把河洛人的飲食習俗與文化帶入了臺灣。
1949年,國民政府百萬大軍易守來臺,中國大陸「八大菜系」地域性飲食隨著大量外省人遷移臺灣這座「璀璨之島」,各省市飲食習俗在臺承續,就地深根,交替與混融,成為中華飲食文化大融爐的薈萃之地。
時空膠囊聚縮在基隆廟口,小吃深藏千年飲食基因密碼, 傳統羹湯、滷肉飯、麵食、生魚片,不乏古代中原飲食身影。兩岸飲食文化持續展演亙古至今「不散的筵席」。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
一、時間範圍
二、空間範圍
三、本研究的議題
第三節 研究方法理論與設計
一、文獻分析法
二、參與觀察法
三、訪談法
第四節 研究架構
一、河洛飲食文化南傳閩粵
二、河洛、閩粵飲食文化東移臺灣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文化傳播相關理論
第二節 河洛文化傳播
一、飲食文化的擴散與交流
二、兩岸民間交流與互動
三、飲食文化傳播的推手-移民
四、奠基閩臺,「中原文化傳播者」開漳聖王陳元光
五、閩臺「文化圈」的相似性
六、飲食文化傳播要素-環境變遷
第三節 河洛文化影響閩南飲食文化
一、河洛中原孕育最早的華夏文明
二、閩地的開發與文化熟成
第四節 中原、閩南移民文化深植臺灣
一、跨海來臺 近代民族大遷徙
二、宗族開枝,房派散葉
三、臺灣飲食信仰習俗,彰顯河洛印記
四、薈萃多元飲食,臺灣盡展風華
第五節 小結:臺灣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
一、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跨越古今
二、臺灣重現中國傳統美味
第三章 大陸影響臺灣史前農業與飲食
第一節 史前農糧生產與加工
一、新石器時代的糧食生產農具
二、穀物脫殼工具-石磨盤、石磨棒
三、杵、臼 槌搗米穀
四、石轉磨研製麵粉,加工技術的重大變革
第二節「陶」-源自大陸的臺灣史前飲食器物
一、中國發現兩萬年前最早的陶器
二、百越陶器六千年前傳入臺灣大坌坑文化
三、圓山文化的飲食器-陶罐
第三節 「刀耕火種」 臺灣新石器時代的農漁業
一、百越文化的傳播
二、臺灣先住民「穀倉」與百越「干欄屋」
第四節 中國大陸青銅器、鐵器傳播臺灣
一、中原青銅時代的農具革新
二、商周、百越青銅文化在臺灣
三、百越人與臺灣鐵器時代的農業
第五節 小結:兩岸考古共同印記與特徵
第四章 臺灣史前與閩浙沿海的互動
第一節 臺灣「原始南島語族」與大陸「百越族」的關係
第二節 大陸東南「百越」種姓眾多
第三節 河姆渡人的後代-百越人群與臺灣南島語族
第四節 穀倉豐收 干欄巢居
第五節 善造舟船 征海傳播
第六節 「骨耜」耕作-翻田種稻之始
第七節 河姆渡人陶器與飲食的多樣
第八節 中原文化影響百越、臺灣南島語族
第九節 小結:南島語族初始發源地在大陸華南
第五章 河洛飲食與水席
第一節 河洛飲食
一、河洛飲食特質
二、先秦時期「八珍」和調味料
三、河洛飲食發展脈絡
第二節 洛陽水席
第三節 大唐胡食 風華盛世
一、唐三彩 陶俑的寓意
二、胡漢相會
三、異域飲食傳入中土
四、洛陽「水席」到臺灣「肉羹」
第四節 小結:多元民族共同成就河洛飲食發達史
第六章 清領到日據:臺灣常民文化與飲食概況
第一節 漢人移民社會的形成
第二節 常民文化與飲食內涵
第三節 臺灣先住民與漢人早期飲食
一、臺灣最早的稻米 起源長江流域
二、明清時期 閩菜在臺落地生根
三、日據時期 蓬萊米與生食文化
第四節 小結:臺菜承襲閩俗與河洛民風
第七章 晚近臺灣飲食文化的變遷:酒樓到酒家
第一節 「酒家菜」承續中國大陸菜系多元飲食
一、秦樓楚館 酒樓文化
二、「臺灣料理」-日本皇室的「御宴」
第二節 攀附權貴 縱情聲色
第三節 混血「臺菜」
一、酒家菜為「臺菜」始祖
二、多元薈萃 自成一格
第四節 小結:「臺菜」揮灑中國大陸菜系底蘊
第八章 國宴的內涵與寓意
第一節 國宴的意涵與籌備
第二節 時代的演替
第三節 國宴菜單的演變
第四節 古典盛食器的觀察
第五節 低調與包裝
第六節 中國菜的鄉愁
第七節 小吃輝映國宴
第八節 小結:近代飲食的菁華
第九章 飲食大融爐 臺灣「混省」菜系特徵
第一節 菜系的形成
一、菜系的區域性特徵
二、菜系的源起與地方風味的形成
第二節 八大菜系的混融與本土化
一、「臺灣菜系」獨創「特殊一元」
二、「混省」特色 多元一體
第三節 小結:中國大陸飲食文化的集成地,臺灣一枝獨秀
第十章 今古羹湯與麵食文化
第一節 羹湯文化
一、羹的源起
二、羹的沿革與發展
三、古代名品的羹
四、今古羹的調製
五、羹與湯之別
六、今日臺灣羹湯小吃
第二節 今古麵食文化
一、小麥與製麵的起源
二、中國最早的第一碗麵條
三、麵條的歷史
四、饅頭名稱的源起
五、饅頭的歷史
六、餃子、餛飩的歷史
第三節 臺灣的麵食文化
一、百萬大軍帶進麵食文化
二、「獨尊米食」到「米麵共食」
三、傳統糕點
四、傳統麵條
五、新興麵食文化
第四節 小結:飲食的高度文明
第十一章 飲食王國
第一節 臺灣最美麗的風景-夜市與小吃
第二節 古代夜市與小吃名品
第三節 臺灣傳統小吃品項
第四節 小吃的鄉土情趣
第五節 異國料理 美食天堂
第六節 海上明珠 璀璨之島 吃在臺灣
第七節 小結:族群共融 多樣的飲食
第十二章 基隆廟口美食文化的在地化呈現
第一節 基隆的開發
一、史前新石器時代
二、歷史時期
三、大航海時代
四、漳州人開發市區「崁仔頂」
五、強權環伺
第二節 基隆廟口與小吃的形成
一、廟口奠濟宮沿革
二、開漳聖王廟口與小吃
三、街巷裡的小攤溫情
四、小吃傳承閩粵、河洛原鄉印記
第三節 美食之都在基隆
第四節 小吃天堂在廟口
一、百味珍饈 首屈一指
二、雨都的熱食-羹、麵
第五節 古代飲食的呈現,羹湯意味深長
一、肉羹
二、鼎邊趖
三、紅糟鰻魚羹、排骨羹
四、豆簽羹
五、花枝羹
六、白湯豬腳
第六節 「麵食」亙古通今
一、千年歷史 大麵炒
二、汕頭沙茶咖哩炒麵
三、陽春麵
四、餛飩
五、什錦麵
六、糕餅與麵點
第七節 廟口生魚片,源自先秦「魚膾」生食文化
第八節 小結:古代飲食的密碼
第十三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華夏飲食基因濃縮在臺灣、基隆的時空膠囊
第二節 研究限制
一、時間限制
二、空間限制
三、相關研究成果不足的限制
四、考古發現的理論限制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後記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二、英文書目
三、學報期刊
四、報刊網路
五、其他
立即查看
兩岸繼承經典法律案例解析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兩岸繼承經典法律案例解析》是鄭律師多年實務經驗的精華之作,內容豐富且具高度實務價值。書中從兩岸繼承法制的重大差異切入,深入解析具體案例,為讀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探討。無論是第一章中對兩岸繼承法制關鍵差異的比較,還是後續章節中針對實務經典案例的詳細分析,書中專業的見解均能讓讀者豁然開朗。
這本書不僅是法律專業人士的寶典,更是有兩岸繼承需求者不可或缺的實用指南。鄭律師憑藉豐富的實務經驗,結合兩岸繼承法的特殊性,讓讀者在面對複雜的法律問題時都能找到解答。從本書中,讀者不僅能學習法律知識,還能獲得實際的法律指引,每一頁都凝聚了鄭律師的智慧與心血,這本書的出版,無疑是對兩岸法制交流與發展的一大貢
【目錄】
立即查看
新聞傳播、兩岸關係與美利堅:台灣觀點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兩岸新聞場域分析:新聞勞動、績效管理、新聞專業表現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